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6篇

时间:2022-11-09 10: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6篇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研究•带、气球、自行车轮胎气门芯、金丝线均价格低 廉,制作成本低;仿真血液经过输血训练灌注入 气球后用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6篇,供大家参考。

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6篇

篇一: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ull; 高职教育研究 •带 、 气球 、 自行车轮胎气门芯 、 金丝线均价格低

 廉 , 制作成本低 ; 仿真血液经过输血训练灌注入

 气球后用于采血练习 , 通过装置实现再利用 ; 本

 装置制作简单 , 方便拆卸更换容易老化破损的材

 料 , 如头皮针胶管和自行车轮胎气门芯 、 乳胶手

 套 、 高密度海绵垫 、 气球等 。

 综上所述 , 本研究

 项目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转化前景 , 可在职业

 院校及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护理技术操作训练

 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

 SUE

 MOORHEAD,

 MARION

 JOHNSON,

 MERIDEANMAAS. 护理结局分类 [M] . 北京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2006.[2]

 吴文秀.护理学生进行静脉输液技术训练输液

 器循环利用的研究 [J] . 中医临床研究 , 2017( 14 )

 :

 :

 125-126.[3]

 石玉.静脉输液技能仿真训练用反冲输液器的设计

 与应用 [A]

 〃河南省护理学会. 2013 年河南省护理

 专业成长与职业环境规划研讨班论文集 [C] .河

 南省护理学会 , 2013 :

 :

 4.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耿云霄黄国平(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 广东广州 510520 )【 摘

 要 】

 本文以积极培育高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研究目标 , 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培育

 大学生工匠精神与国家发展 、 学校育人使命具有一致性 。

 针对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顶层设计缺

 失 、 大学生学习适应过程困难和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不完善等现象 , 分析了工匠精神培育过程

 需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新媒体时代下碎片化话语方式 , 从构建协同教育机制 、

 营造 “ 以美引善 ” 的校园文化 、 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以及践行校企合作育人活动等方向培育工

 匠精神的现实路径 。【 关键词 】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2016 年开始 , “ 工匠精神 ” 成为网络流行语

 中的爆款 , 各行各业都在践行国家的号召 , 弘

 扬工匠精神 , 厚植工匠文化 , 崇尚精益求精 , 培

 养各自行业内的 “ 中国工匠人 ” 。

 作为育人主阵

 地的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 创

 新教学方式 , 拓宽育人途径 , 协同社会 、 企业联

 动 。

 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与培养 , 一方

 面能有效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 促进其服

 务社会 , 实现人生价值 , 另一方面对促进民族团

 结 , 实现 “ 民族一家亲 ” 有积极意义 。1 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应然要求1.1 国家的发展需求同大学生成才成长的一致性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是并行不基金项目 :

 广东食晶药品职业学院课题 “ 工匠精神视域下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 ( ( 201 町 G20 )

 ; 广东食岛药品

 职业学院校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群建设项目研究成果 。

 悖的 。

 理想信念既是青年确立价值目标的重要

 依据 , 也是推动事业成功的支撑力量 。

 高校思政

 工作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和灵魂 , 根据新时

 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当代青年的认知情况 , 大胆

 创新教育方式 , 用理想信念武装青年的头脑 。

 将

 “ 工匠精神 ” 的内涵要素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 ,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 , 是大

 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支撑 , 对学生职业认同教育

 起着引领作用⑴ 。

 学生应以理念养成为内驱力 ,

 促进个体自我与社会职业角色相融合 , 通过职业

 认同的培养过程不断实践 “ 工匠精神 ” 的品质要

 求 。

 青年承担着实现两个 “ 一百年 ” 奋斗目标的

 重要历史使命 , 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休戚相

 关 , 青年强则国强 。1.2 学校的育人使命同培育合格祖国青年接班人

 的一致性教育是塑造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有效手段 。

 高职院校在教育活动中应贯穿 “ 工匠精神 ” 的精

 45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1 年第 1 期益求精 、 专注敬业等要素 , 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

 行改进 , 不断促进育人方式的多元化 、 多样化 ,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 、 能动性和创造性 ,帮

 助大学生认同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

 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和完备的职业能力 , 有自信

 和激情能在相关职业领域取得成就⑵ 。

 将 “ 工匠

 精神 ” 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内涵要求 , 使大学生

 潜移默化地吸收和理解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 , 对

 构建和谐社会 、 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 也是高

 职院校需要认真履行的社会责任 。2 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不足2.1 顶层设计缺失致使大学生教育理念发展迟滞学校顶层设计者观念意识相对落后 , 仅停留

 在 “ 大学生不出事 ”的层面 , 忽略了大学生的

 发展诉求 , 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 , 教育内

 容与形式趋同于非大学生的学习模式 。

 以思想政

 治课为主体灌输工匠精神理念 , 以专业课和实训

 课为主体展开工匠精神体验的 “ 双主体 ” 培育模

 式 , 阻碍了大学生接受工匠精神熏陶的通道 , 使

 其缺少全方面多层次的浸润 。

 大学生对工匠精神

 的理解有共性和特性之别 , 高职院校应了解 、 改

 变和创新教育形式 , 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时代特

 征的开放教育模式 , 及时调整 、 丰富教育内容和

 形式 ⑶ O2.2 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 大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在交友 、 学习等诸多方面的适应过程中会消耗较

 多的精力和关注力 , 其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

 间用于弥补第一课堂的差距 , 从而导致他们较少

 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 无暇提升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 [3]

 o 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较全面的

 了解 , 加之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 ,

 学习热情容易消退 。2.3 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仍需统筹完善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 需要社

 会 、 行业企业和学校的相互配合 , 可以从思想观

 念 、 工匠制度 、 教育导向 、 工作实践和文化传承

 等路径切入 , 进行价值重塑 , 构建制度 、 文化 、

 课程和实践等多种培育路径 ⑷ o 学校是培养大学

 生工匠精神认同感的主要阵地 。

 但是重技能 、 轻

 素养的教育导向易使学校教育有功利化倾向 , 导

 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以工资高低 、 环境好坏为取

 舍标准 , 缺乏奉献 、 敬业精神以及忠诚意识 , 整

 体就业能力不强 。

 目前国内的企业虽然认可工匠

 精神是优秀员工的必备要素 , 但缺乏强烈的培养

 意愿 。

 在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 、 激励机制 、 员工

 培养等方面 , 较少明确涉及工匠精神 。

 大学生进

 入实习单位后 , 体会不到工匠精神在企业的落地

 和保障 ,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会显著阻碍高职大学

 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3 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需注意

 的问题3.1 用碎片化时代的话语方式增加理想信念教育

 效果青年是互联网运用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 。“ 00 后 ” 大学生逐渐成为高职教育主体 , 在网络

 文化的影响下具有新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 , 他

 们独特的学习方式 、 自我表达的意愿 , 去组织中

 心化的强烈意愿 , 都对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

 新要求 。

 增强高职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

 需要结合碎片化时代的生存特点创新话语方式 。

 第一 , 去中心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交往方式 。

 碎片化时代 , 个人对网络资源的占有无限放大 ,

 以往教育者掌握资源的优势逐渐被削弱 , 使得教

 育者需要重新定位角色身份 , 由单极权威型直线

 灌输式话语方式转为多级平等型辐射互动式话语

 方式 ,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 拒绝 “ 自说自话 ” ,

 避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 “ 一言堂 ” , 转变理想信

 念教育的话语叙事方式 , 以话语关系为依托 , 围

 绕双方关心的话题进行互动交流⑸ 。

 第二 , 浅

 层具象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描述方式 。

 在碎片

 化时代 , 用更少的精力来获得更多的知识成为需

 要 。

 “ 高大上 ” 的话语方式带来大学生理解方面

 的距离感 , 出现交流意愿和频率降低 。

 高职院

 校的教育主体需要增加将主流话语转化为 “ 生活

 化 ” 话语的能力 。

 以 “ 三贴近 ” 为工作思路 ,

 从传播媒介 、 内容形式等方面增强理想信念教育

 话语的感染力 、 穿透力和说服力 , 有意识地运

 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话语讲清大道理 、 讲好小道

 理 、 讲倒歪道理 , 使它们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资

 源凶 。3.2 将工匠精神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紧密结合弘扬工匠精神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

 46

 • 高职教育研究 •重要的精神支持 ,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具体实践 , 契合了现实需要 。

 第一 , 树立崇尚劳

 动新风尚 。

 在中国梦的语境下高职院校要引导大

 学生以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

 观和价值观 :

 诚实劳动能实现人生的梦想 、 展示

 人生价值 、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

 第二 , 有机融

 合和体现新时代的价值导向 。

 在个人微观层面 ,

 匠人所秉持的精业 、 诚信等职业理念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 “ 爱岗 、 敬业 、 诚信 、 友

 善 ” 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 ,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

 重简单劳动 、 重视复杂劳动的价值导向 。

 第三 ,

 共享共建全媒体平台 。

 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好两微

 多端的全媒体平台 , 挖掘 、 塑造和宣传典型人物

 体现出的创造精神 、 实践精神等相关要素 , 以故

 事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内

 涵 , 使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

 弘扬 、 传承 “ 工匠精神 ” 的助推器 。4 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路径4.1 基于工匠精神构建大学生协同教育体系第一 , 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的协同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

 来 , 打破思想政治教师负责理念信念教育 , 专业

 教师负责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壁垒 。

 针对大学

 生的学习特点 , 建立激励机制和长效运作机制 ,

 将专业教育 、 思政教育等显性教育活动同学生课

 外兴趣活动 、 社会实践等隐性教育活动有机统

 一 、 融合和调动起来 , 使工匠精神培育贯穿大学

 生人才培养全过程 , 多维度 、 多形式地对大学生

 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

 第二 , 建立跨

 部门信息共享协同机制 。

 基于习近平的精准 “ 滴

 灌 ” 理念 , 构建跨部门的学生信息大数据平台 ,

 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系统 , 收集整理不同类型

 的学生信息 , 进行 “ 用户行为分析 ” 。

 通过调

 研 、 分析 、 度身定做等环节 , 在遵循大学生成长

 规律的基础上 , 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 , 开

 展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 。

 例如 , 针对

 大学生群体 , 可以从教务处提取学生成绩信息 ,

 从学生处获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从团委了解学

 生第二课堂活动轨迹 , 从心理中心了解学生的

 心理健康情况 , 从后勤处获取学生的消费行为习

 惯等 , 多种途径搜集大学生网络和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数据 , 据此分析得出学生的兴趣爱好 、 习

 惯特点 、 消费水平 、 家庭状况 、 心理状况及其关

 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动向 , 让数据发声 。

 大数据

 技术改变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和数据应用方向 ,

 通过对大量信息数据进行汇总 、 整理 、 归类和分

 析 , 让这些信息得以量化和显现 , 初步描述大学

 生呈现出来的行为轨迹和注意力焦点 , 尝试对大

 学生的感受 、 情绪态度等进行一定程度的具象化

 评估 , 这对落实精准 “ 滴灌 ” 理念的有效性 、 精

 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也是在学生管理工作

 精细化 、 精准化方面进行有意义的尝试 。

 第三 ,

 建立多层次平台合作模式 。

 校企合作 、 产教融合

 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 锻造工匠精神的重要途

 径 。

 企业 、 学校 、 行业协会等相关利益方需要共

 同努力 , 大力借助各级政府的力量与支持 , 协调

 搭建技术人才和工匠精神共育平台 。

 行业协会牵

 头调研地方产业结构布局和人才供需状况 , 参与

 制订有具体内容 、 可操作性强 、 有行业认可的标

 准体系 , 协助企业 、 高校等构建区域性 、 行业性

 公共技术培训及服务平台 ; 企业制订师傅带徒津

 贴制度 , 落实优秀师傅奖励计划 , 为学生提供实

 习场所 , 承担与学校共建专业 、 共编教材 、 共同

 派出师资等工作 ,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 学校建立

 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 , 打造 “ 双师型 ” 队伍 , 完

 善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衔接 , 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

 发展的方方面面 , 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 ,

 构建高职院校全过程育人平台 。4.2 基于工匠精神营造符合青年适应性的校园

 文化工匠精神所提倡的敬业专注 、 精益求精等品

 质通过对个人认知产生影响而发挥作用 , 可借鉴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 ABC 理论 , 从三个方

 面建设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

 第一 , 提升素

 质 ( 认知者因素 )

 。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

 的审美素养教育 , 通过 “ 以美引善 ” 激发其对美

 好事物的热爱 , 形成美好的道德情操 。

 以美育追

 求为工匠精神的内驱力之一 , 只有形成对人类命

 运关注的情怀 , 才能激发人们最持久 、 最强烈的

 热情 。

 第二 , 塑造情操 ( 认知对象因素 )

 。

 校园

 文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 以参与性和自我体验为

 主 , 包含人际关系 、 集体舆论 、 心理氛围等诸多

 要素 , 能从多角度提升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深度与广度 。

 社会实践 、 社会调查 、 社会公益等

 活动借助解决一项项现实情景问题 , 潜移默化地

 47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1 年第 1 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 合作意识 、 坚忍不拔的意

 志力 、 ...

篇二: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院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职业院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刘玲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目前,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认同感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 出现企业“招工难”以及学生自身“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人们逐渐意识到, 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是企业、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 通过解读工匠精神内涵, 分析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对成就制造强国的重要性, 探讨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大学生;

 作者简介:刘玲 (1982-) , 女,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收稿日期:2017-08-28 Received:

 2017-08-28 “工匠精神”一词第一次出现在 2016 年的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 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认为:“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 必然会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 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 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 多一些优品精品。”[1]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 是一个大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所必需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力量, 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 既要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 又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这样高校对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形式, 而是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不仅要注重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 而且要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 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们对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 以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是一种摈弃浮躁、甘于寂寞、坚韧不拔的苦行僧精神与专心致志、持续改善、精益求精的组合。工匠精神应当归属于属于职业范畴。它不仅是高校职业教育中的一种价值取向, 也是从业者的一种价值表现形式。

 工匠精神并不是一个新词, 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 由于工匠的专注和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 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产品。无论是瑞士手表、军刀、日本家用电器还是德国汽车都是公认的精品。德国管理大师赫曼·西蒙在《隐形冠军:21 世纪最被低估的竞争优势》曾指出, 德国保持所在领域出口世界第一的秘密, 就在工匠这群“隐形冠军”身上。这群“隐形冠军”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都有优秀的手工艺传承, 具有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德国企业家认为, 一个专门的技能操作员 (技工) 和科学家是一样的。据统计“长寿”企业, 日本有 3146家, 德国有837家, 荷兰有222家, 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并非偶然, “工匠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工匠精神无论是在西方社会, 还是在中国, 都具有较强的历史渊源。中国历史上保留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 大多数都与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有关。鲁班、毕昇、李时珍、张衡……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 他们具有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呕心沥血, 甚至舍身舍己的“工匠精神”。如今更有一大批勘察钻探、机械操作、盖楼架桥、软件设计等领域的工匠, 都在推动着生产力前行的车轮, 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著名的工匠。

 作为一种精神状态, 抽象的工匠精神集中在每一个工匠的产品和作品中。从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赵州桥等历史建筑到目前的“高速铁路”“蛟龙入海”“玉兔登月”等工程都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工艺传承, 师傅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制作过程, 还要通过严格的要求来促进学生制作水平的提高。在传授运用手艺的同时, 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和坚持的精神。所以, 与其说中国传统的学艺方式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方面的传承。自古以来,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但是在我国的时代发展过程中, 工匠精神一度受到了严重的冷落, 时至今日人们终于发现工匠精神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发展的重要作用, 于是近年来关于工匠精神回归的呼声变得越来越高。当前对工匠精神的重视, 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现实需要。

 二、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 是培养现代产业技术工人的主要路径。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是研究工匠精神的落脚点[3]。职业院校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既是学校自身发展需要, 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强国梦的需要。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如果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目标, 就会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核心, 职业学校也就偏离了培养方向[4]。因此, 抓好职业教育对于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

 (一) 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德育教育 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是思品课的教学内容, 我们要摆脱从前过于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的情况, 多讲一点工匠精神的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多讲一些古往今来的能工巧匠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引导学生发现高品质作品与工匠精神之间的联系, 并且告诉学生职业认同感在开展工匠精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引入职业院校思品课, 既是思品课“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的体现, 也是职业院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工匠精神引入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中, 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 必须了解和实践工匠的精神, 通过讲事实摆道理, 以鲜活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例如,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工匠”讲述了由八个工匠创造的奇迹。几十年来, 他们一直在追求专业技能的顶峰, 通过继承和研究, 凭借专注和坚持, 追求专业技能的完善, 创造了一个一个“中国制造”的奇迹。

 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必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要把工匠精神的内涵融于德育教育中, 紧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既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更要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突破技能培养与文化育人“两张皮”, 将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工匠精神是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是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是求福利德的创业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所以,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并且对工匠精神进行讲解, 切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重装备、轻技工, 重学历、轻能力, 重理论、轻操作”观念, 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让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

 (二) 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专业教育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应融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之中, 让学生接受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时候, 时时刻刻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专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职业院校要不断在专业上吸引学生, 在专业追求上引领学生。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标准、课程方案等制定, 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方式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产校融合,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在专业教育中, 应结合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 把“工匠精神”根植于专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固然包含精益求精的追求, 但没有过硬的本能, 只是有良好的愿望, 没有专业能力依托就是空中楼阁, 也弄不出高品质的“中国制造”, 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 其实也是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塑造的过程。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内容, 并将工匠精神融入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 作为考核合格毕业生的标准。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专业课教师要向学生不断地渗透工匠精神的意识, 在技能传授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工匠精神的强大动力, 从内心真正崇拜能工巧匠, 让工匠精神自然而然地内化成学生的价值观, 让学生在提高技能水平的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工匠

 精神对专业能力提升的作用。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 把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内容, 构建“工学交替”“证书教育”“订单培养”三位一体, 工学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岗位需求与能力培养的对接、工作流程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对接、课程内容与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对接, 融“教、学、做”于一体,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 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良好的制度供给 脱离工匠制度, 工匠精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 工匠精神实际上是由工匠制度和工匠习惯形成的。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引入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结合了传统的学徒制度和学校教育系统, 它可以吸收传统的学徒制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战学习优势和学校教育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优势, 分别解决方案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和就业问题之间的实质性矛盾, 最大的优势是节省教育和培训的成本, 提高劳动力技能的质量。在学校企业合作中, 通过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结合教学, 以导师引领的方式, 让学生深入认识行业企业的具体工作, 努力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融入产业文化。只有当工匠精神与实际的工作场景进行联系时, 学生才能够对职业产生真正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进而将做好工作作为自己一生实践和奋斗的目标。职业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实际工作场景进行模拟的方法, 来激发并培养学生对于相关职业的感情。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 对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及职业感受进行盲目的呼吁, 只会让学生对于该职业产生反感, 进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要通过制度顶层设计, 强化奖励机制与保障机制, 从企业认可、收入提升、消费者认可等角度, 增强工匠型人才的事业感和荣誉感。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为企业提供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 迫切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 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 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风尚和“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就业格局, 让那些乐于传承、肯于钻研、勇于创新的大师技师真正成为年轻人乐于学习的榜样[5]。中国制造业不够强, 究其根本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缺失。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导致消费者对国产商品信任度较低, 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其实, 中国有些产品的质量并不比国外差, 为什么国人还高价购买国外产品, 甚至在国外购买印着“Made in China”的字样的产品, 这映衬出某种尴尬的同时, 也体现了我们国内的产品在质量上确实存在一定的短板, 要想使中国制造变“将就”为“讲究”, 需要具有钻研技艺、技术的劳动队伍, 靠自主创新,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意义。愿所有职业院校都能带着一颗“工匠”之心, 以培养“工匠”为目标, 培养优质毕业生, 唯此职业教育才能成为社会平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祎遐, 何文清.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谈发扬“工匠精神”[J].工会理论研究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 2016 (10) :18.

 [2]刘少华.中国呼唤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16-04-28.

 [3]高宝立, 等.2016 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N].中国教育报, 2017-02-11.

 [4]肖艳红.浅议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和方法[J].现代职业教育, 2017 (3) :18.

 [5]李珂.以创客精神培养大国工匠[N].中国教育报, 2016-12-10.

篇三: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1 交流探索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冯 彤摘 要: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现阶段,学校在思想和制度层面对于工匠精神存在认知偏差,成为落实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困境。为此,需要了解工匠精神新时代下的内涵,分析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15-0191-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15.093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的人才,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在社会中营造敬业爱岗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国家的倡导和要求下,社会和各大产业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也将工匠精神作为指引来要求和培养人才。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不但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就业,完成育人的目标。一、工匠精神内涵工匠是指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经过长期训练和实践磨炼出来的专业人才,他们在专业上有着较深的造诣,具有一定的工艺专长。在封建社会,我国出现工农业分工后,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手工业的人才,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工匠人。他们始终以铸造优质的产品为立身之本,并将技艺传承作为一种情怀,是我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清晰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的手艺人。发展到近代,我国各大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使更多行业出现手工艺者,工匠精神在原来的基础上被注入新的内涵。在传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理念下,增加了追求精益、爱岗敬业、创新理念等。其中精益求精主要是要求工匠人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产品进行二次创造,在不同的工作环节中体现工匠品质,展示工匠人的卓越追求。爱岗敬业主要是要求工匠人对工作有热爱的态度,面对时代的要求能够激发自身的能量,不断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为岗位贡献力量,也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创新理念主要是指不再要求手艺人一味地进行手工劳作,而是更加尊重个体的发展,为其添加新的生命活力,为实现中国创造提供良好的动能。二、影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影响高职培育具备工匠精神人才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文化和制度层面上。首先,受到传统“学而优则仕”理念的影响,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成长在新时代下的学生,不愿意选择受人管制的工作,不但自身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工匠精神也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他们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对于劳动型岗位的要求和工作内容理解不深刻,认为劳动岗位的社会地位不高。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物质追求,不能投入全部的精力在专业技能研究上,无法以工匠人为目标展开工作。同时,大部分家长也存在着错误的想法,认为工匠精神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学生缺少工作经验,在岗位中的磨炼过于辛苦,对于学生的工匠追求不给予支持。在制度层面上,政府和教育部门还未建立可供人才培养的政策内容和制度,高职院校在实施育人工作时容易陷入误区,难以建立高效的工匠育人模式。大多数高职院校领导认为工匠精神需要长久的教化,在教学层面难以执行,短时间的引导和教育没有现实意义,因此实施的主动性不足,容易造成工匠人才的培育形式化和边缘化,无法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良好发展。三、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与牵头作用,重塑工匠精神培育的新环境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与牵头作用,提倡培育人才工匠精神,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高职人才培育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共识,重塑工匠精神培育新环境,进一步保证高职院校培育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够助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积极出台相应政策体系与规章制度,提高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工匠精神的了解与重视,并认同工匠精神观念文化,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将工匠精神引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都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在此过程中,可通过鼓励高职院校管理者,借助传播媒介、学校教育、文化。

 。. .。

 。

 192 交流探索宣教等方式,从多渠道、多平台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认同。与此同时,还可通过定期在校内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最美工匠评选等实践教育活动,设置配套的激励措施,以奖学金、助学金、学分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促使高职学生通过参与此类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工匠精神。其次,还需要高职院校弘扬精益求精、踏实勤奋、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利用传统新闻媒体、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等,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作用。并协同新媒体社交平台、短视频 App、教育网站等,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时效快、传播面积广等优势,将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学生的思想认知与价值认同。此外,还可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与牵头作用,支持公平竞争的制度文化建设,以公平公正的制度文化,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落实政府提出的指导意见,不断加强制度文化教育,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举办专家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以及社团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宣传政府部门颁布的各项制度,以主流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二)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潜移默化渗透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实行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育人模式,通常是以两年学校学习、一年企业实习的方式来完成,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提供学前和育人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践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丰富自身实习实训经验的机遇。通过强化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潜移默化渗透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由校园延伸至学生实习企业内部,融入学生企业实习各方面,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保证学生将所学工匠精神完全吸收内化。首先,需要加强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发挥政府牵头作用,积极出台各项关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政策福利与制度体系,针对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学校和企业,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帮扶,以激发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积极性。其次,还应鼓励合作企业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即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现校内外工匠精神培育的无缝对接。此外,要及时了解学生校内外学习动态,掌握学生所思、所想,更好地实施针对性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应要求学生坚持写实习周记与校内学习记录,在记录内容中写下每周实习的内容和体会,并及时通过实习实践系统上传或以电子稿件的方式发送给校内指导教师,便于校内指导教师掌握学生实习动态与进展,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打造融合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构建弘扬工匠精神主阵地首先,应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内现有的实体环境,在教学楼、实验实训基地、学生宿舍、食堂等校园环境中融入职业元素、产业元素,借助校园宣传栏、展板、海报等传统媒介,展示我国优秀工匠的典型事迹与经典语录,加大工匠精神宣传力度。其次,需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打造适合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发挥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特色,定期在校内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演讲比赛、职业教育周系列活动等,为工匠精神文化建设搭建平台,将工匠精神实质内涵根植学生内心。总而言之,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实现中国创造的希望,应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加快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变革。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青年学生更应当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成长为大国工匠。这不但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也可使学生担负起发展产业和社会建设的使命,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优秀品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1] 李蕊 .“大思政”格局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以计算机网络专业《图形图像制作》课程为例 [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04):111-115.[2] 任蓓蓓,王琛艳,鲍英基,等 .“工匠精神”背景下道路桥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例 [J]. 绿色环保建材,2021(03):104-105.[3] 张波,王安杏,袁梦媛,等 .“大国工匠”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建构——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J]. 黑河学院学报,2021,12(03):109-112.[4] 柳学芳 .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五级赛制的高职化工类专业“金蓝领”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21(03):266-267.作者简介:冯彤(1995—),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管理学。。

 。. .。

 。

篇四: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政策建议研究 ①李 丽,张 宏(昆山开放大学,江苏 苏州 215300)[摘 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支柱, “十四五”规划的落实离不开人才支撑,每一个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性需求都非常紧迫,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改革创新。高职院校是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怎样培养学生,这是职业院校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国家的政策指引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必须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的塑造,培养具有高尚职业素养的“职业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才。因此,基于“工匠精神”内涵,对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进行解读,提出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相应的施教之策。[关 键 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政策[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5-0068-02一、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应有之义优秀的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十分注重细枝末节的处理,对产品有极高的要求,力求完美,追求极致。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优秀工匠们身上所具有的这种认真负责、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价值追求。“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充实,将这种精神贯穿到实践教育中。个人认为,其中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敬业。对工作能够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自己的工作必然全力以赴,工作之余也当尽量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其二,精益求精。哪怕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依然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能力。其三,专注。工作,其实就是一种服务,要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旦开始工作,便心无杂念,不贪、不欺骗,关注细节,做好每一个环节。其四,创新。工作中能够不拘泥于常规,追求完美,大胆创新。二、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和践行工匠精神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中国制造而言,工匠精神是精髓,也是灵魂。由于缺乏“工匠精神”,导致我们的发展出了很多问题。从个人层面看,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职业院校的正确认知,进入职业学校后,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想法颓废生活,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待加强;从宏观层面看,在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领域中,企业和工人重量不重质,在细节方面不够重视,大而化之,产品质量不佳,中国制造业之所以大而不强、品质不高、创新不够,其一就在于“匠人”们的素养不够。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并不是避难所,工作不仅仅是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无论是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的大环境来讲,还是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我们每一个个人的发展来讲,都非常需要工匠精神,时代在呼唤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实现 2025 战略发展目标需要“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工匠精神”。实现这些,更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的技术工人,这就对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政策建议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性需求,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教育政策,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结合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一)德技并修,融入工匠课程在“职教 20 条”中特别强调,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这指明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职业教育要培养“德技”兼备的学生,改革就业目标导向、技能目标导向、知识目标导向的弊端。就业目标导向、技能目标导向和知识目标导向的学校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就业目标导向的学校过分强调实用性,人性的养成沦为人力的训练,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就从“育人”退化为“制器”;技能目标导向的学校过分强调技能的掌握,学生的个性发展沦为共性的打磨,被“科学”地打造为量化、格式化的一代;知识目标导向的高职院校始终不能打破“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桎梏,这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自我意识的表达和创新。因此,高职院校教育要汲取经验,不断调整、优化教学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把①基金项目: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现状调查与培育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ZZZ26;主持人:张宏)。作者简介:李丽(1981—),女,山东曲阜人,昆山开放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和法律基础教育。张宏(1973—),男,安徽贵池人,理学博士学位,昆山开放大学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人才培养68 - -万方数据

 课题 人才培养学生放在首位,进行思想道德情操的陶冶,通过德育教化学生,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引导学生树立工匠情怀。例如,在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通用素养、行业法律法规等课程,定期要求学生进行思想汇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技能,报效祖国。(二)践行“1+X”,夯实匠人技能在“职教 20 条”中,鼓励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这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无论从前哪一行工作,都需要具备过硬的本领,才能干好业务、服务好人民。践行“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措施,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唯有夯实学生的知识、技能,才能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作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改革人才考核评价模式,将学校学历教育考核评价与“X”证书的考核评价结合起来,按照证书的考核标准统筹安排任务,逐步实现同步考核评价。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成果管理办法,学历的教育成果与“X”证书的成果要相互认可,学生在校期间关于本专业应考取、可考取的证书有哪些,进行证书考核方面的教学指导,放宽考取证书的门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考核,不把毕业、是否党员作为考试的限制性条件。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高职院校的考评内容应当与计算机二级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相结合,对学生程序的编写、文档的编辑、图片的合成处理等相关方面进行考评。这样,学生既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机证书的通过率。(三)双管齐下,打造工匠教学在“职教师资 12 条”中提出要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我看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活动,没有教师不成教,没有学生不成学,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要求教师也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工匠型”教师。另一方面,教师要坚持把学生为主体贯彻到教育教学中,走进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困扰,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学校层面,要积极地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教学观摩课、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打磨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对教师要开展党课学习、思想教育,创造机会让教师能够互相指正教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产生职业倦怠感,出现不良的师德作风。高职院校对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机制,将教师的道德情操纳入考核机制,教师是否存在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对待学生是否认真负责,这些都应当成为考核评价教师教学的因素;教师层面,为人师表,要注意到自己日常中的一言一行,文明用语,诚实守信,成为学生的好老师,不能歧视学生,更不能对学生施加暴力,要留心观察,看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成长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素质人才。(四)校企合作,锻造工匠能力“教职 20 条”鼓励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企业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生产劳动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不能是两个独立运行的个体,必须将两者融合,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办学形式方面,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学校教学模式必须融合起来。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的文化和学生的素质培养必须融合起来。第三,在改革创新方面,企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结构优化必须融合起来。在落实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高职院校要以市场的现实性需要为导向,体现出就业导向,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例如,企业的结合,通过市场调研,现代企业急需的物流、汽修、计算机、高铁建设等方面的人才,学校在这些专业上可以体现一定的倾向性,在资金和资源的匹配上优先考虑。战略方针的结合,国家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批的人才,高职院校是否考虑将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纳入课程设置,在设计方面可以融入乡村文明规划,在农学方面可以融入产业种植技术,在物流方面可以融入产品销售模式。总之,在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人的价值逐渐凸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有生力量, “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要整治行业的不良社会风气,改变行业的精神面貌,重塑制造者的性格和精神。在这个“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应当把握时机,变法图新,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伟大宏愿,这有赖于工匠们能够掌握精湛的技艺,精心打磨,引领创新,社会祈盼高职院校能够培育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在不断进步中审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对标国家下达的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多方施策,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保障制造业领域的产品质量,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增效提质。参考文献:[1]李华宾,张丽芳.通用职业素养指导与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胡林.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20.[3]唐妍霞,李艳,吕全影.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4]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N].中国教育报,2019-03-20(4).[5]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研究,2014(10):91-93.[6]田秀政.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编辑 马燕萍69 - -万方数据

篇五: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培育 “ 工匠精神 ”

 的 路径建议思考

  在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具备扎实动手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专业教师的授课及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并处理好“较真儿”与“差不多”、“显性”与“隐性”、“眼前”与“长远”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工匠精神”的准确理解 “工匠精神”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当然也不是今天人们的创造,纵览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其实历史上我们并不缺少工匠和工匠精神,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我们没有很

 好地将它传承下来而已。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数不胜数的能工巧匠,如鲁班、华佗、李时珍、黄道婆、庖丁等,他们都有着令人惊讶的高超技艺,并且也都利用自己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工匠艺人们的技术劳动及创造却受到人们的轻视,甚至被贬斥为“奇技淫巧”;而西方的工匠精神自其萌芽之初就被看作是一种“非利唯艺”的纯粹精神,柏拉图认为,工匠从事产品制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取报酬,而是为了追求作品本身的完美与极致,工匠所具有的技艺明显有别于挣钱之术。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在工作中,笔者通过与一些教师同行的沟通交流和与不少企业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等的接触和了解,现在不少企业都反映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职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基本都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即使个别学生在某些技能方面有所欠缺的,只要他(她)愿意学,也都可以通过企业的在岗培训加以提升;但普遍反映毕业生比较欠缺的是踏实肯干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爱岗敬业态度,甚至有部分毕业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工作,还戏称自己为“佛系青年”。这也反映出我们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态度方面的要求要远低于对

 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为了纠正这一偏差并为“中国制造 2025”服务,我们必须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要更加强调“工匠精神”

 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都离不开具体的专业,同样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不能离开专业,这首先就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要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实际保持紧密的联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南和依据,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素质课程和公共课程等如何开和课时比例等都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以规定,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该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既然行业企业的发展实际中反映学生存在“不够踏实认真”和“不能爱岗敬业”等方面的问题,那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对专业技能的强调之外,还要加强通过人文素质课、思想政治课等进行的踏实、乐业、敬业等精神的培养。防止培养出来的是技能过硬,却不爱工作甚至是不愿工作的毕业生,因为无论如何只有踏实努力和热爱工作,才可能在工作中对

 专业技能和生产工艺进行精益求精的追求,最终产生行业精品、形成可贵的“工匠精神”。只有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对“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设定,才能有相关的课程开设,也才能在具体的课程授课中着重进行这方面的针对性培养。“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靠单独哪一门课程,而应该是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都要强调和挖掘课程中的“工匠精神”素材,通过全时段、全科目和全方位的“工匠精神”熏陶和培育,最终才有可能达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设定和要求。

 (二)教师的“ 言传身教” 要体现“ 工匠精神”

 都说教师的工作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来进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当然需要为他们进行授课的教师首先具备“工匠精神”并且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工匠精神”。包括任课教师对教学任务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专业技术技能的精益求精、对学生学习及生活等各方面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学生学习目标的严格要求和学生专业技能的严格把关等各方面,学生常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教师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也就能形成认真负责、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习惯,一旦踏上工作岗位,自然

 也就能体现出严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符合“工匠精神”的素质要求来。

 (三)校园文化的打造要充满“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除了课堂上的专业教育,还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制度建设、实物展示和价值信念三个层面共同营造尊重工匠、培育工匠和学习工匠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要从一入学就向学生传达“崇尚技能、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价值信念,培育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技能、对技能不断追求卓越并能自觉做到爱岗敬业;日常管理中也应有“尊重工匠、挖掘工匠、培育工匠”等相關的制度保障。

 三、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除了主动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教师授课过程和校园文化的打造都需要紧紧围绕“工匠精神”之外,还需要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必须要有“ 较真儿” 的精神,摒弃得过且过的“ 差不多” 想法

 要培育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要有“较真儿”的精神,必须敢于较真儿、勇于较真儿;而不是凡事都只追求一个“差不多得了”得过且过式的做法,我们平时的工作及社会生活中就是有一部分人、很多时候秉着“差不多”及得过且过的想法,而不去钉是钉、铆是铆地较真儿,也就无法产生卓越、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

 只有在任何场合和地点、面对任何人都敢于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式地较真儿,完全摒弃掉那种“差不多行了”式的得过且过做法,才能够促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养成。正如德国海里派克直升机责任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柳青所说“飞机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假如有 6 个螺孔,那么技师就只能拿到 6 个螺丝钉;如果掉了一个螺丝钉,死活都要找出来”。正是有了这种跟自己较劲、跟数字较真儿的精神和做法,才造就了高度精密和精准无比的德国制造业,并且德国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贯彻这种看似“冥顽不化”的执着做法,比如被称为“日耳曼战车”的德国国家足球队…… (二)必须要区分“ 隐性” 与“ 显性” 的差异,理性对待职业技能比赛

 所谓的“隐性”就是指存在于人内心的毅力、秉性等不易察觉但却能对人的行為产生影响,尤其是对长期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而“显性”则是指那些能够看得见的、引起人

 们关注的外显的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隐性”因素更多是本性使然的、是工匠们自觉的一种下意识行为,如无论有没有外在检查都自觉去做到更好的精益求精精神,或是对出自自己手的产品(服务)坚持比行业标准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或者是在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细节方面追求极致等;与之对应的“显性”则是指比如通过技能比赛等这些风光出彩的机会,可以迅速让人们获得较高知名度等机会。

 在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过程中,也应分清楚“隐性”与“显性”的差异,比如对于参加职业技能比赛等,是能够彰显一个学校及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但是不能过分夸大职业技能比赛的作用,甚至以此取代对专业非比赛选手“工匠精神”的培育,这是舍本逐末的表现。通过对所有学生的教育培育,逐步让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养成为自觉意识和行为而不是为了外在的出彩表现或获得奖励而去刻意为之的功利行为。

 (三)必须要兼顾“ 眼前” 与“ 长远” ,避免急功近利

 培育“工匠精神”还必须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韧和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切忌急功近利。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兼顾“眼前”与“长远”并且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诸如职业素养、职业习惯等一些需要长远习得和内化为自觉下意识行为的方面,应该保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被一些短期的眼前

 利益所蒙蔽和影响,越是长期有效和长远管用的,培育和习得的周期也就越长,是急不来的。

 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培养学生能够耐得住寂寞,在工作中不要计较短期的眼前利益,能够超越世俗和名利观念,时刻坚守自己本行业的“初心”,并且要教育学生不要被当下的困难所吓倒,要始终保持一颗“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心,真正做到如设计建造了紫禁城的明朝木匠蒯祥那样“一生专注做一事”,将一件事做精做细、做到极致。如在不少行业稍微有点名气就大肆各处开连锁店的当下,仍有不少老作坊、老手艺人仍然坚持不扩大规模、不开分店,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传统工艺、传统做法,倔强地坚持自己的职业初心而不被短期诱人的经济效益所迷惑。这种手艺人及老匠人的坚守、对自己从事行业的热爱和专注,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篇六: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20 年第 01 期收稿日期:2019年12月3日。我国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是在2016年。工匠精神是当今社会开放、平等特征的体现,它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与时代内涵。只有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大国工匠,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水平,进而实现我国的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是我国电商企业“工匠”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非常有必要的。1 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我国数千年的悠久文化铸就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是这一精神的存在,才使得各行各业涌现出诸多优秀技术人才,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企业的崛起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在不断追求速度与效益的背后,我们似乎忘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渐步入了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期,不管是生产制造业,还是学术界,都必须加强对”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的深入挖掘,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成功转型。具体来说,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与灵魂就是创造,但工匠们所具备的创造精神并非某一刻的灵感涌现或顿悟,而是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积累的,通过对前人的技术工艺、产品等进行改良,从而实现推陈出新,使产品和技术达到精益求精,这才是工匠们创造精神的充分展现。第二是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大多数人都认为制造就是按照相关生产要求与技术规范对某类产品进行批量生产的过程,事实上,这一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和简单的复制活动不同,工匠们在制造产品的时候始终遵循严格的技术规范与高标准的审美,从而为所有产品注入独有的生命力,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产品的二次创造。第三是知行统一的实践精神。所有优秀的工匠都是从学徒做起的,学徒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不同工具的使用技巧和诀窍,这就是”知“的过程,在学习完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以后,学徒需要反复进行实践操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的技术,这就是”行“的过程。2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2.1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2015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有关职业学校的办学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架构已经基本形成。职业院校每年能为社会各行各业输出1千万左右的毕业生,其中,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大约有10万,仅占总人数的1%。而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显示,在未来的10年间,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左右。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未来电子商务行业也将在国民经中占据更大的比例,很多企业的发展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方面的人才,这就给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学校应当积极把握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之中,从而为输出高质量的技能型电商人才做准备。与此同时,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2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电商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保障近几年,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以淘宝为例,其每年双十一的成交量都在百亿以上。电商企业的飞速崛起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同时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加入到电子商务专业进行学习。然而,电商企业飞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明显的问题,如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卖家信誉偏低、冒牌货泛滥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然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高职院校作为电商人才输出的一大主要基地,应当尤其注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其在掌握必要电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始终以严谨专注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工作,从而适应新时代下电商行业转型与发展的现实需求。2.3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电子商务业务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一大必备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讲,网络是当代电子商务能否实现长远发展的先决因素。在电子商务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贸易理论知识、网页美工、网络技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工匠精神本身所提倡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知行合一等,恰好是现代电子商务业务升级发展过程中所必备的,由此可见,培育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实现电子商务业务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3 高职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中存在的问题电子商务主要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作为支撑,借助互联网平台而开展的一种以商品交换为核心的商务活动。和传统商业活动相比,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对于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来说,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其主要目标,具体来说,这一技能型人才应当具备以下能力:第一,应掌握全面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与熟练的专业技能,具备灵活运用电子商务平台与网站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第二,应具备能适应电子商务企业、传统企业网络编辑、网络营销等岗位需求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虽然我国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专业理念不够清晰。电子商务专业理念的重点在于商务活动的营销与市场理念,需要用正确的商务理念来加以理解,而非简单地概括为商品交易,应当具备系统化、专业化的商务知识作为支撑。第二,专业目标定位较为模糊。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目标定位上都比较模糊,大都把目标笼统地定位为培养电商行业的人才,但电子商务专业明显不可能培育出电商领域的全才,而只能通过教学培养出熟练掌握电子商务行业某一方面专业技能的人才,这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第三,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职业定位上还不够清晰,在平常的教学中,基本把时间浪费在了“什么是电子商务”等基本概念的讨论上,这些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分析与设计、信息网络技术的实践应用,也就是当今我们经常谈到的“互联网+”,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与能力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4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4.1 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在校的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实际开展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以前,应对本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素养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并在之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中进行有机融合。在传授给学生相关职业技能的时候,应注重对其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等的培养,严格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知行合一等内涵完美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黄 兰,黄守峰(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摘 要: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就必须积极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融入“工匠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理念,尤其是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专业,更需要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本文笔者就针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思考·探索175

 2020 年第 01 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此同时,教师也必须坚持以身作则的基本原则,积极主动地践行工匠精神。例如,教师在开展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活动的时候,可通过教学设计把当今企业所采用的信息化工作平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了解相关操作技巧的时候,教师应当把数据平台操作的一丝不苟的要求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并形成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精神。4.2 在专业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实践工作中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学生也只有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并树立起追求工匠精神的意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课时大约占总课时的40%,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被组织于仿真的工作条件下开展模拟工作实践,也就是专业实训。在实训课程教学之前,需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课程设计,此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课堂上可直接进行。近些年,一种全新的、把多门不同课程融于一体的实训形式逐渐出现,这类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相对较为复杂,教学时间也比较长,通常需要专门安排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集中实训,但这种实训方式的仿真性也更加突出。以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训为例,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们可根据设计好的工作时间每天上下班,并在和实际工作环境基本相同的格子间中开展模拟工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将自身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同时也能感受到真实工作时的氛围,从而树立起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意识。4.3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单单依靠自身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显然是不够的,尽管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具备了一定的仿真条件,但模拟出的企业环境和真实企业环境之间仍然是有区别的,只能暂时作为一个学习平台,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乏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引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建立对应的合作关系,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企业之中去锻炼和体验,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工匠精神。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可选择当地一家电商企业进行合作,由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电商企业进行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锻炼技能的平台,并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质检部门还应当定期对学生与正式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抽查,评选出表现优异的人员,并给予其适当的奖励,通过采取此类激励措施,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并主动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5 结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对我国电商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要塑造出一支真正优秀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型人才,学校除了做好相关教学与实训工作以外,还应当适当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元素,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训、校企合作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此同时,学校还必须注重对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使教师具备正确得职业态度,从而对学生起到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真谛。参考文献[1]丁昭巧.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3):85.[2]丁昭巧.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3):78-81,85.[3]曾玲.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育途径探索[J].今日财富,2017,(003):127-128.[4]刘敏,王倩.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的路径探讨 — —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赢未来,2018,000(016):P.21-22.[5]王丽菊.论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研究[J].电子商务,2018,(3):79-80.[6]陈则怡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9,(19):116,118.[7]张俊.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维度和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1):61-65.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作者简介:柯江林(1993-),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收稿日期:2019年12月23日。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世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一起,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逐渐缩小,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冲出与对抗的竞争模式早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合作共赢等新型理念越来越得到了全球的认可与支持。与此同时,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发生着极大的改变,非传统性全球问题的突出如科技发展与伦理之间的矛盾、新型网络犯罪问题的兴起等对构建新型的国际秩序构成挑战。此外传统性全球问题亦未能得到彻底解决,贫困饥饿等仍萦绕在当今时代的各个角落。这些问题的解决难以单凭一国之力,而是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且由西方国家构建的旧的世界秩序早已不适合当今世界的发展,一种新型的、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的构建就显得是十分必要的。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处同一个世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外习近平同志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便提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在面对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和突出的全球性问题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1 共同体概念主要泛指有同一基础、一致利益的联合体,不仅包含了自然社会中所形成的诸如血亲共同体、组织共同体,亦包含了诸如有共同理想、奋斗理念的思想联合体等等。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深一步发展,不同国家地区、组织之间的利益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再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并号召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主动加入...

推荐访问: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 如何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践行 工匠 职业院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