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名家写过年散文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1-19 09:05:04 来源:网友投稿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1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可以说,它是至今世界上时间过得最长的佳节  ,春节前好一段,就有各种迎春茶话会,拜早年。元宵前后,还有拜晚年,延续甚长。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相当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名家写过年散文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名家写过年散文3篇(完整文档)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1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可以说,它是至今世界上时间过得最长的佳节

  ,春节前好一段,就有各种迎春茶话会,拜早年。元宵前后,还有拜晚年,延续甚长。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喜庆的气氛极其浓厚,它集中体现了吉祥如意的祥和文化底蕴,积淀着浓浓的情意,是我国“和”文化的生动展现。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声声鞭炮,是春节气氛热烈的传达、播送。

  今年春节,在外地的孩子、孙子都来榕城过年,热闹一番。过了大年初五,也都回去。做父母亲的多想再留,但由于上班要紧,只好作罢。从中体会了一回我父母生前的心情:那时我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故乡和爸妈一道过年,也有回去在家享受围炉的欢乐,也都只逗留数日。离开前,母亲总是唠叨:不知道你车票都买好了,要不然要再留你两天。

  如今,父母早已离开人世,和家人一道团聚、过年,体验了往昔长辈过年的心情。每当春节,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小时在家过年的情景,尽管那时父母经济并不宽裕,他(她)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女过好年,为之添制新衣,给压岁钱,做好菜饭。能否过好年,似乎是父辈有无本事的衡量。吃好、玩好、穿好,说的都是吉利的话,和谐气氛,只有在这节日营造得最为充分,它融合着乡情、亲情、家情的种种情愫。春节,可说是亲情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声浪中,春节也更富有新意。然而,也有人响往外国的“情人节”的。也有希望我国有自己的“情人节”,如把元宵或七夕可以做为自己的“情人节”。七夕乃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古典诗词中北宋名家秦观所写:“纤云巧弄,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元宵的看灯、游灯,是春节中有情有意的活动。上元夜(即元宵)和将到外国定居的亲戚一家,在江边酒楼聚会。窗外,皓月当空,又有烟花在空中开放。俗语说:“云蔽中秋月,雨打元宵灯”,今年元宵月,却如此明亮。想到明年若再上江楼,亲人已远在异国他乡,真是:“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忽在欢乐之中心里有点黯然。浮想联翩:近来重读《红楼梦》,感到作者高明之处,便在往往最能体现荣华富贵的场合,或在玩赏良辰美景之际,写出人物所透露出的伤感之情。如贾妃归省庆元宵,当时大观园已建成,园内香烟缭绕,花彩缤纷,说不尽太*气象,富贵风流。但当贾妃元春与贾母等亲人会见时,只管呜咽对泣,其他人也“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走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作者多次写了人物“哭泣”、“泪如雨下”的伤感,这正是最荣华显赫之时。又如“制灯谜贾政悲讦语”这回,所写的是宝钗做生日,又演戏,又猜灯谜,就在欢庆之中,贾政见到所作灯谜,如贾妃的“爆竹”、他人的“风筝”、“海灯”之类,有不祥之兆,心中“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写出人物的伤怀。诸如此类,不愧是《红楼梦》作者的杰作。这并不是说“乐”中必定要“悲”,却是说写出人的“真情”是最动人的。

  回味春节,品赏着“情”的元素。电视有句虽是广告语言:“做人要出于情”,倒也道出做人要有“情”的重要。又道是:老年人更多情。这可说是老年人的心态真实写照。正如大文学家冰心老奶奶,越老越有“爱心”,她的名言:“有爱心就有一切”。老年人和家人过春节,情难忘,难忘情:亲情、乡情、怀旧之情、骨肉之情交织心杼。回味春节,犹如吃莆田的橄榄,吃后有余甘,也似喝观音茗茶,喝后有余香,回味无穷。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2

  曾经欢天喜地地在上海的弄堂里迎来春节,衣兜里紧紧捂着大人们难得给的压岁钱,思忖着过完年,拿着这点钱到书店里去挑选一本什么样的好书,心里满怀着憧憬,于是心里更高兴了,点燃起一枚又一枚小小的鞭炮,让那声声脆响在天空中炸开。不过,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伴随着新年的到来,家里多出的那些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票证。买油得油票,买肉要肉票,买衣裳要布票,买豆腐还得凭豆腐票,临近过年那一期,不是增加票证,就是宣布同一张票子可以买加倍的食品,特别是糖票,肯定是要增量的。要过年,还得每家每户增发年货票,把瓜子、花生、金针、木耳等过年时家家户户少不了的零食、作料配个齐全,让大家过个好年。

  也曾经在插队落户的山寨上盼来过春节。进入腊月,农活是闲下来了,于是就去看山里的老乡怎么准备过年。看富裕一点的家庭请来杀猪匠宰年猪,但在大年三十那一天,总还要去街上买回几斤肉,尝一点肉味。时不时地,空旷的山野也会响起一声两声爆竹,伴随着农家唢呐,带来一点春节的喜气。

  但是,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在省城里过的春节。

  自从1969年,我举家从偏僻的猫跳河谷水电站,搬进了省城贵阳,住在风景秀丽的`黔灵山麓的石板坡楼房里,虽然还有着种种生活上的不如意之处,诸如楼层高自来水龙头往往要等到下半夜才来水,诸如妻子的工作差不多天天要出差,但是,日子是*静下来了,我可以安安心心地守着妻儿,守着黔灵山水秀丽的风景,根据以往的生活积累,好好地写一些东西。自《蹉跎岁月》之后,长篇小说《在醒来的土地上》、《爱的变奏》、《家教》一本一本写出来了,反映乡间生活的《基石》、《拔河》、《新酒》、《私生子》写出来了。正因为涉及到农村题材,我经常往贵州的乡下跑,跑了黔南的十多个县,跑了黔北大地,跑了我插队落户期间熟悉的修文、息烽、开阳,我晓得当年时常愁吃愁穿的偏僻乡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日子也好起来了。他们能吃上白米饭了,能穿上一件两件新衣裳了。他们在自家的堂屋里,挂起*的像,由衷地祝愿邓伯伯健康、长寿。可能正是乡村的第一波改革起了效果,省城里的生活也大大地改观了。在凭票证的年代,贵阳人时常抱怨,家里去年国庆节的肉票,到今年的五一节还没买上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肉票已经废除,菜场里挂满了肉,其他的副食品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已在从吃饱向着吃得好转变。

  那一年的除夕,我恰好结束一部中篇小说,推开窗户,走到阳台上,山城的万家灯火扑入我的眼帘,灿若星汉的夜景如同一幅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仿佛约好了一般,先是省城的这儿、那儿,此起彼伏地响起声声爆竹,遂而在省城的所有地方,爆竹全响起来了,一阵阵骤响中,有礼花蹿上夜空,有焰火在远近闪烁,还夹杂着娃娃们的欢叫声:

  “过年啦,过年啦!”

  真正是过年的喜悦,真正是过年的欢乐。

  爆竹声中,家家户户团团而坐。爆竹声中,伴随着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爆竹声中,人们送走过去的一年,迎来充满祈愿和祝福的新年。

  省城里的那一个新年,1983年的春节,几乎没有停过爆竹的骤响,以至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报道,贵阳的爆竹销量最大,大南门外的那条街上,光除夕一个晚上,就把整整一条街面,铺满了红色的烟花爆竹的纸屑,清洁工人只得加班加点,清扫街面,哪晓得这条消息一播,到了元宵节,大南门的爆竹声竟整整响了一夜,成为又一条新闻。

  置身于嚣杂热闹不绝于耳的爆竹声中,想在整块时间的休息天里写一点东西,是不成了。不过我心上是完全理解的,理解人们过年的心理,理解人们对终于过上好日子的欢喜,理解“爆竹声中除旧岁”,让来年更为美好的祈盼。

  这就是二十多年前,在省城里过年的情形了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3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腊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著有《骆驼祥子》《茶馆》等,1966年自沉于北京太*湖。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3篇扩展阅读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3篇(扩展1)

——写春的名家散文3篇

写春的名家散文1

  天阴了好些日子,下了好几场雨,甚至还罕见地,飘了一点雪。春天,姗姗来迟。楼旁的花坛边,几棵野生的婆婆纳,却顺着雨势,率先开了花。粉蓝粉蓝的,泛出隐隐的白,像彩笔轻点的一小朵。谁会留意它呢?少有人的。况且,婆婆纳算花么?十有八九的人,都要愣一愣。婆婆纳可不管这些,兀自开得欢天喜地。生命是它的,它做主。

  雨止。阳光哗啦啦来了。我总觉得,这个时候的阳光,浑身像装上了铃铛,一路走,一路摇着,活泼的,又是俏皮的。于是,沉睡的草醒了;沉睡的河流醒了;沉睡的树木醒了……昨天看着还光秃秃的柳枝上,今日相见,那上面已爬满嫩绿的芽。水泡泡似的,仿佛吹弹即破。

  春天,在阳光里拔节而长。

  天气暖起来。有趣的是路上的行人,走着走着,那外套扣子就不知不觉松开了——— 好暖和啊。爱美的女孩子,早已迫不及待换上了裙装。老人们见着了,是要杞人忧天一番的,他们会唠叨:“春要捂,春要捂。”这是老经验,春天最让人麻痹大意,以为暖和着呢,却在不知不觉中受了寒。

  一个老妇人,站在一堵院墙外,仰着头,不动,全身呈倾听姿势。院墙内,一排的玉兰树,上面的花苞苞,撑得快破了,像雏鸡就要拱出蛋壳。分别了一冬的鸟儿们,重逢了,从四面八方。它们在那排玉兰树上,快乐地跳来跳去,翅膀上驮着阳光,叽叽喳喳,叽叽喳喳。积蓄了一冬的话,有的说呢。

  老妇人见有人在打量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先自说开了:“听鸟叫呢,叫得真好听。”说完,也不管我答不答话,继续走她的路。我也继续走我的路。却因这春天的偶遇,独自微笑了很久。

  一个年轻的母亲,带了小女儿,沿着河边的草坪,一路走一路在寻找。阳光在她们的衣上、发上跳着舞。我好奇了,问:“找什么呢?”

  “我们在找小虫子呢。”小女孩抢先答。她的母亲在一边,微笑着认可了她的话。“小虫子?”我有些惊讶了。“我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让我们寻找春天的小虫子!”小女孩见我一脸迷惑,她有些得意了,响亮地告诉我。

  哦,这真有意思。我心动了,忍不住也在草丛里寻开了。小蜜蜂出来了没?小瓢虫出来了没?甲壳虫出来了没?小蚂蚁算不算呢?

  想那个老师真有颗美好的心,我替这个孩子感到幸运和幸福。

  在河边摆地摊的男人,不知从哪儿弄来一些银饰,摆了一地。阳光照在那些银饰上,流影飞溅。他蹲坐着,头稍稍向前倾着,不时地啄上一啄——— 他在打盹。听到动静,他睁开眼,坐直了身子。我拿起一只银镯问他:“这个,可是真的?”他答:“当然是真的。”言之凿凿。

  我笑笑,放下。走不远,回头,见他泡在一方暖阳里,头渐渐弯下去,弯下去,不时地啄上一啄,像喝醉了酒似的。他继续在打他的盹。春天的太阳,惹人醉。

写春的名家散文2

  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摘自:《漂泊者的晚宴》作家出版社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3篇(扩展2)

——写春节的名家散文3篇

写春节的名家散文1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象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骄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象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的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

写春节的名家散文2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象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骄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象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的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

写春节的名家散文3

  “三十日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不但大鱼大肉的饭菜好,粽子年糕的点心多,还有橘子荸荠,甘蔗金蛋,又有橘子花生可以消闲;穿着红红绿绿的新衣服,小孩子过年,本来高高兴兴,是可以快乐的。但我自幼,每到过年,总感觉到遗恨,就因为是言论不自由。在做小孩子的时候,生着嘴巴,常是弄些吃吃固然要紧,随便谈谈,也是非常需要的。一到过年时节,说话就时刻受人干涉:*常说惯的话不能照样再说,什么杀,什么死,这一类字样不能提到,连声音相像的也要避忌。还要说起好听的话来,什么长生果,什么八宝菜;藕要叫做偶偶凑凑,熟的叫做有富。明明是一个人死了,在*常是说得非常痛快的,死了,说死了就是;到了过年时节,像《彷徨》中的《祝福》上所写,要改口说作“老了”。这实在是虚伪,我不佩服;何况不惯。因此随时存戒心,不敢随便发言,故意做哑子。

  可是生着嘴巴总要活动,被人干涉不免懊恼。肚子饱了以后,有得吃不再感觉到怎样;说话不能自由,这可要不得。所以,以前一到将要过年的时候,现在回想到幼时过年的情形,于高兴觉得快活之中,也是觉得有点可恨的。

  于言论不自由以外,幼时过年,我还有觉得可恨的,就是照例去拜干娘的岁。我怕拜岁,元旦可以故意起身得迟,一起身就跑到街上去看花纸,拨糖。要我向人伏地跪拜固然不甘心,人家向我伏地跪拜也不愿意接受;当时年纪虽然还小,可是*的侄子侄媳妇得向我伏地跪拜,觉得受不了。拜干娘的岁是我一个人的事,挑选日子,特地雇得船摇到十里路远的城里去,是躲避不了的。送去两坛小京庄的老酒,一担四盒,一对提盒,莲子白糖,桂圆全鸡。干娘白面团团的非常和气,总给我预备着花炮,糖菩萨。糖菩萨我所爱;但拜一拜是不来的。到了干娘的面前,我照例躲到带我去的大姊的老奶母的布裙后面。叫声干娘更不愿意,我总这样想着,既然和我的父亲没有关系,何必叫她做娘呢。

  实在她并没有到我家来过;无非因为我的大哥夭亡,怕得我也养不大,所以结下这一份干亲,因为干娘是儿女成行的。迷信和虚伪的礼节,成了我幼时过年可恨的第二点。 辛亥光复,民国成立,改用阳历过年,当时我在城里的中等学校读书;学校里依照阳历放假,家庭中仍照阴历过年。为着提倡阳历的过年,学校里于阴历过年时严格维持上课。青年心理维新,对于社会习俗的守旧觉得可恨,记得有一年的阴历元旦适值星期日;星期六的下午回家还有埠船,第二天没有开行的埠船,我和一个同学一直步行到校。人在学校里上课,家中的年货吃不着,也觉得可恨。 晚婚的我,初在中等学校里教书时,寒暑假仍然住学校里。

  尝见寺院中和尚贴着“念佛过年”的字条,以为“做小说过年”也是一法。可是一般亲戚朋友,有家眷的,以为无家过年太冷静,争来邀约过年,我竟被认作可怜人,弄得连做小说过年也不成,这就使我觉得过年的另一可恨了。 抗战时避难闽西闽北;福建的永安虽然新建了省会,却保守着过年的旧俗。这并非只是依然注重阴历的过年;所谓旧俗是到了除夕这一天,街上冷清清,连猪脚爪都买不到一只。有些人家,先生阳历过年,太太阴历过年。

  我家照例阳历也不过年,阴历也不过年。可是日常的菜蔬总得备一点;过阴历年要好几天买不到东西,要多预备一点;怕得不新鲜,照故乡的习惯,打算到除夕去买。那里知道太迟了;这一年接连好些日子,没有荤菜进口。人家过年,我家过了难;岂不可恨? 后来转到深山的乡间;农村的风气朴厚,左邻右居要好;一到年底;有的送大蒜来,有的送糕粽来,有的送自做的豆腐来;房东送鱼来;无虑没得吃。可是到了元旦,自然是阴历的,为难的事就来到;许多女邻居,三寸金莲穿着绣花鞋,提着锡茶壶,拿着茶盆来敬一杯冰糖茶,算是要好,盛意难违,却之不恭;当初我托故预先避开,结果要她们多走几趟,或者老是坐着等候,只好勉强喝几杯,我名之曰恨茶。为着在深山的村庄过年,我已喝了不少的恨茶。 如今孩子已经有点大了,社会的习俗依然,也正如《彷徨》的《祝福》上所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不管战事怎样激烈,一到年边,照例随时可以听到爆竹声;因此孩子也要玩弄些花炮。过年的花炮火药气应该是香的,战场上火药气可非常臭。战争中的过年的花炮火药气不知是臭是香。不能说是不臭不香;即使认作亦臭亦香,也非常要不到;总是一种可恨之气呀!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3篇(扩展3)

——写母亲的名家散文3篇

写母亲的名家散文1

  回忆我的母亲

  杨绛

  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

  如果受了欺侮,她往往并不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在笑我”或“哦,他(或她)在骂我”。

  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

  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妈妈并不笨,该说她很聪明。

  她出身富商家,家里也请女先生教读书。

  她不但新旧小说都能看,还擅长女红。

  我出生那年,爸爸为她买了一台胜家名牌的缝衣机。

  她买了衣料自己裁,自己缝,在缝衣机上缝,一会儿就做出一套衣裤。

  妈妈缝纫之余,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

  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后说,她是名牌女作家, 但不如谁谁谁。

  我觉得都恰当。

  妈妈每晚记账,有时记不起这笔钱怎么花的,爸爸就夺过笔来,写“糊涂账”,不许她多费心思了。

  但据爸爸说,妈妈每月寄无锡大家庭的家用,一辈子没错过一天。

  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个忙人,每天当家过日子就够忙的。

  我家因爸爸的工作没固定的地方,常常调动,从上海调苏州,苏州调杭州,杭州调回北京,北京又调回上海。

  我爸爸厌于这类工作,改行做律师了。

  做律师要有个事务所,就买下了一所破旧的大房子。

  妈妈当然更忙了。

  接下来日寇侵华,妈妈随爸爸避居乡间,妈妈得了恶疾,一病不起,我们的妈妈从此没有了。

  我想念妈妈,忽想到怎么我没写一篇《回忆我的母亲》啊?

  我早已无父无母,姐妹兄弟也都没有了,独在灯下,写完这篇回忆,还痴痴地回忆又回忆。

写母亲的名家散文2

  我的母亲

  季羡林

  我是一个最爱母亲的人,却又是一个享受母爱最少的人。

  我六岁离开母亲,以后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最后一次是分离八年以后,又回家奔丧。这次奔的却是母亲的丧。

  回到老家,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连遗容都没能见上。

  从此,人天永隔,连回忆里母亲的面影都变得迷离模糊,连在梦中都见不到母亲的真面目了。

  这样的梦,我生*不知已有多少次。直到耄耋之年,我仍然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母亲,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对享受母亲的爱来说,我注定是一个永恒的悲剧人物了。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关于母亲,我已经写了很多,这里不想再重复。

  我只想写一件我决不相信其为真而又热切希望其为真的小事。

  在清华大学念书时,母亲突然去世。我从北*赶回济南,又赶回清*,送母亲入土。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有一天夜里,我正睡在里间的土炕上,一叔陪着我。

  中间隔一片枣树林的对门的宁大叔,径直走进屋内,绕过母亲的棺材,走到里屋炕前,把我叫醒,说他的老婆宁大婶“撞客”了——我们那里把鬼附人体叫做“撞客”——撞的客就是我母亲。

  我大吃一惊,一骨碌爬起来,跌跌撞撞,跟着宁大叔,穿过枣林,来到他家。

  宁大婶坐在炕上,闭着眼睛,嘴里却不停地说着话,不是她说话,而是我母亲。

  一见我(毋宁说是一“听到我”,因为她没有睁眼),就抓住我的手,说:"儿啊!你让娘想得好苦呀!离家八年,也不回来看看我。你知道,娘心里是什么滋味呀!"如此刺刺不休,说个不停。

  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懵懵懂懂,不知所措。

  按理说,听到母亲的声音,我应当嚎陶大哭。

  然而,我没有,我似乎又清醒过来。我在潜意识中,连声问着自己:这是可能的吗?这是真事吗?我心里酸甜苦辣,搅成了一锅酱。

  我对“母亲”说:“娘啊!你不该来找宁大婶呀!你不该麻烦宁大婶呀!”我自己的声音传到我自己的耳朵里,一片空虚,一片淡漠。

  然而,我又不能不这样,我的那一点“科学”起了支配的作用。“母亲”连声说:“是啊!是啊!我要走了。”于是宁大婶睁开了眼睛,木然、愕然坐在土炕上。

  我回到自己家里,看到母亲的棺材,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

  我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希望它是真的。

  倚闾望子,望了八年,终于“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独子,对母亲来说不也是一种安慰吗?但这是多么渺茫,多么神奇的一种安慰呀!

  母亲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写母亲的名家散文3

  米斯特拉尔《母亲的回忆》

  母亲,在你的腹腔深处,我的眼晴、嘴和双手无声无息地生长。

  你用自己那丰富的血液滋润我,像溪流浇灌风信子那藏在地下的根。

  我的感观都是你的,并且凭借着这种从你们肌体上借来的东西在世界上流浪。

  大地所有的光辉——照射在我身上和交织在我心中的——都会把你赞颂。

  母亲,在你的双膝上,我就像浓密枝头上的一颗果实,业已长大。你的双膝依然保留着我的体态,另一个儿子的到来,也没有让你将它抹去。

  你多么习惯摇晃我呀!当我在那数不清的道路上奔走时,你留在那儿,留在家的门廊里,似乎为感觉不到我的重量而忧伤。

  在《首席乐师》流传的近百首歌曲中,没有一种旋律会比你的摇椅的旋律更柔和的呀!母亲,我心中那些愉快的事情总是与你的手臂和双膝联在一起。

  而你一边摆晃着一边唱歇,那些歌词不过是一些俏皮话,一种为了表示你的溺爱的语言。在这些歌谣里,你为我唱到大地上的那些事物的名称:山,果实,村庄,田野上的动物。

  仿佛是为了让你的女儿在世界上定居,仿佛是向我列数家庭里的那些东西,多么奇特的家庭呀!在这个家庭里,人们已经接纳了我。

  就这样,我渐渐熟悉了你那既严峻又温柔的世界:那些(造物主的)创造物的意味深长的名字,没有一个不是从你那里学来的。在你把那些美丽的名字教给我之后,老师们只有使用的份儿了。

  母亲,你渐渐走近我,可以去采摘那些善意的东西而不至于伤害我:菜园里的一株薄荷,一块彩色的石子,而我就是在这些东西身上感受了(造物主的)那些创造物的情谊。

  你有时给我做、有时给我买一些玩具:一个眼晴像我的一样大的洋娃娃,一个很容易拆掉的小房子……不过那些没有生命的玩具,我根本就不喜欢。

  你不会忘记,对于我来说,最完美的东西是你的身体。

  我戏弄你的头发,就像是戏弄光滑的水丝;抚弄你那圆圆的下巴、你的手指,我把你的手指辫起又拆开。

  对于你的女儿来说,你俯下的面孔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风景。

  我好奇地注视你那频频眨动的眼睛和你那绿色瞳孔里闪烁着的变幻的目光。

  母亲,在你不高兴的"时候,经常出现在你脸上的表情是那么怪!的确,我的整个世界就是你的脸庞、你的双颊,宛似蜜颜色的山岗,痛苦在你嘴角刻下的纹路,就像两道温柔的小山谷。

  注视着你的头,我便记住了那许多形态:在你的睫毛上,看到小草在颤抖,在你的脖子上,看到植物的根茎,当你向我弯下脖子时,便会皱出一道充满柔情的糟痕。

  而当我学会牵着你的手走路时,紧贴着你,就像是你裙子上的一条摆动的裙皱,我们一起去熟悉的谷地。

  今天,直至永远,我都会感谢你赐予我的采撷大地之美的能力,像用双唇吸吮一滴露珠,也同样感激你给予我的那种痛苦的财富,这种痛苦在我的心灵深处可以承受,而不至于死去。

  为了相信你在听我说话,我就垂下眼脸,把这儿的早晨从我的身边赶走,想像着。

  在你那儿,正是黄昏。

  而为了对你说一些其他不能用这些语言表达的东西,我渐渐地陷入了沉默……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3篇(扩展4)

——名家经典散文3篇

名家经典散文1

  心灵的轻松

  刘湛秋

  生命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可转让的专利。

  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在时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逆转之力;我们无法买进,也无法售出;我们只有选择、利用。

  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时间,就是最佳地运用时间。由于我这种意识的强烈萌生,我越来越吝啬地消费我自己。

  我试图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提倡并创作轻诗歌。我所说的轻并非纯粹的游戏人生和享乐,而是追求心灵的轻松和自由,过自我宽松的日子。而这种感觉会导致行为的选择更富有人性和潇洒。一个人自己活得很累,会使你周围的人和社会也感到很累。如果说,我能有益于他人和群体,就是因为我能释放出这种轻松的气息,使别人和我有缘相聚(无论多么短暂) 都能感到快乐。

  只有轻松才能使人不虚此生,才能使整个世界变得和谐。以恶是治不了恶的。

  对于我们这群黄土地的子孙来说,古老的文明、漫长的历史已使我们背负够重的了,复杂的现实和人际关系使我们体验够累的了。

  我愿意以轻对重,以轻对累。对我自己,无论处于佳境还是不幸,我都能寻找到自我轻松,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对周围群体,当我出现在他们面前,能带给他们所需要的轻松,从而增添或缓解他们生活中的喜悦和痛楚。

  当然,这也是我在非常窄小天地里的一个愿望,为社会、世俗所囿的我, 深知——追求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方面,也许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名家经典散文2

  昨夜,月光不白,很苍老,苍老了一夜。不过这朦胧的月夜,倒也没有那么多闲心的散人去户外赏月了。

  早春的寒气还没有消尽。傍晚时分,刮起的转头风,夹带的尘沙灰埃还很大,涂抹了月的脸,盗走了月光的皎白,灰蒙蒙地;马路上路灯很昏暗,人影在这寒风中,如瘦老的步子,忽明忽暗地模糊起来了,仿佛与月光一起苍老,而沉到那个苍老的影子,消隐在灰蒙蒙里;地面上,时不时有落叶在打旋,仿佛如落者寻觅一个归处,安顿一下飘浮已久的心事。

  我习惯在灯下看书,看得也不知书上的更时,更不知窗外的月色了。偶儿,择手翻到朱老先生的《荷塘月光》一文,方才想起今晚的月了。我该到外面走走,说不到是赏月,可也算是赏了,想赏一赏我刚读到的月光之文感。

  月光很薄,薄得如蚕丝织的纱,纱粘在身上,很轻很轻。不过,这时最大的感觉,是掉进了一个毒蜘蛛织的网,一个看不见的毒虫,毒了眼睛的视线,视线开始模糊了。模糊起模糊的影子,从四面八方扑来,我如悬吊在这朦胧的月夜上的网,拚命地挣脱,挣脱那地面上浮动着的枯枝黑影的恐吓。

  忽然间,我仿佛掉进一个朦胧的梦中,梦很不明,梦很苍白,也很朦胧。不过,我也很新鲜,也很真切,梦如这月光的苍老一样在沉重,在沉重的苍老中,朦胧地落在我的脚下。我记起来了,记得是一个好的故事,很好好的故事。

  有一棵老树,老树的叶子打着原始的绳结,绳子的结处,都开着花,开了多少年,开了多少季轮?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它在这里开花。花有桃红、花有梨白。

  它经常默默地说着话,对北风的刮骨说话,对地面上的枯叶说话,对灰尘飞扬的影子说话,对杀害天空太阳的黑云说话,对拿着冰刀的冰霜说话。说得很凄凉,很悲泣,流出了树心的灯的血,每当这流出的血飘到了天空,就变成了天花,它开花了。

  老树下,有一堆荒草,荒草有几堆?我说不出来,我真的说不出来。不过荒草里有石碑,石碑的正面文字,好像是雕刻进去的,有几条图案;是的有图案,很清很清,写着草书,我不太懂。我懂的只是这荒草堆石碑的背面图纹,背面没有字,只有一个图,是纹身的,是黑色的,有毒牙的黑旗标识。

  再看,听到一起叫喊:你看到了我们的灵魂了,快把你的头颅拿来。

  你看那个老树站在我们面前,就快让我们吃掉了,我们要吃灵魂的桃子,吃叶子上的瞳孔,吃叶心的太阳。

  我吓了一跳,撒脚就跑。

  逃出了这朦胧的月夜的梦,逃出了这朦胧的月夜的故事,逃出了粘在身上的毒蜘蛛的网,我回到了屋子,又坐在灯下,静静地,静静地看起书来。

  月光不白,很苍老,苍老了一夜。不过这朦胧的月夜,我倒也有那么多的闲心,在种树的灯下,再次赏一赏月中的皎白,赏一赏书页中夹着的桃梨颜彩。

名家经典散文3

  白杨街下的白杨河,熟悉,但已别远。几年前的冬天,我陪过她;她也冷冷地陪过我。那时,我不清楚她的来历;她也不知道我从何而来。相遇,像是前世无缘,今生无分,纯粹的两个陌生人,离着距离。而当这个距离,无法再拉大的时候,大家又以千年世俗的眼光,斜目窥视,生怕沾来晦气。可以说,那时的我与她,是零度的冰界,在水与冰之间,交集划线。现在,我能断言,起初在她的心底,一定认定我是个倒霉鬼,或许猜想我还会使坏暗算她。我对她也是心存如是,她只配在这个冷落的地方横躺着。

  那年冬天的白杨河,已经让寒光败落成枯骨残骸,绿花草木全无生机,一河两堤是风啸啸路凄凄的样子,极像个苍老不堪的老妪,体态一副岁月沧桑的无奈。河水死寂,水草死寂,路桥死寂,人影飘零。刮来的寒风,噬骨的冷。就连日光,也浑然低落倾斜,没有一点暖人的温度。亦说萧条,是寒凛凛的阴森。又,当这一切掠过心头时,感觉就像是这个冬天完了,我和白杨河一起完了。

  不管什么原因,我都不忍心,去看她的凄凉;也不想让自己的一副倒霉相,袒露在她的面前。说实在,这是一个极其通苦的相处。开始,为了避开相见的难堪,*脆将自己躲进角落,昼夜不出。但最后,我还是没有憋过日子,还是向日月低下了头。不过,心里一直在想,最好两不撞见,互不感染各自不堪的冷。为此,我就像避瘟疫一样,总是小心翼翼。

  随着时间流水,到头来,我们谁都没能躲开,竟然还天天迎面。这下,倒也好,什么凄啊,什么冷啊,大家反而都认了。相面相观,亦有了一个无笑的低头。然此时,尽管我们有了一些见的婉转,但横在我心里的沟壑,还是没有完全跨过,还不能腾出一个微笑来。自认为,主动与她打招呼,是个非常不好的动意,一定会被她看作,我在低三下四地献谄情,也全然不会去想自己是个何面目。由此,我见到她,仍摆出一副傲气,一副外强的清高。

  至今想来,这实无必要,太无必要。那时,大家分明都到了寒临萧极的地步,还全想装猛,真是一对没有情商的白痴。若一遇,干脆袒开心扉,透出心底,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心思与折腾了。再怎样,就算当情恶劣,如果相互能在话流中,翻出黄皮红心,也许就成了相见恨晚的红颜知己,也许就成了臭味相投、一丘之貉的铁类,只少不用防着对方,忧忧于心,怯怯而眠。

  说穿了,生命还是太脆弱,有时竟不可一击。当时,我和白杨河若能都想到,维持生命,就是维持希望,就是为了支撑明天,那么时光让我们所感受的,不仅仅是萧落的冷,应该还有希望的暖。至今,我数不清有多少人,清白不清白地欠了我的情与债;我也数不清自己,清白不清白地欠了别人的情与债。过去的账,我欠下的,一定不会有人忘记;而欠我的,犹如当情白杨河的萧条,已经零落。我不想,纠结在那些旧账里,给明天一个牵绊,更不想在明天的明白里,还有那些灰尘在飞扬。

  我记得,当时有一次,我在白杨河,遇到一个老人在垂钓。我心里一阵嘀咕,如此死寂的河里,会有活鱼吗?若有,那也一定是来不及逃掉的沉底的死鱼。为此,我就静静地站在老人的身旁看,看看我的断言是不是正确。最后,却让我懊伤在我的断言里。河里,真的有鱼,不是死鱼,而是能蹦跳的活鱼。

  我在老人钓到鱼的那刻笑容里,看到了他的嘲笑,直对我的嘲笑。此刻,我也顿起一阵阵浮面的羞云。而最让我难堪的是,那老人在钓到鱼的喜悦中,对我说的一番话。他说,垂钓虽说是一种消遣,但更是一种用耐心在修养性情中的.等待。这种等待,需要你有如水一样的清静,才会让焦虑与煎熬的时光,带来希望,带来喜悦。

  当落夜的颜色,渐渐模糊河面时。我与老人才起身离开。突然,我想起一句不是名言的名言:一种希望,叫等待;一种胜利,叫等待。我转过头,凝望着老人的背影,似乎闻到了他餐桌上的鱼香味,看到了丝丝萦绕的香烟,变成了一朵黎明的彩云,并在阳光照耀下,活现出一条鱼,在碧蓝上畅游。

  一晃几年过去,现在每每想到垂钓的老人和鱼,我都会在心里,看到白杨河春天在起笑,像老铁一样,一步步地走向我,伸开她的双臂,递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3篇(扩展5)

——中秋的名家散文3篇

中秋的名家散文1

  中秋,爷爷的名字,一轮明月高悬,围坐农家院子中间小方桌,爷爷粗壮手指将状如圆盘的芝麻月饼,小心翼翼掰成七小块,分发到每个人手中。奶奶抿一小口,额头皱纹舒展开来。爸爸妈妈咀嚼着,细细回味会心微笑。我和妹妹弟弟三人迫不及待,三下五除二,我们分得的份额就吞进了肚子里。爷爷看着我们兄妹仨馋猫样,笑得合不拢嘴,将自己掌心捂热的那份月饼又分成三份。爷爷抬头望月,皎洁月光照得爷爷满脸红润慈祥。

  这样全家团聚赏月的温馨情景,在我十岁之前年年中秋重演。十岁那年,奶奶在炎炎七月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爷爷对奶奶的思念深藏心底,仍一如既往地与爸爸妈妈一起辛勤耕作,为我们兄妹仨操碎了心。

  爷爷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农历八月初九,与中秋节相差还不到一星期,曾祖父就给爷爷取名中秋。"中”刚好是爷爷在张氏族谱中的辈份名,爷爷名字真是含义深。

  躬耕于天地间,风里来雨里去,厚厚老茧爬满双手,与老牛为伴犁田,大山一样胸襟,处处为他人着想。空闲时,喜欢吧嗒几口旱烟,吞云驾雾,简直神仙也不换。几十年如一日,爷爷主持公道,励厉风行,历历在目。

  俗话说:宁可拆座庙,不能毁桩婚。婚姻是人生大事,天赐良缘,*之美,功德无量。爷爷堂弟小女儿自由恋爱,男欢女爱,双方订了亲,选好了结婚的黄道吉日。偏偏就在准备大办喜宴的前一天,男方带着数十人来要求退婚,想要回彩礼。爷爷那时腿脚不太方便(集体干活时摔伤大腿落下的残疾),仍拄着拐杖去扭转局势。面对凶巴巴一大群人,爷爷脸不改色,心不跳。先问明了原由,事情是这样的:新郎长得帅,家境殷实的远方亲戚千金看上了他,父母于是逼他退婚。迫于家族势力,新郎也无可奈何,只得就范。爷爷说话了: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包办婚姻的毒害,我看到和体会的比你们谁都多都深,你们家后生与我们家姑娘两厢情愿,难得啊!不要只盯着眼前,婚姻幸福,才有好的将来。今天如果你们硬来,我们张氏家族比你们大得多,只要我一声咳嗽,百来号人马上就到。爷爷软硬兼施,男方带头的人嚣张气焰熄灭了,连忙陪着笑脸赔不是。

  后来,这对小夫妻生的三个子女,个个都很出息。他们经常对孩子们说:多亏当初六爹(爷爷在族人中排行第六)及时帮忙,不然就没有你们。三个孩子很孝顺听话,逢年过节都会买些爷爷喜欢吃的东西,上我家问寒问暖孝敬爷爷,每当这时,爷爷非常开心,念叨“福报,福报”。

  农人们家长里短,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关系最难处。二婶和四婶,自我记事时,就见她们对不上眼,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喊爹骂娘,甚至互相撕扯,大打出手。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晴朗的中午,太阳照得正欢。爷爷让她们两家,各摆一桌酒席,名为“取和宴”。爷爷叫二婶和四婶站在太阳底下,对她们说:你们都是有儿有女的人,菩萨心肠让狗吃了,总是斗狠,让外人看笑话。从今儿开始,你们互相敬一杯酒,以前再大的仇,当着“日眼”(我们乡下人对太阳的叫法)丢掉吧。喝了酒,你们就是好姐妹,以后有人谁敢再犯,我就执行家法,赶其出家门。二婶和四婶各自喝了满满一杯酒,拥抱着笑开了。自那以后,二婶和四婶一见面就热情打招呼。邻里和睦了,爷爷耳根也清净了。

  十几年后,爷爷去世。二婶和四婶,大声哭喊,一一细数爷爷对她们的好。料理爷爷后事,她们跑前跑后,十分卖力。

  爷爷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别人吃了,路边香;自己吃了,嘴边香。爷爷与青山一体,弹指六年多。爷爷生在金秋,中秋佳节月儿圆,天涯游子共此时。爷爷的名字,与秋天一起永远轮回。

中秋的名家散文2

  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你准不准备,她一样的如期而至了。那年我们说好了,以后的每一个中秋都不许说思念。思念要让给别人去寻找梦中的芳草,我们只需要留些默默。这默默,它恬静快乐,它洋溢着不一样情感,特别舒坦,特别适合你我。

  但是,这轮皓月,并不属于你我。一万年前它就被挂在了那里,不知是谁这么大意,遗下它,仍它演绎圆缺……是那个遥远山谷里晚归的猎户?还是那个被风浪阻隔在天外的渔夫?是那个迷失在飘渺云峰里的郎中?还是那个桃花园里贪睡的顽童?粗心的主人啊!你这一个美丽的遗忘,却成就了人间烟火无数,成就了这年复一年的中秋。莫非你是故意?故意光亮这人间千里相思的路,故意画下这时亏时盈的愁,故意投影在那久别故人的杯中酒。此时,酒虫也爬上了我的喉,我拿出最虔诚的表情,对月饮尽,发现这酒,比那年的名贵,却没有了那年的兴头。

  永不重逢,是你我的宿命。这宿命,是上天对我的偏爱,因为我离你越来越远,离他就越来越近,一次次的擦肩而过,我们总是在相遇时分离,在分离时相遇。我不停的往前走,从未停留,或许这中秋,我们能稍作伫足,我能紧紧抓住你的手,那怕会被撕裂一只胳膊,那也是值得。请时间在这刻也打个盹吧!慢些将你我拆分,但永远不能分开的是你我叠在一起的梦。

中秋的名家散文3

  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诸位要问我为什么特别介绍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诉你们的。我不单为今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不单为今天的月球与地球最近,我为的是从我们的远祖起,每年在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灭的事实。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3篇(扩展6)

——名家写雨散文参考3篇

名家写雨散文参考1

  夜色渐昏,大雨欲来,车夫加劲赶路,说天要变了。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半空里轰隆隆一声回答,像天宫的地板上滚着几十面铜鼓。从早晨起,空气闷塞得像障碍着呼吸,忽然这时候天不知哪里漏了个洞,天外的爽气一阵阵冲进来,半黄落的草木也自昏沉里一时清醒,普遍地微微叹息,瑟瑟颤动,大地像蒸笼揭去了盖。雨跟着来了,清凉畅快,不比上午的雨只仿佛天空郁热出来的汗。雨愈下愈大,宛如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行分列,我挤了你,你挤了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车夫们跑几步用淋湿的衣襟拖脸上的水,跑路所生的热度抵不过雨力,彼此打寒噤说,等会儿要好好喝点烧酒,又请乘客抬身子好从车座下拿衣服出来穿。坐车的缩作一团,只恨手边没衣服可添,李先生又向孙小姐借伞。这雨浓染着夜,水里带了昏黑下来,夜色也陪着一刻暗似一刻。一行人众像在一个机械画所用的墨水瓶里赶路。夜黑得太周密了,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在这种夜里,鬼都得要碰鼻子拐弯,猫会自恨它的一嘴好胡子当不了昆虫的触须。车夫全有火柴,可是只有两辆车有灯。密雨里点灯大非易事,火柴都湿了,连划几根只引得心里的火直冒。此时此刻的荒野宛如燧人氏未生以前的世界。

  作家用幽默的联想和想象描写了下雨的过程和雨中行人的狼狈样儿。“ 车夫加劲赶路,说天要变了。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半空里轰隆隆一声回答,像天宫的地板上滚着几十面铜鼓”一句中, “ 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真是奇妙无比的想象, “ 天宫的地板上滚着几十面铜鼓”的想象更是大大拓展了文章境界,使读者在纵横捭阖之间领略自然环境的惊悚之妙。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3篇(扩展7)

——名家名著里的中秋散文「」3篇

名家名著里的中秋散文「」1

  ——周作人

  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诸位要问我为什么特别介绍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诉你们的。我不单为今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不单为今天的月球与地球最近,我为的是从我们的远祖起,每年在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灭的事实。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名家名著里的中秋散文「」2

  ——臧克家

   八月节,天上满月,人间团圆,拜月,供“月光马儿”和“兔儿爷”,虽然似乎是“妈妈经”上的迷信事,但那情调是美好的。传统风俗中,有不少礼数,多少都有一点迷信、神秘、朦胧的色彩,但又不纯粹是迷信的东西,而往往形成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一点有情趣的点缀,有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里面。如端午、中秋等等风俗,似乎应该和纯属迷信的东西区别开来。《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彻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归宁,是日必告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名家名著里的中秋散文「」3

  ——徐福熙

  *以前的*,富贵人家,寻欢作乐,以多数人的苦难酿成他们的蜜甜。中秋,是他们的佳节,天上的明月,在他们眼中,真是花朵一般。而穷苦无告的人民呢?食无粮,穿无衣,天上清光,只能照出他们的泪痕,使他们叹息、悲伤。别人的天堂,就是他们的地狱,别人的佳节,就是他们难堪的日子。

  看,今宵月色多美好呵,它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中秋月色。十亿人民心中装着个暖秋。当空皓月,举头共仰,她给人欢乐,给人光明,给人佳兴,给人幽思……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3篇(扩展8)

——名家母爱的经典散文3篇

名家母爱的经典散文1

  夜里梦到我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我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我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我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我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我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我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我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我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我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我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我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chánchán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我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我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我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我母亲的面影。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3篇(扩展9)

——描写爱情的名家散文 (菁选3篇)

描写爱情的名家散文1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独自思念,暗想曾经,纵观现世,唯有你博我情缘,提笔默然,化作思念。

  白云掠过蓝天,似懂天空的孤寂,愿点缀在半空,换作憩时的相伴,虽不能长久,却已无悔今生。花落花开又一年,不知时光匆匆,春去秋来又一季,怎敢再待春?时光带走了流年,回忆记录了时光,流年去了何方?是被时光不经意间磨灭了,还是被回忆默默冲淡了,或许是不曾有过,何来记得!

  发黄的旧照片捧在手心,化思念为心间,用回忆来缠绵,或许这是唯一能够解思的良方,于我。不知何时习惯了思念,熟悉了回忆你的容颜,手上还拿着那发黄的旧照片。相思化成流水,流水趟过我的心间,却不能带走寂寞的思念,原来它已扎根在心尖,最敏感的念源。

  何以解念?唯有飞到你的身边,相伴你的流年,共享的时间,让一切都不分开,思念时就在身边,相思不再思念。

  远方的故人,秋深意冷,多善待自己。

  思念还是在心间,文字并没有解念。

描写爱情的名家散文2

  一些靠近、往往会是离别的开始,而分离也许是为了另一场相遇垫底。自己不计较的,说明那些已经不重要了。如果有一天我不吵不闹,那结束的时刻就到了。不知从何时起,很少听音乐了,多年的习惯慢慢也在改变着,不是厌了、是那些旧的找不到感觉了。

  这个季节居然没有雪,除了唯一一次存世两天就冰消雪融了,再也没来过。印象里的冬天都是鹅毛大雪,滴水成冰,北风那个吹啊!可如今冬天的秘密被藏起,雪成了稀有,偶落也就是一两天就被阳光带走,丝毫痕迹不留。闲了的时候,写一些宁淡的句子,看会书,喝杯普洱菊花茶,在一杯茶里读懂红尘的内涵,心就静了下来。生命的途经会有废墟,慢慢清理,欲速则不达,一些喧嚣尽数屏蔽了。散落的日子就像青瓷的残片,依然唯美,可却拼凑不全。有遗憾,却也不再捡拾。一程山水一故人,那些成为“引子”的只是寒夜里一颗颗星子,终不能是月亮的追随。而我只是夜幕下仰望天空的一帧风,自由随性的生活,路无限延伸,但求一切都能温柔以待,少一些刁难与伤害。

  很多时候会觉得时光都是“逆”的,脚步在前行,心却在回忆里翻箱倒柜。经历了林林总总,才发现有些奋不顾身如今根本不值一提,对错无以辨认,而放下的都是辞世的轮回。或许那一瞥惊鸿只是途经了一场烟花易冷,行为是惊世骇俗,还是狂放不羁都已不重要。末了,眼里留住的是沧桑,心里飘出的是一声叹息。

  记得以前的文字都是“红的”,熟悉的朋友都知道那是血色藤蔓绕心。如今虽然偶有犀利,但是淡了,心也一点点安稳。不是不深情,只是有些感情就像茶,暖暖的、却含蓄。那些风花雪月、撕心裂肺的都已不再适合。也许只是牵着手于安静的夜晚走一段路,在院子里一起数星星就会满足。

  冬天是适合恋爱的季节,就算不能相见,有牵挂也是心底升腾的小火焰。月亮都可以用一碗水摘下来,那所有的梦都实现的可能。心若静默成海,那就是苍穹亦会入怀。情字不染尘埃,一念相思、一念等待,或许春暖花开已经不远。没有地久天长,只有执着的守望,是你的幸福被流放,我在这里小心收藏,当你的眼望向我的方向,我愿化作一缕光,落在你的眉间、你的发上。跟你说,莫失莫忘……

  幸福莫过于此:有等待,有归期,有烟火的味道在*凡的日子里。生活很简单,黎明的曙光落进眼里的一瞬,枕下的温度是热的,有人轻唤:该起了,饭已经做好了,懒蛋!一个人把一个人装进心里的时候,他会记得所有的节日,也会在意你的喜怒哀乐。一个人走出了一个人的世界,其实彼此的一切就再没了关联。就是偶有一句关心,那温度已经是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我们说过爱,可是很无奈。我们说过在一起,可已经忘了这句话丢在了哪里……

  一朵花开,或许只为惊艳一束光的焦距。生活从来无须逃避,更没必要透支明天,走好眼前的每一步、足矣!真正的日子,是经历了种种磨难,最后抵达初衷。路是自己的,没必要与不相干的人攀比较劲,人生是一场自我的博弈,别赢得了掌声,心里却沉溺谷底。活不成别人眼里的风景,却遵循了心的期许。这就像一幅画,落笔的终归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

描写爱情的名家散文3

  害怕那玫瑰香,害怕那扎人的刺,还害怕那撩人的温柔和那阵阵的骚动。整个的夜呀,都被你捆绑占有,即使有清风和树的温情,也解决不了这个主题。十二月的风在窗外冷飕飕的刮,屋里还在动荡不安,就象起死回生的潮,在那大海的梦里抢点。那呼之欲出的白雾流动,那翻江倒海的气势在磅礴,一对一个身影,一思一个祈盼,从梦的虚空到拥有,都象被萧索的惆怅替代,空旷的天空里没有了温柔,就象唯有苍穹的梦在舒展,即使苦是那么的无边无沿,即使灵魂携带着梦出逃,可那幸福的安静就还象在宇宙里萌生,热情的陶醉在泛滥,我又象回到那个原点上,搂抱着玫瑰花的清香,在吸,在吻。

  多么幸福的肉体和嘴唇,自从接吻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一生一世,就象此时的玫瑰花香热满了整个的胸膛,所有的呼吸都被爱的心跳填满,爱的血液在沸腾,就象玫瑰花的枝叶在缠绕,合拢。彼此的手搭手,香携,香牵,相互的触碰和缠绵,爱就象在那肉体的玻璃上,燃起熊熊的大火,彼此两个人就象幸福在黑暗里,烧灼在梦中,感觉到一种爱的永恒在呼之欲出,多么幸福的长夜呀?多么渴望爱的接触,玫瑰花香香醉满屋,幸福的灵魂在飞转,流荡。

  心象一把锁,开启在玫瑰花香中。我总是在这夜里对你美丽的想,就象当初看到你的美丽,就象火红的香气就挂在我的心上,惊艳了我欲望的边境,我就象守不住自己爱的堡垒,那样的被你折服,成为你爱的傀儡,逃脱不了你的梦境。

  叶儿象在不停的颤抖,树象在不停的摇曳,树丛下掩映的小径,象有阳光斑点的射出,就象各式各样的梦在尽自己的职责,就象在那美丽的葡萄树下,有累累的葡萄低垂在我的梦中,我象在夏天的园林里抢点,那光滑的耳目,那额头上浸出的汗珠,都是为了爱你,才在稀疏的脱落。瞧,就象清澈的小溪在流淌,细微的水波在踏白色的波浪,水沟里听到哗哗啦啦奔腾着的溪流,和那高低喘息的声音。一只鸟儿从天空上飞下,落到那摇曳的芦苇丛中,想喝一口甘甜的溪水,不怕那芦苇尖上的露水打湿它的羽翼。

  幻梦的一瞬间受理智的约束,我不能象肥皂泡般的想。再美丽的爱,也要真诚的付出,就象微风在摇晃着我的肉体在浮动,而留下的都是虚空的身影。从心花怒放那一刻,和被托举翻转那刻起,我就感觉到太空的尘埃越来越重,我要找回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想爱就爱的彻底,要不就不去爱。

  最初是你让我魂不守舍,你那温柔的眼神吸引了我,我彻底被你的美丽征服。如同你接受了我羞怯的爱抚,那微妙的过程叫我死心塌地的想。自从喜欢上你那一刻起,就象心里有一种空缺,缺少了你总是那么的魂不守舍,没着没落。

  曾经彼此深爱过,也望梅止渴过。现如今,错已经成为不可免提的课题,我就象被绑在爱的十字架上的点,即使用你的皮鞭抽打着我遍体鳞伤,还是把我支离破碎我都不畏惧,谁让我那么的爱你,是那么的死心塌地还那么的至死不渝。

  花开蒂落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只要我能天天想着你,念着你,我就心满意足了。

推荐访问:名家 散文 过年 名家写过年散文3篇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1 名家写的过年的散文1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