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三)

时间:2022-11-26 12: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古希腊罗马的形而上学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其线索特别的清晰。古希腊罗马哲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是为形而上学作准备的;然后,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得以正式建立;亚里士多德之后直到罗马哲学,形而上学则处于一个衰亡和解体的过程。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哲学;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第三讲 精神哲学之集大成——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这当然不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是后世的学者在编完了物理学之后,把剩下的那些内容更抽象的手稿和作品编为一册,称之为《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我们前面讲到,他并不是在物理学之后顺便再谈谈一些话题,而恰恰是超越物理学的意思,是更高层次的,一种更基本的原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他和柏拉图关系的一种经典表达。我们前面提到拉斐尔的油画《雅典学园》,这就是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争论的场面:柏拉图手指着天,亚里士多德手指着地,就是要把天上的东西拉到地上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和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者。他的思想当然还是沿着柏拉图奠定的方向继续往前走,但是走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自否定了,也就开始否定柏拉图了。

他在两个方面超越了柏拉图。第一个方面,他真正实现了哲学的纯粹化。我们刚才讲柏拉图把哲学弄得已经非常纯粹化了,理念世界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世界,是超越现实世界的一个彼岸世界,那很纯粹了,和我们的现实脱钩了。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还不够,他才真正实现了哲学的纯粹化,而且划定了哲学和非哲学的界限。第二个方面,他理清了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关系。超越感性世界还不够,还要弄清楚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关系,它是什么关系,你回过头来还得把关系理清。柏拉图没有讲清楚,他只是划出来了一个此岸和彼岸,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讲得就不清楚。

而亚里士多德则把所有的知识分成三个层次:一个是感性世界的层次,这就是物理学;一个是数学,是介于其间的;更高的才是“第一哲学”,就是纯粹哲学或形而上学。哲学是高于物理学和数学之上的,数学在中间起一个搭桥的作用,但是数学还不是哲学。柏拉图在很多时候就用数学当成哲学,这是他没有划清界限的地方,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能用数学代替哲学。划清这样的界限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成为指导经验的一门科学。所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从天上落实到了地下,立足于现实生活,他指着地下也就是说根基在地下。

邓晓芒: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三)

一、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首先我们看看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基础,而亚里士多德正好是在理念论上对柏拉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根据我们刚才讲到的,这个批判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他从里面彻底清除了非理念的成分。柏拉图的理念已经是很纯粹的理性了,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还是不纯粹,在理念论中还有非哲学的成分,有经验的成分也有数学的成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数学是非哲学,经验的概念也并不是理念,但这些都混杂在柏拉图的理念中,冒充理念。例如说柏拉图的理念中有各种数的理念,有“马”的理念、“床”的理念,甚至有排泄物的理念,这些东西都是很低层次的,但为什么都把它们说成是理念呢?理念应该是一种无限的概念,就是范畴,真正的理念应该是纯粹的理念,高级的理念就是范畴。就是说每一个理念都是无限的,都应该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我们举的因果性、实体性,这是我们要科学地对待事物所必须寻求的。你要寻求它的原因,确定它的实体,规定它的属性,这就是科学,这些范畴才是哲学范畴。

第二个方面就是克服了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分离,这是他对柏拉图的一个重大的改造。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跟感性世界完全是分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对,应该把它们连起来,应该把两个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连续过渡的体系。只有这样,你才能用哲学的概念来说明现实事物,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不然有什么用呢?那个理想是空的!

(一) 理念的纯粹化

那么我们下面就具体来谈一谈。首先我们看看他的理念的纯粹化。柏拉图的理念混杂有经验的表象和数学的表象。亚里士多德首先从里面排除了经验的表象。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没有和经验的事物划清界限,那么实际上他的那些理念就没有什么用处,他只是把经验的事物“增加了一倍”而已。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理念,那不增加了一倍吗?再一个就是使得经验的事物成为了理念的摹本,或者是影子,成为了一个概念的摹本和影子。经验的事物是一个个具体的个别事物,本来是很现实的,这样一来成为了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那它就不实在了,那就是假的东西了,就好像一个东西映在镜子里面的那个影子。你以为那个东西是真的,其实那是假的,这样一来就把现实的事物消灭掉了。

而且这样一来有很多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困难就是“第三者”这样一个著名的困难。什么叫“第三者”的困难?就是说,如果理念世界和具体的感性事物是这样的分离的话,你想要把它和感性事物结合起来是非常麻烦的事情。结合也是一件事情,你必须要说首先有一个结合的理念,那么这个结合的理念跟马的理念又要结合,那么你就还需要一个“结合的结合”的理念,这样一推下去就需要无穷的理念,你永远也结合不起来。这个马的理念和具体的马如何能够结合得起来?永远结合不起来,有无数的理念作为“第三者”或“第三者的第三者”横在其间,以此类推,以至于无穷。

再一个是“分有”的困境。“分有说”也是柏拉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说,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理念,那么这个事物的存在就是因为它“分有”了它的理念才得以存在的。一个美的事物是因为“分有”了美才得以美的,比如说一朵美丽的花,一匹美丽的马,它们都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念才得以变成美的,我们才能够称之为美的。一张桌子是因为它“分有”了桌子的理念才存在的。这个“分有”,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只是一种“诗意的比喻”,是完全没有什么道理的,因为现实事物并不因为“分有”而产生出来,并不是因为“分有”才产生出现实事物的。恰好相反,你要说“分有”,必须是先有了一个事物,再去“分有”它的理念。“分有”在事物产生之后,先有了事物,然后这个事物才能去“分有”那个理念,如果事物还根本就没有,它如何能分有呢?你拿什么去“分”呢?这是说不通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一些困境,“第三者”、“分有”等等这些柏拉图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在于柏拉图是把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分别看作两个独立存在的东西:一般是一个东西,个别是另外一个东西,这两个东西好像都是“东西”。或者说,柏拉图把一般变成了一种个别。我们知道,个别和个别当然是两个东西,但是一般和个别你要是把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那你就是把一般个别化了,你把一般也当作一个具体的东西。那么就存在一个困难,这个一般的东西如何去和个别的东西结合呢?那就有困难了。他认为这是一种“野蛮的”表达方式。在我们看来柏拉图已经够文雅了,但是亚里士多德说他就是野蛮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通过一种内在的解释才能解决这个矛盾,柏拉图的这种解决方式是一种外在的方式,但是个别和一般不是外在的结合,而是内在的结合。内在的方式就是说,一般其实就在个别之中,一般其实就是个别事物本身,一般作为个别事物的目的而存在,或者说是作为个别事物自我实现的一种形式而存在。个别事物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一般要把自己实现出来就要采取一种普遍性的形式,它体现在个别事物身上,一般寓于个别。我们通常讲一般寓于个别,或者说一般是个别的一种规定,一般是个别的一种性质,典型事物在个别性上体现出一般。从这种方式出发,我们才能解决一般和个别的矛盾,他提出的解决方式是这样的。

推荐访问:古希腊 罗马 哲学 讲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