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的思考

时间:2022-11-25 14: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衔接

[作者简介]马建富,徐晶,常州技术师范学院高教研究室(江苏常州 213001)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试点,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着重对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渠道不畅,对口招生规模偏小

首先,中职毕业生升人高职校的机会依然很少。据统计,1999年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下,全国平均不足2%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如北京市1999年在高职招生的9682人中,普高毕业生占70.85%,而中职毕业生仅占29.15%。如果与国外相比较,我们的差距更大。韩国近些年来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初级学院有了很大发展,其招生数量的50~60%专门用于招收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大约有38%的职业高中毕业生能升入初级学院继续深造。上述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仍是“断头教育”,因而弱化了社会对中等职教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高等职业学校生源主体是普高生,难以办出特色,保证质量。

其次,中职毕业生接受高职教育的积极极性不高。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是,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中职对口升学的规模要扩大,但另一方面能够升学或愿意上高职的学生的积极性却受到遏制。据统计,某市1997年高职对口单招指标为780人,按1:4的报名比例,报名人数应为3120人,而实际报名人数仅为1880人,占规定报名人数的60%。该市1997、1998两年高职单招约有20%的指标未完成。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口招生规模过小,国家有关“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方针政策未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切实的贯彻执行。二是可以对口升学的专业偏少。有关材料表明,江苏全省2000年中职共开设专业200多个,但仅有48所高校的13个专业面向中职校对口招生。三是对于中专校而言,四年制的中专生不愿等同于三年制学生一道报考,许多中专生毕业时已基本上取得大专自考文凭,参加单招考试的往往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者。四是专业设置不规范,使中高职招生无法对口。目前,从国家到地方,从中职校到高职校,其专业分类、名称、培养目标、要求等仍很不规范,不科学,专业口径宽窄不一,缺乏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给中职校学生的报考及高职校的招生带来不便和困难。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不合理

搞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问题很多。

首先,没有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繁多,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制定单一的课程标准(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标准等)。否则,就无法保证高职校各类专业招到高质量的生源。但根据行业或专业大类的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却是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与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衔而不接,要么脱节,要么重复。如某校市场营销专业,三年制中职与三年制高职各有18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10门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而且内容基本相同,有的甚至用同一本教材。这不仅造成了课程设置的不经济和教学效益低下,而且难以真正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也难以适应高职教学过程。高职校对中职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甚了解,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有些高职校甚至不顾普高、职高两类不同生源的基础学力特点,采用同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困难,学习积极性受到伤害。

其次,与没有统一课程标准相关的问题。同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专和技工学校课程设置差别较大,而目前高职校生源的主渠道还在普高,因而,高职校多数是以普通高中课程为基准。有的学校虽说考虑到了普职两类生源的不同特点,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适度的差别性,但从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来讲,由于课程设置差别大,给准备迎考的学生带来了复习的困难。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衔接不科学

按照ISCED,我国目前只有中专以及一部分办学质量较高的职业高中毕业生可通过升学考试直接进入高职校(513),普通高中和相当一部分职业高中及技工学校毕业生都必须经过4B层次的补充学习(或补习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或补习技能课)方可进入5B。这种规定应该说有一定道理,目前普通高中、技工学校,包括部分职业高中毕业标准与5B的入学标准相差甚远,有必要经过4B的补习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校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中,而非中专、职业高中,如此也就难以保证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质量。

(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招考制度不完善

从全国各地情况来看,最大问题是中职与高职对口招生的内容严重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门类衔接不上。有些地方高职专业考试所确定的专业科类学生根本就未学过,为了应考,只得临时补学。二是升学考试大纲与中职教学大纲相偏离,使不同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难以复习迎考。三是对口招考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考试,轻技能考核,文化课考试成绩占70%左右,而专业课仅占30%左右。更为令人费解的是,有些地区原先在对口招生考试中还专门进行技能考核,近年来却反而取消了,或由当地有关教育部门自行组织考试,其考核质量也可想而知。

现行对口招生录取方式也不利于高职校招到高质量的生源。一些省区对口单招考试只划一根分数线。尽管各类高职校专业课考试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别,但录取时不管学科、专业区别,只划一根分数线,影响了’招生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各专业上线人数悬殊很大,便将非对口专业或非相近专业的考生调剂录取,使对口招生名不副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影响了高职校正常教学秩序,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并给今后对口招生工作留下了隐患。

(五)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内在规律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都有衔接问题,但相对于普通教育的衔接而言,职业教育的衔接更复杂,更不成熟,因而更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如就内容而言,不仅有课程衔接,而且有职业教育独有的专业设置

衔接。从学制的衔接模式来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不像普通中高等教育衔接那样单一,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目前无论是中高等职业学校还是有关研究机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够,而且已有的一些研究也多是从宏观的、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内部规律的研究甚少,中高职衔接的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

二、几点思考

(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必须真正成为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主体

关于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究竟是应以普高毕业生为主体,还是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主体,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早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初,国家为了终结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教育”的状况,打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升学渠道,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应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而事实并非如此,不仅在职人员难以对口升学深造,即使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始终未能成为高职校生源的主体,处于“补缺”的地位。那么,中职毕业生又为什么未能成为高职校生源主体?我们认为根本问题是观念,人们并未将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两个系列,而是将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非正规的另类教育,是高考落榜生的“安慰”教育。当然上述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特点、规律的认识不深刻也有一定关系。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作为高职学校生源主体并享受优先权的问题,关键是要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要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的比例,扩大单招规模,拓宽生源,真正允许并加大高职“实践生”的入学比例,允许应届、往届毕业生一起参加单招竞争,允许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成人学员接受高职教育,做到“有教无类”。

(二)必须构筑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引桥”

要真正架起一座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及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通畅,质量与效益得到保障和提高,就必须研究和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引桥”问题。

首先,根据ISCED,只有3B(主要是中专和部分职中)才能与5B直接衔接,大量的非3B层次的毕业生和在职人员,必须经过4B才能通过升学考试进入5B,如此,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实践急切地呼唤4B的诞生。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向接受各种类型教育的生源开放,包括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开放,向所有的需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成员开放。部分普高毕业生希望接受高职教育,又不能直接升入高职校(尽管他们相对于中职毕业生具备更为深厚的文化基础),必须接受必要的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甚至职业意识等的补习教育。另一方面,就现在的中专和职中而言,从理论上讲他们可直接升入人高职,但由于我们至今没有统一的中职生毕业标准和统一的高职入学标准,有必要为具有不同学力基础的在职人员,以及非就业人员创造进入高职学习的条件,铺设通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引桥”——教育补习机构。作为“引桥”的教育补习机构,必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凡是意欲进入高职校学习而又不具备入学条件的人,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往届毕业生,也不论年龄大小,都可进补习机构接受补习教育。学习内容也要开放。需要补习什么内容,就开设什么课程。在教育补习机构没有必要确定固定的学习时间,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结业,均可由学员根据自己的特点、需要而定。

(三)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柱心问题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实质、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其它诸如学制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衔接模式等问题都可看成是衔接的外在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研究或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时,必须抓住课程体系衔接这个“纲”,并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尽快着手研制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统一的高等职业学校新生入学标准(均是专业大类),并处理好两个标准的关系,使之有效衔接。二是必须统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使两个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课程构成有机的整体,避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脱节、重复、趋同现象,提高课程设置效益和教学效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教师广泛接触,加强沟通,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已有的基础学力、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以及决定学生知识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研讨或编写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科学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的教学任务。

(四)必须研究、探索具有个性特色的多种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我们之所以强调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原因主要是:

其一,模式的相对适用性。任何一种模式,不管其多么完善,有多大的适用性,都必定会有一些局限性。就教育而言,大中城市及部分经济发达的省区,中等职业教育有较好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对中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因而模式的可选择性大,适应性强;而对于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较差的地区,衔接模式的可选择性小,且衔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举例来说,以中专为基础的“五年一贯制”在教育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发展,而不仅仅是高职发展途径的“一补”,且能保证质量,而在中专办学条件较差的地区,按这种模式难以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二,教育民主化及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民主化思潮以及终身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民主化的教育以及适合大众“胃口”的多样化教育模式。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还必须适应弹性学籍管理、学分制的需要,必须适应不同年龄的人群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必须适应不同经济基础、具有不同教育成本分担能力的求学者的需要。如此,必然会演绎出多样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其三,中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发展状态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多形式的衔接模式。同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中专、技校、职高,其管理体制不一样,培养目标不一样;它们作为高职的生源,其基础素质也不一样。成人教育也有中高职衔接问题,特别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难以改变普通高中是高等职业教育生源主体地位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生源特点,探究多种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认识到,任何一种模式都有优势和劣势,各种模式之间具有互补性。所以,要拓展思路,大胆进行模式的创新和试验,通过比较、分析,构建出更具个性、更具区域适应性的办学模式。

(五)必须建立有效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保障机制

要确保中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衔接,就必须建立起衔接的保障体系。这其中包括观念的转变、政策的倾斜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必须引起特别重视。

一是必须完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目前,人们一般视高等职业教育为专科层次,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也是无益的。既然国家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实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并行的高等教育制度,那么,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应有专科层次,而且应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这既是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所需,也是培养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需。不仅如此,建立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也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形象所需,有利于激发人们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愿望。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必须相互沟通。这既有利于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教育选择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现。

三是必须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技能考核制度。不仅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技能等级考核及颁发社会认可的证书,也应允许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更高层次的技能等级考核,并颁发社会通行的技能等级证书。如此,既有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的衔接,而且有利于调动高职校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助于社会对高职校毕业生的认可,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袁海军)

推荐访问:衔接 现状 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