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7篇

时间:2022-10-20 13: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7篇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 小学“红星少年章”争章计划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深入体会党的百年历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7篇,供大家参考。

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7篇

篇一: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

“红星少年章”争章计划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深入体会党的百年历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培养少年儿童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区少工委开展“红领巾学党史”特别学习章——“红星少年章”争章活动。

 “红星少年章”共设有三个子章目,分别为“初心章”、“先锋章”和“筑梦章”,队员们按照不同活动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将过程记录下来,按照获章要求完成作品上传,即可获得奖章,获得全部子章目可获得本次区、校级特色章——“红星少年章”。

 活动范围

 二至六年级少先队员 活动时间

 3 月 25 日至 6 月 18 日,分三个时间段开展争章活动 活动内容

 一、初心章 争章时间:3 月 25 日——4 月 20 日 争章打卡方法:

 1.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党的名字、党的生日、中国共产党的象征与标志、党徽、党旗;观看“红领巾爱学习”、《党

 史十课》等网上系列主题队课,了解党史故事,感受党的伟大。

 2.开展一次寻访活动。各学校少先队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以少先队集体或个人的形式,实地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或是在“学习强国”APP 中参加“红色基地 在线游学”活动,在线参观全国各地红色教育基地。

 获章要求:

 1.为党制作一张“名片”,并向身边的队员介绍它; 2.完成一次线上或线下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拍下学习照片,并书写参观学习体会。

 上报时间:

 4月20日前将获章要求中的两项作品电子版上传学校邮箱,校少工委将在公众平台展示优秀作品。

 二.先锋章 争章时间:5 月 1 日——5 月 20 日 争章打卡方法:

 1.了解优秀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观看一部红色电影,了解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也可围绕学习英雄、崇尚英雄、致敬英雄,通过“原型探访”等形式,寻访亲身经历重大历史事件的英雄楷模及其战友或亲属;还可以邀请老革命、老战士和各行各业先进模范讲述革命、建设和改革故事。通

 过学习了解他们伟大的家国情怀,感受他们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等美好品质。

 2.以优秀共产党员为学习楷模,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前提下,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在校内外阵地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小手递大手,党史路上一起走”活动,组建“小小宣讲员”队伍,走进楼门社区、来到公园广场,讲起党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带动和影响全家人和全体市民,共同缅怀前辈的丰功伟绩,歌颂新时代的鸿基伟业;或是在校内外少先队活动阵地中开展“红领巾学先锋”志愿服务活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以实际行动践行优秀共产党员身上的优秀品质。

 获章要求:

 1.在校内或校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拍下活动照片。

 2.寻访、学习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品质,拍下寻访照片。(寻访可通过观看红色电影或亲自向身边优秀党员了解党的历史和故事等方式开展)

 3.阅读经典、朗诵原文,讲述党史故事,自己或者与家人一起录制一段音频,时长限制在 5 分钟以内,格式为MP3/MP3 Pro、MPEG、WMA、AAC。

 上报时间:

 5月20日前将获章要求中的作品电子版上传学校邮箱:,校少工委将在公众平台展示优秀作品。

 三、筑梦章 争章时间:6 月 1 日——6 月 18 日 争章打卡方法:

 少先队员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展示中国共产党伟大成就,通过儿童画、漫画、宣传海报、书法等作品描绘心中美好愿景。

 获章要求:

 上报一幅自己的书画作品。

 上报时间:

 6 月 18 日前将获章要求中的作品电子版上传学校邮箱。优秀的作品将在微信公众号、青年之家等青少年活动阵地参加全区展示活动。

 活动要求 本次“红星少年章”共有校级章和区级章两种。参加活动的少先队员完成“初心章”、“先锋章”、“筑梦章”三个子章目的获章要求可获得对应奖章,三个子章目奖章全部获得即可获校级“红星少年章”,表现出色的同学将被推荐参与区级“红星少年章”的评选。

篇二: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

样一个外国人,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4个月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拍了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 · 斯诺 美国 著名记者。他于1928 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 年4 4 月到 1935 年6 6 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 《 每日先驱报 》 和美国 《 星期六晚邮报 》 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斯诺决定进行实地考察?

 材料一:1927 年4 月12 日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材料二:1931 年9 月,斯诺以 《 纽约先驱论坛报 》 记者的身份在上海结识了宋庆龄,他们在一家巧克力店里从午间畅谈到晚餐时分,不久后斯诺第一次受邀前往位于法租界的莫利爱路两层楼寓所(今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拜访。据 《 宋庆龄年谱 》 记载,斯诺渴望到中国共产党的陕北根据地考察,并于1936 年春专程到上海拜访 宋庆龄 请求帮助,“ 以便到红军地区以后起码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 。

 也是在这年春天,经宋庆龄的努力沟通,斯诺和外籍医生马海德都得到了确认口信。

 《 宋庆龄年谱 》 上说,当时宋庆龄曾对 马海德 说:“ 中共中央想邀请一位公道的记者和一名医生,到陕北实地考察边区的情况,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我看你和斯诺一块儿去吧!”

 “红军在地球上人口中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谜红军?苏维埃?共产党?一个特殊的年代铜墙铁壁 新闻封锁

 第一章探寻红色的中国章节内容概括:讲述了作者对红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他在苏联红区的冒险经历,探索苏联共和国、红军和共产党的秘密。斯诺在西安府,先拜访了杨虎城将军,之后又访问了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斯诺得到邓发同志的帮助安排去陕北的路程。

 第二章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章节内容概括:讲述了去红区的路上被白匪追赶的经历,以及国民党通过组织“人民联盟”治理和镇压地方的政策。斯诺到白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安排他一个92天的采访红区旅程及项目。介绍了周恩来(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的人生经历与其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斯诺去保安路上的见闻趣事和有关贺龙同志(被国民党称为“劣迹昭著的土匪头子”)人生经历及其独特的个人魅力。

 一、外貌形象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二、言谈举止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罗,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谈吐缓慢温和,深思熟虑”,”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谈吐缓慢安祥,深思熟虑。三、出身与家庭周恩来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但不是狂热分子),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周恩来

 四、受教育情况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他先读南开中学,后又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五、参加革命的经历1919年,周恩来作为学生运动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获释后,他去了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创建人。1924年回国,后立即与孙逸仙会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六、情节第一次见面用英语和斯诺打招呼;为斯诺规划92天的采访行程;走在乡间田埂时,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在被悬赏八万元的情况下,司 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温文尔雅、忠心耿耿、吃苦耐劳、不屈不挠、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爱护士兵、平易近人、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一、外貌特征他们大多数人穿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他们说,他们每天洗手、洗脸三次,可是他们总是脏,经常流着鼻涕,他们常常用袖子揩,露着牙齿笑。二、出身与家庭他们的来历往往弄不清楚:许多人记不清自己的父母是谁,许多人是逃出来的学徒,有些曾经做过奴婢,大多数是从人口多、生活困难的人家来的,他们全都是自己做主参加红军的。红小鬼

 三、参加革命的经历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四、典型人物斯诺最喜欢的是保安一个当外交部交通处处长李克农通讯员的“小鬼”向季邦,精神极好,愉快而乐观,勤劳、聪明、努力学习。精神极好、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一、外貌形象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经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二、言谈举止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三、出身与家庭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是清朝的一个武官,也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四、情节①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②不止一次把地方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③参加共产党后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④行军神出鬼没⑤小时候,家里请客吃饭,家长夸赞贺龙,客人不信,在桌下开了一枪,贺龙没有露出害怕的神色贺龙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仇视有钱人、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喜欢马,急躁谦虚,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第三章在保安章节内容概括: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阐述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基本政策。斯诺参观红军大学的见闻感受和自己赴“面条宴”的感慨。简介林彪的人生经历,突出他“短促突击战”战术家才能。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一、外貌形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二、言谈举止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他爱吃辣根,甚用辣根夹着慢头吃,还最爱唱《红辣椒》这首歌。三、出身与家庭1893年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毛泽东的父亲原是一个贫农,他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成了中农,后来又成了富农。毛泽东

 由于老师态度粗暴,毛泽东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体验到了抗议行动的效果。毛泽东的父亲性情暴躁、吝啬苛刻,由此家里分成了两个党:一党是他父亲,是执政党,一党由毛泽东、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在与父亲的矛盾对抗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斗争经验。在十三岁后毛泽东便离开了学堂,在家里帮父亲干活。尽管这样,他还是继续读书,《盛世危言》对其影响深远,也激起了他恢复学业的愿望,父亲不肯,他便离家读书。长沙暴乱、哥老会的反抗、激进派教师劝人改庙为校等事件的接连发生在毛泽东已有的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影响。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他得以进入湘乡县的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毛泽东:从其成长经历中可见毛泽东从小富有反抗性,也善于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热爱读书,有质疑精神,善于思考,积极进步,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家国意识。

 毛泽东还和斯诺讲述了自己在长沙求学的经历。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毛泽东和几位同学在学堂剪去了辫子,并强剪了十几个人的辫子。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毛泽东参加了正规军,半年后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军队。毛泽东报名交费了几间学校,但最后都因不满意而离开了。他决定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进行看书自修,就这样度过了极有价值的半年时间。后来,毛泽东进入了湖南师范学校就读,五年后顺利毕业。在师范学校,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并逐渐团结了一批学生在他的周围,成立了新民学会。从毛泽东剪辫子、参军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革命性特点;从他选择学校及进行自修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好学进取、富有恒心毅力;从团结周围人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已经慢慢形成领袖气质。

 师范毕业后,毛泽东到了北京,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获得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并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思想也越来越激进。回到长沙后,毛泽东更加直接投身到政治中去,成为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主笔、帮助创办文化书社、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组织反军阀运动、和陈独秀讨论“改造湖南联盟”的计划、领导了一次对军阀赵恒锡当政的省议会的冲击。从此,毛泽东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利,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实现。1920年,毛泽东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从而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毛泽东介绍了红军的“三项纪律八大注意”及红军的游击战术。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他在家乡的一些亲人遭到了杀害。毛泽东还谈了错误的“李立三主义”对苏维埃运动影响,五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的始末。第五次反围剿过后,红军开始长征,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了陕北,扩大了当时在中国大西北的根据地。毛泽东总结了红军胜利的原因:首先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

 四、受教育情况8岁时开始在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10岁时开始给家里记帐,学珠算。13岁时,离开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帐。16岁时,他去离家50里以外的湘乡县的一所新学堂学习。后来,他去了长沙,进入了一所中学待了半年。1912年,他进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1918年毕业。五、情节①与父亲的矛盾对抗②剪辫子、参军③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④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⑤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⑥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 ⑦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质朴纯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人。

 第五章长征章节内容概括: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长征 知多少 ?1 1. . 长征的起因2 2. . 长征的路线3 3. .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4 4. .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5 5. . 长征的历史价值

 1 1. . 长征的起因:

 1933 年 10 月 , 蒋介石调集 50 万军队 , 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 “ 围剿 ” 。

 由于中央红军以王明为代表的 “ 左 ” 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 , 红军伤亡重大 , 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 “ 围剿 ” , 主力被迫退出苏区 , 进行战略转移 。

 红军长征路上五次反围剿

 2.长征的路线长征的中央红军经过了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几个省,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军事上一直要应对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同时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十分恶劣。除此之外,党和军队内还存在着分裂和反分裂的斗争,严重影响红军的战斗力(其中我们的战士有三分之二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强渡湘江,突破四道封锁线②遵义会议,确定党的正确领导③四渡赤水,将敌人甩开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⑤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红军壮大⑥翻雪山,过草地,艰苦的路程,甩开敌人⑦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吴起镇/甘肃会宁)。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斯诺用一个记者的笔触同样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不同的人对长征的评价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是这样说的:

 “ 红军的西北长征 , 无疑是一场 战略撤退 , 但不能说是溃退 , 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 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 , 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

 共产党人认为 , 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 , 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 , 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

 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 胜利进军 。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 , 无疑是他们 大转移 的第二个基本原因 ,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 、 日 、 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 。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5. 长征的历史价值:(1)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

篇三: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

加·斯诺,美国堪萨斯城人,他用英文写下的新闻报道汇集成《红星照耀中国》,被翻译成近 20 种语言文字,70 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下面资深语文老师 为大家总结整理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当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希望大家喜欢。

  一、《红星照耀中国》好词整理

 1、忠于人民

  2、铁骨铮铮

  3、一心为民

  4、意志坚定

  5、无所畏惧

  6、不畏艰辛

  7、英勇无畏

  8、坚定不移

 9、忠于祖国

  10、艰苦卓绝

  11、坚韧不拔

  12、坚定不移

  13、自强不息

 二、《红星照耀中国》好句摘抄

  01、在“红星”向世界传播的 70 多年时间里,斯诺带给世界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还包括大量的新闻照片、毛**的长征律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等。

  02、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星”为顺利出版而化名的中译本《西行漫记》,以及相关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红旗下的中国》等都曾被查禁。直至 1949 年新中国诞生前夕,上海和香港又出现了《长征 25000 里》等几个新版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多场政治运动中,出自外国人之手的“红星”一度在中国国内渐受冷落,但在世界各地依然风行畅销。直至上世纪 70 年代初,斯诺的再一次访华,“红星”得以作为“内部刊物”再度印发。

  03、改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董乐山的新译本。到 1984 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 28500 册。

  04、“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 20 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05、作为“红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 1978 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06、“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认为。

 07、今天,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中往事。

  08、译者们认为,直至今日,重读《红星照耀中国》依然不会过时。事实上,在每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期,“红星”仍在照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09、在今天看来,斯诺的“红星”依然是一部写作精良的长篇通讯,他带着无数的好奇心向“红色政权”提问:

  10、“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质?”

  11、“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

  12、“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

 13、来自斯诺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一篇学术论文显示,1936 年斯诺提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采访提纲起码包含了十多个方面的宏观问题,涉及外交、抵御外敌入侵、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投资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后来毛泽东与斯诺在陕北窑洞的首次对谈,很多内容即始于对提纲的回答,这是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形象。

  14、后来斯诺在 1938 年 1 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15、在斯诺看来:“毛**、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16、斯诺个人认为,尽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错误,但“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这一本著作是颇有一些价值的。”

 17、而在斯诺开出的“问题单子”中,也有关注延安“红色文艺”的,他提到“红色剧团”和娱乐等。鲁迅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者认为,斯诺后来对于中国左翼文化、延安文艺的浓厚兴趣,大多来自与鲁迅对话的启迪。斯诺亦是最早向西方翻译推介鲁迅作品的外国记者。

  18、在斯诺的笔下,陕北的“红色战士”爱打乒乓球,还学识字、办墙报,“外界传说‘红军纵酒宴乐、大肆抢劫’等,都是胡说八道”。海伦·斯诺认为,“红星”吹奏出了雄壮而激昂的号音,让西方积累起来的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谣言和猜疑倒塌了。

  19、1937 年 10 月,《红星照耀中国》由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发行,一个月内就增订到了第五版。此时,斯诺正在上海,他将一本 1937 年版的“红星”赠予宋庆龄,并在扉页上用英语写道:“送给勇敢的革命家宋庆龄同志,你是中国第一位鼓励我写作此书的人,而且是此书的第一位读者。书中的不妥之处请见谅。”

  20、今天这本珍贵的“红星”依然陈列在上海淮海中路的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内。连同展出的还有斯诺当年在陕北时拍摄的黑白照片——毛泽东的经典肖像、毛泽东与贺子珍在陕北的合影、留着胡须的周恩来骑在马上……

篇四: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

长征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导学案

 导语: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程佳老师选取了书中第五篇长征,引领学生做了阅读交流分享。程老师用任务驱动法推进学生阅读,设置情境,让学生帮助学校准备长征纪念展。首先,以知识竞赛的方式感知长征内容,然后请学生为布展的油画起个标题,并配写解说词;接着,让小组结合前期阅读梳理与长征知识相关内容和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团结彝族兄弟等情节,并结合当今社会,交流坚持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又通过撰写长征简介,帮助学生梳理长征的起因、路线、参与者、遇到的困难、结果、初步认识长征;最后,通过书写留言,交流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对比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点评和习近平主席对新长征的点评,感悟新时期坚持“长征精神”的意义请走进本期青春课堂整本书阅读——

  感悟长征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吃透用好教材,灵活设计好课堂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高度的重视,自觉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名著阅读素养有明确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北京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 21

 条改进意见》也非常重视名著阅读在第三条中提到:“加强与革命传统教育的结合,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第五条提到:“为学生推荐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作品,有效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的讲话中提到:“长征永远在路上。要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红星照耀中国》是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推荐阅读的名著篇目,其中第五篇《长征》是帮助学生感悟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互助、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的很好题材。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阅读交流分享。《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通过阅读本书,学生可以客观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艰难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领袖以及他们所领导的军队。还可以学习作者这种作为新闻报道者应有的求实的态度和严谨的文风。

 学生情:

 况:学生普遍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品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缺乏感性的认识,感到比较陌生,对作品中的重要事件缺乏全面的认识,同时由于与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现在学生所处时代比较久远,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隔膜和畏难情绪。本学期历史教材中有涉及本书中的革命领袖以及长征的相关内容,学生会在历史课上接触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等,这对学生阅读理解本文,是一个有利之处。

 教学方式:知识竞赛、小组分享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展板、图片材料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本文,熟悉重要人物与事件,梳理长征的基本内容,了解纪实文学的特点。

 2.学生通过知识竞赛、梳理长征路线、描述最感人画面、书写感悟长征精神等形式,锻炼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3.学生通过品读,感悟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并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

 4.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熟读—深思—理解—感悟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纪实文学的特点,通过梳理长征中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了解长征过程,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多层次的理解长征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教师简介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并设置情境——帮助学校准备长征纪念展。

 【设计意图】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竞赛 1.教师设置情境:

 通过《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竞赛,评选最合格的纪念馆布展志愿者 2.提出竞赛规则:

 小组间必答与抢答,每题一分优胜者在之后的展示活动中优先 (1)小组间知识竞赛 (2)评比最合格的志愿者 红星照耀中国

  竞赛题 (一)

 作者篇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 2.《红星照耀中国》是

  国记者

  写的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3.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7 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

 A.51 周年

 B.61 周年

 C.71 周年

  D.81 周年 4.斯诺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

 )。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5.在斯诺去红区的路上,没有给他提供过帮助的是( )

 A.蒋介石

 B.张学良

  C. 邓发

 D 王牧师 (二)目录与人物篇 1、造反者主要描写的是(

 )

 2、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这章是对(

  )的采访 ( ( 三) 领袖人物篇 1.这些图片是谁?

  2.这些描写是谁 连线:毛主席、周恩来、贺龙、邓发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 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 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 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 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他相当年轻。他的一头黑油油的浓发下面,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他的青铜色的脸上露出了恶作剧的笑容,在他卸掉那副墨镜以后,你一眼就可以看出,

 他的制服是件伪装,他并不是个坐办公室的官僚,而是个户外活动的人。他中等身材,看上去力气不大,所以当他走进过来,突然一把抓住我的胳膊时,我没有想到他的手象铁抓子似的那么有力,不仅痛得退缩了一步。我后来注意到,这个人的行动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度,在那套硬邦邦的制服底下,一点也不失轻巧矫捷。

 3.根据人物经历,猜猜人物 (1)他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

 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 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 他去了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成立共产党 26 岁被任命为著名黄埔军校的秘书 他参加了著名的八一起义 1931 年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

 (2)他是 1927 年南昌八一 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 他性格急躁,但是他很谦虚。

 他对有钱人仇视 他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

 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

 据说,如果他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绅士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3)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

 他热爱读报,上学时,曾把大多军饷用在订报纸上 他出生与湖南韶山冲,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

 他曾在湖南徒步旅行,没有花一个铜板,靠农民给他吃住 他曾在北大图书馆做图书馆助理员 他组织了秋收起义 他和朱德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建立根据地 (4)他当过土匪

  他有两个太太

 他的势力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

 他同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 (5)他曾担任全国剿匪总部副司令

 他曾去欧洲考察

 他在欧洲最重要的事情是治愈了吸毒的恶习

 他被称为少帅

 他的父亲是张作霖

 他发动西安事变,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一致抗日奠定了基础 ( ( 四) 其他篇 1.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2009 年,影片《建国大业》热播,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个熟知的人物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出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一起的画面,当时二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A.合作抗日

 B.军队国家化

  C.和平建国

 D.政治民主化 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4.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敌进我( );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

 )。

 A.追

  退

 B.退

 退

  C. 进

 追

  D. 退

 追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竞赛的形式,考察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我说长征 (一)了解长征:

 教师布置任务: 任务一:为长征纪念展撰写长征简介 任务二:学校要准备长征纪念展选择布展的油画,请同学们从第五篇的相关内容,为布展的油画起个标题,并配写解说词

 学生完成任务: 1.学生两项任务二选一,分小组完成 2.小组结合前期阅读梳理和名著第五篇内容(长征知识相关内容和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团结彝族兄弟等情节)完成任务 3.结合学生完成并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长征简介,帮助学生梳理长征的起因、路线、参与者、遇到的困难、结果、初步认识长征。通过为纪念展布展的油画配写解说词,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分享长征中最感人的画面,在交流分享中感悟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为纪念展布展的油画配写解说词,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分享长征中最感人的画面,在交流分享中感悟长征精神。

  (二)点评长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长征精神是什么? 2.长征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思考

 学生完成任务: 1.学生两项任务二选一,分小组完成 2.小组结合前期阅读梳理和名著第五篇内容(长征知识相关内容和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团结彝族兄弟等情节)完成任务 3.结合学生完成并展示成果。

 学生点评长征:

 1.学生概括长征精神 2.学生谈长征的意义。

 3.结合当今社会,交流坚持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通过撰写长征简介,帮助学生梳理长征的起因、路线、参与者、遇到的困难、结果、初步认识长征。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感悟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互助、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的精神。通过分析,加深对长征精神的体会

  四 、我感长征布置任务 任务三:为长征纪念展留言区写留言 任务四:为长征纪念展撰写对联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长征的领袖人物、长征的主要事件、长征的意义)表述感悟(两项任务二选一)

 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点评,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书写留言,交流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对比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点评和习近平主席对新长征的点评,感悟新时期坚持“长征精神”的意义。

篇五: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

党史研究 2016 年第 8 期·读史札记·红星永远闪耀*———《中国的红星》评介李 良 明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委员姜小平先生藏有 《中国的红星》 (林轶青编著)一书,该书于 1938 年 2 月 25 日由新中国出版社出版,上海杂志公司、北新书局和广州、汉口的生活书店以及香港的大公书局经售。当姜小平将该书送我鉴赏时,我感到十分惊喜。龚自珍有句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上海,首先就炸毁了商务印书馆。能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出版该书,真可谓奇迹!关于编著者林轶青,笔者反复考证,仍不知其为何方神仙。有专家告诉笔者,他可能是当时上海的出版商林轶成,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从该书序言看,他应该是一名热爱和敬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爱国知识分子。序言开门见山指出:“中国之有红军,前后不过十年历史,但红星之活动,则已近有二十年之久。”其中,他将自中共成立以来的早期领导人统称为 “红星”,将党领导的革命活动统称为 “红星之活动”,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编著者用 《中国的红星》作书名,是否受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 《红星照耀中国》(即 《西行漫记》)影响,笔者不敢妄断。1937年 10 月,《红星照耀中国》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至 11 月已发行了五版。

 “这时候斯诺正在上海这个被日本帝国主义包围的孤岛上。当时上海租界当局对中日战争宣告中立,要公开出版发行这本书是不可能的;在继续进行新闻封锁的国民党统治区,是更不必说了”。然而,在征得斯诺本人同意后, “飘泊在上海租界内的一群抗日救亡人士,在一部分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以 ‘复社’的名义,集体翻译、印刷、出版和发行这本书的中译本”。① 从这些情况看来, 《中国的红星》书名受斯诺的影响也是有可能的。这两本书几乎同时在上海出版,如果说 《红星照耀中国》是外国人写的第一本向世界人民讲述中共和红军故事的书,那么,《中国的红星》则毫无疑问是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本类似性质的书籍。林轶青在序言中说明了编著该书的理由:“此辈红星身世,各各不同,或则出身富豪之家,或则贫无立锥之地,然既经献身革命,则为主义而奋斗牺牲之精神,殆皆一致”。虽然各位 “红星”结果不尽相同,有的英勇牺牲了,有的还在英勇奋斗,但他们的革命精神都值得传扬,“尤足资为谈助”。然而,在国共分裂十年内战时期虽牺牲者颇不在少,“复因 ‘共产’二字,悬为例禁,书报刊物,检查綦严,故虽奋斗至勇,死事至烈,亦莫由漏泄于外。此辈皆一时俊彦,若听其身世湮没不彰,未免可惜。况禁之愈深,则欲知之心愈切”。此时,国共两党已尽捐前隙,携手合作,同为复兴民族而努力。因此,全国广大民众, “今日翘首延踵”,更都迫切希望知道 “此辈红星身世”。因此,为“追念过去,既珍国土,弥怀先烈,实不忍听其此辈毕生奋斗之红星,及身而没,英名不彰于世”。这些真挚朴实的语言,鲜明地反映了编著*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遗著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11&ZD079)的阶段性成果。① 胡愈之:《中文重译本序》,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 《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年,“序言”第 2—3 页。· 3 2 1 · 2016 年第 8 期

 者的精神情怀。笔者自 1986 年 10 月参加胡华教授主编的大型中共党史人物传记丛书 《中共党史人物传》编委会后,就比较关注党史人物传记图书的出版情况。早在 1928 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期间,与会代表便被组织编写过烈士传记。参加这次编写工作的有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王若飞、刘伯坚、苏兆征、邓中夏、关向应、项英、阮啸仙、夏曦等老一辈革命家,共写了于方舟、王小妹、田波扬、许白昊、向警予、刘天章、陈赞贤、郑覆他、夏明翰、符向一、谢怀德等 78 篇人物传略、小传或事略。这些珍贵的革命传记史料大都是著者根据自己的回忆写成的。此外,1929 年中国济难总会编辑的小册子 《牺牲》,按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直隶、广东等省籍,收录了陶静轩、陈乔年、罗亦农、宣中华、宛希俨、田波扬、涂正楚、黄五一、任开国、夏明翰、向警予、李大钊、张太雷、萧楚女等 180 余篇烈士的传略或事略,同样弥足珍贵。①新中国成立后,上述传记均未立即公开出版。直到 1983年 3 月,中央档案馆党史资料研究室将其一并结集为 《革命烈士传记资料》,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为被林彪、“四人帮”严重破坏的中共党史学科拨乱反正,恢复党史的真实面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 年,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为纪念中共成立 15 周年,曾计划编写 《为中国的解放而牺牲的烈士的传略文集》和 《党和红军著名领导人的传略文集》两本书。这两本书是否编成、公开出版,我们不得而知。当年,莫斯科外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 《烈士传》第 1 集,收录李大钊、顾正红、向警予、苏兆征、恽代英、蔡和森、瞿秋白、方志敏、刘华等人的传记。但这本书也未在国内发行,国人几乎不知。随后,中国人自己编著的专讲中国 “红星”的故事,就是林轶青的这本书了。《中国的红星》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林轶青在序言中说, 《中国的红星》,是“参考国内外秘密刊物”而写成的,“一以振抗日之民气,一以应读者的渴望”。全书分 “过去的红星” (31 篇)和 “现在的红星” (19 篇)上下两编,每篇传略的标题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或以社会公认的传主角色定位为题,或以传主担任的主要领导职务为题,既新颖恰当,又十分贴切,特别引人入胜。例如上编有 《广州暴动主角———张太雷》《红军第一军长———许继慎》《农运三杰之一———阮啸仙》《雄视赣东北的———方志敏》 《青年运动 领 袖———恽 代 英》等,下编则包括 《红军统帅———朱德》《中国列宁———毛泽东》 《赤黄埔 领 袖———周 恩 来》《理财专家———林祖涵》等。这不仅反映了编著者对 “红星”们热情讴歌的赞美之情,而且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兴趣。《中国的红星》是 “以新闻体之浅近文言出之”。这在写法上与斯诺的 《红星照耀中国》相似。它突出每位 “红星”的个性特色,文字生动活泼,或叙或议,都恰到好处,将各位“红星”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极强的可读性。通览过后,笔者认为该书特点有三:其一,注重 “红星”形象描写。如在 《称霸洪湖的———段德昌》中,说段德昌 “为人彬彬儒雅,容貌白皙,眉目秀丽,望之俨然一翩翩美少年也。若易以女装,混入裙钗队里,直足以乱真。见之者均以为不知谁家少年公子,绝对无人想及其为红军猛将者”。在 《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中,谓 “恽之容貌,酷似朱执信,不特此也,即其性情行为,亦与朱执信相似,惟恽较为滑稽耳”。在描写恽代英演说和写作才能时,更是景仰不已。文中称,恽代英初到黄埔军校时,“一般学生见恽衣冠垢敝,貌不惊人,目为乡下土老儿,不愿聆彼之讲演。不意恽一上台讲演,即彩声四起”。“恽在广东,因所负职务繁多,故其忙特甚……因此恽对于《向导》《中国青年》等规定之文章,常于午夜瞌睡之际,始奋其天才,振笔出之。又恽在如此忙碌之中,往往无暇整容,须发怒张,常如猬戟也”。在 《红军统帅———朱德》中,说朱德“容貌颇似鲁迅,身材颀长,但并不胖,一典型将军风度也”。在 《副总指挥———彭德怀》中,说彭德怀 “身材魁梧,声若洪钟,其状望之宛· 4 2 1 · 中共党史研究① 参见中央档案馆编: 《革命烈士传记资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年,“编辑说明”。

 若一农民”。这些朴实的文字白描,将传主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下子就拉近了传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其二,注重 “红星”细节描写。在 《广东省委书记———邓中夏》中,称邓中夏 “在写文章时,嗜吸纸烟,常于某晚为 《中国青年》写稿,自七时半至夜一时止,共吸去大仙女牌香烟九包,并且只用一根火柴,一时共党中人,莫不引为趣谈”。在叙述恽代英立党为公的高贵品质时写道,他在主持武汉中央军校工作时,“兼职累累,为武汉政府重要红人之一,月入甚丰,除兼职不取薪外,月入亦有六百金以上。但恽每月只用三十元,其余尽缴共党,以作党费,其尽忠党务,有足多者”。在 《新文化运动健将———萧楚女》中,在叙述萧楚女与国家主义派做坚决斗争时写道:“斯时也,敢于单枪匹马,与国家主义派大战者,即为萧楚女。敌人如何进攻,即如何反攻,左一篇文章,右一篇理论,不绝在 《中国青年》上发表,将国家主义派骂得狗血喷头。笔诛不足,继以口骂,口骂不足,继以用武。某日,曾琦在徐家汇复旦中学演讲,适萧亦在,上台一拳,即将曾琦打倒,一时传为笑谈。从此一般国家主义派,对萧御恨甚深,私赐以嘉名曰 ‘共产瘟神’”。在《毛泽东的夫人———贺志珍》中 (贺志珍即贺子珍———笔者注),在叙述长征时写道,红军长征,步行二万五千里,“贺亦随军前进,在战场上曾 受 伤 多 次,身 上 被 炸 伤 达 念 (廿 的 大写———笔者注)余处,满身血迹累累,受伤以后,先由人抬,继由人背,复换骡马驮,最后人马俱无,只得步行,而于此时,又产生一小孩,可谓受尽世间之一切痛苦,然卒不死,而奋斗之火焰亦不稍退减”。读到这些细节,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读者都会为之动容。这些 “红星”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是多么光彩照人!其三,评价 “红星”客观公允。编著者称,毛泽东是 “中国的列宁”, “国共再度合作以后,随着抗战形势的展开,毛泽东之地位乃更见重要,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所属望之第二领袖”,并预料 “不久将来,毛必为中枢重要人物也”。他评价朱德说:“惟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在朱德领导之下,参加西战场作战以来,捷报频传,其神出鬼没之游击战,使日军陷入极端困难之地位。” “今后之朱德,恐尚须加一 ‘民族英雄’之头衔也。”他认为,周恩来在西安事变中 “为最活跃之人物,且为斡旋国共合作之最大功臣。国共再度合作,周之地位,更为重要”。他指出,方志敏 “对于农民运动,具有特殊天才,在大革命时代中,已露头角”,是 “赣东北苏维埃运动的创始者,曾任红军第十军军长,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固亦独霸一方之红军英雄也”。他强调,陈延年在留法勤工俭学时,就和赵世炎、李立三 “被称为共党三杰”,“其为人刻苦耐劳,具有锐利的政治眼光,观察一切,异常正确,而办事手腕,尤有斯达林之风”。他评价汪寿华说: “汪天资聪慧……专门研究俄国共产党史的斗争经验与方法,灵活地配合到实际问题上的运用。如有人与之谈马克斯列宁主义之类理论问题,汪常无何种意见发表,但如有人与之谈及实际中一些琐碎的困难问题,则汪即有良好之办法与主张”。如此等等,都比较中肯,对读者全面了解 “红星”极有助益。当然,囿于历史条件,《中国的红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将当时还健在的邵式平、李立三列入 “过去的红星”中,显然不妥。又如,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是项英、陈毅等,但陈毅被误写为叶剑英。还有将向忠发、王明、张国焘也列入中国的 “红星”,现在看来也很不恰当。他们三人,“晚节不忠,不足为训”。但笔者认为,对以上问题,不能苛求于林轶青。尤其是关于向忠发、王明、张国焘的问题,我们更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去对待。向忠发 1931 年 6 月 22 日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后叛变,24 日即被枪杀,当时中共中央对其叛变并不知情。在他被杀害两个月后,中央苏区将 8 月 24 日至 30 日这一星期定为 “向忠发纪念周”。1931 年 12 月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 《红旗周报》第26 期,刊载了 《叛徒顾顺章的悬赏启事》。其中写道: “叛徒顾顺章叛变革命以后,即变成了蒋介石幕下的高等侦探,他的唯一工作,即同共产党奋斗。恽代英向忠· 5 2 1 · 2016 年第 8 期

 发同志之死,都是他工作的成绩”。第 27 期还刊载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张国焘、项英联名签发的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通命》,列举了顾顺章叛变的种种罪行,其中就有 “不幸中共总书记向忠发同志”即在顾顺章的 “布置中被捕遇难”。湘鄂西苏区和鄂豫皖苏区还相继召开了追悼向忠发的大会。至于王明、张国焘,他俩这时仍在革命队伍中担任着重要领导职务。因此,将他们三人列入 “红星”行列,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见,《中国的红星》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它虽然出版于近80 年前,但在今天仍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而且,笔者在国家图书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图书馆和文博单位均未查到此书。姜小平收藏的该书是不是孤本,尚不能简单得出结论,然而存世罕见确是事实。因此,笔者深感有将该书作为历史资料重印出版的必要。党中央历来重视对党史的学习,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强调党史是必修课。他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①“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②“要把革命烈士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诗文、家书编辑成册,用于干部教育……让大家引为镜鉴、自觉自律。”③这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领导干部的关爱和希望。而 《中国的红星》,正是广大干部,还有全国青年学习中共党史的不可多得的历史参考资料。(本文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 430079)(责任编辑 赵 鹏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

篇六: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

巾帼黄晓娟号孙涛等知 名 演员 合作 演 出 过 不 同 艺 术 风格的 小品  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她说演员在 一 起 演 戏 是 一 种 缘分 在工作上要真诚合作 在艺术上要真情沟通从小能歌善舞的黄晓娟一直想当 文艺兵她  岁 进阜新市文工团 后又调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  年 她为 抗 洪 部 队 慰 问 演 出时 看到在危难关头解放军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卞振摄作 为 为 数 不 多 的 女 性 喜剧演员  沈阳 军区前进文工团的黄晓娟 堪称是近年来在军地 喜 剧 舞 台 声 名 鹊 起 的 一 位优秀演员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 她作为中央电视台 举办的第 五 届 全 国 小 品 比 赛 的 特 邀评委 在亿万观众面前登台 亮相  从某种 程 度上 讲  也 是 对她建树喜剧事业的一种褒奖黄 晓 娟 是 黑 土 地 上 成 长起来的演员  她的 表演艺术充盈着家乡 红高粱一样火热纯朴的真情 观众最早熟悉她是在  年辽宁 省举办的 春节晚会上 她与赵本山 合演小品麻将豆腐 把一个大胆泼辣 劝 姐夫 改 邪 归 正 的  小 姨子马丫 的形象刻 画得惟妙惟肖  一时间东北地区的 观众都亲切地喊她小姨子 后来马丫 走进中央电视台  在多次 春节 联欢 晚 会上 与  老 蔫儿 赵本山 小个子丈夫潘长江   伙计  魏积安 等  合作演出 了 小品 相亲 我想有个家桥三号楼长祝寿 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谈 到 与 这 些 表 演 风 格 不同 的 知 名 喜 剧 小 品 演员 的 成功合作 黄晓娟谦虚地说 我在 他 们 身 上 学 到 了 很 多 东西 比如 我和赵本山搭档的一系 列 小品  他的 表演具有生活的真实机智和幽默 每个喜剧元素都是从心里自然流出 来的  在台 上随时都会即 兴抖响一些包袱 这就要求我在配戏时 无论是台词语言还是身体语言反应都要机敏 在快捷地调整表演心态与表演形式中  追求一 种  水 涨船 高  的 艺 术 效果 我与潘长江合作的小品都是高个儿媳妇与矮丈夫的 戏 其艺术造型本身就营造了一种夸张的喜剧氛围 但夸张不可无度 过了 就会使艺术变形 因 潘长江是唱评剧 出身 我最早学的是舞蹈 我们就发挥各自 的 优势 进入一种载歌载舞的 表演 在欢乐的 意境和欢快的节奏中追求思想意蕴与艺术和谐之美 魏积安是著名话剧演员 他的小品表演不温不火 追求人物的个性化 与他配戏我就要求自 己注重人物内 心的细腻刻画和外在语言的准确到位除此以外 黄晓娟还和张国 立侯跃华范伟 句老百姓对子弟兵的深情 更增添了 她参军的愿望  年她终于被特招入伍 成为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一名演员一身绿军装 使黄晓娟陡增了 军人的 使命感与责任感参军前她曾在地方一家电视台做兼职主持人 入伍后她毫不犹豫地把这份工作辞掉了  全身心地投入了军事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 她深入基层了 解官兵 在激扬的 军号和嘹亮的军歌里倾听军队的时代脚步 在训 练场和演习 场上品 味军 人 的 战 斗 豪 情  她 先 后 在选举之前  为 祖 国 干 杯 理发大校的 家事等小品中成功塑造了女兵军嫂战士的母亲等一系列 艺术形象 两次参加春节双拥 晚会演出 并在去年第八届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得特殊贡献奖黄晓娟虽然参加过许多大型晚会的 演出  但她感到 作为军队的一名文艺工作者 她真正的大舞台在军营 在官兵的心中 她自 豪而幽默地说 在军营创造了 自 己演艺生涯的许多新记录 有 最高水平的演出 那是在高山哨所 她爬上高高的 观察架为官兵演唱有观众最多的演出 在边境线上的哨位 看她演出的虽然只有一个士兵 但他代表的是祖国 他的身后有  亿中国人民为兵服务没商量 每次下部队演出  黄晓娟从不讲条件提困难去年  月  她患阑尾炎做手术 刚出 院就到辽宁省军区的海岛部队慰问演出  一上船 她晕得昏天黑地 上岸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大家都为她的演出 担心她说 我晕船但不晕台 为兵演出 既要有热情还要有艺术的诚信 每一场演出  她都是全身心的投入由于劳累 她的刀口感染化脓 但她谁也没有告诉 忍着疼痛坚持演出 一天中午 她听说山上观察所的 官兵晚上看不上节目 她坚决要求上去慰问 室内 没有演出 场所 她就在外面的空地上给战士唱歌讲故事就是这样 她以顽强的毅力 走遍了海岛部队 在浪涛里撒下了 一路爱兵歌那是黄晓娟中小品表演剧照陶玉玲指挥战士唱歌 幕 后 珍 闻责任编辑卞振 社 址  北 京 阜 外 大 街  号电 报 挂 号邮 政 编 码 发 行 科 电 话广 告 许 可 证 京 西 工 商 广 字  号月 定 价   元零 售  每 份  元昨 日  北 京 版  开 印   时  分印 完   时  分    年  月  日星期五第八版七 彩 风文化周刊前线文工团献艺临汾旅贺团庆汪寿生本报记者卞振月 的金陵古都郊野 青山环绕的南京军区某部临汾旅训练场 战车暂停了轰鸣 士兵缄默了冲锋的呐喊 排列成半月 形的战车和迷彩方阵 簇拥着彩旗鲜花装点的临时舞台 一场军区前线文工团慰问 临汾旅 官兵的庆贺建团 周年的联欢演出 活动在此欢腾开场前线文工团是一支光荣的军旅文艺队伍从抗日 烽火中走来的该团先辈们 无论是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 还是在解放大军转战大江南北的历次重大战役中 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握笔登台能演会唱 深入士兵之中能做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了军队文艺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年  月  这个团队被总政治部正式命名以来 经几代前线人的呕心沥血的努力前线的艺术品牌享誉军内 外 一批批精品 佳作深入人心 一茬茬艺术家灿若星辰该团取得的辉煌成就 不仅得到过党的几代领导人的赞许 也凸显着前线人 年来以战斗的抒情风格全心全意为兵服务的光辉足迹 特别是在去年以来 军区两团一室合并成前线文工团后 他们拧成一股绳 以更大的决心和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积极践行着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的为兵服务神圣使命以慰问部队官兵的形式来庆贺团队的 生日  得到了 全团上下的热烈响应 一些离退休的 老艺术家和调 离的 中 青年艺术家也欣然前往 月  日  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 周 年纪念日 的翌日  前线文工团部分演职员就在团长应志琪 政委黄继胜的带领下 赶赴临汾旅举行了 这场慰问联欢活动演出 前 临汾旅 官兵为全体演职员进行了精彩的轻武器射击及队列行进表演 而在激昂的音乐旋律中 前线文工团也以舞蹈阳光军营拉开了 慰问演出 的帷幕在官兵们热烈的致谢掌声中 歌唱演员 刘艳柱钱琳 分别献上了独唱歌曲 当 兵的人和因为爱你在喜剧片炊事班的故事中扮演副班长角 色的该团演员范明 和他的搭档王庆登台表演了令人捧腹的小品军营歌手在欢快的笑声中 一群手舞镰刀的女舞蹈演员逐次登场 表演了 该团的经典舞蹈节目 丰收歌演员 们的 精彩表演也令台下官兵跃跃欲试 他们推举了 本部队的军营歌星某警侦连战士陈辉以及战士腰鼓队登台献艺竞技 一时间 台前幕后的官兵和演员们的掌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在现场火热的气氛中 前线文工团的歌唱演员 王达 孙振华 成达泰 朱虹 葛军 先后登台 献上了 拥抱两地书母子情不要问为什么军之恋 等一组独唱重唱节目  相声演员杨鲁平陈峰宁表演了相声咱爸爸 舞蹈新秀刘亮韩道亮演绎了 双人舞战友兄弟慰 问 演 出 中 随行的几位特殊演员也令人注目  他们是老艺术家陶玉玲黄国林夫妇以及著名 节目 主持人于紫菲和影视演员 吴玉华作为老前线人 他们也登台 表达了 对老团队的眷恋和对官兵们的关爱之情特别是老艺术家陶玉玲这位曾在影片 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了 二妹子和春妮的家喻户晓的人物对官兵们的真挚感情深深打动人心 演出 之前她自 告奋勇指挥全体观演官兵合唱了 我是一个兵等队列歌曲演出过程中她登台演唱了影片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朗诵了赞美士兵的长诗你是我心中的星 还把官兵们献给她的鲜花重献给上台演唱的战士歌手两个小时的慰问演出  在集体舞永远的欢乐旋律中落幕依依惜别之中 演职员 们的耳畔似乎还在回响着陶玉玲朗诵的铿锵诗行 站在你们面前就像小学生见到了 久仰的师长就像运动员 面对最权威的裁判就像游子回 到 了朝思暮想的故人之中我的亲人我亲爱的士兵谁说我们是舞台银幕上的明星你们 才是我心中最亮的星 本文照片李国平摄平山县军民同创红色颂歌情景歌舞走进西柏坡受欢迎唐国和在 保 持 共 产 党 员 先 进 性 教育活动中 到河北省平山 县西柏坡参观学习 者络绎不绝 为了 使西 柏 坡精 神 播 洒 在 更 多 人 的 心田  平山 县军民创 编了 一台 情景歌舞节目 走进西柏 坡 巡演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受到 热烈欢迎西柏坡作为党中央指挥全国解放的最后一个指挥所 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平山县人武部为此每年都要接待近万名来自 全军各部队 军事科研院所的官兵 尽管如此 在人武部部长张兴祥看来 西柏坡地处偏僻 能到纪念馆参观的官兵毕竟还是少数 如何采取一种形象生动的展现形式 让更多 的 官兵特别 是 基层 官 兵 了 解 体 会到 西柏 坡精 神 的 魅 力  对 培 养 战 斗精 神  提高 部 队 战 斗 力  该 是一件 多 好的 事  张 部 长的 思 考与政委薛少华的 想法不谋而合经 过人武部  一 班 人  的 反 复商讨 一个 在 西 柏 坡讲解 员 中成 立民 兵 艺 术 团  将 纪 念 馆 丰富 翔 实 的 历 史 资 料 创 编 为 文 艺作 品  送 到 军地单 位 演出 的 方案出台了通过反复筛选 一个由  名业务精且有文艺特长的讲解员组成的民兵艺术团正式成立此举得到了河北省军区等上级机关的肯定 石家庄警备区还及时下拨专项经费为提高节目 的艺术品 位 人武部两位主官在石家庄市委和西柏坡革命纪念馆的支持下 跑省会赴北京 邀 请 有关 专家任艺 术指 导  把党 中 央 中 央军 委 在 西 柏 坡 时 期 运 筹 帷 幄 指 挥 全国 解放战 争 的 重 大 历 史事件  毛 主 席 等老 一 辈 无 产 阶级革 命家 在西 柏 坡工 作  生 活的 小 故 事 编 排 成 几 十 个 小 短剧  歌 舞  河 北 梆 子  小 品 等 节目 为 进 一 步 提 升 艺 术 团 姑 娘小伙们的表演水准 他们先后组织 艺 术团 的 同 志 们 与 国 家 广 电总局中央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 解放军艺术学院 战友文工团 煤 矿文 工 团 等新闻 媒 体 和 文 艺团 体进行了 一系 列 联 谊 联 欢 活动 收到明显效果在天津某部队干休所 一群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战士 节目还未看完就已泪 湿衣襟 观后一再对演员 们表示 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烽火连天的峥嵘岁 月  在某集团军礼堂演出 后 全场千余名官兵久久不愿离去 要求加演节目 的掌声持续了十多分钟 在北京大学 艺术团 用 朴实无华的 表演把 革 命领袖 的 情 怀 渲 染 得 真挚动人 使这所百年名 校的 莘莘学 子 热 泪 盈眶  在 中 南 海 怀 仁堂 中央首长看完演出 后高兴地说 不简单 你们把西柏坡革命纪念馆 搬出 来了   截至  月 底 民兵艺术团进军营 走厂矿已 先 后 演 出 余场 次  观 众 达 万人战友巡演到基层带 着 第 八 届 全 军文艺会演的 获奖作品 北 京 军 区 战 友 文 工 团近日 奔赴山 西 河北等部队驻地 展开了 一次巡回慰问演出 在一场场气氛热烈的演出 中  当 兵的 人戴上军功章潇洒上路等铿锵有力 的 战歌 回 荡在座座军营 下部队从不缺课的歌手老兵 上台时因扬尘影响了 伴奏带的运转 但他那 好男 儿当 当兵的清唱仍激起战士们强烈的共鸣 战友文工团演员们的精彩表演 极大地感染着基层官兵 演出 现场回荡着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官兵中打出 战友文工团 一线官兵最爱你等横幅 于文华张迈麦穗面对战士们签名留影的要求不烦不躁 尽量一一满足以 生动 的 慰问 演出 为 载体 体现 先 进性 教 育成果 演职员 们 既 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 慰问演出 中把一切献给党回 肠 打 动人心 ...

篇七: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

星闪闪耀红都

 七月是一个特别的月份,在这个月里,我一连经历了三次洗礼:一次是接连一周的期末考试洗礼,一次是红色革命精神的洗礼,最后一次是暑期兼职的社会历练.然而,这三次洗礼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瑞金之行的红色革命精神。

 坐了近十个小时的车 我们一行四十多个人于七月七日晚上十一点多到达瑞金市区的某一宾馆处。

 虽然一路车行劳顿 大家都辛苦不堪 但当我看到了导游姐姐所谓的 “准二星级”宾馆的住宿条件还不错有效果还不错的空调有可以收看 n 个频道的电视还有大大的房间时顿时松了一口气颠簸了一天的疲惫的身子也觉得忽的舒坦了不少。也许在潜意识里我还当此次瑞金之行是为旅游享受的呢。

 然而接下来几天的对革命遗址的寻访却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当初那可笑而幼稚的旅游享受想法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享乐思想是错误的。

 一、 叶坪之行

  瑞金是革命的发源地而叶坪又是最初的中共苏维埃政权的中心。在叶坪我们参观了以前革命人士生活和办公的地方中共苏维埃政权第一次会议遗址还有公略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很难以想象当初的革命人士是客服了多大的困难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双重迫害的条件下 创建了中国人民革命的伟业。没有与国民党军的美式武器相匹敌的枪炮没有宽敞明亮的会议室和办公室我们的中共革命者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畏艰辛、不屈不挠、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简陋的一苏大会场

  长条凳木桌子小油灯

  1931 年 11 月 1 日至 5 日,这里举行了中共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7 日至 20 日,这里又隆重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这里不仅从外观上看较为破旧里面也是很普通的农家布局天井、油灯、长条凳还有高高的门槛。一切都与当时普通的民房无异。

 中央印刷厂

 中央印刷厂传播红色的革命思想。简简单单的印刷设备帮助中国共产党谱写革命的新篇章续写着中共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公略亭

  为纪念革命烈士黄公略儿建造的公略亭。十来平方米的小亭子却寄托着人民对黄公烈士的深情缅怀。我们缅怀的不仅仅是烈士更是他们所体现出得那份执着、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烈士纪念塔

  红军烈士纪塔子弹的外形底座为当时中央重要领导人的题词。战争是残酷的革命也不可避免有牺牲的。为了革命很多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牺牲的人多的我们甚至都叫不出他们具体的名字但他们都以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烈士” 永远留藏在人们心中。

 红色无处不在党就在身边

 ,

  小镰刀代表中国共产党 所以该小窗子寓意者中国共产党如初升的太阳必将大放光芒。

  厅堂中挂着最初的国徽。五谷杂粮

 二、 罗汉岩之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确实是实话。罗汉岩只是红军长征路上的诸多山中的普普通通的一座可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在我看来上山难来下山也难。罗汉岩并不高但路比较陡峭、崎岖。我们所爬的这条路还是用石头砌过的。凸凹不平的石阶弯弯曲曲地像一条扭曲的蛇身围着山蜿蜒而上。踩在那凹凸不平、陡峭的石阶上时刻留意着脚下生怕一步小心脚一滑或者是一歪那后果便是不堪设想了。上山的艰辛在过一线天的面前却显得微不足道。

  “一线天”  顾名思义 也就是指极狭窄的地方。

 看着那一次只容一人通过的狭道黑黑得仿佛幽深地看不见另一头了我就不由得发抖了忍不住问导游姐姐 “非要过这个一线天不可吗”导游姐姐由于刚爬上山顶累得喘不过起来也就没有言语只是点点头她这个点头给我的打击有如晴天霹雳般巨大。不过我转念一想既然已经来到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就要秉承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不畏艰苦勇往直前。于是我一咬牙决定试试了。好在有两个大胆一点的同学一前一后地护着我不断地叮嘱我小心点告诉我怎么下脚应该踩哪里我这才安然过了一线天。从一线天出来后回头望望发现它也并不是那么的可怕。其实生活中经常会这样再大的困难过了后再回首展望其实也不过尔尔罢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同伴之间的帮助是难能可贵的。不难想象当初红军长征的时候大家相互帮助 相互扶持的样子。

 团结 勇往直前 让红军面对一个个天险有如走“泥丸”一般所向无敌。

  此次瑞金之行还参观了很多地方像沙洲坝瑞金革命纪念馆等等红色革命的影子无处不在。

 这几天来 我们一边寻访着革命的足迹 一边感受着红都热情而朴实的民风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的艰辛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做为一名大学生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应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秉承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期 3 天的瑞金之旅结束了但我们的革命精神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我们不仅要学习好科学知识更要努力是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爱国的社会主义青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好地知道了中国革命并帮助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同样我们也应该坚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繁荣而富强的中国。

 闪闪红星耀红都更为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推荐访问:六盘山红星纪念馆参观日记 红星 纪念馆 参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