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山东远程研修教育官网3篇

时间:2022-10-15 10:40:03 来源:网友投稿

山东远程研修教育官网3篇山东远程研修教育官网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校本研修案例成果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成果今年的远程研修是转型之年,“微课程&r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东远程研修教育官网3篇,供大家参考。

山东远程研修教育官网3篇

篇一:山东远程研修教育官网

程的设计与开发——校本研修案例成果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成果 今年的远程研修是转型之年, “微课程”、“翻转课堂”、“优化课堂”、“量规”、“问卷星” 等都是在这次研修中出现的新名词。

 在这纷杂的新名词下, 对我来说真的有点无处下手的体会, 面对新的教材,面对新的课改, 面对新的学生, 有时我真的不知何去何从, 我忧郁,我困惑, 甚至有时我失去了自信。

 自从踏入研修平台, 我渐渐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通过看视频, 听专家讲座我领悟了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怎样设计教学流程, 怎样选择教学方法, 以及不同类型的课, 我们应该注意把握哪些重点…… 王国维老先生认为, 古往今来但凡有大成就者都经历着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就是:“昨日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这启示我们, 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 须登高望远, 内心充满憧憬。在网络新时代的背景下, 我们真的需要仰望星空, 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获得一双慧眼, 照亮学生健康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两条路。

 把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 经过千辛万苦、“衣带渐宽” 的付出, 定会在“灯火阑珊处” 有新发现, 有新到达。

 本次研修集中学习了六天, 我也再次领略网络研修的神奇魅力,在专家引领下, 感悟教学活动的生命节拍, 学习微课程开发的种种细节, 领悟翻转课堂的魅力, 寻觅校本教研的深刻内涵……。

 我们朝夕相处, 在同伴互助中, 看视频、 听讲座、 阅简报、 提交作业、 在线研讨、 发表评论、 积极跟帖、 写文章……在这六天中, 我经历了迷茫懵

 懂、 渐呈清晰到教学观念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可以说研修平台像一扇窗口, 让我眼界更加宽广, 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通过不断的网络研修,让我确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活到老学到老。

 因为青春无极限, 学术无终点。

 让知识打扮自己, 点亮青春。

 感谢远程研修平台! 让我听到了 那么多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脚步声; 感谢网络研修平台, 让我看到了那么多心怀高远的执著寻梦人; 感谢付出智慧和辛苦的教育专家和同行们, 让我从你们精彩评论和提交的一份份的班级作业和班级交流中, 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的无限人生, 无限的风景!

 每天的研修都让我不断的成长,

 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继续把学习、 实践、 验证新课程理念, 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重点学习。

 通过加强研修, 做到课前反思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 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 用了什么教学策略, 有哪些成功之处等, 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以上就是我这次暑期培训的个人总结, 不足之处, 还请各位专家、指导教师和教学同仁批评指正。

篇二:山东远程研修教育官网

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6 年 19 期

 269 用“积极关注”帮助“马玉兰”式问题儿童 ——山东省教师暑期远程研修学习有感 王 娟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 264500

 摘要:对于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会常见“马玉兰”式的问题幼儿,如何把“问题幼儿”的特殊符号去掉,值得让我们每一位幼教者深思。结合各种“马玉兰”式幼儿提出了一些工作建议,以此呼吁幼儿园教师对待娇嫩的幼儿,需要爱心、细心、耐心和恒心,更需要教育的智慧,遇到问题找原因,用积极的心态去帮助孩子成长。

 关键词:问题幼儿;幼儿教育;积极关注;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6)19-0269-01

 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们不停歇地闹腾,生活活动中不守规则,集体教育活动中破坏秩序,而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更是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无论教师怎么劝导,怎么惩罚,他们都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他们会让每个老师头疼,会牵扯老师很多的精力,也影响其他孩子一日生活的秩序。

 2015 年山东省教师暑期远程研修中,通过专家讲座、专题学习以及上交作业、发表文章等一系列的学习,让我们一线教师受益匪浅。专题一视频里的马玉兰就是前文提到的类似情况的一个小朋友。排除智力障碍和多动症的特殊情况,“马玉兰”式的孩子智力大多是正常的,造成其行为问题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就我接触过的几个孩子,有单亲的,有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有跟着祖辈生活但祖辈无力管顾的…… 所以,孩子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孩子是无辜的,是需要帮助的。

 那段视频结束后,向海英教授做了点评,专家的目光是长远的,她不仅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还从当下看到了将来,从孩子小时候的境遇,看到将来她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也在思考:碰到“马玉兰”这样的孩子,要怎样帮助他们呢? 首先,戴上“积极关注”的彩色眼镜看待她,唤醒自尊。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如果马玉兰的老师能怀着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的信念,去接纳她、帮助她,就一定会喜欢上她。

 曾经遇到一个叫小路的孩子,经常攻击别的小朋友,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必须要老师牵着手才能安静一会儿,谁都不喜欢他。后来,老师了解到他家庭的困难情况,对他的厌烦之情转变成了同情,教育方法也变柔和了,经常给他洗脸洗手,整理衣服,抱着他午休,教给他怎样帮助小朋友,表现好了就给他讲特别的故事……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小路感受到了温暖的关爱,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还经常争着做值日、送餐具,小朋友们也愿意和他一起玩了,小路成了和其他孩子一样眼睛里闪着星星的自信的小孩。

 如果马玉兰也能够被正面关注,那么她会不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刚开始看到她的时候,小姑娘挺白净,很有淑女气质,神态、动作很正常,根本没想到她会有什么问题,即使是去教训那个坐着的小姑娘,她也只是跟随者,后来是老师的一声声“马玉兰”才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孩子。但从另外的角度看,马玉兰够勇敢,其他小朋友在老师的威吓下唯唯诺诺,马玉兰却敢挑战老师的威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说明她心理素质超强;她很干净,卫生保持得很好;她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才会想去开门;她富有想象力,才会把鞋子拿在桌子上玩……戴上彩色眼镜看马玉兰,会发现她身上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可供老师因势利导。

 其次,给她事情做,制造积极关注的机会。

 边看视频,我一边反思:我们身边有没有一些像马玉兰这样的孩子,让人觉得他们的缺点很多,优点找不着呢?有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叫小柯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星星贴了一手背,他却一个也没有,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受挫,家长会失望,老师也很着急。怎么办呢?急中生智,老师给小柯设计了能得到小星星的特别行动:

 (1)

 帮老师把不用了的笔送回办公桌上; (2)

 把垃圾送到垃圾桶里; (3)

 帮老师搬个小凳子坐着休息一下。

 终于,在老师和小朋友们的见证下,小柯得到了三颗小星星,从那以后,小柯成了最讲卫生、最贴心的孩子。通过这个事例我认识到:特别的孩子,需要特别的方法。试想,如果马玉兰的老师能够为活泼好动的她特别设计一些活动,比如为小朋友表演“蹦蹦跳”、表演“会跳舞的鞋子”等,一定能够带给她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还可以因势利导,消耗一下她旺盛的精力,孩子高兴,老师轻松,这就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再次,约束,也可以用积极的方法。

 为了孩子的自由成长,我们往往不提倡约束,但是,对于自我控制力不足的幼儿,没有约束,往往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案例中,老师不让马玉兰开门,其实也应该有这方面的考虑,但很明显她的方法是简单而无效的。为什么无效?怎样才有效?这是马玉兰带给我们的思考。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抱怨他们不配合,其实都应该反过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我的方法有问题? 有老师曾经跟我交流:小冬在班车上太淘气了,大声说话、乱换座位,甚至手舞足蹈的,特别不安全,老师和家长都对他进行了教育,效果并不好。后来她用巧妙的方式解决了小冬的淘气行为,那正是春天的时候,幼儿园外的草地上开满了一种紫色的小花,老师摘了一朵交到小冬手上,告诉他这是老师送给他妈妈的,一定要保护好。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护花行动让小冬在班车上越来越守秩序,这样的约束既达到了效果,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对待娇嫩的幼儿,需要爱心、细心、耐心和恒心,更需要教育的智慧。孩子的情况千变万化,再可爱的孩子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美丽的风筝,可能放飞得很顺利,也有可能飞不起来。遇到这种情况,放风筝的人一般不会埋怨风筝,而是耐心地寻找原因,也许是风向、风速不合适,也许是定位线的角度不对,也许是跑得太快或太慢,也许是放线的时机把握不好……针对问题整修之后,风筝就能扶摇直上了。

 我们也要像那放风筝的人,遇到问题找原因,用积极的心态去帮助孩子成长。帮助了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更有可能是为社会排除了不稳定因素,这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曾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成就名师的,正是那些有问题的孩子。所以,我们要感谢马玉兰,感谢那些给我们带来成长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沙璐璐.问题幼儿的教育策略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5(18). [2]马月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4(21).

篇三:山东远程研修教育官网

学数学估算》观课报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课标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落实估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研究起来,从方法上指导起来,从意识上培养起来。

 尊重学生的发现,引导其“再创造”。当我看见吴老师亲切、自然的和孩子们互动时,我心为之一颤。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究和获取知识,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地去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这一点,是我最难学会的。在观看视频的间隙,我留意到了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数学教师,总是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

 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语言,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探索新知创造了条件。吴正宪老师的课具有鲜明的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增强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巧妙预设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吴正宪老师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赞许,有笑声,整个课堂都充满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

 意义是深远的。

 从这些细节处,可以看出吴老师治学的严谨,对待教学的细致、对待学生个例的特别关注,都能显示出名师的大智慧。而加想起自己在课堂上常常会忽略这些细节,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虽然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一点认识,每节课还在尽力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还是总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发展关注还是不够。课堂上不能显现出这种大气。吴老师这种“大气”的数学,才是一种“发展孩子”的数学。

 我想在今后的要工作要善于积极地学习、思考,更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优点和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通过不断地反复的实践、反思、学习、探讨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最后达到了“心中装着大数学,才能上出大课堂”的最高境界。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 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已经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72 米,宽是 28 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生 1:(72+28)×2 生 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

 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 200 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算的结果也是 200 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生:可以

 板书:(72+28)×2=72×2+28×2 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 32 元,裤子每件 18 元,四年级一班共 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生计算,汇报)

 生 1:我列的算式是 32×64+18×64,结果是 6400 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 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 6400 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 二、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

 师: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生举例验证)

 汇报:

 生 1:(3+2)×5=3×2+2×5 师:你计算过了吗? 生 1:算了,两边的结果都是 30.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 2:(30+50)×5=30×5+50×5 生 3:(24+76)×2=24×2+76×2 ……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生:是。

 师: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 (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

 师:你说说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 100,就表示 100 个 2,右边是 72 个 2 加上 28 个 2,也是 100 个 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生 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 75 个 4,右边是 53 个 4 加上 22个 4,也是 75 个 4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 生 1:(我+你)×他=我×他+你×他 ,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 2:(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

 生 3:(A+B)×C=A×C+B×C 生 4、(a+b)×c=a×b+a×c 生 5、(○+□)×◎=○×◎+□×◎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努力验证了这个规律,你觉得用那一种表示这个规律更好一些? 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好? 生:这样简单好记,而且前面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也是用字母表示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学的简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读一读这个式子。

 (通过读式子,完善语言表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①(42+25+33)×26

  ①20×25+4×25 ②36×15-26×15

  ②(66+34)×66 ③66×66+66×34

  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

 ④(36-26)×15 ⑤(20+4)×25

 ⑤38×(99+1)

  师:相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生 1、我算的是(20+4)×5=20×25+4×25,结果是 600. 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计算了吗? 生 1:没有,我是算的右边的那个式子。

 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计算呢? 生 1:右边的那个式子计算起来简单。

 师:看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简便计算,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生 2:我算的是 38×99+38=38×(99+1),结果是 3800,我算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 100,38×100 好算。

 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乘法分配律吗? 生 1:不是。

 生 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

 师:是的,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也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生 3:我算的是 36×15-26×15=(36-26)×15,结果是 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计算出来的,那样简便。

 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

 师:看来我们的乘法分配律还有新的内涵呢。

 补充板书:(a-b)×c=a×c-b×c 师:有没有计算(42+25+33)×26=42×26+25×26+33×26 这个等式的? 生 4:我算了,结果是 2600,算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

 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 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如果是 4 个、5 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能用分配律吗? 生:能。

 3、合理选择,算一算。

 312×12+188×12 101×87 (53+47)×23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板书:(a+b)÷c=a÷c+b÷c ?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内容, 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和接触乘法的起点, 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是今后学习乘法知识的重中之重。因此这节课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认真观摩了赵雪丽老师的《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课,受益颇多,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乐场来进行导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说与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怎样写简便再让学生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获得的新知识。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王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语言精炼、幽默、亲切,教学方法灵活,教师在整节课 都面带微笑,鼓励学生观察图形,寻找有用信息,并进行思考怎样列式计算,上课注意适时组织教学,及时巡视,适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

 鼓励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赵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生成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它依赖于教师的精心预设,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孩子的思考,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的因势利导,及时调整预案,只有这样生成的课堂更自然,更有活力,才会充满生长的力量,在以后我自己的教学中要多向赵老师学习。

推荐访问:山东远程研修教育官网 山东 研修 官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