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正文

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9篇)

时间:2022-12-13 1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9篇)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  西部疏勒河水系的党河和苏干湖水系的大小哈尔腾河冰川补给比重进一步增加可达40左右属冰川补给型河流其年内分配比较平稳这与冰川暖季集中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9篇),供大家参考。

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9篇)

篇一: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

  西部疏勒河水系的党河和苏干湖水系的大小哈尔腾河冰川补给比重进一步增加可达40左右属冰川补给型河流其年内分配比较平稳这与冰川暖季集中融化不一致主要是这些河流在出山前都流经较大型山间盆地通过地下调蓄变为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缘故其59月的水量仅占全年水量的50左右

  祁连山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甘肃境内祁连山区域很大,规划区主要以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各条河流的源头区、集流区为主要保护治理区域,南以甘青两省界为界,最南端为天祝县东坪乡;北以河西走廊区南界为界,最北端为肃北县与瓜州县交界;西以当金山口为界;东止于古浪县与景泰县交界处。其范围包括:苏干湖水系的大、小哈尔腾河源头区和集流区,疏勒河水系的7条河流源头区和集流区,黑河水系的32条河流源头区和集流区、石羊河水系的19条河流源头区和集流区以及的黄河流域大通河、庄浪河集流区。

  1、生态环境主要问题1.1冰川退缩、储量减少,雪线上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为开发活动的影响,冰川退缩加剧。祁连山中段、西段冰川面积共减少了116.21km2,冰储量减少了50亿m3,分别占1956年该区域冰川面积和储量的10.2%和8.9%,其中以疏勒河流域讨赖河水系的冰川变化幅度最大。与此同时,局部地区的雪线也正以年均2m至6.5m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达12.5m至22.5m。根据卫星遥感资料对比分析,2007年1月29日与2006年1月31日相比,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减少了6.5%,中段减少了8.7%,西段减少了18.6%。1.2森林健康状况不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森林具有良好的持蓄水能力,林地由于林冠、枯枝落叶层的截留和增大土壤渗蓄能力而起到拦洪作用。一般在森林区,通常约有20%左右的降水量为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的截流量一般在10mm,最大持水量不超过20~30mm。据调查,祁连山森林分布下限由1950年代的1900m上升到目前的2300m;乔木林年平均生长率仅为2.87%,低于全国林木平均生长率3.98%的水平。现状林分结构大部分为同龄单层林,天然云杉林主林层郁闭度大多在0.6~0.9,相当一部分超过0.9,林下灌木层不明显,盖度在5%以下,仅见矮化小灌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及历史战乱和垦荒、滥伐、滥牧等人为干扰,较之历史上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的祁连山来看,如今的祁连山北坡森林资源面积减少了很多,现存林分处于林片破碎、

  林分稳定性差,生长缓慢的状态,森林面积变化处于长期剧减短期增加的状态。同时,由于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绝对禁伐保护,部分云杉纯林缺乏森林健康抚育,林分密度大,林内灾害木累积达6万m3,导致林内卫生状况恶化,森林火险等级高,可燃度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在规划区森林面积中灌木林占比近75%,主要分布在乔木林外围农牧区,由于长期受到走廊区干旱气候的影响和农牧活动的侵扰,破坏和严重退化现象并存,这种状况将大大地影响祁连山林草植被涵蓄水资源能力,最终降低其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

  1.3草地退化现象严重,生产能力下降由于祁连山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利用程度,养殖规模无序扩大,生产方式简单粗放,导致草地生态严重退化。据调查,本区退化草地面积达374.75万hm2,占草地面积的76.97%。其中轻度退化草地面积105.16万hm2,占退化草地面积的28.06%;中度退化草地面积126.86万hm2,占退化草地面积的33.85%;重度退化草地面积142.73万hm2,占退化草地面积的38.09%;另据统计分析,与1950年代相比,祁连山草地的牧草产量下降了30.4%,牧草盖度下降了11.11%,牧草高度下降41.09%,畜均草地占有量由1950年代的2.25hm2减少到现在的0.6hm2。1.4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加之人类活动对水源涵养区的破坏,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以祁连山东段为例,与1950年代相比,石羊河流域的出山流量平均减少了3.03亿m3。另一方面,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用水结构的不合理,用水效益较低的农业用水比重过大,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用水方式落后和用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尽管近几年河西各市大力推动节水工作,但受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地长期采用粗放水资源利用模式所导致的区域内水资源超量开发、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目前,三大内陆河的水资源利用率均超过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40%的国际标准,其中,石羊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154%,黑河95.5%,疏勒河76.4%。1.5农林牧矛盾尖锐,农牧民增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规划区农林牧交错分布,人口增长迅速,人为活动剧烈。从1980年代到目前,区域人口增加23%。其中,肃南、肃北县两个牧业县的人口从1950年代的

  6074人、1370人分别增加到2008年的3.65万人、1.1万人。快速增长的人口造成土地开垦的加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局部区域垦殖指数高,农田生产力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农田侵蚀林草地、牧区占据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等情况,加上大量的水电、矿产开发活动,给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2、生态问题主要成因2.1气温、降水变化直接影响内陆河出山径流和冰川积雪存贮的变化2.1.1祁连山气温及降水变化情况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祁连山及其所在的河西走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强烈反应。据有关资料分析,1956年至2006年的近50年来,祁连山的年平均气温出现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图4-4),增长率为0.26℃/10a,高于全国0.25℃/10a的升温速率。本世纪前5年的年平均气温又比上世纪的1990年升高了0.3℃。其中冬季变暖最明显,秋季次之。祁连山2800m以上高度的东、中、西段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显著,且以东、西两段最大。海拔3000m以上区域的平均气温出现了大于0℃的情况,加剧了祁连山冰雪融化和雪线上升。从区域降水变化来看,1956年至2006年的近50年来,祁连山区的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以夏季增加趋势明显,但其余各季降水仍有增多倾向。从年代上看,1980年代以前在平均值以下,且振幅较小;1980年代以后降水量有增多趋势,但振幅较大;1990年代末至今增幅最大。从空间上看,东段石羊河流域山区降雨量处于下降趋势、中段黑河和西段的疏勒河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西段疏勒河流域山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幅最为明显。2.1.2祁连山冰川积雪的存贮变化及影响因素祁连山冰川运动速度的变化、冰体厚度的增减、雪线高度的升降等现象是祁连山区降水和气温变化的直接表现。20世纪50~70年代冰川物质以负平衡为主,80~90年代以正平衡为主。据谢自楚研究(1980),1956~1976年的20年间,祁连山冰川退缩幅度出现普遍减缓的趋势。祁连山冰川变化的总趋势受山区气候变化的制约,但有一个不短的滞后期。1950年代末祁连山山区冰川强烈退缩,是1930年代至1940年代的山区气温升高在冰川变化上的滞后反映;1970年代末冰川停止后退,可能是1950年代气温下降和降水增多双重影响的结果。气温升高,冰川雪线后退,严重影响了河西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目前祁连山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祁连山东部冰川平均后退速度为16.8m/a,中部为3.3m/a,西部

  为2.2m/a。2.1.3祁连山内陆河出山径流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河西地区内陆河的补给类型较齐全,包括高山冰雪,季节积雪融水,降雨和

  地下水补给,但多数河流仍以降雨或降雪、冰川混合补给为主,因此其径流年内分配以集中于暖季为主。石羊河水系和黑河水系各河均属降雨补给型,其补给比重在80%以上,冰川融水补给只占1.0%~9.5%。其径流的年内分配与山区降水的年内分配相吻合,汛期(5~9月)径流量可占全年总水量的70%~80%。梨园河以西的摆浪河、洪水坝河和疏勒河水系的白杨河、石油河、昌马河等,属降雨、冰川混合补给类型,冰川补给比重已升至30%左右,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0%~80%,且集中于6~8月三个月中,这是由于暖季冰川强烈消融过程与降雨过程基本一致造成的。西部疏勒河水系的党河和苏干湖水系的大、小哈尔腾河,冰川补给比重进一步增加,可达40%左右,属冰川补给型河流,其年内分配比较平稳,这与冰川暖季集中融化不一致,主要是这些河流在出山前都流经较大型山间盆地,通过地下调蓄变为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缘故,其5~9月的水量仅占全年水量的50%左右。

  干旱少雨的年份,冰川消融强烈,能释放出较多的冰川融水径流补给河流;而在湿润多雨的年份,冰川消融减弱,冰川对河流的补给量减少,而高山上的降雪补给又增加了冰川的水储存。河西出山径流与山区流域降水量的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峰谷相互对应,而与气温的变化过程则基本相反。这表明出山径流的丰枯与山区降水量大小呈正相关的关系,与气温的关系则呈反相关关系。

  气温作为热量指标对径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高山冰雪的消融;二是影响流域的总蒸发量;三是改变高山区的降水形态;四是改变高山冰川区及整个流域下垫面与近地面层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从而影响它们的小气候。可见,气温在水量平衡中属于支出项的影响因素。在降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山区气温的升高将会减少出山径流量。由于今后几十年内祁连山区平均气温变化总体上相对稳定,在山区降水量变化不太大情况下,祁连山区平均气温的变化将不会对出山径流量有太大的影响。基于此,由于祁连山东部降水量处于下降趋势(图4-6),受补给来源和山区降水量的影响,石羊河流域各河流出山径流量变化呈周期性、总量呈下降趋势(图4-8);黑河流域各河流出山径流量未来几十年里

  虽随着降水、气温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变化其幅度不会很大,其幅度基本在目前出山径流量的±1O%左右范围内;疏勒河流域各河流出山径流由于西段疏勒河流域山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幅最为明显,西段的疏勒河流域各河流呈上升趋势。

  2.2人口持续增加,人为干扰不断加剧,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最终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增加,生态安全风险度增大,进而引发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调。据1980~2008年县(区)人口统计资料,规划区人口从1980年代初的73.25万人增至2008年的130.91万人,增长近1倍。其中农业人口由1980年的71.04万人增加到117.35万人,增加了46.31万人。但受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规划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牧业一直占绝对优势,农牧民就业渠道窄、增收途径少。为了就业、增收和生活,人们只能继续从事农牧业。因此,随着人口剧增,对耕地、牧草地和生产生活能源的需求就不断扩大,从而导致耕地、草地规模不断扩张,农牧业向高海拔区域不断推进,大量挤占林地。但在规划区9.63万km2的范围内,30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占到规划区土地面积的80%以上,而且绝大部分属于高寒草甸、半荒漠、荒漠和永久冰雪地带,生态承载力极低,生态脆弱性很高。结果,在人类频繁活动的作用下,使得局部区域出现大量生态赤字。据对各县(区、场)在规划区内涉及区域进行的生态足迹分析结果可知,生态环境较好、林草地面积大、人均生态资源占有比例高的肃南、肃北、阿克塞、天祝、山丹县及山丹马场等区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资源支撑力较强,生态足迹出现盈余。尽管天祝县人口多,但大多纳入祁连山国家级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分布的森林面积也占到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森林面积的31.6%,是祁连山保护区重要的林草资源分布区域,因此,生态足迹呈现盈余是可以理解的。反之,资源总量与经济急速发展的需求不匹配,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弱的民乐县、凉州区、永昌县、甘州区、古浪县、永登等县区,则出现了生态赤字。2.3资源开发方式粗放,管理手段落后加剧生态退化落后的生产力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现之一,就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们对祁连山矿产、水和旅游等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直接后果就是加剧

  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祁连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是甘肃重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和开发区,矿产开发

  相对活跃。由于部分矿山开采企业重开采轻保护,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技术装备水平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基本处于原矿开采状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力,致使尾矿堆存、处理不及时、不规范,除占有大量土地外,还因尾矿库排水中含有大量铜、锌、铁等金属元素,污染水环境;尾矿砂粒度很细,遇风扬尘污染大气环境,从而给当地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山区小水电发展迅速。小水电作为水能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等原因,不同程度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和侵蚀,阻断洄游性水生动物通道等不利影响。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2008年规划区用水量39.54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6.87%,基本接近国际上公认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的警戒线标准——40%。随着规划区和全流域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当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会很突出。如古浪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达到了233.34%,永昌县、凉州区、山丹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也都超过了100%,民乐县的开发水源利用率也达到了85.61%。同时,由于缺乏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导致上、中、下游地区间的用水矛盾突出,地上水、地下水、城乡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管理以及水污染防治等,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用水结构不合理。规划区的农业灌溉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84.02%,而工业、城乡生活和林草灌溉的用水才分别占到6.4%、4.22%和5.38%;整个河西走廊用水结构中,农业灌溉用水更占到总用水量的86.44%,工业、城乡生活和林草灌溉的用水也仅分别占5.23%、2.01%和6.33%,而全国农业用水才占到总用水量的75.3%,可见规划区和河西走廊的农业灌溉用水已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就整个河西走廊而言,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过大,农业用水比重普遍高于全国水平,而生态用水比重偏低。挤占生态用水的直接后果就是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石羊河下游的民勤、黑河下游的额济纳一带之所以成为我国西北两大风沙尘源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旅游业开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河西走廊

  冰川旅游的开发,导致旅游向林区、草地深处发展,触及到冰川深处。结果,受人员及汽车的影响,冰川区的温度升高,而且生活垃圾、废弃物的排弃,也污染了冰川环境。

  2.4体制不顺,权属不清造成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祁连山地纵跨河西五市,其农田、森林、草地、水资源、气象、矿产等资源分属不同地方的各级政府的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气象或环保等多地方、多级别、多部门的管理。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既有需要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更有需要不同地方、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效沟通才能解决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一个保护区管理局,但仅是个县级单位,大多数时候无法承担如此繁重、复杂的协调工作。一个统一的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管理机制至今仍未建立起来,而各地各部门制定、执行的法规政策不统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也不尽协调,结果导致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各自为政,治理手段和方法单一,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治理效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同时,祁连山区林地与草地权属重叠,“一地两证”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等原因,使得保护区内的部分土地既是确权颁证的牧民草场,也是拥有合法身份的林地。这种权属不清的现状导致土地使用功能不明晰,造林、封山育林等保护措施难以实施,森林资源的扩展受限。而作为山区牧民来说,非牧就业能力、机会都很有限,畜牧业仍是其生计之所在,也是本区经济增长的基础。为维持基本的生计,牧民大量发展效益高、破坏生态严重的牲畜品种,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随意拓展养殖空间,导致畜均占有草地资源急剧下降,大多数草场,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初夏都出现过度放牧,加上缺乏管理,结果限制了植被生长。林草权属模糊不清,也使得局部地带的疏林地、灌木林成为牧民放牧的地方,最终导致资源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日趋尖锐。2.5监测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对生态建设的实践指导作用虽然各行业根据不同的项目和工程需要,要分别对森林、草地、农田、沙漠、河流、湖泊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监测,但都仅在局部的一些地点开展工作,主要目的也以研究为主,监测数据覆盖面小,及时性、统一性和实用性差,不能准确、及时的反映全区生态总貌,也不能准确、及时、定量的评价国家

  巨额投资的各项生态工程在各区域(流域)的实施效果。加之目前祁连山区生态监管主要以水资源的管理为对象,缺乏权威的、专业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致使生态工程覆盖面重复或遗漏的情况经常发生,生态环境得不到高效的保护和全面管理,严重的制约着下一步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

  2.6资金短缺难以满足生态综合治理的需要长期以来,国家对河西地区的投资方向主要倾向于走廊区的林草植被恢复、荒漠化治理和水利建设投资,针对祁连山产流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人员分流安置的投资较少。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治理是一项耗资巨大、时间跨度长的工程,主要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通过市场筹资的难度大,而甘肃本身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十分困难,特别是规划区是甘肃省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农牧民增收困难,贫困人口集中,是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对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别关注区域。因此,从祁连山是河西走廊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甘肃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规划区是民族地区等实际情况出发,建议工程资金投入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和地方补贴为补充,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3、对策研究祁连山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子系统、不同区域类型的生态问题及成因,按功能区划和保护与治理目标,应用以下三个方面的保护、恢复与治理的措施和方法,开展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3.1通过冰川环境保护,森林、草地、湿地恢复与重建,减少人为活动影响,增强祁连山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自然恢复进程,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3.2通过保护管理能力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健全和稳定规划区保护体系,增强生态保护与监管能力,培养和提高公众保护意识。3.3通过实施人口分流安置、农牧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农牧业生态经济调整优化等方面的配套项目,调整农牧民居住区布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规划区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减少水资源消耗,

  减轻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规划的主要做法4.1冰川生态系统保护主要采取人工廵护、监测和人工增雨雪的措施,减少冰川周边环境的污染和

  破坏,避免人为干扰,维持和稳定冰川周边生态环境,促进自然恢复进程。4.2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主要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林缘区弃耕地植被恢复等途径,提高植被覆

  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的功能,使其结构优化、系统稳定,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采取森林防火工程、森林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工程等措施,减少虫害、火灾发生频率,增加系统内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森林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林地保护能力,减少和控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包括控制采矿、开垦、盗伐林木、挖药等行为。

  4.3水域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主要采取湿地保护与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等措施,严禁开垦水域湿地、开矿、填埋以及污染水源等行为;恢复水域湿地植被,促使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减少水土流失、滑坡等灾害发生,为河川径流提供充沛的水源保障。4.4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主要采取重点保护区草地全规划期禁牧,退牧还草,沙化草地治理,草地鼠、兔害防治,草地病虫害防治,毒草防治,补播改良,减畜配套工程等措施,积极改良草场,严禁超载放牧,增强草地生态功能,使草地生态系统科学合理可持续经营。积极协调林农、林牧矛盾,力求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群众的影响,使它们现有的收入不减少并有所增加,使区域的生态、经济、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4.5人口分流、农牧经济优化调整等综合治理主要包括人员分流安置、易地搬迁、游牧民定居点建设、小城镇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牧产业体系建设、村镇环境保护等配套项目,分流迁移保护区内部分人口、优化农牧经济结构,实现保护区人口减少,农牧民收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改善。5、结语通过规划的实施,严格保护冰川、水源地环境,稳定水源区冰川雪线周边生

  态环境,促进重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规划区森林覆盖率从11.98%提高到16.73%,森林质量得到改善,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及沙化趋势有效遏制;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生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水源地环境及水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退化草地治理率达到50%以上,草地养畜量达到平衡,草地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产能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而且,通过综合治理配套项目实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形成良种、高效、节水型种植业,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收入,减少单位面积耗水量,实现区域用水总量不增加;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就业面,增加农牧民收入;安置生态移民,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减轻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最终达到农牧民人均收入提高、祁连山环境得到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篇二: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

  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治理是一项耗资巨大时间跨度长的工程主要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通过市场筹资的难度大而甘肃本身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十分困难特别是规划区是甘肃省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农牧民增收困难贫困人口集中是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对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别关注区域

  祁连山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甘肃境内祁连山区域很大,规划区主要以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各条河流的源头区、集流区为主要保护治理区域,南以甘青两省界为界,最南端为天祝县东坪乡;北以河西走廊区南界为界,最北端为肃北县与瓜州县交界;西以当金山口为界;东止于古浪县与景泰县交界处。其范围包括:苏干湖水系的大、小哈尔腾河源头区和集流区,疏勒河水系的7条河流源头区和集流区,黑河水系的32条河流源头区和集流区、石羊河水系的19条河流源头区和集流区以及的黄河流域大通河、庄浪河集流区。

  1、生态环境主要问题1.1冰川退缩、储量减少,雪线上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为开发活动的影响,冰川退缩加剧。祁连山中段、西段冰川面积共减少了116.21km2,冰储量减少了50亿m3,分别占1956年该区域冰川面积和储量的10.2%和8.9%,其中以疏勒河流域讨赖河水系的冰川变化幅度最大。与此同时,局部地区的雪线也正以年均2m至6.5m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达12.5m至22.5m。根据卫星遥感资料对比分析,2007年1月29日与2006年1月31日相比,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减少了6.5%,中段减少了8.7%,西段减少了18.6%。1.2森林健康状况不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森林具有良好的持蓄水能力,林地由于林冠、枯枝落叶层的截留和增大土壤渗蓄能力而起到拦洪作用。一般在森林区,通常约有20%左右的降水量为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的截流量一般在10mm,最大持水量不超过20~30mm。据调查,祁连山森林分布下限由1950年代的1900m上升到目前的2300m;乔木林年平均生长率仅为2.87%,低于全国林木平均生长率3.98%的水平。现状林分结构大部分为同龄单层林,天然云杉林主林层郁闭度大多在0.6~0.9,相当一部分超过0.9,林下灌木层不明显,盖度在5%以下,仅见矮化小灌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及历史战乱和垦荒、滥伐、滥牧等人为干扰,较之历史上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的祁连山来看,如今的祁连山北坡森林资源面积减少了很多,现存林分处于林片破碎、

  林分稳定性差,生长缓慢的状态,森林面积变化处于长期剧减短期增加的状态。同时,由于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绝对禁伐保护,部分云杉纯林缺乏森林健康抚育,林分密度大,林内灾害木累积达6万m3,导致林内卫生状况恶化,森林火险等级高,可燃度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在规划区森林面积中灌木林占比近75%,主要分布在乔木林外围农牧区,由于长期受到走廊区干旱气候的影响和农牧活动的侵扰,破坏和严重退化现象并存,这种状况将大大地影响祁连山林草植被涵蓄水资源能力,最终降低其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

  1.3草地退化现象严重,生产能力下降由于祁连山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利用程度,养殖规模无序扩大,生产方式简单粗放,导致草地生态严重退化。据调查,本区退化草地面积达374.75万hm2,占草地面积的76.97%。其中轻度退化草地面积105.16万hm2,占退化草地面积的28.06%;中度退化草地面积126.86万hm2,占退化草地面积的33.85%;重度退化草地面积142.73万hm2,占退化草地面积的38.09%;另据统计分析,与1950年代相比,祁连山草地的牧草产量下降了30.4%,牧草盖度下降了11.11%,牧草高度下降41.09%,畜均草地占有量由1950年代的2.25hm2减少到现在的0.6hm2。1.4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加之人类活动对水源涵养区的破坏,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以祁连山东段为例,与1950年代相比,石羊河流域的出山流量平均减少了3.03亿m3。另一方面,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用水结构的不合理,用水效益较低的农业用水比重过大,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用水方式落后和用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尽管近几年河西各市大力推动节水工作,但受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地长期采用粗放水资源利用模式所导致的区域内水资源超量开发、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目前,三大内陆河的水资源利用率均超过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40%的国际标准,其中,石羊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154%,黑河95.5%,疏勒河76.4%。1.5农林牧矛盾尖锐,农牧民增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规划区农林牧交错分布,人口增长迅速,人为活动剧烈。从1980年代到目前,区域人口增加23%。其中,肃南、肃北县两个牧业县的人口从1950年代的

  6074人、1370人分别增加到2008年的3.65万人、1.1万人。快速增长的人口造成土地开垦的加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局部区域垦殖指数高,农田生产力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农田侵蚀林草地、牧区占据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等情况,加上大量的水电、矿产开发活动,给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2、生态问题主要成因2.1气温、降水变化直接影响内陆河出山径流和冰川积雪存贮的变化2.1.1祁连山气温及降水变化情况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祁连山及其所在的河西走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强烈反应。据有关资料分析,1956年至2006年的近50年来,祁连山的年平均气温出现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图4-4),增长率为0.26℃/10a,高于全国0.25℃/10a的升温速率。本世纪前5年的年平均气温又比上世纪的1990年升高了0.3℃。其中冬季变暖最明显,秋季次之。祁连山2800m以上高度的东、中、西段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显著,且以东、西两段最大。海拔3000m以上区域的平均气温出现了大于0℃的情况,加剧了祁连山冰雪融化和雪线上升。从区域降水变化来看,1956年至2006年的近50年来,祁连山区的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以夏季增加趋势明显,但其余各季降水仍有增多倾向。从年代上看,1980年代以前在平均值以下,且振幅较小;1980年代以后降水量有增多趋势,但振幅较大;1990年代末至今增幅最大。从空间上看,东段石羊河流域山区降雨量处于下降趋势、中段黑河和西段的疏勒河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西段疏勒河流域山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幅最为明显。2.1.2祁连山冰川积雪的存贮变化及影响因素祁连山冰川运动速度的变化、冰体厚度的增减、雪线高度的升降等现象是祁连山区降水和气温变化的直接表现。20世纪50~70年代冰川物质以负平衡为主,80~90年代以正平衡为主。据谢自楚研究(1980),1956~1976年的20年间,祁连山冰川退缩幅度出现普遍减缓的趋势。祁连山冰川变化的总趋势受山区气候变化的制约,但有一个不短的滞后期。1950年代末祁连山山区冰川强烈退缩,是1930年代至1940年代的山区气温升高在冰川变化上的滞后反映;1970年代末冰川停止后退,可能是1950年代气温下降和降水增多双重影响的结果。气温升高,冰川雪线后退,严重影响了河西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目前祁连山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祁连山东部冰川平均后退速度为16.8m/a,中部为3.3m/a,西部

  为2.2m/a。2.1.3祁连山内陆河出山径流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河西地区内陆河的补给类型较齐全,包括高山冰雪,季节积雪融水,降雨和

  地下水补给,但多数河流仍以降雨或降雪、冰川混合补给为主,因此其径流年内分配以集中于暖季为主。石羊河水系和黑河水系各河均属降雨补给型,其补给比重在80%以上,冰川融水补给只占1.0%~9.5%。其径流的年内分配与山区降水的年内分配相吻合,汛期(5~9月)径流量可占全年总水量的70%~80%。梨园河以西的摆浪河、洪水坝河和疏勒河水系的白杨河、石油河、昌马河等,属降雨、冰川混合补给类型,冰川补给比重已升至30%左右,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0%~80%,且集中于6~8月三个月中,这是由于暖季冰川强烈消融过程与降雨过程基本一致造成的。西部疏勒河水系的党河和苏干湖水系的大、小哈尔腾河,冰川补给比重进一步增加,可达40%左右,属冰川补给型河流,其年内分配比较平稳,这与冰川暖季集中融化不一致,主要是这些河流在出山前都流经较大型山间盆地,通过地下调蓄变为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缘故,其5~9月的水量仅占全年水量的50%左右。

  干旱少雨的年份,冰川消融强烈,能释放出较多的冰川融水径流补给河流;而在湿润多雨的年份,冰川消融减弱,冰川对河流的补给量减少,而高山上的降雪补给又增加了冰川的水储存。河西出山径流与山区流域降水量的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峰谷相互对应,而与气温的变化过程则基本相反。这表明出山径流的丰枯与山区降水量大小呈正相关的关系,与气温的关系则呈反相关关系。

  气温作为热量指标对径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高山冰雪的消融;二是影响流域的总蒸发量;三是改变高山区的降水形态;四是改变高山冰川区及整个流域下垫面与近地面层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从而影响它们的小气候。可见,气温在水量平衡中属于支出项的影响因素。在降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山区气温的升高将会减少出山径流量。由于今后几十年内祁连山区平均气温变化总体上相对稳定,在山区降水量变化不太大情况下,祁连山区平均气温的变化将不会对出山径流量有太大的影响。基于此,由于祁连山东部降水量处于下降趋势(图4-6),受补给来源和山区降水量的影响,石羊河流域各河流出山径流量变化呈周期性、总量呈下降趋势(图4-8);黑河流域各河流出山径流量未来几十年里

  虽随着降水、气温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变化其幅度不会很大,其幅度基本在目前出山径流量的±1O%左右范围内;疏勒河流域各河流出山径流由于西段疏勒河流域山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幅最为明显,西段的疏勒河流域各河流呈上升趋势。

  2.2人口持续增加,人为干扰不断加剧,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最终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增加,生态安全风险度增大,进而引发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调。据1980~2008年县(区)人口统计资料,规划区人口从1980年代初的73.25万人增至2008年的130.91万人,增长近1倍。其中农业人口由1980年的71.04万人增加到117.35万人,增加了46.31万人。但受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规划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牧业一直占绝对优势,农牧民就业渠道窄、增收途径少。为了就业、增收和生活,人们只能继续从事农牧业。因此,随着人口剧增,对耕地、牧草地和生产生活能源的需求就不断扩大,从而导致耕地、草地规模不断扩张,农牧业向高海拔区域不断推进,大量挤占林地。但在规划区9.63万km2的范围内,30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占到规划区土地面积的80%以上,而且绝大部分属于高寒草甸、半荒漠、荒漠和永久冰雪地带,生态承载力极低,生态脆弱性很高。结果,在人类频繁活动的作用下,使得局部区域出现大量生态赤字。据对各县(区、场)在规划区内涉及区域进行的生态足迹分析结果可知,生态环境较好、林草地面积大、人均生态资源占有比例高的肃南、肃北、阿克塞、天祝、山丹县及山丹马场等区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资源支撑力较强,生态足迹出现盈余。尽管天祝县人口多,但大多纳入祁连山国家级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分布的森林面积也占到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森林面积的31.6%,是祁连山保护区重要的林草资源分布区域,因此,生态足迹呈现盈余是可以理解的。反之,资源总量与经济急速发展的需求不匹配,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弱的民乐县、凉州区、永昌县、甘州区、古浪县、永登等县区,则出现了生态赤字。2.3资源开发方式粗放,管理手段落后加剧生态退化落后的生产力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现之一,就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们对祁连山矿产、水和旅游等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直接后果就是加剧

  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祁连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是甘肃重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和开发区,矿产开发

  相对活跃。由于部分矿山开采企业重开采轻保护,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技术装备水平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基本处于原矿开采状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力,致使尾矿堆存、处理不及时、不规范,除占有大量土地外,还因尾矿库排水中含有大量铜、锌、铁等金属元素,污染水环境;尾矿砂粒度很细,遇风扬尘污染大气环境,从而给当地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山区小水电发展迅速。小水电作为水能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等原因,不同程度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和侵蚀,阻断洄游性水生动物通道等不利影响。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2008年规划区用水量39.54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6.87%,基本接近国际上公认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的警戒线标准——40%。随着规划区和全流域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当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会很突出。如古浪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达到了233.34%,永昌县、凉州区、山丹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也都超过了100%,民乐县的开发水源利用率也达到了85.61%。同时,由于缺乏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导致上、中、下游地区间的用水矛盾突出,地上水、地下水、城乡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管理以及水污染防治等,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用水结构不合理。规划区的农业灌溉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84.02%,而工业、城乡生活和林草灌溉的用水才分别占到6.4%、4.22%和5.38%;整个河西走廊用水结构中,农业灌溉用水更占到总用水量的86.44%,工业、城乡生活和林草灌溉的用水也仅分别占5.23%、2.01%和6.33%,而全国农业用水才占到总用水量的75.3%,可见规划区和河西走廊的农业灌溉用水已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就整个河西走廊而言,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过大,农业用水比重普遍高于全国水平,而生态用水比重偏低。挤占生态用水的直接后果就是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石羊河下游的民勤、黑河下游的额济纳一带之所以成为我国西北两大风沙尘源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旅游业开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河西走廊

  冰川旅游的开发,导致旅游向林区、草地深处发展,触及到冰川深处。结果,受人员及汽车的影响,冰川区的温度升高,而且生活垃圾、废弃物的排弃,也污染了冰川环境。

  2.4体制不顺,权属不清造成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祁连山地纵跨河西五市,其农田、森林、草地、水资源、气象、矿产等资源分属不同地方的各级政府的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气象或环保等多地方、多级别、多部门的管理。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既有需要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更有需要不同地方、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效沟通才能解决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一个保护区管理局,但仅是个县级单位,大多数时候无法承担如此繁重、复杂的协调工作。一个统一的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管理机制至今仍未建立起来,而各地各部门制定、执行的法规政策不统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也不尽协调,结果导致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各自为政,治理手段和方法单一,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治理效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同时,祁连山区林地与草地权属重叠,“一地两证”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等原因,使得保护区内的部分土地既是确权颁证的牧民草场,也是拥有合法身份的林地。这种权属不清的现状导致土地使用功能不明晰,造林、封山育林等保护措施难以实施,森林资源的扩展受限。而作为山区牧民来说,非牧就业能力、机会都很有限,畜牧业仍是其生计之所在,也是本区经济增长的基础。为维持基本的生计,牧民大量发展效益高、破坏生态严重的牲畜品种,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随意拓展养殖空间,导致畜均占有草地资源急剧下降,大多数草场,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初夏都出现过度放牧,加上缺乏管理,结果限制了植被生长。林草权属模糊不清,也使得局部地带的疏林地、灌木林成为牧民放牧的地方,最终导致资源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日趋尖锐。2.5监测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对生态建设的实践指导作用虽然各行业根据不同的项目和工程需要,要分别对森林、草地、农田、沙漠、河流、湖泊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监测,但都仅在局部的一些地点开展工作,主要目的也以研究为主,监测数据覆盖面小,及时性、统一性和实用性差,不能准确、及时的反映全区生态总貌,也不能准确、及时、定量的评价国家

  巨额投资的各项生态工程在各区域(流域)的实施效果。加之目前祁连山区生态监管主要以水资源的管理为对象,缺乏权威的、专业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致使生态工程覆盖面重复或遗漏的情况经常发生,生态环境得不到高效的保护和全面管理,严重的制约着下一步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

  2.6资金短缺难以满足生态综合治理的需要长期以来,国家对河西地区的投资方向主要倾向于走廊区的林草植被恢复、荒漠化治理和水利建设投资,针对祁连山产流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人员分流安置的投资较少。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治理是一项耗资巨大、时间跨度长的工程,主要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通过市场筹资的难度大,而甘肃本身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十分困难,特别是规划区是甘肃省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农牧民增收困难,贫困人口集中,是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对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别关注区域。因此,从祁连山是河西走廊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甘肃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规划区是民族地区等实际情况出发,建议工程资金投入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和地方补贴为补充,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3、对策研究祁连山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子系统、不同区域类型的生态问题及成因,按功能区划和保护与治理目标,应用以下三个方面的保护、恢复与治理的措施和方法,开展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3.1通过冰川环境保护,森林、草地、湿地恢复与重建,减少人为活动影响,增强祁连山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自然恢复进程,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3.2通过保护管理能力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健全和稳定规划区保护体系,增强生态保护与监管能力,培养和提高公众保护意识。3.3通过实施人口分流安置、农牧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农牧业生态经济调整优化等方面的配套项目,调整农牧民居住区布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规划区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减少水资源消耗,

  减轻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规划的主要做法4.1冰川生态系统保护主要采取人工廵护、监测和人工增雨雪的措施,减少冰川周边环境的污染和

  破坏,避免人为干扰,维持和稳定冰川周边生态环境,促进自然恢复进程。4.2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主要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林缘区弃耕地植被恢复等途径,提高植被覆

  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的功能,使其结构优化、系统稳定,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采取森林防火工程、森林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工程等措施,减少虫害、火灾发生频率,增加系统内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森林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林地保护能力,减少和控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包括控制采矿、开垦、盗伐林木、挖药等行为。

  4.3水域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主要采取湿地保护与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等措施,严禁开垦水域湿地、开矿、填埋以及污染水源等行为;恢复水域湿地植被,促使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减少水土流失、滑坡等灾害发生,为河川径流提供充沛的水源保障。4.4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主要采取重点保护区草地全规划期禁牧,退牧还草,沙化草地治理,草地鼠、兔害防治,草地病虫害防治,毒草防治,补播改良,减畜配套工程等措施,积极改良草场,严禁超载放牧,增强草地生态功能,使草地生态系统科学合理可持续经营。积极协调林农、林牧矛盾,力求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群众的影响,使它们现有的收入不减少并有所增加,使区域的生态、经济、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4.5人口分流、农牧经济优化调整等综合治理主要包括人员分流安置、易地搬迁、游牧民定居点建设、小城镇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牧产业体系建设、村镇环境保护等配套项目,分流迁移保护区内部分人口、优化农牧经济结构,实现保护区人口减少,农牧民收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改善。5、结语通过规划的实施,严格保护冰川、水源地环境,稳定水源区冰川雪线周边生

  态环境,促进重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规划区森林覆盖率从11.98%提高到16.73%,森林质量得到改善,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及沙化趋势有效遏制;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生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水源地环境及水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退化草地治理率达到50%以上,草地养畜量达到平衡,草地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产能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而且,通过综合治理配套项目实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形成良种、高效、节水型种植业,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收入,减少单位面积耗水量,实现区域用水总量不增加;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就业面,增加农牧民收入;安置生态移民,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减轻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最终达到农牧民人均收入提高、祁连山环境得到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篇三: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

  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优化调整技术研究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深入研究祁连山不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机理及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及冰川冻土相互转化的水土气生过程及不同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结构优化调整技术调整优化不同生态系统结构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整体提升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科学水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现状与对策

  作者:辛秀琴邱雪梅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5年第20期

  【摘要】祁连山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脉”。祁连山涵吐近千条大小河流,年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在山前形成了富饶的绿洲。祁连山生态区位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遗传基因库,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区。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成效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祁连山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1自然概况

  (1)祁连山是架构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之脊”。祁连山高高耸立在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西长约1000公里,连接着甘、青、蒙、新、宁,涵养了宝贵的水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阻挡了库姆塔格、柴达木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的南侵,从外形到内涵都是名副其实架构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脊梁。

  (2)祁连山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脉”。祁连山涵吐近千条大小河流,年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在山前形成了富饶的绿洲。在甘肃境内山区总面积就达963.4万公顷,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288(292)种,维管植物1311种,其中森林115.4万公顷、湿地141.6万公顷、现代冰川16.6万公顷和大片的草原,年出山径流量70多亿立方米,养育河西走廊500多万人口,上千个工矿企业。深居干旱内陆的祁连山湿岛功能,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2保护治理现状

  祁连山生态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先后成立祁连山、连城和盐池湾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颁布实施《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组织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及生态公益林管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12年12月,由甘、青两省共同组织编制的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国务院批复,2013年启动实施,为有效保护祁连山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加大保护区执法力度,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保护和治理初见成效,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有了恢复性增长,初步遏制了祁连山生态加速恶化的势头。

  3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是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山区草场载畜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70万羊单位发展到现在的764万羊单位,超载率达70.2%,草原“三化”面积逐年扩大。蒸发量增加,积雪贮水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山区经济资源开发速度和强度显著提升,主要表现为水电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度旅游、道路建设等,对保护区土地和生物资源进行包围、蚕食和侵占,森林草原火灾隐患增加,自然生态系统被切割成不连片“孤岛”,脆弱性加剧。

  二是生态退性型变化明显。据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监测数据显示,祁连山北坡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15.8万公顷,占监测区总面积321.9万公顷的67%。因坡地开垦和草地超载放牧严重,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重。据兰州大学调查,祁连山区85.9%的草地退化,1/3以上严重退化;与40多年前相比,草层高度下降了50%,植被覆盖度由65%至95%下降到了25%至60%,草地畜载能力下降了50%至70%。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投入不足。祁连山高海拔区气候严寒,浅山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造林成活率低,封山育林期限长,植被恢复成本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但由于历史欠帐大、森林植被恢复十分缓慢。同时,由于对祁连山区气候、水文、森林、草原、地质等方面的监测分别由不同部门开展,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监测网络,加之监测项目不全、监测点分散,生态保护与建设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

  4保护治理对策

  一是科学论证制定祁连山生态区建设规划。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优化调整技术研究,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深入研究祁连山不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机理及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及冰川、冻土相互转化的水土气生过程及不同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结构优化调整技术,调整优化不同生态系统结构,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整体提升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科学水平。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上升为国家规划,采取相对统一的生态保护措施和经济政策,按照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原则,确立顺应自然、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工作思路,大力建设祁连山生态特区,实现生态、经济、民生多赢的发展目标。

  二是建立祁连山生态保护效益补偿机制。将祁连山生态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序列,由国家主导进行生态等各种效益补偿试验示范,从政策、机制、资金等各个方面,研究探讨对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的修复与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等进行生态补偿。通过补偿和其他扶持措施,逐步将部分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并鼓励和支持其他农牧民发展低耗、高效、优质农牧业生产。同时,扶持绿洲效应区生态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确保移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从根本上促使祁连山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实现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跨越式对接和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是完善祁连山生态特区建设的监测考核。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建立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站,设立东、中、西三个长期生态定位监测站和地质、水文、气候、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对祁连山生态特区实施长期、规范、系统的监测。同时,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指标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检查考核制度,从国家到省市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层层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实行严格考核奖惩,科学推进祁连山生态特区建设。

  参考文献:

  [1]蒋高明.消失的冰川.《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六十三,2012.4.13.

  [2]蒋高明.消失的冰川.《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六十三,2012.4.1.

  [3]葛肖虹.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2008.3.31.

  [4]葛肖虹.对中国西部治理荒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2008.8.2.

  [5]葛肖虹.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2008年3.30.

篇四: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

  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生态保护整治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张掖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1.08•【字号】张政发〔2016〕3号•【施行日期】2016.0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生态保护整治整改工作

  情况的报告

  张政发〔2016〕3号

  省人民政府:2015年9月28日,环保部、国家林业局联合约谈祁连山保护区有关问题后,

  我市在深刻反思的同时,迅速就认真贯彻落实约谈要求和省委XXX书记、省政府XXX平省长重要批示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采取坚决果断措施,扎实推进约谈问题整治整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按照约谈要求,我们按照“市县政府负总责、保护区负监管责任、部门各负其

  责”的责任分工和“历史遗留问题不放过、历史问题不遗留”的原则,分类制定了生态修复与治理方案,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制定措施,组织开展了保护区内建设项目核查和清理整顿,全面启动了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生态修复与治理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整治责任。环保部、国家林业局联合约谈后,市委书记毛生武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求立即传达约谈情况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精神,还特别强调要以此次约谈为警示,切实增强保护祁连山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就是保护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生命线”和“高压线”的意识,切实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并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祁连山保护区实地开展调研。市委、市政府先后在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上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县区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张掖市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治理整改领导小组,下设矿山项目核查、项目审批核查、矿业权整治、生态恢复治理、联动机制建设5个工作组,明确了牵头单位、目标任务和整改时限。组织制定了包括总体治理方案和建设项目核查、矿业权及探采开发整治、水电旅游项目核查整治、生态恢复治理、保护管理联动机制建设五个方案在内的“1+5”治理整改方案。市长黄泽元同志多次深入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及问题突出的项目现场具体指导督查。各专项小组立即启动核查整顿工作,采取直赴现场、逐一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的方式,对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的建设项目以及人类活动点位逐一进行检查,先后派出核查人员100多人次,现场勘察198个点位,并逐个形成文字、照片和视频资料,成为保护区设立以来最广泛、最深入、最具体的排查。通过排查,摸清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集中整改突出问题和长久保护祁连山生态奠定了基础。期间,省环保厅、省林业厅领导先后对保护区生态保护与整治工作进行了现场督查调研。工作中,我们建立了祁连山生态保护治理专报制度,及时向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呈报我市整治整改工作进展情况,已印发25期。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清理整治。以环保部约谈“问题清单”为导向,按照认真核查问题、全面实施整改、狠抓工作落实、严肃责任追究的要求,集中时间精力,抽调骨干力量,对环保部环境遥感监察快报(专报)反映的保护区张掖段建设项目和人类活动图斑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核查摸排,详细掌握了保护区的生态现状、建设项目及人类活动情况,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表册一份档案”的要求,建立了完整的清查档案,逐一列出了问题清单和整治意见。同时,坚持边查边改,按照“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大的工作力度、在最短时间内整改到位”的工作要求,采取下达整改通知、拆除临建设施、补办审批手续、限期关闭退出等措施,迅速开展了清理整治工作。

  (三)分类施策治理,加快生态恢复。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点面结合,多措并举,对保护区张掖段矿产资源开发、水电项目建设、旅游景区开发及草场过度放牧等实施分类整治。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对经核查符合规定可继续生产的矿产开发项目,根据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地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限期完成治理工作;对废弃或停产多年的无主矿点,由所在县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废弃物清理、平整覆土等治理措施,为下一步植被恢复做好准备。水利水电项目生态恢复治理,对已经建成运营或正在建设的水电开发项目,责成业主单位严格依照项目核准时批复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采取在弃渣场、废料场平整覆土,在库区、电站、生活区周围、道路两侧及旅游服务设施周边进行绿化等措施,限期治理,恢复植被。旅游项目生态恢复治理,加大对保护区内旅游活动的监管力度,对违规建设的旅游设施限期拆除,恢复原状;手续不全或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责令停业整改,补办有关手续,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予以关闭。

  (四)履行主体责任,建立长效机制。结合清查整治,我们同步对祁连山生态保护治理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部署。责任落实上,忠实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

  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和高压线,在决策、投入、政策制定和考核导向上体现生态保护优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投入保障上,在组织实施好天保工程、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积极争取建立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的基础上,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确保市、县两级财政用于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的投入高于财政收入增幅。执法监管上,严格执行保护区建设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转变执法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量,实行覆盖全境和跨区域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为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社会氛围上,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使公众成为推进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加快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公共参与氛围。

  二、突出问题的整治整改情况(一)全面查清了《约谈纪要》反映的问题经实地核查,环保部环境遥感监测专报2015年第34、47期遥感监测涉及我市人类活动斑块198个,其中121个斑块对应了49个建设项目,其余77个斑块为农牧民房屋、工矿临建设施、寺庙、村庄、军事设施、电视转播塔等建筑物,不属于资源开发建设项目。49个建设项目包括探矿2项,采矿13项,水电站14项,水利设施8项,旅游7项,其它项目5项。(二)扎实开展了建设项目清理整治工作在排查核实的基础上,按照《约谈纪要》和《整治方案》确定的整治原则、整治措施以及“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严格执法,加强管理”的整治要求,对查清的所有问题进行了清理整治。截至目前,已关闭退出4项,停产整顿后逐步退出12项,补办手续9项,拟关闭退出1项,继续运营加强监管22项,剥离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部分矿证到期退出1项。按功能区分: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2项(大海铜矿普查、海潮坝森林

  公园),关闭退出1项,剥离后实验区部分矿证到期退出1项;缓冲区和跨缓冲区、实验区的2项(黑河330kv变电站、烧柳沟煤矿),拟关闭退出1项,已关闭退出1项;实验区和跨实验区项目45项(实验区40项、跨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5项),已关闭退出2项,停产整顿后逐步退出12项,补办手续9项,继续运营加强监管22项。

  1.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整治情况在15项探采矿项目中: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1项(大海铜矿勘查),已报请剥离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部分矿证到期退出;跨缓冲区实验区1项(烧柳沟煤矿),已关闭退出;实验区10项(采矿),已关闭退出2项(土塔河半截沟煤矿、夹木沟砂石料场),停产整顿后逐步退出8项;跨实验区外围保护地带3项,停产整顿后逐步退出3项。对关闭退出的项目实施了人员撤离、设备拆除、炸毁井口,停止一切生产活动等措施,并对地表实施了环境初步恢复治理工作。市县两级列支1260多万元对关闭矿山企业进行了补偿。对逐步退出的项目,加强监督,制定生态治理恢复方案,责令限期整改,促进生态环境尽快恢复。肃南县大海铜矿勘查项目由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批准设置,始建于2006年,业主单位是湖北新宇矿业投资有限公司,为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挂牌拍卖取得矿权项目,建设地点在肃南县祁丰乡,在本次核查中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不占用林地。该项目2013年以来一直停工,探矿证到期后,省国土资源厅延续该矿权设置期限自2015年4月9日至2017年4月8日。为此,我们提出报请省国土厅剥离该项目处于核心区、缓冲区矿权,实验区部分矿证到期退出的意见。2.水利水电项目整治情况22项水利水电项目全部在实验区(跨实验区、外围保护地带2项)。14项水电项目中,手续齐备、继续运营13项;补办手续1项。8项水利设施中(主要为

  已建成的水库、农牧民饮水工程等),继续运营、加强监管8项。根据项目生态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等不同情况,我们向业主单位下发整改通知书,业主单位根据整改内容,分别制定了生态恢复整治方案并加以落实。目前完成土地平整45.037公顷,地面覆土27.04公顷,建设挡渣墙57273.4平方米,拆除临建房屋15107.6平方米,已完成治理投资780多万元。水电、水利设施的整治重点为落实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措施,将于2016年内全面完成整治恢复工作。

  张掖市寺大隆梯级电站项目规划由肃南县人民政府批准、张掖市发改委核准,建设单位为张掖市宝隆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自下游向上游布置四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1.13万千瓦。经核查,该梯级电站经张掖市发改委(张发改能交〔2008〕18号、张发改能源〔2011〕12号、13号、14号)核准、环评手续基本齐全(缺四级水电站环评手续)(甘环自发〔2008〕26号、甘环评发〔2010〕120号、121号);2006年1月,经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同意开展水电勘测工作(甘祁资函字〔2006〕3号),2014年7月获得甘肃省林业厅在祁连山保护区使用林地的行政许可(甘林护函〔2014〕443号)。但在2014年10月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二级电站部分位于缓冲区边缘,现已由寺大隆林场制止停工,拟关闭退出。寺大隆梯级电站涉及的相关核准、环评(除第四级电站)、水保审批手续已办理。为此,我们提出寺大隆梯级电站位于实验区的部分补办相关手续的意见。

  3.旅游及其它项目整治情况7项旅游项目中,涉及跨核心区缓冲区的1项,已关闭退出(海潮坝森林公园)。实验区6项,已建成的4项补办手续;对在建的2项旅游设施项目,即中农发山丹马场骠骑将军大营和槐溪小镇项目,分别采取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生态植被以及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责令补办相关手续,并做好植被恢复工作。5项其它建设项目中,涉及缓冲区1项(黑河330kv变电站),拟关闭退出;实验区4项,继续运营加强监管1项,停产整顿后逐步退出1项,补办手续2项。

  黑河330kv变电站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发改能源〔2007〕3181号),建设单位是甘肃电力公司张掖供电公司。该项目委托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报告书于2007年3月由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复(环审〔2007〕100号),省林业厅2007年对该项目使用林地进行了批复(甘林地审字〔2007〕17号)。该项目是为解决黑河梯级水电站输出电力的主要输变电项目,相关审批手续齐全,2006年6月开建,2008年5月建成,共投入资金1.79亿元。2014年10月功能区调整后,落入保护区缓冲区,拟关闭退出。

  4.其它相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治情况(1)100处人工设施中,涉及我市范围的65处,其中36处落入20个建设项目(包含在前面的49个建设项目中);其它人工设施29处,为农牧民房屋、废弃场地、塘坝、工程临建用房和寺庙遗址等,对2处废弃(关闭)的场地、工程临建设施已组织开展了垃圾清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其他农牧民房屋、塘坝和寺庙遗址等加强监管,防止生态破坏。(2)14处取土场中,涉及我市范围的7处,其中6处落入4个建设项目(包含在前面的49个建设项目中),另1处为群众人畜饮水塘坝,将加强监管,防止生态破坏。(3)16处新增人类活动中,涉及我市范围的6处,其中5处落入5个建设项目(包含在前面的49个建设项目中),另1处为群众人畜饮水塘坝,将加强监管,防止生态破坏。(三)切实加强草原生态治理恢复根据省政府关于草原生态恢复治理的要求,我市制定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和《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草原减畜方案》,组织畜牧部门,分组到相关县区和山丹马场督促推进方案实施工作。目前,相关县区和山丹马场已组织专门力量,逐乡、逐村、逐户清查超载牲畜,核定

  减畜数量,根据核定的草原载畜量和牲畜超载率,将具体的减畜数量分解到乡、村、户,压茬落实减畜责任,督促牧户在三年内完成所有超载家畜的减畜任务,退出牲畜20.62万羊单位。同时,全市整合退牧还草工程项目资金2775万元、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项目资金2062万元,在肃南、民乐、山丹、山丹马场建设人工饲草地6.41万亩,新建养殖小区18个,高标准暖棚羊舍4000座,储草棚11座,转移禁牧区退出牛羊5.2万个羊单位,全部进入暖棚圈舍实行舍饲养殖,着力解决超载放牧问题。

  (四)加强生态保护整治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保护机制,以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共享三项制度为载体和抓手,促进整治整改工作落实。为加强对祁连山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研究建立了张掖市人民政府祁连山保护与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会议召集人,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县区政府、中牧山丹马场和祁连山保护局召开会议。联席会议制度已启动运行。前不久,我们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就各相关部门、县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工作落实推进情况进行了审议,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了分析研究,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整合市县两级涉及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公安、国土、林业、环保、水利、农业、畜牧等部门执法力量,建立了由市森林公安局牵头,环保、国土和祁连山保护局等执法力量通力协作的联合执法的机制,率先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保护区监管保护网络,形成了全方位、全领域保护的工作格局。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投资400万元,整合部门资源,启动建设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测全面覆盖,信息互联互通。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广泛征求相关行业和部门意见建议,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对《条例》修改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积极作

  用。(五)依法开展了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清理整治中,查处林政案件4起;追究相关责任人9名。1.查处林政案件4起。分别是张掖市响水河煤矿二号井非法占用林地案;山丹

  马场鸾鸟湖景区、骠骑将军大营和槐溪小镇等3起未经行政许可在保护区建设旅游设施案。上述案件已由甘肃省森林公安局祁连山森林公安分局和山丹县环保局作出了行政处罚。

  2.对9名直接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对在张掖市响水河煤矿二号井涉嫌非法占用林地问题中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营河林场原场长、保护站站长杜永军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对在张掖市响水河煤矿二号井涉嫌非法占用林地问题中监督不到位、处置不力的西营河林区派出所所长陈怀军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对涉嫌非法占用林地问题中监督不到位、负有一定责任的肃南县环保林业局副局长顾永生进行诫勉谈话,对涉嫌非法占用林地问题中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到位的肃南县环保林业局局长全有军向县政府作出书面检查;对未批先建的扁都口景区项目建设中涉嫌行政不作为、监管不到位的民乐县林业局副局长、大河口林场场长赵华天进行提醒约谈,对扁都口护林站站长陈光兴给予警告处分;对在山丹马场鸾鸟湖景区、骠骑将军大营和槐溪小镇建设中涉嫌未批先建问题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主持工作的副站长樊宏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负有管理责任的山丹马场旅游局业务主管人员韩军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对山丹马场一场副厂长蔡永军给予诫勉谈话。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目前,我市已按照约谈要求和“1+5”整治方案,如期完成了建设项目核查和清理整顿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抓好项目整治整改后续工作。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围绕完善体制机

  制、落实整改措施、实施生态项目等方面,认真做好总结验收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方案确定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着眼保护区生态恢复工作的长期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在抓好当前整治任务的同时落实好后续整改措施。对在建项目,严格按照环评批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对草原生态恢复,着力开展减少载畜量各项工作,促进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二是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好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执法机制、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切实把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放在心上、拿在手上、落到行动上,确保祁连山生态恢复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立足解决经常的、大量的、普遍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保护祁连山有效的措施办法,整合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实绩的考核比重,发挥好生态保护建设评价考核机制“风向标”的作用。不断完善“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整合市县两级涉及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公安、国土、林业、环保等执法力量,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保护区监管保护网络,形成全方位、全领域保护的执法工作格局。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整合部门资源,构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测全面覆盖,信息互联互通。三是合力攻坚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明确地方政府与保护区管理局的职责,打破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局面,以主动承担保护责任为导向,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强大合力。落实地方政府生态保护建设的主体责任,正确行使权力,依法承担责任,做到依法行政,权责统一,促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依法规范运行。四是全力巩固祁连山生态恢复治理成果。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偿等重点生态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恢复治理等国家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全力构筑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山区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型、生活方式转变,在解决好长远生计的前提下推动移民搬迁,切实减轻人为活动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完善相关政策,探索设立保护区内企业生态保护基金,加大生态建设与

  保护的投入力度,为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步

  伐,培育以旅游文化产业、现代农业和畜牧业以及生态工业为主体的优势主导产业,努力减少对矿山、草原等自然环境的依赖,减轻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压力,使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张掖市人民政府2016年1月8日

篇五: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

  祁连山生态修复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张文昌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2018年第6期

  摘要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当地的居民,都极其地关注祁连山的生态修复问题。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修复的过程中,祁连山还有较多的问题存在。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祁连山;生态修复;现状;对策

  在西部生态安全的维护上,祁连山生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十分有必要加大祁连山的生态修复力度,保护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给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1祁连山的生态修复现状

  1.1没有建立起长效的监管机制

  从建设修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之后,政府先后制定了多项措施和政策,而且在治理和保护生态方面也获得了一些成效。然而由于没有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依旧有许多破坏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无法保障治理修复的工作效率,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机构间常会有重复处罚的情况发生。(2)没有科学配置执法力量和监管力量,监管模式无法适应当今的形势,对保护区的综合监管效能产生了极大影响。

  1.2严峻的修复生态、修复形势

  一直以来,国家都偏重于经济发展,却没有予以生态保护足够的重视[1],因此,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并非短期的事。虽然当前已基本关停了生态区的开矿等企业,然而依旧存在着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以及植被破坏等问题,当地居民和环境承载力依旧有着突出的矛盾[2]。此外,虽然保护区已建立三级保护管理体系,然而因涉及范围较广,无法保证监管效益,再加上草地和林地没有明确的权属,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周期较长,且缺乏完善的修复技术和足够的修复资金,因此,可以说当前的生态修复形势较为严峻[3]。

  2祁连山生态修复对策

  2.1依法推动落实生态保护责任

  结合政策约束以及政策引导,坚决关停违规采矿点,避免问题增量,若企业存在违法问题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需加大力度处治,若部门和地方政府整改不力,要严格问责。同时,限期治理生态实验区设施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污染破坏增量,并积极促进规范化和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提升治理水平。

  2.2规范水电开发项目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可在保护区内批建水电开发项目,若建设中的水电开发项目拥有齐全的手续,需要落实环保措施和环评方案,避免破坏生态。此外,若引水式电站已建成,需遵照相应的原则,使流域生态用水得以保障,并对生态下泄流量监控设备以及设备进行配置。

  2.3建立旅游退出机制

  依法规范保护全部的旅游开发项目,建立实时的退出机制。若旅游开发项目批建不符或者未批先建,需即刻停止建设和开发,恢复原状。此外,一旦旅游开发项目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向不符,也应使其关闭。

  2.4尽可能避免人为活动破坏祁连山保护区

  针对一切会影响生态功能的人为活动,需严格禁止,并引导保护区内居民有序和逐步转移,减少生态压力,同时,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另外,采用自然修复和生态治理等方式治理迁移出去的居民点和耕地。

  2.5落实草原禁牧制度

  要强化同国家部委的衔接,争取获得更多治理规划祁连山的支持力度,同时,提高政绩考核中生态保护的权重,保障治理草原环境的权益。另外,科学核定草场载畜量,落实草原禁牧制度,积极展开移民搬迁工作。确保草畜的基本平衡得以尽早实现,除了需转变生活方式外,还应转变生产方式,这样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2.6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建立起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长效机制,并落实于行动中。同时,严格执行管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法规,采用法治措施,促进常态化和规范化的祁连山环境管理。另外,强化科技培训,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投身于保护祁连山生态的环境保护中,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大的成效。

  3结语

  总之,要想确保修复和治理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成效,首先应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并落实到每一环节,同时,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政府,还是当地的企业和居民,都应强化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意识,并落实于行动,这样才可有助力于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篇六: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思考

  作者:徐培会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2018年第2期

  徐培会

  (张掖市寺大隆林场林,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治理工作,是国家以及当地政府以及人民所重视的焦点,在这当中,相对于甘肃整体的生态保护以及恢复工作,为了保证祁连山水源安全及生态稳定,就需要不断加强对于其有效重视。强化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整体西部生态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持建设有着很大的战略意义。主要分析和探讨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相关方面。

  关键词: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

  1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祁连山原为古生代的大地槽,后又经过加里东以及华力西运动从而形成一定的褶皱带。该褶皱带沿着西北以及东南方向不断生成平行山脉,祁连山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度基本上在3000~3500m以上,高差大部分都是在差1000m以上。其北坡和河西走廊之间的高度差在2000m以上,并且南坡和柴达木盆底只有1000m。祁连山作为黄河和内陆水系的分水岭,祁连山主峰素珠连峰高达5564m;由于祁连山和海洋的距离比较远,同时常年受到西风气流对其产生的影响,因此其气候主要呈现为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年降雨量保持在300~700mm,是一座天然“高山水塔”。

  2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2.1开山挖矿现象屡禁不止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当中明文规定在国家生态自然保护区中禁止开采矿物,但开山挖矿的现象屡禁不止,违禁采矿比较常见。

  2.2部分水电站忽视生态基流下泄

  在黑河上游,梯级水电站非常多,一些水电站为了经济利益,对下游的动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同时下游的土地也得不到浇灌,还有一些企业将未经过处理的烟气直接排放到保护区中,并把污水和废水直接排放到黑河中,对黑河的污染非常严重。

  2.3“掠夺性”放牧造成草原退化

  保护区的一些居民为了自身的生存利益,大量进行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牛羊的养殖,其数量远远大于草原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加快草原的退化情况。

  2.4旅游开发项目未批先建

  在自然保护区中进行开发和建设,其没有经过批准就开始修建旅游项目,这就在一定意义上和我国的相关规定要求不相符合。通常,在自然保护区中,不能建设具有污染及对资源和景观产生破坏的生产设施;对于符合建设要求的项目,需要确保其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标准符合国

  家要求,若是达不到排污标准,就需要在一定的期限之内进行整改,对于实际所产生的损害情况,一定要能够采用相关的方式来应对。

  3祁连山生态修复对策

  3.1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

  强化对于祁连山湿地环境的保护以及修复。(1)加强对生态重要区域以及脆弱区域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2)不断加强和促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域的扩大,促进其内陆区域的河流有效转化为自然保护区域。(3)在相关区域实施生态多元化保护,不断实现对水源的有效恢复以及强化。(4)加强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增雨等工程的建设,确保祁连山区域的雪域不会受到熔化的影响。

  3.2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不断投入

  现阶段,对于祁连山区域的两个省(甘肃和青海)相关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需要中央政府的有效支持。在国家以及地方对相关基金支撑中,还需要地方及各个行业能够承担自身的职责,同时,还需要确保其实际收益能够满足政府及相关企业的要求,加强市场经济的推广,合理融合民间资金,建立多个渠道的投资融资机制。

  3.3确保生态的合理循环

  加强对于祁连山生态的有效治理,加强保护冰川及水源,有效落实实施封山育林及禁牧工作,促进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建设,在中下游开展相应的节水工程,同时还需要强化生态旅游及养殖的发展,使得其生态能够实现有效合理的循环。

  3.4建立相应的生态监测系统

  首先,需要加强完善相关监测网络,根据相关标准以及要求,确保生态资源功能合理和完善,并结合相关的监测方式,合理监测及评估祁连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其所产生的变化。其次,加强完善数据共享机制。结合实际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际需求,重视祁连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建立实施生态数据,以此形成数据库,为大数据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加强提升生态以及预警能力。定期实施相关生态调查以及评估,相对于一些能够对生态产生损害的行为和活动加强监测以及评估。

  4结语

  总之,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作为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思想。

篇七: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

  0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文档格式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作者:汪有文来源:《吉林农业》2018年第22期

  摘要: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在客观因素气候变化、过量的畜牧产业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祁连山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也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同时,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之下,也加剧了祁连山地区的环境脆弱性。为了更好地落实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当前祁连山最为关键的任务即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祁连山;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81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8.22.090

  为进一步研究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基于有效工作实践,提出了具体治理措施,希望分析能够提高认识,并进一步促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从而提高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质量。

  1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化的长期性流程,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变还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数量的改变、自然系统的损坏、社会产业发展不和谐等。祁连山生态环境显示:涵养水源植被减少,生态逆向演替,森林功能弱化;荒漠化明显,草场退化,载畜能力下降;出山径流量祁连山东段减少,中西段略有增加趋势;气候变暧,生物多样性受损;冰川明显萎缩,雪线逐年上升;水土流失严重,林草地质量下降。

  一是自然因素加剧生态环境变化。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越发干燥,从而加剧了祁连山地区中冰川结构的融化速度。二是历史开发活动与现行政策冲突。上世纪70年代后批建的产业发展,其理念与我国目前现行的相关环境保护方法有较大的出入,其往往一味强调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环境保护,导致祁连山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坍塌和水土流失、引发地质灾害,恢复周期长,投入巨大。三是区域民生与生态承载力矛盾突出。打破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平衡,甚至有些地方处于严重超载状态。超载将加剧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恶性循环。四是综合生态监测系统不完备。目前对基本现状数据的全面监测与掌握缺失。此外,祁連山当地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沟通交流,没有做好应有的共享工作,尽管通过监测等方法采集了一定的数据,但是无法较好地进行联动,从而制约了祁连山区域有序的环境工作开展。

  2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措施

  从根本上改善问题,必须要从思想上、根本上进行改善,才能改善祁连山的生态环境。

  祁连山沿线各地政府采取封堵探洞、回填矿坑、拆除建筑物以及种草、植树等综合措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移民搬迁。

  2.1生态环境治理

  建立综合监测系统与网络,建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提升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能力。通过对保护区网络平台实时传输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实现对保护区重点企业各种监控数据的在线传输。采取无线监控的方式对保护区各种数据及画面进行实时传输是最为合适的环境监测方案。

  2.2环境治理措施

  防止土地荒漠化实施绿色工程,保护生态环境,要保卫好黄河的源头,杜绝任何个人或企业在源头进行工作。同时,在黄河沿线加量种植植被,在规定的期限内严禁任何单位进行捕捞、打猎等活动,真正意义上落实退耕还林、还原原有生态面貌的目的,更好地保护祁连山景区。

  2.3加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

  要充分整合祁连山景区的现有资源,落实好保护区的划分工作,驱动祁连山形成“大保护区”的自然格局。成立跨区域统一管理和执法机构。

  2.4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优化祁连山当地的产业内容,找寻出质量高、效益好的产业进行大力推广。

  2.5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

  整合祁连山生态保护治理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生态保护基础与技术创新研究;发挥科技智库作用,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

  2.6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开展生态承载力评估,界定生态保护红线。研究好祁连山当地的生态系统,确保自身的产业多元化,设置好相关底线。

  2.7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做好生态系统的审查工作,落实好每一块区域、每一个单位的相关责任,做到“谁污染、谁治理”的相关工作,通过政府职能单位的统一调度和分配,力求将全新的技术和方法,推进到祁连山当地的各个企业之中。针对部分权益受到一定伤害的个体或单位,需要依法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保证每一个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完成绩效考核的任务。

  2.8加强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示范

  在祁连山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自身修复园区的示范基地,从而做出相应的表率工作,驱动祁连山当地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和企业单位,做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生态环境的还原工作时,还要考虑其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祁连山当地的自然景观得以可持续化发展。

  3结语

  实施祁连山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治理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复绿废旧宅基地,恢复地表植被;实施生态移民,减少人类活动对祁连山自然环境的压力,并辅以工程措施对迁出区进行生态修复,逐步提升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按照“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总体布局,统筹抓好“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四个重点,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学做支撑、农民有效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实施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以破解环境难题,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参考文献

  [1]郭金梅,顾永超.浅谈祁连山肃南段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J].中国畜牧业,2018(07):67-68.

  [2]汤文红.水利工程建设对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23):49,53.

  作者简介:汪有文,中专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

篇八: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

  精品文章

  《天境祁连山黑河源头的生态悲歌五篇范文》

  第一篇:天境祁连山黑河源头的生态悲歌天境祁连山黑河源头的生态悲歌

  路见甘肃路见西北|xx-6-16祁连山黑河源头的生态悲歌走不凡的路,赏不凡的景,拍不凡的片。【路见】行摄,不走寻常路。【路见】行摄,只为苍生说人话。经过大半年的督查,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基本调查清楚并定性。4月13日,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甘肃省委、省政府反馈了督察意见。督察指出,祁连山区域现有水电站150余座,其中42座位于保护区内,带来的水生态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督察指出,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祁连山区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水电开发强度较大,该区域现有水电站150余座,其中42座位于保护区内,带来的水生态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仅黑河上游100公里河段上就有8座引水式电站,在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对生态流量考虑不足,导致部分河段出现减水甚至断流现象。大孤山、寺大隆一级水电站设计引水量远高于所在河流多年平均径流,宝瓶河水电站未按要求建设保证下泄流量设施。督察指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

  精品文章

  自然保护区内已设置采矿、探矿权144宗,xx年国务院批准调整保护区划界后,省国土资源厅仍然违法违规在保护区内审批和延续采矿权9宗、探矿权5宗。大规模无序采探矿活动,造成祁连山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塌陷等问题突出。肃南县凯博煤炭公司马蹄煤矿位于缓冲区和实验区,xx年投产以来共形成煤炭堆场10余处,近2平方公里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肃南县青羊铁矿于xx年5月获得省国土资源厅延续探矿权后,在实验区内进行探矿活动,破坏植被面积3.34公顷。督察指出,在谈话和走访过程中,不少干部反映,重发展、轻保护的问题在甘肃省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内依然存在。xx年修订的《甘肃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审批管理办法》,允许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开采矿产,违背《矿产资源法》《自然保护区条例》上位法的规定,导致部分自然保护区内违法采矿问题突出。近日,按照中央要求,甘肃对涉及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问题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问责处理,有关厅局、市县和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领导受到不同程度处分。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全民应尽之责。这次虽然问责处分了很多人,但仔细想想,真是这些人的责任吗。还有那些开矿、建电站的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责任怎么追究。已经破坏的生态怎么恢复。祁连山横跨甘肃、青海两省,青海省的生态破坏问题什么时候制止并问责。这些问题不抓紧解决,祁连山生态安全仍然危机重重。所幸的是大路于xx年7月首次提出的“在祁连山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特区的建议”,现在终于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似已提

  精品文章

  上议事日程。真心希望这件事早日落实,确保祁连山不再遭黑手。今天整理、重发一篇去年6月本号刊发的大路生态摄影作品《黑河源头》,以祭那不可能再逆转的祁连山生态环境。哀我祁连山,生态不安全;毁我祁连山,六畜难繁衍。长歌当哭。这些年大路和众媒体朋友为保护祁连山奔走呼号,十几次奔赴祁连山采访报道,曝光批评各类违法行为,大声疾呼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本以为收效显著。不料想就在我们近几年稍有放松之时,恰好让祁连山惨遭黑手,看到祁连山里那么多探矿采矿点和水电站,真是欲哭无泪,可悲可叹,这些年我们所努力做的居然是一曲令人无限伤痛生态悲歌。黑河,居延海的主要水源,甘肃省最大的内陆河,曾名黑水、弱水、合黎水、羌谷水、鲜水、覆表水、副投水、张掖水、甘州河、张掖河。黑河,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河西走廊的母亲河,干流全长821公里。近20多年来,黑河因其尾闾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海干枯,上下游争水而备受关注。黑河发源于青海湖东北部的祁连县境内南部祁连山区,源区分东西两支。东支为干流,上游分东西两岔,东岔俄博河又称八宝河,源于俄博滩东的景阳岭,自东向西流长80余公里。西岔野牛沟,源于八一冰川,由西向东流长190余公里。东西两岔汇于黄藏寺折向北流,切穿走廊南山,流入甘肃省境,再流经90余公里出鹰落峡,入河西走廊。上述流域为黑河(干流)的上游,在进入河西走廊以后始称黑河。黑河出祁连山再向东北流至张掖市北,与东来的山丹河相会。再转向西北,经临泽县,梨园河由南岸注人。再向西北流过高台,出正义峡,过合黎山,经金塔县东,于鼎新镇与讨赖河汇合,入内蒙古额

  精品文章

  济纳旗,收于尾闾居延海。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黑河流域来水减少,中下游争水矛盾加剧,黑河流域分水和源头生态环境保护一度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众多媒体纷纷采访报道,黑河由此声名鹊起,祁连山和黑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到空前重视。黑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分水制度得到全面贯彻,居延海死而复生,再次碧波荡漾。伴随着黑河知名度的提升,黑河流域的旅游产业也得到空前发展。内蒙额济纳胡xx,甘肃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丹霞、山丹军马场,青海门源油菜花、祁连卓尔山、黑河源头八一冰川等生态景区的知名度显著提升,游客急剧增加,旅游收入大幅增长。似乎一切都在往美好的方面发展。然而,黑河源头生态环境的保护却不尽如人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旅游开发、矿山开采、水电开发等活动没有减少,反而急剧增加,大面积植被破坏甚至引起国外媒体关注。黑河源头生态告危,祁连山保护区告危。这些年我数十次奔赴黑河流域,从源头到尾闾,考察、调研、采访,见识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拍摄了一些照片。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神秘、壮美的黑河源头及黑河大峡谷吧。

  黑河流域图黑河源东岔俄博河源头祁连山景阳岭垭口,海拔3767m。景阳岭下门源到俄博的草原风光。俄博去祁连县城路上的阿柔部落,黑河源头八宝河。来自网络的阿柔大寺图片。阿柔大寺又称“阿力克大寺”,位于祁连县八宝镇的东南21公里处,游客游玩祁连到门源等地时多会经过这里。寺院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建寺伊始规模较小,到20世纪40年代,在阿柔千户南喀才昂和百户阿多等人的支

  精品文章

  持下发展壮大,成为祁连县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院。我曾两次路过这里,时间关系没有停留。祁连县城东入口的观景点。

  xx年8月中旬的祁连县卓尔山四周风光。xx年7月下旬的祁连县卓尔山四周风光。来自网络的黑河源头西岔发源地八一冰川的照片。我只到过冰川对面的山顶,没有拍摄到冰川真面目,只好借用网络照片做展示了。八一冰川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祁连山中段走廊南山的南坡,是一个发育于平缓山顶的冰帽型冰川,长约2.2公里,面积2.8平方公里,顶端海拔高度4828米。

  xx年7月初八一冰川对面山顶拍摄的冰川,几乎看不到冰川的模样。

  xx年八一冰川下废弃的矿山。人类的摄取总是毫无节制,不管多么偏僻、艰苦,只要有资源,总有人开发。

  在八一冰川对面山顶拍摄的雪山,应该是托勒南山。托勒南山山脉的主峰海拔5194米,黑河西支讨赖河源于此山。讨赖河在流经嘉峪关、酒泉市时称北大河,北大河在下游金塔县鼎新镇汇入黑河干流。

  从八一冰川下山,沿黑河大峡谷去祁连县城的路上,在车上抓拍的黑河源头景色。祁连县城到海晏县路上必须翻越的大冬树垭口,海拔4120.6米。盛夏季节,经常大雪弥漫。

  xx年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寺大隆保护站采访时发现这里已经建成水电站,记者们对此进行了曝光批评,但并没有阻止黑河上游水电开发。今天回头看,这些水电开发对祁连山的生态破坏非常严重,已经不可能恢复。这座位于祁连山

  精品文章

  北麓大狐山下的水电站,就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在gdp和资本面前,自然生态保护显得不堪一击。

  xx年9月,当记者团提出要到保护区核心区现场查看时,当地陪同人员没有同意。不得已记者团在一部分车辆被带走的情况下,冒险第二次攀登上大狐上。在大狐山顶俯视黑河大峡谷,非常壮观,山下就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这里现在应该都是水电站了,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不知道是怎么生存的。来看看黑河中下游美丽的自然风光吧,为了这些美好的存在,我们必须保护好祁连山生态环境。黑河中游张掖绿洲美丽国家湿地公园

  黑河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xx和湿地黑河尾闾居延海黑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游的张掖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和今日欧亚大陆桥之要地,农牧业开发历史悠久,享有'金张掖'之美誉;下游的额济纳旗边境线长507公里,区内有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居延三角洲地带的额济纳绿洲,既是阻挡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也是当地人民生息繁衍、国防科研和边防建设的重要依托。黑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不仅事关流域内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到西北、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稳固的大事。黑河是张掖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黑河以雪山之精,养育张掖儿女。古人认为“甘府之丰歉,总视黑河雪水之大小”,黑河是大自然赋予金张掖的生命之源,没有黑河就没有生生不息、美丽富饶的张掖绿洲。“黑河如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张掖城西的汉代古城遗

  精品文章

  址黑水国就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千百年来,黑水国遗址寂寞地掩埋在黑河边的黄沙之中,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黑河的神秘。黑河流域一座座古城遗址,警示我们珍惜自然、保护生态,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戒。民谚云:黄河没底、黑河没边。千百年来黑河从祁连山奔流而出,在河西走廊恣肆流淌,河道受祁连山来水大小影响,飘忽不定,因此形成了河西走廊最大的一块绿洲——张掖绿洲。《西游记》中唐三藏在流沙河收沙僧时有诗曰: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淀底沉”,诗句对戈壁荒漠之中黑河水系形态的描述,让我们想象得到当年黑河万水分流、穿越流沙的壮阔景象。可见自汉唐拓展西域以来,不论黑河中下游河道怎样迁移,生态环境怎样变化,只要有祁连山冰雪滋润,黑河弱水长流,就能滋养绿洲常绿,为东来西往的官商提供休养生息之地。

  《红楼梦》有诗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古人尚知节制欲望。而我们现代人对自然的索取,却总是不知道适可而止。由于黑河干流黄藏寺至莺落峡段大峡谷长约95公里,落差近1000米,莺落峡水文站年径流量为15.89亿立方米,平均比降9.1‰,水量丰富,落差较大,地理位置适中,是河西诸河中水能资源的“富矿”,使得黑河上游水电开发在所难免。规划建设的八级梯级电站已陆续建成,成为张掖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

  对于祁连山源区矿山开采和自然保护区内疯狂开发水电资源的违法行为,xx年以来,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曾多次进行曝光批评,但收效甚微。直到去年,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无节制开发水电资源

  精品文章

  对祁连山生态环境的破坏,终于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一边到处宣传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国家加大祁连山生态保护,一边为了一点经济效益疯狂建设水电站、探矿开矿,破坏自然环境。如此掩耳盗铃,无异于自毁家园。有些人口口声声祁连山是母亲山,黑河是母亲河,河西走廊的生存离不开她们,但在面对资本诱惑时,就将引以为本的生态经抛之脑后,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面对如此美丽的祁连山黑河源区,他们怎么就舍得破坏。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环保部与国家林业局于xx年8月28日在京联合约谈张掖市人民政府、甘肃省林业厅和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

  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柏成寿通报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明显,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存在探矿采矿活动;二是水电设施建设繁多,保护区及其外围存在大量水电站建设;三是实验区旅游设施涉嫌未批先建;四是保护区存在多处马场等放牧设施,草场生态环境局部退化。

  据环保部通报,最新的卫星遥感还发现,黑河和石羊河流域水电开发对下游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在缓冲区和实验区还新增了水电、旅游等多处人类活动。

  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庄国泰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巡视员孟沙在约谈中要求,张掖市人民政府、甘肃省林业厅和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应牢固树立生态保

  精品文章

  护红线意识,制定整改方案,限期对各类违法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清理整治,对相关单位及责任人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进一步严格管理制度和执行力度,切实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限期整改不到位,将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追究责任。

  庄国泰表示,环保部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进一步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监督力度。

  第二篇:对酉阳县各景点旅游生态坏境的调查分析报告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调研报告

  对酉阳县各景点生态坏境的调查分析报告前言我的家乡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东南边陲的武陵山区,渝,鄂,湘,黔四省(市)在此接壤,是渝东南重要门户。全县面积5173平方公里,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县,辖39个乡镇,人口73万,其中土家族44.5万,苗族16.5万,还有满,彝,回,黎等1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3.6%,是土家族苗族的重要聚居地。这里风景如画,民风淳朴,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与外面的灯红酒绿,水泥森林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树木葱郁,绿荫如盖,原始森林犹如天然大氧吧,是一个休养生息,缓解压力的圣地天堂。一:调查目的我认为旅游业是当代全球最大的产业,也是最具发展前途的行业

  精品文章

  之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会选择旅游。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因此我围绕旅游资源发展的需要,为其查明可供利用的旅游资源状况,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性质,级别,特点,及价值,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规划和合理利用做好准备,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决策和依据,开辟更新更佳的经济收益渠道。在十八大之后,我以酉阳土家族苗族县作旅游地,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式实地考察、网上与图书馆资料查询、人员采访等对于酉阳旅游资源,我选取其中几个特色景点作介绍:1.桃花源1.1“桃花源”典故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调研报告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精品文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2桃花源景点介绍酉阳桃花源,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离酉阳县城不到500米,有一石灰岩溶洞,洞前的桃花溪水自洞内流出,清澈见底,哗哗地流入泉孔河。有“问津亭”、著名历史学家马识途先生题写的“桃花源”石刻等景点。此地桃源文化、巴人文化、民族文化、土司文化、桃源风光于一体,已完全展示出隐逸古朴的和平田园风光,xx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成为武陵酉州的一朵奇葩。xx年9月,为加快推进酉阳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助推“旅游兴县”发展战略,酉阳作出桃花源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决策部署,组建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县四大班子6位领导为副指挥长、30个部门及乡镇为成员的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指挥部,投资20亿元建设钟渤快速通道,投资3000万元实施古桃花源深度开发,投资8000万元完成桃花源广场扩建,投资1.2亿元建设酉州古城,投入5000万元打造桃花源森林公园,投资8000万元开发伏羲洞地质奇观。全面完成1200平方米新游客接待中心、1xx平方米生态停车场、13个星级厕所和20个景观亭(休息亭)建设。桃花源景区入口处是一片茂盛葱郁的桃树林,一条清净小溪潺潺流过,若是待到阳春四月,便正应

  精品文章

  了诗中那句"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行人慢慢走入洞穴,静听岩壁滴水落珠之声,忽觉一股脱俗之意,再前行便是豁然开朗的田园景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一瞬间,便恍若隔世,返璞归真。取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美池中有一个小岛,名桃花岛,岛上有一个小亭。水池后,有一座小村,名:潜村,潜村实则为一座小小的酉阳民俗博物馆。继续前行,是桃花源的尽头,分布有玉盘仙迹,有字天书,,秀才看榜,巴人栈道,逍遥洞等影区。往回走,桃花源的最中间是精致的避秦庄,得名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避秦庄旁边是十二生肖及大片桃林。出景区处,有陶然阁和拙村。陶然阁实际上为一处不再使用的秘密军事基地。该基地为西昌卫星的最初发射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调研报告桃花源景色1桃花源景色2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调研报告桃花源景色32.龙潭古镇龙潭古镇位于渝东南武陵山区腹地,面积1.5平方公里,龙潭因伏龙山下两个状如“龙眼”的汆水洞常积水成潭,古镇自“龙眼”之间穿过,形如“龙鼻”,因而得名。龙潭自蜀汉以来,曾相继为“县丞”、“巡检”、“州同”、“县佐”所在地,古镇上,文昌宫、宫、轩辕

  精品文章

  宫、禹王宫、万寿宫、庙、庙等古建筑窗棂门楣,画栋雕梁,飞檐翘角,秀丽壮观。境内的黄龙上滩、猫儿镇潭、仙人挂榜、懒蛇下山、岩像、二龙滚江、九桥溪泛、龙洞堡山等名胜,景色优美,风光迷人。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中,春节的灯会,火树银花,鸭子龙、脱节老龙、火龙与狮子灯、篷篷灯、花灯、牌灯并驾齐驱,翩翩起舞,热闹非凡;小端阳的龙舟竟渡与大端阳陆地上的干龙船过街,独具特色,妙趣横生。龙潭古镇,民族风情浓郁,是专家、学者、作家及诗人采风的好地方。苗族著名作家沈从文,在龙潭写过18岁古怪"女匪首"王幺妹的故事;著名女作家丁玲,也描述过古色古香的龙潭中学,戏剧作家田汉,在他离别龙潭的时候,吟下了"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的七绝诗。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自宋及清600余年的“蛮不出洞,汉不入境”土司统治政策,造就了龙潭这一千年古镇独有的建筑艺术和神奇的民族文化。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调研报告龙滩古镇1龙滩古镇23.河湾山寨河湾山寨,位于重庆酉阳县后溪镇境内,被誉为中国最美土家山寨,因土家人的母亲河酉水河弯曲流淌于境内而得名,河湾山寨建于(1370)年,即明洪武三年。幅员面积15.5平方公里,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部落聚集。全村地形以浅丘为主,山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42%,平均海拔350

  精品文章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调研报告米,北有三峿山,南临秀山石堤镇,位于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腹心,有十里长潭秀丽风光,淳朴民风,民俗文化氛围浓厚,是游客陶醉、骚人弄墨、画家丹青、摄影家首选之地。河湾山寨建于(1370)年,即明洪武三年。山寨依山临水而建,阶梯式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寨中古木参天,翠竹青青,山寨建筑为土家吊脚楼,走马转角风貌独特,寨后层层梯田,自然环境优美,被誉为中国最美土家山寨。河湾山寨1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调研报告河湾山寨24.巴尔盖国家森林公园山黛沟景区,面积2424.1公顷。地理坐标:东经108°50′54″—108°55′57″,北纬28°45′30″—28°48′27″。四界范围:大界(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界至)小方槽(沿山脊,经毛阴槽至)长岩屋(沿龙潭镇界,经大火堰、猪圈蒙、标水岩至)风洞岩(沿山脊至)龙潭水库管理所(沿山脚林缘,经杀猪店、王家堡至)洞(沿山脊,经老洞岩、石柱至)大董(沿龙潭镇界,经灵官庙、厂房岩、洋雀岩至)张家坨(沿岩缘线至)白洋坪(沿龙潭镇界至)土地坳(沿岩缘线,经响水溪至)杨家湾(沿龙潭镇界,经梁帽山、猴子地、李家顶至)文家坨(沿山脚林缘至)马颈坳(沿山脊,经溥刀岭、一把伞至)大岩(沿龙潭镇界,经彭家岭至)胡家湾(沿山脚,

  精品文章

  经王家、山溪水、筲箕湾、气坑槽至)鬼坑(沿山脊,经后头坡、堡盖子、槐香堡、老木水坨至)天字槽(沿岩缘线至)摇铃洼(沿山脚,经火金山至)青泥坨(沿沟谷至)灰洞坨(沿山脚,经皂角树坝至)上阳三坝(沿山沟,经中堡、茶树顶至)彭家岭(沿龙潭镇界至)胡家湾(沿山脚,经王家至)茶树顶(沿龙潭镇界,经火井山至)冯山(沿山脊,经老木林至)大界。木叶河景区,面积1167.4公顷。地理坐标:东经108°57′45″—109°00′25″,北纬29°13′51″—29°16′47″。四界范围:高家湾梁子(沿山脊,经蚂蟥沟、出水洞、沙湾至)刘家岩脚(沿山脊,经龚滩公路、小岩门口、老屋至)大岩门口(沿山脊,经太太岩脚、鄢家坡至)冷饭溪(沿岩缘线,经二蹬岩、猫嘴岩至)冲天墙(沿山脊,经梁家坡至)薅子沱(沿岩缘线,经脚板岩、斑鸠颈梁子、红旗保至)上坪(沿岩缘线,经猴子岩至)高家湾梁子。范围不含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叶乡政府及周边居民区和耕地。

  森林公园17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调研报告5.红色景点:南腰界南腰界是革命的摇篮,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宛若一位穿越历史,走过世纪的老人,巍然屹立在酉阳东南部的南腰界,与贵州省沿河县、松桃县、印江县、重庆市秀山县接壤。这里群山清秀,清幽寂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贺龙同志创建的川黔湘鄂革命根据地,曾播撒过中国革命火热的种子,留下过红军生活和战斗的足迹,

  精品文章

  浸透过先烈们流下的热血,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4年6月10日,贺老总就把红三军司令部设立在南腰场上的

  余家桶子大院里,10月27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转战到达川黔边区,与红三军共8000余人胜利会师。从此,红

  二、六军团以此为根据地,转战川黔边区,使国民党如梦方醒,为之震惊,不得不抽调重兵围赌川黔边区。因而减轻了中央红军遭敌重兵围追赌截的压力,有力地策应和支援了红军的战略和长征。

  革命根据地1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调研报告革命根据地2三:调查感想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在于保护。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损坏长远利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是天然的资源,我们与大自然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保持珍惜和爱惜的心态,适度的使用自然资源,不再让大自然遭到破坏,使生活环境美好、自然资源无耗尽,让后代子孙能享有一片净土,我们的关系就像是母子一样亲密、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

  精品文章

  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9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调研报告等等。如十八大报告所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第三篇:xx在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第三次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在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第三次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摘要)xx(xx年4月10日)一、肯定成绩,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全面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决

  精品文章

  心前一阶段,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全市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建设

  实现了良好开局。截止4月9日,“两环十五放射”及市域快速通道拆迁累计完成1457.7万平方米,占总任务量的73%以上。其中,荥阳市、登封市、新密市、上街区、郑东新区、物流园区已全部完成拆迁任务。中原区、二七区、惠济区等拆迁任务虽然较重,但进展也比较顺利。金水区、管城区、巩义市、新郑市、中牟县要加快拆迁进度,确保4月20号之前完成拆迁任务。总的来说,前段时期的工作整体情况是好的,充分展示了郑州市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总结其中的经验,主要是大员上阵、靠前指挥、破解瓶颈、依靠群众和健全工作机制,这些好的做法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通过前一段时期的实践,我们更加感到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建设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城市内涵式发展。按照“公交进港湾,行人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生态廊道建

  设理念,今后进港湾的公交就不会因公交停靠站而影响道路交通;把行人和非机动车放在林带中间,可以消除人车混行现象,既有利于道路畅通,又保证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并且减少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生态廊道建设将过去的道路分块绿化改为集中绿化,将过去道路两侧小区内部绿化改为外部公共绿化,使我们有条件在生态廊道中布局园林景观和休闲健身场所,既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又提升城市品位,实现城市的内涵式发展。二是有利于破解土地瓶颈。把拆迁出来的土地通过绿化转换为农业用地,腾出来的建设用

  精品文章

  地指标置换到产业集聚区或是最需要土地的地方、最能升值的地方,可以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为郑州都市区未来发展留下空间。如果将道路两侧50米以外的市场、小作坊、小企业等搬迁整合到产业集聚区或农民创业园中,建设高标准厂房,置换出来的土地重新规划利用,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实现规模经营、推进产业升级,也有利于彻底治理原置换区域内存在的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问题,更好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三是有利于维护群众长远利益。将私搭乱建、低价占用的违法建设拆除以后,按照新的城市布局建设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生态环境,让城中村和沿线群众享受到更高品位的居住环境、更加完善的服务功能、更稳定充分的就业,并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资产,使农民子孙后代能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四是有利于优化城市

  人口布局。通过拆迁后外部生态环境的营造,加上批发市场、党政事业单位、传统工业和仓储企业的外迁,可以吸引中心城市人口向外围城市组团迁移,改善三环以内群众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优化城市人口布局。如果大家能从这个高度认识到这次拆迁的意义,就会自觉主动地抓住机遇,扩大战果,为本地区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以拆开路,交通先行,统筹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工作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拆开路、交通先行、紧跟建设。各县(市)区要按照“两环十五放射”、市域快速通道的拆迁任务,规定范围内不留任何一栋建筑、不留一平方米应拆而没有拆

  精品文章

  的建筑。对学校、生产企业等确有客观原因、须延期拆迁的个案问题,必须经市指挥部批准,签订延期拆迁协议。拆迁之后要围绕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升级、居住安置的要求,抓紧开工建设住房、标准厂房和新市场。新的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建设标准和城市风貌的要求。希望各县(市)区抓住机遇,按照《县(市)区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强力推进拆迁进度,以拆开路,以拆促建。未来的郑州要形成有建筑物的地方都是新型农村社区、产业集聚区和城镇,没有建筑物的地方都是高标准农田或生态廊道。要扩大战果,凡是在道路两侧看到的非法建设都要拆掉,把拆迁腾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到价值更高的地方去。

  关于下一工作重点。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各县(市)区要依据《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编制《县(市)区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实现空间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和人口布局规划“三规”合一。然后交由张建慧同志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评审。由胡荃同志牵头,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健全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通过网格化管理和专门机构相结合,加强对郑州市域范围内非法建筑的排查和清理,坚决制止新的非法建设发生。

  二要坚持交通先行。年内各县(市)区要开工建设通向产业集聚区和新市镇的双向四车道,两侧各设20米生态廊道。三要坚持基础设施支撑。结合县(市)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新城市组团起步区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搭建产业集聚区“资金、土地、人才和人力、技术创新”四个服务平台。四要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市里

  精品文章

  确定的27个新市镇和10个合村并城镇要全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他镇每个镇搞1-2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将十条快速路、干线公路、高速路两侧范围内的村庄全部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或合村并城范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五项要求、一票否决”的启动标准。“五项要求”就是社区规划上级批准、群众认可,被整合村庄无新批宅基地、无违规建房,新占用土地手续合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始建设,农民开始在社区建房;“一票否决”就是必须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自愿搬迁,

  有序建房,不强迫命令,不强制拆迁,否则一票否决。五要按“五通七有”标准配建或设计四类社区公共设施。“五通”,即通公路、自来水、电、有线电视、宽带;“七有”,即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连锁超市、文化活动室、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5000人以上的配建小学)、养老院。六要建立完善市、县、乡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筹集、土地保障等政策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对市内各区的要求。一是服从、服务于全市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二是确保完成各城市组团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合村并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度,政府主导的试点村必须限期启动;四是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市分配各区的路网改造、停车场建设、外迁和其他各项工作。三、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工作纪律,加强作风建设从整体看,大家都已经行动起来,但与县(市)区相比,部分市

  精品文章

  直委局的工作还存在办事效率比较低的问题。由王璋同志牵头,市纪委具体负责,对市直单位涉及权力审批事项进行梳理,明确界定每项工作需要多少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对应急事件也要提出应对措施);明确市直局委应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最后加强跟踪督查特别是通过电子效能监察来提高工作效率。

  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各部门要以严格的工作纪律和过硬的作风,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靠

  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督促指导,加强宣传发动,加强服务配合,加强政策研究,加强工作协作,切实做扎实、走健康、出成效,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掀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新篇章。

  第四篇:关于海西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生态畜牧业试点的调研报告(精)大全关于海西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生态畜牧业试点的调研报告

  作者:红荣xiexiebang毕业论文摘要:为实现生态好转,经济发展,海西调研小组赴天峻县梅陇村,就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生态畜牧业试点进行了实地调研,为推进舍饲养畜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寻求有效途径。关键词:生态畜牧业试点调研报告

  精品文章

  为实现生态好转,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的目标。xx年5月以来,青海省着重从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入手,在省内6州7县7村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海西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隆村是试点村之一,试点的模式是:通过强化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舍饲养畜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寻求有效途径。根据工作调研需要我们海西调研小组赴天峻县梅陇村,就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生态畜牧业试点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多次相关部门交流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新源镇梅陇村生态畜牧业试点现状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为纯牧业村,共有牧户48户,劳动力102人,有可利用草场11.03万亩,自xx年5月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以来,紧紧围绕增加牧民收入和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核心,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其做法符合村情,值得借鉴和推广。xx年4月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以后,全村48户202人全部入社。目前,初步形成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雏形。牧民将草场和牲畜入股后,可以凭股份按年从合作社领取不低于常规畜牧业纯收入的红利,使牧民的畜牧业纯收入得到了保证,解除了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同时,草地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利用,无畜户和少畜户的草地资源发挥了作用。xx年入股牧民人均纯收入将达7658元。梅陇村生态畜牧业试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建10千伏高压线路、通村砂路、划区围栏、畜用暖棚、储草棚、牧民定居房、水井、村内垃圾坑等设施,强化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探索了推进舍饲养畜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精品文章

  二、新源镇梅陇村生态畜牧业试点的主要制约因素改革开放前,畜牧业属于梅陇村的家庭副业,在集体畜牧业中居于补充地位。改革开放后,转变为以家庭为生产主体的畜牧业,实现了畜产品的基本平衡,逐步扭转了附属产业的地位,畜牧业已经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因而也存在一些生态畜牧业试点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社产业链不健全,导致部分产品销路不畅;进城务工劳动力生活环境不容乐观。三、新源镇梅陇村推进生态畜牧业试点的对策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新源镇梅陇村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畜群的结构调整,根据草场面积和生产能力,进行合理规划、划区轮牧,以草定畜,保持草地生态平衡。对减少牲畜数量带来的损失,通过羔羊育肥、补饲等方式弥补,达到减量不减产的目标。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要以改善和提高牧民生产发展条件为重点,突出解决水、电、路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生态畜牧业试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大力增加“住房、暖棚、围栏、人工草地、人畜饮水设施”等草原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实现草畜平衡。三是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整合利用现有农机具,添置必要的新型农机具,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添置必要的新型农机具,如,运输农机具、割草机、打捆机、机械剪毛机、饲草粉碎机等,提高饲草料利用加工水平。2.加强草地生态保护。通过不断完善生态畜牧业试点制度、种畜

  精品文章

  管理串换制度、母畜管理制度、羔羊集中销售制度、畜产品集中销售制度、草畜平衡制度、休牧制度等畜牧业管理制度。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实行季节性休牧乃至跨年度阶段性轮换休牧,促进牧草自然繁育和生长。按照草畜平衡制度,定牲畜、定小区轮牧时间等进行试点调研。加大草原鼠害防治力度,综合治理草场退化等保护草地生态。

  3.继续完善“四统一”。一要统一畜疫防治,转变传统的独家防疫方式,在合作社的组织下,统一组织劳力在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疫病防疫,提高免疫水平。二要统一畜群结构调整。通过逃汰老弱牲畜,加大羔羊出售,增加适龄母畜等手段,不断提高母畜比例,提高畜群生产能力。三要饲草种植基地统一种植。依靠支农项目,统一种草,圈窝种草,羊板粪进行发酵后给耕地施肥等。四要统一组建专业服务队。从梅陇村少无畜户中抽人组建专业服务队,从事各项服务工作,注重增强服务功能,做到服务综合化、系列化、专业化,为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试点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充分发挥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加强对外联系,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订单销售羔羊、羊毛、牛羊肉、奶制品等优势畜产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充分发挥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优势畜产品的集中拍卖,稳定和拓宽销售渠道,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增产增收。

  5.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新源镇梅陇村具有特色的畜产品品牌。对曲拉、炒面、酥油进行加工后进行统一销售,不

  精品文章

  断改进,逐步扩大到牛羊肉加工、牛羊副产品加工、大白毛加工产品系列、牦牛奶产品系列等,积极鼓励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创办小型农牧业企业,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6.依靠科技加大牲畜品种改良力度。首先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优良品种,积极引进、繁育、改良一批优良肉牛、肉羊品种,加快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进程,巩固和提高耗牛、藏系羊提纯复壮的成果,促进效益的充分发挥。其次要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以人工授精、畜疫防治、草原三害防治等新技术为重点,为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试点提供科技支撑。

  7.进一步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健全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合作社董事会管理制度、监事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的各项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公开、透明度,合作社各项账务及重大事项要及时上榜公布,提高合作社的信誉度。

  四、新源镇梅陇村推进生态畜牧业试点的建议梅陇村生态畜牧业试点是在政府引导下,由群众自主实施,因此,生产经营的主要责任单位是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村委会。合作社成立不久,各方面都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扶持,才能更好为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使牧民群众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实惠,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进而推动生态畜牧业试点取得新突破。梅陇村生态畜牧业试点,还需要政府在各个方面的扶持,因此,有必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整合各类项目,增加信贷扶持,根据需要

  精品文章

  在试点村进行集中投入,彻底改善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信息平台等基础条件,提高试点村整体生产经营水平。

  相关论文禹城:畜牧业战略突围

  生产方式的变革:畜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加强畜产品安全建设推动濮阳市畜牧业稳步开展浅析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大兴安岭地区节粮食草型畜牧业发展对策

  内容仅供参考

篇九: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王小芳;车宗彩;崔冬龙【摘要】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大,范围广,社区居民多,居民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强,使得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之间的冲突也十分明显.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和谐发展,是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对祁连山保护区的社区调查,提出了当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在社区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保护区管理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促进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对策.【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6(032)006【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作者】王小芳;车宗彩;崔冬龙【作者单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张掖734000;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张掖734000;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张掖7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6自然保护区和周遍社区是相依相符,不可分离的,而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却始终困扰着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对于自然

  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具体管理对策,为大型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提供参考。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祁连山北麓,东邻永登县,西接肃北县,南靠青海省,北临河西走廊,地理位置为东经97°25′~103°46′,北纬36°43′~39°36′。地跨张掖、金昌、武威3市的肃南、民乐、甘州、山丹、永昌、凉州、古浪、天祝8县(区),东西长600km,南北宽50~120km,总面积265.3万hm2,是全国大型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有西北特有的树种-青海云杉,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是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区内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据调查野生脊椎动物共有28目63科286种[1],分布有雪豹、马麝、藏野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甘肃马鹿、蓝马鸡、猞猁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保护区还是我国雉鸡类集中分布地区之一,据调查有11种。特有昆虫分布有20种,其中祁连山高山绢蝶为世界珍稀种。此外,保护区内分布有焉支山4A级旅游景区、马蹄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天祝三峡国家级森林公园、“七一”冰川等优美的生态景观和悠久的人文景观,为开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调查统计[2],保护区实际管辖范围内现有37个乡(镇)、236村、34162户、14.4万多居民,主要有藏族、裕固族、回族、土族、汉族等17个民族,其中,农业人口13.2万人、占91.4%,非农业人口1.2万人、占8.6%。其中藏族和裕固族为居住人数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区内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社区经济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主,人均收入不均衡,其中保护区西段肃南县人均纯收入6772.4元/人,保护区东段天祝县人均纯收入2010元/人,人口主要居住于林区边缘地带,属农牧交错带,附近居民兼营农牧业生产,对保护区生态影响较大。

  3.1人口压力大,社区经济落后保护区周遍分布有人口14.4万人,社区人口密度为0.05人/km2,在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属于人口密度比较大的保护区[3]。据调查保护区内古浪县人口密度最大,肃南县最小,其中古浪县境内保护区面积18410km2,社区人口18575人,人口密度1.0人/km2;肃南县境内保护区面积1895650km2,社区人口26496人,人口密度0.01人/km2。由于社区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加之保护区处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民收入主要靠农牧业,社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人们传统的“靠山吃山”的观念依然存在,给保护区自然资源造成巨大压力。3.2林牧、林农矛盾突出一是由于保护区成立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土地权属不清,大多地方存在林牧“一地两证(林权证、草原证)”现象,造成林地和草地互相重叠,导致林业和牧业部门互相争夺土地权,既不利于生态保护,也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二是林区内由于人口逐渐增长,毁林毁草开荒增多,给资源管护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林牧、林农矛盾造成双方争夺资源,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造成了严重破坏[4]。3.3管理体制不顺,有法难依保护区下辖22个自然保护站在行政区划上分别隶属武威、张掖、金昌三市八县(区),受地方和管理局双重领导。这种特殊的管理体制,给保护区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社区管理,双方没有建立社区共管共建机构,在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机构间存在许多矛盾,地方政府倾向于资源开发,发展地方经济,保护区管理部门倾向于生态保护,当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出现矛盾和冲突时,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难以做到严格独立执法,保护区管理部门缺乏权威性。4.1加强社区宣传,提高居民思想意识

  祁连山林区居民大多都居住在林缘附近,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生态保护意识差,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所以,只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思想意识,让居民认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引导居民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参与到自然资源保护中,达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减轻生态压力通过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限制,耕地减少、砍伐、采集等活动受限,使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得到损失。而这种损失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赔偿以及补偿。应尽快实施《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试验示范方案》,并完善相应的补偿法律制度,构建合理的补偿机制,使社区居民的损失得到补偿,从而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4.3发展社区产业,提高居民收入要利用祁连山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种苗、养殖等社区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减少居民对自然资源的摄取量,缓解人口众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4.4加强法制建设,增强依法管理能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教育社区群众自觉遵守,特别是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必须受到自然保护区有关规定的约束,不得从事与自然保护区相悖的生产经营活动,防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也是搞好社区参与的重要保证。4.5建立社区共管机构,促进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社区涉及8个县(区),37个乡(镇),面广人多,社区管理基本靠地方政府,没有固定的社区共管委员会或管理机构,保护区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建立共建共管组织,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力,围绕自然保护、资源利用、生

  产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作,要把保护区的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中,做到保护区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

  【相关文献】

  [1]杨全生,刘建泉,汪有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0.[3]苗鸿,欧阳志云.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管理:问题与对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D].2000,37.[4]车克钧,杨全生.等.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与持续发展[J].甘肃林业科技,2000(9):18-22.

推荐访问:祁连山环境问题对照反思材料 对照 环境问题 反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