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科学需要天真的眼睛

时间:2022-11-28 14: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多尔的观点,为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使我们对课程有了新的理解,赋予了新的诠释:课程可以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由师生共同建构。它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探索与操作”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又因充满新奇和刺激而深受孩子们青睐。新《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大自然千变万化,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在幼儿的眼里形成了一个充满疑问的世界:花开花谢,日出日落;雨后彩虹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无一不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关键词]科普教育;科技活动;兴趣;好奇心;实践;探究

一、在孩子眼中,很多事物都充满吸引力

幼儿园的创始人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孩子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好奇心是一种最宝贵的天赋,而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探索精神远胜于我们成人。

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的事物、现象和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究的本能,对于初涉入世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新鲜和神秘,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们发挥智慧的火花,更是促进他们学习的原动力,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好奇心在慢慢消退,开始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没有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对于孩子的淘气我们都认为是作对或者不懂事的表现,于是我们会严厉斥责或置之不理,殊不知,孩子们正通过“淘气”行为去探索、研究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这些就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

“大海的颜色为什么是蓝色?地球从哪里来?太阳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山电与雷是怎么回事,启程为什么会走,布娃娃的眼睛为什么会动?火柴为什么会燃烧,对于这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会拆汽车、会挖娃娃的眼睛,对于这一点我们应给予理解, 这不是幼儿的故意破坏,而是他们一种认识世界的探究行为,是一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是智力开发的象征,也是天真的表现。

曾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的科普作家和教育家”的卡尔萨根,就是这位有着灿烂笑容的科学传播者,激情的科学传播者。美国《每日新闻》曾这样评论萨根:“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 据说,在美国,连卡尔萨根高领毛衣外套皮夹克的装扮都为年轻人所效仿,这份崇拜来自于他宣讲的科学和他宣讲科学的方式。他谈论的所有关于科学的题目都那么有趣,他看上去生机勃勃,他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印象,他使科学充满吸引力,甚至他还给科学涂上了一层时尚的色彩———既然年轻人是爱赶时髦的。但他改变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表面,他把科学的内涵原本而准确地告诉给公众,结果他成了年轻人追逐的明星,被美国青少年评为十大聪明人之一。 为什么他可以使科学这样有魅力?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希望在下个世纪生存得好,且其基本价值不受影响的话,那么就应该关心国民的思维、理解水平,并为未来作好规划。他说:“我坚持认为,科学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基本手段——它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科学家不来完成科学普及的工作,谁来完成?”“我们真正的危险在于构造了一个基本上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却几乎没有人懂科学和技术。”他认为理解世界是一种享乐,没有被鼓励着去积极思考的人是不幸的。于是他把这种快乐带给公众。如果我们也有这样态度去面对科学,尽管我们只会使用科学的成果,而不是很懂科学和技术,但我们可以改变幼儿们对科学态度,当幼儿在科学的边缘徘徊时,我们不该关闭他们走进科学的大门。

二、教师要努力创设适于幼儿探索与操作的环境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的至爱,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应将游戏活动贯穿于各学科之间。在游戏中,形象有趣的玩具、多种多样的游戏材料和各种动作吸引着幼儿的注意,符合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自控力和情绪化等特点;而教师重要的是搭设适宜的游戏舞台,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选择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游戏主题。

1.倾听交流内容,挖掘交流的价值性

如今,信息化、开放的社会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不论是周围日新月异的大环境,还是各自生活的小环境,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而孩子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以他们特有的敏感的眼睛和心灵收集着这些信息,享受着其中的乐趣。于是,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琐屑屑,就会从他们的嘴里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师作为这样一个倾听者,只要仔细辨别,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幼儿感兴趣的且熟悉的活动内容。例如:在“神舟七号”宇宙飞船飞上太空的那段时间,孩子们就经常谈论着飞机、飞船、火箭等一些飞行器,特别是对把飞船送上天的“火箭”特别感兴趣,有的说:火箭上面是尖尖的;有的说火箭下面有一个助推器,有火才能飞上天;有的说:火箭本领很大的,能送卫星、飞船、宇航员上太空。孩子们还萌发了制作“小火箭”的愿望,孩子们知道火箭上头是尖尖的,他们就从家里找来了雪碧瓶、可乐瓶、酸奶瓶等从大到小一个一个叠加上去;有的孩子为了让小火箭更逼真,还跟爸爸妈妈一起合作用硬板纸做成了圆锥形套在雪碧瓶上,可是,这些自己制作的小火箭能不能飞上天呢?看到孩子们产生了疑惑,我就从网上搜了一些资料,并设计了“火箭上天”的科学探究活动,给孩子们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知道了瓶子里的空气也能把自制小火箭送上天的原理。由这样一些平时的交流临时生成了这么一系列活动,可见,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她不是照本宣科,而要做个观察者、倾听者,并努力地挖掘孩子的一些兴趣点来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活动,而孩子的这些兴趣点往往就在孩子之间的交流中产生。当老师及时捕捉到了幼儿交流中的这些“兴趣点”时,也就意味着找到了一条开展科学活动的线索和依据。

2.培养交流习惯,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没有很好的倾听、交流的习惯,而且在很兴奋的探索、操作过后要他马上安静下来交流、倾听有一定的难度。有的时候教师提问后个别孩子在回答时根本听不到他的声音,而是其他的孩子嗡嗡嗡自言自语或者插嘴的声音,导致交流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交流的价值也变得微乎其微。所以,教师不管在科学活动中还是平时的任何活动都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交流的习惯,让汇报交流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多渠道,培养孩子探索与操作的能力

科学教育不是原理教育,更不是事实教育,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应注重儿童精神的培养,所谓科学精神:简言之就是通过现象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内在于物的本质规律的探索精神,对于幼儿的发现我们应予以引导。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事物感兴趣时,才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

通俗告诉幼儿某个事物是什么?某个现象的科学原理如何?恐怕都谈不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时为了扩大孩子的知识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会教给他们一些知识,但从科学眼光看,知道物体的名称与了解物体本身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当幼儿为什么时,我们应进行科学培养,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该事物,谈谈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

特别是科学操作活动,孩子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其实也就是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热情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引导他们去认识、去探索,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主动起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欲望,从而对操作活动越来越有兴趣,促使孩子充分地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孩子在操作中体验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乐趣,也能提高孩子对操作活动的兴趣,为此,我们要关注每个孩子,让他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加以鼓励。

2.充分利用自然材料、自然环境,鼓励引导孩子去发现、去探索

(1)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材料是幼儿探索活动的必需品,适当、合理的材料有利于幼儿探索。例如:在探索“物体是怎样移动的”问题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纸片、皮球、积木、铁块等材料,当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再次向幼儿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使桌上的东西动起来?”时,有的幼儿用嘴吹、有的幼儿拍桌子;有的用手推、有的借物推,每个幼儿都想出好几种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

(2)将错误作契机,引导幼儿探索。当幼儿在探索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做出发展性反应,帮助幼儿生成新的探索活动,而不直接纠错,促使幼儿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燃烧的蜡烛”活动中,幼儿说:“老师,我的蜡烛滴水了。”此时老师取水让幼儿观察水与油的不同,通过新一轮的探索,使幼儿解决了“蜡烛滴下的是不是水?”的问题,并通过对比研究水和冰的特点,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3)帮助在探索受阻时,推动幼儿探索。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困惑或受阻,屡屡遭挫后,幼儿会终止或放弃探索,从而降低幼儿探索质疑的兴趣和自信,教师必须把握时机,给幼儿予适当的帮助,以促进幼儿探索的顺利进行。例如,家乡的小河活动中,幼儿发现用黄沙筑城的小河无法蓄水,为什么呢?幼儿多次探索无果时,教师及时介入,帮助幼儿敢于讨论,并提供了泥土等辅助物品,鼓励幼儿进行不同的蓄水实验比较,通过二次探索,幼儿思维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将泥土等辅助物涂于河床面即可蓄水。问题解决了,幼儿的小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微笑。

3.培养交流习惯,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梳理交流信息,突出交流的知识性“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等,获取到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的、表面的、杂乱无章的。孩子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倘若教师听之任之,那么诸多的交流结果就会杂乱无章地堆砌在孩子的头脑中,这种状况只能混淆孩子的思路,增加孩子思维的负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从已获得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获得对问题较为完整的认识,建构起有关知识,使之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一定水平的科学概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对孩子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使孩子知道:我们的科学学习看重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你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收获,你从中学到了哪些,这些对你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激励性的评价带给孩子的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是进一步探究科学的信心和决心。评价语言要简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也激发起孩子们进一步探索、交流的欲望。

记得中国教工学会会长顾铭远教授曾经这样说过:“要引导孩子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不知,不知才有创造性。” 通过儿童生动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的世界,有助于他们随着的知识成熟有自己思维文化对于他们来说周围的世界时那样神秘、新鲜和美妙,在他们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当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询问你、用纯洁的心灵渴求帮助与支持我们应做好充分准备,满足他们。

参考文献 :

[1]《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

[3]虞莉莉编《幼儿教育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天真 眼睛 科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