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陕西宝塔山导游词19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2-04 13: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宝塔山导游词19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陕西宝塔山导游词19篇(范例推荐)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精选19篇)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1

  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地,延河之滨,在山上可鸟瞰延安整个城区。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建国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为“延安宝塔山”。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文学家贺敬之的名名热情的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满山绿树成荫,花草争艳。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2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0xx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xx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3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 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0xx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xx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4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祯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摄宝塔的全景,还得上清凉山才行。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 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5

  在历史上,延安宝塔山的存在,是与“黄金锁骨菩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续玄怪录》和《太平广记》卷101“延州妇人”条目记载:“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日: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可以看出,书中描述的延州妇人其实是锁骨菩萨的化身,她为了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人间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胡僧说破,即启发民众‘知耻’而觉悟,并为其设大斋,建宝塔,这就是教化的力量。这一传说也印证了我国唐、宋特定时期内,佛教盛行的历史事实。

  而在民间,宝塔的传说则来源于口口相传,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宝塔区居民苏世胜和曹淑珍传承父辈讲述、整理而来的“恶龙之争”和“红毛键牛下凡”之说。一说认为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荣,不想来了两条恶龙伤食人畜,乡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众神下凡修建 “镇邪塔”, 九级塔身,中间放置一尊金人像,从此肤施县灾患平息,两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另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只红毛键牛下凡后滥伤无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两人修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成了卧牛山,如今站在宝塔山对面的清凉山上远望,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弯沟里。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6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 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0xx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xx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逝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7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2]。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摄宝塔的全景,还得上清凉山才行。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8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2]。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摄宝塔的全景,还得上清凉山才行。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9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2]。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摄宝塔的全景,还得上清凉山才行。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10

  说到延安,随即想起宝塔山。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到延安,不可不去宝塔山。“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人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这一佳句,满怀深情,颇为感人,现在引入导游介绍延安的解说词。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山顶上的那座宝塔,始建于唐代,现为明代建筑,高44米,共九层,为平面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北宋时,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戍边御敌,留下众多古迹。近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洞察世界风云,创建了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本营。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据导游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派飞机来轰炸宝塔山,结果误炸别处,宝塔山完好无损。“此乃天意!”闻者无不感慨。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配得上“巍巍”二字。山上遍布各种名贵乔灌木,林木茂盛,空气清新,登上山顶,凉风拂面,暑气顿消。山顶视野开阔,放眼望去,枣园优美的风景衬映着高大的伟人雕像,杨家岭红旗飘飘,王家坪绿树行行,一处处红色遗址流动着人潮,全城风光尽收眼底。宝塔山下,滨河花园旁的闹市街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宝塔山犹如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延安沧桑巨变,与祖国同步发展,日新月异,高歌猛进。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11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西安游览。

  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位于黄河西岸渭水平原的中部。这里是良田纵横,一目万顷的八百里秦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中华大地上,镶嵌在黄土高原南端的这颗耀眼的明珠,昔日曾有过名震寰宇、无比辉煌的历史文化,也有着绿水青山、无比秀媚的自然景观。

  在西安南侧的东西凡百里间,是峰峦叠峰、逶迤相连的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称的秦岭山脉。在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上,有险峻挺拔号称五岳之首的西岳华山,有以温泉汤池而闻名天下的临潼骊山,有四季葱绿而内藏珍稀的终南山,有以六月积雪不化堪称奇观的太白山,它们共同形成了一道天然而独特的景群。在古代长安,周围有渭水、浐水、灞水、涝水、沣水、滈水、氵皂水、潏(yu)水八条河流,碧波荡漾,环绕其间,即所谓“八水绕长安”。

  这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东有潼关之固,西有散关之险。在北方,秦代所修宽达百米绵延千里的驰道直通蒙古草原,是抗击匈奴、供给给养的主动脉;在南方,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可越汉中而抵巴蜀;东南方向商洛山中的武关道,则是通往楚地的咽喉。古代长安交通便利,水陆并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帝王建功立业之地。

  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人类文明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也许还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和西安相比,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辉煌:它是西周以来13个王朝的首都,中国封建社会前半期历史的缩影。

  周秦以来,西安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长期处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11世纪,周族在关中西部的歧山、扶风一带不断壮大,最终灭商而立国,建都于沣京和镐京。秦人先后在雍城、栎阳和咸阳建都,东出函谷,消灭六国,建立起空前统一的秦帝国。秦仍以依塬面水的咸阳为都城,渭河两岸,宫阙连绵不断。汉高祖刘邦灭秦后,看中了沃野千里的八百里秦川,选定与秦咸阳一水之隔的渭河南岸立都。西汉之末,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承袭了汉家的国都和建制。及至黄巾军起,董卓遍烧洛阳宫室,十八路诸侯讨卓,董卓遂迫使献帝西迁长安,东汉王朝在此有6年时间。

  风景秀丽的沣河两岸,蕴藏着30XX年前西周时期的大批文化瑰宝,是一块充满神奇而具有诱惑力的地方。西晋的愍帝在长安即皇帝位,仅3年即被灭掉。北朝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又先后在此建都。长安城在汉代的安康、祥和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兵荒。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再次统一中国,之后就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部,由著名建筑师宇文恺设计督建了隋的都城大兴城。大兴城的规模布局和科学设施显然超过了汉长安城,它奠定了唐代长安的基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长安城也是中国都城史上无可比拟的辉煌典范。长安不但是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东方最大的一座国际性都市。

  “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选择了西安,西安充实了历史。今天,每当人们提起西安的昔日长安时,无不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充满了对中华几千年丰厚和无与伦比的古文明的崇敬和仰慕。

  如果说,是历史选中了西安作为帝王之都,使这里成为千余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舞台,那么曾在这里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历代帝王们却情有独钟地选取了关中深厚博大的黄土地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于是,密集而宏大的帝王陵墓以傲视古今的气势遍布关中,成为西安一带最为独特的人文景观之一。

  陕西的帝王陵墓,最远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陵。它是世所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古及今,年年岁岁,无数炎黄子孙华夏苗裔,来此谒陵祭奠,寻根问祖,缅怀圣德。除黄帝陵外,从西周到隋唐的XX年间,大约有70多位帝王也埋葬在关中。

  古代长安不但是长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宗教文化的中心。在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的唐代,长安的宗教文化也达到了鼎盛。这时,不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广为传布,更重要的是外来的佛教文化居于社会生活的突出地位。

  自汉代佛教传入我国,经历南北朝而成为门阀士族们的意识形态。唐代尊佛、崇佛蔚然成风。长安作为绵延万里、横跨亚欧的“丝绸之路”东端和世界性大都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教派的名僧和传教者。唐长安的城内城外,塔寺林立,讲经听法者云集。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安城内僧寺多达122座,尼寺31座,帝王和朝廷显贵以建寺、度僧为荣。这些寺院的规模之大,也是非常惊人的,如慈恩寺即“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六间,占地三百四十二亩”。在开明和开放的唐代,不但异彩纷呈的佛寺各个教派和作为国教的道教非常活跃,而且景教 (基督教传人东方的别称)、摩尼教、伊斯兰教也相继传人中国,为中外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至今日,长安城内外尚留有多处宗教文化遗存,巍峨的慈恩寺大雁塔和秀丽的荐福寺小雁塔,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象征。法门寺因出土了唐代珍藏的四枚佛指舍利而重新成为佛教圣地。大兴善寺、青龙寺、香积寺等著名寺院,也都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和观光圣地。著名的道观楼观台、八仙宫和城内中西合璧的化觉巷清真大寺,则分别是道教和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

  古城西安在历史上曾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已伟大辉煌的身姿提供了宽广而明亮的舞台,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进步和发展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也许正是出于对西安的回报,历史慷慨解囊,馈赠给这块神奇的土地无数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存。这是一笔难以估价、享用不尽的宝藏,它不仅使每一个华夏儿女引以为自豪并感受到历史的责任,而且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也让全世界的人们从申领悟到社会文明发展的清晰轨迹和人类澎湃不息的创造力。

  西安及其所在关中地区的历史文物具有罕见的历史序列的完整性。这一突出的优势,是由于西安悠久历史的大跨度特点所决定的,为许多历史名城所难以企及。在这里,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的旧石器与60XX年前半坡母系氏族聚落团泥幻化的彩陶盆,共同勾画出原始先民们生息、繁衍、发展的脉络和足迹;深沉凝重、神秘诡谲的商周青铜器,再现了奴隶社会贵族们制礼作乐、钟鸣鼎食的生活气象;秦汉时代英姿勃勃的兵马俑和精美的画像石,挟裹着封建社会早期的政治风云和烽火硝烟;隋唐绚丽夺目的壁画和流光溢彩的金银器,记载着黄金盛世的辉煌篇章;还有那宋元明清的碑石、瓷品、字画,则是西安在失去帝京繁华之后,文明继续延伸发展的见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将西安地区的文化遗存按时代顺序排列检索,无异于在读一本浓缩的中国通史。

  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文化遗存内容丰富,门类齐全是又一大优势。且不说占地面积广阔的西周沣镐、秦咸阳宫、汉唐长安城等大型遗址和美轮美免的历代古建筑、名刹古寺、石窟造像,单就可移动文物而言,据初步统计,馆藏数量已达60余万件(组)之多。包括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壁画、石雕砖刻、铭记碑帖、符节玺印等各种门类。从这个意义上看,古城西安本身就是一处天然历史博物馆,是一座文化艺术品荟萃的殿堂。

  西安的自然景观亦是独具特色,境内及附近有号称“奇险天下第一”的西岳华山、全真派鼻祖王重阳修炼的终南山、有“天然地质博物馆”美称的太白山以及“女娲补天”之地骊山、“洞天第一福地”楼观台、“中国山水故乡”——辋川(苏轼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猿人故乡” ——蓝田溶洞等风景名胜区。西安的园林处处凸显出皇家的风范。

  华清宫以其天下第一的温泉、温馨浪漫的爱情故事讲述着 《长恨歌》的点点滴滴;兴庆宫则描述着“李白醉酒”的千古佳话;一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让乐游原的黄昏成为量迷人的黄昏景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果有机会去一趟韦曲,你一定会在那桃花树下伴着“人面桃花”的美梦,感悟真爱。西安目前有森林公园11处,它们构成了这座古城的天然氧吧。

  人文和山水情景交融,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西安作为中国的古都之首,在经历3000多年发展史之后,又肩负着无数个中华民族辉煌、光荣的梦想,正步履坚定地走向明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古城西安揭开了自已发展史上崭新的篇章。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618万西安人民,抓住时代机遇,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以前人所未有的气魄和速度,努力把西安建设成社会主义的外向型城市,一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西安城正屹立在世界城市之林。今日西安,是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基地。全市现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余个,不仅有机械、电力、电子、航空、航天、地质、化工、纺织、仪器、仪表和核工业等科研机构,而且全国唯一的钟表工业研究所和航天测控网的中枢神经——卫星测控中心也设在西安。

  今日西安,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市有各类高等院校42所,10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约100处博士学位授予点和300多处硕士学位授予点,每年为国家培养大批的现代化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的摇篮”。

  今日西安,又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悠久浩瀚的历史文化遗存,秀美而雄壮的中国西北自然风光,千姿百态、神奇浓郁的传统民俗风情,构成了西安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无数海内外观光者前来寻幽探胜。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项旅游设施和市政工程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以西安为中心,高等级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欧亚大陆桥的贯通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建成,使西安与国内外的联系更为频繁和紧密。一大批星级饭店和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和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这不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古城市容市貌平添了风采和魅力。

  为了丰富旅游者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休闲度假的需要,西安市建成唐乐宫、古都大剧院、唐华歌舞剧院、陕歌大剧院、银座夜总会、桃园湖保龄球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设施3700多个;推出了《唐长安乐舞》、《仿唐乐舞》、《秦俑魂》、《陕北民间乐舞》等文艺节目,久演不衰,赢得国内外游客的赞誉。

  西安的旅游商品生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铜器、秦绣、玉器、丝绸、工艺瓷器、户县农民画、唐三彩、瓷板画、景观表、麦秆画、关中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十分丰富。全市有涉外旅游定点商店26家,可以满足各位游客不同层次的购物需要。同时,西安的餐饮业可以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陕派饮食,如仿唐菜、饺子宴、羊肉泡馍和享誉全国的地方小吃。

  今日西安,还是一座内陆全方位开放的国际大都市。通过对历史兴衰的总结和对美好未来的懂惧,西安人民已深刻认识到,向世界敞开大门,让西安走向世界,这是今日古城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历史曾经厚待了西安,西安也必将不负历史!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12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 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0xx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xx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13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14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15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

  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 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0xx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

  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xx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

  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

  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16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17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__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8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18

  说到延安,随即想起宝塔山。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到延安,不可不去宝塔山。“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人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这一佳句,满怀深情,颇为感人。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山顶上的那座宝塔,始建于唐代,现为明代建筑,高44米,共九层,为平面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北宋时,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戍边御敌,留下众多古迹。近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洞察世界风云,创建了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本营。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据导游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派飞机来轰炸宝塔山,结果误炸别处,宝塔山完好无损。“此乃天意!”闻者无不感慨。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配得上“巍巍”二字。山上遍布各种名贵乔灌木,林木茂盛,空气清新,登上山顶,凉风拂面,暑气顿消。山顶视野开阔,放眼望去,枣园优美的风景衬映着高大的伟人雕像,杨家岭红旗飘飘,王家坪绿树行行,一处处红色遗址流动着人潮,全城风光尽收眼底。宝塔山下,滨河花园旁的闹市街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宝塔山犹如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延安沧桑巨变,与祖国同步发展,日新月异,高歌猛进。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篇19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访问:陕西 导游词 宝塔山 陕西宝塔山导游词19篇 精选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延安宝塔山导游词短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