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空气热胀冷缩》教学反思3篇

时间:2023-04-13 18:10:05 来源:网友投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1  《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我参加青年教师每日一课活动所讲的课,它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是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开展的。在这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气热胀冷缩》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空气热胀冷缩》教学反思3篇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1

  《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我参加青年教师每日一课活动所讲的课,它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是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开展的。在这节课上,我由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实验直接导入,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们利用我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这一性质。同学们对实验充满着兴趣,所以思考的都很快,不一会就拟定了实验方案,进行汇报,然后展开小组实验,最后每个小组的实验都做的很成功,实验现象都很明显。学生们开心的告诉我,老师气球鼓起来了。这个也是我预料到的.,因为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在教材上所让准备的应该是锥形瓶。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用锥形瓶做这个实验没有塑料瓶效果明显,于是我就搜集了一大堆塑料瓶来代替锥形瓶,这样的实验效果能使学生们观察的更仔细,并且对科学实验的喜欢上升一个更高的台阶。学生们在小组实验时,还需要客服的一个问题就是实验时需要刚烧开的热水。所以在实验时,我准备了两个水壶,并且在实验前进行加热,为实验做了精心的准备,最后我们突出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我们做了一个模拟游戏,一部分学生扮演气球,一部分学生扮演空气微粒,当微粒加快运动时,扮演气球的学生手拉手围的圈也变大,当空气受冷减慢运动时,空气收缩,气球变小。通过游戏,学生们对于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样用微粒运动来解释热胀冷缩就更容易了。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拓展,是让学生们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踩瘪的乒乓球。学生们想到用热水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又加热了一下已经凉下来的水,当一名同学将这个很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拿出来让大家看现象时,学生们都露出了很惊讶的表情。这就是实践检验出来的知识与理论的不同之所在。虽然学生们都知道用这个方法,但是不做实验的话,学生们没亲眼看见,也是半信半疑的。当亲眼看到乒乓球又变圆了。学生们是开心的,也更加确信了科学实验的魅力。

  最后的部分是做练习,通过课上做练习题,也能了解到学生们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我认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小组实验时间分配的过长,练习时间稍段,另外就是本人语言上有些不够严谨,再有就是书写板书时,不够同步。仍需要不断改进。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2

  在五(4)班上这节课前,我已经在五(1)和五(3)班上过两次课,考虑到五(4)班学生奇思妙想比较多,头脑比较灵活,我将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上,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研讨和汇报,让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由于不知道学生会想出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无法把材料一一备齐,所以我把验证环节改为老师演示实验,本来以为老师演示的话,有些学生会开小差,不注意听讲,没想到在经过了前面大量的研讨,学生都很迫切地想知道这些方案到底是否可行,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看到实验成功时,都纷纷鼓掌庆祝,整堂课不仅安静有序,而且在研讨环节有很多我意想不到的思维碰撞。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有很多,整理如下:

  1、把压扁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里的空气会受热膨胀,乒乓球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2、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经验,取一只空试管套上气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里面的气体受热膨胀时,气球会变大,冷却后气球会变小。

  3、取一个气球吹大,隔着石棉网加热,受热膨胀后气球会爆炸。(马上有学生提出实验太危险,可操作性不强)

  4、高压锅密封后加热,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后,会推动安全阀。(学生反驳加热时里面不放水很危险容易爆炸,如果放了水,那么水受热时形成水蒸汽,推动安全阀的是水蒸汽,而不是空气。也有学生认为里面也有一部分空气,是空气和水蒸汽一起膨胀,推动了安全阀。)

  5、在高压锅例子的启发下,学生提出可以取一个针筒,抽取一部分空气,记录下此时的刻度,然后放在热水或冷水中,空气热胀冷缩时会推动活塞,再记录下刻度变化即可证明。(有学生补充热水的温度要很高,空气的量要稍多,否则不足以推动活塞)

  6、取一个密闭的容器,中间插上一根玻璃管,玻璃管中放一个小纸片,空气受热膨胀时会推动小纸片。(学生质疑可操作性,在老师的引导下修改为玻璃滴管中滴加红墨水,可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来证明)

  虽然学生的方案有些还不够完善,但是能够看出孩子们有在积极动脑思考,在研讨的过程中不断地有学生提出质疑和补充。我在黑板旁边贴了发言格式,每次学生发言时都会注意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已经能熟练地运用发言格式,汇报起来语言也更加科学。但是学生汇报时仍会习惯性地看着老师,我反复地强调汇报的对象是全班同学,而不是说给我一个人听,声音要大声响亮,站在讲台上你就是主导,这个转变学生还是不能适应,还需要慢慢引导。研讨环节的精彩出乎我的意料,后面的演示验证也很顺利,本来我想给学生演示“奇妙的喷泉”作为结尾,但是课前反复做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不过课堂上学生展示出来的风采和机智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孩子们点赞!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

  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发现有两个环节考虑不周。

  1、三个提示的出现时机。

  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时,我设计了三个提示。学生在交流设计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提示的问题。但是回答的质量不够高,深度也不够。反之,如果把这一环节调整到设计实验之前,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讨论一下,形成统一的意见,那么学生的回答会更到位。

  2、建模解释环节。

  在建立模型解释空气热胀冷缩原因这一环节,我借助于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让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讨论看到的现象:即运动越快,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大,体积就越大;运动越慢,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小,体积就越小。再把看到的现象迁移,用来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然而这部分内容太抽象,学生仍然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如果把教材上提供的文字解释资料复印给学生,把资料和录象结合起来,那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清晰。

  当然在课堂中还有许多地方不够理想,恳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1)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5篇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1

  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发现有两个环节考虑不周。

  1、三个提示的出现时机。

  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时,我设计了三个提示。学生在交流设计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提示的问题。但是回答的质量不够高,深度也不够。反之,如果把这一环节调整到设计实验之前,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讨论一下,形成统一的意见,那么学生的回答会更到位。

  2、建模解释环节。

  在建立模型解释空气热胀冷缩原因这一环节,我借助于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让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讨论看到的现象:即运动越快,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大,体积就越大;运动越慢,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小,体积就越小。再把看到的现象迁移,用来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然而这部分内容太抽象,学生仍然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如果把教材上提供的文字解释资料复印给学生,把资料和录象结合起来,那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清晰。

  当然在课堂中还有许多地方不够理想,恳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2

  《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我参加青年教师每日一课活动所讲的课,它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是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开展的。在这节课上,我由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实验直接导入,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们利用我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这一性质。同学们对实验充满着兴趣,所以思考的都很快,不一会就拟定了实验方案,进行汇报,然后展开小组实验,最后每个小组的实验都做的很成功,实验现象都很明显。学生们开心的告诉我,老师气球鼓起来了。这个也是我预料到的,因为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在教材上所让准备的应该是锥形瓶。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用锥形瓶做这个实验没有塑料瓶效果明显,于是我就搜集了一大堆塑料瓶来代替锥形瓶,这样的实验效果能使学生们观察的更仔细,并且对科学实验的喜欢上升一个更高的台阶。学生们在小组实验时,还需要客服的一个问题就是实验时需要刚烧开的热水。所以在实验时,我准备了两个水壶,并且在实验前进行加热,为实验做了精心的准备,最后我们突出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我们做了一个模拟游戏,一部分学生扮演气球,一部分学生扮演空气微粒,当微粒加快运动时,扮演气球的学生手拉手围的圈也变大,当空气受冷减慢运动时,空气收缩,气球变小。通过游戏,学生们对于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样用微粒运动来解释热胀冷缩就更容易了。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拓展,是让学生们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踩瘪的乒乓球。学生们想到用热水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又加热了一下已经凉下来的水,当一名同学将这个很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拿出来让大家看现象时,学生们都露出了很惊讶的表情。这就是实践检验出来的知识与理论的不同之所在。虽然学生们都知道用这个方法,但是不做实验的话,学生们没亲眼看见,也是半信半疑的。当亲眼看到乒乓球又变圆了。学生们是开心的,也更加确信了科学实验的魅力。

  最后的部分是做练习,通过课上做练习题,也能了解到学生们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我认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小组实验时间分配的过长,练习时间稍段,另外就是本人语言上有些不够严谨,再有就是书写板书时,不够同步。仍需要不断改进。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之上的。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用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探索“空气的热胀冷缩”。前者观察的对象是“液体”,而后者研究的对象是“空气”,只要将实验瓶里的“水”换成“空气”即可,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认识到: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4

  在五(4)班上这节课前,我已经在五(1)和五(3)班上过两次课,考虑到五(4)班学生奇思妙想比较多,头脑比较灵活,我将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上,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研讨和汇报,让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由于不知道学生会想出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无法把材料一一备齐,所以我把验证环节改为老师演示实验,本来以为老师演示的话,有些学生会开小差,不注意听讲,没想到在经过了前面大量的研讨,学生都很迫切地想知道这些方案到底是否可行,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看到实验成功时,都纷纷鼓掌庆祝,整堂课不仅安静有序,而且在研讨环节有很多我意想不到的思维碰撞。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有很多,整理如下:

  1、把压扁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里的空气会受热膨胀,乒乓球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2、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经验,取一只空试管套上气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里面的气体受热膨胀时,气球会变大,冷却后气球会变小。

  3、取一个气球吹大,隔着石棉网加热,受热膨胀后气球会爆炸。(马上有学生提出实验太危险,可操作性不强)

  4、高压锅密封后加热,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后,会推动安全阀。(学生反驳加热时里面不放水很危险容易爆炸,如果放了水,那么水受热时形成水蒸汽,推动安全阀的是水蒸汽,而不是空气。也有学生认为里面也有一部分空气,是空气和水蒸汽一起膨胀,推动了安全阀。)

  5、在高压锅例子的`启发下,学生提出可以取一个针筒,抽取一部分空气,记录下此时的刻度,然后放在热水或冷水中,空气热胀冷缩时会推动活塞,再记录下刻度变化即可证明。(有学生补充热水的温度要很高,空气的量要稍多,否则不足以推动活塞)

  6、取一个密闭的容器,中间插上一根玻璃管,玻璃管中放一个小纸片,空气受热膨胀时会推动小纸片。(学生质疑可操作性,在老师的引导下修改为玻璃滴管中滴加红墨水,可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来证明)

  虽然学生的方案有些还不够完善,但是能够看出孩子们有在积极动脑思考,在研讨的过程中不断地有学生提出质疑和补充。我在黑板旁边贴了发言格式,每次学生发言时都会注意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已经能熟练地运用发言格式,汇报起来语言也更加科学。但是学生汇报时仍会习惯性地看着老师,我反复地强调汇报的对象是全班同学,而不是说给我一个人听,声音要大声响亮,站在讲台上你就是主导,这个转变学生还是不能适应,还需要慢慢引导。研讨环节的精彩出乎我的意料,后面的演示验证也很顺利,本来我想给学生演示“奇妙的喷泉”作为结尾,但是课前反复做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不过课堂上学生展示出来的风采和机智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孩子们点赞!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5

  《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我参加青年教师每日一课活动所讲的课,它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是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开展的。在这节课上,我由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实验直接导入,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们利用我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这一性质。同学们对实验充满着兴趣,所以思考的都很快,不一会就拟定了实验方案,进行汇报,然后展开小组实验,最后每个小组的实验都做的很成功,实验现象都很明显。学生们开心的告诉我,老师气球鼓起来了。这个也是我预料到的,因为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在教材上所让准备的应该是锥形瓶。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用锥形瓶做这个实验没有塑料瓶效果明显,于是我就搜集了一大堆塑料瓶来代替锥形瓶,这样的实验效果能使学生们观察的更仔细,并且对科学实验的喜欢上升一个更高的台阶。学生们在小组实验时,还需要客服的一个问题就是实验时需要刚烧开的热水。所以在实验时,我准备了两个水壶,并且在实验前进行加热,为实验做了精心的准备,最后我们突出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我们做了一个模拟游戏,一部分学生扮演气球,一部分学生扮演空气微粒,当微粒加快运动时,扮演气球的学生手拉手围的圈也变大,当空气受冷减慢运动时,空气收缩,气球变小。通过游戏,学生们对于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样用微粒运动来解释热胀冷缩就更容易了。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拓展,是让学生们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踩瘪的乒乓球。学生们想到用热水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又加热了一下已经凉下来的水,当一名同学将这个很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拿出来让大家看现象时,学生们都露出了很惊讶的表情。这就是实践检验出来的知识与理论的不同之所在。虽然学生们都知道用这个方法,但是不做实验的话,学生们没亲眼看见,也是半信半疑的。当亲眼看到乒乓球又变圆了。学生们是开心的,也更加确信了科学实验的魅力。

  最后的部分是做练习,通过课上做练习题,也能了解到学生们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我认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小组实验时间分配的过长,练习时间稍段,另外就是本人语言上有些不够严谨,再有就是书写板书时,不够同步。仍需要不断改进。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3篇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课是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继续关注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由于空气肉眼看不到,所以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难度。不过学生有了前面观察液体体积变化的经验,学生学习本课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进行迁移,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材料,设计实验,观察空气体积在受热、受冷时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首先以游戏导入,提出问题。目的是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渗透研究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

  其次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出示的材料有多种,学生可以从中选取需要的材料进行设计。这样给学生的设计空间。不同组可能有不同的方法。

  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对气体在受热受冷时体积变化的观察,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等活动,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交流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保持研究物质热胀冷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对比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烧瓶、红水、带玻璃弯管的胶塞、热水、烧杯、水槽

  分组实验材料:

  烧瓶、气球、烧杯2个、热水、冷水、瘪乒乓球2个、软包装饮料盒、可以弯折的吸管、橡皮泥。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设计:用什么容器收集空气

  如何将空气密封

  如何看到空气体积的变化

  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出示实验装置:将弯折的玻璃管穿过胶塞,在玻璃管中注入一点红色水并保持红色水停留在玻璃管中。然后将胶塞盖紧烧瓶。

  请大家看这个装置,里面有一小段红色水。你能想办法在不打开瓶盖的情况下让里面的红色水动起来吗?

  2.学生尝试解决。(如果学生想不出办法,教师可以演示)

  用双手捂住烧瓶,手的温度使烧瓶里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将红色水向外推动。

  3.提出问题:为什么红色水会动啊?

  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瓶中的空气受热体积胀大,推动了红色水。

  揭示课题:空气也有热胀冷缩性质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1.谈话: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设计一个装置能让我们看清楚空气体积的变化呢?选择桌上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吗?设计时请你思考:

  (1)如果用烧瓶来收集空气,需要把收集到的空气密封吗?为什么?用什么材料密封会更好呢?

  (2)如何让收集到的空气受热呢?

  (3)怎样就知道空气体积发生变化了呢?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讨论;

  2.小组讨论共同设计方案

  哪个小组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学生汇报。

  3.学生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

  (1)组装装置时看是否密封,仔细观察气球的变化。

  (2)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尽量不要把水洒在桌面。

  (3)小组要分工合作。

  组装你们的装置,动手实验吧。

  4.解释气体热胀冷缩现象

  (1)提问:谁能说说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吗?为什么气球胀大了?是里面的气体增加了吗?(瓶子里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我们科学上把这种现象叫热胀)

  谈话:气体进不去,气球体积膨胀了,说明烧瓶密封了吗?

  (2)既然密封了,有的小组的气球怎么瘪了?是什么原因呢?(瓶子里面的气体遇冷体积缩小了,我们科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冷缩)

  5.小结:我们把气体这种受热膨胀,受冷收缩的的"现象叫热胀冷缩。

  三、拓展与应用

  1.夏天给自行车的车胎打气要注意什么?

  2.装热水后热水瓶盖经常会怎样呢?而且还发现没装满热水的比装满热水的更容易蹦出来,是什么原因呢?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3)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3篇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1

  《空气的热胀冷缩》,在精心备课上完课后,我对自己的课有一下几点反思:

  这节课的我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来引入,观察气体的热涨冷缩需要的实验装置,利用锥形瓶封口一个气球,分别水浴加热和受冷,通过观察气球的体积变化得出热涨冷缩的实验结论。这个环节应该利用好书本的导入图圆底烧瓶装置,上节课液体的热涨冷缩就是利用这个装置,然后把液体倒掉,问问同学们现在装置里面装的是什么?同学们能够顺利的说出是空气,然后老师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否具有热涨冷缩的性质,这样的导入即自然又沟通了两节课之间的联系。接着就是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加入用圆底烧瓶来做实验,我们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热涨或者冷缩了呢?同学们会发现,气体是无色无味的,用这个装置不能够很好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就产生了想要改进实验装置的想法,自然就会想到锥形瓶上封口气球容易观察。

  在建立气体微粒运动建立模型的阶段,我没有让同学去围一个圈现场体验,改用小组实验记录单,把微粒运动画出来的方式想要让同学们直观的看到微粒的运动,但是忽略了气体微粒受热以后运动加速是以什么方式?是匀速还是非匀速,还需要查阅资料。

  在比较液体和气体热涨冷缩的运用以及他们的利弊两面性在生活中的运用阶段,可以采用作业单,先让同学们完成,然后在上去汇报这样就能够兼顾的全班同学,全班同学都得到了联系。

  回顾这节课,我对自己的设计还算满意,我将会对这节课重新进行改进以后,再次上课。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2

  《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我参加青年教师每日一课活动所讲的课,它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是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开展的。在这节课上,我由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实验直接导入,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们利用我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这一性质。同学们对实验充满着兴趣,所以思考的都很快,不一会就拟定了实验方案,进行汇报,然后展开小组实验,最后每个小组的实验都做的很成功,实验现象都很明显。学生们开心的告诉我,老师气球鼓起来了。这个也是我预料到的,因为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在教材上所让准备的`应该是锥形瓶。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用锥形瓶做这个实验没有塑料瓶效果明显,于是我就搜集了一大堆塑料瓶来代替锥形瓶,这样的实验效果能使学生们观察的更仔细,并且对科学实验的喜欢上升一个更高的台阶。学生们在小组实验时,还需要客服的一个问题就是实验时需要刚烧开的热水。所以在实验时,我准备了两个水壶,并且在实验前进行加热,为实验做了精心的准备,最后我们突出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我们做了一个模拟游戏,一部分学生扮演气球,一部分学生扮演空气微粒,当微粒加快运动时,扮演气球的学生手拉手围的圈也变大,当空气受冷减慢运动时,空气收缩,气球变小。通过游戏,学生们对于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样用微粒运动来解释热胀冷缩就更容易了。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拓展,是让学生们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踩瘪的乒乓球。学生们想到用热水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又加热了一下已经凉下来的水,当一名同学将这个很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拿出来让大家看现象时,学生们都露出了很惊讶的表情。这就是实践检验出来的知识与理论的不同之所在。虽然学生们都知道用这个方法,但是不做实验的话,学生们没亲眼看见,也是半信半疑的。当亲眼看到乒乓球又变圆了。学生们是开心的,也更加确信了科学实验的魅力。

  最后的部分是做练习,通过课上做练习题,也能了解到学生们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我认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小组实验时间分配的过长,练习时间稍段,另外就是本人语言上有些不够严谨,再有就是书写板书时,不够同步。仍需要不断改进。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反思5篇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开始我采用的是贴近生活,体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憋气试验感受到呼吸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入正题。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发言。

  在实践小班化教学策略之及时多轮反馈和当堂巩固原则的前提下,我在学案导学的设计环节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通过自我检测,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出现的问题:经过巡视和批阅发现,有将近13的学生课前的预习不充分。改进措施:强化学习小组组长的检查督促作用,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个环节:学生交流展示

  通过每组学生代表上讲台为大家讲解并且负责答疑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小小讲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出现的问题:前两组学生表现较好,后两组学生准备不充分,并且有些胆怯,发挥欠佳。改进措施:要给学生多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要多鼓励学生,课前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在今后上课时,我也会在课前帮助每组负责展示的同学梳理他所要讲的内容,帮助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成果时,能够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个环节:链接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这节课究竟听懂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跑步时应用鼻呼吸,为什么感冒时鼻子不通气,为什么北欧人比非洲人的鼻子大等等。出现的问题:学生乐于回答,但是解释不到位,例如,学生回答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因为鼻子可以过滤空气,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学生明白其中道理,但是不能用生物学术语严谨科学地表述。改进措施:今后在上课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学生的用语表达,帮助学生学会用生物学名词和术语来回答和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还需要*时多下功夫去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个环节:当堂巩固,当堂达标

  学生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学案的10道习题,教师在各组巡视,快速批阅。下面有一个反馈表,通过检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掌握学生当堂落实的情况。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一些问题,就是刚讲过也强调过的问题,依旧出现错误。例如人在呼吸时不能进行的生理活动,应该是吞咽,但是学生还是会选错。改分析了一下主要原因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改进措施:增加一些体验活动,例如将吞咽与呼吸时,可以让学生在吞口水时停顿几秒钟,感受一下吞咽时是否能呼吸,我想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受更深刻,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比较到位。在习题反馈时可以强化学生易错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点。

  总之,通过本次小组研讨课,我也收获颇多,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展示的教学模式,尝试了把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教给学生,虽然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所以我依然会不断地努力去实践,探索真正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反思2

  这一周,我为135班的学生上了第三章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尽管课前已经充分备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下面首先说一下我的教学思路。本节知识虽然是第三章的第一节,但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消化系统的内容,知道了学习人体系统的思路。所以我认为虽然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其学习方法是一样的,也可以从“结构决定功能”这个角度,让学生推测某个器官的功能。所以我上课的整节课思路是:由几张雾霾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关注,从而使学生明确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再是有条理地对各个呼吸道的结构进行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并牢记呼吸道处理空气的功能。

  上完课后,综合各位老师的建议,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改进。

  1、对学情的分析不够深入,比如在讲喉的作用时,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言,教师做一定的补充。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教师的问题的,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可以先请会的学生帮助他解决问题,之后再请不会的学生重复答案以加深他对知识的印象。

  2、在请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考虑叫举手的同学进行回答,教师应该充分照顾到全班同学,让思想上开小差或者是不爱积极发言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3、讲解图片时,指向性不够明确,由于光标太小,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所指的地方,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激光笔,或者是采用明显的符号以使学生看清。

  4、德育渗透若能够做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会更好,比如在提及呼吸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时候,若再说上几句: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戴口罩等待,这样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5、在对本节课知识做小结时,若请个别学生总结,其他同学作相关的补充,这样效果更好,更能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当然本节课还是有一定的优点的,比如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涵盖的知识点较多,与生活联系紧密。希望这些优点可以继续保持下去,不足之处也能有所改进。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希望自己每一次都可以从反思中进步!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反思3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究者,交流合作者,新知识的生成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师生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共同体”。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学生的潜能也是无限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只要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就会有意外的收获。本节课以问题呈现为中心,突出情境创设——阅读资料——提出问题——交流解答——总结反馈——巩固训练的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有序进行,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不是以学会生物学知识为本,而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兴趣,过程,心理和动机,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有利于促进学生注动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文本向人本的转化。通过阅读教材和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通过提出问题而获得的知识最牢固的,印象最深刻的。通过合作分析问题和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描述,而是教师直接讲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用嘴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并能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急于成果化。课堂教学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程度深,参与的形式多,参与的力度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通过归纳总结,巩固训练,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让知识点由学生找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张口说。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分析提炼,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以转变学生学习行为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得到健康发展。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反思4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学起来有兴趣,探究起来有价值,展示交流有思路,课前通过充分预设,本节课学生研讨氛围浓,教学效果突出。

  本节课进行了两部分知识梳理,一是呼吸系统的组成以读图的方式梳理,二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填写的形式梳理,通过小组合作梳理知识,进一步规范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利用大屏幕出示的几幅图“气管的外观和横切”、“鼻的解剖结构”、“气管壁纵切”、“吞咽与呼吸的关系”对学生理解和展示本节重点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今后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存在的不足:

  1、痰的形成是气管和支气管表面的纤毛向喉的方向摆动,学生误认为是咽部的纤毛摆动,反思一下,可能是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当咳嗽、有痰的时候,多半是咽部不适,所以学生误认为是咽部纤毛摆,将痰咳出。

  2、拓展了一个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上呼吸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表述不完整,有的说是鼻,有的说是咽,有的说是喉,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概括。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开始我采用的是贴近生活,体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憋气试验感受到呼吸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入正题。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发言。

  在实践小班化教学策略之及时多轮反馈和当堂巩固原则的前提下,我在学案导学的设计环节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通过自我检测,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出现的问题:经过巡视和批阅发现,有将近13的学生课前的预习不充分。改进措施:强化学习小组组长的检查督促作用,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个环节:学生交流展示

  通过每组学生代表上讲台为大家讲解并且负责答疑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小小讲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出现的问题:前两组学生表现较好,后两组学生准备不充分,并且有些胆怯,发挥欠佳。改进措施:要给学生多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要多鼓励学生,课前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在今后上课时,我也会在课前帮助每组负责展示的同学梳理他所要讲的内容,帮助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成果时,能够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个环节:链接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这节课究竟听懂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跑步时应用鼻呼吸,为什么感冒时鼻子不通气,为什么北欧人比非洲人的鼻子大等等。出现的问题:学生乐于回答,但是解释不到位,例如,学生回答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因为鼻子可以过滤空气,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学生明白其中道理,但是不能用生物学术语严谨科学地表述。改进措施:今后在上课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学生的用语表达,帮助学生学会用生物学名词和术语来回答和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还需要*时多下功夫去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个环节:当堂巩固,当堂达标

  学生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学案的10道习题,教师在各组巡视,快速批阅。下面有一个反馈表,通过检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掌握学生当堂落实的情况。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一些问题,就是刚讲过也强调过的问题,依旧出现错误。例如人在呼吸时不能进行的生理活动,应该是吞咽,但是学生还是会选错。改分析了一下主要原因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改进措施:增加一些体验活动,例如将吞咽与呼吸时,可以让学生在吞口水时停顿几秒钟,感受一下吞咽时是否能呼吸,我想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受更深刻,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比较到位。在习题反馈时可以强化学生易错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点。

  总之,通过本次小组研讨课,我也收获颇多,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展示的教学模式,尝试了把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教给学生,虽然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所以我依然会不断地努力去实践,探索真正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5)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5篇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七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的第一课时。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加热和传热的知识。第二课时要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4、科学探究目标

  5、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6、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和感受空气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缩小的变化。

  7、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知道液态的水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3、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已经有了不少了解,所以教学重点不放在这个知识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感知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四、教学策略

  通过范例教学水会热胀冷缩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提出的这个实验设计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略高一些,让学生既感到实验设计的难度,又感到自己还是有能力来完成这个设计的,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着对未知知识领域探究的欲望,但是否会化为这个人的行动,这完全取决于这人对自己现有能力的估判,如果能力有可能完成任务,那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行动。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越是接近完成,越是会具有行动的迫切需要性。由于有了成功的范例,学生对这个知识的初步了解,所以会感到这个实验设计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学生就会对设计实验的内容产生兴趣,设计实验也就成为学生自己兴趣的需要。兴趣是学习和其它一切相关行为的重要起因,也会成为行为的一个持久动力。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当然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这个设计实验的内容本身就已经吸引了学生,因为有大量的实验用材料(塑料袋、针筒、气球、玻璃杯、乒乓球……),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产生兴趣。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都关注起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但一味强调自主,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容易造成学生不知所从或盲目探究的情况。教师要把活动或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适应学生具体思维的特点。另外,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设想也需要老师帮助整理、选择,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分析、解决,引导学生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学生的自主发挥,又避免学生的探究停顿、受阻,使学生获得更好发展。

  当然,指导还要因人而异,对学生熟悉的、身边常见的,较简单清楚的内容可少讲少指导一些,对一些较抽象,学生*时接触了解较少的,影响因素较多较复杂的内容,则应多作一些指导。在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前,教师先帮助学生分析这个实验的难点,教师提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若是变大了或是缩小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的问题,以点明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容器中,这个容器的容量可变大变小,这样空气的变大变小可以通过观察容器形状的变化而得知。进而引出也可以在某些容器口装上“门”,观察“门”的开关情况以了解空气体积变化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思维大大活跃起来,找出了许多可以帮助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容器,再配以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便设计出了许多实验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会热胀冷缩

  1、教师出示投影片,然后问“为什么水会溢出水壶呢?”

  2、教师启发学生:加热前,水壶里装的是满满的一壶水,但没有溢出,为什么加热后同样多的水会溢出呢?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于学生的假设,教师不要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可以问学生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3、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设计思想,逐步引导他们想到事先准备的实验方法上。如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和作用时,要告诉学生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在瓶子里装的是红色的水,并在玻璃细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玻璃细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变化(上升),并想一想“为什么”?

  4、在排除水量多的假设基础上,告诉学生:水受热后体积比原来大,即体积膨胀了,烧瓶里容纳不下,就顺着玻璃细管上升了。

  5、教师请学生解释“炉子上被加热的水壶水为什么会溢出?”

  6、教师提出:“如果水壶里的水没有装满,加热后会怎样?”

  7、教师提出:“水受热体积会胀大,如果水受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学生观看投影片,由学生发现水溢出的现象。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把学生讲的几种可能逐一提出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帮助、启发下,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四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烧瓶里的水比原来“多”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指出:实验中没有往瓶中加过水。

  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水受热体积会胀大。

  学生解释。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明白:由于水受热会膨胀,水面会上升。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概括出科学结论:水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和冷缩的性质。

  活动二: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

  1、教师问:“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物体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

  2、由于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不能直接观察,这一点上,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如何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可形变的透明容器内来帮助观察。分析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

  3、教师就可以提供大量有结构的材料(塑料瓶、大针筒、保温瓶、气球、塑料袋等),让学生选用。

  4、实验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5、教师小结,并重点指出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大的多。

  6、教师进行倒喷泉实验。充分利用这个实验,积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推理,巩固已经学过的科学知识。教师出示倒喷泉实验装置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推测该怎么做,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实验,验证学生推测的结论。

  学生自己推测,让他们模仿刚才的实验去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设计实验。

  学生模仿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进行空气是否有冷缩性质的实验,验证自己推测的结论。

  学生实验以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议论得出结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推测实验结果。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空气、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过程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体验和自己动手进行空气及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心情,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存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空气、固体热胀冷缩性质探究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材料,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分组器材:

  ⑴号箱:2只瘪的乒乓球;

  ⑵号箱:1只充气的气球、1只和充气的气球同样大小的铁圈;

  ⑶号箱:自制的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带气球的*底烧瓶1只、自制的气体热胀冷缩演示仪、摄子钳、棒状温度计。

  (2)演示器材: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有关热胀冷缩投影片。

  (一)游戏导入新课,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1、大家都玩过吹肥皂泡。谁有本事来吹一个大肥皂泡?

  2、请一同学吹肥皂泡,大家要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变化。想一想,肥皂泡为什么会慢慢变大?倾听学生发言后(板书:空气)

  3、刚才同学们用嘴吹的方法造肥皂泡,现在不能用嘴吹,也不能用打气筒之类的器具,你们能再造一个肥皂泡吗?请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准备怎样造?等会儿把方法介绍给大家听,比一比哪组方法能成功。

  4、教师演示:老师也有一个办法,看能不能造出肥皂泡?(老师拿出带吸管的烧瓶,管口上绕有一些棉线,在管口上蘸一些肥皂水,然后用手在烧瓶上一捂,吸管上口就出现了肥皂泡。)

  5、谁能揭开老师利用了什么科学知识?请动动脑筋,说得让大家都听得懂。热的手与肥皂泡之间是谁在起作用?怎样使肥皂泡更大?(老师演示,把带吸管的烧瓶放入有热水的水槽中,肥皂泡渐渐变大。)

  6、如果老师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这肥皂泡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继续演示,肥皂泡渐渐缩小了。)

  7、大家明白这个游戏中的科学道理吗?

  (二)利用多种材料,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1、刚才老师用手捂、用热水使肥皂泡变大;用冷水冷却使肥皂泡缩小,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这冷热的变化来设计几个有趣的实验?

  2、我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有热水瓶、水槽、铁盆、盐水瓶、气球、铁圈、乒乓球等,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各组先确定研究的问题,然后考虑一下需要用到的材料以及方法。

  3、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实验方案。

  5、分组实验:请1号同学主持实验,其他同学配合。如果你们的实验验证了你们的假设,组长可到黑板上给你们小组加一个红五星。

  估计学生会设计以下实验:

  (气球先放入热水中、然后用铁圈套;接着再把气球放入冷水中、也用铁圈套。)

  (烧瓶上套气球,然后分别把套有气球的烧瓶放入盛有热水、冷水的500毫升烧杯中。)

  (把2只瘪的乒乓球,其中一只乒乓球刺有小孔,先后放入盛有冷水、热水的500毫升烧杯中。)

  6、汇报交流:小组里先交流一下,然后挑选一个你们认为做得最满意的,想想怎样汇报?哪个组先来说说?

  7、播放“空气热胀冷缩课件”,让学生形象地看到空气热胀冷缩的变化过程。

  8、小结:刚才大家设计了、做了实验,你能综合一下说说实验的结果吗?

  事实证实了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气体受热,体积会增大;气体受冷后,体积会缩小。(板书热胀冷缩)

  (三)探究固体是否能热胀冷缩。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液体、空气都能热胀冷缩,那么固体是否能热胀冷缩呢?

  2、你准备怎样设计实验。

  3、让学生打开⑶号箱,用“自制的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一个铁做的垫圈,一块钉有2枚小铁钉的木板,2枚小铁钉之间的距离与垫圈的直径相等。)做实验。

  4、教师用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做演示实验。

  5、汇报实验现象及结果。

  6、小结。

  (四)巩固应用:

  同学们知道了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能帮老师解决问题吗?

  1、看投影片思考:

  (1)、为什么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

  (2)、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图。为什么桥面上要留“胀缩缝”?

  (3)、为什么冬季电线拉得紧紧的,而夏季却会下垂松松的呢?

  2、尝试:用温度计分别测试热水、冷水的水温;然后猜测一下:温度计是利用什么原理制成的?讲讲你的理由。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六)课后延伸:

  钢笔帽拧不开时,你想什么办法拧开它。

  板书热胀冷缩(二)

  气体}有热胀冷缩性质

  固体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问题—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准备:

  量杯、试管、试管夹、热水、常温水、凉水、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讨论推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板书课题)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讨论研究试验的方法: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怎么能清楚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师生交流,确定方法。)

  (2)小组活动:(试管上套上一个气球)观察试管中空气受热后体积有什么变化:观察空气受冷后体积发生什么变化(可将试管放入凉水中进行实验)。

  (3)小组就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

  (4)小结:

  通过书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5)师:通过实验,我们明确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大家注意到没有,空气和液体岁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他们在实验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

  生思考交流,再汇报:空气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明显,实验反应速度更迅速。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三、拓展环节

  1.踩瘪的乒乓球怎么做能复原?

  2.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学生自己证明)

  三、本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自行总结)

  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受冷体积缩小

  空气热胀冷缩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

  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课程教材中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主要观察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情况的研究设计此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亲厉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比较液体的热胀冷缩会让他们很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会用控制单个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同学开动脑筋,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初步的思维能力、比较能力、控制变量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玩中带着愉快地心情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个别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过程。

  3、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事求实的良好习惯,发展公*实验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能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2、魔术激趣,初步感知水的体积变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老师设问。

  2、学生实验。

  3、汇报、交流。

  4、板书课题。

  三、启发联想、拓展知识

  1、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联想其他液体是否也这样。

  3、分组实验并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6)

——热胀冷缩作文5篇

热胀冷缩作文1

  在我的世界中,发生过很多的事,就像一个图书馆,里面有各色各样的书,今天我就带大家阅读其中的一本——水的热胀冷缩。

  今天早晨老师就带我们到仪器室找水热胀冷缩的实验材料:支架、烧杯、酒精灯、石棉网、长颈瓶、橡皮塞、玻璃管等,找到了材料以后,就开始了第一步,在橡皮塞上打一个可以让玻璃管*去的洞我们拿着材料回到了实验室,第二步就是把支架组装好再把40ml的水倒到试管中,并做上记号,用镊子把它夹稳,现在水的体温是29°,把酒精灯点燃,点燃后放倒试管的下方,过了一会儿,我们把试管放到试管架上,发现里面的水比40ml要多了,温度70°,我们还用长颈瓶试了一下,先把长颈瓶装水,要达到和橡皮塞*到一起,玻璃管也一样,长颈瓶和试管一样,只是在下方加了一块石棉网老,老师说:“要是不小心,就会爆炸。”

  听了这话,我和黄培铭都吓得躲到了桌子底下,当了缩头乌龟,老师看了我们这熊样,哈哈大笑的说:“没事的,只要按照老师的步骤来,就会没事的,”听了老师的这话,我们有松了一口气,继续观察起来,神奇的事发生了,就了一会儿,我们发现在玻璃管中有水了,随着火越烧越久,上面的水就越来越高,我们把长颈瓶取下来以后,把它放在冷水中浸泡一下,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我们发现在玻璃管中的水逐渐下降了,做完这两个实验,老师还对我们说:“水不一定在冷的时候就会变小,”我们半信半疑,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便信心满满的说:“要是不相信,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证明啊!”于是我们又开始了下一个实验,在一个凉杯中放40ml的水,冰到冰箱的下面,我们还测量了现在水的温度27°,冰了一会儿,体积下降了一点,温度就只有16°了,又过了一会儿,温度只有2°了,最后我们取出水,发现水已经结冰了,而且体积也比40ml大,温度是0°,通过这个实验,我们都相信了老师的话,也明白了谁的热胀冷缩。

  现在阅读到此结束,你们看懂了吗?

热胀冷缩作文2

  上午第一节课铃声还没响,同学们就已经整整齐齐地坐在了教室里,期待着老师快点到来。咦,这是怎么了?原来上节课老师说过,今天要给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上课铃终于响了,张老师抱着一个纸箱走进教室,同学们都感到非常纳闷。放下箱子,老师把那些实验器材一个个摆到各个组的桌子上,大家好奇地瞪大了眼睛。各组实验器材摆放完毕:一个铁球,一个铁环,一盏酒精灯,一个打火机和一杯水。我也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对实验充满了期待。

  我们分好了小组,便按照老师的指导开始实验了。由我首先点燃了酒精灯,接着王仕迪小心翼翼地拎着铁球上的铁链放到酒精灯上。只见铁球的底部渐渐地变红,我真担心铁球会烧坏,可是我的所有担心都是多余的,过了一会儿,酒精灯越烧越旺,我把手指伸进铁球试了试,已经有些烫手了。然后,王仕迪将铁球放入铁环的时候,不知怎了这个原来比铁环小的铁球怎么也放不进去。是铁球变大了吗?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接着做实验。

  我接过铁球,往清水中一放,只听“吱”的一声,杯子里冒出了一阵白烟,等待铁球冷却后,我将它往铁环上一放,这下铁球又乖乖地钻进铁环了。咦,这一次铁球又放过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同学们面面相觑。

  这时,老师问我们:“实验也做了,现在,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原理?”同学们傻了眼,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老师见我们迷惑的样子,说:“这就是热胀冷缩原理。”同学们恍然大悟。

  通过这个小小的实验,我明白了:物体受热后,体积就会增大;相反温度降低后,体积就会缩小,真是太奇妙了,我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热胀冷缩作文3

  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发现,每一个发现就像在人生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明灯。今天我就发现了热胀冷缩现象。

  今天,我打完乒乓球后,带着胜利的喜悦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我和爸爸说说笑笑,一会说说今天学习的成果,一会说说今天打球的收获,开心极了。就在这时,我无意中向电线杆看了一眼:几条黑油油的电线,挂在了高高的杆子上。忽然,我发现了什么:只见杆子上的电线都绷的紧紧的。而夏天的电线却耷拉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我问爸爸,爸爸却让我从书中得到答案,并特别强调说:“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回家后,我便赶紧拿出书来找答案。过了好长时间也没找出答案。《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有趣的科学》……都没有,这时我想到了我们的科学书。啊!我找到答案了。原来这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呀!我赶紧去告诉爸爸、妈妈。他们都夸我真聪明。我听了后,别提有多自豪了。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夏天不要把自行车的气打得太足了,气球也一样,否则,会因为热胀冷缩爆了的。

  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科学无处不在。

热胀冷缩作文4

  前几天,姥姥买了一盒酸奶,听说还很贵,姥姥觉得它太不经喝了,几口就没有了,总想多喝点。

  有一次,我吃完饭,来到冰箱前,拿出最后一瓶酸奶,插上吸管,正准备要喝的时候。“雯雯,别……”话音未落,姥姥连忙把酸奶拿了过去。我一惊,便说道:“姥姥,怎么了?我不是就要喝酸奶吗?难道……”姥姥说道:“这样喝酸奶多浪费呀,几口就没了,我教你一个方法。”姥姥把吸管小心翼翼地抽出来,盯着那正要流下来的一滴酸奶,马上伸出了舌头,然后舔了两三下。接着又把酸奶盒上面的包装纸揭开,并把上面粘着的酸奶的包装纸伸着头舔了几下,把它舔得一尘不染。我真不知道姥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问:“姥姥您这是干什么呀?”

  姥姥回答:“你个小孩子懂什么呀,没听说过热胀冷缩吗,酸奶难道不行?”

  “可是,这不是一回事呀,酸奶好像不能加热的。”

  “前面几瓶,都没这样,我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热胀冷缩不会让液体质量变多的,可见姥姥铁了心要是一次,我便没有再说。

  酸奶热好了,可拿出来一看,很怪。我喝了一口,“呸、呸、呸,真难喝,叫你不听我的,都变质了。快扔了吧。”姥姥惊讶的对我说“什么?这么好喝的东西就把它扔了?”姥姥拿出勺子舀了一勺放入嘴中。姥姥的脸突然布满微笑,可过了一会儿,这种笑容凝固了,嘴里还说:“不……错。”她把眉头一皱,闭着眼,咽了下去。就这样,姥姥硬是要把那变了味的酸奶喝了下去。

  虽然姥姥节约到了极点,可我这是在她这可爱的“小气鬼”身边慢慢长大。

热胀冷缩作文5

  在生活中,我们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我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发现令我十分难忘。

  那是一个放学后,我只见老妈哭丧着脸对我说,她最喜欢的杯子破碎了。我哦了一声,忙问:“怎么回事?”“早上我本准备倒杯水来喝,没想到,水刚倒进杯里,杯子就炸了。”老妈的脸色才好了点。我却奇怪了:“这是什么原因?”我爱钻牛角尖的脾气又上来了,我“咻”地进了电脑房,上网查起资料,“哦!原来是那‘热胀冷缩’惹的祸啊!“如果这么说,热胀冷缩还真是一个麻烦的家伙!不如把它从生活中消除掉,岂不方便多了?”

  于是,我钻进我的神奇宝贝屋,我决定要发明一个可以消除热胀冷缩的机器,只要用它轻轻一碰,那么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会消失。经过几天的试验,我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消除热胀冷缩”消除仪。不是说水在一般情况下是热胀冷缩,它在4摄氏度至0摄氏度之间,温度越低,体积越大,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水结冰后,体积会比原来的液体体积增大,经常会发生水管爆裂的事情。那就从水管开始试验,接下来是冰箱,还是暖气机,……家里所有的东西的都被我的神奇宝贝——“消除热胀冷缩”消除仪“治疗”过了,现在应该是万事齐全了,我要好好研究我的新发明了。

  我待在实验室里,可不一会儿,就感觉周围的天气越来越冷,赶紧把暖气开到最大,还是不管用,又穿上好几件衣服,也不管用。打开电磁炉想烧壶水喝,可是过了半个多小时,还不见水开,发生了什么事?我没有办法,只好瑟缩着身子。直到妈妈回家打开门,发现家里就像是冰窖一样,找到了裹在被子里的我,问清了事情的来由后。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虽然热胀冷缩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麻烦,可是它也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点为我们生活服务!”

  唉!没有了“热胀冷缩”,这日子还真没法过了。我惊出一身冷汗,幸好只是一场梦。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7)

——《空气的成分》教学反思3篇

《空气的成分》教学反思1

  针对今天上的这次试题讲评课,谈我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

  本节课,我按照学生自主自查———合作探究———集体展评———课堂提升的讲评课的授课思路进行授。把学习的主动性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查,找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及出错的原因,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小组还不能解决的留到集体展讲环节,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班级里解决。但在授课中还是发现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个别组长太紧张,发言的声音很小,无法让组员听清楚,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影响其他学生倾听的效果,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还有个别组长只知道,将成员提出的问题讲完,而没有追问提出问题的成员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听懂了没有。讲完就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讲解中。

  2。小组成员的有效发言少,不能主动参与小组解决问题的研讨中,使小组活动成了个人的表演场地,成员不能充分参与,自己的问题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得到解决,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

  3。课堂上检查学生问题解决情况后,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对本次检测题检测内容没有进行整理、归纳、提升、拓展,使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在随堂习题的选择上考虑的不周全,使课堂测试缺乏针对性。无法体现出检测的价值。

《空气的成分》教学反思2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组织了相当多的操作活动,讨论活动。但是有带来了相当多的问题。

  1.首先操作,讨论的多了,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在在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错误,并且发现问题,进行总结经验然后再进行操作。学生在其中感受,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我相信这是个非常好的学习体验的过程。但是现在学习和教学的模式,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经历这个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现在想着怎样进行综合,合理的进行运筹,这样学生能够既经历了探究操作的实践过程,又能够极大的提高效率。这是我一直关注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握好放和收的度,在合理合适的条件下,对于学生进行组织教学。例如在过程的时候,我组织教学,学生首先对于现象进行提问,然后学生进行猜想,有的时候,学生对于学生进行提问,我还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在就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如果在教学的过程,现在我逐渐的改变,把给予进行讨论的过程进行省略,变成学生独立的思考了。这样的的效果会更好的,而且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还是很少,给予学独立思考的时间,给予每个学生一机会。但是现在我有的时候,我把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活动给取消或者减少,我想这个方面需要在教学的过程应该注意予以。加强,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教学的效果来说,这个设计实验的活动是非常的重要,这是整个教学活动重要关键点。因为这个地方处理不好,就会直接的导致下面的活动不能进行。因此这个活动还需要我加强设计,而且不能够省略。

  2.同样是实验操作,也要分出主次来。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操作活动,分为铺垫的,主要的内容。学生就会更好的去关注主要的内容。比如说在本课的教学的中间,我将蜡烛的然后需要空气这个实验我放到了演示的实验的操作。通过老师的操作,学生的观察,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当然我是在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的时间,学习材料的合适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个燃烧需要空气的实验,在本课的学习的过程中起一个铺垫的作用,它后面的空气的成分的研究打下一个基础。而后面的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学生需要亲自都动手动脑去观察,发现。这个需要学去操作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提出问题,从而进行推理解决问题。我现在想一想,这样把导入实验和重要的实验进行演示和操作相结合,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3.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行为的操作。在整个的教学中,学生发现水槽里的水上升了。但是学生还是很好奇总是把瓶子拿起来,结果空气又进去了。虽然我在实验之前,再三强调这一点,不要去那瓶子。但是还是抵挡不住学生的好奇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关于这点的教学,我还是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常规的遵守和掌握。

《空气的成分》教学反思3

  这堂课之后,我的感触很深,我们*日总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不会探究,更别说什么创新。然而我们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提问与思考的火花被教师消灭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得到教师的支持而无法延伸?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等问题,因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知识而打消学生的探究意识,我直接给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予以落实,更没有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提问。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我受到很大启示,在以后教学中我,我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地抓住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8)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课后的教学反思3篇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课后的教学反思1

  由于空气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是*时我们没有注意观察它。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拘束于教材上的内容,选择了一些材料容易找到的、现象比较明显的、易于学生操作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时,我是由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导入的。然后在探究活动的环节,我共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分组实验,这两个演示实验演示的很成功,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很仔细,并且都准确的描述出了实验现象,并揭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道理。

  本节课的分组实验是让学生利用两根吸管和一个橡皮泥,将瓶子里的水从吸管中流出来,这就需要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积极动脑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还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到不挤压瓶子,不倾斜瓶子,不用嘴吸。学生们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我巡视的时候发现,有的小组用嘴吸了,没有按照实验要求来做。还有的小组没有利用橡皮泥。所以大家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然后在我和听课教师的提示下,慢慢有小组找到了改进措施。并且实验取得了成功。

  这节课下课之后,教研员给了我一些建议,提到了这个小组实验可以给更多的`提示。这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把这个实验想的过于简单,毕竟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还是比较小,已有的知识水*比较有限。其实这节课在未改版之前,在书上是有插图的,就是组装好的插图,那样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而改版之后,也不能说不够好,因为改版之后,这个实验是在教材最后的拓展模块。也是有意的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解决更难的问题。

  本节课的另外的两点不足是实验纪律和实验报告单。在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这个环节,把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给三年级的学生增加了很多难度。所以报告单填写的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时针对学生们上实验课的纪律问题应该加以强调。虽然孩子们在实验课,小组实验环节真的是特别兴奋,就很难保持纪律。并且出现老师喊停,停不下来的现象。这个在*时上课的时候就要严格强调。

  最后,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学生们碰见我都热情的打招呼,还和我说他们实验成功了,我问他们开心吗?他们说很开心。听到这句话,就是对老师最大的欣慰,还是感觉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纪律不好带来的不快也烟消云散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鼓励孩子多动手操作,同时,也要讲明实验室的纪律问题,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保障实验课的有序进行。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课后的教学反思2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

  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

  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9)

——热胀冷缩的秘密作文 (菁选2篇)

热胀冷缩的秘密作文1

  “热胀冷缩”这个词,大家可能耳熟能详,可它的原理是什么呢?恐怕知道的人是寥寥无几吧?我也是在几天前才知道的。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讲讲我是怎么知道“热胀冷缩”原理的。

  姐姐很爱打乒乓球,有一次,我正在和她打乒乓球,不小心将乒乓球打到了地上,我正要去拣,3岁的弟弟一摇一摆地走过来了,脚不偏不倚地踩在了乒乓球上,乒乓球被踩扁了。“家里只有这一个乒乓球了,是你把乒乓球打到地上的,你去买!”姐姐说。“我才不呢,照你这么说,应该是弟弟去买啊。”我争辩着。这时,一向很节俭的奶奶走出房间,问我俩:“怎么了?吵什么啊?”于是,我把事情的经过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奶奶,没想到奶奶却笑呵呵地说:“不用买了,我来告诉你一个恢复乒乓球的好办法!”然后,奶奶叫我倒一盆开水,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奶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没办法,我只好照奶奶说的做。接着,奶奶把乒乓球放进了开水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乒乓球竟然慢慢复原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奶奶说是“热胀冷缩”,我还是有点不懂,于是,我又向爸爸妈妈请教,还查阅了许多与“热胀冷缩”有关的书籍,才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气体的情况比较简单,对于气体,可以忽略分子势能,只考虑分子动能,温度升高就是气体分子的*均动能变大,分子*均动能变大之后分子的碰撞就更剧烈了,对容器器壁的碰撞也更剧烈,这也就是说气体压强会变大,要使压强不变,就只能让体积变大来抵消温度升高导致的碰撞剧烈问题。对于液体和固体,必须同时考虑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温度升高导致的液体*均分子动能升高,根据能量均分定理,热力学*衡系统内,每个自由度能量均分,势能也应该同时增加,这样分子间距离就应该变大来增加势能,也就是热涨冷缩了。但是,“热胀冷缩”也有特殊例子不是热涨冷缩的,比如水在四摄氏度到零摄氏度过程中,是越冷体积越大的。

  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只要我们细心地去观察,去发现,在这些小事中还是有大秘密的!

热胀冷缩的秘密作文2

  早上煮好鸡蛋,突发奇想的问孩子:“为什么煮熟的鸡蛋要在凉水里冰一下?”

  没成想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为了好剥皮!我早从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看过了。”

  “那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什么原理,我不知道,我去看看再给你讲。”

  孩子转身就去找“老师”了,不一会儿,拿着书就开始解释:

  是“热胀冷缩”原理。每种物质都有不同的伸缩状况,鸡蛋由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也不一样:在温度变化不大或温度变化比较均匀的时候,差别不大;当温度发生剧烈变化时,蛋壳和蛋白伸缩的步调就不一致了。

  当把滚热的鸡蛋骤然浸入冷水中时,蛋壳猛然收缩,蛋白还处在原有的温度而没有缩小体积,这时候就会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挤压到鸡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温度渐渐降低,也逐渐收缩。由于蛋壳和蛋白、蛋黄的收缩程度不同,这就形成了蛋白与蛋壳的脱离,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不错,非常好!”我表扬他。

  “那你还知道咱日常生活中还有别的.热胀冷缩现象吗?”为了加深他的印象,我又问。

  孩子合上书,自言自语:“热胀冷缩就是一热就胀,一冷就缩,还有什么是这种现象呢?”

  “哦,我想起来了。妈妈你忘了,上次我的乒乓球一不小心睬瘪了,爸爸不是把它放到一个杯子里,又往杯子里倒了一些开水,不一会儿,瘪了的地方慢慢就鼓起来了,这不就是热胀嘛!”

  “对!还有别的吗?”

  孩子又想了想,“想不起来了。”

  “那就先吃饭,一会儿我们再上网查一查。”

  吃过饭,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电脑。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可就大开眼界!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到了夏天,车胎气不让打太足,害怕温度太高爆胎,也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更有一段视频让我们记忆深刻,那就是没有加热的轮箍无法套在轮子上,加热后,轮箍就紧紧地套在轮子上了;两根电线杆中间的电线,夏天松驰下垂,到了冬天就会绷直;铁路桥一端固定,另一端可伸缩;还有水泥马路,水泥块儿中间都会有一条缝隙,也是防止热胀冷缩……

  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还真多,不过*时我们没有认真注意过。只要我们真正掌握,热胀冷缩会很好的为人类服务哦!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反思 (菁选2篇)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反思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固然以使学生形成科学观念、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思想品德教育也应该渗透在科学课程中,通过科学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的良好思想品德。因此,通过科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是科学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包含思想品德素质要求在内的总体目标和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方面的三组分目标。那么这其中的思想品德目标如何细化成每一课的“教学要求”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例如教学《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这一内容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之外,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空气污染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生长,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其实并不洁净,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有关空气污染与保护的`书籍和资料,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只要潜心分析研究教材,你会发现几乎每一课都有“德育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涉及到这些“德育点”,学生的思想品德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感受、体验、内化中得到提高。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会引导学生经历很多探究活动,做很多实验。但教师在备实验课时,一定要仔细,准备充分,不然实验可能会失败。

  我在教《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本课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气体,另一种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这节课要做两个实验,让学生自己经历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真理。上课开始,教师引入新课后并讲实验要求: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能否进入瓶子。结果实验失败。

  我认为我们科学教师在备实验课时,要亲自做一次完整的实验,并且要反复的多做几次,选用大小不同的实验用具。事先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这点绝对不能省略。另外,从教材的呈现上来看,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内容。其实,任何一种教材都只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教材,它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圣经”。因此,我们在用教材教的同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更加严谨,更加科学。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反思2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是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的第4课。本课首先认识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再回顾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洁净,从而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增强大家保护空气的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小学生也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这一目标。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也发现了一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并且学生也知道了空气会流动等一些性质。但这些仅是一些零碎的事实,学生还不能把这些事实联系起来,也没有认识到空气是重要的生命之源。因此,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使学生意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保护环境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行动。

推荐访问:热胀冷缩 反思 空气 《空气热胀冷缩》教学反思3篇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1 《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