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2023年度《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完整版】

时间:2022-12-17 14:15:02 来源:网友投稿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完整版】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一定会通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课前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李白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在吟诵前先让学生根据吟诵规则做好的标记来进行诵读,一遍一遍的诵读让孩子们渐渐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让孩子们体会到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吟诵,让孩子们学会吟诵这首诗,更深入感受李白的情怀。

  由于我教学吟诵的经验不足,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由于年龄的关系,对诗词飞感悟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讲解的比较多,显得课堂比较沉闷。2、因为布置了孩子们预习,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吟诵得很熟练了,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倦怠,此时我应该更具学情灵活处理,多教授一首等办法。3、在对诗的体会环节,应该边结合理解和想象边吟诵,让学生渐渐地吟诵出诗歌的意境美。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3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上课的学生不胆怯,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老师从作者入手,让学生回忆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重新认识了李白。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带领学生去认识更丰满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开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学习这首古诗,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从而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我请同学读诗题,强调敬亭山前有两个字“独坐”,让学生用“独”组一个词,学生组了很多,如“独自”、“单独”、“孤独”等等,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2(转载于: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写话中把体会到的作者孤独之情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中情感的体会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充分,但诗文韵味不是很足,节奏不够清晰,语速快了一点。我觉得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到了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对汉语言的音律之美领悟不够,当然朗读诗文有技巧,这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我想,听录音,师示范,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朗读技巧,此时是比较有效的吧;或通过课堂朗读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以点带面,读出个性,也不错吧。

  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读得也很好,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中来,对诗的情感体会也不到位。这也是我的日常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总是被好生的表现迷惑了我的双眼,以为歌舞升*,一切大好,但细想之下,还有一部分学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几下,并没有前行。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4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 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 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 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 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 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 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 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 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 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 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 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一定会通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5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

  一、激情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句,谁来背一背?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长期流落他乡,让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诗。

  3、板书课题,指导“亭”的写法:下面是丁,不是子。

  4、指名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你了解了什么?

  过渡: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诗歌,感知孤独

  助学提示:自由读这首诗,读准生字词,读通顺读流利,用“/”画出诗的节奏。

  活动二:探究诗意,理解孤独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意。

  2、观察图片,体会心境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完。闲:悠闲。

  诗句中意思相近的词是:孤——独

  诗句中意思相反的词是:众——孤

  连起来解释整句话:仰望天空,只见众多的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踪影;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四周一片寂静。

  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尽、孤、独、闲”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满足。

  诗意: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这句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呢?(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感情,“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活动三:展开想象

  1、假如你是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此时你会对敬亭山说些什么?面对孤独的李白,假如你是敬亭山,你又会对李白说什么呢?

  2、生练笔,把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留白处。

  当堂达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七分诗三分读”,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灵魂。本节课朗读着力于体现学生的朗读发展。学生在经历初读、理解感受、想象绘画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技巧,通过对停顿、重音、蕴含感情的指导,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朗读有层次地发展。

  2、图文并茂,观察书上插图,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给以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认知,进而体会诗人情感更深刻。

  3、预设课堂中的缺失。基本能按设计思路进行,但还有细节的缺失。比如:学生读古诗之后,说说画中有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何?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图画表现,应该是一幅环境渐变的图画,在图画渲染的环境中,提炼李白的情感,回归诗题诗眼“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6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上课的学生不胆怯,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老师从作者入手,让学生回忆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重新认识了李白。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带领学生去认识更丰满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开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学习这首古诗,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从而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我请同学读诗题,强调敬亭山前有两个字“独坐”,让学生用“独”组一个词,学生组了很多,如“独自”、“单独”、“孤独”等等,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2(转载于: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写话中把体会到的作者孤独之情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中情感的体会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充分,但诗文韵味不是很足,节奏不够清晰,语速快了一点。我觉得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到了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对汉语言的音律之美领悟不够,当然朗读诗文有技巧,这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我想,听录音,师示范,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朗读技巧,此时是比较有效的吧;或通过课堂朗读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以点带面,读出个性,也不错吧。

  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读得也很好,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中来,对诗的情感体会也不到位。这也是我的日常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总是被好生的表现迷惑了我的双眼,以为歌舞升*,一切大好,但细想之下,还有一部分学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几下,并没有前行。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7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

  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8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有“视觉语言”之称,其造字法规有象形、形声、会意、指事四种,故汉字的产生及演化有其内部的规律可寻,独特的汉字造字法则和字形决定了在上识字课时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执教《独坐敬亭山》一课时,对于本课出现的“马、牛、羊、鸟、鱼、虫”这六个字,都是象形文字,因为,我紧紧围绕一幅主题情境图及六幅小图进行教学,通过看图,猜字、讲故事,学字等几个步骤,激发了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并感受到祖国文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我利用汉字形与义的潜在规律,据形释义。并辨析的把握字的本义,了解掌握字的引申义。对于规范的简化字,借助繁体字形进行教学,如“马”字,它的繁体字型更像马的外形。看到这个字更容易联想记忆。如“鱼”,它本身就像鱼的外形,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字形进行合理想象。

  因为有图的帮助,象形字的教学显得生动、有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9

  今天是开学第一堂语文课,和孩子一起学习了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颇有感触。课上尝试了王自文老师的教学思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人李白的了解,而且体会到了他当时的心情。

  一、读诗知大意

  让学生把整首诗读正确读通顺之后,就让学生感受李白当时的心情,孩子们都能一语道破——李白孤单寂寞。

  二、提问知处境

  理解一二句诗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鸟儿飞走了,云儿飘走了,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为什么会让李白倍感孤单呢?

  一个孩子说:“可能跟他当时的处境有关。”感叹孩子的聪明,会思考会联想。

  顺着孩子的思路,我出示了李白当时正值被贬官离开长安十年之际,了解李白的遭遇及处境,助推了学生对全诗的理解。

  三、想象知内心

  最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让学生想象:李白深情地望着敬亭山,他会轻轻地对敬亭山说些什么?(生:敬亭山呀敬亭山,只有你还陪伴在我身边)敬亭山深情地望着李白,它又会轻轻地对李白说什么?(生:李白,你放心吧!我会永远陪着你,其实还有许多朋友在你身边。)通过想象说话,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李白的孤单与寂寞以及他对敬亭山的喜爱。

  四、回忆促感悟

  最后,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来劝导李白,让他把心打开,让阳光洒满内心。

  还记得《静夜思》(生背),李白,请你不要孤单,当你在思念亲人的时候,你的亲人也在思念着你。

  还记得《赠汪伦》(生背),李白,请你不要孤单,不仅汪伦在想着你,还有更多的朋友在想着你。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生背),李白,请不要孤单,你一生游历这么多的高山大川,它们都会记着你。

  通过三次排比背诵,语言引导,也保护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习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习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习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一定会通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课前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李白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在吟诵前先让学生根据吟诵规则做好的标记来进行诵读,一遍一遍的诵读让孩子们渐渐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让孩子们体会到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吟诵,让孩子们学会吟诵这首诗,更深入感受李白的情怀。

  由于我教学吟诵的经验不足,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由于年龄的关系,对诗词飞感悟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讲解的比较多,显得课堂比较沉闷。2、因为布置了孩子们预习,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吟诵得很熟练了,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倦怠,此时我应该更具学情灵活处理,多教授一首等办法。3、在对诗的体会环节,应该边结合理解和想象边吟诵,让学生渐渐地吟诵出诗歌的意境美。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3

  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让俩个学生分别扮作李白、敬亭山,讲台拥抱,对话,引导李白倾诉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也许他会说,李白呀,你不要忧伤,也不要寂寞,更不要为怀才不遇而难过,你可知道你的诗篇会成为后世的宝贵文化财富,*会因你而骄傲!你的诗篇将穿越千年的风雨,为后世子孙所喜爱和传扬,这就够了!李白闻听此言,热泪盈眶,激动的手舞足蹈,大喊着罢罢罢!从此不再一蹶不振,而是用大半生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

  引导方法:设想敬亭山预知千年以后的现实,运用超越时空的告白,让学生理解山是李白的知己,李白的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而自己的安慰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宁静,这种心的宁静与山中的寂静达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爱山之情就油然而生!

  不足:对于学生简单的发言有点恼火,他们组织不起语句来,总是单崩一个字、一个词、或几个词,也有一些思想火花,但是发言不流畅,而我今天鼓励性评价较少。中途接手这个差班,很是费劲!孩子们是可爱的,他们也想表现好点,以前的差也就

  算了,至少现在要努力,绝对不能懒散自卑。哎,明天注意不要发火,再耐心一点,多鼓励,多等几分,应该会更好一点。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4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上课的学生不胆怯,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老师从作者入手,让学生回忆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重新认识了李白。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带领学生去认识更丰满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开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学习这首古诗,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从而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我请同学读诗题,强调敬亭山前有两个字“独坐”,让学生用“独”组一个词,学生组了很多,如“独自”、“单独”、“孤独”等等,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2(转载于: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写话中把体会到的作者孤独之情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中情感的体会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充分,但诗文韵味不是很足,节奏不够清晰,语速快了一点。我觉得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到了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对汉语言的音律之美领悟不够,当然朗读诗文有技巧,这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我想,听录音,师示范,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朗读技巧,此时是比较有效的吧;或通过课堂朗读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以点带面,读出个性,也不错吧。

  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读得也很好,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中来,对诗的情感体会也不到位。这也是我的日常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总是被好生的表现迷惑了我的双眼,以为歌舞升*,一切大好,但细想之下,还有一部分学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几下,并没有前行。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5

  站在三尺讲台上,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教自己的学生学习这首诗并领悟个中的玄机与美妙,这倒是我乐此不疲的。其实说实话,有时我觉得我上课并不像是在向学生传 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是我将他们引领到语文这个大舞台上,让他们看着我在里面翩翩起舞近而使他们按捺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对舞台中央的欢愉最终小心翼翼或 大大方方地开始他们的探求。

  昨晚看北京海淀区“国家特级教师”腾飞老师的一个段子,他曾经说,现在教学工作的不易在于如何把学生带入你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去并且让他积极发挥出他学 习的主观能动性。他还列举了几个教学方法的实例,并解释教学效果的程度。听后,受益匪浅。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学工作者来说,到处求取真经是 多么的重要。

  在讲这首诗时,我给学生们渲染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诗人当时的心境。当众鸟高高飞尽,哪怕是最后一片云也悠闲自在的独自离去,这个时候,天地之间虽 广袤无垠,却只有诗人及敬亭山在深情地相互对望。虽然当时的诗人在孤独地忍受着众叛亲离,但他的心中还是那样乐观——世人皆醉我独醒,去日之去不可留,我 自仰天大笑出门去。

  让学生抓住诗人的心境,也就抓住了全诗的诗眼。了解了诗文的环境,也就理解了诗人的心声。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6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

  一、激情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句,谁来背一背?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长期流落他乡,让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诗。

  3、板书课题,指导“亭”的写法:下面是丁,不是子。

  4、指名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你了解了什么?

  过渡: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诗歌,感知孤独

  助学提示:自由读这首诗,读准生字词,读通顺读流利,用“/”画出诗的节奏。

  活动二:探究诗意,理解孤独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意。

  2、观察图片,体会心境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完。闲:悠闲。

  诗句中意思相近的词是:孤——独

  诗句中意思相反的词是:众——孤

  连起来解释整句话:仰望天空,只见众多的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踪影;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四周一片寂静。

  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尽、孤、独、闲”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满足。

  诗意: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这句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呢?(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感情,“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活动三:展开想象

  1、假如你是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此时你会对敬亭山说些什么?面对孤独的李白,假如你是敬亭山,你又会对李白说什么呢?

  2、生练笔,把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留白处。

  当堂达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七分诗三分读”,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灵魂。本节课朗读着力于体现学生的朗读发展。学生在经历初读、理解感受、想象绘画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技巧,通过对停顿、重音、蕴含感情的指导,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朗读有层次地发展。

  2、图文并茂,观察书上插图,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给以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认知,进而体会诗人情感更深刻。

  3、预设课堂中的缺失。基本能按设计思路进行,但还有细节的缺失。比如:学生读古诗之后,说说画中有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何?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图画表现,应该是一幅环境渐变的图画,在图画渲染的环境中,提炼李白的情感,回归诗题诗眼“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7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上课的学生不胆怯,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老师从作者入手,让学生回忆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重新认识了李白。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带领学生去认识更丰满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开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学习这首古诗,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从而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我请同学读诗题,强调敬亭山前有两个字“独坐”,让学生用“独”组一个词,学生组了很多,如“独自”、“单独”、“孤独”等等,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2(转载于: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写话中把体会到的作者孤独之情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中情感的体会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充分,但诗文韵味不是很足,节奏不够清晰,语速快了一点。我觉得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到了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对汉语言的音律之美领悟不够,当然朗读诗文有技巧,这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我想,听录音,师示范,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朗读技巧,此时是比较有效的吧;或通过课堂朗读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以点带面,读出个性,也不错吧。

  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读得也很好,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中来,对诗的情感体会也不到位。这也是我的日常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总是被好生的表现迷惑了我的双眼,以为歌舞升*,一切大好,但细想之下,还有一部分学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几下,并没有前行。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8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9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习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习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习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一定会通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课前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李白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在吟诵前先让学生根据吟诵规则做好的标记来进行诵读,一遍一遍的诵读让孩子们渐渐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让孩子们体会到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吟诵,让孩子们学会吟诵这首诗,更深入感受李白的情怀。

  由于我教学吟诵的经验不足,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由于年龄的关系,对诗词飞感悟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讲解的比较多,显得课堂比较沉闷。2、因为布置了孩子们预习,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吟诵得很熟练了,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倦怠,此时我应该更具学情灵活处理,多教授一首等办法。3、在对诗的体会环节,应该边结合理解和想象边吟诵,让学生渐渐地吟诵出诗歌的意境美。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3

  1、“七分诗三分读”, 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灵魂。本节课朗读着力于体现学生的朗读发展。学生在经历初读、理解感受、想象绘画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技巧,通过对停顿、重音、蕴含感情的指导,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朗读有层次地发展。

  2、图文并茂,观察书上插图,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给以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认知,进而体会诗人情感更深刻。

  3、预设课堂中的缺失。基本能按设计思路进行,但还有细节的缺失。比如:学生读古诗之后,说说画中有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 何?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图画表现,应该是一幅环境渐变的图画,在图画渲染的环境中,提炼李白的情感,回归诗题诗眼“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4

  这几个学期都要上古诗的课文,在教材的理解和课后的反思中,时常感觉到古诗词中的这些意象是值得我们去推敲的,很多教材理解的突破口和关键就在这些意象中。

  这个学期开篇第一课就是《古诗词三首》,在备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去思考了一下《独坐敬亭山》中的意象所承载的含义。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这是理解本诗的一个背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诗中所写的那种“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分析诗句时,通常是把“众鸟、孤云、敬亭山”这三处意象,归为体现了李白孤独的心情的载体。进一步深入理解,很多人(教参)是把“众鸟”和“孤云”的“动”和“敬亭山”的“静”加以比较,以此认为李白写此诗的心情是去“动”入“静”,在孤独之中享受这一份的静”。

  为了理解本诗,很容易就能提取“众鸟、孤云、敬亭山”三个意象。在教学上,用“敬亭山的风景很美,为什么李白开头不写美丽的树木花草,而是选择写了‘众鸟’和‘孤云’?”作为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两种意象的不同。有学生比较敏锐地说出了两种意象的动静之差,和在数量上与树木花草的比较上多少之差。进而抓住第二行“孤云独去闲”的“孤、独”和诗题中的“独坐”来理解作者的心情比较孤独。应该到这里的理解是很常规的一种理解。

  可是这里的“孤、独”真的就是写出李白内心的孤独吗?如果是这样,李白为什么用“闲”来形容孤云飘动的形态,悠闲自在地飘动的云即使是孤云也是看不出孤独的。有人理解为“鸟尽云去”之后周围很安静了,体现了李白一个人的孤独。也有人认为这里的“众鸟高飞”和“孤云闲去”是用来反衬李白的孤独,因为“众鸟”和“孤云”不会看李白,更不会和李白“相看两不厌”。

  往深处想,鸟和云甚至连同山,自然是不会看人的,只有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来看。李白选择敬亭山,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这些稍纵即逝的、高高在上的鸟和云,李白是不喜欢的,他看重的是自己的才学和敬亭山的美景一样能得人欣赏,流芳百世。李白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一股“傲气”,细细品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孤傲”!独坐敬亭山,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敬亭山上,而是饱含了一种“独独地认定”在里面。

  在教学中,虽然学生未必能体会到这么深,但是,抓住古诗的意象来理解全诗,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5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有“视觉语言”之称,其造字法规有象形、形声、会意、指事四种,故汉字的产生及演化有其内部的规律可寻,独特的汉字造字法则和字形决定了在上识字课时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执教《独坐敬亭山》一课时,对于本课出现的“马、牛、羊、鸟、鱼、虫”这六个字,都是象形文字,因为,我紧紧围绕一幅主题情境图及六幅小图进行教学,通过看图,猜字、讲故事,学字等几个步骤,激发了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并感受到祖国文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我利用汉字形与义的潜在规律,据形释义。并辨析的把握字的本义,了解掌握字的引申义。对于规范的简化字,借助繁体字形进行教学,如“马”字,它的繁体字型更像马的外形。看到这个字更容易联想记忆。如“鱼”,它本身就像鱼的外形,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字形进行合理想象。

  因为有图的帮助,象形字的教学显得生动、有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6

  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课前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李白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在吟诵前先让学生根据吟诵规则做好的标记来进行诵读,一遍一遍的诵读让孩子们渐渐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让孩子们体会到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吟诵,让孩子们学会吟诵这首诗,更深入感受李白的情怀。

  由于我教学吟诵的经验不足,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由于年龄的关系,对诗词飞感悟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讲解的比较多,显得课堂比较沉闷。2、因为布置了孩子们预习,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吟诵得很熟练了,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倦怠,此时我应该更具学情灵活处理,多教授一首等办法。3、在对诗的体会环节,应该边结合理解和想象边吟诵,让学生渐渐地吟诵出诗歌的意境美。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7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8

  今天是开学第一堂语文课,和孩子一起学习了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颇有感触。课上尝试了王自文老师的教学思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人李白的了解,而且体会到了他当时的心情。

  一、读诗知大意

  让学生把整首诗读正确读通顺之后,就让学生感受李白当时的心情,孩子们都能一语道破——李白孤单寂寞。

  二、提问知处境

  理解一二句诗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鸟儿飞走了,云儿飘走了,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为什么会让李白倍感孤单呢?

  一个孩子说:“可能跟他当时的处境有关。”感叹孩子的聪明,会思考会联想。

  顺着孩子的思路,我出示了李白当时正值被贬官离开长安十年之际,了解李白的遭遇及处境,助推了学生对全诗的理解。

  三、想象知内心

  最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让学生想象:李白深情地望着敬亭山,他会轻轻地对敬亭山说些什么?(生:敬亭山呀敬亭山,只有你还陪伴在我身边)敬亭山深情地望着李白,它又会轻轻地对李白说什么?(生:李白,你放心吧!我会永远陪着你,其实还有许多朋友在你身边。)通过想象说话,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李白的孤单与寂寞以及他对敬亭山的喜爱。

  四、回忆促感悟

  最后,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来劝导李白,让他把心打开,让阳光洒满内心。

  还记得《静夜思》(生背),李白,请你不要孤单,当你在思念亲人的时候,你的亲人也在思念着你。

  还记得《赠汪伦》(生背),李白,请你不要孤单,不仅汪伦在想着你,还有更多的朋友在想着你。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生背),李白,请不要孤单,你一生游历这么多的高山大川,它们都会记着你。

  通过三次排比背诵,语言引导,也保护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9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习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习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习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

  1、“七分诗三分读”, 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灵魂。本节课朗读着力于体现学生的朗读发展。学生在经历初读、理解感受、想象绘画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技巧,通过对停顿、重音、蕴含感情的指导,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朗读有层次地发展。

  2、图文并茂,观察书上插图,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给以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认知,进而体会诗人情感更深刻。

  3、预设课堂中的缺失。基本能按设计思路进行,但还有细节的缺失。比如:学生读古诗之后,说说画中有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何?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图画表现,应该是一幅环境渐变的图画,在图画渲染的环境中,提炼李白的情感,回归诗题诗眼“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菁选3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一定会通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2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吟诵这首诗,彷佛自己已然来到安徽宣州独坐于敬亭山看众鸟飞尽孤云去闲,仿佛自己已然成为一千二百多年前恰逢失意而胸怀万里的居士青莲,仿佛自己已然与天为兄与地为友与山水做伴对酌成三人歌舞相尽欢……

  站在三尺讲台上,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教自己的学生学习这首诗并领悟个中的玄机与美妙,这倒是我乐此不疲的。其实说实话,有时我觉得我上课并不像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是我将他们引领到语文这个大舞台上,让他们看着我在里面翩翩起舞近而使他们按捺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对舞台中央的欢愉最终小心翼翼或大大方方地开始他们的探求。

  在看北京海淀区“国家特级教师”袁x老师的一个段子,他曾经说,现在教学工作的不易在于如何把学生带入你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去并且让他积极发挥出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还列举了几个教学方法的实例,并解释教学效果的程度。听后,受益匪浅。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学工作者来说,到处求取真经是多么的重要。

  在讲这首诗时,我给学生们渲染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诗人当时的心境。当众鸟高高飞尽,哪怕是最后一片云也悠闲自在的独自离去,这个时候,天地之间虽广袤无垠,却只有诗人及敬亭山在深情地相互对望。虽然当时的诗人在孤独地忍受着众叛亲离,但他的心中还是那样乐观——世人皆醉我独醒,去日之去不可留,我自仰天大笑出门去。

  让学生抓住诗人的心境,也就抓住了全诗的诗眼。了解了诗文的环境,也就理解了诗人的心声。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3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

  一、激情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句,谁来背一背?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长期流落他乡,让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诗。

  3、板书课题,指导“亭”的写法:下面是丁,不是子。

  4、指名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你了解了什么?

  过渡: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诗歌,感知孤独助学提示:自由读这首诗,读准生字词,读通顺读流利,用“/”画出诗的节奏。

  活动二:探究诗意,理解孤独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意。

  2、观察图片,体会心境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完。 闲:悠闲。

  诗句中意思相近的词是:孤——独诗句中意思相反的词是:众——孤连起来解释整句话:仰望天空,只见众多的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踪影;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四周一片寂静。

  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尽、孤、独、闲”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满足。

  诗意: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这句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呢?(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感情,“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活动三:展开想象1。假如你是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此时你会对敬亭山说些什么?面对孤独的李白,假如你是敬亭山,你又会对李白说什么呢?

  2、生练笔,把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留白处。

  当堂达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七分诗三分读”, 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灵魂。本节课朗读着力于体现学生的朗读发展。学生在经历初读、理解感受、想象绘画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技巧,通过对停顿、重音、蕴含感情的指导,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朗读有层次地发展。

  2、图文并茂,观察书上插图,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给以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认知,进而体会诗人情感更深刻。

  3、预设课堂中的缺失。基本能按设计思路进行,但还有细节的缺失。比如:学生读古诗之后,说说画中有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何?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图画表现,应该是一幅环境渐变的图画,在图画渲染的环境中,提炼李白的情感,回归诗题诗眼“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山行教学反思10篇

山行教学反思1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淀,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山行教学反思2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淀,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山行教学反思3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4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诗中有画”

  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画中藏诗”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教学反思5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背诗文,能默写。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赵涵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刘子扬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6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基于这首诗是描写秋景的,课堂上,我立足于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插图入境悟情,体会诗的意境并达到熟读成诵。

  为了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在教学时,我适当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拖腔”的准确运用,每句第四个字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样一指导,就能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这首古诗配有符合诗意的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都能借助插图和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山腰间缭绕的白云、隐隐约约的几户人家、满山遍野火红的枫叶,学生脑海中都留有了画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时候语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山行教学反思7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教学反思8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这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对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直接将此首古诗背诵下来,部分幼儿跟诵,紧接着幼儿开始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便与幼儿记忆。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进行自主谈话,一个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问:“老师,什么是人家?”我一愣,这才想起古诗中的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小家伙问的是诗句中的内容,我微微一笑说:“宝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师,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们不害怕吗?”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同时,我也让我有机会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古诗配上动作一种便于幼儿记忆古诗的方法。当时只考虑便与幼儿记忆,没有考虑到诗的意境,致使出现今天的笑话,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背诵古诗时,也感受到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9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同学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山行》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同学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同学自身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同学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同学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胜利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干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同学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同学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同学自身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方: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同学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需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同学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同学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同学戴着头饰,自由想象扮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同学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同学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同学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同学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同学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同学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同学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山行教学反思10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我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虽然是七律诗,但我们班的学生依然能做到熟读成诵,有一定的语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规的停顿。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逐词逐句解释,而是抓住本诗画面感很浓的特点做了如下尝试: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到“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到。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0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二、 会读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

  1、学写“亭”字。

  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像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

  2、介绍敬亭山。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学读诗题。

  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这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出示课文画面)这座山就是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山边的这个人肯定就是大诗人李白了。诗人如此观望着敬亭山。看着这幅画,请你再读一读课题。

  (1)(生读,读得比较轻)教师可以说:“老师听出来了,你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你的那份静寂。”

  (2)(生读,读得比较慢)教师可以说:“你把后面几个字拉地比较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在那儿已经坐了很久很久!”

  (3)齐读。

  4、学读诗句。

  (1)师范读古诗。

  多好啊!咱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座敬亭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古诗)古诗我们一定要吟诵,这不同于一般的读,先听老师吟一吟。(师范读)

  (2)生读古诗。

  同学们自己也轻声地吟诵两三遍,把它念到自己的心里去。(学生试读古诗)

  师:读得很流利!如果你能理解、体会诗的意境,那样你会读得更好。(再请一位学生读)

  师:静幽幽的,让这首诗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继续请一生读)

  师:听出来了,你已经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真实的体会。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一起吟一吟!(师生齐读)

  三、读懂

  1、这首诗一共20个字,古诗下面还有注解。借助注解,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生同桌交流)

  2、老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第一个问题:“独坐”是什么意思?

  3、第二个问题:四句诗里面哪几个词也能看出李白他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读,圈出能证明他只有一个人的词。(生边读边画)

  (1)从“众鸟高飞尽”中可以看出当时李白是一个人的`。

  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生:很多的鸟都已经飞走了。(板书:鸟飞尽)

  (2)从“孤云独去闲”这句话中看出来。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一朵云”)“闲”呢?(悠闲)这句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朵白云飘地很悠闲。

  师:在解释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调换一下语序,可以说成“一朵白云很悠闲地飘去。”(板书:云去闲)

  4、山里的鸟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连影子都看不到了,万里碧空没有一朵云彩,那该是怎样的景象?(安静的,寂寞的)

  带着这种静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两句?(生读)

  师:读得很寂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5、第三个问题“相看”是互相看的意思,就是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那么李白明明只有一个人了,他和谁在看呢?

  生: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着。

  师:我们在解释这一句的时候可以说成:“李白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静静地看着李白。”“厌”我们知道是“满足”的意思,那“不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厌”是不满足。

  师:“两不厌”可以说成是“彼此总是看不够”。“相看两不厌”我们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彼此总是看不够

  6、第四个问题:“看”原本是人的动作,这里诗人想象成敬亭山也在看着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拟人)

  师:是啊,此时此刻的敬亭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山,而变成了诗人的一位……

  生:(好朋友)板书:(以山为伴)

  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生读)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请再读!(生读)

  四、诵读

  1、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他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向他来倾诉自己心中的……

  2、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

  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

  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也……(离他而去)

  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

  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离李白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整整10年的时间了,在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

  生:(齐)只有敬亭山。

  五、体验

  1、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着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写感受,师巡视)

  2、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敬亭山啊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陪这李白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六、积累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李白他向我们委婉地道出了心中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现在我们再来补充一首,这首诗是《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这次我要求你们:我写完这首诗,你们就背下来,行不行?(师板书古诗,生背诵。)

  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谁能来读一读?

  3、刚才我们学的两首诗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李白的孤独与哀愁,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么对他说?

  4、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入境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板书“李白”,请学生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估计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们再来学*白的一首名诗:板题,生齐读诗题。

  3、请熟悉本诗的同学谈谈对敬亭山和诗歌的理解。

  4、师相机介绍诗人创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二、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正音、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

  (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诵课件,聆听,欣赏。

  (6)配乐诵读,想象画面;读出诗韵,读出情感。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

  (2)点拨: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当知己。

  (3)找到了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5)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6)指导朗读。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配乐各种形式诵读全诗。

  2、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3、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1)

  1、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2、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3 、你对李白还有什么了解,还记得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吗?(背李白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仙李白(出示课件2—走近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课件课题3)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 生读题

  3、 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教师出示敬亭山课件)(课件4)

  4、 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课件5 写作背景)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出示诗歌)(课件诗歌6)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诗)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配乐齐读。(课件6 1)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 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课件6 2朗诵)

  2、 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课件画面7 1)

  3、 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 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 读一二句。

  2、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出示 鸟飞图)(课件7 2)

  3、 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出示 云去图)(课件7 3)

  4、 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5、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六、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 读三四句。(课件8)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3、理解“厌”,说一二句诗意。

  4、 有“不厌”(看不够 看不足)引出;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5、 人山对话,写中悟情。

  孤独的诗人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又会怎样抚慰孤独的.诗人?拿出纸和笔,写出人山对话。

  6、 分角色说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同学们,听完人与山的对话,诗人与敬亭山就是一对相知的朋友啊!(板书:相知)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 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8、 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七、拓展阅读《月下独酌》

  1、 有山相伴的日子,李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同学们,当夜深人静,一轮明月当空照的时候,孤独的诗人有是这样排解内心的忧伤,找谁倾诉呢?

  2、 出示《月下独酌》(课件9)

  3、 读诗, 交流讨论。

  4、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杯消愁,与明月对饮,同歌同舞,这就是诗仙李白,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伟大诗人!

  八、创设情景,吟唱古诗。

  1、穿越了千年时光,如果你来到了安徽宣州,你一定会去爬一座山——(敬亭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李白)你一定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起一首小诗(生读诗歌)

  2、 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欣赏歌曲《独坐敬亭山》生唱。(课件10)

  3、 结束语:李白的一生伟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如果你走近李白的诗歌世界,你一定会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与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鸟飞

  孤独

  云去

  相看

  李白 相知 敬亭山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4

  一、教材解析

  本课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第8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故事词三首》的第一首。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河山”,让学生跟随作者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选编的意图一是是学生通过对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二是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丰富语言积累。三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教材要求和选编意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三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选编意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会写文中出现的生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背诵默写古诗文。难点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鉴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接触已经有基础,他们喜欢读诗文,但对诗句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心境的了解必定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所以,我选择的教学方法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法,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二是创设情境法。将学生融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情境中,入情入境的体会诗人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和谐交融的目的。

  三、学习方法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要以读为主,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更要体现和落实“读”的训练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领悟法”,让学生用“读、思、议”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形式,经历“初读正音——读出节奏——细读明白——精读品味——熟读积累”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四、教学流程

  依据单元主题、选编目的、课文内容和课后习题,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有以下点。

  (一)对诗导课知作者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谁能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诗句?

  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说到古诗,我想,唐代一位被后人称为诗仙的大诗人应该不陌生吧。他的名字叫——李白。

  关于李白,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旧知自然过渡到新课上,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为营造*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好铺垫。)

  (二)细解课题明学法

  1、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2、理解课题:对于诗的题目,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独——独自,孤独、孤单,

  敬亭山你知道在哪里?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就是学习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最好的方法之一。)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单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朓、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得名于天下。

  先理解每个词的意思,然后连词成句,我们就可以理解整句的意思了。

  3、师总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知道理解古诗句的方法就是通过看注释和联系生活经验逐词理解,然后连词成句,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此环节重在点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试给古诗标出节奏。带着节奏练习读。

  3、检查朗读情况:个人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有三步,一是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诗文;二是读出节奏,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古诗文的基础,所以对于这首朗读起来比较简单的五言诗,让学生自己读出节奏,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三是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这一环节也充分体现了“读”的学习方式。)

  (四)细读课文读明白。

  1、解词: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看插图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联系上文应该是看不够。)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所有的鸟都高高的飞走了,就连那一片孤独的白云也悠闲的飘向远方。

  师总结:师小结:这句中,出现了几种景物?板书:鸟飞尽云去闲。这些景物还在吗?留下的是什么?(凄凉、孤独)用有物衬无物,让我们更感到了一种(孤独之感,天地之大,就剩我一个人了。)

  三四句:和我相互看着,看叶看不够的,只有敬亭山啊!

  还可以怎样的说?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看不够啊!(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只要能将句子说通顺完整,我们怎么调整这些词语都可以的。)

  这句中写了什么景物?(山和人)怎么样的状态?(相对)山会看着人吗?这是怎样的写法?(拟人)

  带着对句子的理解,再来齐读一遍诗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并运用解题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重点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精读品味悟情感

  1、鸟飞走了,云也飘远了,寂静的世界里只剩下了诗人和敬亭山。诗人凝视着敬亭山,感觉山也好像在凝视着他。可是,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吗?

  补充资料: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受尽了别人的歧视和冷眼,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2、如果你是当时的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3、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是啊,实际上,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越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4、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多读几遍,试着背下来。(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是为了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此环节的重点方法是创设情境法,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情感交融的目的。)

  5、如果让你依据诗文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你会怎么画?(机动)(学生交流: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作业:将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并和同学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好的将诗默写下来。

  自己查找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的的布置有两个,一是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让背给爸爸妈妈听,并比赛默写,目的是为了落实将重点知识进行课后巩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二是收集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用一首带多首的阅读教学要求,达到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淀的目的。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6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坐──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若加一“独”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题目就用了“独坐”两字。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样构思和写作的。

  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

  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若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局限,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

  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独坐冥想中,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我了解了李白遭贬流放的愁楚。如作于公元759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飘泊不定,饱受了人间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独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两诗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是诗人那孤独的情怀。略有不同的是前诗的委婉,后诗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罢,同样流露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那是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恰是李后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慨;恰是辛稼轩的“把酒问嫦娥”与“何处望神州”的无奈。

  当有了以上对文本外延的解读后,便自然转入了对文本内部文字信息的细读。那同样是独坐的咀嚼,而后便是独坐的拥有。

  捧读这首诗,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不是吗?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青山与我相对而坐,在这茫茫天宇之间,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离不弃,不厌不怨。为何李白独以此山为友,“相看两不厌”呢?敬亭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却又如老人独坐,闲淡恬静,泰然自若。“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心情。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图片引入,引出诗人所作《望庐山瀑布》,介绍诗人。

  2、揭题:诗人一生漫游过许许多多山山水水,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多的山水诗篇。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介绍诗的背景。

  设计的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1、配乐欣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3、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合作学习,探究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3、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4、教师详讲古诗意思。

  (四)说诗意,模拟画面

  1、小组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2、小组代表口头表达诗意。

  (五)议诗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2、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

  3、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4、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六)配乐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诵读

  1、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想象的的情景,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

  (八)诵读大比拼

  1、男女生比拼。

  2、小组比拼。

  3、背诵古诗。

  (九)课堂小练笔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1)

  1、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2、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3 、你对李白还有什么了解,还记得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吗?(背李白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仙李白(出示课件2—走近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课件课题3)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 生读题

  3、 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教师出示敬亭山课件)(课件4)

  4、 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课件5 写作背景)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出示诗歌)(课件诗歌6)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诗)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配乐齐读。(课件6 1)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 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课件6 2朗诵)

  2、 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课件画面7 1)

  3、 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 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 读一二句。

  2、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出示 鸟飞图)(课件7 2)

  3、 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出示 云去图)(课件7 3)

  4、 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5、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六、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 读三四句。(课件8)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3、理解“厌”,说一二句诗意。

  4、 有“不厌”(看不够 看不足)引出;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5、 人山对话,写中悟情。

  孤独的诗人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又会怎样抚慰孤独的诗人?拿出纸和笔,写出人山对话。

  6、 分角色说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同学们,听完人与山的对话,诗人与敬亭山就是一对相知的朋友啊!(板书:相知)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 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8、 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七、拓展阅读《月下独酌》

  1、 有山相伴的日子,李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同学们,当夜深人静,一轮明月当空照的时候,孤独的诗人有是这样排解内心的忧伤,找谁倾诉呢?

  2、 出示《月下独酌》(课件9)

  3、 读诗, 交流讨论。

  4、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杯消愁,与明月对饮,同歌同舞,这就是诗仙李白,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伟大诗人!

  八、创设情景,吟唱古诗。

  1、穿越了千年时光,如果你来到了安徽宣州,你一定会去爬一座山——(敬亭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李白)你一定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起一首小诗(生读诗歌)

  2、 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欣赏歌曲《独坐敬亭山》生唱。(课件10)

  3、 结束语:李白的一生伟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如果你走近李白的诗歌世界,你一定会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与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鸟飞

  孤独

  云去

  相看

  李白 相知 敬亭山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独坐敬亭山教案10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1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习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习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习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独坐敬亭山教案3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习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习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习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4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习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习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习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后二)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云飘伫立的大山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寂静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鸟飞云去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四目相对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高兴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总结全课。

独坐敬亭山教案7

  【教学内容】

  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三、自读自悟诗意

  1、学习诗的一、二两句:

  ⑴ 自学:

  ①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⑵ 反馈自学情况: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学生面露难色,不敢上台。)

  老师又减轻难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究竟这些同学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一会儿,几双小手举起)老师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这时,又有几个学生附和。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学生受到了鼓励表扬,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纷纷举起)

  生2: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一只鸟。

  师问:他画得好吗?

  生甲: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他画得不好。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师: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师问: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我觉得不对。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很远,都快看不见了。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同学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

  师: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师: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你们仔细琢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你们真能干!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师: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诗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独坐敬亭山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总结全课。

独坐敬亭山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3、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教案10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习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时,因学生学习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习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3篇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1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的、重、难点

  我凭据课本特点和学生现实,确定了解生字,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感觉江南山川的天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的。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刻画的景象为教学重点,领会墨客的思想情感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帮助本领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建立意境。

  2、拓展笔墨资料,先容墨客的写作配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网络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干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引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明来实验明白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造就语感,积聚语言。

  五、说教学历程

  (一)简介墨客,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墨客李白的画像,学生凭据网络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举行先容。

  2、借机引出写诗配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忧郁,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开端感知古诗的节拍。

  (二)捉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ng),了解敬亭山。勉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偏重引导学生交换识字要领: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影象法记着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引导誊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野,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明什么?

  (三)自读感悟,互助交换。让学生依附课文中的解释,接洽上下文明白诗句的意思。如允许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索的历程,造就学生的自学本领。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联合现实咀嚼“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扬弃他,而是和他相互做伴,相互相看,却总以为看不敷。)意会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付与山灵性的体现要领。随机举行人山对话训练。课件出示写话训练:

  李白蜜意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_____)敬亭山蜜意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_____)

  (五)诵读诗句,领会心境。

  让学生根据明白读出感觉,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配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使用画面和古筝配景建立景象,会把学生带到其时的景象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觉诗歌的意境,领会墨客的情绪。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要领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网络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珍视作育学生的语感和团体掌握的"本事。”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明确古诗内容、领会墨客思想情绪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进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要领,掌握朗读的节奏。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明确,在读中品析,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徐徐到达作育语感和团体掌握的目的。其次,创建新型的师生干系。

  教学中,随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相助互换、讨论的进程中感觉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感情,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翰墨训练的进程中。老师不作过多的教学,只是在适时处引导、引导,让学生充分变动种种感官主动地、生动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

  再次,根据讲义特点和学生现实,捉住古诗所描画的景象和墨客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要领,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2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的、重、难点

  我凭据课本特点和学生现实,确定了解生字,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感觉江南山川的天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的。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刻画的景象为教学重点,领会墨客的思想情感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帮助本领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建立意境。

  2、拓展笔墨资料,先容墨客的写作配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网络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干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引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明来实验明白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造就语感,积聚语言。

  五、说教学历程

  (一)简介墨客,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墨客李白的画像,学生凭据网络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举行先容。

  2、借机引出写诗配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忧郁,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开端感知古诗的节拍。

  (二)捉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ng),了解敬亭山。勉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偏重引导学生交换识字要领: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影象法记着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引导誊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野,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明什么?

  (三)自读感悟,互助交换。让学生依附课文中的解释,接洽上下文明白诗句的意思。如允许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索的历程,造就学生的自学本领。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联合现实咀嚼“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扬弃他,而是和他相互做伴,相互相看,却总以为看不敷。)意会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付与山灵性的体现要领。随机举行人山对话训练。课件出示写话训练:

  李白蜜意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_____)敬亭山蜜意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_____)

  (五)诵读诗句,领会心境。

  让学生根据明白读出感觉,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配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使用画面和古筝配景建立景象,会把学生带到其时的景象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觉诗歌的意境,领会墨客的情绪。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要领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网络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珍视作育学生的语感和团体掌握的本事。”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明确古诗内容、领会墨客思想情绪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进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要领,掌握朗读的节奏。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明确,在读中品析,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徐徐到达作育语感和团体掌握的目的。其次,创建新型的师生干系。

  教学中,随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相助互换、讨论的进程中感觉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感情,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翰墨训练的进程中。老师不作过多的教学,只是在适时处引导、引导,让学生充分变动种种感官主动地、生动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

  再次,根据讲义特点和学生现实,捉住古诗所描画的景象和墨客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要领,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3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的、重、难点

  我凭据课本特点和学生现实,确定了解生字,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感觉江南山川的天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的。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刻画的景象为教学重点,领会墨客的思想情感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帮助本领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建立意境。

  2、拓展笔墨资料,先容墨客的写作配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网络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干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引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明来实验明白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造就语感,积聚语言。

  五、说教学历程

  (一)简介墨客,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墨客李白的画像,学生凭据网络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举行先容。

  2、借机引出写诗配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忧郁,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开端感知古诗的节拍。

  (二)捉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ng),了解敬亭山。勉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偏重引导学生交换识字要领: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影象法记着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引导誊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野,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明什么?

  (三)自读感悟,互助交换。让学生依附课文中的解释,接洽上下文明白诗句的意思。如允许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索的历程,造就学生的自学本领。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联合现实咀嚼“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扬弃他,而是和他相互做伴,相互相看,却总以为看不敷。)意会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付与山灵性的体现要领。随机举行人山对话训练。课件出示写话训练:

  李白蜜意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_____)敬亭山蜜意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_____)

  (五)诵读诗句,领会心境。

  让学生根据明白读出感觉,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配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使用画面和古筝配景建立景象,会把学生带到其时的景象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觉诗歌的意境,领会墨客的情绪。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要领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网络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珍视作育学生的语感和团体掌握的本事。”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明确古诗内容、领会墨客思想情绪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进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要领,掌握朗读的节奏。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明确,在读中品析,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徐徐到达作育语感和团体掌握的目的。其次,创建新型的师生干系。

  教学中,随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相助互换、讨论的进程中感觉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感情,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翰墨训练的进程中。老师不作过多的教学,只是在适时处引导、引导,让学生充分变动种种感官主动地、生动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

  再次,根据讲义特点和学生现实,捉住古诗所描画的景象和墨客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要领,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四年级下册语文《独坐敬亭山》教案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独坐敬亭山》教案1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独”坐是“谁”独坐?

  ⑵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 (菁选2篇)

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1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写作背景】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753年,而是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753年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2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天宝十二载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10)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范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范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心情。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图片引入,引出诗人所作《望庐山瀑布》,介绍诗人。

  2、揭题:诗人一生漫游过许许多多山山水水,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多的山水诗篇。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介绍诗的背景。

  设计的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1、配乐欣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3、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合作学习,探究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3、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4、教师详讲古诗意思。

  (四)说诗意,模拟画面

  1、小组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2、小组代表口头表达诗意。

  (五)议诗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2、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

  3、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4、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六)配乐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诵读

  1、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想象的的情景,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

  (八)诵读大比拼

  1、男女生比拼。

  2、小组比拼。

  3、背诵古诗。

  (九)课堂小练笔

推荐访问:反思 独坐 教学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0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