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离岛 玻璃瓶中的原真香港

时间:2022-11-28 14:55:03 来源:网友投稿

离岛,漂流瓶一般悬浮在九龙半岛和香港岛周遭的海域上。地理上的离散,恰恰成了现代文明进入的天然屏障。于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离岛,便如同被装在玻璃瓶中,原真地封存了“前世香港”的模样。

我不知道香港还有另外一面。

她气质时尚文化多元,已是这座城市几近固化的标签。然而,当我有机会接近她周遭海域上那些离散的小岛,却看到了香港惊艳。

处在海山之间的香港,原本就是大陆南端的一处渔港。海洋,是她的的母亲,而渔村文化,则是其本土文化的根。

浮尘去尽,始见根茎。离岸而去,驶向那一座座离岛,便如缓缓剥落那件浮华外衣,渐渐靠近那些悬浮于时间之外的原真胴体……

大澳,愈行愈远愈真

城市轻轨载我迅速驶离九龙半岛,穿青衣、过马湾,飞驰至大屿山岛。向西,向西,直至大屿山西北角的尖端,陆地尽处就是大澳。

渔村大澳,旷对南海辽远的海域,任威雨腥风吹沐她的渔船,栈桥和村庄。抵达的那一刻,我便一直在感受这座天涯渔村的渺小,孤寂与坚强。对大澳的向往,并非受那个“香港威尼斯”别称的蛊惑。我始终相信,任何地方的个性都无以复制,我此行的冲动,仅仅源自对这个离岛边地深深的好奇。

迂回小径带人步入渔村,一切陌生的景观尚未来得及细细体味,一道蓝漆的拉索桥便轻捷地把人送至渔村的另一边。咸腥的海味充斥鼻翼,各式鱼干充盈眼帘。

漫步一条标准的海味街,百余米的小街店铺鳞次栉比,紧凑热闹。悬挂的招牌和干货完全遮挡了建筑,视野里充斥着咸鱼,虾酱和简单粗陋的贝雕……这一切,无关潮流更无关时尚,只与大澳自身息息相关。透过小吃摊上袅袅蒸腾的热气,这个原生的,粗糙的、草根的街景,开始变得迷离与恍惚,仿佛把人带入银幕中某一刻的定格——粤语残片中的那时香港。

海味街很快转了个直角弯,另起一段的街道名唤永安街。天涯海角一隅的渔村,突然显出几分洋味儿。除了一任的鱼干和虾酱,楼宇变得高大起来,风格也有几分洋化。

这是一条因盐业而兴旺的街道。昔日大澳以产盐闻名,宋朝此地的盐业生产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内地因战乱盐运中断,由于大澳对内地的水运不受影响,盐业便带旺了大澳经济,一时间,永安街两旁出现了不少“洋楼”。这凝固的一景,是大澳兴盛时期的印证,盛载了彼时香港市区面貌的记忆。二战后,大澳盐业因内地平价盐而由盛转衰,又因其远离都市,战后香港经济的腾飞未能直接惠及此地,这些极富代表性的建筑旧物也从此再未改变。这一定格,现在看来更像是香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城市容貌的一个原真切片。

永安街后邂逅另一座拉索桥新洲大桥。立于桥上,能清晰地看到整座村庄被三条涌水分隔而立,水道汇流入海前纵横于村内。水乡临海本已让人称奇,而更为壮观的则是那些罕见的林立于水上的建筑。乍看类似湘西的吊脚楼,又似江南的枕水人家,都是由木柱撑起,一半架在水上,一半靠在陆地。但大澳这些水上人家的建筑主体部分并非木座,而是全部采用铁皮搭建,结构简陋似大棚,故称“棚屋”,也叫“铁皮屋”。

棚屋居住者是疍民。相传疍民的先世因罹罪而遭贬黜,谪居水上,从事捕鱼,渔猎等行业。1729年,雍正皇帝下诏准予疍民在岸边建棚居住。慢慢地,大部分疍民转入农村和城镇定居。由于居住状况改变,疍民的旧称几乎不再使用。

如今,惟有香港大澳把“棚屋”——这道独特的历史人文建筑群保存下来,尽管现今居于大澳棚屋中的不一定都是疍民,但棚屋的实质功能却无甚变动。遗憾的是,大澳沙仔面一带90余间棚屋于2000年7月遭大火焚毁,至今未有复建。这次火患使其余外观完好的棚屋更见珍贵,而棚屋内居民的起居生活更是一笔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

倚栏而望,棚屋各色杂驳,沿着水边两岸一路逶迤,这一刻恍惚有了某种身处江南水乡的似曾相识,而当目光触及更远处恢弘的山与海时,大澳顷刻间逃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温软细腻,显出了她独有的通透、开阔和个性分明。

长洲,时光的款步挪移

船抵长洲,斜阳已经将人影拉得老长。不过,窄长形的长洲岛,恰恰适合在斜阳中从容款步。

长洲岛独立于香港岛和大屿山岛之间,是西博寮海峡中众多离岛中较大的小岛。长洲岛原本为南北分立的两个小岛,后经千万年海浪冲积连成南北阔大,中部窄长的长岛,故而又被形象地称为“哑铃洲”。

中部狭长地带鳞次栉比斑驳陆离的民居和满目琳琅的商铺,萃集了长洲的市井风情:奶茶,鱼蛋港味十足;游池里的海鲜跳脱生猛,而生晒的海味则咸香招人;传统茶寮酒肆紧挨着商业银行,鱼栏菜市隔壁就是时尚超市:摩肩接踵的路人,密集到了难分哪些是岛民、哪些是访客的程度;当然还有,在参差不齐的各色各样的民居间,会突地发现一两座古旧的西式洋楼……更让人惊奇的是,学校、医院、警署、运动场所等公众设施,总被恰到好处地安插在小小的街区内。

三平方公里的长洲岛,早前也以渔业经济为主,造船业尤为发达,全盛时期的长洲岛上有造船厂、修船厂,桨橹厂二十多家,还有与渔业相关的渔丝厂、渔钩厂等。而今,这些传统生计日渐式微,旅游观光业则渐渐成为长洲岛的主要经济来源。

毋庸置疑,无论昔今,岛上的中部都是繁庶地带。人文风情从传统庙宇一直延绵到茶楼酒肆和时尚小店。从渔村向第三产业过渡的城市形态,在长洲尽显无遗。这也是香港发展史上经历过的时光片段。只是因为长洲岛疏离港岛的地理位置,这段时光的挪移有了时差。

趁着余晖的灿烂,环岛西行。山的尽头,海的开始。从张保仔洞到鳊鱼湾的沿海栈道,修筑于怪石嶙峋的礁石上。这里背离中部闹区,海水清透,是寂静的听海,观海处。而热闹的海滩,则在长洲东部。东湾闻名天下,是因为这处美丽海滩成就了世界舢板冠军李丽珊。长洲也藉此一举跃升为香港知名度极高的离岛之一。东湾岸边的舢板酒吧,悠闲而散淡地标注着长洲岛特有的荣耀,即便你不喝酒,它也畅怀不拒你到它的露台上望海、临风,领略海上的乘风破浪……

夜幕低垂时分,在依山而建的居民区中穿行。山顶道两旁的单门独院层层叠叠,印证长洲岛的离岛人口稠密之最。夜灯渐渐亮开去了,似在渐次讲述每家每户的故事。蜿蜒的山顶道上,有温暖的灯照亮黑夜回家的路。璀璨,在此刻,与其说是长洲岛的夜景,莫如说是小岛的温馨……

南丫,浸泡在海里的都市乐土

坐在榕树湾码头近海的露天排档里,看港岛中环渡轮一班一班往来靠泊,入夜带人潮涌入,晨晓卷入潮离去。由此便清晰地知晓,南丫,这个香港第三大岛屿,对于很多港人来说,早已是不折不扣的栖息后花园。这大概并不完全归因于“港灯”集团的进驻和它那个大名鼎鼎的街坊——周润发。

夜里的榕树湾,明媚而温暖。明媚的是柔软灯光的明快惬意,温暖的是归巢人的缓释步履。榕树湾大街上夹道的港式餐厅、西式酒吧,一直热旺到深宵。可以是啤酒豪饮,可以是酽茶深酌,还可以是卡布奇诺与摩卡的低语……原住民,港人和游人,悉数被圆融在这离岛的安闲夜色里,只此一刻,大家有着一个共同身份——南丫人。而清晨,南丫岛在人们奔赴港岛忙碌的杂沓声中破晓。杂沓声过后,榕树湾才恢复了原本的清静。

南丫岛夹在东,西博寮海峡之间,东望香港岛,西望长洲岛及大屿山岛。榕树湾地处南丫岛北部,地势平坦,适合农耕,超过半数的南丫岛民聚居于此,形成自然的渔家村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时期,很多年轻岛民出岛谋生,留守岛内的多为年长者。1990年,香港电灯有限公司在岛的西北部菠萝嘴填海建立发电厂后,一些外籍工程师聚居于榕树湾一带,区内渐有一些西式茶座、餐厅,岛上由此开始了中西文化交汇。而今,都市扩张和土地资源日渐稀缺,这里的远离尘嚣和廉租吸引了更多岛外居民。由此,南丫岛新旧浑然一体,中西相互融通的特色更见突出。

沿着步道在榕树湾尽头的北岸漫步,仍能看到存留在坳口和避风塘内的渔民屋和搁浅的渔船,不时邂逅佝偻的耄耋老人和流浪猫。而同样安静的是榕树湾大街。热旺的夜店此刻正在打烊,往往要在午后至深宵才开门纳客。阳光,紫荆花,色彩斑斓花花绿绿紧闭的店门,也是榕树湾大街的好景致。

榕树湾与索罟湾以家乐山径相连。出榕树湾后,沿家乐山径安静地走路,由北往南穿越南丫腹地。与密林、海滩、风车、观景亭一一相遇,领略海风,阳光的慷慨眷顾。这是一条轻松宽适的步道,可以在不同的弧位鸟瞰菠萝嘴填海而建的发电厂。翻山下坡时,以海鲜食肆林立著称的索罟湾也同样进入了视线。

一样的山、海、渔村、旧俗。从地理到风物,南丫岛和港岛周遭二百多个星辰般的离岛一样,像香港过往不同时段的影像碎片。它们不仅在表象上样式完整,更重要的是内里仍延绵着传统文化的主脉,因而它们并不是玻璃瓶中的异国他乡,而是珍藏得很好的本土文化。

推荐访问:离岛 香港 瓶中 玻璃

上一篇:现代高速加工技术及装备 下一篇: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