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重庆市涪陵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11-27 12: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重庆市涪陵区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也存在量小、质弱、基础设施差、演出市场无活力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问题,也有体制、机制和环境问题。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明确目标、重点,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思想方法,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涪陵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43-04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的“朝阳产业”。笔者拟就文化产业及其分类和重庆市涪陵区文化产业发展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探讨。

一、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文化产业”是德国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学者阿多诺(Adorno)与霍克海默(Hockheimer)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的的概念。1989年,日本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一书中,从经济学理论出发阐释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20世纪 90年代,美国用“版权产业”来说明文化产业状况,将文化产业视为“可商品化的信息内容产品业”。其“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分销版权产业、版权相关产业等。英国则称为“创意产业”,即“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其范围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等13个行业。之后,创意产业迅速地被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统计内容包括传媒、卡通、影视、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行业。

中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是我党在文化建设理论上的重大突破。2001年,中国政协与文化部所组成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国内两省一直辖市所属九个市进行实地考察、总结的基础上,对文化产业作了如下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初步认为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4个领域。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延续了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文化产业的界定。2004年3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首次从统计上对文化及相关产业作了科学、权威的规范和界定,并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核心层主要包括: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外围层主要有: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游览景区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相关层主要是: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振兴规划》),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九个方面。9月10日,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演艺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与工艺美术、艺术创意与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十个重点领域。《规划》和《意见》为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发展、振兴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

二、涪陵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

涪陵地处乌江与长江的交汇处,自古地连“五郡”,舟会“三川”,西通渝戎,东走宜汉京沪,南进酉秀湘黔,素为长江上游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巴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诸多文化种系曾在这里相依并存,互相融汇,逐步形成了底蕴较为丰富,并且源远流长、有着自身鲜明个性的地方文化,如巴文化、易理文化、水文文化、榨菜文化等。改革开放以来,涪陵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8年,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476家,实现文化产值8.1亿元,创利税1.5亿元,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占GDP的3.16%。

1.出版印刷业发展较快。全区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24户,其中主要出版物印刷企业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7家、其他印刷企业30家、打字复印70家,资产总额6.6亿元。2008年,全区印刷产业实现产值7.1亿元,年销售总额6.6亿元, 占全区GDP的2.77% 。产值在1 000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有21家,其中宏声印务、太极印务、诚信包装、理想包装4家企业产值均在1亿元以上。全行业的资金总量、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生产能力等在全市区县排名第一,已成为该区文化产业的支柱。

2.传媒服务业影响扩大。广播电视初步完成体制改革,媒体宣传影响不断扩大,形成“今晚10分”、“阳光热线”、“涪陵往事”、“城际新闻”等精品栏目,2008年实现广播电视产业收入2 100万元。“巴渝都市报社”按照“立足涪陵区、关注大重庆、辐射渝东南”的思路,不断开拓发展,2008年报纸发行量达到3.2万份,实现总收入1 300万元,比上年增长85.7%。

3.旅游文化产业有地域特色 。重庆直辖,涪陵设区后,涪陵旅游重新起步,发展迅速,2008年接待游客1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 3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3%、20.7%。并且呈现出如下特色:一是特色文化不断向景区渗透,形成了不同文化主题的旅游景区。白鹤梁、小溪等景区,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巴文化的风采;周易园展示了中国易学发展史;雨台山展现了祈雨农耕文化。二是开发利用节会文化,集聚人气,谋求发展商机。举办了武陵山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大木葵花节、南沱镇龙眼文化节等旅游促销活动,为景区注入了特色文化品位,提升了景区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重商业文化资源开发。如榨菜成功打入2008北京奥运会,美心集团红酒小镇竹木工艺品注重民俗文化人物形态或吉祥符号图案的使用,彰显了地域文化色彩。

4.体育文化产业稳步推进。已初步形成以体育彩票为支柱,以体育场馆经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为主的体育文化格局。据统计,到2008年,全区有体育经营单位56家,实现产值2 000万元。其中,体彩销售1 200万元,同比增长33.3%,体育本体产业实现年收入180万元,同比增长33.3%。

5.网络文化产业起步良好。 巴渝都市报社以“巴渝传媒网”为依托,创建 “手机报”、“数字报”;2008年全区从事信息产业的企业达125家,从业人员约5 824人,信息产业产值已达12.15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27家,产值7.25亿元,信息服务企业98家,营业收入4.9亿元。

三、涪陵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涪陵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1.量小。从总量上看,美国文化产业产值从1998年起,就已超过航天航空业及农业,占本国GDP总量的18%~25%,在国民经济中位居第四位。国内一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去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0.3%,长沙达到9.5%,深圳达到6.7%。重庆市南岸区达到8.08%。涪陵仅3.16%。从经营单位来看,2008年全区文化经营单位平均企业产值只有170万元,主要以低投入、少风险、快回报的短平快项目为主。

2.质弱。印刷业虽然在全市占有一席之地,宏声、太极、鹏程等企业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但其业务范围仍然较窄,没有形成统一的集群化的响亮品牌。蔺市在红酒小镇和古镇的打造上,作了很大的投入,但由于宣传不够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未形成旅游知名品牌。重庆长美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开发了系列动画片《巴蔓》、生态移民动画片《巴方岛》,由于运作机制的封闭性,与市场缺少联系,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产品,在文化市场上知名度不高。巴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长期被闲置,迟迟不开发,在旅游文化产业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白鹤梁题刻虽然知名度很高,而且水下保护工程也已完工,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仍没有对外开放,从而没能发挥它的品牌作用。体育文化产业虽然每年都举办了许多大型的赛事活动,但由于缺乏整体包装打造,没有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所以也没有形成对外的品牌效应。

3.基础设施差。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缺乏,服务功能差。由于移民拆迁、旧城改造等原因,原有专业性剧场或影剧院已经拆除,城区长期无专业性演出场所。区文化馆馆舍窄小,功能不全,无法投入使用。区图书馆在发展上面临安全、环境、经费三大困境。区少儿图书馆因三峡四期移民的迁建,现有馆舍面积再次缩小,难以发挥作用。新华书店缺乏自身经营场所。电影公司只有一家影院,难以满足观众需求。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50%以上面积窄小,设施老化,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的需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活动阵地少。

4.演出市场死气沉沉。目前全区只有一个专业演出团体即区歌舞团,但仍按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运行,演出活动局限在政府采购的城区节假日庆祝、下乡慰问演出等内容。注册登记的民营演艺团体虽然有7家,但主要是面向农村市场,满足农村群众婚丧嫁娶、生日庆典等文化演出需求。外地优秀演艺团体和精品剧目的引进演出也多年不见。

探究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思想认识与思想方法障碍。在思想认识上,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忽略其商品属性;习惯于将文化看作花钱的“事业”,忽略了文化的投资功能和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突出地表现在旅游文化开发没有区级重点项目,而由各个部门、乡镇单打独斗,不能不受到其认知、鉴赏、创意、艺术、技术、资金、经营管理等能力或水平的限制,造成旅游文化开发起点低,散、乱、差,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在思想方法上,习惯于单一、孤立思维,缺乏系统、创新思维,突出表现在旅游文化开发上,只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而不注重对相关景点及周边环境的系统开发,故难以形成真正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景区。部分文化企业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凡此种种,都阻碍了涪陵文化产业的发展。

2.体制、机制障碍。管理体制不顺、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使文化、广电、旅游、新闻出版等文化资源难以形成一个彼此关联的文化产业经济运行大系统,阻碍了文化产业大发展;政企、政事不分的管理体制既影响了国有文化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又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进行平等竞争。经营机制不活,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混杂,脱离市场,缺乏活力;文化企业“国企病”突出,缺乏主动性;用人机制不活,分配机制“平均主义”较重,压抑了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3.环境障碍。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文化投入不足,近年来虽已大幅增加,但底子太薄;可用于经营的文化资产数量少、质量差;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制约了文化生产;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主体经济形式单一,市场产品和服务形式单调,要素市场缺乏,市场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二是政策法规引导有待加强。对民营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好,文化产业的投入缺乏保障,没有建立相应的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劲动力。动漫创意、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网络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刚刚起步,由于缺乏牵引动力,发展速度较慢。三是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在文化系统288名工作人员中,具有文化专业技能的只有124人,占43%,其中高级职称29人,占10%,中级职称43人,占14.9%,初级职称52人,占18%。产业开发所需的创作、创意、开发、推广人才奇缺,丰富多彩、寓意深厚、地域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长期转化不成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更难以形成吸引人们眼球的大市场。

四、涪陵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与重点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立了“建成重庆中部区域文化中心”的总体目标,新一届区委又提出了“人文涪陵”建设的新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到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区GDP的增长速度,达到重庆市先进水平,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部分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全市前列;基本建成重庆中部区域文化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区。

根据涪陵文化资源特点、现有基础和上述目标,可重点培育七大主导产业。

1.新闻传媒产业。广播电视台重点抓好数字电视转换工程、MMDS系统工程、网络双向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建设,利用广电平台开发游戏、电视商务、电视短信、远程教育等服务领域,推进产业化发展。“巴渝都市报” 社依靠现代网络信息传媒技术,积极开发创意媒体产品,拓展动漫创意、户外广告、新闻旅行社、报型产品印刷业、巴渝传媒网视频中心等领域,打造“巴渝”系列的报业产业服务经济。

2.印刷出版产业。立足涪陵印刷行业优势,在李渡工业园区建立“涪陵印刷包装工业园”,引进品牌企业,形成印刷包装产业集群,成为“三峡库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并在此基础上,依托重庆新华集团和长江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在南门山、李渡新区建立大型图书批发中心和大型图书卖场。

3.演艺、娱乐产业。充分发挥艺术表演团体和演出中介机构的作用,培育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拓展国内外演出市场。规范发展传统娱乐业,提升娱乐品位;积极开发现代娱乐项目,拓展娱乐市场。努力挖掘民间优秀文化和地域特色演艺资源,支持、鼓励和引导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发展。依法规范文化艺术培训活动,繁荣文化艺术培训市场。集中人、财、物,打造几部以特色历史文化、革命老区文化、三峡移民文化等为题材的精品佳作,提高涪陵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开发展现涪陵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工艺美术、书画作品,培育市场,形成规模产业化发展。

4.文化旅游产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深度挖掘涪陵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打造特色鲜明、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文化旅游精品。如抓住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及申遗机会,将其与滨江路景观长廊、民俗文化一条街及北山坪、点易园、北山书院等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打造成集巴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水文文化及三峡移民文化于一体的文化精品旅游区。将小田溪巴人遗址打造成集中展现巴人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精神及巴人寻根问祖的文化旅游景区。将李尉茹烈士陵园打造成展现涪陵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红色旅游景区,将816军工洞体开发、打造成展现军工精神的“三线建设”旅游景区。将蔺市打造成特色古镇文化旅游景区。将武陵山森林公园、雨台山、石夹沟、御泉河等打造成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等等。

5.文化创意产业。集成长江师院、金渠企业孵化器等区内优势资源,支持创意设计工作室、创意产业园和民俗文化体验区的建设,重点培育广播影视、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动漫制作等方面的创意群体,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数字信息、影视、演艺、地方剧制作、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实力较强的大型内容提供商。发挥市场机制,以需求拉动生产,推进动漫产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6.体育服务产业。借助实施“健康重庆”契机,发展健身服务产业,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体质。发挥该区竞技体育传统优势,建立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储备体系,突出重点运动项目,打造特色运动项目。开发体育培训、技术服务、体育用品等服务产业。探索以“巴人尚武精神”赛、巴人寻根问祖赛等商业体育赛事,打造体育产业品牌。

五、涪陵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1.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地认识文化产品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正确认识文化产品的认知功能、传播功能、娱乐功能和投资功能等多元功能,并处理好各种功能间关系,充分重视和发挥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运用系统论与重点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指导全区文化产业建设。如在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中,应根据景点与景点、景点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要求,确定不同的主题景区,在突出重点景点的基础上,建好配套景点及配套环境,形成众星拱月的态势,以增强景区对游客的的吸引力,提高其认可度。

2.改革体制、机制。坚持“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职能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创新企业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快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3.抓好产业品牌建设。充分挖掘丰厚的涪陵文化资源,策划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编制“涪陵区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战略投资者和合作者。充分利用涪陵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建设涪陵文化创作园,以特色文化资源、优美的环境、优厚的待遇,吸引全国的著名文化人来此休闲、度假、讲学、创作。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加强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的结合,推出一批舞台艺术精品。

4.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推进城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城乡文化互动工程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二是实施重点突破。在李渡新区建立一个国家二级标准图书馆,增加购书经费,使全区人均购书经费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及以上,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在老城区和李渡新区规划建立图书大型卖场,在老城区和李渡规划建立电影院,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三是加快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将歌舞团、文化馆、电影放映、群众游乐设施等融入文化艺术中心,提高场所综合使用效益。

5.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原则,鼓励、支持企业、个人、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以克服资金短缺障碍。完善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着力培育面向大众的文化消费市场,拉动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挖掘全区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积极发展行业组织,重点发展经纪、评估、咨询等市场中介机构,培育和扶持一批诚信度高的文化中介组织,使之成为连接文化生产、服务和消费的有效环节。健全和完善市场管理法规,规范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禁止不正当竞争,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其他文化权益,依法打击破坏文化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下大力气培养、造就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挖掘、保护和利用好优秀民间文化人才,建立高端专家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彩凤,苏红燕.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4.

[2]张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乌江流域文化高地[N].巴渝都市报,2009-08-01.

推荐访问:涪陵区 重庆市 产业发展 研究 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