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满月酒邀请古文2篇

时间:2022-11-12 17: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满月酒邀请古文2篇满月酒邀请古文 酒文化 学生:史建建 学号:093108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09物流 指导老师:朱晓燕 河南财专工商管理系 二0一一年九月 目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满月酒邀请古文2篇,供大家参考。

满月酒邀请古文2篇

篇一:满月酒邀请古文

  学生:史建建

 学号:093108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09 物流

  指导老师:朱晓燕

 河南财专工商管理系

 二 0 一一年九月

  目录

 目录

 中文标题.中文摘要…………………………………………………………………2 一、流光溢彩的赏酒具……………………………………………………………3 二、丰富多彩说酒礼………………………………………………………………5 三、花样繁多说酒令…………………………………………………………………6 参考文献………………………………………………………………………………8

  酒文化

 酒文化

 摘要:中国人酿酒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自酒出现以后,便与生活紧密相连。从文化意义上说,酒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一方面,酒是物质的饮料,另一方面,酒承载了中国精神的心理的诉求,丰富多彩的中国酒文化,包含有深刻的哲学,诗文,科技,艺术乃至于安邦治国的道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酿酒;酒文化;安邦治国;艺术

 一、流光溢彩的赏酒具。

 饮酒须持具。酒是人们盛酒,饮酒的用具。酒具不仅是饮酒的工具, 是成为工艺品,具有艺术的价值,酒具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得发展水平,又影响着历史人们的饮酒习俗,同时也作为悠久而漫长的中国古代酒文化中的一部分得到传承与推广。

 (一).陶制酒具 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华名族的先民们便学会了制陶具,并且能够制作简单的陶器。陶具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制陶是中国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用陶不仅可以制作饮具,食具,同时也可以制作酒具。

 远古时代的主要陶制酒具有孟,尊,杯,碗等,陶盂是古代用来温酒和调酒的器具。具有三足,大汶口时期的还带有中柄,到了龙山文化时代又带有嘴,形成于今天的壶很相似,陶尊在先秦时代用作酒具,有时也用作祭祀;一般体型均大,应为固定的安放之物。陶杯等多种形制,陶碗是古代用来盛饭,盛水兼盛酒的器具。

 (二)青铜酒具。

 中国的冶炼业发端于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青铜最早出现于夏代,至商周时达到鼎盛时期,青铜器较陶器美观,又经久耐用,人们用青铜来制造多种工具和武器,酒具也是其中重要一项。

 当时社会主要的酒具有尊,爵,侑,角,哿等,尊为盛酒之具。在商代及初年,人们普遍使用尊这种酒具,以至于使用尊和酒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尊的形制有很多种,比如模仿各种鸟兽的尊,如鸟尊,象尊,犀尊,羊尊,虎尊,兔尊等,同时,尊还在一些重大的宗庙祭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千变万化,内容丰富的纹饰透射出浓郁的文化的气息,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爵,商周时普遍使用的一种饮酒器具,特点是园服,前边有倾酒的“流”,后边有尾,两边有把手,口上有两栓,下方有三尖而高的足,少数爵为单栓,也有腹作方型者,极为罕见,例外,在商周奴隶的墓葬中,爵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随葬品,侑,古代盛酒器具中较为重要的一类, 器型椭圆,大腹瘦颈,上有盖,盖有纽,下有圈足,附提梁,其扭变形,或

 全园若柱,如体型为方形,或像鸟兽之形,角形状与爵相似,前后均有尾,无两柱,主要盛行于商代,是奴隶主贵族成员中的地位较低者的饮酒器具,斝,古书中也称作散,古代大型饮酒器具,也作为祭祀神时的灌尊,形状似爵而大,三足,园口,口前部分有两栓,无流无尾,常装饰有鸟兽纹,然而,青铜器存在着自身致命的弱点,随后,漆器登上上流社会的大雅之堂。

 (三)漆木酒具。

 就漆器工艺的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兴盛繁荣出现在战国时期,漆器酒具也随着应运而生。随着青铜器的衰落,漆木酒具的性能得以体现并受到重视,有了新的发展,而漆器真正意义上取代青铜器则是从秦代开始到汉魏南北朝时一度盛行。

 漆器酒具有竹木等制作器胎上综漆而成为的酒具,将漆具涂于竹木漆具的表面,附着力强,遮盖性好,因为漆木酒具大多外涂黑漆,内涂朱漆,并有花纹,所以显得在重典牙,美观大方,而且具有防潮,防腐,易清洗和质量轻的特点,以耳杯,尊,垝,扁壶等实用为主,纹饰具有清新活波得艺术风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装饰中开始使用了金属镶嵌的方法,并为以后瓷制酒具的装饰奠定了基础。

 (四),瓷制酒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发明瓷器的国家,东汉以前是陶制酒具和青铜酒具盛行的时期,此后 的瓷酒具则以新的姿态跃居主导地位,瓷酒具造型美观,釉层光润,装饰华美,坚固耐用,深受喜欢,历史不率。

 瓷酒具随着制瓷业得发展不断增多,主要的有联体壶,执壶,盏,柱子,杯子,杯,碗,盅,双耳瓶,金钟杯。瓷酒具取料方便,造价廉价,耐腐蚀,耐高温性能好,极大地弥补青铜酒具和漆木酒具的弱点,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造型各异,姿态万千,不仅具有深远的意境与丰富的内涵,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充满了浓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其他酒具。

 除上述说讲到的陶制酒具,青铜酒具,漆木酒具,陶瓷酒具,还有金银玉石水晶玛瑙象牙酒具等名贵材料制成的酒具,以及玻璃,金属材料制成的酒具。。。。

 二、丰富多彩说酒礼

 二、丰富多彩说酒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凡是都讲“礼”,喝酒有酒礼,而且几乎与酒同步诞生。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中国礼节源自“周礼”,即周朝的礼,西周时的酒礼非常严格和具体,但随着儒家学说在古代中国政治上的正统地位的确立和发展,酒礼的基本精神——旨在推行酒食的合欢活动,亦随之发扬光大。

 1、古代宴饮礼仪 请客、宴请前三天送请柬,先跟客人预订时间,到时间只请一次,被邀请者如不能赴宴,应及早通知主人,摆设酒席,最好早些,若已经到时间,客人有未到的不比等候,已到的所有人围坐在一起可先斟酒并开始酒席。酒席的规格因人而异,酒席所用的酒,最好要陈酒、清酒,防止酸酒或甜酒。点心,先吃点心是垫腹,饮酒时候就不会伤胃。吃完点心,就上荤菜、主菜,然后再上羹汤,上羹汤的用意在于能够醒酒。席间还应备水果,宜新鲜,不限多少,另配小菜八碟。在酒席上,行酒一周为一巡,在三巡之前,按照座客的尊卑上下依次先后斟酒。中国厅堂大多坐北朝南,正宴以首面南向为尊,其余依次是面北、面西、面东。主人和斟酒者均坐在面东一方,这样斟酒的次序是北东、北西、南西、南东、东北、东南,最后是主人上下两位。入席后到最初三巡都要按座次先后行酒,三巡一过,斟酒便可以随便了。一般由左至右顺时针方向进行。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2、祭拜酒 祭拜酒涉及范围较宽,一般有两类:一是立房造屋,修桥铺路要行祭拜酒。二是逢年过节,遇灾有难时,要设祭拜酒,古代的人在酒熟以后荐饷于祖庙,然后天子与群臣饮之于朝廷,甲古文中的酒字军均是记载祭祀活动而无一例外,毛泽东诗词中的“把酒酹滔滔”就是祭祀长江,将酒洒向长江。现在饮酒的习俗中保留的先将酒抛向空中,在洒在地上,就表示祭天地的意思。看《史记·五帝本纪》,就知道轩辕黄帝的主要工作就是祭祀,祭祀天地山川诸位之神,而酒与祭祀同在,于是也就了解了酒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天是无处不在的。《礼记》记载“食必祭天”,开饭的时候必须先祭祀天,由尊长担任祭酒。祭酒是主持祭

 祀的人,只有年高德望的人才能够担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十分有学问的荀子三次担任祭酒的职务,后来,祭酒主掌太学院,即今日的大学校长,“周礼天官”设酒官,有酒人,酒正,好东西不能自己独吞,需与天地祖宗鬼神共享。

 在我国,不管什么民族,在人生最重要的三个里程碑——出生、结婚、死亡中,酒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出生之后的满月酒,成人之后的婚庆酒、回门酒,以及死亡之后的丧葬酒。同时,纵观我国的节日,酒在节日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处的节令,全都离不开酒,无论何种情境,有酒就有礼,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也孕育了绚丽的适合不同场合的酒礼。

 三、花样繁多说酒令

 三、花样繁多说酒令

 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酒令增添了饮酒的“食外之趣”,一种好的酒令,不仅要能够为广大酒友所接受,有相当广阔的流行区域。而且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则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令,因从古自今有很多酒令,以下略介几例。

 1、骰子令 骰子,用兽骨制成的边长为五毫米左右的正立方体,呈白色,共六个面,每个面刻有从一到六的点数,四点为红色,其余为黑色。骰子令在唐代尤为盛行。皇甫松《醉乡日月》中说:“大凡出筵,皆先用骰子,盖欲微酣,然后迤逦入令”。在唐代的酒宴中,往往变令,先用简单,热闲的骰子令调动气氛,待饮酒微酣之际,再转用其他种类的酒令。骰子令的种类很多,玩法也很多。中秋赏月令一骰递摇,“幺”点是“月”,摇到者满桌饮酒,没摇到者,及自饮。

 2、猜拳 众多酒令中一种既简单,又不需要做任何行令准备的行令方式,多在一般百姓中流行,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就是“同数”,即出手时用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两数相加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谁说出来的数字正好与两数之和相同,谁就是赢家,输者就要喝酒,倘若两个人说出来的数字一样,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3、接龙令 文人中一种普遍流行的酒令形式,行令时,先选一人为起令人,并且除了在各人面前的酒杯中斟满酒外,还要再取一公杯斟满,以作罚酒之用。起令者在发号施令前必须先将自己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方可提出酒令要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接龙令”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起令人抽取酒筹后起令,待起令人说出首句成语后,接令者须将该成语发的最后一个字作为接句的第一个字,以此类推。每位接令者在接令时均须先饮干自己杯中的酒,接令顺序可以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但须事先约好。还规定,不许接含有不吉利色彩的成语,倘若有人违令,应将席间公杯中的罚酒喝尽,在由受罚人抽筹起令,如此接龙游戏。另一种是起令人随口说出一句成语来,末一字必须作为下一人成语的首字,否则,起令者罚酒。

 4、击鼓传花 击鼓传花也是酒令的一种,规则非常简单,一人击鼓,跟随鼓音,花在宾客间传递,鼓停,传递也停止,花在谁手上则饮酒。击鼓的人也有些技巧,节奏要有时快,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这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酒令游戏,也因其简单好玩,常用于女宾之间的游戏。

 除此之外,还有转桌子、老虎拳令、谜语酒令、即兴赋诗令、数字令、人名令、联句令等等,需要行令者敏捷机智。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国酒文化概论》徐兴海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饮酒》龚莉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酒经·酒艺·酒药方》王冰莹 王缵叔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4、《酒趣妙饮》姜铁军 姜书航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5、《帝国尚饮·元代酒业与社会》杨印民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

篇二:满月酒邀请古文

由 TXT 小说电子书下载网站 http://www.txtbook.com.cn 提供. 声明:本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 24 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1. 推 荐 使 用 TXTBOOK Reader 电 子 书 阅 读 器 V2.0 阅 读 电 子 书 , 下 载 地 址 :http://www.txtbook.com.cn/reader/

 2.手机访问 TXTBOOK wap 网站:http://wap.txtbook.com.cn,享受随时随地的阅读

 3.找小说,上小说找着看:http://zzk.txtbook.com.cn

 4.下载手机软件,游戏,上 3G 手机资源:http://3g.txtbook.com.cn

 船王卢作孚

 引子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时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说,我国的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其中就有他——一代船王卢作孚。毛泽东惋惜地说:

 “如果卢作孚先生还在,他所要担负的责任总比民生公司要大得多啊!

 ”

 卢作孚这个名字对年轻的一代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今天,许多人只知道有位船王叫包玉刚,殊不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四个关键实业人物之一的船王卢作孚,和他所缔造的民生公司曾何等显要。

 卢作孚先生出生在清朝末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哀的时期,也是最黑暗、最动荡、最复杂的时期,国内外各种矛盾异常尖锐。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强取豪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膝求和,导致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许多重要城市和港口被一个个辟为“通商口岸” ,大片大片的“租界”在国土上林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由于割地赔款,苛捐杂税繁重,导致了民族矛盾的加深。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 一些爱国志士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出了 “收回利权”的正义呼声,图谋救国之策。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卢作孚先生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始志“教育救国” ,几度沉浮,最终认识到“要发展教育,必须首先兴办实业;只有以实业作基础,文化教育才有可靠的支柱” 。由此,他立志“实业救国” 。他从集股购买一条 70 吨的小船开始航运生涯,不断发展壮大,短短 10年间就发展到拥有自己的庞大船队,畅游于川江、长江、大海„„

 正如徐盈先生在其著述《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志》中所言:

 “一部川江航运史和民生公司的创业史是不可分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卢作孚先生开创了中国近代川江航运史之先河,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

 而一位外国人亨利· 凯赛尔则称:“世界上有史以来航运事业的发展,都是由海洋而江河,由下游而上游,唯独民生公司是由江河的支流发动,由上游而下游,这是一个奇迹。

 ”从这一点来说,卢作孚先生又开创了世界航运史上的奇迹。更为主要的是,卢作孚先生和他的民生公司在长江上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英、美、日、德、意、瑞典、挪威、

 芬兰等外国商船一统中国航业的局面,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振兴、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从世界航运史来看,还没有哪位船王像卢作孚先生那样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三个复杂的时代:清朝、民国、新中国,并立于不败之地;更没有哪位船王像他那样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其间有与大自然的抗争,与兵匪的纠缠,与商业界的竞争,与政客包括四大家庭之间的明争暗斗„„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背景,卢作孚先生和他的民生公司还能左右逢源,稳步发展,实属不易。

 大凡名人,都会有一些传奇色彩的故事。卢作孚先生也不例外。当卢作孚先生率领民生公司庞大的长江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入大海的时候,对这位中国船王的传闻,比他的船队溅起的浪花还要多。

 卢作孚先生之子卢国纪在《我的父亲卢作孚》一书中说:

 “关于我的父亲,社会上就流传着种种互不相同的传说。这些传说有的稍稍近于事实,有的离事实很远,还有的非常荒谬可笑。所有这些传说都像民间故事一般在社会上广泛地流传着。

 ”

 谎言说多了也会变成真话,尤其是那些善意的谎言。古今中外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传说留了下来,是因为那些传说中蕴藏了或真或美或善的意愿。

 卢国纪说:

 “比如,有一个故事说,我的父亲幼年时本是重庆一只过江木船上推船的小船夫, 为人勤快、忠厚。

 有一次, 一位很有钱的富翁坐船过江, 把一只贵重的箱子丢在船上了。我的父亲发现了这只箱子,急忙追着给他送去。那个富翁感激万分,送了一只小金船给他。从此以后,他就办起了民生公司。

 “还有一个故事说, 我的父亲幼年时原是重庆码头一个搬运行李的小力夫, 聪敏、 朴实、勤快。有一次,他给一个外国船主提行李,那外国船主看他很聪明,便将他雇到自己的轮船上当小工,慢慢地积攒了钱,自己买了船,办起了民生公司。

 ”

 卢国纪说关于他的父亲的“民间故事”太多了, “一个比一个荒唐,一个比一个离奇。但是,这些都完全不是事实„„”

 那么,卢作孚先生又是如何发迹,如何成为中国赫赫有名的一代船王的呢?

 川江涛声如诉。

 船王卢作孚--第 1 章 两栖船王

 第 1 章 两栖船王

 军阀杨森对年轻的卢作孚说:

 “假若来生投世,我一定拜你为师!

 ”

 1925 年初春的一天,一阵枪声过后,担任四川军务督理兼摄民政大权的杨森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川军中的一位朋友打来的。这位朋友告诉他,昨天夜里,有人顶替了他的位置,消息十分可靠。杨森神情沮丧地放下电话不久,就接到让他离任的通知——一名下级军官很礼貌地对杨森说:

 “我奉命前来送督理大人回家。

 ”

 杨森在这名下级军官和两名卫兵的“陪同”下,步出省府那威严的大门,台阶两边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士兵。

 一辆 30 年代初进口的黑色轿车停在门前。

 杨森不无留恋地看了省府那高大的建筑一眼,上了车。黑色轿车很快从士兵们的眼中消失了。

 次日上午,这辆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成都少城公园门前的树荫下。车门开处,走出一个身穿黑绸暗花长衫的人来。这个人站在门口,背着手,目不转睛地盯着大门左侧挂着的一块木牌,那上面是一行行云流水似的行书:成都通俗教育馆。木牌上有的地方油漆开始脱落,还有几处创痕。

 “哟, 这不是杨督理大人吗?有失远迎。

 该死!

 ” 眼尖的看门人一见是杨森, 慌忙迎上前。

 “还是叫我杨先生吧。

 ” 杨森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尴尬神色, 问道:

 “卢先生在吗?”

 “在。在。我这就去禀报。

 ”看门人乐不可支地说道。

 “不用了。我们一起去见卢先生。

 ”杨森连忙制止。

 俩人一前一后进了大门,穿过一片空阔的场地,绕过一处假山,径直向孤零零的三间小屋走去。

 杨森被赶下台的当天,卢作孚正在应付市政公所人员对通俗教育馆的帐目清查。当时还蒙在鼓里的馆长卢作孚,已明显地感到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市政公所人员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清查他的帐目,这说明他的后台——杨森的权力动摇了。在四川政界,无人不晓杨森对卢作孚的信赖和器重。杨森曾多次邀请卢作孚担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一职。由于军阀混战,四川政局动荡,卢作孚认为这一职务对实现自己的“教育救国”主张没有实际意义。他此时更热心民众教育运动,进行创造新的集团生活的试验。于是,他向杨森提出到成都创办一个通俗教育馆。尽管杨森对卢作孚不愿任职感到失望,但还是积极地支持了他的建议。

 卢作孚曾私下里对人说,在四川没有真正统一之前,他决不担负任何省政工作,更不在

 内战中为任何一个军阀服务。户作孚的这一想法,是有他的思想根源的。早年,卢作孚在成都办《川报》时,因接受了“五,四运动”倡导的新思想、新文化,并在报上鼓吹革新思想而初露头角。1921 年,杨森任川军师长兼署永宁道尹时,在泸州推行“新政” ,邀请卢作孚出任道尹公署教育科长。

 卢作孚从此步入官场, 并开始同川省地方势力和社会名流广泛交往。他在泸州同王德熙、恽代英、肖楚女推行新教育的试验,遭到守旧派的猛烈抨击, “幸杨森一力翼护” 。但好景不长,军阀混战,杨森倒台退出泸州,卢作孚的新教育试验中途夭折。经这次挫折之后,卢作孚深知官场险恶,政局动荡,决心暂时退出官场。他说:

 “我是不想做官,只想为民众作一点有益的事情。

 ”1924 年,杨森重新上台,就任伊始,他没忘记卢作孚这位青年才子,再度邀请卢作孚出马„„

 卢作孚创办成都通俗教育馆, 是他的 “新的集团生活” 的一种试验, 是他的“教育救国”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将理想付诸实际行动的具体表现。对市政公所的突然袭击清查,他没有感到惊奇。

 当杨森一脚跨进卢作孚的办公室兼书房时,这位通俗教育馆的创始人正坐在写字台前,写一篇文章。他神情贯注,奋笔疾书。这是一个不大的房间,很简陋,摆设寥寥无几,但很是洁净。卢作孚是位看上去很精明强干的青年人,中等个子,却剃着光头,轮廓分明的脸上因一双锐利的眼睛愈发提神。

 卢作孚对这位稀客的到来显然没有什么心理准备。他忙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步绕过书桌。

 “稀客。督理大驾光临寒窗,不知有何见教?请坐。

 ”卢作孚笑着说。

 “快莫叫我督理啰!

 ”杨森说, “从昨天开始我已是一平民百姓了。

 ”

 卢作孚吃惊地道:

 “这是真的?”

 “我什么时候对你老兄说过假话!

 ”

 “我说难怪昨天市政公所的人突然要清查我的帐目,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卢作孚恍然大悟地说。

 他们谈了一个多小时,卢作孚回忆了在川南的新教育试验,又讲到目前的成都通俗教育馆的发展状况。他不无忧虑但又是充满了热情和信心地描述了“教育救国”的前景,还有极富创造性的“新的集团生活” 。

 杨森没有插言,一直静静地听着。他一生中难得长时间听别人讲,更多的时间是自己讲话,由别人来听。他似乎被卢作孚所描述的那个乌托邦吸引住了。望着眼前这个只有 32 岁的年轻人,杨森抑郁的心里得到了片刻的慰藉。

 “我们觉得复兴中国只有这一条道路,只有运用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文明民族更能抑制自己、牺牲自己,以为集团的精神,建设现代的集团生活,以完成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组织的一个国家,才可以屹立于世界上。

 ”卢作孚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你如果

 不满意这世界的趋势, 你还可以改善它。

 我们要救整个世界 20 万万人口陷于困难之境的生活,整个不安的国际局面,岂止于救中国之亡!

 ”

 杨森完全被卢作孚的话迷住了。直到卢作孚讲完,他才接过话题:

 “我完全赞同老兄的观点,但是,一个四川都安定不了,又何谈国际局面之安定呢?这是否是一种东方的空想社会主义?”在四川军阀中,杨森算得上是个思想较为进步的开明之士。

 “恕我直言,老兄实乃民族和国家栋梁之才。只可惜,时局不稳,人心浮动,谁会有心思忧国忧民?唯老兄也。

 ”杨森感慨万端, “几十年中,我的足迹踏遍‘天府之地’ ,唯卢兄才字、思维、远见卓识、实干精神令我仰慕不已。拼了这残年风烛,我也要力举卢兄,为你鼓与呼呵!

 ”

 杨森临别之时,诚恳地对卢作孚说:

 “假若来生投世,我一定拜老兄你为恩师!

 ”

 杨森是一个参加过护国运动的军人,深受蔡锷嘉奖的部下。在靖国之役中,杨森击败川督刘存厚,攻占了川南的泸州,1918 年被任命为泸州清乡司令,负责剿匪。1920 年他宣布脱离滇军,出任川军第 2 师第 1 混成旅旅长,同年 7 月升任第 9 师师长。后在反攻成都、重庆的混战中, 他担任第 2 军前线总指挥, 并占据成都。

 年底, 北平政府任命杨森为沪永镇守使。

 1922 年夏,新上任的川军第一军赖心辉部占领泸州,杨森倒台。卢作孚的教育科长被免职。同年秋末,川军第 1 军和第 2 军激战。杨森几经辗转,投靠吴佩孚,1923 年乘四川内乱混战之机,率部返川,年底攻入重庆,次年初陷成都。1924 年 5 月 25 日,经吴佩孚保荐,杨森出任四川军务督理兼摄民政。

 因此,卢作孚能受到杨森如此赏识,必有他的不凡之处。

 随着杨森的倒台,卢作孚的“教育救国”试验也随之中断。卢作孚两度初试身手, “每每随军事上的成败”而相与“沉浮” 。尽管他感叹“纷乱的政治不可依” ,但是在他以后的岁月活动中,仍未逃脱政治的漩涡,而是更加适应了政治上的变化。

 卢作孚揉合洋务运动以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及西方 19 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最终融“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为一体,把物质建设和社会组织的“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他的“新的集团生活”和“现代化”的设想。后来创办民生公司,就是他这个设想的试验。

 在卢作孚一生的足迹里,曾经有一行笔直而又坚实的脚印。突然,在这行脚印边上,又出现了一行新的脚印, 平行地向前, 直到隐没在一片灌木丛中。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让我们回到脚印开始的地方。

  船王卢作孚--第 2 章 懂事的小哑巴

  第 2 章 懂事的小哑巴

 卢麻布卖完布回家时,八岁的儿子突然变成了小哑巴

 1893 年 4 月 14 日,农历二月二十八日,合川县北门外杨柳街曾家祠堂内,潮湿、狭窄的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围了一大堆女人。女人们七嘴八舌地嚷道:

 “出来了,出来了。

 ”

 “再使点劲!

 ”

 话音刚落,小屋内传来一阵婴儿咿呀咿呀的啼哭。

 “恭喜你呀,麻布,你媳妇又给你生了个大胖小子。你真是有福气呀。

 ”半老徐娘的接生婆满面春风地对蹲在门槛上的一个男子说。

 男子欣喜若狂,从地上弹起,冲进里屋。他的身后,传来接生婆的喊声:

 “别忘了请我喝满月酒!

 ”

 “别忘了给孩子取个好听的名字!

 ”另一个女人笑吟吟地嘱咐道。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可见一个人的名字对其一生何等重要。穷人家虽穷,还不至于穷到孩子的名字也取不起的地步。

 穷人家的孩子出世的头等大事即是给孩子取名。

 因此,给初生的孩子取名,不次于结婚嫁女,仪式分外隆重。

 附近最有学问的老先生请来...

推荐访问:满月酒邀请古文 古文 邀请 满月酒

上一篇:开学帮扶文字7篇 下一篇:政治画像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