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美可美,非常美(精品)(精选文档)

时间:2022-09-23 16: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可美,非常美(精品)(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美可美,非常美(精品)(精选文档)

 

 美可美,非常美 ——试论文言文的审美化教学

 关键词:

 文言文的审美化教学

 审美化教学

 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情意境界

 情感转移原理

 和谐奇异原理

 多样统一原理

 时至今日,文言文的教与学依然是块“难啃的骨头” 。学生缺乏兴趣,教者少见热情,这成为了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的一个瓶颈。推究原委,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只是把文言文中的知识和常识抽出来进行讲解,而忽略了文章中的情感因素、美感因素等非考试内容,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受情商控制,智商占成功因素的 20%,而情商占 80%。在教学中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只要触及学生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包含着美,美是艺术的生命。所以,如何准确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动向,循循善诱的把他们引导到一个可以打动他们的心灵,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的崇高和纯净的境界,从而激发起他们主动探求和深入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这已成为文言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中学习文言文,除了语言的积累、语言资源的开发,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主要是继承文化遗产,能够与古人对话,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接触经典名著,如《论语》 、 《孟子》 、 《庄子》 、 《史记》 、唐诗宋词、明清笔记小说等。本来情蕴丰富、辞采绚丽的文章,硬是被抽去了“血” 、去了“肉” ,变成了狰狞的骷髅,讲起来枯燥,听起来乏味。其实文言文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它里面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文言是极好的白话基础。白话的词汇、成语、典故、章法多从文言发展而来。读文言正是提高白话的品位的极好途径。学习文言能丰富人的心灵,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性情中人。

 美,时时处处都在;美,无界无际;美,主客统一;美,可言又不可言。正如“道可道,非常道” ;同样, “美可美,非常美” 。渗透了美的教育教学,才称得上达到了艺术境界。老子的名言还启发我们:教师要知道“有为”又“有所不为” ,重视用无为来处事;教师要知道“有教”而又“有所不教” ,重视用不言来施教。

 文言文的审美化教学,追求的是非智力的积极的情意境界。有的老师把文言当外语教,这真是令人心碎的语文教学命运,这样只能使更多的学生不喜欢千古传诵到如今的诗词歌赋、茫然无知于中国传统文化,令人凄然感慨却欲哭无泪,而这是母语,母语是母亲说的话。这是文言文教学不能承受之重。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一、 “自吟”带头。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教师的吟诵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中体会的,兴趣是从吟中产生的,语感是从吟中积累的,素养是从吟中培养的。教师不勤读,不美读,不作示范,何以带动学生?归来兮,范读的优良传统!

 

 二、 “自解”带头。古诗文中必要的字、词、句、段在教材、教参中已有,但这不等于你自己的解读,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讲。教师自解就可以有说服力的要求学生自解,就可以影响他们逐渐远离各种现成的资料,最终打下自学的坚实基础。

 三、 “自背”带头。学是为了用,用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学用必须结合。教师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或课外写作,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妙用已学或将学的古诗文,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古诗文凝练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吟、自解、自背、自用这是文言文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教师在这四个环节上带好头、做好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动力也就随之产生。要真正带好头,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教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而教。应将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挖掘出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加以适当的、艺术的引领。

 正如美国学者克莱德·E·柯伦所说:

 “当教师更多的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深入人心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的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

 ”审美化教学,也可称作艺术化教学。课堂教学的审美化,在其实施过程中,将更多的体现出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等特点。审美化教学的知识传授,能在很大程度上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生动,不仅使教的活动成为审美对象,而且使学的过程也具有审美的意味。审美化教学的实质就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审美化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对立统一” 。如发散—收敛、情感—情移、和谐—奇异、多样—统一、形象—抽象、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单纯—丰富、错误—正确、浅显—深奥,等等。具体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找准知识的重点、技能的难点、审美的视点、方法的要点,让这些“点”先发散,后收敛;或先和谐,后奇异;或先多样,后统一;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美学辩证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记》上写道: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种“善喻”式的审美教学,与当代中西教育理论是一致的。——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因而,真正有效的活动是自行互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

 ” 这话很有道理。

 审美化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效应,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学”进入“乐学”的“欲罢不能”之境,还需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因为学生最不喜欢那种没有“线条” 、没有

 “形象” 、没有“色彩” 、没有“旋律”的平淡枯燥的讲述与说教。下面就从“教育美” “教学美”的视点,演绎出审美化的原理。

 从“反馈原理”出发,可以逻辑的推演出“情感转移原理” 。因为教育中只有师生之间的“知识反馈” “能力反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情感反馈” 。教师要通过反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也应了解教师要求什么,使两方面都朝正确方向努力——这样才能实现情感转移。只有实现了情感转移的教育才是美的。如,教《谏太宗十思疏》时,正值美国发生“9·11 恐怖袭击事件”一周年之际,学生对“居安思危”一词有些茫然,我趁机引导道:

 “也许大家并不知道,据最新调查证实,美国的 9·11 事件事先有过三个明显征兆:其一,袭击前,美国情报局得到塔利班恐怖组织成员名单,却发现其中两人已潜入美国国境并居住达 16 个月之久,据当地居民说确实曾有两个人利用直升飞机勘察华盛顿地形;其二,美国某陆军军校的阿富汗学生在两个月内竟猛增了一百多人;其三,某警察局逮捕了一个与基地恐怖组织有过密切联系的人,审问时此人供称恐怖组织有可能袭击华盛顿。遗憾的是,美国情报局竟没有理会,将这些征兆视而不见,还扬言美国的安全措施是世界一流的,最终却酿成了惨剧。大家想想看,这是因为什么呢?”此时学生们恍然大悟:

 “是没有居安思危!

 ”接着学生们举一反三,情绪高涨,把原本正襟危坐的说理变得有声有色。能把教师的喜爱、兴趣、同情、憎恶、幽默等成功的转移给学生,使之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这样才是美的教育。情感转移原理是“教育美”的一条重要原理,也是“审美化”的一条重要原理。

 从“有序原理”出发,可以逻辑的推演出“和谐奇异原理” 。因为教育只是“和谐” ,信息量不会激增;只有使教育既“和谐”又“奇异” ,信息量才会激增,才会走向有序。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信息量增多是有序的量度;相反,信息量减少,是“熵增加” 。信息是负熵,熵是无序的量度。按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的发展是:图式——同化——调节——平衡。人通过活动建立认知的基本图式。通过教与学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被学生“同化” ,这是和谐的;不能“同化” ,则表现为奇异,这就必须通过“调节” (或“顺应” )

 ,形成新的图式,认知才会进一步发展。教学中应用同化,看来是和谐的,但信息的增加有限,一旦发生奇异,不能同化,必须调节,这就导致信息量激增,形成新的概念和方法。或者说,必须形成新的组块和产生式系统——这就导致更加有序。例如,讲《鱼我所欲也》 ,学生们很快就达成共识——在面临生与义的二难选择时,应舍生取义,应重于泰山而非轻于鸿毛,应做虽死犹生而非虽生犹死的人……“可是我们会碰到这样的场景, ”我话锋一转, “公共汽车上,人满为患, ‘三只手’们结伙作案,正巧被你撞见,眼看前面人的钱包‘易主’ ,力量单薄的你面对小偷及其一伙的几个壮汉,又能怎么办呢?”顿时,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学生总结道:

 “别说在生与义之间作选择,就是在刚才那种场合下,在别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大部分人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保全自己的利益,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从‘小我’真正走向‘大我’ 。

 ”从“同化”到“调节” ,从“和谐”到“奇异” ,于是

 学生便加深了认识。我们不能太功利了,我们对人本身的关怀实在太少了,读文言是没有直接利益,但它能陶冶情操、澡雪精神、健全人格。和谐奇异原理是“教育美”的一条重要原理,也是“审美化”的一条重要原理。

 从“整体原理”出发,可以逻辑的推演出“多样统一原理” 。因为学习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将众多的知识组织起来,联系起来,统而为一,则便于记忆,便于应用,这样的知识就使人感到特别美。比如,《过秦论》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阿房宫赋》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 《伶官传序》说的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讲的都是“人本身”的因素,即思维方式问题。我便推荐给学生《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三篇古文中的主人公正是固守着有限的“奶酪”而扔掉了“思想的跑鞋”才导致了最终的结局,所以我们必须给精神穿上“跑鞋” ,让自己的“奶酪”充足,适应变动,在“变”中求发展。——不能接通时代气氛的源头活水,就会使原本鲜活的教学内容变的枯燥乏味,遑论年代久远的古典文学了。系统由整体统一的结构,便能发挥整体的强大功能,使人感到整体美的力量所在。不多样,无变化,则不美;虽多样,但杂乱,也不美。多样统一原理是“教育美”的一条重要原理,也是“审美化”的一条重要原理。

 文言文的审美化教学,不再把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或手段来利用,而是确认他们本身就是目的,以此引导并升华着其他目的,所以是真正超越了认识的局限;文言的审美化教学,将超越授鱼、教渔的局限,让学习者主体在乐的体验、好的体验中去知、去学、去求,这样才能闳于中而肆于外的拓展语文大视野,弘扬语文真功能。文言文审美化教学的深刻性在于从整体人格塑造的哲学高度,来培养人们对完美的人格的涵养和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文言文教学本身从来就如同案例或范例教学,它提供的是个案,却留下了由个案及类的巨大空间,由类则可以辐及浩瀚,即可以复归于一般性的人类意义,所以它深刻。从文言文自身的性质来看,它是母语,是炎黄子孙千秋百代延续相继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符号,它有着宗教般的神圣性,源远流长的民族性,母亲般的真诚良善和完美性。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审美化教学在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智力的开拓、完美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所发挥的效应,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文言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对此视而不见或无意挖掘,教学过程就会僵滞老化而失去能动发展的性质。文言文教学活动只有充分发掘它本身所蕴含的审美功能,并通过个中教学环节展示出来,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问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马笑霞 著)

  《语文教育美学论》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万福成

 李戎 著)

推荐访问:美可美 非常美(精品) 精选 文档 精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