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湖北民间故事家刘合升的成长故事研究

时间:2022-11-21 11:3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民间故事家对于民族精神的振兴和民族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间故事家的研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笔者立足于两年来的田野考察,对考察对象——湖北民间故事家刘合升的成长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基于社会与个人成长二者关系的研究角度,对其讲述的成长故事进行分析和论证,从而指出个人成长与社会成长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对于新时代中国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民间故事家;刘合升;成长故事;城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2-0071-07

民间故事家是民间故事的负载者和传承者,他们讲述的民间故事反映了当地的民情,滋养着当地的民风。有的故事还被作家吸收从而造就了民族文学的崛起。格林兄弟就是为了拯救德国文化才开始着手采录和整理民间故事,因而从农妇马莉和葳曼夫人那里采录了很多故事,造就了《格林童话》在世界上的地位。一代文豪高尔基从两个老太婆:他的外祖母和保姆叶甫盖尼雅那里了解到了很多民间故事,从而感受到了“全靠劳动人民的健康的、激发理智的创造力量的创造”①。可見,民间故事家对于民族精神的振兴和民族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对民间故事家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民间故事三套集成”的整理和编纂,从国家到省市县开展了全面的民间故事采集和整理工作,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民间故事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故事家在讲述故事时不仅仅是个人讲述活动的展示,其讲述的民间故事还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体现了远古以来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勤劳、善良、勇敢和坚强等民族精神,因此大批优秀的民间故事家被相继发现并得以研究。

到了90年代末,随着现代城镇化的加剧和社会的变迁,民间故事家的生存环境和讲述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生存和讲述活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自从2003年国家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以来,民间故事家面临的生存和讲述困境逐渐得到改善。华中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自2015年以来开展的“国家非遗千人合作计划”项目旨在十年内通过对1000位国家级传承人进行田野考察,对他们的生平、艺术成就以及传承谱系进行文字和影像记录,从而形成我国民间故事家研究的珍贵数据库。

笔者作为该项目的成员曾于2017年暑期和2018年暑期深入田野对同一位故事家进行追踪考察,他就是湖北省丹江口市牛河林区驷马沟村的刘合升。2017年暑期笔者跟随调研队深入丹江口市和牛河林区了解这位故事家的基本情况,对其人生平、成长经历、故事讲述活动、故事传承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形成了关于该故事家基本情况的文字调研报告和影像记录。2018年暑期的调研主要关注该故事家故事讲述活动本身,特别对故事家作为讲述者时的个人状态、故事文本的选择、故事讲述技巧、基于不同听众的动态变异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连续两次的田野考察,笔者发现该故事家讲述的成长故事具有突出特色,而这些故事的选择与故事家本人的成长经历也具有密切关系。

一、故事家刘合升的成长

刘合升,男,1946年出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牛河驷马沟村,当时是刁儿垭村,后刁儿垭村与驷马沟村合并为驷马沟村。坐落在武当山脚下的这个小村庄具有着武当山的灵气和浓郁的故事氛围。牛河位于湖北与河南交界处,也是人们朝谒武当山的东神道穿过的地方。当地一直流传着众多神奇的传说,离刘合升老屋不远的光顶山,便是传说中武当祖师爷落脚的一个山峰,也是神道所经之处。山顶寺庙中的石佛像现已被移至武当净乐宫敬供。除了广为流传的武当山神道的传说和南来北往行者带来的民间故事,当地的地名和众多的庙宇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例如刁儿垭、驷马庙、鹰王谷。据刘合升回忆,当地老年人都能说出许多故事,对于本地各地方旧时的传说更是如数家珍。当地一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多次被国内民间文学专家和工作者所关注,其中六里坪前文化站站长李征康就曾发表《试论武当山东神道牛河林区亦为〈牛郎织女〉故事起源地》论文来探究这一现象。而刘合升从小就受到当地浓郁的故事氛围的熏染,并对民间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 故事里的多彩童年

刘合升的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但是他爱好听戏、讲故事的习惯深深影响了刘合升。据刘合升回忆,父亲记忆力好,很喜欢给别人讲故事,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听过的事,看过的戏,都能成为他口中滔滔不绝的故事源泉。外婆在刘合升的印象中也是一位能说会讲、多才多艺的老人家,很会讲故事,还会唱调。母亲是当地妇联的干部,交际广泛,而且也学会了外婆讲故事的本领。我们采访时刘合升老人这样描述年幼时长辈讲故事的场景:“我舅舅在那里拍(方言中“说”的发音)故事也是一拍好久,他还会唱戏”,“我父亲虽然不识字,但是看了这戏,明天他就能拍下来,也就是说出来。能拍(说)个三天三夜,不会拍(说)重的。”儿时的刘合升,看到别人在村子里敲锣打鼓办喜事做活动的时候他总是在后面跟着追,别人是追着好玩,他是边看边听边学,自己就在一旁默默地揣摩。“我就是自学的,没有师傅。”老人说这句话时不禁露出了自豪的表情。从小受到故事的熏习,刘合升也逐渐学到了越来越多的故事,这为他之后故事的积累与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从小爱文艺,我是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搞这个传统节目,玩过年,狮子、龙灯、旱船。”传统民俗和戏曲的演出经历让他不仅从戏文中学到了很多故事,而且积累了表演口述的经验。

2. 曲折的少年时光

1960年,刘合升读了初中——丹江市一中,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学历了,这也为他收集更多文学名人类的故事打下基础。一年之后学生下放,他也中断了学业,1965年又上了初中,1968年退学。之后刘合升就终止了自己的学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合升成为了一名红卫兵。从1968年到1970年,曾参与“文化大革命”串联,到过毛主席家乡韶山,一路上认识了不少人。刘老说:“那时候不敢讲故事,当时破‘四旧’,讲这些老东西,包括《三字经》那时候都不能说,四书五经都是‘四旧’,都要烧了,还要批判你。”“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可见一斑,但这一段成长经历却丰富了刘合升老人的人生,也激发了他对故事讲述的渴望。

推荐访问:民间故事 湖北 成长 故事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