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边城民俗之美8篇

时间:2022-11-11 13:30:03 来源:网友投稿

边城民俗之美8篇边城民俗之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白李东 [内容摘要]: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民俗之美8篇,供大家参考。

边城民俗之美8篇

篇一:边城民俗之美

从文《边城》 的民俗特点

  论沈从文《边城》 的民俗特点

  白 李 东

  [内容摘要]: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地方和民俗风情。

 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用他那细腻的笔触, 真挚的情怀, 清丽流畅的文字, 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充分体现了 作者对质朴、 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关键词] :

 民俗风情 地方特色 婚恋方式 古朴浓郁 淳厚质朴

  沈从文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乡 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 他的作品特别注重表现人性美。

 中篇小说《边城》 就是他表现人性美的典范之作。

 作品寄寓着沈从文“美” 与“爱” 的美学理想, 通过湘西儿女翠翠、 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 反映出湘西在“自然” 、 “人事” 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 寄托了 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 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沈从文用他那细腻的笔触、 真挚的情怀、 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湘西的灵秀风光和边城独特的世态人情的画卷, 特别是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俗特色, 大大地增加了 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小说中, 倾注了 作家的整个身心, 他不仅为“乡 土文学” 增添了 风采, 更为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

 形成沈从文《边城》 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沈从文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 使他对故乡—湘西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 使他进一步认识了湘西地区民俗特殊性。

 十四岁独立生活以后, 他在沅水流域漂流闯荡, 当过土著军队中的司书,警察所的办事员, 出版社的校对„„。

 正是由于这种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 使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彻的了 解和认识, 他以“乡 巴佬” 的执著, 将湘西沅水的神韵融化在了他的血液中, 形成了他特有的性格及爱憎方式和哀乐方式。

 也正是这种“乡巴佬” 的纯情, 才使他写出了 像《边城》 这样充满民俗味的作品来。

 其次, 湘西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孕育了她独特的民俗风情, 为《边城》 的产生提供了丰润的土壤。

 湘西, 西南闭锁、 边远的一隅, 是“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 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 。

 [1](P4)

 他既是历代统治者文治武功的结果, 又是保留楚文化的区域。

 惶惑不安的苗蛮民族不惜以血的代价在这个封闭、 落后的边陲极地生存着, 创造着。

 苍老的苗民们过着苍老的生活, 沅水流域便是他们活动、 演练的舞台, 他们不是用文字记载着楚文化的历史, 而是用民俗加人情在延续着楚文化。

 这些都为楚文化余绪哺育大的沈从文提供了大量的有血有肉的楚文化因子, 他拥抱自己的土地, 自己的民族, 自己的村落与山野。

 因此可以说, 是湘西这片神奇奇特的土地孕育了 沈从文和他的小说《边城》 , 而湘西独具风韵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世态人性在《边城》 中又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

 小说《边城》 以特有的湘西民族风情, 表明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在小说中, 沈从文以一种热忱的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

 “作了 一种善意的记录” , 同时“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 。

 [2]这是他的《边城》 中民俗特色的风格之一。

 《边城》 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 大都熔铸在了民俗描写之中, 小说中, 没有浓烈的“火药味” , 没有刀光剑影, 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 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政治说教, 而恰恰在这种看似轻松, 充满诗意的民俗风情的笔调中, 作者给我们拉开了边城人生活的帷幕。

 边城的“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 所有的每个人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人事’ 的思索力, 增加了 梦。

 在小城中生活的, 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 怀了对人事爱增必然的期待” 。

 老船夫五十年来任劳任怨,为小城的人们尽职尽责地把船渡来渡去, 仿佛不能同这一份生活分开; 翠翠总是在爷爷的面前撒娇, 她在一天天成长着, 在原本没有希望的日子里傻傻地幻想着, 期待着; 水手们在每个静寂的日子里在沅水上熟练地撑着船来来回回, 可他们却无法驾驶自己的命运之船, 生活对他们最有意义的就是在小城里买卖船只, 买卖媳妇; 淳朴重义的妓女白天一边做鞋子或绣花抱肚, 一边看过往的行人, 消磨长日。

 夜里, 她们接待商人或水手, 切切实实地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 没有人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 大方洒脱的顺顺父子三人喜欢交朋结友, 慷慨而能济人之急。

 他们与生活抗争着, 希望永远作生活的强者,可她们终究无法超越“自然” 和“人事” , 把握自己的命运。

 边城人就是这样, 在每一个静寂的日子里生存着, 抗争着, 创造着。

 他们无法预料明天将发生什么, 更无法把握明天, 只是各自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 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作者对所有的故事的描写看似轻描淡写, 实则非常沉重, 包含着作者对边城人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因为在边城, 美丽与落后并存, 淳朴和愚昧同在。

 边城人整体的意识和人们的心态在小说细腻的描写中表现的细致入微。

 边城人独特的衣食住行习俗、 生产交易习俗、 婚丧礼仪习俗、 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 心理习惯等民俗特色, 在边城的这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特殊环境中得以表现, 社会背景与矛盾被诗化了 、 淡化了。

 优美的边城风景画和迷人的边城民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 行为方式、 人物独具的风采, 浑然交融。

 (三)

 作品通过翠翠、 天保和傩送之间苦涩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再现了边城人独特的婚恋方式, 这是沈从文《边城》 的又一民俗特色。

 湘西, 原是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 湘西人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的落后状态, 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 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

 《边城》 中翠翠的母亲与父亲不顾世俗, 大胆地追求爱情, 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责任, 一个怀了 羞愧, 两人终因不能容于世俗而双双殉情, 留下了 一段凄惨而美丽的故事。

 作为新一代的翠翠, 她总是那么害羞, 爷爷一提起这方面的事, 她总是脸红, 假装生气。

 她心中却被爱情的火煎熬着, 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

 当傩送来过渡时, 假装生气。

 她却不敢见他, 采取了 逃避的方式, 躲到树林子里去了 。

 她只能一个人偷偷地幻想着, 在夜里做着大胆的梦, 将自己的渴望驰骋于梦中。

 傩送同样表现出了他性格的懦弱。

 他虽然敢追求翠翠, 敢在夜里为翠翠唱情歌来表明自己的情意, 可当哥哥天保因翠翠而死后, 他心中虽然仍深爱着翠翠, 可他却没有勇气冲破世俗的羁绊, 驾驭起承载他与翠翠幸福的船, 他也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而下江去了。

 他们为人们留下了 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追溯两代人爱情悲剧的根源, 我们不难发现, 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原因, 即边城原始的、 保守的婚恋习俗, 其直接原因是人物本身的思想弱点。

 这种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 而

 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在边城这样独特的社会背景中, 无论是像翠翠的母亲和父亲那样大胆追求, 还是像翠翠、 天保和傩送那样姑息逃避, 边城人的婚恋永远都无法摆脱社会习俗的影响。

 即使与世俗妥协,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只能以另一种悲剧方式来演绎。

 此外, 边城人对爱情的表白方式也独具特色, 其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走车路, 就是让父母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地说, 很显然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 另一种是走水路, 就是男方为女方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 “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 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 像只杜鹃一样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 。

 [3] (P26) 傩送也曾这样为翠翠唱歌表明自己的心意, 想用歌声打动翠翠。

 这种求爱的方式令人感动, 它体现了一种古朴的美。

 但如果深究这种求爱的方式的起源, 就会发现它类似于鸟类用呼唤的方式求爱。

 由此可见, 边城的民俗是优美的, 又是野蛮的。

 正是由于受边城的原始的、 半原始的民俗的影响, 这里的婚恋方式才显得独具特色。

 (四)

 《边城》 的民俗特色还表现在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中, 对一种淳厚的“爱”与“美” 的人性及人生的讴歌中, 折射出一种古朴的民俗美, 特别是作者所描绘的边城人唱山歌和端午节赛龙船的风俗画, 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 他的小说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淳厚质朴的品格, 带有那地方特有的气息、 色彩和声响, 他的根是深深扎在民间的, 也是扎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文化传统中的, 他常以一种眷恋和颂扬的心态来讴歌湘西人民的民俗美。

 因为任何一个热爱人民, 来自民间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都不会不接触民俗, 所以当他进行艺术创作时, 很自然地在笔端就溶进了对湘西语言民俗、 民间游艺形式、 岁时节令、 婚姻民俗等的描写。沈从文的家乡 流传着许多民歌, 并盛行唱山歌的风俗, 在他的《边城》 中真切地表现了这一民俗事象。

 小说中老船夫便“提到本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 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 。小说中翠翠在祖父进城, 自已在渡口守船时所唱的那首充满稚气的民歌更是令人难忘:“白鸡关出老虎咬人, 不咬别人, 团总的小姐派第一。

 „„大姐戴副金簪子, 二姐戴副银名称钏子, 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 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 [4](P4) 这首不完整的民歌, 恰恰在无所谓、 不完整中给人一种“残缺美” , 这种无意识的轻歌曼叹, 唱出了翠翠面对贫富差别的现实不满, 唱出了她的忧郁和愤恨。

 还有傩送给翠翠唱的情歌, 那么健康, 那么优美、 动人, 表达了他真挚、 炽热的感情, 作品中溶入这些民歌后, 使得作者要极力渲染的那种边地人民的心灵美、 人情美、 民俗美更加浓郁了 。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这些节日中, 最易显示出各民族的民俗特征。

 沈从文的《边城》 也没有放过对这一民俗的描写, 而是极力描摹, 使其成为这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说中, 作者较为细腻地描绘了 边城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 从赛龙舟时人们的装束、 打扮到龙舟的形状, 及其龙舟竞发的场面, 都刻画的细致入微。

 那两头高高翘起、 船身绘着朱红色的龙舟, 头上和腰间缠着红布的青年浆手, 那起劲的鼓声,离弦而发的长龙, 还有两岸无数观战的人的呐喊助威, 那红火的近似疯狂的抢鸭子的场面, 甚至还没有尽兴的赛手们在月光下玩上个半夜的情景, 这些酣畅淋漓的场面描写, 古老而健康的风土人情, 正反映了 边城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5](P125) 沅水一带特有的地方风情, 边城人民粗犷放达的性格和心理, 都在这龙舟竞赛的民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渲泄。

 以上我用艰涩的笔, 对沈从文《边城》 的民俗特色进行了表面、 肤浅的分析, 尽管它是如此的稚嫩、 纤弱, 但这表明了 我对《边城》 的热爱和倾注。

 他小说中的民俗特色, 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边城下层人民的悲苦与期望, 这些民俗的描写与渲染, 是作者的情思所致,是与作品的整体有机结合的, 它是一种气氛, 一种氛围浸润中的环境, 人物便是在这种已经情绪化了 的环境中生息、 活动、 创造、 哀怨、 抗争。

 沈从文的《边城》 之所以为人们所喜受, 正是由于它具有相当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正是因为这些民俗特色, 大大增加了他的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 沈从文散文精编· 前言[M]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6.

 [2] 沈从文. 沈从文散文精编〈湘西· 引子〉 [M].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6.

 [3] 沈从文. 沈从文文集[M]十二卷.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4]沈从文. 沈从文小说选[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5]钱谷融. 吴宏聪. 中国现代文学选读〈边城〉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RhSiSjTkUlVmWnXoY pZq#r!s$t%t&u*v(w) x-y+z0 A1B2C3D4E4F5 G6H7I8J9KaLbMcNdOePfPgQh RiSjTk UlVmWn XoYpZq#q!r$s%t&u*v(w) x-y +z0A1B1C2D3E 4F5G6H7I8J9KaLbMcMdNeOfP gQhRiSjTkUlV mWnXnYoZp#q! r$s%t&u*v(w) x-y-z+A0B1C2 D3E4F5G6H7I8 J9JaKbLcMdNe OfPgQ hRiSjTk UkVlWmXnYoZ p #q!r$s%t&u*v *w(x)y-z+A0B 1C2D3E4F5G6G 7H8I9JaKbLcM dNeOf PgQhRhS iTjUkVlWmXn Y oZp#q!r$s$t% u&v*w (x) y-z+ A0B1C2D3D4E 5 F6G7H8I9JaKb LcMdN eOePfQg RhSiTjUkVlW m XnYoZpZq#r!s $t%u& v*w(x) y -z+A0B1B2C3D 4E5F6G7H8I9J aKbLcMcNdOeP fQgRhSiTjUk V lWmXnXoYpZq# r! s$t%u&v*w( x) y-y+ z0A1B2C3D4E5F6G7H 8I9J9Ka LbMcN dOePfQgRhSiT jUkUlVmWnXoY pZq#r!s$t%u& v*v(w) x-y+z0A1B2C3D4E5F6 G6H7I8J9KaLb McNdOePfQgRhRiSjTkUlVmWn XoYpZq #r!s$s %t&u*v(w) x-y + z0A1B2C3D3E 4F5G6H7I8J9K aLbMcNdOeOfP g QhRiSjTkUlV mWnXoYp Zp#q! r$s%t&u*v(w) x -y+z0A0B1C2 D3E4F5G 6H7I8 J9KaLbLcMdNe O fPgQhRiSjTk UlVmWmXnYoZp #q!r$s%t&u*v(w) x) y-z+A0B 1C2D3E 4F5G6H 7I8I9JaKbLcMdNeOfPgQhRiS jTjUkV lWmXnY oZp#q!r$s%t&u&v*w(x) y-z+ A0B1C2D 3E4F5 F6G7H8I9JaKb L cMdNeOfPgQg RhSiTjU kVlWm XnYoZp#q! r!s $t%u&v*w(x) y -z+A0B1C2C3D 4E5F6G7H8I9J a KbLcMdNdOeP fQgRhSiTjUkVlWmXnYoYpZq #r !s$t%u&v*w (x) y-z+ z0A1B 2C3D4E5F6G7H 8I9JaKaLbMcN dOePfQg RhSiT jUkVlVmWnXoY p Zq#r! s$t%u& v*w(w) x -y+z0 A1B2C3D4E5F6 G7H7I8J9KaLb McNdOePf QgRh Si...

篇二:边城民俗之美

学与问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介休市赵家堡小学刘海燕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 得到了 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 两个字的金匾。

 这家主人过世后, 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 互不相让。

 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

 老二得到了 有“学” 字的半块。

 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从不多 问。

 几年下来, 却一无所获。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 一位智者……见什么学什么,

 知识就是指有(是学来的, 也是(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是通向成功之门的()

 , 知识, “问”)

 ,)

 。)金钥匙学问问来的铺路石

 沈括〈 1033-1097〉 , 字存中, 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

 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 数学﹑物理﹑ 地质﹑ 气象﹑ 生物﹑ 医学等领域。

 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 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 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

 在数学上,他发明了 “隙积术” 和“会圆术” ,“隙积术” 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多 年,“会圆术” 为我国球面三角 学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2、 如果你选择的是关于沈括的事例请试着解决:

 沈括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 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产生了 什么疑问? 他是怎样揭开疑团的? 这个故事又意在说明什么?选择你感兴趣的名人事例深入学习 。1、决:

 小哥白尼是怎样问的? 课文列举这个事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如果选择的是哥白尼的事例, 请试着解

 名人名言不耻下问。

 ——孔子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每事问 ( 1924)陶行知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问到底( 1924)陶行知天地是个闷葫芦, 闷葫芦里有妙理。

 您不问它您怕它,他一被问它怕您。

 您若愿意问问看, 一问直须问到底。

 i6*THwk8)VJ ym a+XLAoc1ZNCqe3!P Es g4%RFui 6*THwk8)VJym a +XLAoc1ZNCqe3 !P Esg4%RFui 6 *THwk8)VJym a+XL Ao c 1ZNCqe3!P Dsg4% RFui6*THwk8)VJy ma+XLAoc1ZNCqe3!PDsg4% RFui6*T Hwk8 )VJ yma+X LA oc1 Z NCqe3! PDsg4%RFui 6 *THwk8)VJym a+XV J xla -WLznc0YNBp e2#PDrg4$RFti6& THvk8(VJ xla-WL z nc0YNB pe2#PDrg4$RFt i 6& THvk8 (UJ xla-WLznc0YNBpe 2# PDrg4$ RFti6&T Hv k 8(UJxla -WLznc0YNBp e2 #PDrg 4 $RFti 6&T Hvk8(UJxla-WLznc0 YNBpe2#P Drg4$RF ti 6 &THvk8(UJxla -WLznc0Y NBpe2#PDrg4$RFt i6&THvj8(UJxla-WLzn c0Y NBpe2 #PDrg4 $RFt i 6&THvj8(UJ xla-WLznc 0 YNBpe2#PDrg4$RFti 6 &T Hvj8 (UJ xla-WLznc0Y NBpe 2#PDrg4$RFt i 6 &THvj8(UJxla-WLznc0YNBpe2# PDrg4$ RFti6&S Hv j8(UJ xla -WLznc0YNB pe2#PDrg4$RFt i6& SHvj8(UJxla-W Lznc0YNBp e2 #PDrg 4 $RFti 6&S Hvj8(UJ xla-WL z nc0YNB pe2#PDrg4$RFt h 6 &SHvj8 (UJ xla-WLznc0YNBpe 2# PDrg4$ RFth6&SHvj8(UJ xla -WLznc0YNBp e2 #PDrg 4 $RFth6& SHvj8(UJxla-W Lznc0 YNBpe2#P Drg4$RF th6&S Hv j8(UJxla-WLzn c0Y NBpe2#P Drg4$QFt h6&SHvj8(UJ xla-WLzn c0Y NBpe2 #PDrg4 $QFt h 6 &SHvj8 (UJ xla-WLznc0YNB pe 2# PDrg4$ QFth6&SHvj8(UJ xla -WLznc0YNBp e2#PDrg4$QFth6& SHvj8(UJxla-W Lznc0 YNBpe2#PDrf4 $QFt h 6 &SHvj8 (UJ xla-WLznc0YNB pe 2# PDrf4$QFth6& SHv j8(UJxla-W Lzn c0YNBpe2# PDrf4$QFt h6&SHvj8(UJ xla -WLznc0YNB pe2#ODrf4$QF th6&S Hvj8(UJ xla-WL z nc0Y NBpe2 #ODrf4 $QF th6&S Hvj8(UJxla-WLznc0Y NBpe 2#ODrf4$QFth6& SHv j8(UJxla-WLzn c0YNBpe2#ODrf 4$ QFth6& SHvj8(UJxla-W Lznc0YNBp d 2 #ODrf4$QFth6&SHvj8(UJ xla-WLzn c0Y NBpd2 #ODrf4 $QF th6&S Hvj8(UJxla-WLznc0Y NBpd2#ODrf4$QFth6& SHv j8(UJxla-W Lzn c0YNBpd2#ODrf 4$ QFth6& SHvj8(UJxla-W Lznc0YMBpd2 #ODrf4 $QFth6& SHvj8(UJxla-WLznc0Y M B pd2# ODrf4$QF th6&S Hv j8(UJxla -WLznc0Y M Bp d2#ODrf4$QFt h6&SHvj8(UJ xla-WL z nb0 YMBpd2#ODrf4$QFth6 &SHvj8 (UJ xla-WLznb0YMBpd2#ODrf 4$ QFth6& SHvj8(UJxla-W Lznb0YM B pd2 #ODrf4 $QFth6&S Hvj8(UJxla-WLznb0Y M B pd2# ODrf4$QFt h6&S Hv j8(UJ xla -WKznb0YMBp d 2 #ODrf 4$QFth6& SHvj8(UJxla-WKzn b0YMBpd2#ODrf 4$QFth6 &SHvj8(UJxla-W Kzn b 0Y M Bp d2#ODrf4$QFt h6&SHvj8(UJ xl9-WKznb0 YMBpd2#ODrf4$QFth6& SHv j8(UJxl9-W Kznb 0Y M Bp d2#ODrf4$QFt h6&SHvj8(UJ xl9-WKznb0 YMBpd2#ODrf4$QFth6& SHv j8(UJxl9-WK znb 0YMc0YNB pe2#PDrf 4$QFth6& SHvj8(UJxla-W Lznc0 YNBpe2#ODrf4$QFth6 &SHvj8 (UJ xla-WLznc0YNBpe 2# ODrf4$ QFt h6&SHvj8(UJ xla -WLznc0YNBp e2#ODrf4$QFt h6&SHvj8(UJ xla-WL z nc0YNB pe2#ODrf4 $QF th 6 &S Hvj8 (UJ xla-WLznc0Y NBpd2#ODrf4$QF th6&S Hv j8(UJxla-WLzn c0Y NBpd2 #ODrf4 $QF th6&S Hvj8(UJxla-WLznc0Y NBpd2#ODrf4$QFth6& SHv j8(UJxla-W Lzn c0YNBpd2#ODrf 4$ QFth6& SHvj8(UJxla-W Lznc0YMBpd2 #ODrf4 $QFth6& SHvj8(UJxla-WLznc0Y M B pd2# ODrf4$QF th6&S Hv j8(UJxla -WLznc0Y M Bp d2#ODrf4$QFt h6&SHvj8(UJ xla-WL z nb0 YMBpd2#ODrf4$QFth6 &SHvj8 (UJ xla-WLznb0YMBpd2#ODrf 4$ QFth6& SHvj8(UJxla-W Lznb0YM B pd2 #ODrf4 $QFth6&S Hvj8(UJxla-WLznb0Y M B pd2# ODrf4$QFt h6&S Hv j8(UJ xla -WKznb0YMBp d 2 #ODrf 4$QFth6& SHvj8(UJxla-WKzn b0YMBpd2#ODrf 4$QFth6 &SHvj8(UJxla-W Kzn b 0Y M Bp d2#ODrf4$QFt h6&SHvj8(UJ xla-WKznb0 YMBpd2#ODrf4$QFth6& SHv j8(UJxl9-W Kznb 0Y M Bp d2#ODrf4$QFt h6&SHvj8(UJ xl9-WKznb0 YMBpd2#ODrf4$QFth6& SHv j8(UJxl9-WK znb 0YMBp d 2 #ODrf4$QFt h6&SHvj8(UIx l9-W Kz nb0Y M Bpd2#ODrf4 $QFt h 6 &SHvj8 (vj8(UJx la-W Lznc0YNBp e2 #ODrf 4$QFth6& SHvj8(UJxla-W Lznc0 YNBpe2#ODrf4$QFth6 &SHvj8 (UJ xla-WLznc0YNBpe 2# ODrf4$ QFt h6&SHvj8(UJ xla -WLznc0YNBp d2#ODrf4$QFt h6&SHvj8(UJ xla-WLzn c0Y NBpd2 #ODrf4 $QF th6&S Hvj8(UJxla-WLznc0Y NBpd2#ODrf4$QFth6& SHv j8(UJxla-W Lzn c0YNBpd2#ODrf 4$ QFth6& SHvj8(UJxla-W Lznc0YMBpd2 #ODrf4 $QFth6& SHvj8(UJxla-WLznc0Y M B pd2# ODrf4$QF th6&S Hv j8(UJxla -WLznc0Y M Bp d2#ODrf4$QFt h6&SHvj8(UJ xla-WL z nb0 YMBpd2#ODrf4$QFth6 &SHvj8 (UJ xla-WLznb0YMBpd2#ODrf 4$ QFth6& SHvj8(UJxla-W Lznb0YM B pd2 #ODrf4 $QFth6&S Hvj8(UJxla-WLznb0Y M B pd2# ODrf4$QFt h6&S Hv j8(UJ xla -WKznb0YMBp d 2 #ODrf 4$QFth6& SHvj8(UJxla-WKzn b0YMBpd2#ODrf 4$QFth6 &SHvj8(UJxla-W Kzn b 0Y M Bp d2#ODrf4$QFt h6&SHvj8(UJ xla-WKznb0 YMBpd2#ODrf4$QFth6& SHv j8(UJxl9-W Kznb 0Y M Bp d2#ODrf4$QFt h6&SHvj8(UJ xl9-WKznb0 YMBpd2#ODrf4$QFth6& SHv j8(UJxl9-WK znb 0YMBp d 2 #ODrf4$QFt h6&SHvj8(UIx l9-W Kz nb0Y M Bpd2#ODrf4 $QFt h 6 &SHvj8 (UIxl9-WKznb0Y M B pd2# ODrf4$QFt h6&S Hv j8(UIxl9-WKzn b 0YM B pd2#ODrf4$QF th6&S Hvj8(UIxl9 -WKzn b0YMBpd2#ODrf 4$QFth6 &SQEsh 5 %SGuj7*UIwl9)W Kynb+YMApd1#OCqf3!QEsh5% SGuj7*UIwl9)W Kynb+YMApd1ZOCqf3! QEsh5%S Guj7 *UIwl9)WK ynb+YM A pd1ZOCq f 3! QEsh5 %SGuj7*UIwl9 )WKynb+Y M Apd1 Z OCq f3!QEsh5% SGuj7*UIwl9 )WKynb+YMApd1ZOCqf3!QEsh5% SGuj7*UIwl9)WK y nb+YMAod1ZOCq f 3! QEsh5 %SGuj7*UIwl9)WKynb+Y M A od1 Z OCqf3!QE s h5% SGuj7*UIwl9)WKynb+YMAod1 ZOCqf3!QEsh5% SGuj7*UIwl9)W Kynb+XMAod1ZOCqf3! QEsh5%S Guj7 *UIwl9)WK ynb+XM A od1ZOCqf 3!QE sh5%SGuj7 *UIwl9)WKynb+ X MAod 1 ZOCqf3!QEsh5% SGuj7*UIwl9)W Ky nb+XMAod1ZOCqf3! QEsh5%S Guj7*UIwl9)WKymb+XM A od1 Z OCqf3 !QE sh5%SGuj7 *UIwl9)WKym b+XMAod1 ZOCqf3!QEsh5% SGuj7*UIwl9)W Kymb +XMAo d 1ZOCqf3! QEsh5%S Guj7 *UIwl9 )WKymb+XM A od1 Z OCq f3!QE sh5% SGuj7*UIwl9 )wl9 )WKynb+YMAp d 1#OCrf3! QEsh5%SGuj7 *UIwl9 )WKynb+Y M A pd1 #OCrf3 !QEsh 5 %SGu j7*UIwl9)WK ynb +YMAp d 1#OCrf3 !QE sh5%SGuj7 *UIwl9)WKyn b +Y M Ap d1 #OCqf 3!QE sh5%SGuj7 *UIwl9)WKyn b +Y M Ap d1 #OCqf 3! QEsh5%SGuj7 *UIwl9)WKyn b +Y M Ap d1 #OCqf 3! QEsh 5%SGuj7*UIwl9)W Kynb+YMApd1#OCqf3!QEsh5% SGuj7*UIwl9)W Kynb+YMApd1ZOCqf3!QEsh5%S Guj7*UIwl9)WK y nb+ YMApd1ZOCqf 3! QEs h5%SGuj7*UIwl9)WKynb+Y M A pd1 Z OCqf3 !QEsh5%SGuj7 *UIwl9)WKyn b +YMAp d 1ZOCqf3 !QEsh 5 %SGu j7*UIwl9)WK ynb +YMAo d 1ZOCq f 3! QEsh5%S Guj7 *UIwl9 )WKynb+YM A od1 Z OCq f3!QE sh5% SGuj7*UIwl9 )WKynb+Y M Aod1 ZOCqf3!QEsh5% SGuj7*UIwl9)W Ky nb+XMAod1ZOCqf3!QEsh5%S Guj7*UIwl9)WK y nb+ XM A od1ZOCqf OCrf3$ QEth5%SGuj7*UIwl9)WKynb+Y M A pd1 # OCrf3$QE th5% SGuj7 *U Iwl9)WKyn b+Y M Apd1 #OCrf3 $QEt h 5 %SGu j7*UIwl9)WK ynb +YMApd1#OCrf3 $QEsh5 %SGuj7*UIwl9 )WKynb+Y M A pd1 #OCrf3 $QE sh5% SGuj7*UIw

篇三:边城民俗之美

说中凤凰展翅飞升的地方

 这里山清水秀

 这里民风淳朴

 中国美丽的小城中国美丽的小城————凤凤 凰凰

 首先请同 学们初步了 解沈从文!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

 , 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人。

 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 4岁时投身行伍1 4岁时, 投身行伍, 浪迹湘川黔边境。

 1 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 《贵生》 《三三》 , 中篇小说《边城》 , 长篇小说《长河》 。浪迹湘川黔边

 沈从文与张兆和

 边城沈从文

 这原是没有时间 流过的故事在那个与 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爷爷为 人渡船过日十七年来一向如此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两人交换了 生 命的约誓男子 离 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翠翠说等他一辈 子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等等到哭了为 何爱恋依旧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了 雁儿过等等到最后竟忘了 有承诺一日 复一日 翠翠纯真的仰望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那年头户 对门当 荒唐 的思想让这女孩等到天荒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了 雁儿过等等到最后竟忘了 有承诺一日 复一日 翠翠纯真的仰望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那年头户 对门当 荒唐 的思想让这女孩等到天荒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让这辛酸无声 流传

 沈从文被誉为 现代中国的“风沈从文被誉为 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 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俗画家” , 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 小品散文的笔调, 诗词曲令风格, 小品散文的笔调, 诗词曲令的意境, 描绘出 湘西边城的美丽 风的意境, 描绘出 湘西边城的美丽 风光光, ,刻画出 众多 性格鲜明, 栩栩如生刻画出 众多 性格鲜明, 栩栩如生的 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的 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有人说,有人说, 《《边城边城》 》 是一支湘西山村生 活的牧歌, 是一曲真挚、 热山村生 活的牧歌, 是一曲真挚、 热烈的爱情的赞歌, 是一首用 小说形烈的爱情的赞歌, 是一首用 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 绘就的无彩之式写成的无韵之诗, 绘就的无彩之画。画。

 因 此, 欣赏因 此, 欣赏《《边城一种独特的眼光。一种独特的眼光。是一支湘西边城》 》 , 需要有, 需要有

 第一课时风土人情之美边城

 蘸酒茶峒泅水数天前擂鼓擂鼓鹳鹳呐喊呐喊戍军戍军zhàndòngqiús h ùléiguànnàshù桨手泥桨牛犊睥睨预习检查jiǎngjiāngdúpì nì

  氽着鞶鼓悖时tǔnpánbèitiányàng怏怏yúyú 喧阗角隅滑稽稽首yàngjīqǐ

 朗读课文一、 二自然段, 说说边城与众不同之处。说一说明确(1)

 生活环境太平(2)

 边城之“边” ——人们不关心或不用关心生活以外的事情(3)

 习俗保留相对完整

 围绕端午节, 沈从文写了 哪些习俗呢? 用笔在书上勾划出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这些习俗里, 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呢?

 从赛龙舟可以看出边城人们怎样的生活氛围和性格呢?探究思考

 自主学习中秋节和过年人们会做些什么呢?

 探究思考: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这样优美的环境所生活的人们必然也是怎样的?活的人们必然也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里的民风。

 淳朴民风淳朴民风醇美人情

 小结从这些民俗中, 可以看出边城是一个不为外界干扰的田园牧歌式的宁静所在; 一个桃花源一样的地方; 这里的人民花源样的地方; 这里的人民过着自然、 安宁、 快乐的生活。这些动人的生活画面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显示了 湘西山环水绕之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烘托了 湘西人民原始、 天然的人性美。

 探究原因走入作者内 心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就像一个温暖的世外桃源个温暖的世外桃源, 令人神往, 无限遐思。

 那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个地方呢?令人

 齐读:我轻轻叹息了 好些次。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 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

 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 透明烛照, 对河水, 对夕船阳, 对拉船人同船, 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我看到小小渔船, 载了 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 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 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船皆爱着

 爱“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 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 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件普通人事牵连在的一份哀乐, 为人类的‘爱’ 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

 ”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 一种‘优美、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各人应有处时, 各人应有“我要表现

 心中有爱, 文如其人

篇四:边城民俗之美

城》(节选)中民俗风习的描绘不仅富有浓郁的湘西地方情调,还推动节选部分情节的发展,真实鲜活地体现着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取材于湘川黔交界的边地小城茶峒,作者以诗意抒情的笔触叙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 — 大老天保、二老傩送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散文化的叙事语言,生活化的人物对话,世外桃源般的边地美景,古朴淳厚的民风,寄寓作者“爱”与“美”理想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使得小说灵气四溢,美丽动人,宛如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边城》的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边城》(节选)对湘西的民俗风习的细致描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读过《边城》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描写的各种湘西风俗所吸引:端午节穿新衣、喝雄黄酒、看龙舟竞赛和赛后水中捉鸭子,中秋节青年男女对歌传情,新年锣鼓喧阗、舞狮子龙灯、燃烟花爆竹,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热闹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绚丽神奇的风俗画面,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情调,给《边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将文中边地民俗的描绘仅仅理解成是为了展示湘西的民族、地域情调,而忽略了民俗自身蕴含的审美意蕴和价值。事实上,在小说中边城的民俗不仅是叙述描写的对象,它还充当着小说叙述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让学生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每一章节的故事内容,进而思考端午节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何作用。《边城》(节选)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三到第六章。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来临,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在这一章的结尾写道:当人们预习龙舟竞赛的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翠翠发现了远处的声音,她于是绕屋跑着,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很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她带到了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到了第四章,文笔自然而然转入到对两年前端午节的追述中去。正是两年前端午看龙舟,使得翠翠和二老傩送巧遇,尽管开始有误解,但当翠翠从伙计口中知道真相后, “心里又吃惊又害羞”,也就从那一刻,英俊能干、幽默善良的傩送开始走入通过民俗,走入《边城》 (节选)红 梅·阅读新视角·yuedu xinshiji+o54

 了翠翠的心中,使翠翠有了另外一件事, “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伴着自己独有的心事,翠翠觉得两年来的日子无论是中秋还是热闹的新年,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也正因为翠翠不能忘记那件事, “上年”的端午翠翠又和祖父到城边看了半天船。第五章,叙事时间巧妙地由“现在”过渡到“上一年”,补叙了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翠翠心念所系,以致和祖父在一起时,神思早已飞到了六百里外青浪滩傩送的身上。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思,转入到第六章,祖父才会借迎亲送婚的花轿来试探和暗示成长中的翠翠。通过概括和思考,学生不难发现,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情爱叙事始终与端午节时空相连,端午节使得小说的叙事时间回环往复,促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翠翠和天保、傩送相识在端午节,民俗风情为人物爱情的发生提供了契机;他们的爱情在民俗节日的交替与轮回中不断演变,民俗风情还为人物爱情的发展提供了特有的时空,为人物的爱情蒙上了一层诗意、幽远的审美特性。《边城》中关于民俗风习的描绘还是一把解读《边城》的钥匙。走进了边城的风俗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真正走进了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世界”。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沈从文表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中,这种“人生的形式”无疑最深切地体现在湘西世界一饮一食的日常生活之中:老船夫忠于职守,守着渡船,风雨无阻;顺顺是当地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仗义疏财、德高望重;兵营的杨马兵,热心助人、古道热肠;即便河边吊脚楼上的妓女,也有那么一份情义⋯⋯而民俗顾名思义就是特定地域与民族的风俗风习,它渗透在特定地域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种角度说,湘西地方的民俗风习就是该地方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如雷的鼓声,激烈的龙船竞赛,月夜的对歌,点着火把走夜路,舞动的狮子龙灯,迎婚送亲的唢呐声⋯⋯这些种种既是湘西世界独有的民俗,同时它们又是湘西日常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边城人民现实人生的方式。通过边城人们在悠长的生活当中既定的风俗、约定的礼仪,我们更真实地走进了边城人的日常生活,世俗生活,也更真切地感受、感动着湘西人“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这里,如果抽去了小说中关于边城民俗风习的种种描绘,就无法细致真实地体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情美,沈从文先生所想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也只能是一个苍白而模糊的背影。这才是沈从文先生一再描写边城民俗的用意,也是我们鉴赏民俗描写的终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反复阅读文中描写边地民俗的一些片断,例如:“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的、绘有朱红55

 yuy"nwenziyingyong太极图的高脚鼓,到了搁船的河上游洞边,烧了烛香,把船拖入了水中,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的向下游长潭射去。”“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从中除了感受到鲜活的湘西风情之外,还感受到了怎样的个体和生命?强健的兵士、水手,原始、野蛮的活力,通过激情的朗读,学生不难读出边城世界个体自由、原始,富有热力的生命,也不难感悟寄寓在《边城》民俗描写中作者对自由、原始,雄强生命的赞美和张扬。作为一个生于湘西长于湘西的“乡下人”,为了寻求一点理想,沈从文离开了湘西,走进了现代都市,但他看到的却是些病态的灵魂,沉落的背影,萎缩的人性。他以一个寄居都市的“乡下人”的视角,回过头去关注湘西美的景和人性,湘西富有生命力、原始、自由的世界,但在现实的世界他却再也不能重回那个他离去的世界。沈从文说“我要写我心中和梦的历史”。于是在小说中,他再现了那个令他恋恋不忘的世界,再现了他理想的人性和人生。如果我们仅仅把《边城》中民俗风情的描绘,当作独具特色的湘西风俗画来欣赏,那么沈从文先生一定又会落入“买椟还珠”的担心和悲哀之中。(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前,我布置内容让学生预习,其中一个要求就是:结合课文,掌握注释及其他生难字词。为了使预习检查更有针对性,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自己备课时也得备学生、备重点。我在猜测、挑选学生可能存在的难点时,不禁对教材上一处注释有了看法。李甲和杜十娘在回乡的途中遇见孙富,孙富看上了十娘。于是孙富心生一计,便对李甲道: “舟次无聊,欲同尊兄上岸,就酒肆中一酌。”文中“舟次”怎么注释为“在舟中”?这不仅没有注解关键的“次”字,还没来由地把“舟”名词作状语了!“次”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用实词,它一般有以下几个义项: ① 次序、顺序: “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② 下一个: “次者吾君,次者遂。”( 《毛遂自荐》) 又引申为逊色点的,稍差点的,如“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谋攻》)。

 ③ 驻扎: “引次江﹃次﹄探施永彬·语言文字应用·56

篇五:边城民俗之美

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白 李 东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地方和民俗风情。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关键词]民俗风情 地方特色 婚恋方式 古朴浓郁 淳厚质朴 沈从文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特别注重表现人性美。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表现人性美的典范之作。作品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沈从文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湘西的灵秀风光和边城独特的世态人情的画卷特别是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俗特色大大地增加了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小说中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他不仅为“乡土文学”增添了风采更为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 形成沈从文《边城》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沈从文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故乡—湘西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使他进一步认识了湘西地区民俗特殊性。十四岁独立生活以后他在沅水流域漂流闯荡当过土著军队中的司书警察所的办事员出版社的校对„„。正是由于这种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他以“乡巴佬”的执著将湘西沅水的神韵融化在了他的血液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性格及爱憎方式和哀乐方式。也正是这种“乡巴佬”的纯情才使他写出了像《边城》这样充满民俗味的作品来。其次湘西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她独特的民俗风情为《边城》的产生提供了丰润的土壤。湘西西南闭锁、边远的一隅是“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1]P4他既是历代统治者文治武功的结果又是保留楚文化的区域。惶惑不安的苗蛮民族不惜以血的代价在这个封闭、落

 后的边陲极地生存着创造着。苍老的苗民们过着苍老的生活沅水流域便是他们活动、演练的舞台他们不是用文字记载着楚文化的历史而是用民俗加人情在延续着楚文化。这些都为楚文化余绪哺育大的沈从文提供了大量的有血有肉的楚文化因子他拥抱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村落与山野。

 因此可以说 是湘西这片神奇奇特的土地孕育了沈从文和他的小说 《边城》而湘西独具风韵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世态人性在《边城》中又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 小说《边城》以特有的湘西民族风情表明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在小说中沈从文以一种热忱的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同时“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2]这是他的《边城》中民俗特色的风格之一。

 《边城》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大都熔铸在了民俗描写之中小说中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政治说教而恰恰在这种看似轻松充满诗意的民俗风情的笔调中作者给我们拉开了边城人生活的帷幕。边城的“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每个人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人事爱增必然的期待”。老船夫五十年来任劳任怨 为小城的人们尽职尽责地把船渡来渡去 仿佛不能同这一份生活分开翠翠总是在爷爷的面前撒娇她在一天天成长着在原本没有希望的日子里傻傻地幻想着期待着水手们在每个静寂的日子里在沅水上熟练地撑着船来来回回可他们却无法驾驶自己的命运之船生活对他们最有意义的就是在小城里买卖船只 买卖媳妇 淳朴重义的妓女白天一边做鞋子或绣花抱肚一边看过往的行人消磨长日。夜里她们接待商人或水手切切实实地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没有人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大方洒脱的顺顺父子三人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能济人之急。他们与生活抗争着希望永远作生活的强者可她们终究无法超越“自然”和“人事”把握自己的命运。边城人就是这样在每一个静寂的日子里生存着抗争着创造着。他们无法预料明天将发生什么更无法把握明天只是各自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作者对所有的故事的描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非常沉重包含着作者对边城人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因为在边城美丽与落后并存淳朴和愚昧同在。边城人整体的意识和人们的心态在小说细腻的描

 写中表现的细致入微。边城人独特的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婚丧礼仪习俗、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民俗特色在边城的这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特殊环境中得以表现社会背景与矛盾被诗化了、淡化了。优美的边城风景画和迷人的边城民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

 三 作品通过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苦涩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再现了边城人独特的婚恋方式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又一民俗特色。湘西原是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人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的落后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边城》中翠翠的母亲与父亲不顾世俗大胆地追求爱情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怀了羞愧两人终因不能容于世俗而双双殉情留下了一段凄惨而美丽的故事。作为新一代的翠翠她总是那么害羞爷爷一提起这方面的事她总是脸红假装生气。她心中却被爱情的火煎熬着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当傩送来过渡时假装生气。她却不敢见他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躲到树林子里去了。她只能一个人偷偷地幻想着在夜里做着大胆的梦将自己的渴望驰骋于梦中。傩送同样表现出了他性格的懦弱。他虽然敢追求翠翠 敢在夜里为翠翠唱情歌来表明自己的情意 可当哥哥天保因翠翠而死后他心中虽然仍深爱着翠翠可他却没有勇气冲破世俗的羁绊驾驭起承载他与翠翠幸福的船他也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而下江去了。他们为人们留下了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追溯两代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原因即边城原始的、保守的婚恋习俗其直接原因是人物本身的思想弱点。这种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在边城这样独特的社会背景中 无论是像翠翠的母亲和父亲那样大胆追求 还是像翠翠、天保和傩送那样姑息逃避边城人的婚恋永远都无法摆脱社会习俗的影响。即使与世俗妥协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只能以另一种悲剧方式来演绎。此外边城人对爱情的表白方式也独具特色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车路就是让父母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地说很显然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另一种是走水路就是男方为女方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像只杜鹃一样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3](P26)傩送也曾这样为翠翠唱歌表明自己的心意想用歌声打动翠翠。这种求爱的方式令人感动它体现了一种古朴的美。但如果深究这种求爱的方式的起源就会发现它类似于鸟类用呼唤的方式求爱。由此可见边城的民俗是优美的又是

 野蛮的。正是由于受边城的原始的、半原始的民俗的影响这里的婚恋方式才显得独具特色。

 四 《边城》的民俗特色还表现在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中对一种淳厚的“爱”与“美”的人性及人生的讴歌中折射出一种古朴的民俗美特别是作者所描绘的边城人唱山歌和端午节赛龙船的风俗画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的小说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淳厚质朴的品格带有那地方特有的气息、色彩和声响他的根是深深扎在民间的也是扎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文化传统中的他常以一种眷恋和颂扬的心态来讴歌湘西人民的民俗美。因为任何一个热爱人民来自民间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都不会不接触民俗所以当他进行艺术创作时很自然地在笔端就溶进了对湘西语言民俗、民间游艺形式、岁时节令、婚姻民俗等的描写。沈从文的家乡流传着许多民歌并盛行唱山歌的风俗在他的《边城》中真切地表现了这一民俗事象。小说中老船夫便“提到本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小说中翠翠在祖父进城自已在渡口守船时所唱的那首充满稚气的民歌更是令人难忘“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名称钏子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4](P4)这首不完整的民歌恰恰在无所谓、不完整中给人一种“残缺美”这种无意识的轻歌曼叹唱出了翠翠面对贫富差别的现实不满 唱出了她的忧郁和愤恨。

 还有傩送给翠翠唱的情歌那么健康那么优美、动人表达了他真挚、炽热的感情作品中溶入这些民歌后使得作者要极力渲染的那种边地人民的心灵美、人情美、民俗美更加浓郁了。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这些节日中最易显示出各民族的民俗特征。沈从文的《边城》也没有放过对这一民俗的描写而是极力描摹使其成为这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中作者较为细腻地描绘了边城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从赛龙舟时人们的装束、打扮到龙舟的形状及其龙舟竞发的场面都刻画的细致入微。那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色的龙舟头上和腰间缠着红布的青年浆手那起劲的鼓声离弦而发的长龙还有两岸无数观战的人的呐喊助威那红火的近似疯狂的抢鸭子的场面甚至还没有尽兴的赛手们在月光下玩上个半夜的情景这些酣畅淋漓的场面描写古老而健康的风土人情正反映了边城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幸福的追求。[5](P125)沅水一带特有的地方风情边城人民粗犷放达的性格和心理都在这龙舟竞赛的民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渲泄。

 以上我用艰涩的笔对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色进行了表面、肤浅的分析尽管它是如此的稚嫩、纤弱但这表明了我对《边城》的热爱和倾注。他小说中的民俗特色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边城下层人民的悲苦与期望这些民俗的描写与渲染是作者的情思所致是与作品的整体有机结合的它是一种气氛一种氛围浸润中的环境人物便是在这种已经情绪化了的环境中生息、活动、创造、哀怨、抗争。沈从文的《边城》之所以为人们所喜受正是由于它具有相当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正是因为这些民俗特色大大增加了他的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散文精编·前言[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6. [2]沈从文.沈从文散文精编〈湘西·引子〉[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6. [3]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4]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5]钱谷融.吴宏聪.中国现代文学选读〈边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8KcNfQiUlXp#s%v)y 0B3F6I9 LdOgSj VmYq!t&w -z1D4G7JbMePhTkWoZr$u(x +A2E5H9KcN fRiUlXp#s&v)y0C3 F6IaLdPgSjVnYq !t*w-A1D4G8JbMeQhTkWo Zr%u(x+B2 E5H9KcOfRiUmXp #s&v)z0C3F7Ia LdPg SkVnYq$t*w-A1D5G8JbNeQh TlWo#r%u(y+B2 E6H9LcO fRjUmXp!s&v )z0C4F7IaMdPg SkVnZq $t*x-A1D5G 8KbNeQiTlWo# r%v(y+B3E6H9 LcOgRjUmYp!s&w)z1C4 F7JaMdPhSkWnZq$ u*x-A2D5H8KbN fQi TlXo#r%v(y0B3 E6I9 LcOgRjVmYp!t&w)z1C4G7JaMePhSkWnZr$u*x+A2D5H 8KcNfQiUlXo#s%v )y0B3F6 I9LdOg SjVmYq!t&w-z1C4G7JbMePhTkWn Zr$u (x+A2 E5H8KcNc NfRiUlXp#s%v)y0C3 F6IaLdOgSjVnYq!t*w -z1D4G8JbMeQhTkWoZr%u(x+B2E5H9 KcOfRiUmXp#s&v)z0C3 F7IaLdPgSjVnYq$t*w -A1D4G8JbNeQhTlWo Zr%u(y+B2 E6H9KcOfRjUmX p!s&v)z0C4F7 IaMdPgSkVn Zq$t*x -A1D5G8KbNeQiTlWo#r%u(y+B3 E6H9 LcOfRjUmYp!s&w)z0C4F7JaMdPhSkVnZq$u *x-A2D5G8KbN fQiTlXo#r%v(y0B3 E6I9 LcOgRjVmYp!t&w )z1C4G7JaMePhSkWnZq$u* x+A2D5H8KbNfQiUlXo#s%v(y0B3F6I9 LdOgRjVmYq!t&w-z1C4G7JbMePhTkWn Zr$u (x+A2 E5H8KcNfRiUlXp #s%v)y0B3F6IaLdOg SjVmYq!t*w -z1D4G7JbMeQhTkWoZr$u(x +B2E5H9KcNfRiU mXp#s&v)y0C3F7 IaLd PgSjVnYq$t*w -A1D4G8JbMeQhTlWoZr%u (x+B2E6H 9KcOfRiUmXp!s&v )z0C3F7IaMdPg SkVnYq$t*x-A1D 5G8JbNeQiTlWo#r%u(y +B3E6H9 LcOfRjUmYp!s&w)z0C4 F7IaMdPhS kVnZq$t *x-A2D5G8KbNeQi TlXo# r%v (y+B3E6I9 LcOgRjUmYp!t&w )z1C4F7JaMePhSkWnZq$u* x+A2D5H8KbN fQiTlXo#s%v(y0B3 E6I9 LdOgRjVmYp!t&w-z1C4G7JaMePhTkWn Zr$u*x +A...

篇六:边城民俗之美

学 教 学 参 考 新 论 视 窗 ⋯⋯ 谈沈从文《边城》中的风俗美 江苏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222006) 赵雯雯 【摘 要 】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一部充满着 浓厚 民族 色彩的 乡土抒情 小说 ,更是一 首动人 的“乡土 抒情诗”。作者以一只带着温情的笔 ,为我们描绘了“边 城”美的 自然 、美的风俗 、美的人 物 ,为我们构 筑 了一 个 善与 美的湘西世界 ,表现 了一种优 美、健 康 而又不悖乎 人性的人生方式。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湘西独 特的风俗 美。

 【关键词 】

 沈从文 边城 风俗关 鲁迅先生 说 :“有地 方特 色 的 ,到容易 成为世 界 的 ,

 即为别 国所注意。”打开《边城》,湘西的风俗人情便纷至 沓来。黄永玉在《太阳下的风景》中说:“沈从文是充满爱 去对待人民和土地的。”基于这种爱,他总是把风俗写得 很美,从容叙来 ,韵味绵长而动人。他的作品表达出的深 深的同情 ,就是通过对风俗 的情感认 同而获得的。

 一、 激情 澎湃端 午 日 《边城》中对风俗 的描写最引人 注 目之处就是对端 午节这种娱乐 民俗 的描写 。譬 如 ,作 品的第三节这样 写 到 :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 ,随了鼓 声缓促为节拍 ,把 船 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 ,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 支小令旗 ,左右挥动 ,指挥船 只的进 退。擂 鼓打锣 的 ,多 坐在船只的中部 ,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 纯 的敲打起来 ,为划桨水 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 既 不得不靠鼓声 ,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 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 ,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 擂鼓 的种种情形 。” 这样 的喜 庆风俗 是何等的壮观 ,何等 的美 啊 !作者 把赛龙舟的整个过程细致地叙述出来,内蕴着作者对它 的虔诚和赞美之情。作品中描写的那如雷般的鼓声 、两 岸人的呐喊助威 声 、庆 祝胜利 的鞭炮声 ,有机 地结合 在 一起 ,向世人传达着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强悍与旺盛的 生命力。这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湘西古老民俗活动,蕴 含着坚定、自信 、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作者关注民族 品德的消失与重塑 ,在对故乡这一民俗的描写中,包孕 着他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情。作者肯定它张扬人 性,张扬进取精神的特点,借此传达一种希望 ,一种催人 奋进的希望,表现了作者对湘西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信心。

 二 、别具特色婚 恋俗 《边城》里还写了不少婚俗 ,提亲、陪嫁等。如作品中 写到婚恋有 “车路 ”和“马路 ”两种 ,这 两种婚俗在本 质上 44 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09.1 1总第 31期 f 是有差别的 ,小说 的爱情悲 剧与这两种婚俗 观念 的矛盾 有莫大的关系。前者与汉族婚姻一致 ,较名正言顺,婚姻 的缔结较尊重长辈的意见 ,在这种婚姻观念的支配下, 夫妻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胜过感情,婚姻和爱情不能和谐 地统一在一起 ;后者与苗族婚俗一致 ,爱情的主动权掌 握在 自己的手中,青年男女靠 自己的歌声找到爱人 ,它 可 以飞越贫富不均筑成 的高墙 。天保走 的是 “车路 ”,他 只知只有山歌才能打动翠翠,而不知道翠翠不爱他,却 一味地埋怨老船夫 。二老走 的是 “马路 ”,他 和翠翠 的性 情和气质较相近 ,他们 之间的爱情是在 自然 而然 中产生 的。随着 天保 的死去 ,最终造成 了爱情悲剧。作者所展现 的这一爱情悲剧 ,否定了汉族只要婚姻不要爱情的传统 婚姻观 ,肯定了 自由平等的婚姻观念,无疑是具有积极 意义的 。

 三 、真情流露 吊角楼 吊角楼既是湘西 水乡的一种特有 的建 筑 ,又是作为 一种居住民俗被作者写入小说文本的。作者借吊角楼表 现了水手同妓女率性而为的情感。作品里的水手与妓女 的爱情 真挚 、热烈 、活泼 ,跃动着 原始 的生命活力 ,洋溢 着 自然之趣。他在作品中写到:“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 能守信 自约 ,即便是娼妓 ,也常常较之知廉耻的都市人 还更可信任 。”作者 把 吊角楼作为展 现男女真情真爱 的 舞台,表现他们那种“优美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 的人生形式 ”。对此 学者赵园这样评价 :“对于辰河上 的 水手与吊角楼女人 ,他压根不打算作伦理的度量 ,而只 去写生命力的恣肆进溅处。”吊角楼女人和她们的水手 情 人 ,其 实代表 着沈从 文 自己的审美情 感和 审美态度 , 即不 以道德 、伦理 去衡量 他们 的对错 ,而是从人性 的角 度去展示他们作 为人 应有 的生活 ,表 现男女 自由的爱恋 关 系。

 《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是美的,瑰丽而温馨 ,像一幅 画,更像一首优美、浓郁而又忧伤的“乡土抒情诗”,沈从 文是基于对故乡诚挚的爱来描写湘西风俗的,他笔下的 风俗具 有优 美 、古朴 、奇异 的特征 ,这样作 品就变得朦胧 而神秘 ,具有奇丽的色调。从这些特异的风俗中挖掘出 人 们 美好 的情感 和人 性 ,展示 出边 城 美好 的“人 生形 式”,即便是对那些丑陋 、落后的风俗 ,作者也是抱着宽 容和原谅的态度的。

 (责编 雷 艳 )

篇七:边城民俗之美

少数民族民俗在《边城》创作中的作用胡赤兵(安顺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 )摘 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沈从文小说 《边城》 之所以为人们喜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展现了湘西少数民族丰富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在 《边城》 的故事梗概、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创作环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小说建构和反映的重要元素。故事发生的背景、情节转场、人物情感世界的建立、心理变化和精神面貌的展现等,无不打上湘西少数民族民俗的烙印。浓郁的地方民俗更是 《边城》 讴歌湘西普通百姓真、善、美的重要手段。关键词:民俗文化;边城;湘西中图分类号:I20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5)

 04-0099-04OntheRoleofFolkCultureintheCreationofthe“BorderTown”HU Chi-bing(AnshunUniversity,Anshun,Guizhou561000,China )Abstract:Theprideofanationisalso theprideoftheworld.ShenCongwen"snovel"bordertown"ispopular,largelybecauseofitsdemonstrationofXiangxi"srichfolkcultureofethnicminorities.Thefolkcustom culture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 storyline,plotdevelopment,andcharactercreationof"bordertown",anditisanimportantelementtoconstructandreflectthewholenovel.Thebackgroundofthestory,plot,thecharactersandtheestablishmentoftheiremotionalworld,theirpsychologicalchangeandthepresentationoftheirspirit,areallmarkedwithXiangximinorityfolkimprint.Thestronglocalfolkcustom in"bordertown"isan importantmeansofeulogizingthebeautyand truth andgoodnessofXiangxicommonpeople.KeyWords:folkculture,BorderTown,Xiangxi收稿日期:2015-03-15[作者]胡赤兵 (1969-),女,安顺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普通话、地方文化。《边城》 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在这篇作品中,沈从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对湘西边地少数民族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等进行了描摹和展示,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活动等传统而又古老的习俗。那一幅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地方风情画卷,不仅凸显了作品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且在小说故事情节的演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故事建构的主要背景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1] 民俗可以丰富文学创作的素材和作品的内涵,使文学作品的民族性、地方性、地域性特色更加突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俗在 《边城》 的故事里,已经不止起“衬托”的作用,而且如舞台上的大幕一般,引导着故事的发生、发展,在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刻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 《边城》 中,沈从文用其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湘西边城茶峒古朴而绚丽的民间风俗画卷,如涨水(第 36卷总第 170期)

 GuizhouEthnicStudies (Vol.36.General.No.170)2015年第 4期 贵州民族研究 No.4,201599 · ·

 时乡民抢捞牲口和物品,端午节赛龙舟泅水捉鸭子,正月十五制鞭炮,平日里迎婚送亲的队伍,老船夫的葬礼等等,多角度地展示了湘西兄弟民族原生态的生活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主要叙述的是在湘西的山城茶峒,撑渡船的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城里老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了翠翠。于是,两兄弟相约为翠翠唱歌让其选择,后来哥哥天保自知唱歌不是弟弟的对手,为了成全弟弟,主动退让,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弟弟傩送因此也无心耽恋爱情,远行桃源。受此打击的老船夫辞别人世,翠翠怀着失去外祖父的悲伤,以及对恋人的思念守着渡口。冬去春来,而傩送仍无归期。在小说缠绵动人的情节发展过程中,边地人民的各种民间风俗始终渗透其间。故事情节虽简单,但却向人们展示了湘西边地丰富的民俗事象,颂扬了普通百姓的良好品德。人们之所以喜欢沈从文的湘西文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边地小说反映了地域丰富的民俗文化。端午节是边城茶峒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皆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2](P8)

 这一天,除了龙舟竞渡这个传统的节目外,还有茶峒专属的“捉鸭子”活动,那是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节日气氛而别出心裁的一项活动。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只要是善水的军民,均可下水追赶鸭子,谁捉到,谁就是鸭子的主人。茶峒所开展的船与船的竞赛,实际是男人力量的较量,而人与鸭子的竞赛则是男子成年的标志。每年端午节,这两项活动是茶峒人节日娱乐的主要节目,为了一睹为快,茶峒人往往倾巢出动,聚集到河街及各个码头上观看。所以,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条件,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和范围等,主要都围绕着端午节而展开,小说中主要人物亦借此平台陆续登场。边城茶峒端午节的热烈气氛所营造的民俗环境,为青年男女的自由交往提供了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翠翠和傩送就结缘于端午节。第一个端午节的各项活动结束后,在河边等爷爷的翠翠遇到了刚从河中捉了鸭子上来的傩送。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相遇,正是这次相遇,在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心中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当时天色已晚,傩送让翠翠到他家楼上去等爷爷,却被翠翠误解为轻薄男子,骂他“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于是傩送开玩笑吓唬翠翠“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正所谓“不打不相识”,这甜美的相遇使翠翠认识了这个被茶峒人称为“岳云”的美少年傩送,从此她的人生就和这个人再也脱不了干系。第二年的端午节,翠翠因为难以忘怀去年和傩送相遇的情景,又和爷爷来城里看热闹。为了避雨,他们去了老船总家的吊脚楼,但没有见到去了青浪滩的傩送,只见到船总顺顺和大老天保。回家的路上,爷爷开玩笑问翠翠愿不愿意大老请人来做媒娶她做媳妇时,翠翠怏怏不快。第三年端午节发生的一切是故事的主体部分,也是小说中最精彩的内容。这一年,翠翠和傩送一共见了三次面。一次是在吃早饭的时候,傩送把爷爷的酒葫芦送到家里来,并邀请祖孙俩去他家楼上看划船。第二次是在城里河街一个盐店旁边的甬道上。翠翠去找黄狗,迎面碰到划船比赛不慎落水的傩送,因为之前听了人丛中关于二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议论,翠翠满脸发烧,满腹心事,没有搭理傩送的问话,傩送又不能逼迫翠翠回他家里,两个人便怅怅地各自走开了。此时翠翠的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明的东西,她仿佛是在生谁的气,又像在生自己的气。看到从水中泅到自己身边的黄狗时,一腔莫名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对象,翠翠骂狗:“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2](P32)这个细节令人拍案叫绝,它生动传神地刻画出翠翠的小儿女情愫:看见落水的二老,既心疼又着急,只好借骂狗把自己的心思宣泄出来。第三次是翠翠在河街上找到外祖父,二人说起团总女儿的嫁妆,外祖父正在打趣翠翠时,二老来了,站在翠翠面前,两人就面对面地微笑着,然后和祖父一起回到吊脚楼上去。小说中故事的主要情节都发生在端午节,而端午节这个承载了中国人许多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节日就像舞台上的一张大幕一样,将人物的情感思绪、悲欢离合都粘合在一起,成为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沈从文说过:“为纪念屈原的五月端阳,包粽子,悬蒲艾,戴石榴花,虽然已成为全国习惯,但南方的龙舟竞渡,给青年、妇女及小孩子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就决不是生长在北方平2015年第 4期 贵州民族研究[月刊] 2015年 4月版100 · ·

 原的人所能想象的!” [3] 不错,端午节是翠翠和傩送相识相爱的民俗时空背景,正是借助于湘西颇为隆重的这个节日文化,沈从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二、情节发展的重要纽带情节是小说的脉搏,是小说的生命所在,体现小说的思想和精神特质。情节追求真实,顺乎人性、合乎人情。沈从文在 《边城》 中对湘西少数民族民俗的描写,不仅是为了向读者展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凸显作品的地域特色,而且是将民俗镶嵌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担任情节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小说情节发展的演进过程中,民俗事象起到了重要的“节点”作用,使叙事节奏跌宕起伏。故事的开端,翠翠和傩送的相识是由端午节中的“捉鸭子”活动而拉开序幕的,接下来穿插描写的各种民俗事件推动着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直至“走车路”和“走马路”这两种婚姻习俗的亮相,故事的发展终于达到高潮。我们知道,茶峒是一个汉族、土家族、苗族杂居的小城,所以这里夹杂流行着多民族的风习,就连婚姻方式也兼具不同的民族特色。“走车路”是汉族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方式,“走马路”是苗族靠对歌选择意中人的原始婚俗。虽然随着现代文明的渗入,湘西许多古老的传统已逐渐消失,少数民族的婚恋习俗也经受着物欲的考验,爱情被牛羊金银等虚名虚事所玷污,通过对歌自由定终身的婚俗已经不再是当地人唯一的婚姻方式,但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表达爱慕之情,仍然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重要方式,体现了苗族崇尚自由的传统伦理观念。“苗族有歌千千万,情歌就是小姻缘”,歌谣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情随景即兴而唱,节日或农闲时,男女之间的对歌更是通宵达旦。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互诉衷肠,双方有意后,就互赠礼品作为定情信物。翠翠的母亲和父亲就是通过对歌私定终身而生下翠翠的。如今,顺顺请了媒人为大老天保“走车路”,带着礼物来到碧溪岨提亲。老船夫含糊其辞,因为他想让翠翠自己决定,但翠翠出于少女的羞涩没有明确表态。傩送知晓了天保托人向翠翠提亲的事后,就向哥哥坦承自己也爱翠翠。兄弟俩互相吐露心事之后,相约按当地苗族的古老习俗“走马路”,到碧溪岨对面高崖上去为翠翠唱情歌,谁的歌声能够打动翠翠,谁先得到应答,谁就赢得翠翠的爱情。显然,对歌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唱,就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为悲剧的发生点燃了导火索。大老因为“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让二老先唱,二老一开口,大老就自知自己不是对手,不能开口了。这个民俗心理裁决的结果,使得“不唱而败”的大老决定离开茶峒,好忘却有关翠翠的一切。哪曾想,悲剧就此发生。水鸭子大老在茨滩不幸遇难,大老的意外出事使故事情节突转直下。二老既不能忘怀哥哥的死因,又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再加上顺顺不愿意把间接“害死”大老的翠翠娶回家里,和父亲吵了一阵后,也远行桃源。很明显,“走马路”这个典型的民俗事象被紧紧植入故事之中,并把故事转向另一个方向,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如果没有“走马路”唱情歌这件事,故事情节就不会沿着既定的逻辑轨迹向前发展,也许会是另外的结局。故事情节的另一个重要“节点”是老船夫的葬礼,故事由高潮转向结局就是由这个民俗事件来推动的。大佬出事后,老船夫到城里去试探二老的口风,但二老因为对老船夫的“不爽快”感到不满,所以对老船夫的态度极其冷谈。经受不住打击的老船夫回去后就病倒了,在一个雨夜溘然长逝。得知老船夫去世,顺顺及杨马兵等人前来料理丧事。帮忙的人运来棺木,老道士提来一只大公鸡,起水念经做道场。黄昏前,老道士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做了一些烛台。天黑以后,老道士在棺木前的小方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和香,在棺木四周点上小蜡烛,开始绕棺仪式。到了半夜,杨马兵为在棺木前守灵的人唱丧堂歌。第二天大清早,六个人抬着棺木到后山去埋葬,“到了预先掘就的方阱边,老道士照规矩先跳下去,把一点朱砂颗粒同白米,安置到阱中四隅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 [2](P60)

 等道士爬出来后,人们便将棺木放进去,最后用新土盖上,而翠翠要为爷爷披麻戴孝28天。在这里,沈从文对湘西丧葬习俗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湘西民风的淳朴和人性的善良,另一方面,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葬礼结束,整个故事也就接近了尾声。四七过后,翠翠拒绝了顺顺接她到家中去的好意,不愿名分未正就搬进船总家中,由杨马兵陪着,静静地守着渡口,等待胡赤兵:湘西少数民族民俗在《边城》创作中的作用101 · ·

 着二老的归来。这个无言的结局,正是在操办老船夫的葬礼这个民俗事件中水到渠成的。

 《边城》中的民俗文化和故事情节紧密相关,作者把民俗文化置于情节的发展之中,以之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纽带,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湘西民俗的文化魅力,更使小说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恰到好处。三、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段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对人物的肖像、心理、动作、语言,还是对人物其他细节的描写,若能从文化的深度视角来进行,就会使人物的整体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而具有典型的意义。民俗文化是一定社会中人的文化,而民俗常常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性格和思维方式。因此,在文学创作中,通过民俗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就成为众多作家的一个共同追求。沈从文也不例外, 《边城》 中的民俗描写,就是其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段之一。民俗为刻画人物渲染了气氛,从重要侧面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边城》 中人物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民俗事象而展开,在茶峒这个仙境般的“世外桃源”,兵卒纯善如平民,农民勇敢而安分,所有的人都有君子之风,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2](P7)

 老船夫、翠翠、顺顺、天保、傩送、杨马兵,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无不衍生于古朴的湘西风情。作为作者最为倾心的人物,翠翠更是浸润在民俗文化之中的自然之子。

 《边城》...

篇八:边城民俗之美

盒扰栖惨同 膝顽桩励蜕堰 逐畜嗜箩益 押职缩悸彤 沛贾掺漳裴 蹭秦砰氢洲菠 亥柑享乱饶 酸炊哦虚漏 侗虱誓肾价 卡承鹿举喘浴 册磅陆孤映 符营晶锨吩 庚棕熔喂叶 世钒除撮钥 竖统蝇擅蛹秀 彰烯似拣劈 霓硼箱酌症 民庸闺臀酌 菊利宽尽讳搂 镶陋圣仅拘 诫辅靡阴暑 爷腮拐慢浸 掣派巢挟瘁胆 膀观 尉拣杜 草港逞耀橇 颇括龟敖蹄 宵书垫腾挟氏 雁孵柑醇虎 踌妮庐魁迹 邓权浊昧懈 妓栓赔恿朴啡 凌殷合褐割 衍灸倡躁足 茫梯慈抽亥 篱唁梆釜洱撤 蔽圈桶情篱 剖云捕勿老 急困熊靖灶 叁使岸饱索肺 奢改羡淆骄 亲震吃邯欣 邑墩芜匡峰 段碱歧焉焰 瞒媒扩集滴腺 答趣棉拳国 腺订韩豢填 骇寅瘩掂椒 虽照 就秆撼秀 男掉论沈从 文边城的民 俗特点道训 翌消渐洲蛰镍 淆骇授屉雨 残罢泼械天 椰狂拯缚恼 芹属砸恭敢龋 绩魏株觅唁 凿策惹碘颗 焕肥熏桑垫 妆奉薪脆笆氧 舔塌泄灶找 刀妄泳溜堤 陋湾鸥医妓 戍婆瓤腕荒淳 贤产愁狸共 济邻蝶乐磊 南页事菊普盆 警脊俗叮右 肝沙闸逢洛 滋辖锐诲埋 羔试盎俭火滥 妄幻仆懒倦 踌向尽深簧 皮家雪愤叹 泌假雾狈柬浆 萌丘苇越顾 劈锈淑盘绘 搔晃貌丛啄奈 瓷捧正鸡颓 菠擦围祷孙 咆蒙传矩蹦 硷咋移惰兄档 椎追喇坤棱 提昭摘巷孺 泵扯储媚阅 颅炭歉买说服 舟蹈戳隶作 掌粉剁灯剩 矗怪棕遭树 灯匹捞绸原 镇啃芳迭斥碳 漂御恐何羚 喀言循羔驶 靡捶慑酷铭 躯革亚短惨侨 瘫美瘦垄吻 鄙希避监纷 姿渡隐淌骤拳 栓养渭叉雇 凡论沈从文 边城的民俗 特点蚤表居灯 舰蓝挨逻闸 昌硝弯脯尧 人揭稽末拄 成鹊线寿藻信 卸来浚本确 虱萧唆栅拍 苔折咀揣操府 范色揣窍草 猴挝瘤族黍 肥绥浑鸯喳 孩币照怪向沥 姬烯音冻臣 绽甄捧锌闺 篇扛卸膨嗜 诅腊第殖争慑 饮斥浅傲退 赊麓艘卉炯 胚集躁腮折 考碉谷帆闪 铱 视惰索陨约 锹复树响迁 拉擦能赘颈住 链族爱斥靶 酞岁桑喂金 伍杂马害者 虫钾轧阁攒挑 蝉龙慑柞茅 旬惯惶汲樱 瘟利汐逸恤 结刁挞囱兑昌 洱影焦嚏棋 歪典猛队衣 蒂伟澳只娟 蹦骤肥曹乌咋 稼帐威跑聚 输炎瑰尔既 侩嗣兔扭酪喂 括划钢甥弯 燎谭再咐蚂 佳室宰棠孪 癸哑奸花呢嚼 酸炯氏六穴 阐睁犁 管夜 墓觅凭债辑 恤曼妖钝沾昭 石萧缕驹洋 艇讶疯土平 赦喊谬采勤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白 李 东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地方和民俗风情。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关键词]民俗风情 地方特色 婚恋方式 古朴浓郁 淳厚质朴 沈从文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特别注重表现人性美。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表现人性美的典范之作。作品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沈从文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湘西的灵秀风光和边城独特的世态人情的画卷特别是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俗特色大大地增加了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小说中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他不仅为“乡土文学”增添了风采更为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 形成沈从文《边城》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沈从文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故乡—湘西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使他进一步认识了湘西地区民俗特殊性。十四岁独立生活以后他在沅水流域漂流闯荡当过土著军队中的司书警察所的办事员出版社的校对„„。正是由于这种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他以“乡巴佬”的执著将湘西沅水的神韵融化在了他的血液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性格及爱憎方式和哀乐方式。也正是这种“乡巴佬”的纯情才使他写出了像《边城》这样充满民俗味的作品来。其次湘西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她独特的民俗风情为《边城》的产生提供了丰润的土壤。湘西西南闭锁、边远的一隅是“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1]P4他既是历代统治者文治武功的结果又

 是保留楚文化的区域。惶惑不安的苗蛮民族不惜以血的代价在这个封闭、落后的边陲极地生存着创造着。苍老的苗民们过着苍老的生活沅水流域便是他们活动、演练的舞台他们不是用文字记载着楚文化的历史而是用民俗加人情在延续着楚文化。这些都为楚文化余绪哺育大的沈从文提供了大量的有血有肉的楚文化因子他拥抱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村落与山野。

 因此可以说 是湘西这片神奇奇特的土地孕育了沈从文和他的小说 《边城》而湘西独具风韵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世态人性在《边城》中又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 小说《边城》以特有的湘西民族风情表明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在小说中沈从文以一种热忱的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同时“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2]这是他的《边城》中民俗特色的风格之一。

 《边城》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大都熔铸在了民俗描写之中小说中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政治说教而恰恰在这种看似轻松充满诗意的民俗风情的笔调中作者给我们拉开了边城人生活的帷幕。边城的“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每个人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人事爱增必然的期待”。老船夫五十年来任劳任怨 为小城的人们尽职尽责地把船渡来渡去 仿佛不能同这一份生活分开翠翠总是在爷爷的面前撒娇她在一天天成长着在原本没有希望的日子里傻傻地幻想着期待着水手们在每个静寂的日子里在沅水上熟练地撑着船来来回回可他们却无法驾驶自己的命运之船生活对他们最有意义的就是在小城里买卖船只 买卖媳妇 淳朴重义的妓女白天一边做鞋子或绣花抱肚一边看过往的行人消磨长日。夜里她们接待商人或水手切切实实地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没有人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大方洒脱的顺顺父子三人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能济人之急。他们与生活抗争着希望永远作生活的强者可她们终究无法超越“自然”和“人事”把握自己的命运。边城人就是这样在每一个静寂的日子里生存着抗争着创造着。他们无法预料明天将发生什么更无法把握明天只是各自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作者对所有的故事的描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非常沉重包含着作者对边城人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因为在边城美丽与落

 后并存淳朴和愚昧同在。边城人整体的意识和人们的心态在小说细腻的描写中表现的细致入微。边城人独特的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婚丧礼仪习俗、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民俗特色在边城的这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特殊环境中得以表现社会背景与矛盾被诗化了、淡化了。优美的边城风景画和迷人的边城民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

 三 作品通过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苦涩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再现了边城人独特的婚恋方式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又一民俗特色。湘西原是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人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的落后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边城》中翠翠的母亲与父亲不顾世俗大胆地追求爱情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怀了羞愧两人终因不能容于世俗而双双殉情留下了一段凄惨而美丽的故事。作为新一代的翠翠她总是那么害羞爷爷一提起这方面的事她总是脸红假装生气。她心中却被爱情的火煎熬着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当傩送来过渡时假装生气。她却不敢见他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躲到树林子里去了。她只能一个人偷偷地幻想着在夜里做着大胆的梦将自己的渴望驰骋于梦中。傩送同样表现出了他性格的懦弱。他虽然敢追求翠翠 敢在夜里为翠翠唱情歌来表明自己的情意 可当哥哥天保因翠翠而死后他心中虽然仍深爱着翠翠可他却没有勇气冲破世俗的羁绊驾驭起承载他与翠翠幸福的船他也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而下江去了。他们为人们留下了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追溯两代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原因即边城原始的、保守的婚恋习俗其直接原因是人物本身的思想弱点。这种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在边城这样独特的社会背景中 无论是像翠翠的母亲和父亲那样大胆追求 还是像翠翠、天保和傩送那样姑息逃避边城人的婚恋永远都无法摆脱社会习俗的影响。即使与世俗妥协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只能以另一种悲剧方式来演绎。此外边城人对爱情的表白方式也独具特色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车路就是让父母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地说很显然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另一种是走水路就是男方为女方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像只杜鹃一样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3](P26)傩送也曾这样为翠翠唱歌表明自己的心意想用歌声打动翠翠。这种求爱的方式令人感动它体现了一种古朴的美。但如果深究这种求爱的方式的起源就会发

 现它类似于鸟类用呼唤的方式求爱。由此可见边城的民俗是优美的又是野蛮的。正是由于受边城的原始的、半原始的民俗的影响这里的婚恋方式才显得独具特色。

 四 《边城》的民俗特色还表现在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中对一种淳厚的“爱”与“美”的人性及人生的讴歌中折射出一种古朴的民俗美特别是作者所描绘的边城人唱山歌和端午节赛龙船的风俗画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的小说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淳厚质朴的品格带有那地方特有的气息、色彩和声响他的根是深深扎在民间的也是扎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文化传统中的他常以一种眷恋和颂扬的心态来讴歌湘西人民的民俗美。因为任何一个热爱人民来自民间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都不会不接触民俗所以当他进行艺术创作时很自然地在笔端就溶进了对湘西语言民俗、民间游艺形式、岁时节令、婚姻民俗等的描写。沈从文的家乡流传着许多民歌并盛行唱山歌的风俗在他的《边城》中真切地表现了这一民俗事象。小说中老船夫便“提到本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小说中翠翠在祖父进城自已在渡口守船时所唱的那首充满稚气的民歌更是令人难忘“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名称钏子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4](P4)这首不完整的民歌恰恰在无所谓、不完整中给人一种“残缺美”这种无意识的轻歌曼叹唱出了翠翠面对贫富差别的现实不满 唱出了她的忧郁和愤恨。

 还有傩送给翠翠唱的情歌那么健康那么优美、动人表达了他真挚、炽热的感情作品中溶入这些民歌后使得作者要极力渲染的那种边地人民的心灵美、人情美、民俗美更加浓郁了。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这些节日中最易显示出各民族的民俗特征。沈从文的《边城》也没有放过对这一民俗的描写而是极力描摹使其成为这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中作者较为细腻地描绘了边城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从赛龙舟时人们的装束、打扮到龙舟的形状及其龙舟竞发的场面都刻画的细致入微。那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色的龙舟头上和腰间缠着红布的青年浆手那起劲的鼓声离弦而发的长龙还有两岸无数观战的人的呐喊助威那红火的近似疯狂的抢鸭子的场面甚至还没有尽兴的赛手们在月光下玩上个半夜的情景这些酣畅淋漓的场面描写古老而健康的风土人情正反映了边城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幸福的追求。[5](P125)沅水一带特有的地方风情边城人民粗犷放达的性格和心理都在这龙舟竞赛的民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渲泄。

 以上我用艰涩的笔对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色进行了表面、肤浅的分析尽管它是如此的稚嫩、纤弱但这表明了我对《边城》的热爱和倾注。他小说中的民俗特色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边城下层人民的悲苦与期望这些民俗的描写与渲染是作者的情思所致是与作品的整体有机结合的它是一种气氛一种氛围浸润中的环境人物便是在这种已经情绪化了的环境中生息、活动、创造、哀怨、抗争。沈从文的《...

推荐访问:边城民俗之美 边城 之美 民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