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寻访百年协和文化记忆(完整文档)

时间:2022-09-24 12: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访百年协和文化记忆(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寻访百年协和文化记忆(完整文档)

 

 寻访百年协和的文化记忆

 参天之木, 必有其根; 环山之水, 必有其源。

 邵武四中地处原福建协和大学抗战时期迁邵办学旧址。

 如今, 诞生了 12 位新中国院士的福建协和大学已停办 60 多 年了 , 当 年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中最年轻的也已至耄耋之年。

 作为始建于斯, 兴学于此, 以传承协大优良办学传统为己任的四中人, 常有这样的念头萦绕心头:

 “老协大的校友如今何在? ”“那些泛黄的黑白 照片 背后又藏着老协大怎样的传奇故事? ”

 怀着虔诚, 带着敬意。

 4 月 27 日 , 我们一行在何振跃校长带领下踏上了 省城福州 的寻访之旅。

 拂去岁月 的灰尘, 跟随协大校友们的不老回忆, 让我们一同 去感受协和精神蕴藏着的那份厚重和感动!

 一、 协和学院:

 文化寻根 史脉相承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此次福州 之行的首站。

 “协和学院” 是福建师范大学于 2003 年沿用 老协和大学的校名创办的独立学院。

 2012 年 7 月 , 院长、 博士生导师袁勇 麟教授带领“协和文化寻根” 课题组来到邵武, 瞻仰了 四中校园内 历经百年风雨洗礼、 依然留存完好的原福建协和大学迁邵办学旧址。

 今天,同 根同 源的山海协和人又坐在了 一起, 虽 然陌生却彼此熟悉。袁教授详细介绍了 “协和文化寻根” 课题组抢救性地搜集协大史料、 拜访知名 学者、 走访旧校址的工作情况, 双方并就教学教研方面的合作进行了 促膝交流。

 在福建教育史上熠熠生辉的协和大学正渐渐离我们远去,

 值得庆幸的是, 协和学院人正在积极行动, 让老协大的宝贵精神财富得到了 较好的传承。

 相信协和精神经过时间 的洗礼, 定能绵延永续并愈发光彩夺目 。

 二、 张天福:

 百岁泰斗 世纪茶人 出生于 1910 年, 已年届 104 岁高龄的张天福老人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茶界泰斗”。

 拜访张老是我们此行的首要目 的。

 4 月 28 日 , 在协大校友会翁迈东副理事长的陪同 下, 我们一行有幸拜访了 敬仰已久的张天福老人。

 张老的居处窗明几净,进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的亲笔书法——“ 俭 ”、

 “清 ” 、“和”、 “静”, 这是张老首倡的中国茶礼思想体系 。

 寒暄之后, 何校长向张老赠送了 原福建协和大学迁邵办学旧址的玻璃相框。

 张老欣然应邀为我们题词“协和文化” 并合影留念。

 年逾百岁高龄的张老虽 然身体大不如前, 但面色红润、思维敏捷。

 当听说相框中的照片 是当年老协大之女生宿舍楼时,张老接口 说:

 “女生宿舍在邵武东门 , 我当 年在北门 工作”; 当翁迈东教授把书法作品“大德是欤” 赠送给我们时, 张老又说“这是协大校歌”。

 准确无误的回答让我们不禁对老人惊人的记忆力肃然起敬。

 一生事茶的张天福老人与协和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1929年 19 岁的张天福以优秀的成绩被协和大学录取。

 大学毕业后,张天福应协大校长林景润之聘请, 任生物系 助教; 1934 年, 张天福获得协大资助留学; 1942—1946 年, 他又回到协大邵武校区任副教授、 教授, 并兼任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邵武)校长。

 协大工作期间, 宽松的教学与生活节奏, 使得张天福有

 更多 的时间去搜集并研读有关茶叶方面的书籍, 为其成长为福建省首席茶学专家和出 任福建省茶叶管理局局长奠定了 坚实基础。

 而今, 一生与茶结缘的张老又倾其所有, 将自 己唯一的房产正式捐献给了 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

 他犹如扎根于协大沃壤上的一株茶, 一树花, 身上蕴含着茶的灵韵, 弥漫着一缕悠远纯净的茶香。

 三、 翁迈东:

 退而未休 联络专员

 此趟福州 之行, 特别要感谢协大校友会副理事长翁迈东教授。

 出 发之前, 同 行的黄学鹏老先生便多 次与翁教授联系 , 认真交流了 行程安排、 礼物礼仪等细节。

 翁教授是一位退而未休的协大老校友, 自 从浙江台 州农校教授、 校长的职位上退休后,便一直负 责维系 协大校友会的运作。

 十多 年前的 2001 年, 翁教授等一行协大老校友们还专程回到邵武, 在四中校园内 的福建协和大学办学旧址前凭吊 留影。

 如今, 年逾八旬 、 身体每况日下的翁教授依然用 他的执着和热情坚守在校友会的阵地上, 通过编印《协大通讯》 让分散在海内 外的 600 多 位协大校友们分享着母校带给他们的欢乐和欣喜。

 抵达榕城后, 我们便在第一时间与翁教授取得了 联系 。

 翌日 , 我们在车站与素昧平生的翁迈东教授见面, 满头银发、 低调谦和的翁教授给我们留下了 良好的印象。

 随后, 在他的陪同下, 我们慕名 拜访了 “茶界泰斗” 张天福老先生。

 翁教授是张老家里的熟客, 协大校友们都是通过这位校友会副理事长的热心牵线前来拜访张老的。

 座谈期间, 翁教授与何校长互换了 名

 片 , 这时我们才发现眼前这位低调谦和的老人竟然是联合国 FAO专家、 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 柑桔专家。

 合影之后, 翁教授拿出 了 一幅事先准备好的, 亲笔写有协大校歌“大德是欤”的书法作品, 并代表协大校友会将其赠予我们。

 随后, 又在我们的题词簿上挥笔写下了 “协和精神永昌” 的题词。

 遒劲大气的字体、 行云流水的书法让人叹为观止。

 在翁教授的身上, 鲜明地体现了 协大人的治学风范和人格操守, 彰显了 博学、 博爱的协和精神!

 四、 陈世明:

 协大情结 红色回忆 拜访完张天福老人后, 我们又风尘仆仆赶到了 陈世明老人家中。

 年届九旬 、 爽朗健谈的陈老是我们素未谋面的老朋友。这位曾就读于协和大学, 并担任过协和大学首任党支部书记的老人, 在 2012 年曾两次给我们寄来信函和相片 , 热切希望协和精神能够在铁城大地上扎根结果。

 虽 然是享受厅级待遇的离休干部, 但崇尚简 朴的陈老仍旧居住在一个几十平米的简 陋房子里。

 在狭小的屋子里, 墙上挂着的校友书画作品和厨子里摆放着的红色勋章显得十分醒目 ,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心中永恒的协大情结和红色回忆。

 “协和大学曾被省委书记誉为学生运动的民主堡垒……”甫一坐下, 陈老便迫不及待地拉着何校长的手, 情绪激动地说起了 昔日 的爱国 学生运动, “女共产党员 肖 玉英就曾住在邵武协大的女生宿舍里, 她是在福建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发展壮大党的组织……” 老人对往事如数家珍。

 虽 然交谈只 有短短十来分钟, 但陈老慷慨激昂的言辞却深

 深地感动了 我们。

 这位经历了 困苦抗战, 体味过艰辛革命的老人, 仍念念不忘和自 己出 生入死的协大烈士们, 他反复叮嘱我们要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切记为革命献身的烈士们……这位从省制糖工业公司 总工程师的岗 位上离休, 有着 67 年党龄、89 岁高龄的耄耋老人, 用 他朴实但却不乏精彩的人生, 给我们上了 最生动的一堂课。

 “人生何所求, 献身为人民!

 ” 这是陈老给我们题词, 也是他红色人生的真实写照。

 五、 黄学鹏:

 笑对沧桑 桑榆晚情 最后, 让我们把目 光收回到身边熟悉的协大校友。

 邵武籍协大校友原有 15 人, 现今健在的只有 5 人, 都已届九旬高龄。此次, 93 岁高龄的邵武籍协大老校友黄学鹏便与我们一道同 行。黄老先生一生任教又是何校长的大学老师, 所以我们一路上仍尊称他为“黄老师”。

 与黄老师相识, 缘于《协和之光》 校庆画册。

 今年 1 月 ,我们为送画册踏进了 黄老师简陋但洁净的老屋。

 出人意料的是,眼前九秩高龄的黄学鹏老先生竟然鹤发童颜, 精神矍铄, 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

 身体康健的黄老师性格开朗、 平易近人, 很健谈。

 说起协大往事, 他眉 飞色舞, 时而手指校庆画册上的老照片 , 时而抬头看着墙上的相框。

 这时, 我们才发现屋里四周都挂着老照片 。

 看得出 , 他是一位怀古念旧的老人。

 “张老也是我的老师, 不知道是否还记得我? ” 在得知要同 去省城拜访张天福老人的消息后, 黄老师显得很高兴。

 出 发前, 便主动与福州 协大校友总会取得了 联系 。

 一路上, 尽管舟车劳顿, 但老人笑声 琅琅, 向我们娓娓讲述自 己的坎坷经历和与

 协大的不解之缘。

 黄老师年轻时曾就读于福建协和大学魁岐校区, 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

 文革期间, 黄老师被错划为“右派”, 下放到农村改造; 其后, 又逢上山下乡 运动… …直到 50岁, 才重新恢复了 教师身份, 但人生最美好的 20 年时光已一去不复返, 永远错过了 晋升职称的机会。

 1987 年, 时年 65 岁的黄老师从大学教师岗 位上退休, 但退犹未退的他仍然在不同 的岗位上忙碌着, 继续发挥着余热。

 如今, 年事已高的黄老师, 仍然坚持每天步行 8 公里, 坚持每天读书、 看报、 写日 记, 迄今已写下了 10 余万字的心得笔记…… 协和弦歌, 百年传响。

 这些年至耄耋的老人都是一本饱经沧桑的史书, 在他们的身上, 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协和精神”!

 从他们的身上, 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宝贵的东西,做人、 求知、 处事、 修身、 爱国等等, 给人一份沉甸甸的感动。致力倡导“文化立校” 的四中人, 应以一脉相承的百年协和精神为基, 从中汲取力量, 使协和精神成为“活的精神”, 永续流传、 泽润人心!

  2013. 5

推荐访问:寻访百年协和文化记忆 协和 寻访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