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文本三层解读法: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

时间:2022-11-18 10: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文字信息处理的表层上,应挖掘文本的内涵意义,从而实现文化建构的生成。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4 Earthquake的课后阅读“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采用文本三层解读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意识,以实现语言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课例分析

一、引言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水平,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知过程、情感发展和学习成效。因此,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3]

二、文本三层解读法

具体来说,阅读文本可以从文字、文学和文化三个层次进行解读,[4]。按照从单词到句子,再到段落、篇章的顺序,将阅读重心聚焦在文字形式和所表达的内容上,称作文字信息解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载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技巧进行分析,是对文本的文学性解读;在完成文本的文字信息处理,文学性解读的基础上,读者以自身的知識经验,将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和文本所创造的语义世界相联结,对内隐在文本里的、作者秉持的观点和价值取向进行批判性意义建构,实现个体经验世界的重组,加深对世界与自身的认识与理解,被看作对文本的文化性意义建构。[5]

三、高中英语阅读欣赏课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地震”。 本文是继教材student book中的阅读文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后,出现在workbook(P65)同属一话题的文章。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通过美国著名作家杰克· 伦敦(Jack London)作为报社记者的身份,从“eyewitness”的视角,对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了描述。不同于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纪实性风格,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采用虚构、夸张的写法,更具文学性。将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放在同一单元内,便于学生的鉴赏、对比和评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2. 学情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代高一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触觉,感怀天下。同时,他们求知欲强,眼界开阔,“地震”一词,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中国所经历的大小地震,如较远的有唐山地震,较近的有汶川地震。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场面震撼人心,校园的募捐活动场景历历在目,学生很容易产生共情。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前者重在内容,后者重在风格,各有千秋。因此,在学习本文本时,学生以文学欣赏为主,心情更轻松愉悦,思维更活跃。

3. 教学目标

(1)To train Ss" reading skills.

(2)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opinions with the writer.

(3)To appreciate the language style of the text.

(4)To develop Ss"critical thinking.

(5)To develop Ss"creative thinking.

4. 阅读设计的理论框架

5. 阅读设计全过程记录

Step 1: Lead in

让学生观看视频《风云纪录之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https://tv.sohu.com/v/dXMvNjMyNzU3NDUvMzM1NjM0OTkuc2h0bWw=.html),让学生“耳闻其声,目视其境”,从而“感同身受”,引起共鸣。然后提出4个指向中心话题的问题。

What can you get from the video?

What happened?

Where did it happen?

When did it happen?

【剖析】本环节通过视频,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受到刺激,酝酿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已有图式。

Step 2:Reading  (三层次:Read the lines;Read between the lines;Read beyond the lines)

【剖析】Skimming: 让学生快速找到关键信息的对应位置,从而提炼出回答问题所需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首句“Never before in history has a city been so completed destroyed”及尾句“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作为文本的总起句和总结句,能够高度概括文本的内容。就象一个圆,从原点出发,回归原点。其作用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Scanning: 称扫读或寻读。目的是找出某些特定信息或回答阅读理解题所需要的事实及依据。在对通篇文章疏而不漏的快速扫描中,迅速定位信息点,而和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可一带而过。

5个阅读问题基本上覆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宏观上对文本内容有大致了解。其中第4和第5个问题要求学生用形容词描述作者对事、对人的感受,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Detailed reading: 本部分是文字信息比较集中的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从微观上对所描述的地震场面有所了解,为推进第二层次的阅读作准备。本部分文本解读的亮点1:文本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容易使学生产生共情,为情感态度目标的生成奠定了基础。亮点2:文本内容是经过改编的,在呈现关键词汇的同时,训练了学生整理、归纳、加工信息的能力。

【剖析】作为欣赏性的课后阅读,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语言的魅力,欣赏文化和语言的美妙,从而发展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纵观全篇,史诗式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生动形象的修辞俯拾即是,如重复(repetition)、排比(parallel)和对比(contrast)。其特点:从结构上,言简意赅;从形式上,协调对称;从语音上,朗朗上口。由于文本的文学性色彩浓厚,大大增加了语言的魅力,增强文本内容的表达力,激发读者的注意力。

文本语言既具有工具性,又富有人文性。由此产生的批判性阅读问题都是基于文学鉴赏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

对于文本两处“失实”描写,教师可提问:“是作者的无心之误,还是有意之为?”经过学生的激烈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学生“恍然大悟”:所谓:“于矛盾处出彩。”正是强烈的对比,使主题更加突出:How surging the nature is and how calm human beings are;How cruel the disaster is and how kind human being are. How merciless the disaster is and how selfless human being are.

通过鉴赏和质疑,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提升,顺利过渡到下一层次文本的解读:In front of a huge disaster, human beings are not only exposed to fear and grief, but also love, help, guard and strength. Man in the face of disaster, is always so small, but love, will never die, and will be in the memory of the survivors, live.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how to reduce the death toll in the earthquake.

So I would like you to publish an English hand copied paper to raise people"s awareness.

剖析】在主題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基于该主题的经验,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新的知识结构,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1]。Creation活动可塑性强,具有创意和挑战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从knowing到understanding到thinking最后达到creation的提升[7]。最后让小组分享、评价各自的作品,发扬合作探究的精神。

Step 3:Evaluation of works

【剖析】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评价是多元的,既包括对作品成果的评价,又包括对创作过程的评价。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了综合素养。

四、 教学反思

本节阅读课主要采用了文本三层解读法: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既体现了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感悟的阅读过程,又体现了从作者到作品再到读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整合、内化语言和文化知识,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鉴赏评价、自主表达,使这一过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思维品质的提升过程、文化意识的建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根据文本的不同体裁,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移步换景”而“流连忘返”于文字、文学和文化之间,领略文本之美。犹如诗中所描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1(必修)(第2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蔷. 2015.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16):6-7.

[4] 余文森,肖川,张文质. 对话:教学设计与课堂的生成性[J],福建论坛,2005(7):71-77.

[5] 张文华,柳伟. 指向文本深层含义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 基础英语教育, 2010,12(1):56-60.

[6] 中学英语阅读教案设计与案例分析 [OL],专题讲座南靖二中 英语组,https://wenku.baidu.com/view/85bef04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2.html,2019.

[7] 李彩燕. 基于批判思维的读写整合教学案例,新课程研究,2016.11: 76-78.

推荐访问:再到 解读 文本 文字 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