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梁家河读后感3000字4篇

时间:2022-10-17 17: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梁家河读后感3000字4篇梁家河读后感3000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000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000字我退休三年了,从没改变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最近,我读了《习近平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家河读后感3000字4篇,供大家参考。

梁家河读后感3000字4篇

篇一:梁家河读后感3000字

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000 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000 字 我退休三年了,从没改变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最近,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良多。习近平是下乡知青,我是还乡知青,我们年龄相同,经历相似,因此,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精神,学习起来更亲切,理解起来更自然,践行起来更自觉。我对此书感悟最深刻的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政治定力、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要读懂、读好这本书,最精彩之处是学习和践行习近平精神,以习近平为榜样,走好人生之路。

  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政治定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政治定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政治定力,是政治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一个人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村时,思想上也有过一些忧虑、迷茫和困惑。经过知青岁月的洗礼,他在政治上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有五个“最”佐证了他思想上的进步和政治上的成熟。

  一是他带的书最多。当地还乡知青王宪平说,习近平来梁家河村时,他带的箱子最沉,里面全是书。村民武晖说:

  “我喜欢到知青窑洞去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看他带来的许多书。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是书。现在回忆起来,近平他们住的那个窑洞特别温暖,也特别神奇,就像知识的宝库。”

  二是他读的书最好。与习近平同住一个窑洞的下乡知青雷平生说,习近平读的书,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知识,既有马恩列斯毛的经典著作,也有中外历史名著和军事专著,另外,他还读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的无字之书。他从中汲取了知识和精神的营养。

  三是他读书最刻苦。

 三是他读书最刻苦。乡亲们说“他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读书。”雷平生说:“他经常看书到深夜。”他有“求知若渴”的精神。

  四是他从政治和思想上要求进步最执着。

 四是他从政治和思想上要求进步最执着。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习仲勋接受组织审查,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十多次入党申请书,从不放弃政治追求,始终坚定理想信念。

  五是他在梁家河待的时间最长。乡亲们和下乡知青都说,北京到梁家河的十八名知青,习近平年龄最小,在乡下待的时间最长,他是最后一个返城的。

  这五个之“ 最” ,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习近平政治定力的光芒,同时也揭示了他政治成熟的历史逻辑。

  正得益于知青岁月奠定的政治定力,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习近平科学判断形势,牢牢把握大势,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化解了港独、xx、疆独以及“钓鱼岛”、“南海”、“中印边界”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赢得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

  当前,我们学习习近平政治定力,最要紧的是自觉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毫不动摇地拥护核心,毫不动摇地爱戴核心,毫不动摇地服从核心。确保习近平在党中央和全党核心地位牢不可破。

 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工作魄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工作魄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工作魄力,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工作成就的大小。工作魄力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习近平工作魄力的铸就,是植根于黄土高原大地,得益于七年知青岁月的历练。其中,七件大事,彰显了习近平的工作魄力。

  第一件事是拦河打坝。还乡知青王宪平说,习近平当上梁家河村支书后,动员组织村民拦河打坝。开始阻力很大,乡亲们既怕洪水冲坝,又担心今后效益不大。对此,习近平既深入调查研究,又找来专家论证,还发动骨干带头,通过多处发力,特别是习近平甩开膀子同乡亲们一起苦干、实干、巧干,最后干成了这件事。王宪平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淤泥坝与七十年代的样子完全一样。坝顶的土地,是我们梁

  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这块地可为梁家河子孙后代造福。

  第二件事是建沼气池。乡亲们说梁家河祖祖辈辈做饭、取暖缺柴烧,习近平到四川取经,学习沼气技术,回村亲自试验,带领大家建成了沼气池。从这以后,沼气得到大面积普及,解决了困扰我们这个地区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三件事是办代销店。过去,社员买点日用品,要等到逢集,提前请一天假,跑到文安驿供销社去买,既费时、又费功。有了代销店,社员随时可以去买,还可赊账,或拿鸡蛋去换货。真是方便了社员。

  第四件事是办铁业社。习近平把会打铁的社员组织起来,实施定额管理,生产的锄头、镰刀、菜刀等,既满足了本村社员使用,还将多余的卖掉,为集体创收。

  第五件事是办缝纫社。他把缝纫手艺好的妇女,请到缝纫社,专门缝补衣服,做衣服。社员可用工分来支付裁缝的报酬。这样,既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又解决了村里人日常的需求。

  第六件事是给村里打了一口深水井。过去,用泛水井的水,非常不便,水质也不好。建了这口深水井后,同时解决了村里喝水和菜地灌溉的问题。现在村里安了自来水,也是用这口井的水。

  。

 第七件事是办磨坊。过去,是用毛驴推磨,加工粮食慢,又耽误毛驴运粪。办磨坊后,承担了全村的磨面和碾米的工作,把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和运输。社员只要把粮食拿过来,一会儿就磨好了,非常方便,而且都是免费的。

  村民武晖说:“近平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与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七年知青岁月历练出的工作魄力,为习近平治国理政也奠定了基础。七年知青岁月历练出的工作魄力,为习近平治国理政也奠定了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彰显出的工作魄力,令世人震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中国奇迹”。“一带一路”、“金砖+”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中国方案”。我们可以无愧地说,习近平的工作魄力已经发挥出“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引领未来”的作用。

  当前,我们学习习近平的工作魄力,最重要的是,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干好本职。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自觉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

  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人格魅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立身做人之本,是领导形象、领导威信、领导力量的重要支撑。

  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人格魅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立身做人之本,是领导形象、领导威信、领导力量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人格魅力的形成,既源于严格家教、红色基因的熏陶,又源于七年知青岁月的磨炼。伟大来自平凡,细节彰显人品。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震撼着人们。

  第一个细节是信任人。有一次习近平到县里买煤油,遇到一个自称是习仲勋卫士的乞讨老人要找习近平,习近平毫不犹豫地将身上所带的钱、粮票及大衣都送给了老人。同行的知青提醒说,你怎么这样相信他,老人若是骗子呢?习近平说,“我就是个普通的农民,他为啥骗我。”这个细节给同行的知青以极大震撼。

  第二个细节是尊重人。在梁家河,当地群众有给别人起绰号的习惯,但习近平从不给别人起绰号。另外,有一次当地一位老人去世,习近平主动到去世老人遗像前鞠躬,表示对去世老人的尊敬。这些细节,让当地群众深受教育,感到习近平把当地群众当亲人。

  第三个细节是关心人。

 第三个细节是关心人。村里有个弱智儿童叫“灵娃”,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第一次回村看望乡亲们时,得知“灵娃”的爸爸去世了,习近平当场给了“灵娃”的妈妈 500 元,表示对孤儿寡母的关心。乡亲们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第四个细节是教化人。习近平制定的村规民约,其中有一条是不允许打人骂人,违者罚工分。有一次两村民打架,队长管不了,找到习近平,习近平对村民晓之以理,并主动

  以自己的工分代罚。村民被感召了,不仅向全村人作了检讨,而且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处罚。

  第五个细节是引领人。习近平特别注重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村民干的,他都带头干,要求村民遵守的,他带头执行。村里打井,他是第一个跳到井里挖泥;村里建沼气池,他不仅第一个干,而且后来维护也是第一个下池维修;村里拦河打坝,他也是第一个带头干。这种引领作用在群众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感人细节,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在人民心中牢牢树起。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感人细节,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在人民心中牢牢树起。从这些人格魅力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习近平今天成为党中央核心和全党核心,确实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确实体现了历史的逻辑和人民的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就应该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自觉为民服务,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篇二:梁家河读后感3000字

家河》读后感心得体会 0 20 篇

 一 《梁家河》读后感一

 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我们学习研究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就是要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梁家河》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初心力量。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在选拔干部时多到基层一线了解干部、观察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把握群众意愿,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 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力量,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干部用在关键岗位上。

 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力量。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同时,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实践中去淬炼、去升华,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从《梁家河》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奋斗史。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 14 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

 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领导干部当“头雁”,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凝聚起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

 二 《梁家河》读后感二

 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 15 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 22 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XX 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 XX 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习近平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当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

 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 20 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三 《梁家河》读后感三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组工干部呢?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我们要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 里借书、30 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基层组工干部,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向书本学习,在实践学习,加强工作能力的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我们要向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作为基层一线的组工干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着力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体现责任担当。

  会 参观梁家河心得体会

 习近平同志曾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梁家河,习近平度过了七年青葱岁月的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走进了全世界人的视野,从此名传五湖四海,声扬神州大地。

 一个周末,我和几个朋友怀着崇敬的心情赴梁家河村参观学习。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 5 公里,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 年,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习近平同志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

 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村习近平入了党,并被推选为村支书。

 据梁家河村民们回忆,习近平主要为他们做了几件事:第一件是他带头建了四个淤地坝,挖了水井。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 1973 年开始,村里开始有余粮了;第二件是修了沼气池。1974 年,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第三件是种蔬菜,为村民改善生活。此外,习近平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小店(代理小商店)。

 从习近平为村里办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切身践行着延安精神,其中“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在当今的工作中仍然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像习总书记当年一样,把延安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一是要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延安精神的实质和核心。这次参观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插队时与农民一起同吃同住,重活累活抢着干,离开以后还时刻关心着老乡们的疾苦,自己掏钱给村民看病,节日给村民们送来生活用品和礼品。位居高官还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记挂着村民,多次给村民们回信。看了习总书记与百姓的交情后,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

 二是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也是延安精神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习近平同志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不等不靠不要,带领梁家河村的村民们埋头苦干,筑淤坝,造良田,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今天,我们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立足自身条件,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三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习近平同志当年敢于在梁家河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其思想的解放程度可想而知,我认为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当今创新精神的雏形。我们要对文化进行创新,使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四是要廉洁自律,当年习近平同志以一身正气赢得了梁家河村民的一致拥戴,如今当上了总书记的习近平大兴廉政之风,出台了“八项规定”,其核心就是坚持艰苦奋斗、倡导勤俭节

 约,这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领导干部的作风,会对社会风气产生直接的影响,正所谓上行下效也。我们作为一名干部要自觉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

 按照区委中心组的统一要求,我深入学习了纪实报告文学《梁家河》,重点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了认真研读,结合工作实际,现将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梁家河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插队的地方,也是他立下为人民奉献信念的地方,是他用以诠释中国梦的地方。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这一伟大思想,我们可以从梁家河发现萌芽、找到基础。梁家河的一山一水,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

 精选优秀学习范文 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有攻坚克难的意志,有中华复兴的梦想。这些都是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的生动教材。

 所以,梁家河精神是新时期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就是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带头维护核心、拥戴领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们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梁家河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 8000 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那就是背离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丢失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生活的七年,年少的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超强的体力支出

 与艰苦的食宿条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陕北这艰苦生活的步步磨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忍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志存高远的情怀,并最终使他成为高瞻远瞩的大国领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启示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学会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担任村支书时,一心为民办实事,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村子很快焕发出一片生机。诚如村民王宪平评价的“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这种“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成就了他在...

篇三:梁家河读后感3000字

党员《梁家河》读后感两篇

  近期有幸拜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章节、34 篇文章分别讲述了 1969 年 1 月至 1975 年 10 月,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再现了一代领袖在沧桑岁月中艰辛磨炼的成长历程。从中让自己体会到党的核心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情深似海、心贴着心的鱼水之情,让自己看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兑现誓言、克己奉公、履行职责、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感受到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加巧干的作风、浓浓的使命担当和亲民爱民的博大情怀。读过《梁家河》,我深切地体味到蕴含其中的修身立命、理想信念、为民服务、治国兴邦和忠党爱党、亲民爱民的大学问。作为一名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梁家河》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扶贫工作中实践中不断学习并从中受益。要把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与梁家河的实际做法有机的相结合,学习理解新时期党中央以服务人民为核心的强国理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坚决捍卫习总书记为首

 的党中央核心,捍卫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甘心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为民奉献。要学习先进典型,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全面增强为民服务本领,勇于担当职责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恩真扶贫、扶真贫。

 把从《梁家河》中学习的以民为主的初心力量运用到驻村扶贫工作。梁家河插队期间,青年的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作为扶贫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营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足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从思想深处树立起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必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驻村中真实的体会到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这句话的真实感受。

 把《梁家河》中习近平总书记体现的真抓实干作风运用到驻村扶贫工作。首先,凡事必须实事求是。

 陕北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习近平同志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用水、用电难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拥戴。作为一名从事基层扶贫的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从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去实践,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最后,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在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近平同志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觉得扶贫干部的良好形象就是从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累积起来的。

 把《梁家河》中敢为人先的精神运用到驻村扶贫

 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期,带领广大社员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精神。我们扶贫干部要学习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台的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扶贫工作实践中,勇于担当、争优创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把《梁家河》中“一碗水端平”廉洁奉公的做法运用到驻村扶贫工作中去。我们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基层驻村扶贫,在项目争取、产业奖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运用“八个一批”过程中应该恪守“三严三实”的要求,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一碗水端平”,不搞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奉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以公平公正取信于民。

  以上是我学习《梁家河》的几点浅显体会,作为进入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从《梁家河》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总书记讲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身处全国各地驻村扶贫的基层干部,扶贫所住的村子就是我们的“梁家河”,我们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身经历,勉励自己坚持学习,严于修身,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打赢脱贫攻坚这一伟大战役中淬炼自己,不断成长。

 党员《梁家河》读后感

  全体教师在学校党支部书记张勇校长的带领下,一起品读了《梁家河》的动人故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高原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追寻我们党的新一代领航人在植根群众中历练成长的光辉足迹,进一步坚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69 年,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梁家河。在那里,他度渡过七年的艰难岁月,在那里他从一个懵懂少年逐

 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梦想的青年。他胸怀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习总书记的人生成长历程中,从梁家河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中,我们应当汲取最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坚定信念,发愤图强,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希望融为一体,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前行,为实现人生理想而永不懈怠。

 在学习过程中,张勇书记告诫全体教师要珍惜美好的生活、珍惜现有工作,用感恩之心和奋进之情做人做事,用实打实的干劲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努力争做新时代新教师,真正让“梁家河精神”在城区三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他还希望教师们时刻做到慎言慎行,常怀赤子之心,以实际行动无愧于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深情厚望,争做一位人民满意的老师!

 《梁家河》不仅是一本革命传统教育的读本,还是一座“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精神丰碑,是一个“怀揣梦想、继续前进”的人生驿站。通过学习,我们三小教师将会用“梁家河精神”武装自我,用“梁家河”精神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以满腔的热情为教

 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访问:梁家河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 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