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五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1-07 13:55:04 来源:网友投稿

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1  一晃大学毕业已是六年有余,虽然时光飞逝,但丝毫没有减弱我对大学那段岁月的怀恋,每每翻阅相册总能看到和回忆起大学时的种种,那些愉快的光阴,那些逍遥的日子,宛如成年的老酒在岁月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五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五篇(范例推荐)

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1

  一晃大学毕业已是六年有余,虽然时光飞逝,但丝毫没有减弱我对大学那段岁月的怀恋,每每翻阅相册总能看到和回忆起大学时的种种,那些愉快的光阴,那些逍遥的日子,宛如成年的老酒在岁月的酒坛里历久弥香。

  是啊,这就是时间的威力,他给了你丰富的人生但同时又夺走了你倍加珍惜的快乐,一遍遍翻阅灵魂深处的记忆,那不变的大学情怀让人难以割舍。如今已过而立之年,自己的阅历也是愈积累愈厚实,偶尔回味曾经的时光会扼腕叹息,为什么不珍惜那些愉快的时间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反而是我行我素的逍遥,故作深沉的孤高和没完没了的玩世不恭,当然还有那些令所有学子迷惘的彷徨,凡此种种,无不令人回味!但又一想,那样又有什么不好!所以偶尔会很惬意!

  大学兄弟几个,数同室八个关系“最铁”,缘由是臭味相投。老大王轲,胖乎乎,有时又有点傻傻的,但他其实是最有中文系才子的底蕴的,不仅能背诵很多的名句名篇,而且一旦操笔写来更是不在话下,当然之所以称他为“老大”除了年龄的缘由外最主要的是他的宽容与韧性,这点作为老大名副其实。老二,永斌兄,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不仅喜欢惆怅,就连他喜欢的女孩也是多愁善感的主儿,钟情于那样一个有气质的女孩儿却不被接受,想来甚是遗憾,倘若他俩能够结合定是情投意合的模范夫妻。老二心地善良,为人处事比较沉稳,因此我很佩服他的冷静和老练,比起我的冒失和冲动,我于他甘拜下风。记得老二永斌喜欢感慨,每天上床之前总会来一句,“人啊,难活啊”!对此我们几个会陷入深深的沉思。说写文章,老二的《大娃和他大他妈》,让人记忆犹新,其浓郁的西海固风情令人钦佩。老三尤哥,是和我一样的老*,为人豪爽,但性格直率,若烦他,他定是冷眼冷面相向,从不示弱,但就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总是显得很木讷,说不清楚,还好我们都跟他合得来,也很少发生误会。临了毕业由于他急着“找前途”,没能合影觉得很是遗憾。老四“曾剃头”性格比较冷,为人不好接近,但我们几个总会惹他,逗他乐,他有个对象,两人很缠绵,当时我们很是羡慕,如今他在省城的大学里教书,我们偶尔联系。老五虎强,现如今是省城名气日上的作家,诗歌写的是荡气回肠,每每从他的博客中读一读总觉得受益匪浅,当时他是我们寝室最有个性者之一,恋爱有他,耍酷有他,文章受人议论者有他,如今还坚守文学诺言实属不易,前几日大作付梓刊印,我打心底里为他高兴。老六是我,无须赘述。老七象博,文人习气浓重,最爱写风花雪月,骚体文章和虎强难分高下,只因当时和校报编辑很熟,因此对我也是提携很大。记得他和我佩服的岩森先生比较要好,因此有些文章继承了岩森所爱之鲁迅先生的遗风,杂文更是分量十足,如今我还收有他的文章,当然总是在上茅厕时翻来看看,很是陶醉!老八瑞明,现在是省城安全厅的干部,当年英语不得了,*时不但爱参加英语系的活动,闲暇时还买大量的英语大碟,一个人看一个人练习,最后是我们中文系唯一一个过英语六级的男生。那年非典,他高烧,我去校医室陪他,对于我的哥们义气他是感激不已!时过境迁,每次想起这些总能触动我的灵魂!

  六年时光,兄弟几个各奔前程,见面机会少之又少,我和王轲、永斌,离开了可爱的故乡,在外谋生,但不管怎样我们总是电话联系,互相报个*安,虽短短几句总觉得心里很踏实。我想这就是最真切的兄弟情义吧!

  什么最珍贵?我时常这样问自己,除了生命,我想生活的某种经历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其实,对那段岁月无法割舍的情节就是我的财富,我想。

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2

  无疑,我们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渺小的时代。无论我们这个时代制造了多少神话,无论人们的口袋里增加了多少财富,我们仍然难逃卑微的命运。好在无论一个时代多么卑微,对于个人来说,总还是有值得记忆和感激的事情,不管它本来多么正当,比如,终于有机会通过竞技场里的一次集体角斗改变个人命运。这里我指的是:上大学。1977年10月,经过11年的停顿,人们又可以通过考试上大学了。

  恢复高考那年,我正在塞外延庆县一个叫八里店的村子里插队。每天早晨天刚一亮,我们就要拖着疲惫之极的身体下地,经过一整天的劳作,在太阳落山之后,再拖着更加疲惫的身体爬上土炕,年轻而阴郁的头脑里怀着终有一天要逃离苦境的梦想,昏昏沉沉地睡去。

  就是在那种绝望的生活里,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了。那是一种真实无比的激动。在那之前,生活里有过许多虚假的激动,比如一两个人的逝世,比如清明节发生的。激动一阵之后,又继续回到一成不变的生活轨道里。然而这一次,我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和其他几个知青商量了一下,我们决定回北京复习考试。公社给各村的知青发了一个通知,告诉我们可以回城复习高考,但复习期不能超过15天。我们不打算遵守这一规定,因为我们当时很清楚,要想摆脱一生在农村艰辛劳作的苦境,这可能是我们的最后机会了。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12月,我们在10月底回到北京。一个多月很快就过去了。初冬,离考试还有两天时,我回到了八里店。为了庆祝,我们偷了生产队里一只母鸡和菜园里的两棵白菜,做了一锅鸡汤白菜。那是我记忆中味道最鲜美的鸡汤和白菜,以后多次试图做出同样美味的鸡汤,一次也没有成功过。

  考试在延庆县城的一个中学里举行。12月,延庆到处是冰天雪地,教室里没有火,我的手几次冻僵了,只能搓一搓取暖。考完试,回到村里一边干活一边等待结果。大约在12月底,公社通知我去县城医院参加体检。也就是说,我的成绩超过了北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我欣喜若狂。按规定,凡是参加体检的人就可以填报志愿了,但在那个时代,考试结果并不对考生公布,于是我只能在不知道分数的情况下选择。我的三个志愿全部选择了外地的大学,因为那时我已经彻底厌倦了北京,从出生就在这个城市生活。

  体检之后不久村里就到了农闲时节,我于是把年底分红的九十多块钱(整整一年辛苦劳作的收入)揣在兜里,回到北京等待录取通知书。从1978年1月初到2月底也许是我一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整天都在等待,因为那是我人生道路上第一次接近了命运改变的边缘。为了更好地打发时光,我把所有分红的钱都和朋友们一起喝酒花掉了。然而,当别人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以后,我却没有。

  我的失落情绪在逐渐加重,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绝望、更焦虑,同时也更期望奇迹的发生。然而奇迹没有发生。我实在等不下去了,就跑到西单的电报大楼给延庆县招生办打了一个长途电话,结果是我没有被录取。我当时猜想是因为我的成绩不够好,可能刚刚过了北京文科280分的录取分数线,虽然能参加体检,但达不到各学校的要求。我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最初体检时的喜悦已荡然无存。我记得在告诉哥哥这个消息时难过地哭了,因为哥哥在我考大学这件事上是给我鼓励最多的人,我能感觉到他深深的惋惜之情。

  3月初,我返回村里时路过延庆县城,为了确证自己的猜测,我去县招生办查了我的考试分数:320分,超出录取线整整40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分数高出录取线这么多,居然没有一间大学录取我。招生办的人问我报的什么志愿,我说都是外地的大学。他们告诉我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1977年外地大学在北京招生的名额极少,且多为理科。在接下来的那段时间里我的心里充满了悔恨,对未来几乎绝望,根本打不起精神下地劳动,从一个“先进知青”变成了整天旷工的人。

  接着知青可以回城了。4月,我被北京的一家建筑公司招回城里,工作内容是为混凝土预制板做木头模子。这家公司的上班地点在卢沟桥,每天早出晚归,上下班要三个小时,回到家里累得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有一天我没有上班,在家里昏睡,到下午两点才醒来,然后我继续躺在床上,慢慢思索眼下的处境。然后,我作了一个决定:继续考大学,如果考不上明年再考,直到考上或者超龄不让考了为止。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作这个决定,只是简单地认为,我不能一辈子干体力劳动。无论如何不能。那样简直生不如死。

  1978年秋天我走进大学,但已经没有了一年前的兴奋和期望。一年之内我参加了两次集体角斗,虽然改变了体力劳动的命运,但读的不是我喜欢的专业。于是我对待大学教育变得有些玩世不恭了。毕业后我在大学里教过书,做过杂志编辑,后来又去美国读书,毕业后又在大学教书,总之,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地走过来。直到有一天,老妈在我抱怨*的大学教育多么糟糕时说,要不是拜上大学之福,我今天的生活还不定什么倒霉样子呢。我想了想心里竟吓了一跳,如果上不了大学,我今天没准是个满脸皱纹的老工人也未可知呢。

  至少有一点我知道,人真的很脆弱,随波逐流是人的天性。一个人如果被生活打垮了,不管他曾经心有多高,锐气也会消失殆尽,最后变成一个可悲的人。所以,人应该有机会,人也应该感谢机会。

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3

  我是个上海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

  1997年9月25日,我出生在徐汇区的第六人民医院,居住在虹口区的一栋部队公寓里。两地相隔甚远,要乘坐13站3号线才可以到达目的地。

  我在上海呆了18年,从1997年一直呆到2016年,不敢说我见证了上海的腾飞和发展,但是起码我能够感受到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市民的自豪,可以对黄浦江、陆家嘴侃侃而谈,可以对上下班的早晚高峰指指点点,可以告诉别人新世界见证了**的诞生,可以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和同乡交流。

  2016年8月,我来北京读大学了。来北京读大学是什么意思呢?最简单地解释,就是周末回不了家了。说实话,我来北京之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周末的感觉,因为反正都是住宿舍,哪天不是住呢?而且学校的很多活动都放在周末,基本上也不太出学校。即使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会觉得换乘地铁太过麻烦而不了了之。

  就在11月中旬的某一个周末,因为一些私事,我回了一次上海。坐了5个小时的地铁之后,我终于踏上了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没错,这么说很落俗,但是唯有这么说才最能表达我从火车上下来的感觉。湿湿的秋风,清新的空气,拥挤的人群,干净的地面……一切一切都特别熟悉。

  次日,我在久违的席梦思上睡到了自然醒。已经快三个月没回家了呀,我这样想着,然后打开房门走了出去。犹记那天上海艳阳高照,我穿了前一天的行头出去,把我热得够呛。家里四只猫咪对我没有什么太大的热情,尤其是我们家老大,看到我,只是看到我而已,自顾自地躺在猫窝里不想动弹。听说这家伙自从我去了北京之后,天天在我的房间门口坐着,一直想着篡位。也是,我们家每一个人每一只猫都有固定的地方睡觉,我走了,我们家老大也应该顺位移到我的床上睡觉,这样子,老二才能睡在老大的窝里,老三才能睡在老二的窝里,新来的老四才能不睡在地板上。

  我从床上爬起来之后,就在等着早饭吃。蓦然回想起,好像上大学之前,我每个周末都是睡到自然醒的,很幸福地等着吃早饭,很幸福地在等待早饭的时候看电视。

  没错,我特别喜欢看电视。不管是在*时,周末,乃至高三,电视电影照看不误。只是,我每次在吃完饭的时候看电视,我妈只要一看到我吃完饭了,就立马催着我去做作业了。我最多拖半个小时,就只能搁下心爱的电视,回到朝北的小房间里一个人寂寞地做着作业。

  可是这一次,我妈妈一句话都没有说。吃完早饭,我依旧坐在那里看电视,而我妈也去忙她自己的事情去了。我竟然一次性看完了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我都不敢相信。原本我只要多看五分钟我妈都用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把我赶回房间,这次竟然一句话都没说,全程用一种慈爱的眼神看着我,看得我毛骨悚然。没听到我妈在我看电视的时候让我去写作业的催促声,我都有一点不习惯。

  后来我转念一想,终于发现了原因——四岁之后,我就没有在家度过任何一个没有作业的周末。幼儿园的时候,有一种很恶心的摧残儿童的作业叫做公文,即便没有公文,还有一种很恶心的摧残儿童的乐器叫做钢琴。基本上,有了这两样东西,十岁之内的所有回忆就此埋葬。最可恨的就是公文,我至今都不明白其存在的意义,明明加减乘除小学都会学,为什么一定要下放到幼儿园去荼毒那些幼儿呢?幼儿园学的还不一定记得住。幼儿园的时候我的公文已经做到了除法,然而小学两年级再学的时候简直像没有见过一样,但是也丝毫不影响后来的数学学习。

  到了小学、初中、高中,我从不在外面上辅导班,但是每个双休日都会被作业霸占,过得很不舒坦。虽然从小到大,我的家长都是这么跟我说的:“只要你做完作业,随便你怎么玩。”后来证明,你做完了学校作业,还有类似“一课一练”“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这种可怕的辅导书的存在。所以,大学之前的12年学生生活和4年幼儿园生活,基本上可以算是没有周末的。

  如果那个周末我没有回家,我都不会意识到,我终于可以在家过一个没有作业的周末。没有作业,没有催促,没有不耐烦,没有无奈,只有一派祥和,忽然,我觉得我的家一下子变得特别可爱。可惜啊可惜,大学四年,我竟然享受不到了。

  昨天,社团活动,将近30个人几乎包了别人一整家饭店,一边玩一边吃。许久未开荤的我一口气吃了十多个鸡翅,吃得我这一周都不想再吃鸡了。

  回程的路上,跟一个同行的学长/师哥聊天。我说这家饭店很好吃,他说还可以吧。后来我想了一下,这家饭店的性价比很好,将近30个人才吃掉2000不到,这在上海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价位的话,这个味道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不过,对于我这个吃客来说(注意,是吃客,吃客!不是吃货!),“很好吃”这一评价,除了上海广灵二路上的潮汕牛肉火锅店,我就用在这家新疆菜馆上了。唯一的解释——我真的太久没开荤了。

  这时,我突发奇想——如果我的高考成绩高了一分或是低了一分,没有来北京,而是留在了上海,我会怎么样?

  也许,我会走进大学城中,碰到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的朋友;

  也许,我会住进一个四人间的宿舍,上床下桌;

  也许,我会对上海那小巫一般的雾霾发牢骚;

  也许,我会每周花上两三个小时坐轻轨地铁回家;

  也许,我不会在学校洗衣服,而是每周带回家洗;

  也许,我还可以经常去吃潮牛;

  也许,我不会拾起弃之已久的吉他;

  也许,每个周末我会碰碰那架初三时候换的钢琴;

  也许,我依旧不想来北京,看不到长城,逛不了故宫,吃不到烤鸭,吐不了槽;

  也许,我周末的时候会和姑姑一起去五角场,先看电影,再逛街,再看电影,再逛街;

  也许,我会缠着我爹妈每周都去一次金山,没有作业的压力,跟大大外婆在一起也变得分外轻松;

  也许,在上海,我便不会再说上海话了。

  距离产生美,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

  刚到北京,我就发现了上海诸多我曾经从未发现过的美丽。

  如果当初去了法国,是不是也会对“可爱的*”这五个字深有体会?

  不过我也很感念,老天把我安排进了*传媒大学。真的很感念!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慕田峪长城这么难爬;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天坛的白玉石道是给神走的;

  如果不来北京,我无法体会姨公公和姨婆,还有叔叔婶婶来看我的时候的那种感动的心情;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我爸妈如此放心我,半年不来看我;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出了那一块一亩三分地,我的一切都要从新开始;

  如果不来北京,我的朋友或许仅限于上海那个小渔村的大小;

  如果不来北京,我可能就没有这么大的,说上海话的欲望——虽然说得很烂,烂到我自己都无法忍受,但是我真的怕,怕哪一天我忘了,怕哪一天我一张嘴说了一句别人和我都不明白的话,怕哪一天,别人在很开心地用一种我很熟悉,很熟悉的语言聊天,而我想一个傻子一样,只能坐在一边,装作我听得懂。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我对家有这么深的眷恋;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报道的那一天,我父母将我送到寝室之后转身离去时,我会泪目;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周末除了咸鱼,还有什么别的消遣方式;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我对上海的热爱如此之深。

  大一开学的时候,班主任在统计迁户口的人数。我和父母也商量过,迁户口的事情。虽然学校里面的某个管迁户口的女老师觉得不迁户口的都是家里有地的,但是从内心而言,我是不想迁的。因为我没有想过在北京生活,曾经不想,现在也不想,以后……以后不好说,得分类讨论,看有没有谈恋爱。如果没谈恋爱,直接回上海;如果谈了恋爱,那就可能会晚点回上海吧,现在还不好说。

  不在上海读大学,也许我会错过很多,错过我原来对大学生活的一切设想,错过我原来对在家享受没有作业的周末的憧憬,错过与曾经的同学再做同学的机会,错过去华政看实习小帅哥的机会。

  那就错过吧。

  或许,注定错过的,并不是什么坏事吧!

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4

  最近的几天真的很无趣,你说学习吧,数据库的书看不下去,虽然已经落后老师几个章节;而数据结构的实验是做不下去,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期中考试后“大考大玩,小考小玩”的思维在作怪,回想当时刚考过后就一心扑到了起凡游戏中,转眼间星期五又到了,花了两天的时间将睡眠的习惯改正,可是又碰到了学习的低谷,而现在还在低谷附近徘徊,乱七八糟的视频看的算不上开心也算不上不高兴,反正搞得就像对时间说:玩的就是你。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虽然是本三学长写的,但是不得不说他的自律,他的自强,他的敢于承担是我这个本二的嫩头青做不到的,而回看我俩的大学生活,我除了现在未完的第一个项目外一无是处。而他有自己的team,有自己做的项目5个,这些都是我渴望的。我知道他的付出他的坚持,可是我连想都不敢想,更提不上做了。在文章中他提到了如何利用大学的资源:图书馆,网络,老师,同学。除了和老师有点小小的交流外,图书馆去的少得可怜,网络被误用,同学的关系(我觉得还是没发现志同道合的teammate)。

  我要恢复我的雄心,我的壮志,去追逐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却又会被自己抓住的奇迹。从今天起,从现在起,带着自己的激情来做每件事,星期六摆脱那起凡的诱惑,要不出去逛逛,购购物,吹吹风。星期日到实验室或者图书馆静静的呆上一天。

  迷茫的时候到如鹏网上看看杨老师的帖子,斗志昂扬的时候到csdn上或者编程爱好者上做做题,51cto上了解了解现在互联网的动态。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要做的事也不少,大学的生活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将这段时光埋葬在游戏里,埋葬在被窝里,埋葬在美好的梦境里。坚信天道酬勤,坚信苦尽甘来。坚信我的人生与众不同。

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5

  三、四月,是校园最美的时候。各种鲜花竞相开放,绿草和树木也吐出鲜嫩的绿芽,显出勃勃生机。

  南校区图书馆西侧的生态园中,各色牡丹和芍药花朵艳丽,富态大方,显现出雍容华贵的天姿。漫步其中,如游走在花的海洋。生态园向北,是两排玉兰树。树上没有一片树叶,只有清秀的玉兰花。有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清纯而艳丽的朵朵玉兰花,如一群刚出浴的少女,把人引向美的遐想。

  在图书馆东南方向,有一片缤纷的樱花园。白色的、紫色的、粉红色的樱花,繁多而烂漫。虽然每一朵花都很小,但无数的小花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五彩斑斓的世界,更像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图书馆正南方向是一片黄色的连翘花,娇滴的黄色花朵,让人涌出触摸的欲望。置于其旁,似乎看见一个娇艳的女儿匍匐在自己的膝上,温馨而可爱。向西过一条小路,是一片海棠。海棠花深红深红的,红得像新娘结婚时穿的红色旗袍,喜庆而娇贵。再往西,是帚桃园。我们*常看到的多是农民生产桃子的桃树,树枝向四周发散,甚至有些匍匐,而帚桃主要用于赏花,它的树枝是很紧凑的,紧贴着中央树干,挺拔向上。桃花白中有红,红中透白。看着桃花就让人想起了十七八岁姑娘那白里透红的脸,难怪古人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帚桃园向南,是百竹园。园内曲径通幽,各类翠竹尽显特色。有的高跷,有的敦厚;有的叶子如姑娘眉毛般纤细,有的叶子则如小伙子的手指宽而短;有的竹子颜色碧绿,如涂过绿漆一般,有的则颜色浅黄,如稚嫩的月季花心。我原以为所有的竹子都是绿色的,其实竹子如人一样,也是各有不同的风骨。竹子看起来很纤弱,稍遇风,便随风摇曳,但再大的风也不会将其吹倒,显示了其坚忍不拔的个性和毅力。

  北校区成片的古柏、古松,枝枝相连,交相呼应。走在林荫之下,一种沧桑和古朴的气息迎面扑来,让人不得不追忆七十多年前先师们建校时的艰辛身影和雄才大略。

  学校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多不胜举,无法一一陈述。无论你走在校园何处,举目都是花草,处处都是美景。

  与其说农林科大是一所校园,不如说她更像一个花园。多年以前,农林科大就有“花园学府”的美称。现在看来,那时的农林科大只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现在已经出脱成更加妩媚和成熟的大姑娘了。

  校园的美让我陶醉,我还不厌其烦地告知各地的朋友以及老家的亲人。前不久,一位在河北廊坊工作的同学就被我“忽悠”到我们学校来赏景。她和家人看后,赞不绝口。我也反复力邀我的父母及其他亲人来校游览。

  我去过很多大学,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特色。有比农林科大地盘大的,但没有比农林科大漂亮的;有比农林科大实力强的,但没有比农林科大美的;有局部也很精致的,但没有整体精美超越农林科大的。

  很多朋友看了农林科大后,发出了不约而同的感叹:“看了农林科大不看校”。虽有点夸张,但也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推荐访问:我去 那年 上大学 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五篇 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1 那年我去上大学散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