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常态下我国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

时间:2022-11-24 08: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既使高校直接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途径,更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随着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社会和企业对于高校在社会服务职能方面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探究了新常态背景下高校社会服务的模式,以及保证其运行的措施。

关键词:新常态 高等学校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一起并称为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是高等院校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有效途径。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强调了高校作为教育和科研机构直接为社会作出的贡献。随着美国经济的日益崛起以及其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开始得到各国的重视和效仿。在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77-1985年)、深化发展阶段(1985-1992年)以及相对成熟阶段(1993年至今)。而随着我国步入新常态经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愈发的凸显了出来。综合分析,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新常态经济下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的模式。

一、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现状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已相对成熟,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作为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在法律层面得到了承认,高校的社会服务观念也深入人心。其次,在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中,引入了市场机制。最后,高校的社会服务覆盖面扩大,服务能力快速稳步提高,逐步规范成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在人才输送和科研成果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等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其社会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和服务能力提高上。前者不仅指参与社会服务的高校数量的增多,还包括高校的服务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后者则主要体现在高校所提供的社会服务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要上。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化推进,我国的高校社会服务工作也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但必须指出的是,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依然存在这许多问题,例如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高校出现了将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之上的问题。另外,社会服务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其消耗的资源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教学职能和科研职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二、新常态下高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我国经济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由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逐步转向为创新驱动经济的阶段。高校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作为一个学术和科研机构直接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它是高校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即不断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经济的新常态也赋予了高校社会服务工作新的内涵和特征。第一,人才的供需关系逐步由高校主导过渡到企业主导。第二,高校的角色由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过渡到服务和引领同步。第三,新常态背景下,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质量的提升。第四,其发展动力也由深化改革机制转变为综合改革并存。从本质上来说,新常态经济下的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点也就是校企合作,即将科研、教育和创新、就业、创业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进而推进高校—企业利益共同体建设,形成稳定高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构建高校社会服务新模式

鉴于经济新常态的出现,高校的社会服务模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成果转换方面,高效的社会服务可主要归结为三种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是高校与企业、与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高效社会服务的有效性。从传统模式来看,单纯以学校为主导的或是单纯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无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校企合作的趋势变得愈加明显。在此种模式下,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首先,即为传统的应用人才的培养。为了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环境,各高校必须在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式上作出转变,更加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在新常态背景下,产能过剩、企业的转型以及企业经营模式的升级都给企业造成了创新和升级的压力,这迫使企业比以往更加重视创新。因此,企业开始介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依托于高校的资源和优势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例如,企业和高校合作,委托高校对其在职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养。或是为了增强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企业委托高校对即将入职人员进行的岗前培训等。

2.科技合作模式。在科技创新方面,高校应当与政府和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建立起三方畅通的信息服务机制,使得各方优势最大化,更好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具体的来说,高校可以和企业联合申报各类研究项目,将高校的学术和研究资源与企业的迫切需求和资金资源结合在一起,发挥彼此的优势,达到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效果。此外,企业和其生产部门、研发部门也可选择各高校的优势学科或研究领域,同时与多所高校合作,整合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建立集教学、科研功能一体的研究中心,在提高高校的研究水平、社會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企业的发展。

3.成果转化模式。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除了通过人才培养和输送之外,更取决于其科研成果的转化。这也可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即高校通过转让其科研成果,与企业合作,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四、保障新模式运行的措施

1.积极推进课程设置改革。在课程设计上,很多课程应该淡化学科体系的影响,着重于适应岗位的要求。从多数高校的现有课程设置来看,各学科课程都是基于学科逻辑而非职业需求来设计的。因此,只有将课程按照企业的需求来作出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的教学与工作各不相干、校企合作有名无实的状况。

2.积极推进高校聘用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改革。校企合作要求高校和企业彼此了解对方的需求和优势,同时也对两者之间的人事流动提出了要求。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来看,一只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必不可少。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支持高校和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并推进高校聘用机制的改革,为企业员工转入高校创造条件,为高校教师到企业长期锻炼提供途径。另外,高校的绩效考核机制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将高校的研究成果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校企合作的成果、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的人才的数量等指标融入现有考核制度,督促高校早日将社会需求融入其办学理念之中。

3.积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为了更好的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使高校跟上经济新常态的步伐,实现教育新常态,政府必须积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即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权利重新配置。其关键点之一使政府要放权,使得高校在各层面上都有足够的决策权,能充分进行自我管理,提高高校的运行性能,从而能更好的把握机会,及时抓住与企业以及其他高校合作的机会,不必通过繁琐的审批程序,促进校企一体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眭依凡, 汤谦凡. 我国高校社会服务30年发展实践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18-22.

[2]张广琳. 浅析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研究[J]. 科学论坛. 2014(12).

[3]曾庆双.经济新常态下的高效校企合作研究[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

[4]鲍烨童. 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路径[J].中关村. 2015(2).

[5]刘纯献.积极构建高校转型发展新常态[N].河南日报. 2015-01-07(005).

作者简介:任岁(1989—),女,宁夏石嘴山市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推荐访问:常态 社会服务 高校 模式 我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