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10篇

时间:2022-11-07 16:40:02 来源:网友投稿

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10篇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2022高三作文“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4篇原题呈现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10篇,供大家参考。

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10篇

篇一: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22 高三作文“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4 篇 原题呈现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是对袁隆平先生光辉一生的形象概括。

 下面是袁隆平先生说过的话:

 ①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②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

 ③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好一颗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上述材料能给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袁隆平先生的成就,第二部分陈述了袁隆平先生的三句名言。三句名言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句①表明袁隆平先生高远的理想、仁爱之心;句②强调追求事业应从苦中找乐,以苦为乐,而以苦为乐的前提是有希望,这“希望”可以理解为目标、方向、愿景;句③强调追求身体、精神、情感健康的重要性。上述材料可以引发这样的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如何获取事业的成功?再联系写作任务“对自身发展的思考”,以及写作者的身份“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青年”,可以确定写作方向: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青年应该如何树立理想、躬行实践“我们的事业”如何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远大的理想、正确的目标、实践的能力、乐观的情怀、健康的体魄、高尚的精神、健康的情感等,都是“我们的事业”成功的基石。在写作中,要尽可能地表达这些“基石”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文章逻辑严密,说理透彻。

 优秀范文 1 袁老一生光辉 青年奋进追随

 一粒种子,究竟能迸发出多大的能量?是破土而出挣脱头顶干倍重于己的泥土,是落户山岩绝壁穿石万般坚于己的硬板,是历经千年的古莲穿越时空也要灼灼绽放……在袁隆平先生这里给出的答案是: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从青春到耄耋,从青丝到白发,袁隆平先生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杂交水稻。一件事,便足以光辉一生,光耀万代。袁老辉煌灿烂的一生也为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修身、理想、实干。

 修身为基,身修得正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好一颗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袁隆平如是寄语似种子般欲蓬勃的青年。“青年者,人生之初,人生之华也。”在人生华初之时,一定要扣好“第一粒扣子”,像天才少年曹原 21 岁便攻克困扰人类百年的石墨烯技术难题,面对国外优越条件诱惑毅然拒绝,坚守中科院物理研究,以此少年为榜样,重修身强信念,“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理想为炬,坚定理想方能照亮前路茫茫黑暗。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正是这“天下人都吃饱饭”的理想,让袁隆平在艰苦条件下永葆初心不懈坚持奋斗,在历遭批斗下忍辱负重克服千般不易,在众人反对下挑战权威笃定学术立场,在功成名就时纯简朴素终日下田科研……是理想,像一颗高悬于无月之夜的明星指引着袁隆平不忘初心,走过了光辉璀璨的一生。青年也应以理想为高擎的火炬,穿越人生路上未知的茫茫黑暗,抵达成功彼岸。

 实干为剑,剑锋磨砺方能直抵人生至明峰巅。

 “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苦的,整日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袁隆平一扎根农田,一生倾情农田,“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去田里的路上。”如此实干,方有超级杂交水稻服务中华享誉全球。新时代孕育新气象,新呼吁“实干家”:“愿做一辈子筑路人”的“当代愚公”毛相林,献身百色脱贫战场的“大山女儿”黄文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蘑菇专家”林占熺……一批批新时代实干家激励着青年们以实干为魂,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辉煌!

 修身为基,理想为炬,实干为剑,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已然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定当在袁隆平先生精神光芒指引下,缔造属于新时代的中国与中国青年的传奇!

 袁老一路走好,青年定一生奋进生追随您的光辉,不负您望……

 优秀范文 2 播青春之种

 获繁茂人生 大国重器,国土无双。袁隆平院生终其一生坚守稻田躬耕垄亩,让农民收获了希望,让世界收获了富足。从一名小小的乡村教师到名满天下的院士,袁隆平的心从未改变:一生只做一件事,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站在擘画未来蓝图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肩负民族大任的青年,我们学习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以青春力量播下希望之种,以踏实付出收获繁茂人生。

 胸怀天下,以一腔济世情怀,树崇高理想信念。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肌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是袁隆平爷爷的济世理想。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心忧天下为自己的人生厚植信念土壤。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到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胸怀天下是他们成就卓著的源头。作为时代青年,我辈自当赓续这种精神,厚植精神土壤。胸怀天下,为生民立命。

 不怕困难,以满怀欣喜希望,克服困难破土萌芽。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如是说。追求梦想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但只要像袁隆平院士一样苦中作乐,做一事爱一事。这荆棘便可化作布满鲜花的原野,再也没什么能将我们折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前方充满未知与挑战,择一事爱一事用一生,不怕吃苦,苦中作乐方便能使理想之中在昏暗里破土而出。

 全面发展,以强健精神体魄,收获事业之果,人生之春。

 “人就像一种子,要做好一颗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伴生着渐增的压力与紧张,个人身体心理健康越来越不容忽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为强健的体魄,袁老九十高龄仍亲下稻田,钟南山院士鬓发花白仍逆行战疫,许渊冲老人仍深夜翻译名著。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拥有强健的体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克服困难实现理想,更好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厚植理想信念土壤,播撒济世报国之种,以强健精神体魄促种子茁壮生长,以青春力量获繁茂人生,袁隆平院士永远是青年奋斗路上的指引和榜样。

 优秀范文 3 红日初升道大光,青年似山挺脊梁 拳握古今,肩挑日月,锻自烈火,履过薄冰,青年身似山河挺脊梁,心如玉壶冰高洁,立足于时代发展之潮头,肩负着民族复兴之大任,吾辈青年当致力自身发展,挺起山河脊梁。

 时序轮转,丹心永固,青年以远大理想为北辰,方能找准航道,挺起山河脊梁。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袁隆平先生如是说。远大理想,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硬核担当;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情怀。岁月泼墨,缀下繁花,盛开的,是杜甫“安得天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希冀;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我辈青年唯立下远大抱负,方可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心中烛火,明于烈焰,青年以殷切希望为灯塔,方能冲破黑暗,挺起山河脊梁。

 谁无暴风劲雨时,经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而激励着我们挺过暴风劲雨的正是希望。希望如浩荡深夜的莹莹之光,照亮前路。诚如是,君可见毛泽东怀雄狮苏醒之希望,点燃革命;君可见独臂少年张家诚怀前路光明之希望,坚持练球;君可见袁隆平怀百姓富足之希望,乐在苦中,吾辈青年亦当时希望之烛火,拨开尘埃,刺破阴霾,迎来人生曙光。

 青山巍峨,自升云气。青年当以健康身心为基石,方能茁壮成长,挺山河脊梁。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一切之先,健康身心乃自身发展的基础。先贤杨雄曾将人生比作射箭,而修身即为弓,斯言不谬!酌古,有诸葛亮告诫后人以”宁静致远“修养身心,昭示修身之重;斟今,苏炳添,杨倩等中华儿女深知体魄之要,强健身体,振奋精神。由此观之,我辈青年塑造健康身心,终会探得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

 今我少年郎,晔晔如扶桑。鹰隼初飞日,风尘自翕张。乳虎啸谷时,百兽震且惶。瀚海犹破浪,长空任驰翔。今朝之青年,当以远大理想为笔,以殷切希望为墨,以健康身心为砚,书写人生华章,挺起山河脊梁。

 优秀范文 4 身为一种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倾耳敬聆,犹听得袁隆平先生”让天下人吃饱饭“的豪言壮语;简史细读尚睹得袁老一生的丰功伟绩。试问:是什么让我们得以韵享粮食之丰收、社会之富裕?叩经问史,朝山谒水,袁老的一生无疑是最好的答复。吾辈当以袁老为榜样,肩负民族复兴大任,壮今日中华之姿。

 欲立巍巍泰山之高仞,须树谡谡劲松之高愿,立身处世,需要远大的理想与高洁的愿望。

 宋人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诚哉斯言,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必有大志,必有满腔热血。君不见,周恩来总理年少便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鸽之志;君不见,钱学森院士高呼”原子弹,我们中国人也能搞!“君不见,宇航员汤洪波十七年待命仍有冲向苍窍的梦想……他们眼里有光,胸有大志,正是这一份对梦想不断追求的心,造就了他们彪炳史册之大功。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树远大理想,矢志不渝地实现它。

 欲淬霍霍宝刀之风骨,须生烈烈真火之热情。对工作的热情与希冀是乐趣的源泉。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艳于它现时的美丽,却不知它也浸满了努力的汗水。”冰心奶奶如是慨叹。斯言不谬,只有耐得住寂寞,存得了热情,方可开出成功之花。你看,沈从文先生在深山偏坳里,仍吟出“荷花满池,幸甚至哉“的乐观之语:你听,长征中最艰难的时刻,红军响起一支支;:你嗅,试验田里,科研人员爱抚作物的阵阵稻香……他们对工作饱含深情,以最好的姿态面对枯燥的工作,仍是别有一番风味。吾辈青年当有这份热情与希望,努力练就过硬本领,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找到我们的乐趣。

 欲获落落雪鹤之精神,须养皖皑白雪之心性。我们应像种子一般,潜心深造方得枝繁叶茂。

 少年振衣,岂不可作千里风幡看?少年瞬目,亦可作万古清流响。吾辈青年当养种子之心性,练就“千磨万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性;练就大雪无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强劲;练就“傲霜斗雪心常在,独立寒风始如一”的品质。征途漫漫,惟有做好一颗健康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方可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吾辈青年当立大志,怀热情,潜心造,即使身为一种无轻重,也要愿将一生献宏谋,愿吾辈今日之高暗远瞩,成就于明日之盛世中华。

篇二: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习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1

 不容置疑: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决祖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上谁的贡献最大呢?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标准答案:袁隆平。他是 80 年代就上了历史课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学家;他是创造水稻亩产 1200 多公斤神话的当代神农;他是美国科学院唯一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杂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梦想吗?他的追梦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看了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 1960 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 1960 年 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 1964 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 14000 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 6 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 x,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

 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 80 个国家培养了 14000多名技术员,40 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 700 万公顷,普遍增产 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 3 吨增加到 10.8 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 20 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名牌、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会 学习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细雨纷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x 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 x 逝世,享年 91 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袁隆平的一生,无私奉献,功绩显著,心系百姓,关注温饱,收获富足。2019 年 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爷爷“共和国勋章”。面对荣耀,袁隆平爷爷淡然处之,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那天袁隆平爷爷只知道 x12 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立即赶过去,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

 有一次袁隆平爷爷被网友拍到去超市看米价,看完后开心地离开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得益于袁隆平爷爷,再也不害怕断粮没有饭吃,摆脱了饥饿,实现了完全温饱,追求于精神生活。袁隆平爷爷曾寄语年轻一代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为实现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自然会有回报的。”袁隆平爷爷的一席话让每一位当下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受益,袁隆平爷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百年党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新中国是人民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伟大奇迹是人民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人民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是党的力量源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人民继往开来,持续奋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抗疫情、战灾害、保民生、促发展……无不关系国家国泰民安,无不心系人民殷切期盼。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潜心专研、无私奉献,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用智慧和汗水书画辉煌蓝图,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不朽丰碑。

  会 学习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

 袁隆平把毕生精力用在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创新上,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身上所释放的精神却令人感动。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1953 年,23 岁的他从西南

 农学院毕业之后,扎根基层,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他呕心沥血,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饭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我们哀悼和纪念袁隆平,就是要学习他立志为国为民的追梦情怀。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牵挂着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像袁隆平那样,敢于播散梦想的种子,并让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阳光与水分,奋力向上生长,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开出最绚丽的稻花,也要结出金灿灿的稻谷。袁隆平的一生是奋斗创新的一生。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敢于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而且始终淡迫名利,始终奋斗。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种子梦”。耄耋之年,依然奋斗不息。“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入院之后,袁隆平还牵挂着第三季杂交稻。敢于有梦,奋斗筑梦,青春追梦。“90”后的袁隆平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依然穿行在稻田之中。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新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凉,吾辈接棒!”。

  “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当灵车缓缓驶出医院时,在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悲恸高呼中,在车辆的呜咽鸣笛中,在每个人的泪水中,在 xx,在全国各地,在国内外,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表达一种哀思与缅怀。为啥袁隆平的离去会触动亿万人心,关键就在于他始终心怀人民,心系人民的温饱。面对上世纪 60 年代的粮食短缺,作为学农的袁隆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提高粮食产量作为了他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赚钱可以,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社会,人民才把他高高举在头上。“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始终脚踩大地,专务于伟大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热爱与拥戴。

 世间从此再无袁隆平,但在遥远的太空,有一颗星星更加闪亮,那就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我们在表达哀思的同时,赓续他献身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伟大精神,才是对他的纪念与追思。

 会 学习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4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学习榜样,袁隆平爷爷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了解到袁隆平爷爷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 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

 力于杂交水稻科 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 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 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科学家,袁隆平爷爷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 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 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广大学子树立了学习的典范,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爷爷,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地学习袁隆平爷爷的高尚情操,在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学习,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学好知识造福人民。我们要学习袁隆平爷爷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除了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外,更应 该让大家都来学习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篇三: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2022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 1500字最新五篇

 2 2022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 1500字最新五篇 1 1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 1930 年 9 月 1 日。上世纪 60 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

 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2 2022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 1500字最新三篇 2 2

 读袁隆平,读“杂交水稻”之父,我可以从中读出精神,读出品质,读出境界。

 读袁隆平,我知道人要有一个伟大的理想。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多么伟大的理想啊!多么崇高的追求啊!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是无数英雄为之努力的方向。凡成功者,必定有坚定而明确的理想。他们把理想作为自己人生的航标,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达自己理想的彼岸。在理想的指引下,袁隆平宛如上紧弦的发条,拉满弓的锐箭,展示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越过让常人望而却步的艰难险阻。终于,他实现了他的夙愿:用占全球 8%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 22%的人口,他让中国人远离了饥饿。

 读袁隆平,我知道要想做事业,必须先学做人。

 只有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才能踏踏实实做事;只有做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才能一心一意做事,只有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才能明明白白做事。如果袁隆平贪

 图名利,他可能早已是亿万富翁;如果袁隆平贪图享受,他也不用以七十六岁的高龄流连于稻田之间。他是真正想为人民做点实事,为农民增收,为国家分优。

 读袁隆平,我知道机遇宠爱有准备的人。

 从查得威克发现中子,到中国科学家合成人工胰岛素。他们遇到机遇,获得成功,哪一个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哪一个不是经历了数千次的实验呢?有位名人说得好:“当你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就可以考虑机遇了!”是啊,机遇永远偏爱有准备的人。

 读袁隆平,我知道运动是很重要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试想,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健康长寿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增添多少新的发明创造啊!每次听到有风华正茂的科学家去世,我都会为他们感到惋惜,为国家失去人才感到痛惜。经常运动,使自己身体健康,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为人类多作贡献。袁隆平_岁了,仍然能在实地实验,这与他平时经常运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直接的关系。

 读袁隆平,使我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袁隆平,使我的心灵得到美化;读袁隆平,使我的生命得到增值。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篇三】

 1930 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1949 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到了60 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篇四】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

 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 1008 亿,却独爱 15 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

 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这句话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社会的物质财富也空前高涨,社会成员萌发了对财富的无限渴望,功利化的思维也开始泛滥。如果任其泛滥,必然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深渊,“小富即安”、奢靡之风盛行,我们的步伐也将停滞不前。

 “志当存高远”,一个青年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如此,提倡“不以财富衡量价值”,将引导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一代向更高的层次追求,像我们的

 祖先一样,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创造出超越物质财富更为可贵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才是中华民族的立本之基,强国之道!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篇五】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

 袁隆平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中国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 3000 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

 袁隆平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但袁隆平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 6000 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些“积蓄”,但他却会穿 15 元一件的衬衫,100 多块的鞋子,260 元的手表……

 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 不仅如此,已经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 100 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么,无数相对于袁隆平老人年龄的“年轻人”,是否该以袁隆平老人为榜样,为着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只考虑更“赚钱”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奋斗不息呢?

篇四: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作文写作备考:材料作文“种子精神”写作指导及佳作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决心学农。母亲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袁隆平却“死活要学”:“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从那时起,袁隆平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2.美国和日本研究杂交水稻都失败了,很多科学家认为杂交水稻根本不可能成功。袁隆平顶着舆论的压力,经过数年研究,历经成百上千次失败的试验后,终于在 1973 年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到 2004 年,全世界 20%的水稻采用了袁隆平的杂交技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3.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关于“种子”,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是材料、话题和任务的结合,由阅读材料和任务要求两部分组成。

 任务要求,首先明确写作话题的关键为“种子”,写作中一定要出现“种子”一词,且应为写作对象或与写作对象有密切关联。种子有“实”和“虚”两层含义。“实”的种子指在一定条件下能萌发成新的植物体的种子;“虚”的种子指事物的本质或根源,可以是理想愿望、精神品质、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走向。写作时,写实是为了写虚,可由实过渡到虚,也可直接写虚。

 根据“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的写作要求,我们可以写感悟,可以写联想,可以写成议论性文体,还可以写成记叙性文体,但都要与“上述材料”相关联,要么是直接关联,关联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要么是间接关联,关联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阅读材料共三则,都谈到“种子”,但角度不同。前两则是对袁隆平的记叙和评论,第三则是袁隆平的一段话。第一则“袁隆平把自己比作种子”,既指袁隆平扎根农业科学,也指袁

 隆平的坚毅品格。第二则材料中“种子”的出现有其国际背景,这是一粒挑战权威、敢于创新而培育出来的种子。“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强调袁隆平做出的贡献和博大的胸襟。第三则,袁隆平认为“人就像一粒种子”,一个人本质好了,才能发挥作用,做好贡献。

 可综合三则材料或选择其中一两则材料的含义来写,可以写志存高远、孜孜以求的伟大精神,躬行笃实、久久为功的恒常毅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胸怀博大、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可以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写,诸如追求的種子、梦想的种子、务实的种子、坚毅的种子、创新的种子、奉献的种子、大爱的种子……进行合理的解读阐发,便是切题的立意。构思上,可以以物喻人赞美袁隆平,如写袁隆平是影响青年的一粒种子等,做到虚写与实写相结合,榜样与成长相联系,使命与情怀相统一。

 佳作示例 佳作一 做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 牛文珊 一位老国王为了选择继承人,发给王国里的男孩一人一个花盆,并告知,几个月后谁的花最好看就让谁当国王。期限到了,男孩们都捧着各种各样的鲜花来见国王,只有一个孩子捧来一个空花盆,结果他被老国王选为继承人。因为,当初老国王给的种子是煮熟了的。

 手捧空花盆的男孩,他的诚信固然可贵,但我觉得其他男孩种出艳丽的花朵也值得赞美。试想,如果你天天浇水施肥,希望种子能从土里冒出来,发芽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它却偏不如你所愿,你肯定会怀疑,是不是种子出了问题?然后换上新的种子种下。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种子,总有它特别的地方。所以,树有高低弯直,花有明艳暗淡。种子也是有好坏之别的,外表不一定有区别,但本质却大相径庭,有的已然坏了,长不出新苗。国王给的花种就是这样的,没有了生命力。

 在一节生物课上,老师讲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它需要土、水、营养,唯独不需要光。原来种子是不需要光的!种子埋在土里,可能它又闷又热,如果将它挖出来,它清爽了,

 可是它也就发不了芽了。同理,我们若厌倦学习的辛苦,贪图外界的浮华,就像是离了土的种子。种子,埋在泥土里,它会慢慢成长,变成花朵;烂在空气里,那就是一撮污泥了。

 种子虽小,但“肝胆”俱全。萌发生长的时候,根不发育,它长不出;叶不生长,它养不活;茎路不明,它长不高。袁隆平院士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我们都应该成为一粒好种子,一粒健康的种子,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每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都是身在泥土,静待花开。

 至坚者非玉,而是种子;至贵者非宝,而是生命。种子之坚硬,在于坚韧,在于顽强。一粒好种子,不管被丢在沙漠里还是海滩上,不管是嵌在石缝中还是树洞里,不管是被脚踩紧还是土壤蓬松,它都追求生长,努力向上,向上,再向上。

 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都不应该改变我们的志向,更不应该锉平我们的锐气。我们像种子,可以沉默,但必须自信;可以缓慢,但必须生长。

 百花盛开,固然美丽,我亦欣赏那一粒粒小小的种子。有生命力的种子都在做着春天的梦。我们如果想拥有自己的鲜花王国,是否已经对自己这粒种子进行了检查和灌溉? 评点 文章采用由物及人、以物喻人的写法,写种子的特性、品质,写种子的需求、成长,写种子的坚韧、顽强,皆与人的品格、精神对应起来,过渡自然,抒写自如。文章以故事作开头,引出写作的话题“种子”,平添了趣味。然而作者并不局限于此,运用故事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尾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语言清新,富有意蕴,简洁明快中令人回味。

 佳作二 一粒种子的自述 裴子馨 碧空如洗,几簇白云点缀其中,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清风吹过,掀起重重波浪。

 我立在稻林中,摸着这饱满结实的稻穗,听着兄弟姐妹的笑语,瞧着远处那个卷起袖子弯着腰,细心看护我们的老人,不禁陷入了回忆。

 “这株水稻的种子很适合作为新品种的孕种,杂交水稻总算有了盼头……”欣喜万分的声音传来,我睁开眼睛,看到他立于面前,他的眼里满是光彩,看着我仿佛看到了希望。他把我移植在花盆里,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

 有人泼冷水:“美国和日本都失敗了,你们还研究个啥?”他带领他们查阅资料,进行实验。他们坚信:那一定是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科学研究就要不迷信权威,要相信科学,为了解决亿万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夜以继日,不退缩,不放弃。

 记得有一次,我正和两个兄弟进行着日光浴,好不快活。几个不速之客闯进研究基地,直奔研究样本,将其砸到地上,盆钵瞬间解体。不一会儿,我们听到一阵慌乱的脚步声,是他赶回来了。他看着满地狼藉,顿感天崩地裂。

 他浑身颤抖着,双手捡拾地上的稻苗,这时助手回来了,从屋顶的小角落里把我们搬出来。“我们担心有人破坏,偷偷藏起了三盆不同品种的水稻。”他听到助手如是说,脸上立刻现出失而复得的喜悦。

 他们又马不停蹄,实地考察,南繁育种……直到又一批杂交水稻产出,但是,成果令他们大失所望,杂草的产量比水稻的产量还高,甚至有人讽刺说:“若我们是牛,这杂交水稻也算是成功的了。” 他置若罔闻,别人把这当失败,他却从中看到希望。

 我看到,他埋头伏案,寝食全忘;我看到,万里山河,他用铁足丈量;我看到,他披星戴月,饱经风霜。我见过他,每一个夜晚在阳台上仰望星空的孤寂的背影;我见过他,在日记里写下无数次的梦想——禾下乘凉、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无数个夜晚的叹息,无数次咬牙的坚持,杂交水稻的研究终于获得成功,粮食大幅增产,解决了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他没有停下研究的步伐,从杂交水稻到海水稻、沙漠水稻,再到超级稻,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

 他用一粒种子,给国家带来希望,造福万千苍生!他,就是国之元勋——袁隆平院士。他像一粒种子,在黑暗中蛰伏,拼命汲取养分,扎下根来,即使被人踩踏,被人抛弃,也不动摇,而是顽强存活,向上破土,野蛮生长。

 普天之下,种子遍地,即使微小,在破土之时也能顶起千斤巨石,坚韧是它,无畏是它,奉献也是它,这就是袁隆平院士根植于千万人心中的种子精神。

 风又吹过,我立于稻田,望着在远处背着手的老人。他正注视着万亩良田里的金黄稻穗,稻穗涌起阵阵波浪。他神色祥和,面带微笑。

 评点 文章构思巧妙,以一粒种子的视角来写袁隆平,赞扬袁隆平的种子精神,富有情趣又真实感人。作者通过回忆穿插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实交织起来。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发现新品种的孕种时是欣喜万分,接着,被泼冷水和被破坏顿感天崩地裂,然后是喜得藏起来的研究样本,虽然又受到嘲讽,最终取得成功。曲折的研究经历,激荡着读者情绪。这过程时而让人紧张,时而让人舒缓。句子长短交替,整散结合,灵活自如。长句严密,短句快捷。整句有气势,酣畅淋漓。散句有灵性,生动活泼。

 佳作三 播撒一粒种

 收获万颗星 韦依 又是一年盛夏,稻穗成浪,一片金黄。夜空中,繁星点点,不断闪烁。星光温柔地映照大地,看着每一株稻子的长势。稻穗深情地凝望天空,找寻一颗明亮的星星。

 在吃饱饭是件平常事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记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时处在饥肠辘辘的日子。面对灾难,有人选择负重前行,挺身而出。当袁隆平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时,人们早已脱离饥荒的苦海,迎来美好的生活。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当美国和日本的杂交水稻研究均以失败告终后,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顶着舆论的压力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播撒的稻种造福了人类,丰功伟绩让人仰望。毕生都献给农业的人,最终也与土地融为一体。袁老的不幸离去,不仅给人民带来悲痛,也象征着一颗巨星的陨落。

 但是,他内心的种子已传播给了每位有志青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已悄悄长出嫩芽。种子孕育生命,也象征希望。时间不会因为谁的离开而停留,袁老的贡献与成就也不会止步于此,因为还有无数的热血青年接过这神圣的火炬。袁老曾说过,他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尚未完成的梦想,当由我们青年一代来接力。

 有人说,袁隆平是一粒种子,也是一颗星星。的确,他的成功路上充满坎坷,布满荆棘,没有种子般的坚韧意志,谁又能够成为指引世人的明星呢?如今,袁隆平为中国的农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他们如群星般闪耀,高挂于夜空,不仅照亮中国,还照亮世界。

 普通人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袁隆平为何不安享晚年,一把年纪还在稻田“安家”的行为,那是他对祖国母亲的报答,是老一辈科学家给予新时代青年最深刻的教育。不仅如此,袁老还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让全球大部分国家受益。他把技术推向世界,把爱心撒向了人间。凡是有稻田的地方就有种子播撒,就有种子精神,那是奉献,那是情怀。

 播撒一粒种,收获万颗星。袁隆平的种子精神将培育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他们成就人生梦想,成为天上繁星,永远耀眼、永远闪亮。

 寂静的夜空中,有一颗最明亮的星——那便是袁隆平。稻田里,一阵微风轻拂,成片弯腰的稻穗在鞠躬,仿佛在向袁老致敬……

 点评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形散神聚。“播撒一粒种,收获万颗星”,标题是对偶句,意境优美,全篇文字也都在“种子”和“星星”之间游走,照应着标题。写种子,先写水稻的种子,接着写内心的种子(梦想),最后写精神的种子;写星星,先写一颗巨星,接着写当代青年犹如群星,最后写一代又一代青年成为满天繁星。作者意在笔先,顺畅走笔,思路清晰,层层推进。种子精神,永放光芒。文章写了一粒种和万颗星的关系,不仅突出了袁隆平技术上的贡献,还赞扬了袁隆平精神上的崇高与伟大。

篇五: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dquo;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我知道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当我能用科学成就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争得一席之地时,‘杂交水稻之父’的称谓也好,各种名目的科学大奖也好,都不重要。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和尊严。”—— 袁隆平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的采访时,袁隆平曾说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记者问他:“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袁隆平坚定地回了四个字:

 “不可能了。”四字虽短,字字千钧,与他曾说过的那句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样掷地有声。谢谢您成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谢谢您让这句“不可能”成为现实。“袁爷爷,我们以后每天乖乖把饭吃光了”

 老人教版必修2

 49页新鲁教版选3

 70页

 袁老曾说,他的心中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里的超级杂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另一个,则是杂交稻覆盖全球的梦。对袁老最大的缅怀,就是继承他的遗志,捍卫祖国的粮食安全,去完成更大的伟业。

 杂交水稻大事记——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1964年,率先开展我国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使水稻杂交从理想迈向现实。1972年,培育出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优1号。1975年,攻克杂交水稻制种的技术难关,让我国成为第一个能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1980年,杂交水稻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业技术转让美国,为我国对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超级稻第四期实现亩产1000公斤,创造了世界产量最高纪录。2018年,海水稻首次突破546公斤,远远超出了目标规划300公斤。2019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达2092.6斤。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杂交双季稻平均亩产量达到了1530.76公斤,再次刷新纪录截至2019年,杂交水稻在国内累计推广15亿亩,增产1.4亿吨,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创造了粮食增产的奇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

 新华社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袁老去,山河悲。袁老走好!下面咱们利用八组数据体会下袁老对人类的贡献,缅怀袁老:

 袁隆平有多牛?八组数据告诉你

 一、一辈子只做一件事。50年代,中国水稻的亩产最高400公斤每亩,如今杂交水稻1500公斤每亩,可是随着社会发展,耕地面积不能减少,人口不断增多,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是唯一可行的事。如今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3%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奇迹。在海南的育种基地里,这个扎根在农田里的老头,带着草帽,挽起裤脚,拿着放大镜,不断的寻找着适合的种苗。当水稻的亩产,突破了800、1000、1500,他没停止追寻的脚步,90岁了,还在农田里,向着2000公斤的目标前进。当中国人的粮食解决了,他开始为世界其他缺粮的国家担忧,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杂交水稻被引进中亚,非洲。当非洲某国的总统,拿着一张本国印着杂交水稻的货币送给袁隆平时,你们可以想象在他们心中,袁隆平的分量。而前行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全世界还有面积那么大的盐碱地荒废在那,怎么办?2017年青岛海水稻技术突破,2018年热带沙漠地区水稻种植成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很难,可袁隆平做到了,而且做向了全世界。所以如果你心里也有想做的事,那就做下去,完成好过完美,完成了才有通向完美的可能。

 二、人是要有梦想的。袁隆平在湖南偏远的农校当了20年老师,在经历了三年的大饥荒,见证了太多人死亡,励志要种出更多的粮食,帮更多人活下来。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三年大饥荒,50年代号召人多力量大,所有家庭都生很多的孩子,可是三年饥荒面前,很多孩子养不活,挖树根,吃野菜,甚至吃田里的“观音土”,因为它可以带来饱腹感。而在当年,全世界都认为杂交水稻是不可行的,袁不信这个邪,水稻单产不提高,那下一次饥荒呢?于是就有了那个带着草帽孤独的背影,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努力,当第一代杂交水稻出现时,增产20%,全世界都震惊了,然后就是100%、200%、300%……在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典礼上,袁隆平眼含热泪说:“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全球人民。”所以人还是要有梦想,不是让你马上能改变世界改变国家,先从改变自己开始,遵从内心,不被人言所捆绑,为梦想而努力的样子,是最美的样子。

 三、重视教育的家庭。为什么袁隆平能如此专心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哪怕功名利禄加身,依旧淡泊名利。追究其根源来自于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袁家里有五个孩子,在战乱时期,到处颠沛流离,可是他的父亲在颠沛到任何一个地方,马上想到的是如何让孩子上学。如此重教育的家庭,在那个非常年代,却让五个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子子孙孙因为这种氛围,让整个家族变得兴旺发达。读书能带来什么呢?带给你智慧,带给你看待人生的态度,带给你改变命运的可能。所以虽然你们的父母文化不高,但他们送你们来读书,给你们最好的受教育机会,希望你们有机会跳出农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袁隆平金句名言1.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2.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3.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4.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钱够用就行了,多了是包袱。5.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6.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7.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8.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9.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10.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11.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12.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

 https://xw.qq.com/cmsid/20210523A000O400 给读者们分享2020 年腾讯新闻 《 时代我 》 拍摄袁老的珍贵视频影像。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袁隆平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记得吗?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篇六: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22 届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作文议论文范文:种子 4 篇 文题

 华夏祖先神农氏播下的种子,一直生长到如今,让我们每天都咀嚼着远古的味道。

 为建国家种子库而献出生命的钟扬曾在演讲中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袁隆平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生前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开国领袖曾经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范文 身纳土地,心扶苍生(一类上)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中国先人对种子朴素的期盼。中华民族根植于华夏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上,真理都饱含着泥土的芳香,就如为人一世,当有“种子精神”。

 何为种子精神?看到身边那些葳蕤的植株了吗?它们由小小的种子长成。“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春和景明,万物生发,希望是种子,未来靠种子。种子深埋地下,但花朵能见太阳。种子精神是真正的凛然英雄气。只有相信个体伟力的种子精神,方能积蓄而彪炳。这便是“种子精神”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不同。个人英雄主义者们想以个体之力拯救世界,而种子精神是永不放弃的个体终能凝而聚伟力,这是中国暗藏的“积微”思想。如建设中国种子库的钟扬所言,“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他相信每个种子的潜力,而他之所以选择建设种子库而不是寻找能够拯救人类的那个基因,私想,亦是积微之意。“未有积微之力,焉成拔地之山?”这便是种子精神能扩而兴盛的原因之所在。

 但伟业岂能一日功成?“作始虽简,其成必巨。”那些持种子精神为烛而不惧前驱之人,并未以伟业居功,他们秉造福后人之高贵品格,为其一生之志。种子精神亦是奉献精神。“让后辈享受前人浴血后的太平幸福吧!”陈乔年烈士如是说。那些甘当种子的人,才是托举盛世的肩膀。初心自慷慨的张福清老人,化剑为犁,插入三尺黄土,造福一方。核潜艇科学家黄旭华老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甘为中国核

 事业奠基中的那颗螺丝钉,几经外力,仍不动如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亦是种子精神的内核。

 不言而喻,种子依赖土地生长,故需回报土地。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言“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生逢盛世,肩负重托,我们的种子精神便是“到人民中去,取一抔乡土;从人民中来,造万亩良田”。我们不能忘记自身优渥的条件来自于人民与国家的托举,更应反哺之,以青年之伟力,不畏风雨,直上青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青年人怀无限生力,就应开拓视野,掘井泉而护世之安宁。怀种子精神,身纳土地,心怀苍生,移山填海,纵横天下,吾辈何辞?

  做一粒种子,造福万生

 (一类中)

 钟扬曾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千万苍生。”从古到今,华夏祖先神农氏播下的种子,孕育着千万民生。人类华夏文明得以绵延至今,正因为有着无数“种子”的播种。因此我认为,青年也应做一颗种子,用自身“营养”孕育华夏文明,造福万生。

 什么是“种子”?种子是植物的前体,被播撒于土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营养,进而长成能供人类食用的粮食,保障人民安全。同时,“种子”也可以是人,是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任何一个独立个体,带有华夏基因,生长于华夏土地,汲取着社会发展带来的“营养”,待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势必也会为国家提供营养,为人民乘凉。

 “种子”应扎根于泥土,向上生长,最终造福万生。世间上的千万颗“种子”被播种于全国各地,一粒好种子应该带动身旁的“土地”向上生长。秦玥飞走向贫困地区,以“全心全意力人民”的宗旨扎根于基层,像一粒种子带动人民茎叶向上攀爬,带动全民致富。张桂梅如同一粒种子播于偏僻山区,以自身知识的养分,为山区的女孩们提供营养,撑起了我国教育之地。樊锦诗以“种子”身份走向荒漠,用自己所蕴含的文物保护能力,重新孕育出敦煌文化,增强了中华文化自信。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唯有像一粒种子扎根于人民之中,以“为生民立命”的决心,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推助人民幸福,造福百姓。

 任何一粒“种子”都可以造福万生吗?我想并不是这样。一粒种子,能否发芽,取决于它所积攒的能量。只有当我们习得足够知识,学得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人生的积淀以后,才能像一粒种子一样破土而出。所以,当代青年应脚踏实地,以躬身之行,通过不断实践、奋斗,才能像一粒种子一样造福万生,为国之发展贡献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种子也有好坏之分,如若只是沉溺于网红世界的金粉繁华,艳羡于他人的功名利禄,最终也只会成为埋于土壤之中的坏种子,唯有心向阳光,才能做一颗好种子。

 青年应做一粒好种子,从社会中汲取养分成长,最终反作用于社会,报效国家。

  做一粒好种子 (一类中)

 投身于国家植物种子库建设的钟扬教授认为,一粒种子可以造福苍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做人如同做种子;毛泽东指出“党员为种,人民为地”。这些事迹无一不反映出:做人如同做种子。

 何为“种子”?从狭义上来看,“种子”指粮食的粒种,但从广义上来看,“种子”代表着潜在的力量与未出土的意义。在种子孕育的过程中,包含了力量与信念,象征着破土而出的蓬勃生命力。这正如“做人如做种”,即做人要像种子一样蕴含巨大潜力,拥有破土而出的信念与力量。

 做人要如同做种子一般坚韧不拔。种子在未萌发时养精蓄锐,沉睡于泥土中。而在发芽时,又能以强劲的生命力冲破土层,茁壮成长。我们应当学习种子坚韧不拔,正如袁隆平院士青年立志要解决粮食问题,潜心研究数十载,终于研究出高产水稻的种植方法。而他做人也如种子破土一般,成为备受世界尊敬的农业学家。我们应当学习他与种子同样坚守、坚韧的精神。

 做人要如同做种子一般勤勉而坚强。种子在土中韬光养晦,为的是有朝一日破土而出。正如钱学森先生苦心钻研航天事业,冲破美国“监禁”回国建设。我们要学习钱老同种子一般的勇敢与奉献精神。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人都是一粒种子,但“做种子”精神宣扬的是坚强、奉献精神,我们可以默默无闻,但决不可庸碌无为,否则岂不辜负培育我们的祖国大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像种子般坚忍,在学生时代认真学习,为将来成就事业做好充分准备,而在面对困难时,又要有种子破土的毅力与气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一粒稚嫩的种子长为参天大树,回报培养我们的祖国大地。

  成为一粒良种

 (一类下)

 人就像一粒种子,每粒种子都蕴含着生机与希望。我们每个人努力做粒“好种子”,假以时日,便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扎下怎样的根,便会收获怎样的果。昔有神农氏亲尝百草、女娲补天的神话,是他们扎下了奉献与希望的根,得以筑建起华夏王国的丰茂。夸父种下一颗不懈的种子,激励着后人持之以恒。一心向善,便得以收获善果。

 如何成为一粒好“种子”呢?为此,我们需要探寻好的“土壤”。孟母三迁只为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诚然,优越的地理环境会奠定我们“生长基础”,也会让我们安定、舒适、踏实地生长。然而,难道生长环境就可以作为成为好种子的充分必要条件吗?实则不然。松树生长在悬崖峭壁之处,纵使风吹雨打,生于绝境,但它仍以不屈的气魄巍然矗立于巍峨之中,可见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种子”如何适应与战胜困境。

 成为一粒良种,需要一颗质朴纯真的心。袁隆平的碑上刻着他生前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试想,他曾经不也是一粒“种子”吗?他潜心研究,头顶艳阳天却将心牢牢地扎根于土壤之中,最终得以收获研究的硕果:每亩多产上千万斤水稻。他如“种子”,同时也播撒了更多的种子,他用一颗质朴踏实的心灌溉了肥沃富饶的原野。

 然而,当下许多的青年,却成为了“躺平”“摆烂”的种子,他们这样消极、浮躁懒散的心态,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成为一颗良种的意义:青年应该是最有朝气与活力的,倘若为了一时的懒散却使自己荒芜,是多么令人唏嘘? 华夏祖先播下的种子一直生长到如今,我们应铭记先祖先辈们的付出与心血,从中汲取营养,成为一粒良种。

篇七: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022 苏州市高二期末语文考试作文审题指导及范文 现 原题呈现 袁隆平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角度不限,标题自拟,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解题】

 不少学生没有理解好“种子”的喻义。“种子”首先具有突破性、成长性,如并不起眼的油菜籽、麦粒儿会在骀荡春风里、炎炎的夏天中呈现为黄艳的花朵、暗金的麦穗。其次,“种子”具有可传播性和扩大性,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油菜籽会蔓延成一道风景,麦子会扩大成一片麦田。而所谓的“好种子”自然比喻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具有影响力的人杰。

 很多学生仅仅把“好种子”理解成“好人”或“成功之人”,而忽略论证这些“好种子”的特质,即成长性与传播性。于是他们只是大谈牛顿、托尔斯泰的贡献,爱因斯坦、胡适的卓越,而忽略了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持久影响。这种顾此失彼,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片面性。

 本次作文,学生不仅要写到突破与成长,还要写清传播与延续。这样的正例其实很多。民国大师们(黄万里、叶企孙、陈寅恪、齐白石、林风眠、胡适)的向上成长、学术流传的故事,外国名人们(陀思妥耶夫斯基、杰克·伦敦、梵·高、马蒂斯)的突破环境、影响深远的事实,都可为本次作文提供充分的佐证。

 这两年,学校强化了时政学习,有些学生便趁机懒惰起来,以为抓住袁隆平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作文本应具有的文化性、新颖性。

 而不少学校的作文常规训练,少了人格之诱导、理想之唤醒,也少了直面阴影的训练、正视事实的探索,以致把“好

  种子”这类作文搞成了官腔官调,令人遗憾。还有少数学生把这个作文材料误解成了“播种与收获”的关系,那可真是离题千里了。

 造成这样的低级审题错误的原因不是学生缺少农村生活经验,而是缺少对文字进行深度理解的好习惯。

 范 佳作示范 子 但愿春一粟,秋收百颗子 ①但愿这个世界上所有“好种子”都能有机会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蔓延,但愿“恶之花”少一些,至少不要如罂粟一样坦然怒放;也愿“恶之种”少一些,至少不要像荆棘一样公然横陈。

 ②美好的种子让人感动:阳光下的玉米如金币,阳光下的小米如金屑,阳光下的大米如碎玉。做一粒好种子吧!哪怕有人不喜欢玉米、小米、大米,只喜欢三聚氰胺奶粉。

 ③王阳明“心学”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于他努力地耕耘贫瘠的心田,然后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他意识到了人性本恶、心田易腐,而一旦良种不生、嘉禾不密则无以覆盖恶草。后世仰羡王阳明的人,也一定努力地挣扎着希望把自己变成好种子,变成好人,而不是悄然抚慰或有意忽略自己的恶劣。

 ④世界如原野,人与植物都在各播各的种子。而历史的筛子会留下那些美好的种子与美好的后代。

 ⑤苏州的范仲淹,是一颗好种子,他少年家贫,但好学不倦。一个算命先生赞美其家宅是风水宝地,以后必出才子士子。范仲淹欣喜之下,毅然捐出此地,办成了著名的“苏州府学”,以求更多的学子和自己一样成功成才,以求更多的种子萌芽破土。同样高尚的还有欧阳修,他提携了大量的德学兼备之士,甚至不嫉后生超越自己。他们身正为范,相互激励以成就君子人格,反对势利嘴脸。正是有了这批“好种子”

  长成为大树,又传播了良种,才使得整个宋朝的社会风气,哪怕有过风云变幻,但主流依然向往云白风清。以致陈寅恪在《赠蒋秉南序》中深情感叹过他们的影响与传承:“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⑥制度与人性的关系,相当于土壤与种子的关系,前者是关键,但后者也重要。曾国藩所言的培养一批好的种子,也是基于这样的考量。

 ⑦好种子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没有郭德纲这粒种子、这棵大树,就没有“德云社”的相声的全面开花。而于右任离开了大陆,大陆的草书传承立刻受到了影响;严凤英、马连良死亡,戏曲的种子就少了传播的机会。另外,大家可能没有想到,美好的种子更有可能面临更多的艰难。林风眠为培育中国的现代派绘画之花而半生磨难,晏阳初为播撒平民教育的种子而半世销声。但我们平心而想,还是要做个美好的种子吧,哪怕只能自开自落。

 名师点评 作者考虑到了绝大部分学生一定是首先大力赞美“好种子”的实用主义价值,于是另辟道路,在第①段先写“好种子”的成长与传播都不容易,力争开篇新颖别致,于是就有了深度与力度。作者是充分为读者着想,为未来的“好种子”的选择着想,而不是上来就灌一大碗“鸡汤”,或打一针鸡血。

 第②段用诗意笔法写出“好种子”的可贵,最后一句再次提醒读者中的“好种子”可能遇到的困惑,即有人不喜欢好种子。

 第③段从内因角度写出“好种子”的成长之艰难,让人充分意识到突破自我比突破环境更难。

 前三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等于把丑话说在了前头,既尊重了社会现实,又为读者尽职尽心。

  第④段迅速过渡,转到了第⑤段对范仲淹的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时时不忘“好种子”的成长性与蔓延性,并引用陈寅恪的名言以增强历史文化感。不仅扣住了观点,还紧紧扣住了材料。这两个自然段可视为一个层次。

 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另一層次,重点深入论证“好种子”可能被打压甚至被毁灭的事实,以培养学生正面现实的能力。

篇八: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考察调研海南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共四篇)

 第一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在心中播撒“三颗”希望的种子,根植人民沃土,用信心浇灌、恒心坚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种下一颗“向日葵”的种子,在“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中擦亮理想信念的“底色”。“向阳花”被称为“忠诚之花”,因其在开花期间克服一切困难,花盘始终围着太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守住政治关,时刻绷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作为青年干部,当有向日葵“破土昂然指碧穹”的坚定信念,始终迎着温暖而灿烂的“政治阳光”,将这种担当作为、矢志不渝的精神,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璀璨的光彩。应像“向日葵”一样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立场坚定、恪尽职守,在将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中,在进一步学深悟

 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中,切实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牢牢守住理想信念的“定盘星”。

 种下一颗“狗尾草”的种子,在“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提升干事创业的“成色”。

 “狗尾草”是路边常见的一种草,它们总能在贫瘠的土壤肆意生长着,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有“狗尾草”般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要学会做到“不耻下问”,在办文办会办事、做好服务保障方面多向业务范围内的“行家里手”“业务精英”请教,在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方面多和基层的“土专家”交流探讨,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弥补短板,不断提升为民服务实效。广大青年干警要如狗尾草那样耐得住寂寞、无惧干旱,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尤其是要下大力气推动解决影响社会平安稳定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修炼“硬肩膀”,主动挑“重担子”,自觉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种下一颗“艾蒲草”的种子,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永葆清正廉洁的“本色”。“艾蒲草”因其特有的香味,常用来驱邪避害。“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作风问题看似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一旦听之任之,不加干预必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青年干部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守住拒腐防变

 防线,时常驱一驱身上的“邪气”,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自觉在廉洁自律上作好表率,始终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在基层一线工作中练就枝叶关情的“服务功”,既要做群众的好朋友,听群众的真心话,也要做群众的好邻居,办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更要做群众的好战友,共克时艰,联防联动,解决好疫情、洪涝、农荒等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灾祸。因此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办好群众的贴心事。

 第二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先后考察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发展海洋科技等情况。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国之大者”,是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的基本能量。一粒种子,却关系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关系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关系着世纪疫情交织下人民群众是否吃得饱、吃得好。只有牢牢将“卡脖子”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避免在关键时候“一剑封喉”,这就需要为“种子”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中国人的“金饭碗”成色十足。

 插上种源“科技芯”,让“金灿灿”的种子洒满乡土大地。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种子大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 96%,自主选育品种占95%,基本做到了中国粮源自中国种。但是,我们也要清晰认识到,作为人口大国,实现种子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让“卡脖子”技术“不再卡脖”的重要性、急迫性、关键性,实现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要围绕种子生产布局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成立种子实验室,将农作物、园艺作物、家禽动物等为研究对象,通过杂交等现代育种技术方法,在不断试验、不断培育中优选种子基因组合,培育出抗病性更高、口感更好、销路更广的“金种子”。

 插上育秧“科技芯”,让“绿油油”的禾苗镶嵌希望田野。“金种子”变成“金饭碗”,育苗是关键过程。当前,春意盎然,正直春耕季节,要确保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让农业更加“高质效”,就需要为育苗插上“科技芯”,让科技力量代替传统人工力量,让“黑科技”“高科技”“智慧技术”在希望的“田野”上“自由飞翔”,大显身手。要通过引入成熟的科学技术,建立育秧播种自动化的流水线,购进机械化设备,让旋耕机高效整田,实现机械化插秧。同时,要依托无人机技术在田野上“施展拳脚”,规整有序播种插秧,一穴一粒,让秧苗借助科技之力,取得好收成,一篇绿意盎然的景象镶嵌在田野间。

 插上收成“科技芯”,让“黄橙橙”的粮食填满大国粮仓。千里沃野一片忙碌景象,一幅幅金灿灿的秋收画卷徐徐展开,农民辛苦的付出即将见证收获,也关系着“中国饭碗”能否稳稳端在自己手中,关系着“中国粮仓”是否殷实。因此,要为收成插上“科技芯”,通过引进现代机械设备提升农业收获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丰收,确保颗粒归仓,守牢丰收成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金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粮食产量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这一预期目标如期完成。

 第三篇

 4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一心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情系天涯海角“良种”培育。我们要从总书记海南之行中感悟“天涯海角”带来的“零距离”。

 以科技为根本出路,保持与群众需要“零距离”。长期以来,种源依赖进口,种子不能攥紧在自己手中,被人们形

 象地称为“卡脖子”。袁隆平院士反复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否则就会被人卡住脖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端牢饭碗、攥紧种子的力量来源于以科技为根本出路、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攻关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定力。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而奋斗的一生,是在科研探索道路上不断攻克难关的一生。他和他的科研团队不断改良杂交水稻,深刻改变了我国水稻生产的育种方式和管理模式。他们用一粒小种子满足群众大需要,用一次次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农业发展。总书记海南之行深刻启示我们,要以科技为根本出路,保持与群众需要“零距离”。

 以良种为重要基础,保持与农业现代化“零距离”。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反复思考,感到有一条必须明确,就是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书记牵挂着育种圣地海南,牵挂着一粒远在“天涯海角”的小种子。因为这粒小种子力量大无穷,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当前,我们很多种子尚需依赖国外。在袁隆平院士遗像后面巨石上,镌刻着他写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用毕生奋斗告诉人们:一粒种子可改变一个世界。一粒良种可结出万粒好粮,造福人民;一粒劣种,非但不能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品质,更会威胁粮食安全,疏远我们与农业现代

 化的距离。总书记海南之行启示我们,要以良种为基础,保持与农业现代化“零距离”。

 以科学家精神为支撑,保持与崇高人生价值“零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做好“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这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需要无数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以科学家精神作支撑,让个人闪光处与事业需要相结合,使自己保持与崇高人生价值“零距离”。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要胸怀“国之大者”,敢为人先育良种,为谋求人民幸福生活而淡泊名利、十年一剑、潜心研究,为党和国家后继有人而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总书记海南之行启示我们,要以科学家精神为支撑,保持与崇高人生价值“零距离”。

 第四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必须把种子“这件大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速突破关键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和深化市场改革,提升育种技术和实力,确保我国种业安全。

 重视科技赋能,实现种源可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目前我国主要作物种子供给充足,水稻、小麦两大口粮已实现 100%自给,玉米、大豆、诸多蔬菜品种也具备相当高的自给率,而部分高端蔬菜和畜牧品种却几乎完全依靠国外进口。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打好种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要加大种业研发投入力度,建设种业创新平台,配套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和高端智能装备。要提升种业人才质量,加速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打破对外依赖,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为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重视良种培育,推进种业振兴。“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这些年我国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同时,我国大豆、玉米受育种及栽培等因素影响,现在的单产仅为美国的 60%左右。培育良种,一头连着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金荷包”。必须将良种培育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利用好现有的种质资源,加

 强良种联合攻关,开发突破性品种,推动依法制种落地。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品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重视精神弘扬,凝聚种子力量。种业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为了让粮食丰收增产,数十年如一日奔忙,将知识报国的拳拳之心具象化为无数粒粒饱满的稻穗;“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 16 年带着学生们艰苦跋涉 50 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多万颗种子,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山川大地上。立足当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要牢记初心、坚定信仰,在种业科研的路上发扬“种子精神”,将对梦想的执著、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化作奋斗不息、攻坚克难的动力与行动,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

篇九: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粒拼搏向上的种子—2021 北京市中考作文题分析及佳作点评

 文题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袁隆平以及他的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将“做一粒

  的种子”补充完整 , 构成你的题目 , 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 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 到 800 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文题解析 文题以“袁隆平以及他的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自己应做怎样的人,现在应当如何做; 下面以从审题、选材、立意三个方面对文题进行解读。

 一、审题此次命题采用了“典型材料 + 半命题作文”的形式,依然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性写作。

 1. 读材料材料摘取了为新中国做出了杰出贡献,不但解决了中国人温饱问题,还让中国一跃成为粮食出口大国的袁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就像一粒种子”,对这句话进行思考分析:种子是关键。人和种子一样,需要有适合生长的环境,需要精心养育和栽培,需要冲破阻碍,最终才能开花结果。这就需要考生将自己的素材与种子的特点进行联结,找到自己成长与种子成长的相似之处。2. 看题目 (1)抓关键词。首先,动宾结构“做+ 种子”,动词“做”说明要写出行为过程,宾语“种子”具有一定的比喻、象征意味,需要学生理解出“种子”的特点。其次,题目中还包含一个偏正结构“一粒 _______的种子”,学生补全的词也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考生应补全题目,明确写作内容,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合适的写作素材。考生的自我成长与所做之事分不开,只有在做事的过程(尝试——受挫——拼搏——成功)中,才能体现出成长离不开一步一步辛勤的努力,这就与“种子”成长有相似之处。(2)明确结构。单线结构——写一件事,体现

 人的成长过程;双线结构——写一件事,人的成长与种子的成长双线并行。不管采用哪种结构,最后都需要体现“种子”成长后的结果:收获 / 感悟 / 意义…… 二、选材 默认主语“我”,在爱好技能方面的成长(个人与爱好);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成长(个人与传统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成长(个人与他人 / 集体)。

 三、立意 题目中袁隆平爷爷把人比作一粒种子,会让我们想到: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很渺小,但又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文题中又写到“袁隆平以及他的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提醒考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敬仰伟人的同时,要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新时代的青年要强大自己,并渐渐担负起国家重任,将个人目标与集体、国家的责任相融合,成为时代的精英。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来进行思考,把自己的所做所思写出来。

 立意参考:

 做一粒热爱音乐 / 绘画 / 体育的种子、做一粒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的种子、做一粒为集体 / 社会奉献的种子、做一粒顽强生长的种子、做一粒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做一粒爱国的种子… 审题误区 在审题时没有认识到“袁隆平以及他的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这句话中的“以及”这个词的重要性,这一词强调了“袁隆平”和“人都是一粒种子”两个方面的内容。

 “袁隆平”引发考生的思考关注点是“做一个怎样的人”,袁隆平是时代的英雄,他把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将“禾下乘凉梦”这颗种子播种在每个人的心田。从这一点出发,学生就应当思考到如何做一个像“袁爷爷”一样的人,立意就应上升到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梦想、有拼搏的人。

 “人都是一粒种子”引发考生的思考关注点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定的过程,考生在写作时,忽略了“种子”用在这里的比喻义,没有写出人与种子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小小的少年就是一颗小小的种子。而考生们在写作时,忽略了种子的比喻义,只是一味地、生硬地扣“种子”二字,没有实际的意义。如《做一粒默默发芽的种子》中,作者仅仅记叙了一粒种子被他埋在土里,没有打理就自己发芽的过程。通篇只是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没有提到个人的

 成长过程,更没有与个人成长、集体利益、国家建设建立联系,没有体现出思考自己的人生应实现怎样的价值。

 标杆作文 做一粒拼搏向上的种子 一粒种子,在吮吸完足够的甘露后,必定会破土而出,开出灿烂的花朵——以前的我总觉得这对于一粒种子来说,是理所当然的。而现在当一朵花开得足够灿烂时,我总会回想起它曾是一粒不起眼的种子,破土而出时的它一定足够拼搏向上,才会得到一生中最灿烂的花期。八个月的居家学习过后,我迎来了初三生活。一个月后的生地考试,一年后的中考,都近在咫尺,我将迎来生理和心理的高压考验。

 初三的第一节课,各科老师并没有给我们施加压力,校长却拎着一个袋子进了教室。在大家的疑惑中,他打开袋子,里面全是花种:“初三的第一天,我想送给同学们一粒种子,希望同学们的初三能够像这粒种子一样在突破种皮与土壤时拼搏向上,最终在中考时能够收获盛开的最灿烂的花朵。”接过一袋种子,我和其他人一样兴致勃勃地开始讨论它何时发芽何时开花。

 抱着试试的心态拿了几粒种子放在了花盆里,在上面掩上一层土喷上水,于是初三下学期的开始我就有了发芽的盼头。我把种子种在了土里,也把种子种在了心里。之后的几天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拨开上面的一层土看种子有没有发芽,可是次次欣喜而来却又失望而归,后来就把它们遗忘在了窗边。

 一天晚上,我正在一道数学几何题的辅助线中挣扎,外面突然风雨交加。正确答案被一条条不确定的辅助线掩盖,我拿着橡皮使劲擦着,想要擦去眼前的障碍与困境。无数次的新突破与新尝试之后,我终于解出来了,那是一种破土而出的酣畅淋漓的感觉。窗帘被雨夜的风掀起来了,那毫无生机的花盆中一簇嫩绿冲破土壤钻了出来——种子发芽了!尽管被雨水打得疲惫,但它仍然翠绿、挺立,充满生机。伴随着阵阵雨水打落的声音,窗边和心田的种子都在此刻悄悄发芽了。

 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棵小苗没能再次幸免,被打折了腰,可几天后却又挺拔依旧——那是我一模失利后逐渐调整了心态迎接接下来的学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它也开了朵小花与窗边百花争奇斗艳——那是我英语考试得了满分时的激动与兴奋。在无数

 个日日夜夜里,它都驻守在窗边,当我松懈时督促我奔跑;当我失落时,用依旧挺拔的身姿鼓励我像它一样拼搏向上。渐渐地,我心田中的种子也一同生长、开花。

 一张张卷子和一道道习题成了我心中种子的养料,它的一次次生长与开花都是我一次次努力过的证明。此刻在中考的考场上,这眼前的卷子上仿佛开出了一簇簇鲜花,它们为我这一年的拼搏绽放着、芬芳着。在人生的广阔天地里,我也是一颗种子,我也将拼搏向上,勇敢地冲破厚重的种皮与土壤,挺立地活着,去迎接属于我灿烂的花期与人生。

 点评

 本文记叙了自己初三备考过程中种植花种的过程,花种突破阻碍、拼搏向上的精神鼓舞、陪伴着作者,让作者实现了一次精神成长。文章紧扣题目,抓住了种子的特点,并从自身生活、学习中挖掘、提炼素材,有自己真实的切身体会。此外,文章语言不过分堆砌词藻、煽情,而是质朴平实,真诚地娓娓道来,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在结构上,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和自己的备考经历形成两条并行的线索, 一明一暗,一浅一深,最终升华主旨,水到渠成。这种文章结构,应当鼓励学生多加学习、尝试。

篇十: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贯彻海南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5 篇

 学习遵循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4 月 10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我们要充分认识攥紧中国种子的重要意义,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多渠道发力攥紧中国种子。

 增强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忧患意识,从思想上攥紧中国种子。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发扬“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从源泉上攥紧中国种子。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大部队”。

 但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亿,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4.72%。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城镇化的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推进农业科技特别是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从技术上攥紧中国种子。现在是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农种科技也不例外,育种技术的革新发展,是农作物增产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优良种子可以贡献粮食增产量的 45%~5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也明确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提供方向引导和组织保障,持续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粮食生产和粮种培育中。

 完善规章制度为种业发展保驾护航,从法治上攥紧中国种子。种业高质发展、种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而建立激励和保护原始创新的种业法律制度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已于 2022 年 3 月 1日施行,全面强化了品种权的保护力度,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推向新高度。

 要广泛宣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为代表的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都应充分认识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了解法律确立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在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确保法律有效贯彻实施。

 学习在海南省三亚市考察调研重要讲话体会心得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必须把种子“这件大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速突破关键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和深化市场改革,提升育种技术和实力,确保我国种业安全。

 重视科技赋能,实现种源可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目前我国主要作物种子供给充足,建设种业创新平台,配套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和高端智能装备。要提升种业人才质量,加速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打破对外依赖,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为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重视良种培育,推进种业振兴。“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 这些年我国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同时,我国大豆、玉米受育种及栽培等因素影响,现在的单产仅为美国的 60%左右。培育良种,一头连着百姓的“米袋子” “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 “金荷包”。

 必须将良种培育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利用好现有的种质资源,加强良种联合攻关,开发突破性品种,推动依法制种落地。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品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重视精神弘扬,凝聚种子力量。种业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为了让粮食丰收增产,数十年如一日奔忙,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要牢记初心、坚定信仰,在种业科研的路上发扬“种子精神”,将对梦想的执著、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化作奋斗不息、攻坚克难的动力与行动,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

 学习海南考察调研重要讲话感悟心得体会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先后考察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发展海洋科技等情况。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既是效率上的“驱动力”,也是发展上的“引擎力”,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插上“双翼”。“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推陈出新、善于创新才能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的持久动能。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

 事业接班人,以“沉”去“陈”、以“沉”焕“新”,以拼搏奋斗执着向前,以矢志不渝开拓未来,建功立业于新时代。

 心“沉得住”,在工作中不浮不躁,串好“思维线”。创新先要练好“沉潜功夫”,有静心方能蕴静气,在工作中思有定、行有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条理清晰、步骤分明,让思维的“轮轴”年轻干部要坚持在干中思、在学中想,从多维度进行思考,汲取来自身边同事和群众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建议,以思维之“线”串联好工作目标、工作过程,释放思维“加效应”,走出工作新路子。

 身“沉得下”,在干事中建立联系,扩展“实践面”。创新需要在实践中加深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潜在规律,从而形成系统思维不断增强工作中的整体性、协调性与系统性,让“纸上得来”深入到实践中去,转化为创新之能。“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作为年轻干部,要躬身实践,在干事创业中加强总体设计,从“做什么”“如何做”“怎么样”三个环节入手,让思维与行动协调联动,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共促,形成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有机整体,突破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集聚推动事业发展的优势,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个人的能力、补齐存在的短板,让创新有道,推动基层治理综合效能的提升。

 步“沉到底”,在风雨中砥砺前行,锻造“抗压体”。创

 新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而攀越一座座山峰,在栉风沐雨中抵达新的目的地的。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创新走出的每一步一定是“实干之步”,在事业发展上能“吃苦”方能“吃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年轻干部必须有“愿吃苦”的意识、 “能吃苦”的毅力,在一次次摔打中强健筋骨,在经风历雨里提升能力水平,在一场场风雨中提升“抗压”能力,勇于创新、不负使命,在砥砺前行中朝着目标奋步疾驰,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创造民生业绩的栋梁之才。

 学习贯彻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4 月 10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从“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到“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总书记为何念兹在兹?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自主自强的“中国芯”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国之大事。

 农业生产的源头在于种子,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于种子,种业技术突破是农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优良

 的种子可以贡献粮食增产量的 45%~50%。种业发展,承载着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这个民之所盼,是我们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重大战略需要。

 高点站位谋划,以种业振兴奏响国家安全“主题曲”。“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子虽小,却是事关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打好种业翻身仗”,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系统谋划种业振兴工作,坚持筑牢种质资源库“压舱石”,以育种科技攻关为“动力源”,明确种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地位,坚持涉农资金向支持种业发展倾斜,全面实现种业振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前沿科技攻关,以种业创新奏响农业现代化“进行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种业振兴本质上是种业创新问题。目前,。此外,要加快生物育种创新,聚合优异性状基因,更精确、更高效、更可控地利用种源基础,以种业现代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实现我国自主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双提升,以科技“赋能”完成我国从种质资源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的转变。

 主体企业培育,以种业市场奏响产业繁荣“交响曲”。市场活力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我国种业上下游存在一定隔离,在种质资源保护、育种技术突破方面以高校、科研院所等“国家队”为主,在性能测定、繁殖培育等方面

 以企业为主。要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支持种业人才、资金向市场主体流动,完善种业政策监管制度体系,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吹响企业自主研发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冲锋号”。要整合市场资源,培育引领性的现代化种业龙头企业,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以政策支持优秀种业公司“走出去”,把握好时代赋予的机遇,破解粮食进口依赖困境,开启我国种业繁荣新篇章。

 学习贯彻海南三亚考察调研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先后考察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发展海洋科技等情况。科技的自立自强对于国家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唯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百年变局下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与考验。科技创新要在“引”上高瞻远瞩,在“干” 上走深走实,在“链”上深度融合,在基层工作上的创新亦需从这“三字”上着力,在不懈奋进中助推工作出实绩、有成效。

 科技创新要在“引”上高瞻远瞩,基层工作也要着眼长远、变中求新。时代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舞台,只有主动制胜、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在科

 技创新上,要不做徘徊犹豫的观望者,不做裹足不前的停滞者,不做轻言放弃的懈怠者,要眼观大势、登高望远,画好科技创新规划“导航图”,把握先机下好“先手棋”,赢得优势抢占“新高地”,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促进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无论是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的亮眼成就,还是北斗导航、先进核电等领域的关键突破,都与“原创力”的优势密不可分。着眼长远,才能赢得未来、引领发展。作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我们要聚焦工作目标,找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攻方向”,善于从远谋划、向前出发,打开新局面科技创新要在“干”上走深走实,基层工作也要注重实践、干中求新。科技创新要“跑在前列”就要“跑起来”,在钻研与攻坚中更好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实践与探索中更好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持续发力”推动创新实效。要面向市场、把握需求,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下足功夫,将产学研用相互衔接,提升市场主体的竞争力;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用好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应用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作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也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边练边用、边看边学,将理论学习成果融入实践中,在实践中掌握“一个钥匙开一把锁”的巧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对知识的吸收与运用能力,促进工作成效的提升。

 科技创新要在“链”上深度融合,基层工作也要协作推动、聚力求新。当前,科技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科技的发展厚积底气、提供动力,优化了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三者间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优势的汇聚、力量的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力量,而工作上的精诚协作凝聚起的是“拳头”的力量,能够有效化解工作实践中的难题。“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远不干”,每个人工作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燃起的“火焰”,遇事商量去办、合力去做、全力去闯、共同去拼,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声势与力量的聚合下,必将势如破竹,将问题迎刃而解,以“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团结协作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

推荐访问:袁隆平人就像种子 要做一粒好种子感想 种子 要做 人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