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2-11-16 11:45:03 来源:网友投稿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8篇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 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一) 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感想 程xx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8篇

篇一: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

  \ \ 学生核心素养 心得体会(一)

  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感想

  程 xx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 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 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我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练习,比如学过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后,就“路边摊上的食品”、“快餐食品”、“腌制食品”、“零食”等问题,让学生做调查、查资料,结合自己的感受。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后,能够较为理性看待这些食品,一般不会只为口感而不顾卫生和健康。这样为学生形成良好饮食习惯打下基础,并且影响着身边的人。再有就是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从生物课本上传授的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结构以及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也会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识。就不会轻信一些电视上、报纸上的虚假健康知识讲座,还能提醒身边的人不要受骗,特别是家里的老人。

  2.一定的生物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的较多的学科,在实验过后把一些实验加以拓展,有利于学生继续获得相关知识,习得相关能力。如种子的萌发实验过后,可以将萌发长出的幼苗种在花盆里,浇水施肥,关注植株的成长过程。这样亲近植物,每天和植物为伴,觉得新鲜,随时有新的感悟。看到了新芽从叶柄处长出来改变了他从前的想法。看到花芽是在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后才长出,一直到植物开花了,结出果实、种子了,就把绿色开花种植物的一生有所了解,还会明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这样就把书本上提到的和未提到的知识在观察亲手栽培植物的过程中得以获得和体验。学生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兴致迁移到其他的生物乃至整个的自然界中。你说如此这般,能不培养他们了解生物、热爱生物习惯吗?

  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通过生物与环境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知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作用,形成热爱 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力所能及 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比如说到当前的环境问题,上头条的一定是雾霾。其成因复杂,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人人都向往好的生活,就会有向自然过度所取和过度排放废弃物的事实,两者不断加剧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雾霾只是后果之一!在学习过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后,学生们在现实的诸多例子面前,会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

 最后再说一点态度的问题。从强按牛喝水到牛主动去喝水,体现了学习态度转变的问题。看到一个资料:有研究者用素养=(知识 能力)态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现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其中态度是关键变量。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这明确提出了态度在素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同一个环境里的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差异,有的早慧,有的要等待“开窍”。落到最现实升学的来讲,为了上一个好的高中,保证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更合适的好的发展平台,他们“发力”的时间要提前到中考之前了。怎么让还没“开窍”学生激发出斗志,素养=(知识 能力)态度的公式是不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呢?

  最后想说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路途遥远,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二)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 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 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www.fwsir.com)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三)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 20%的智商和 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

 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篇二: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

崧舟老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今天,在吴小红老师的推荐下,我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公益专题讲座,受益匪浅。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王老师的讲座给我们小语人指明了方向,他用清晰的思路,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小学语文要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它为我们提供了四个关键词: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方面独立存在却不可分割,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

 温儒敏教授说:“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构建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而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操练。”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哪里”?“隐在”的核心素养如何“显在”?王老师的讲座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一、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新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编排的,每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可以发现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

 除了单元导语,它还隐藏在选文系统、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这些其实就告诉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当拿到课本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教材,要清楚自己应该教什么。在走进教室之前,老师应该做到胸有成竹。备课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这篇课文的内容,还要关注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更要关注这篇文章所属学段,学生有了怎样的基础,这样纵深的来看一篇课文,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为例,这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这个单元的语文素养如何落地?其实就取决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就应该成为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本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这一习题告诉我们,在阅读时,要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些画面要依托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来体现;把想象到的画面表达出来,也要依托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所以,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成了这篇课文乃至这一单元语文核心素养。本组课文第二篇《花的学校》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就是有新鲜感的句子,解读课文时,就要关注这篇课文类似于这样的

 有新鲜感的句子。包括后边的第二题“读课文时,关注加点的部分”,这些加点的部分表达不同,和平时我们的表达方式相比富有新鲜感,在这篇课文里这样的句子较多,依托文本课后习题我们就可以知道要怎样抓住文本,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第三题“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新鲜的,这也是一个语言训练点。第三篇课文《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藏在课文的“阅读提示”里。包括本单元语文园地里,交流平台的泡泡语里也在帮助同学们梳理发现和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我们要用整体的、系统的、辩证的眼光来研究和把握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我们应该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审视和把握语文要素。” 二、“隐在”的核心素养如何“显在”? 我们从语文要素入手,发现了语文要素背后的语文素养。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呢?也就是 “隐在”的核心素养如何“显在”?王老师也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他从一课一得、得不离境、三位一得、得得相连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用具体的案例告诉我们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课一得”告诉我们一篇课文要确定一个核心教学目标。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总也到不了的老屋》为例,这个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这篇课文的核心目标应该确定为“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预测和猜

 想”。要落实这一核心目标,至少要涉及三个维度的学习和训练:为什么要边阅读边猜想、边阅读边猜想什么、怎样边阅读边猜想。把这三个维度做足做充分,才有可能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通过研读课文的旁批,你会发现猜想会引发阅读期待、猜想可以改变阅读视野、猜想可以激活生活体验、猜想可以点燃思维、猜想可以打通阅读和表达、猜想可以调动想象、猜想可以满足自己的期待……在阅读时猜想的范围可以很广泛。落实边阅读边猜想的核心目标,为孩子们今后阅读书籍的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统编语文教材里,每篇课文要教给学生什么,课文里边就很明确,只是这些需要老师自己去发现,它藏在泡泡语中,藏在课文旁边的对话框里,藏在课文旁边的小方格里。当你熟读教材之后你会发现,统编教材一个单元围绕一个目标进行,内容安排上有逻辑关联、有层次递进,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王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让我们知道了拿到统编教材要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要想教好一门课程,绝不是说说这么简单,我们只有立足当下,认真钻研教材,用发现的眼光去捕捉、锁定语文素养,以显在的各种策略使学生都能“一课一得”,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我们还要着眼长远,用系统的眼光辩证的研究和把握语文要素,才能让语文素养这棵大

 树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篇三: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

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X 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一、概念内涵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作者用了 9 页内容详细阐述了素养与素质、教养、修养、涵养之间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涵养与修养可以说是素养的一个体现,素养是积淀下来的东西,素养跟人的关系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 x 教授在《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中讲道: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

 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把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与发言,放学排队不喧哗,能和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知识,才培养出了“书呆子”,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文中讲到了三种不管哪门学科都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

 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2、思考能力。备课的时候,自己多预设问题,问题是思考最好的营养剂,一位教授讲过:“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提问、发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有教授的话在这儿,以后再被学生问倒,就不尴尬了,哈哈哈……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三、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1、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2、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3、思维品质 :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4、学习能力:指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试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语言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

 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以下四个方面的意志品质: 1、主动与进取: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2、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3、选择与获取:能发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优势,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4、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语言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文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在英语核心素养中发展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试、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效监控和管理学习过程,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明确学科的育人目标,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既要保障孩子传统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同时更需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点滴感受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篇四: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3 3 篇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篇二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 XX 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X 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 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x 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4、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 x 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篇三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

 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 20%的智商和 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

 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篇五: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精选 5 5 篇)

 作为一名幼儿学段的老师,两次随教体局师训科组织的中牟名师队伍进行提升学习,收获颇多。

 如果说扬州行时让我有所思,而武汉行却让我所悟。同行的都是小学、中学的优秀老师,专家的讲座和参观的学校也都是小学和中学,虽涉及到幼儿园的内容不多,但也有很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次武汉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大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无论小学、中学和幼儿园,我们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人,教师要关注的是孩子们怎样学的问题,我们该有怎样的教育观,该怎样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该怎样尊重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方式,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主,将课堂还给孩子,让学习真正作用在孩子们身上。

 这次培训,在听讲座和参观学校的过程中不断地反观自己日常的教育行为,专家讲座是引领,也是解惑,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一、解读“立德树人”、提升专业素养

 最早接触“立德树人”的概念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中把师德放在了首位,那时我也仅仅是将立德树人停留在师德教育建设的层面上,很少主动和教师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以及教育行为进行衔接。武汉教育科学院的朱长华副院长在《核心素养和教学变革》报告中,以高瞻远瞩的理论架构和娓娓道来的教育实践的事例阐述,引领我们明白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是“热爱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通过学科知识引领价值观形成的教学能力”。

 而今天,我们是否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已经为培育中牟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好了职业与专业上的准备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我和各位名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在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上,我们欠缺的还很多,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研究、自觉修炼自身的核心素养。

 王校长在《浅谈中学教育管理者的心智修炼》中谈到,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他指出:一是摆正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成人”重于“成才”,“育人”重于“育才”;二是怎么做。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结合点。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幼儿园在这方面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从我园的课程设置上也已经体现出来了。我们除了开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基础课程,还开展了“早期阅读”特色课程和以“传统的节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园本课程。

 今后,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践研究,争取将我们的课程推广开,让更多的孩子收益,引领我们中牟幼教走向更专业的方向上来。

 二、立足课堂教学,提升专业素养

 听了靖国平《做具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讲“鹰乃学习”的教育观点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很久很久耳边一直回响着“鹰乃学习、鹰乃学习…”孩子们坐在课堂就是学习吗?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只有让孩子主动习得才称得上学习,这也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以幼儿为本,我们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了吗?诚然,我们离真正的以幼儿为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无论是朱长华副院长分享的《猫》的课程设计和课堂实践还是华东心理学教授张文分享的从《灰姑娘》故事课堂教学康孩子的教育方式,都让我深深的体会到生动地课堂是给予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喜欢学习,才会爱上课堂。反观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该做的是减法,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式,去掉老师过多的预设,把自主学习还给孩子。这样做,并不是说老师放手,老师就轻松了,反而印证了前面提到的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有跨学科的知识,要懂孩子。针对幼儿园教育而言,教师要会观察孩子。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将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和撰写教育故事常态化,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这次名师培训班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教体局领导对我们名师培养工作的重视,特别是蔡科长冒着酷暑从头至尾和我们一起学习让我深受感动;冯老师和蒋老师更是为我们做好所有的后勤服务工作让我们没有一点后顾之忧,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和中牟的五十多位名师在一起,更感受大家的学习的热情。蔡科长在开班和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让我震撼更引发我思考,促我行动,他鼓舞我们不仅自己要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要越走越远,还要带领的团队一起发展。更告诫我们要沉下来,才能走的更远,才有可能成为跃龙。

 通过培训让我的思想越来越深刻,了解到小学、中学的教育重点也更加拓宽了我的眼界,明白教育的大方向,我也更加自信我们幼儿园的培养目标、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接下来我要努力借“他山之石”更好的开展我园教育实践活动,争取带领大家共同成长。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

 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 20%的智商和 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此次培训,旨在培养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技能,鼓舞大家勇担教师重任。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以下学习体会:

 一、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我清楚地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提升个人的素养和知识能力,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教书育人是建立在高度责任感上的,作为老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以积极恰当的引导,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学中的公平性,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要懂得倾听与尊重,让学生愿意信任你,让学生学会自立,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的新的技能,丰富自身技能。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更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新的理念更加做到因材施教。激励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并对工作有了新认识。

 三、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问题,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认识到课堂的组织和授课的方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有相应的技能和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各学科的课程要求完成身心的素养成长,在学科的延伸中让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形成个人自主自律的核心素养。

 通过此次培训,让我体会到对一名优秀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清晰的认识。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在教育事业的这条道路上前进。

 通过专题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六功”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具备多样好功夫啊。耳功,嘴功,眼功,手功,脑功以及身功。我们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尤其是以下几点:

 一、教师倾听学生是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

 “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要素组成的,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即使有精致完美的教学设计,全面充分的教学准备,也会由于缺乏针对性而无法生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因此,了解学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且取得实效的起点。了解学生的最简便、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学生,倾听能使教师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态度,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没有倾听,了解学生只能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二、教师倾听学生也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教学相长”,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教师学习、成长的过程。亚里斯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倾听能使教师获取出乎意料的多种有效信息,或是对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或是对弄错的东西拨乱反正,或是对视如平常的地方重新认识。倾听还能使教师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最终促进自身的成长。

 三、教师研究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于老师明确怎么教学生知识,其实研究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明白怎么有效地学习更重要。未来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认识每一个学生个体特点的能力。每个教师都应该去研究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关键在于提升教师认识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认识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发展路

 径等。如果我们要为他们终身奠基,就必须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教师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一方面靠经验,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懂得大数据分析。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去掌握大数据的话,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教学水平就跟不上。教师们不能只停留在做 PPT 教案的水平上,而要更多地使用大数据的互动功能,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

 通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

 7 月 2 日上午,我校全体老师到海口市十一小学校参加教师全员培训。十一小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老师们认真聆听聂细刚校长精彩的讲座《教师核心素养及发展》。聂老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国内外教师的教育方式及生活中许多事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我边听边做笔记,受益匪浅。讲座中一些精辟的语言,引起大家的共鸣。例如: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教学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

 听了聂专家的精彩讲座,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

篇六: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

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深度学习,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

 东城区实验学校 郑勤英 如何理解深度学习,让教学触及学生的心灵呢?看过《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我有一些小小的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备课找“本质 ”

 备课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从而挖掘教材的根本性问题,这两个问题是追问数学本质的核心问题,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本位思考。

 如:《平移》一课,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平移”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平移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师备课时必须深入思考的根本性问题。平移不仅仅是一个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直直的运动。它的本质是在平面内,将一个物体或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它的运动轨迹可以是上下、左右也可以是倾斜的。通过以上分析,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备课时应该认真把握“平移”的数学本质,在教学中,当学生感知平移上下、左右运动的现象,还要补充一个斜向运动,完善学生的认知。在学生理解平移现象是沿着直线运动后,着重引导

 学生关注平移的其他要素,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的变化,观察、比较、归纳出平移时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抓住概念教学的外延和内涵,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更合理。

 二、精设计,主动设疑 在深度学习视角下,教师应当变自己问为学生问,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主动设疑,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解《圆的认识》这个课题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个圆,然后问学生由这个图形想到了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到了太阳。”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到了圆桌子。还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我想到了摩天轮。但是,老师,为什么要将摩天轮做成这个形状,我一直不明白。”接着又有其他的学生相继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为什么自行车、汽车的轮胎都要做成圆形的形状?”“老师,为什么人多的时候吃饭要用圆桌子?”这些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将学生们对“圆”这个几何图形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三、课堂教学要触及学生心灵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场革命,这是一种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在教学中要触及学生心灵,必须做到以儿童为中心,以学心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深度指导和渗透。

 还记得吴老师关于《小数除法》一课的上课情景。吴老师将分“钱”迁移到了分“米”、分“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由具象到抽象,全部是由学生自已一点一点的升华,最后学生还提出: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一直分下去?这样的深入思考,多么的可贵呀!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分钱到”“分米”等行为,最终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大得计数单位不够分,就化成小的计数单位继续分,强调没分完就继续分,成功地将一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分分分”的课堂。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必须要走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桎梏,积极创新,基于生本理念打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此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并不是一味地求难,求深,而

 在于适时点拨、引领有方。

篇七: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

17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下面欢迎阅读网整理的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参考。

 2017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

 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

 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2017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3 月 5 日和 6日正值周末,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来给我们做的有关地理核心素养的报告和指导,听了专家的讲解和介绍,我对地理的教学和地理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现将培训的感悟和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一、收获: 1.在国家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能力势在必行,地理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要把地理当成语文,概念理解了,课本看熟了,会做题了就是学会了地理,很多时候地理考试能考满分的同学还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分清东西南北,这样的地理教学和学习真的很令人悲哀。

 2.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作为老师要会教,要知道如何才能教出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真实的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学生;也要回育,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能够主动的把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

 3.积极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各种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举办的各种活动,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李教授说:地理奥赛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他为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问题与困惑: 1.地理核心素养这么高大上的主题,听起来很唬人,对提升学生能力很有帮助,但是具体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做?具体做些什么项目才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2.对于中国的教育考究方式--高考,这个项目虽然目的是好的,但是家长更希望学生能考一个高一点的分数,能考个好一点的大学。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调节?让学生在提升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取得好成绩? 3.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学校应该做哪些工作去支持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 三、建议: 1.专家团队对我们教师的指导应该进行阶段化跟踪。

 2.我们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我们更希望专家团队能我们细致的指导,比如以一节课为例进行怎样的打磨会最大程

 度上提高学生的核心专业素养。

 我们真切的希望通过专家进校园,伴随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的翻转课堂再上一个台阶,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3.学校应该构建地理主题教室,很多专家来之后都问咱们昌乐一中有没有地理主题教室,为了地理核心素养,应该在高大上的昌乐一中建一间地理主题教室! 2017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 20%的智商和 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

 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

 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

 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篇八: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

《关于核心素养解读》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核心素养解读》心得体会

  10 月 21 日上午,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举行“关于核心素养解读”的项目基地培训。蓝燕萍老师为海口市全体中小学美术老师作了解读。“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核心素养要可学习可测量。”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点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意能力、文化理解。围绕这以目标

  谈一谈初中 星 美术学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付 和关键能力发展。

  拎 一、素养内化。作为一名美 由 术教师,首先需要弄清楚围 袭 绕教学目标的相关问题,为 熊 实现这些目标,了解课程总 浚 目标,总目标明确“三个维 梦 度”:“知识与技能”、“ 围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玄 度和价值观”,强调“学生 淤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 玄 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 涎 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 曰 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 松 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 狸 ,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 遇 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 答 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 讯 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泵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仓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献 ,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 妥 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众 ”这

 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美 饱 术核心素养,实现有效教学 督 。

  二、素养强化。《美 扛 术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 匀 强调“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 诈 方法,明确“以学生为本” 铜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 蔫 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 态 、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 智 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 工 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广 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提 松 高美术教学效率。”新型的 陵 美术教学方式,建立在主动 荚 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学习的 讯 层面上。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何 ,方法的指引需要老师在教 旷 学中传递,教师要经常更新 粗 自己的知识内存,给学生不 仑 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方法 吏 指引。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 浩 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徒 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 蛊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 迢 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 讹 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 辙 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 蚕 价值。

  三、素养细化。

 酚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 样 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想象从 龙 何而来?是从对客观生活的 海 观察中提炼概括得来的。清 痕 代画家石涛有句名言说:“ 呆 搜尽奇峰打草稿”。自然界 则 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 为 物一景都有着它特有的自然 语 美,都是我们艺术创作的重 率 要素材,需要我们去细心观 娃 察积累。每一位美术大师无 剃 一例外是观察大师,他们的 锣 观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观 崇 察是一种有目的性、有计划 棺 的视觉活动。观察事物的目 炕 的要明确,教师训练学生的 仁观察能力,不应当只局限在 槐 描绘物象的准确性这一点上 妖 ,

 还应当把着眼点放在引导 挤 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发现自 峙 己身边的美好事物,启发他 级 们努力表现对美的感受。

 远

 四、素养外化。教学是物 佑 化的媒介,无声的语言。多 冶接触经典的优秀美术作品, 央 了解大师敏锐而独有的观察 隐 视角,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签 ;强调学生多了解的基础上 坛 ,像大师一样画,在动手画 高 的过程中体会名作深沉的思 友 考,感受大师的情感,激发 植 学生的热情和能量,提升观 碌 察品质和造型艺术修养。我 服 们能做到的,就是给学生一 珠 个平台,组织得当,给学生 惟 参与的机会。其次,我们的 袋 教学围绕活动,让学生拥有 蚕 造型表现的能力,“设计” 塔 让学生容易抵达的“岸”。

 销 面对新的知识和要求,教师 踏 同样要不断学习,要始终重 梆 视过程和方法,并通过有效 知 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帮 椰 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 殉 特征,形成美术学科的核心 洋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堪 。

推荐访问: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心得体会 备课 心得体会 素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