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天柱山生态学实习报告3篇

时间:2023-01-21 19: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天柱山生态学实习报告1  1、天柱山实习概况  1.1、实习单位: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1.2、实习时间:20XX-10-19——20XX-10-221.3、实习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天柱山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天柱山生态学实习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天柱山生态学实习报告3篇

天柱山生态学实习报告1

  1、天柱山实习概况

  1.1、实习单位: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1.2、实习时间:20XX-10-19——20XX-10-22 1.3、实习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天柱山国家旅游风景区

  2、实习地自然概况

  2.1、地理位置

  位于安庆市潜山县西部的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万岁山、万山等。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一般指潜山县境内以其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山地,有时也指其主峰。据1980年航空测定,主峰海拔为1488.4米,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方公里,风景区面积为82.46*方公里,东经116°21′-32′,北纬30°41′-48′,中纬度偏南,距海较远;皖西大别山南侧,紧靠沿江*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2.2、地理资源

  天柱山属大别山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山体主要由万山岩体组成,他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多为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二长片麻岩所构成。山体由变质岩及花岗岩侵入体组成,山麓则分布着少量第三纪红色岩、页岩覆盖在古岩的侵蚀面上,山势受垂直节理控制,多悬崖峭壁。在生物地理气候的综合影响下,土壤呈垂直分布规律,200-400米为黄红壤, 400-800米为山地黄棕壤,800-1100 米以上为山地棕壤,1100米的良药坪以上为草甸土。

  2.3、植被特征

  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势及相关的气候影响形成了植物群落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带,植物资源丰富。天柱山北坡海拔1100m以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群落组成种类较多,优势种不明显。天柱山南坡由于人为影响,主要为黄山松和少量杉木林,海拔1100m以上,局部缓坡地或沟谷中有山地矮林分布,在局部岩石裸露的陡坡,出现以鱼鳞黄杨为优势的山地常绿灌丛。

  2.4、植物资源

  天柱山上大部分是次生林,1958年建立天柱山林场,便营造了大片人工林。北关寨八千亩竹海,铜锣尖千亩杉林,良药坪和南关寨大片苍松。天柱山有野生种子植物130科,526属,991种(不含种下分类单位),分别占安徽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9.76%、58.57%、39.67%;全国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 38.56%、1*4%、3.63%。其中被子植物占总种数的98.18% ,包括双子叶植物 109科、415属、813种;单子叶植物15科、99属、160种;裸子植物仅占总种数的1.82% ,含有安徽裸子植物的所有科类。其中珍稀、孑遗植物多种。一级稀有的水杉;二级稀有的银杏、香果树;二级濒危的大别山五针松;二级渐危的天女花、天麻、黄连等。孑遗植物蛇足石杉、紫萁、芒萁、青钱柳、枫香、粗榧等。 其中鱼鳞木,天女花,娃娃鱼被称为“天柱三宝”,舒席,石耳,板栗,天柱剑毫等为天柱特产。

  2.5、气候资源

  天柱山的垂直气候相差很大,海拔40米的山脚到1485米的山顶,高低差达1445米,形成了垂直气候带,极端最低温度山脚与山顶温差为-10℃。由于天柱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沿江湿润气流受大别山所阻,与山区上空冷空气相遇,直接影响天柱山气候变化,*均年降雨量在1900毫米以上,全年云雾为180天,无霜期为235天,年*均气温偏低,在9.5℃左右,年较差也偏小,一般为22.3℃。

  3、实习目的

  从课堂理论学习走向真实的自然生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对山地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的特点、山地生态系统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层次中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加深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的认识。掌握一些生态学的野外研究方法,培养实践和科研能力。

  4、实习内容

  4.1、天柱山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垂直分布特征

  通过群落外貌和结构的观察、调查,认识天柱山植物群落的类型、结构,进一步理解地形、地貌、海拔高度以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群落结构、外貌和分布的影响。

  4.2、动植物分类基本技能与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

  了解动植物分类的基本术语,有关工具书及检索表的使用;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认识50种以上高等植物。

  4.3、天柱山植物生活型分析

  对采集和记录的植物,按照Raunkiaer生活型系统进行天柱山植物生活型分析,掌握生活型分析的方法;理解天柱山植物生活型与环境的关系。

  4.4、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方法

  掌握植物群落常见的野外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样线法的应用、“点-四分法”测定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4.5、群落中物种频度的调查、计算与分析

  进一步理解频度的概念,通过实测数据验证Raunkiaer频度定律;掌握Raunkiaer频度计算方法,理解群落中不同频度种的数量与群落状态关系。

  4.6、其他的生态学原理

  除以上内容外,掌握一些可以见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如:同种植物在不同生境下形态的差异;自疏与自然整枝现象;等等。

  5、实习步骤

  5.1、日程安排

  10月19日10:20到达天柱山茶庄,步行到达天柱山庄,沿路辨识植物 10月20日上午从天柱山庄出发至山顶,沿途辨识植物,下午学习压制标本 10月21日上午拉样方进行群落调查,下午进行植物识别考试。 10月22日进行总结,收拾行装返校。

  5.2、准备工具

  安徽植物志、海拔针、地质罗盘仪、GPS定位仪、枝剪2个、标本夹3个、尼龙绳、采集袋2个、吸水纸、标签、白板、白板笔、标杆、样方绳、钢钎、砍刀、卷尺、记录本、记录板、照相机、望远镜、野外调查表。

  5.3、分二段采集标本和讲解

  茶庄-天柱山庄;天柱山庄-山顶(天池峰)。比较两段植物群落组成的种类差异(主要是木本),分析与环境的关系。

  5.4、 观察和辨识

  观察法(目测法)沿途群落外貌和结构的差异(结构差异主要是乔木种类组成、群系、群从组成);辨识茶庄~天柱山庄、天柱山庄~山顶的群落组成,命名群系、群丛名称。

  5.5、压制标本、检索定名

  5.5.1、标本压制步骤

  1、从数株同一植物中选择各器官最完整的植株做标本,尽量选择那些具有完整枝叶,如有花果实则选择较为完整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的枝干做标本。在压制标本时应先去残叶,适当疏掉一些过密的枝条和过繁的花、叶、果。如果10朵大花聚集在一起时,一般只留4~5朵为宜,不过应留一小段花、果、叶梗,以表明原来的生态情况。要使一个立体实物变为*面时,则要剪去1/2或2/3才不致堆积。在吸水纸前必须整形,即将标本的枝、叶、果、花展开*放,避免重叠。由于此次制作的是主要是腊叶标本,因此为了方便日后观察,可将部分枝叶翻转,以此制作较为全面完整的植物标本,并尽量使标本既保持自然状态,看上去又很美观。

  2、在标本夹上铺上吸水纸数张,将夹着植物标本的对折吸水纸放在上面,压制前,把对折吸水纸打开,检查与矫正花、叶的位置,把少数叶片和花翻过来,以便对他们作全面观察。摆正后,将吸水纸对折对折合起来,上面再铺几层吸水纸,就可再放另一份植物了,这样一层层加上去,放齐。最后,将标本夹用粗绳捆紧,压上几十公斤重的大石块,置通风处。并在以后的时间内多次换干纸,在此基础上再仔细加工整理标本。

  5.6、样方调查

  在天柱山附近茶庄选择合适的地段拉样线进行群落物种频度的调查,用“点-四分法”测定森林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每小组拉一个样线(30m),统计样线处的物种(木本),将全班数字合用,用调查数据计算物种频度,根据频度定律分析所调查群落的结构和状态。每小组测“点-四分法”的10个点数据,计算森林群落的数量特征。

  5.7、将采集和记录的全部物种汇总进行生活型分析。

  6、实习收获

  6.1、记录并制作了天柱山植物部分名录(见手抄本附件一)

  6.2、植被垂直分布特征

  我们乘车从山脚到达茶庄,沿途看见在海拔100-200米地势*坦,因为水热条件较好,土层较厚,是因此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人工植被。在海拔200-400米处,由于长期砍伐,成片的常绿阔叶林已不多见,大多是散生的常绿阔叶树。

  茶庄位于海拔500米处,我们在此处下车,开始步行上山,此时我们能够更清晰的看到植被的变化。海拔400-800米处我们看到的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并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由于人为原因,大部分地区已被马尾松和灌木丛替代,但仍有少量的常绿和落叶树种。如青刚栎、石栎、枫香、檫木、黄连木、响叶杨、麻栎、栓皮栎等。草本植被有鼠鞠草、牛蒡、博落回以及延羽卵果蕨、狗脊蕨,风丫蕨等。

  海拔800-1100米处为落叶阔叶林带,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物种,主要为黄山松和杉木等,有少数阔叶林树种散生。落叶灌木有茅栗、短柄枹,阔叶箬竹、满山红、山胡椒、山鸡椒、野山楂、映山红、白檀、黄檀、山橿、伞形绣球、野鸦椿等。落叶阔叶林有野漆树、金缕梅、山槐、青皮槭、灯台树、四照花、八角枫、雷公鹅耳枥等。常绿灌木有胡颓子、具柄冬青、黄丹木姜子、格药柃等。草本植物有野古草、中华金心蕨、蓬蘽、山莓等。

  海拔1100-1400米为山地矮林带。树种不多,有水榆花楸、黄山杜鹃、山冬青、蜡瓣花、川榛、槲栎、乌药、白檀、山橿等。

  在天柱山山上,马尾松林面积最大,从山麓一直到海拔700多米都有分布,主要原因可能为人为活动因素的干扰,近些年环保措施得力导致其生长为优势种杉木在海拔900以上皆有分布。800米以下则分布着大片毛竹林。

  由此可见,天柱山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主要为植被的垂直分布特征。天柱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由于地势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脚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反映了该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过渡的特征且山地的垂直分异特征明显。

  6.3、根据样方法调查,制作物种频度分布图(调查表见附件二)

  *、“点-四分”法(调查表见附件三)

  由点-四分法附表可以看出,通过“点—四分”法测量的该段山坡,从基部周长方面分析,分布的植物种种类较为单一乔木多为黄山松和杉木,并且其周长大小也有一定的差距,较符合正态分布特征,因此其乔木层在各生长阶段分布较为均匀;从点到植物的距离分析,该段山坡植物的疏密度有一定的差别。造成这两方面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土壤中积淀层多为砂质土壤不利于其他乔木的生长,并且山上的气候也对某些植物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导致黄山松成为优势种;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长期对植物群落的干扰所致。

  6.5、实习感悟

  在天柱山的这三天眨眼间就过去了,三天里,我们跟着老师在山道上穿梭,老师一一对见到的植物进行介绍、讲解。这一路我们既看到了远处的美景,也近距离接触认识了一些植物,更为生命的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短短几天的经历却分外充实美好。生活中那些每天看到不以为然的植物,其实也有着属于它们的不为我们所知的世界。每一片叶子都有它独特的脉络,每一棵小草都有它特有的花朵,而每一朵花都有独属它的美丽故事。我们就像认识新的朋友一样认识它们,叶脉,叶茎,枝干乃至叶片上的绒毛,都是我们认识它们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手感受它们的质感,用眼睛分辨它们的轮廓,用鼻子捕捉它们的味道。植物,是我们得以生存的根本,在久远的远古,是植物带给人类色彩的认知,生命的延续,舒适的环境。身为环境科学专业的我们更应该认识它们,爱护它们,实现它们独有的价值。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们也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更应该活学活用,学习加实践加检验才能更好地掌握一门知识,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丰富的阅历会使所学所知沉淀下来,变成真实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知识,不再是一纸空谈。

  在这三天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些植物,了解了它们的一些简单的特征,还学习了怎样压制植物标本,拉样方调查生物群落等。通过实践我们获得了很多,不仅仅是知识,还这几天愉快相处的美好记忆。在这段时间中,虽然不停的上山下山,使身体有些疲累,但心情却一直很愉悦,山中清新的空气非常怡人,同学们之间相互帮助,团结一致的相处也让人心旷神怡。这一次实习无疑会成为人生中一次难忘得美好。

  7、实习建议

  三天的时间里我们从山脚走到山顶,看到了很多的植物也分别认识了它们,但是对一些形态相近的物种并没有充分的区别认识,只能大致的分辨,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实习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植物分类学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只能在依据老师老师提到的特点勉强认识辨别。因此我建议我们出发前应该做好前期工作比如说通过图书了解植物的主要识别特征,识别植物的一些简单方法,以及一些简单的植物分类学名词,比如说看到一个植物,你可以通过观察叶片的材质,是否有绒毛和独特的味道等来初步区分,还可以观察叶片花序的形状,像是什么是椭圆形叶片,什么是倒卵形叶片,什么是伞形花序、伞房花序之类最基本的专业名词,我们也应当提前了解。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老师叙述植物特点的时候更好的观察和记忆植物特征。另外每队有30人左右,而带队老师只有一个,加之山道狭窄,人员分散,导致距离老师较远的同学并不能很好的听到老师的讲解,所以建议老师可以携带一个便携扩音器可能效果会更好。或者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教给大家自由的分组讨论和交流,以促进学习。

推荐访问:生态学 实习报告 天柱山 天柱山生态学实习报告3篇 天柱山生态学实习报告1 生态学实训报告总结 生态学实验报告总结 生态学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