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社会主义发展史(范文推荐)

时间:2022-08-18 19: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发展史(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发展史 摘要:

 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

 后有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 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 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

 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 充分证实, 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 真理所在, 人心所向, 众望所归。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简介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的展望, 着重说明, 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 一条道路, 一种模式。

 进而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 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 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社会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 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有四个阶段,

 即封建资本主义、 自 由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1】16世纪初至18 世纪末,

 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

 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

 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 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 经济危机、政治倾轧、 军事侵略、 社会犯罪等) 。

 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

 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

 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

 是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

 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 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改变。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进步思想给予工人以启蒙教育, 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

 但是, 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毕竟是空想。

 他们是凭主观想象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 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到了19世30

 — 40年代, 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 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成熟了。

 马克思、 恩格斯积极投入工人运动, 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批判地继承了 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

 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192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

 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上有了 重大突破。

 列宁尊重实践, 尊重科学,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 面对新的时代特征, 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论断, 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了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首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而证明了经济落后的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是完全可能的。

 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认采取了向城乡 资本主义全面进改的方针, 提出了“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 , 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 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的方针。

 从此开始了 苏联全盘集体化的道路, 逐步形成了一套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这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

 具体表现在经济上突出发展重工业的一工业化, 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党政不分, 以党代政,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领导职务终身制, 文化、 学术上的是非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说了 算。

 苏联模式有一定的历史功绩, 又有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

 特别是在后来和平建设时期,

 高度集中的计划和产品经济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使经济走向停滞。

 政治上高度集权, 个人崇拜, 领导职务终身制度都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二战后,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的实践。

 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都是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都仿效苏联,这就难免导致失误和困难。

 人们从实践中吸取教训,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探索过程中最突出、 最有成就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 并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长期实践中,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成功地解决了半封建、 半殖民地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

 和实践问题, 形成了 毛泽东思想,

 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这是对马克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巾国革命和建设成功解决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 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宝库中的重要理论财富,

 为半封建、 半殖地国家指出了 前进的方向。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 总结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经验,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和社会主义实践经脸, 进行不懈的探索,

 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社会主义, 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

 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在不断探索中,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 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级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反映了人民利益要求和时代要求, 澄清了 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 摆脱了 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深化了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中的发展、 继承中的创新, 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三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完整准确的理解,并且对毛泽东思想也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邓小平认为有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他指出: “不以新的思想、 观点去继承、 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 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 并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国情, 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了 较系统、较初步的回答。【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本质要求、 主要任务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等重大问题上, 丰富和发展了 邓小平理论, 把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 并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化了 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也经历了与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论战斗争。

 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贯穿于改革开放进程的始终。

 20 世纪80 年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马克思主义除了继续与资产阶级自 由化思潮进行斗争以外,还与新自 由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等几大思潮进行激烈的斗争和交锋, 斗争矛头直指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性质, 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一条道路、 一面旗帜、 一个理论体系的论断,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思想障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三、 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从其本质上说不是一些教条式公式、 定理,

 而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发展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形成过程本身 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内在规定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我们必须吸取“黑格尔哲学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封闭” 的历史教训。

 马克思主义理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今天经全球化的时代,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我们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同时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保持不竭的活力必须以开放的状态与时俱进, 不断地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经典作家的贡献是巨大的, 西方马克克思主义研究者也作出了他们的贡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体的成功实践, 证明了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性,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西方、 拉美国家的探索也推动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展史的研究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 而且要研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 不仅要研究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也要分析众多的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过贡献的人物的思想, 也包括吸纳准马克思主义的, 甚至非马克思主义的对于当代资本本主义的批判、 对于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探索等有益思想, 了解思想理论界发展的最新动态, 批判地学习, 在比较中鉴别,这对于丰富、 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放, 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什么会形成四个阶段评《社会主义发展史纲》, 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 第3期 [2] 任洁,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年5月 第3期 [3] 刘冬冬, 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高举伟大旗帜、 推进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08年10月第9卷 第5期

推荐访问:社会主义发展史 发展史 推荐 范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