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10篇

时间:2022-11-13 08: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10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9-2035年)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m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10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10篇

篇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2019-2035 年)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2 第二章

 ***区教育设施配建标准·····················4 第三章

 ***区教育设施需求预测·····················6 第四章

 ***区教育设施规划布局·····················7 第五章

 实施保障措施·······························9 第六章

 附录·······································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根据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4部门印发的《<关于编制2019—2030年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 年)》编制工作要求和青岛市教育局制定《<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9-2035 年)>编制工作方案》,指导***区教育设施资源布局,编制本次《青岛市***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9-2035 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区行政辖区界限一致。东至黑龙江路、劲松路,西靠胶州湾,南侧至延安路、宁夏路、延吉路,北侧以李村河为界,总用地面积约 65.8 平方公里。

 第三条 规划对象 本次规划研究对象为学前教育设施(幼儿园)、义务教育设施(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设施、校外教育设施(少年宫)。

 第四条 法定地位 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本规划是对青岛市***区教育设施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应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与其他专项规划相互协同,并与详细

  规划做好衔接 第五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6、《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

 7、《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鲁教基发〔2017〕1 号)

 8、《山东省幼儿园办园条件标准》(鲁教基发〔2018〕4 号)

 9、《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的意见》(鲁政办字〔2018〕189 号)

 10、《山东省建设用地控制标准(2019 年版)》(鲁政办发〔2018〕39 号)

 11、《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2、《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3、《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 年)》 14、《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青规字〔2018〕57 号)

 15、《青岛市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和校舍场地管理办法》 16、《***区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

  2020 年)》 17、***区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8、国家和省市其他有关法规、规范文件 第六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 2019—2035 年,规划基期年为 2018年。

 第七条 规划原则 1、校城统筹,同步规划。

 2、服务民生,科学规范。

 3、因地制宜、多施并举。

 4、统一规划,逐步完善。

 第八条 规划成果 规划法定文件包括:文本、图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附件为说明书。

 第二章

 *** 区教育设施配建标准

 第九条 基础教育设施配建标准 新建教育设施应符合《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青规字〔2018〕57 号)的有关要求。用地规模确实难以实现时,可适当降低用地标准,但不得低于标准的 70%。既有教育设施改造时,确无扩大用地条件的,可在满足相关建筑设计规范的条件下,按照原有用地规模进行控制,并参照《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

  标准》,适当提高容积率,增加教育设施建筑面积。

 第十条 基础教育设施设施规模 幼儿园宜采用:6 班、9 班、12 班、15 班; 小学宜采用:18 班、24 班、30 班、36 班; 初中宜采用:18 班、24 班、30 班、36 班; 九年制学校宜采用:27 班、36 班、45 班。

 第十一条 基础教育设施班级人数与千人指标 幼儿园:25 座/班,30 座/千人; 小学:45 座/班,60 座/千人; 初中:50 座/班,30 座/千人;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 45 座/班,初中 50 座/班,90座/千人。

 第十二条 基础教育设施生均用地面积 幼儿园的生均用地面积为 25.17 -32.3 ㎡/座; 小学的生均用地面积为 21.3~30.65 ㎡/座; 初中的生均用地面积为 24.61~32.49 ㎡/座; 九年制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为 23.94~27.6 ㎡/座。

 第十三条 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范围 五分钟生活圈内应配建幼儿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 米;十五分钟、十分钟生活区内应配建小学、初中,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 米,初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 米。

  第十四条

 其他教育设施配建标准 校外教育设施(少年宫):依据《山东省建设用地控制标准》(2019 版),青少年宫建设用地 3-7 平方米/千人,容积率 0.7。

 特殊教育设施:依据《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青规字〔2018〕57 号),每区应设置一处特殊学校(具体类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章

 *** 区教育设施需求预测

 第十五条

 需求预测方法 本次人口预测采用居住空间容纳人口作为教育设施预留的依据。居住空间容纳人口主要以已批复或基本编制完成的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片区居住建筑空间容纳人口,确定人口规模,分别预测各片区所需幼儿园、小学、初中需求班级规模。

 第十六条

 需求预测 以隶属***区辖区内的 12 个控规片区和 4 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建筑空间可容纳人口作为规划人口。

 到 2035 年,***区幼儿园以 25 座/班计,小学以 45座/班计,初中以 50 座/班计,预测教育设施需求。

 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需设置一所校外教育设施(少年宫)和一所培智学校。

  第四章

 *** 区教育设施规划布局

 第十七条

  建设类型 分为现状保留、原址改扩建、新建、原有设施置换、撤销五类。

 第十八条

  选址布局原则 学校应选址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段,宜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干道交叉口等交通繁忙地段以及其他不安全地带。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及市政道路等不得穿越校区。学校不应与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传染病房、加油加气站、危化品源等不利于学生学习、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鼓励既有城区中的办公用地、一类工业用地转为教育设施用地。

 学校室外田径场及足球、篮球、排球等各种球类场地的长轴宜南北向布置。长轴南偏东小于 20°,南偏西宜小于 10°。室外运动场地边缘与各类教室的外窗及相对的教学用房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25 米。

 第十九条

  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幼儿园(幼儿班)242 所,共 1921 个班。其中:规划保留现状幼儿园(幼儿班)134 所,共 929 个班;原址改扩建幼儿园 2 所,共 15 个班;新建幼儿园 103 所,共 950 个班;原有设施置换幼儿园 2 所,共 21 班;迁建幼

  儿园 1 所,共 6 班。

 第二十条

  小学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小学共 87 所,2058 班。规划保留现状小学42 所,共 816 班;原址改扩建小学 18 所,共 444 个班;新建小学 25 所,共 756 个班;原有设施置换小学 2 所,共42 班。

 第二十一条 初中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初中共 34 所(校区 37 处),共 948 个班。保留现状初中 14 所(校区 17 处),共 378 个班;原址改扩建初中 2 所,共 54 个班;新建初中 14 所,共 402 个班;原有设施置换初中 4 所,共 114 个班。

 第二十二条 九年制学校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九年一贯制学校共 9 所,共 405 个班(小学273 班,初中 132 班)。保留现状 3 所,共 150 个班;新建6 所,共 255 个班。

 第二十三条 其他教育设施 校外教育设施:规划保留现状***区少年宫。

 特殊教育设施:规划保留现状青岛市仁爱学校。

 原四流南路第二小学作为***区教育设施预留用地,不得改变教育设施用地属性。

 第二十四条 近期建设规划 计划 2025 年前实施幼儿园 12 所,合计 99 班;小学 7

  所,合计 216 班;初中 4 所,96 班;九年一贯制学校 1 所,45 班。

 第五章

 实施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 政策程序建议 1、加强居住项目规划编制中对教育设施的审查、审批力度。

 2、建立健全教育用地保障和教育设施同步建设机制。

 3、落实城市更新中教育设施布局优化前置管理办法。

 4、将教育设施论证研究纳入控规调整的刚性要求。

 5、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十六条 规划实施 为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区教育设施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求,在保证教育用地属性的前提下,对本规划中确定的教育设施功能类别、建筑面积适当优化调整。

 第六章

 附录

 第二十七条 名词解释 1、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以平方米计。

 2、容积率:规划地块内建筑总面积与规划地块用地面积之比。

 3、保留现状:教育设施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不变。

 4、原址改扩建:教育设施在原址扩大其用地面积或建筑面积。

  5、原有设施置换:撤销原有教育设施置换为其他类别教育设施。

 6、新建:规划增加新的教育设施编制与用地。

 7、撤销:原有教育设施取消招生或者不再按照原功能招生。

篇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4 期 “十四五”规划与中国教育的改革开放创新 9 育年限的13年,这不同于10年、12年、15年的方案,它的特别之处是主张义务教育年限为 13年。大步方案是指在“十四五”期间将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十五五”期间将高中教育三年纳入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的行动计划如果顺利实施,将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更加充足的人力资源。与之相关的我们还建议启动高中阶段教育的全面普及计划,为“十五五”“十六五”高中阶段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奠定基础。

 3. 在高等教育方面,主张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 “十三五”期间末期国家启动了“双一流”,到了“十四五”期间双一流该怎么发展、如何发展?我们建议实施深入推进工程,在职业教育方面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

 4. 教育脱贫攻坚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从目前情况来看难度相当大,尤其是这次疫情期间,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为了购买公共卫生产品花了巨资。我认为“十三五”期间我们教育脱贫攻坚的任务还没有完全完成,但是鉴于国家将宣布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在教育方面我们应考虑组织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以巩固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

 5. 实施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提升工程 比如第 12 个工程建议“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第 13 个建议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关于新基建最近一段时间也引起了非常热烈的讨论,长江教育研究院根据自己的研究,建议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将数字教育基建工程纳入到行动计划当中。具体来说就是由国家统筹,将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纳入日后国家与地方经济复苏的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以五年为一个规划期,按照比前一个周期教育信息化总投入高出 25%至 30%的比例,在地方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当中,相应的再配套高出 25%至 30%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专项投入经费,将国家教育专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作为重点。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教育信息化企业信贷投放,鼓励民间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基金,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注:本文标题系编者根据作者发言添加)

 试论“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基本方位和主要思路 张

 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北京 100816)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20)04-0009-05 今年的长江教育论坛主题很有意义,关注疫情下如何编好我国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近 30 年来,从“八五”到“十三五”时期,笔者近距离参与了六轮全国教育规划有关——————————————

 收稿日期:2020-05-16 作者简介:张力,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万方数据

 10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调研起草工作,对党和国家宏观教育战略意图比较熟悉。结合以往经验和新形势分析,现对研制“十四五”教育规划有关问题谈两点体会。

 一、关于“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基本方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全国已经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各级教育毛入学(园)率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教育水平排位略高于人均 GDP 国际排名。“十四五”时期将是 2021-2025 年,这就是 2020 年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面,也是“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坐标点。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历次中央全会文件做出一系列新的教育部署。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育论述、特别是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中办、国办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这些都是研制“十四五”教育规划非常重要的遵循原则。

 展望未来,有若干时间点需要格外关注。首先是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全国及教育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收官,加上此前的 10 年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到期,还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配套教育规划,各层面执行状况和基层实施效果,都需要全面梳理总结,这是“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实践依据。

 接下来,明年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2022 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将有更新更高的部署和要求,现在的“十四五”规划直接锚定 2025年,再往前“十五五”时期,还要对标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然后,“十六五”时期,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预定目标任务。

 因此,“十四五”教育规划承前启后,在未来三个五年时期是继往开来的开篇,成功不仅取决于教育系统自身状况,关键还要看大环境。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势头还没有完全遏制,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势必放缓。2019 年 GDP 接近 100 万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 4 万亿元,今年财政收支总盘能不能保持住,还有很多变数。还有分析说,以 2020年为节点,今后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显著调整,相应的产业就业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这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来说,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会有很大机遇,这些需要“十四五”教育规划予以充分考量。

 二、关于“十四五”教育规划的主要思路 综观“十三五”规划教育预期目标,若如期实现则意味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表 1 比对一下 2019年 14 项数据和今年预期目标值,已有一半指标提前实现,另一半,中职在校生即使今年不能达标,高中阶段在校生限于学龄人口基数能否回到 4000 多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指标不够健全难以统计,这两项没有把握。估计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在学研究生规模应如期完成。那么,在“十四五”期间这组指标继续向前推展多远,是否增加指标项,还需要好好论证。

 研制“十四五”教育规划,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基于新时代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框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总体要求,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由三条基本通道构成,如图 1 所示的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三大体系之间相互链接,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的横纵交接方式有所差异,逐步形成覆盖所有学龄人口和其他公民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万方数据

 第 4 期 “十四五”规划与中国教育的改革开放创新 11 多年来社会上最熟悉的是普通教育体系,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依法淡化了升学选拔竞争,但到普通高中、普通本科、学术型硕士博士,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挤在这条通道上。从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这一状况正在逐渐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层面对中等职业教育以后的通道向上延伸,既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应用技术本科,还有专业型学位研究生,都是广义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同时,学校和社会各界愈加重视继续教育体系,多样化非学历教育培训势头很好,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学分银行试点也初见成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强调“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为此,“十四五”期间进一步畅通终身学习立交桥,依然要把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基础工程。针对普通和职业教育通道上的中考、高考和考研的枢纽环节,大的方向将是试行二者筛选机制,现在考研已分列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单考单招,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和 2014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的要求,尚未完全落实到位。相应地,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高校,也可以考虑试行宽进严出的模式。“十四五”期间需要更好理顺三条通道的关系,而不能仅聚焦在正规学校学历学位教育上。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到 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这一目标比届时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还要更高,必须加快推进。2035年教育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就是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分重点领域夯实国民教育基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相应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战略重点非常清晰,概要地讲,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从均衡发展迈向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职业技术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等教育内涵式发表 1

 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和 2019 年实现程度 指

 标 2015 年 2019 年 2020 年 属

 性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4265 75.0 4713.88 83.4 4500 85.0 预期性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巩固率(%)

 14004 93.0 15400 94.8 15000 95.0 预期性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毛入学率(%)

 4038 1657 87.0 3994.9 1576.47 89.5 4130 1870 90.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在校生(万人)

 其中:研究生(万人)

 其中:普通本专科(万人)

 毛入学率(%)

 3647 3511 250 2625 40.0 4002 3986.44 286.37 3031.53 51.6 3850 3680 290 2655 50.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 -- 35000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3 13.6 13.5 预期性 数据来源:《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2017年1月10日。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5月20日,(论坛后更新数据)。

 万方数据

 12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展,继续教育灵活多样,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医教结合。在这张中长期教育现代化战略规划蓝图的指引下,全国各地将用三个五年规划接续落实,“十四五”规划必须起好步、打好基础。

 对于如此宽泛的教育和学习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下,完全由政府包办是很难有效的。因此,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公共政策层面切分了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非公共服务,作为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在教育和学习领域中的法律政策界限逐渐明晰,现有和准备出台的教育和学习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已非常全面。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端,已经显现服务供给方式的“光谱”,就是从纯公益的、慈善的、免费的、普惠的,到准公益的、半公益的、混合的,再到非营利的、微利的、营利的布局,总体来说,服务分类已基本到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教育和学习业态多种多样。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要求的,“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重点强调过的未来教育和学习大格局。我们正处在教育和学习资源的“战国时代”,需要深刻思考后疫情阶段如何更好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

 前一阶段全民抗疫,我国大中小学实施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实效,也积累了有用的经验。最近陆续有些网上调查显示,学生、家长、教师对在线教学基本满意,大中小学的满意度有所不同。有专家分析,在目前网络技术和师资设备等条件下,在线教学传授知识型显得比较有效。但对程序型、建构型、技能训练型教学,还有很多短板需要加长。

 学前教育 初中教育 小学教育 普通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体系 普通高中教育 普通本科教育

 学术学位研究 生教育 人力资源市场 职业教育体系 初等职业教育 人力资源市场 学科及分支倾向

 岗位及岗位群倾向 个性化多选倾向 专业学位研究 生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 业专科 应用技术本科

  本图参考: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年6月16日。

 图 1

 新时代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框架 万方数据

 第 4 期 “十四五”规划与中国教育的改革开放创新 13 今后,在我国打造全民终身学习相关服务升级版的过程中,优化配置从政府到市场、从国内到国外的资源,从蓝海向深蓝海进发,会不会受到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思潮阻滞而放缓,也是需要认真研判的。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什么是有质量的教育和有用的学习,什么是能够让我们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教育和学习制度体系,的确是今后需要努力探索、不断实践的关键问题。总之,“十四五”教育规划应该重点突出,紧密切合基本国情实际,秉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方略,使教育和学习更好地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

 教育规划编制的方法及实践 张民选 (上海师范大学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院,上海 200234)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20)04-0013-05 一、规划总论 关于规划,早在中国古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说法。春秋时期也有了“左庙右学”的规划,董仲舒开始对教育、育才、化民有周详的建议安排。欧美各国从古希腊的色诺芬在讲斯巴达城邦的体制中,就已经涉及到教育规划的思想。18 世纪也有两个非常著名的教育规划,一个是狄德罗为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皇制定的,一个是卢梭为波兰政府编制的。从现代意义上说,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明者。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过程中,苏联已经非常明确有单独编制的教育规划,这也就是...

篇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News06· 中国电力教育 2021.3

 教育部部署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有效解决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设施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统筹协调,优化信息系统供给模式,提高教育数据管理水平,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知》指出,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到 2025 年,基本形成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孤岛得以打通,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基本建立,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通知》强调,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领导,构建教育管理信息化分工机制,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加强信息系统规范管理,推进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加强教育数据规范管理,促进教育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教育数据质量保障,提升教育数据管理效能;促进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教育督导和监管信息化;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规范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数字认证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通知》明确,要打造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专业队伍,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鼓励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行岗位交流、健全产学融合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源。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新华社受权于 3 月 12 日全文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纲要共分为十九篇,在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规划纲要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在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规划纲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规划刚要明确,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规划刚要明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 60%。分类建设一流大

 时讯 News07 中国电力教育 2021.3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首期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本刊讯,3 月 28 日,2020 ~ 2021 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题培训——能源电力行业高级研修班在北京金风大学举行开班仪式。中电联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在开班仪式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电力发展,向世界宣示了 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目标,为能源创新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电气化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转型升级正在加快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行业上下共同努力:一要坚持绿色发展;二要坚持创新发展;三要坚持融通发展;四要重视人才培养。本次领军人才能源电力行业高级研修班,以“融通发展”为着力点,以领导创新为切入点,突破制约制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学林发表讲话,他强调,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共同开设能源电力行业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的协同和支撑能力,助力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他希望各位企业家学员在为期一年的研修中,沉心学习、修炼内功,不断开拓视野、了解前沿、提升能力、对接资源。本期培训班 60 余名学员,均为来自电力行业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类型的中小企业主要负责人。(松石)

 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规划刚要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推进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CEPE

篇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鳇压塑直!Q!!生!旦筮丝鲞箜!塑 ·综述·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的健康教育创新机制探讨Exploration on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health education for“the Plan of Health China 2030”陈阳1,程雪莲2,唐贵忠1,何中臣3CHEN Yang,CHENG Xue—lian,TANG Gui—zhong,HE Zhong—chen【摘要】

 新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围绕全民健康战略目标,强调了要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并着重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纲要》拓展了原有健康教育的内涵,同时对健康教育机制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纲要》中关于健康教育论述的亮点与突破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以此为背景从教育模式、传播机制、服务机制、教育内容、人才培养、监测评价方面探讨了健康教育机制。【关键词】

 健康中国;健康教育;全民;健康教育机制【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82(2018)ol一0071—03DoI:10.16168/j.cnki.issn.1002—9982.2018.Ol,017《“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意味着我国有了首部国家层面关于全民健康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纲要》第四章专列一项“加强健康教育”,强调要提高全民素养及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凸显健康教育在构建健康中国目标中的重要地位。1健康教育的内涵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活动、评价教育结果等步骤,让人们认识到健康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健康行为规范,积极预防,或者协助治疗疾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o。医疗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也不断增强,健康教育已成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任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将其视为达到医疗诊疗效果的常规根本性工作‘3j。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的健康教育理念突破2.1健康教育目的明确 《纲要》将健康教育的任务规定在其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内容之中,指出要通过健康教育促进全民的健康素养。低健康【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重点项目(cstc2014jccxB0038)【作者单位】1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16;2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庆401 147;3 重庆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局,重庆401 147【作者简介】陈阳(1993一),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在读,主要从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通信作者】唐贵忠,男,教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E,mail:tangguizhon90325@sina.c0/11素养水平既会导致人民健康水平普遍较低,还会对卫生系统造成不良效果。4。j。2.2健康教育对象与形式拓宽2.2.1从微观健康教育到宏观健康教育 以往,大众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与关注较为狭隘,通常认为健康教育的基础是医院,医务工作者通过对病人及家属进行一系列关于某种特定疾病知识的教育提高病人适应医院和缓解、辅助治疗、帮助愈后的能力¨j。在《纲要》的规范下,健康教育的对象拓展到全民,包括健康及不健康的所有人群,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单种疾病,而是涵盖多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日常的健康保健,促进人们改善自己的健康状态。2.2.2从以治疗为主到以预防为主 过去的健康教育主要以指导病人积极治疗、推进提高患者的愈后疗效为主要目的。健康教育重点使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协助促进患者的身体状态转归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口]。而今的健康教育面向全民,将重心从疾病治疗方式及相关知识的普及转移到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上,目的由协助治疗转变为预防疾病。2.3健康教育主体队伍丰富 在《纲要》明确以全民为健康教育对象之前,健康教育的主体主要是各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则由体育课老师承担。如今,教育客体外延的扩展则要求丰富健康教育主体,应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多部门、多角度、多层次的联合行动,形成各具特色,互为依托的健康教育体系。《纲要》指出要“将健康教育纳人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7】·万方数据

 蔓!i!!!!』!!望!!!!丛!!!!!垒!!!!!i!!:』!!!!翌!塑!!:!!!:!!:!!:!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体育老师所面对的对象,而是拓展为全体“国民”,因此,应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服务机构及学校健康相关课程的作用,丰富健康教育主体,营造一支各有侧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健康教育队伍。2.4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根据《纲要》规定,健康教育具体涉及以下两方面内容:①健康教育范围:健康教育范围涉及全民,主要督促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各类健康体重和健康口腔等活动干预个体的卫生习惯。另外,利用指导居民使用健康生活用品、卫生系统建立健康监测体系、宣传健康的科学知识等手段促进健康文化的发展,达到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②学校健康教育:《纲要》指出,要重点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力度,使健康教育涵盖所有的教育教学阶段,并且将中、小学生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综合相关各个学科对在校学生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3以《纲要》为引领的健康教育创新机制探讨《纲要》在传统意义的“健康教育”概念之上又拓展了其对象、丰富了其内涵,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为了更好的正确落实该纲要,健康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其机制,完善其方法。机制,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学中的机制是指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L8 J。参照此定义,本文将健康教育机制定义为:围绕健康教育目标,协调健康教育主体、客体、方式、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监督管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运行方式。3.1教育模式 以往的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医患协作的合约模式、以患有相同疾病的数个人为单位构成的群组模式等,都是以宣传单种疾病相关知识为目,已不再符合《纲要》规范下健康教育的战略目标,因此,必须构建符合大多数人的健康教育模式。例如,构建健康教育机构联合社区、社区进一步联合家庭的模式,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平台,教育机构为信息来源,有组织、有计划的定期定点接受健康生活相关知识、获取健康生活技术和用品。建立教育机构指导社区,社区监督、教育家庭,家庭成员互相督促的联合教育模式,使得健康教育知识全方位传授,健康技能大范围普及。.72.早在2008年,国家就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和健康课程是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和方法’9 J。对学校健康教育,《纲要》指出要综合使用课堂与实践结合、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等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填鸭式”教学模式,应当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运用与实践,促进课本知识生活化、健康理论实用化,通过多种教育模式结合的手段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3.2传播机制 据研究,通过对健康教育宣传内容的丰富,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多样手段开展,使得健康教育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能沉浸其中,能够大幅度提升健康信息的有效性。1 0。。3.2.1信息交流方式 医务工作者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他们进行的医学相关教育更加科学、可信。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患者跟医务工作者接触的机会,从病人挂号开始,至病人愈后出院,甚至到病人康复后一段时间,医务工作者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基础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医院建立健康信息交流平台、健康咨询门诊,促进公民和医务工作人员间对于健康信息的交流。3.2.2突出新媒体作用 所谓新媒体,是指由信息技术指导而形成的新型多种媒体宣传形式¨1I。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的迅速发展使得它可以作为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和掌握的重要方式¨2‘1 3I。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使用便捷、多功能、高效率等优势¨4I。因此,除了传统媒体,健康教育还可利用短信、邮件、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全民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健康技能的普及。3.2.3多种教育方式结合 除了通过医疗机构和新媒体对大众进行健康指导外,健康教育机构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开展有奖竞猜活动、联谊活动、各健康技能专项活动等,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工具包、健康教育手册等吸引大众参与活动并获得简单健康知识。3.3服务体系大众健康信息的获取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大众健康服务的提供相互关联ll 5I。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健康教育的服务能力,是保障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根本。《纲要》的颁布势必对健康教育服务机制有更高的要求。从全民健康教育的角度,健康教育的服务提供万方数据

 主国鳇压塾直21 11生!旦筮翌鲞筮!塑过程需要专业的健康教育机构,由其对大众进行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是构成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基本平台,在提高社会健康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16。”一。从学校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播不局限在体育运动方面,还应涉及疾病预防、保健、健康生活方式等,因此,需要开展区别于体育课程教育的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合理规划校园健康教育课程。在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时需注意,首先,以服务全民的健康素养为共同目标,科学组织健康服务体系;其次,除了普通的健康知识教育之外,健康教育服务机构还需不断研发促进健康生活的技能、工具及日用品,持续研究提高服务能力的方法,创新服务机制,保证服务质量;最后,提高各服务板块的协作和配合是保证健康服务效果的有效措施。3.4教育内容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育内容需要以适应新的健康教育目的为准则加以创新。最重要的,要由单种疾病的基础知识、治疗指导、检测指导转向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加强构建自觉、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塑造居民自愿、自主的健康行为。3.5人才培养机制 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是保证健康教育发展动力的根本要素和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源泉¨8‘19。。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的服务效果和水平与执业人员技能水准紧密相关。2¨2 2I。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教育方式多样,要求教育人员不仅具备医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多学科的机能,各相关部门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健康教育执业者的培养要同时兼顾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网络运用等,鼓励人才以医学为基本框架,跨领域、跨组织地拓展技能。3.6监测评价机制 对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进行过程与结果的监测评价,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各地区及各健康教育主体的组织、行动、保障、效果等进行监测评估;不定期的对居民的健康认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对成功的经验加以宣传并推广。我国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起步较晚,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尚属探索阶段。在《纲要》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创新原有的健康教育机制,使健康教育符合新·综述·时期的健康战略目标,遵循“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助推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参考文献[1]李莉如.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室的开展与应用[J].大家健康,2015,9(18):573.12j王功霞,张泽松,周红,等.围绝经期女性的综合保健措施与评价[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2):1002—1003.[3]李浴峰,复琴,刘华磊,等.我国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0):881—883.[4]孙浩林,傅华.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225—229.[5]肖砾,陶茂萱.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61—364.[6]蔡赛兰.不同年龄急诊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与内容需求调查[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6,34(5):375—377.[7]季雯.强化健康教育对慢性肾衰竭血透患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10):929—931.[8]百度百科.机制[EB/OL].[2016—12一01].http://baike.baidu.com/view/79349.htm[19]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EB/OL].(2008—12一01)【2017—03一0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1310690.htm.[10]葛翠洁,王强,李国良,等.多学科护理教育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提高糖尿病眼病认知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13):2063~2065.[11]郭天力,于欣平.新媒体平台上健康传播材料的构思与设计[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6):615—616.[12]吕巧红,徐水洋,吴青青,等.浙江省居民慢性病信息获取与新媒体利用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1):976—979.[13]冯竞.浅析健康传播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汇互补[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88—90.[14]赵加奎,林军,陆英.等.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10):919—921.[15]刘小利,张秀梅,李婧,等.国外公众健康信息素养运动的发展及启示[J].数字图书论坛,2011(2):13—16.[16]赵加奎,刘慧琳,魏晓敏,等.国内外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1):32—34.[17]陶根惠.重庆市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5):469—472.[18]林丰,汤捷.广东省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公平性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2):141—144.[19]张慧,李长宁,严丽萍,等.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从业人员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3l(4):405—407.[20]路瑞芳,卜.r睦强,徐瑜,等.福建省基层健康教育机构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巾国健康教育,2011,27(8):622—623.[21]兰蓝,冉孟冬,吕红亮,等.四川省公共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疲劳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546~548.[22]严丽萍,魏南方.2008年我国省市两级健康教育机构能力建设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l,27(2):104—107.[收稿日期]2017—04—06 [本文编辑]杨昕·73·万方数据

篇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XX 学 大学 2030-2030 年中长期发展暨 “ 十 四 五” 规划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 周年大会和清华大学 100 周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抓住当前战略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聚焦内涵与质量,统筹考虑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建设任务,制订《XXXX大学 2020-2030 年中长期发展暨“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中尚存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二五”、“十三五”的持续建设,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学校在质量水平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依然较大,高层次人才队伍依然不足、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与大科学时代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尚未显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1.学科发展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要求

 学科结构和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显性指标,我校学科建设不能完全适应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初步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但是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新的学科增长点尚未形成突破;二是整体水平与世界一流差距还很大,尤其缺少能够跻身世界一流的学科;三是保障创建一流学科的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交叉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在学科规划实施、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估之间还没有形成紧密的良性互动。目前,学校在国内具有绝对优势的学科为数不多,在世界一流学科中尚无一席之地,工科亟需拓展前沿研究领域,理科整体水平尚待快速提升,生命医学的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人文社科的发展依然滞后,新兴交叉学科产生与发展尚缺乏有效机制,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和学科结构优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教育模式尚不能完全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大学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但人才培养在国内的引领地位还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资源配置、人事聘用、考核评价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尚不完善,虽然把精英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但在引导教师潜心教学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优质教学资源尚无法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的支撑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与反

 哺机制不够完善,在科研反哺教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学生发展潜能与显性能力培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调等等问题上的“统筹能力”不够。三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博士生的独创性或原创性能力有待加强。

 3.师资队伍尚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一流的目标要求 学校的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的差距仍然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明显不足,大师级人才匮乏。学校缺乏活跃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和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数量不多。二是人才发展的环境建设需要加强,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人文氛围还不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和支撑条件还有待改善。三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职科研人员数量偏少,远远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不利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四是国际化水平不高,国际聘用的师资尚未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进行考核。海外名校博士和具有 1 年以上海外经历教师比例较低,外籍教师人数很少,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的教师数不多,与学校地位不相符合。

 4.科技创新尚不能完全适应承担历史使命的发展要求 学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在快速提升,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但是与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主要

 表现在:一是科研高峰不突出,真正属于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较少,高技术领域缺少“撒手锏”;教师中存在“论文导向”跟踪型科学研究的倾向,缺乏“问题导向”的原创性研究;二是创新基地的核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需求方面,对产业的引领性作用不明显,所具备的工程化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大科研的组织模式不够完善,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型综合实验室和跨学科研究中心不足,缺乏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科研大团队,尚未形成一支规模合理、科研为主的专职科研队伍;四是大科研管理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重大科研项目的自主策划、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仍很突出。

 5.体制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深化内涵建设的改革要求 学校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如学校财务工作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仅办学经费总量不足,而且限定性收入比例过大,难以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经费的分配过程中存在条块分割、重复投入问题;二是学科交叉壁垒现象突出,“院为实体”没有真正落实,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不利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三是校院两级管理纵向分权不够明确,影响和制约了学院活力的充分发挥;四是人事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分类发展理念尚需深化,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

 评估和激励机制;五是学校各项改革与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没有同步推进,现行的学术和人才评价标准与世界一流大学仍有较大差距。

 二、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变换迅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遭遇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新一轮全球性科技革命呼之欲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国家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力度,积极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年)》的实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为学校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也对学校各项事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1.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 党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现在到 2030 年,国家将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改造提升

 制造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海洋经济、循环经济、文化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国家将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国际金融、交通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学校应积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认真思考,主动谋划,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在服务好社会和产业的同时,加快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进程,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2.全球科技革命呼之欲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国际金融危机加速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步伐。未来 10-20 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正面临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这次世界科技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理工见长的 XXXX 大学应该积极开展前瞻性科学研究,创造出若干对未来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即将到来的世界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循环经济技术、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创制、现代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3.人才资源强国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年)》指出,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研究型大学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是时代赋予学校新的伟大使命,既提高了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引进和聚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高地,更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和潜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要培养出大批满足各行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未来精英人才。

 4.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断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年》和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指出“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政府将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

 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将教育事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985 工程”专项经费的大幅增长为学校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长期可靠的资源保障,同时党中央也对“985 工程”建设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更高的办学要求,学校要在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同时为国家做出更突出的贡献,在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的大学文化。

 5.协同创新理念引领发展 当今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学科之间、科技与经济之间、国家之间的创新互动日益紧密,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指出“迫切需要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

 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项目为载体,推动学校积极走出校门与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开展科研合作。这将要求学校在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机制体制改革的力度。

 6.区域经济融合走向深化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要以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为理念,以创新为驱动力,向长三角联动发展转变。到 2030 年要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这为学校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学校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学校应聚焦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及时调整相关

 学科结构,加快知识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效率,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7.学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设,学校顺利完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开始向重点突破、优势凸显的第二个战略目标迈进。学校正面临着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阶段的转变,由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阶段的转变,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阶段的转变,由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阶段的转变。目前,学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正处于改革攻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化内涵,提升质量”是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抓手和着力点。学校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转变现有发展思路,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既要统筹近期建设目标,又要兼顾长期建设任务;既要提升综合实力,又要形成优势特色;既要保证绩效指标的完成,又要着眼于社会声誉的提升,努力实现办学质量有全面的提升,人才培养改革有新的突破,队伍结构优化有根本进展,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更突出的贡献。加快构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的内涵式历史性跨越。“三步走”战略中第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三、指导思想

 在新的历史阶段,学...

篇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dash;—学习解读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主讲人:XXX 时间:20XX.XX“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医疗卫生相关支撑能力和健康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民健康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前 言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规划》确定了七项工作任务。一是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二是全方位干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和伤害预防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环境健康与食品药品安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三是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完善生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保护妇女和儿童健康,促进老年人健康,加强职业健康保护,保障脱贫地区和残疾人等相关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四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纲 要 》 指 出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快补齐服务短板。五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夯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基础。六是做优做强健康产业。推动医药工业创新发展,促进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制造生产,促进社会办医持续规范发展,增加商业健康保险供给,推进健康相关业态融合发展。七是强化国民健康支撑与保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促进全民健康信息联通应用,完善卫生健康法治体系,加强交流合作。《规划》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各方参与,做好宣传引导,强化监测评价,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纲 要 》 明 确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纲 要 》 全 文 如 下

 — — 学 习 解 读 《 “ 十 四 五 ” 国 民 健 康 规 划 》 — —目 录一 规划背景二 总体要求三 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四全方位干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五 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六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七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八 做优做强健康产业九 强化国民健康支撑与保障十 强化组织实施

 — — 学 习 解 读 《 “ 十 四 五 ” 国 民 健 康 规 划 》 — —规划背景一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启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0.25%提高到23.15%,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74元,多数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不断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转运体系基本建立,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和干预持续加强,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 、 规 划 背 景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全部取消,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面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基本药物数量从520种增加到685种,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形成常态化机制,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序推进;社会办医稳步发展,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健康扶贫任务全面完成,832个脱贫县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部脱贫县并向乡镇卫生院延伸,历史性消除脱贫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高血压等4种慢性病患者优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户成功脱贫,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独特优势日益彰显。一 、 规 划 背 景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经过努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至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93岁,婴儿死亡率从8.1‰降至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0.7‰降至7.5‰,孕产妇死亡率从20.1/10万降至16.9/10万,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7.7%。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持续存在,一些已经控制或消除的传染病面临再流行风险。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患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食品安全、环境卫生、职业健康等问题仍较突出。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康复、护理等需求迅速增长。优生优育、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亟待加强。需要加快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一 、 规 划 背 景

 — — 学 习 解 读 《 “ 十 四 五 ” 国 民 健 康 规 划 》 — —总体要求二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二)基本原则。健康优先,共建共享。加快构建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完善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二 、 总 体 要 求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预防为主,强化基层。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推动资源下沉,密切上下协作,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提高质量,促进均衡。把提高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作为重点,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城乡、区域、人群之间资源配置、服务能力和健康水平差异。改革创新,系统整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破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处置能力。统筹预防、诊疗、康复,优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二 、 总 体 要 求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挥,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例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能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适应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综合救治能力显著提升。——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寄生虫病、重点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病危害持续得到控制和消除,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二 、 总 体 要 求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分级诊疗格局逐步构建,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医疗卫生相关支撑能力和健康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健康服务、医药制造等健康产业持续发展。——国民健康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健康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逐步建立,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二 、 总 体 要 求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主要发展指标展望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体系,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人均健康预期寿命逐步提高。二 、 总 体 要 求

 — — 学 习 解 读 《 “ 十 四 五 ” 国 民 健 康 规 划 》 — —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三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一)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定位,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军民融合、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强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落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与城乡社区联动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础。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探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推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发展。持续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等项目,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科学动态调整,做到有进有出,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对接协同。三 、 织 牢 公 共 卫 生 防 护 网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充分发挥国家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作用,探索建立跨区域疫情监测站点,实现不明原因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及时报告。研究建立完善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机制,依托公共卫生、动物疫病、口岸检疫、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系统拓展信息报告渠道,打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渠道,开通社会公众主动报告渠道。压实信息报告责任,明确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等具体要求。健全风险评估方法和制度,提高监测分析、综合评价和潜在隐患早期识别能力。(三)健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发挥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实现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等环节职责清晰、无缝对接,确保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规范决策主体和处置原则,明确相关部门及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三 、 织 牢 公 共 卫 生 防 护 网

 学习解读《“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完善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和处置流程,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完善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机制。依托大型综合医院,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卫生应急队伍,提高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国家救援力量整体调动与支援机制。(四)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全面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留观室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急诊、重症、呼吸、检验、麻醉、消化、心血管、护理、康复等专科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依托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发挥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作用,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中医疫病防治能力。进一步完善地市级传染病救治网络,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提升边境地区执法执勤力量科学应对重大疫情能力。加强医疗机构应急物资配置,鼓励企业、机关单位和居民参与储备,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调配协同联动机制。三 、 织 牢 公 共 卫 生 防 护 网...

篇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学院 201 5—2020 专业发展规划

  为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打造学校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特色, 进一步构建具有我校鲜明特色和发展优势的专业体系,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编制&lt;高等学校专业发展规划&gt;工作的通知》( 浙教电传[2014] 242 号)

 精神, 为规划和指导学校“十三· 五” 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 特编制《嘉兴学院 2015—2020 专业发展规划》。

 一、 学校办学定位及其发展规划思路 “十三· 五” 期间, 学校将继续坚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坚持“立足嘉兴、 联系行业、 服务全国、 面向世界”, 把嘉兴学院办成一所有特色、 善创新、 重应用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在学科专业发展思路上, 学校将按照“发挥经管传统优势、 突出工科应用特色、 推进医学精英教育、 夯实文理支撑作用” 的发展思路,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重点发展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经管、工科、 医学等方面的应用类专业, 开展应用技术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形成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二、 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 “十二· 五” 期间, 根据学校“教学型、 应用型、 地方性” 的办学定位, 按照“优化结构、 深化内涵、 提高质量、 培育特色” 的专业建设思路, 不断深化内涵建设, 积极推进开放开学, 着力提高学科专业水平, 在广大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的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综合改革顺利推进、 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专业特色逐步彰显。

 1. 专业布局得到优化 近年来, 学校按照“做强经管、 做大工科、 做优文理、 做精医学”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 在工学、 经济学、 管理学、 理学、 医学、 文学、 艺术学、 法学、 教育学等 9 大学科门类中, 根据学科发展的自 身优势, 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特征, 以增量改革为主要手段,

 有选择地发展新专业, 截止目 前, 本科专业已达 51 个, 形成了 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发展目 标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布局, 在校生总规模达到 1. 5 万余人。

 2. 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注重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也取得了 出色的成效:

 建成 10 个浙江省重点专业、 19 个校级重点专业; 经济学专业被列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 试点项目 ; 经济学、 会计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浙江省优势专业, 均被列为浙江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 纺织工程、 金融学、 临床医学、人力资源管理、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 6 个专业成为浙江省特色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3.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学校根据 “教学型、 应用型、 地方性” 的办学定位,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 发挥学科综合优势, 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目 前, 全校已形成涉及近 20 个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日 语”、“法务会计”、“服装营销”、“纺织贸易” 等复合型创新人才受到了 用人单位的欢迎。

 另 一方面, 传承学校联系有色金属行业的优良传统, 紧密联系地方优势产业, 利用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办学资源优势, 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 探索“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的特色办学路径。

 学校与中国第三大期货公司----五矿期货有限公司深度合作, 联合举办金融学“证券期货班”; 与中国铝业公司深度合作,举办“中铝会计班”; 与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应用化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与喜力啤酒合作, 培养涉及生物工程、 机械、 物流等多个专业的系列应用型人才; 与华城制衣集团合作,培养服装设计与营销人才, 等等, 这些合作项目 有效提升了 我校专业建设的内涵, 提高了 人才培养的质量。

 此外, 学校还适时推出 了 卓越人才培养等创新人才培养试点项

 目 , 现有纺织工程、 金融学、 人力资源管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 临床医学、 法学等 6 个专业参与试点, 目 前运行状况良好。

 三、 社会人才需求趋势与学校新增专业选择 ( 一)

 未来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 从目 前我校学生的生源来看, 约有 2/3 来自 本省, 1/3 来自 外省,而从近年来的就业去向情况来看, 来自 浙江的学生基本在本省就业,而来自 外省的学生也有很大一部分在浙江省或者长三角地区就业,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这主要缘于学校的专业设置较好地贯彻了“服务地方” 的办学宗旨。

 基于这样的现实, 我校专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预测也应该以浙江省和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取向。

 根据有关预测, 未来 20 年, 长三角地区的上海都市经济圈有可望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纽约都市经济圈的世界第二大都市经济圈, 到2030 年, 长三角地区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服务业占 GDP 比重将大大超过第一、 第二产业总和, 其中, 上海服务业比重将在 80%以上。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 将日 益向上海、 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聚集, 而先进制造业的分布则趋向于二、 三线城市以及其他沿海地区。

 《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中提出,要大力开发交通运输设备、 纺织装备、 电力设备等装备制造人才, 纺织服装、 皮革塑件、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通用设备制造、 建筑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以及石化、 船舶、 钢铁等先进临港产业人才; 大力开发研发设计、 金融财会、 现代物流、 信息服务、 科技服务、 商务会展、 批发分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 电子商务、数字传媒等新兴服务业人才以及商贸、 旅游和房地产等传统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需要的人才; 大力开发新能源、 新材料、 物联网、 生物、节能环保、 先进装备制造、 新能源汽车、 海洋开发、 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大力开发教育、 政法、 宣传思想文化、 人文社会科学、 公共卫生、 社区建设、 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的专门人才, 造

 就一支专业水平高、 职业道德好、 服务能力强的社会建设人才队伍。大力开发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人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需要的政法人才, 从事理论研究宣传、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 新闻、 出版、文艺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需要的文化人才, 公共卫生服务、 医疗服务、全民健身需要的医疗卫生人才、 体育人才, 灾害预报预警、 防御调度、抢险救灾、 应急救援、 灾害信息管理需要的防灾减灾人才。

 ( 二)

 我校拟增设专业的选择原则 1.

 面向市场原则 在需求方面, 新增设专业必须在浙江省、 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稳定的人才需求; 在供给方面, 该专业在浙江省的布局不多。

 基本判断依据为:

 权威机构( 部门)

 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分析、 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近年招生录取情况分析等。

 2.

 面向未来原则 新增设专业要面向未来, 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要符合各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基本判断依据是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人才发展规划等。

 3.

 符合学校战略定位原则 专业选择要符合学校“有特色、 善创新、 重应用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的战略定位, 专业布局要符合学校“发挥经管传统优势、突出工科应用特色、 推进医学精英教育、 夯实文理支撑作用” 的专业发展方向。

 4.

 专业发展基础与专业之间相互支撑原则 新增设专业必须具备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 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 教学用房、 图书资料、 仪器设备、 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 并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新增设专业的申报, 必须同时处理好其与现有相关专业的交叉重叠等问题, 提出优化方案。

 ( 三)

 拟增设新专业及其增设依据

 1.

 拟增设的新专业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结合学校学科与专业发展, 以及师资队伍和实验条件的实际,“十三· 五” 期间, 我校拟增设以下 6 个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 知识产权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2、 增设依据 ( 1)“机械电子工程” 专业和“车辆工程” 专业 这两个专业均有良好的市场需求, 根据“职友网” 的就业形势分析资料, “机械电子工程” 2014 年度就业排名 在全部 12 个机械类专业中排第 3 位, 在整个工学大类的专业中排第 15 位 ( 共 204 个);“车辆工程” 专业在全部 12 个机械类专业中排第 4 位, 在整个工学大类的专业中排第 19 位。

 这两个专业在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均有很好的市场人才需求保证。

 目 前, 嘉兴的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迅速发展,涌现出了 一批科技含量高、 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 逐渐形成了 集中、集聚、 集群发展的态势; 而浙江省也注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然而, 技术设备以及人才等资源缺乏, 研发能力不强, 导致汽车零件更新换代步伐滞缓。

 因此, 开设车辆工程专业促进浙江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这两个专业的设置, 旨在解决目 前机电学院“机” 与“电” 联系还不够紧密的问题, 设立该专业后, 机电学院的专业才能够真正形成“机器换人” 的实际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专业群( 链), 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专业发展问题是:

 梳理与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 专业的关系问题, 合理化两个专业的发展定位; 同时,处理好“测控技术与仪器” 专业定位的调整问题。

 ( 2)“数字媒体艺术” 专业 统计资料显示, 数字传媒技术人才以每年 20%的人才需求增长和30% 的薪资增长, 使“数字媒体艺术” 等相关专业成为热门选择。“数字媒体艺术” 专业指向现代服务业, 该专业在长三角地区的人才需求

 旺盛, 而“嘉兴· 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海宁· 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 等的建设, 将进一步提升设计、 传媒动漫、 创新型互联网、 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人才需求。

 该专业的设置, 将与我校现有的艺术设计类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脑艺术设计( 专科)

 等专业形成专业链, 相互支撑, 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 突出这一专业链的应用性和学科特色。

 ( 3)“知识产权” 专业 近年来, 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迅速, 人才需求也迅速上升, 根据“职友网” 的就业形势分析资料, “知识产权” 专业在 5 个法学类专业中就业排名 第 1 位, 而在整个法学大类中排名 第 2 位。

 华东政法大学等 18 所高校设置该专业, 我省有 4 所。

 设置该专业, 意在进一步体现我校法学类专业对工学专业发展的支撑性。

 该专业将利用我校多学科的优势, 依托现有法学专业, 以及各工科专业, 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法学与机械电子等工科相结合的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

 这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发展方向。

 ( 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 拟增设该专业, 是出于对清洁能源( 太阳能、 风能等)

 新能源产业良好发展前景的考虑, 也是对浙江省( 尤其是嘉兴市)

 该产业发展基础的重视, 具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该专业为国家新专业目 录中新出现的特设专业, 目 前开设院校不多, 我省仅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设有该专业。

 与此有较强相关性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全部 11 个能源动力类专业中就业排名 列第 3 位。

 我校拟增设该专业更是基于一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 可以与建筑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的相关专业有很好的相互支撑, 另 一方面, 也意愿能够与“机械电子工程” 和“车辆工程” 等专业形成专业链, 实现专业的纵向集聚发展格局。

 ( 5)“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专业

 浙江省在 2013 年提出“五水共治”战略, 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 推进转型升级的伟大战略, 因此对具备水资源规划、 设计、 施工、运营、 管理及科研工作能力的专业毕业生, 需求正日 益增加。

 这也是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基本保证。

 目 前, 我国开设本专业的共有 124 所学校, 浙江省有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科技学院等 5 所。

 该专业的设置, 能够与我校现有的土建类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等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专业群。

 四、 专业发展规划的目 标、 思路、 原则及任务 ( 一)

 专业发展目 标 经过 5-6 年的建设与发展, 到“十三· 五” 末, 通过专业的动态调整, 学校的专业总量略有增长, 专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通过内涵建设, 专业特色日 益显明,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经管类专业的传统优势得到提升, 会计学、 经济学等部分专业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

 ——通过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的一体化发展, 纺织服装、 车辆工程等为核心的纵向一体化专业群的应用特色得以凸显, 至少在浙江省内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打造物流管理、 数字媒体艺术、知识产权等与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的特色, 同时牵引 其他相关专业的一体化发展;

 ——通过推进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探索医学类专业的精英教育教学模式, 成为浙北地区重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规模:

 全校本科专业总量控制在 55 个左右, 本科在校生规模稳定在 1. 5~ 1. 6 万人之间;

 结构:

 到 2020 年, 学校的本科专业布局为:

 工学类专业 27 个左右; 经管类专业 11 个左右; 文理法等基础类专业 9 个左右; 医学...

篇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规划

 农业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关于印发

 《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

 发展规划 ( 2015- 2030年 ) 》的通知

 农种发 [2015] 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 业 (农牧、农村经济) 厅 (委 、局) 、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委、局) 、财政厅 ( 局)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发展 改革委 、财务局,各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 [2011] 8号) 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国办发 [2013] 109号) 精神,加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

 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对现代种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农业部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

 技部、财政部同意,编制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5- 2030年) 》,现予以

 印发。请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和行动计划,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 ,认真组织实施 ,确保

 取得实效。

 附件:《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5- 2030年) 》

 附件

 农业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2015年2月28 日

 全 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 201 5—2O30年 )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 农业 科技 原始创新 、现

 代种业发展 的物质基础 ,是保 障粮食安全 、建设

 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具有公益性、基

 础性、长期性等显著特点。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

 发 [2011] 8号 ) 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

 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 国办发 [2013]

 109号 ) 精神,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对现代种业发

 展的支撑作用,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O06—

 2020年) 》,制订本规划。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一

 、 规划背景

 (一) 主要成效

 新 中国成立以来 ,我 国先后开展了两次全 国

 性大规模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及多次专项考察

 搜集,挽救了一大批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和野生

 近缘种及其特色资源。建立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

 源保存长期库 、中期库 、种质圃、原生境保护点和

 国家基因库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截至 目

 前,我国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48万余份,其中国家

 长期保存350多种农作物的种质资源44万份,位居

 世界第二。对所保存的种质资源进行了基本农艺

 性状鉴定 ,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和抗逆性 强的

 种质资源 ,对部分 特异资源进行了基 因组测序与

 功能基 因研究 。初步建立了表型与基 因型相结合

 的种质资源鉴定评 价体系,开展了种质资源创新

 研究 ,利用多样化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中的优

 异特性,创制了_一批新材料。构建了种质资源展示

 和共享平台,近1O年累计向国内分发、国外交换种

 质资源35万余份 (次) ,为农作物育种与基础研究

 提供了支撑。

 (二) 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尚不

 适应现代农作物种业 发展 ,面临着新 的挑战。一

 是特有种质资源消失风险加剧。随着城镇化 、现

 代化 、工业化进程加速,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外

 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影响,以及30年来未开展全国

 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致使我国种质资源本底

 不清 、地方品种和野生种等特有种质资源丧失严

 重,如广西壮族自治区1981年有野生稻分布点1342

 个,目前仅~U325个。二是优异资源和基因资源发

 掘利用严重滞后。现有48万余 份种质资源 已开展

 深度鉴定 的仅 占2%左右,种质 资源 表型精准鉴

 定、全基 因组水平基 因型鉴定 以及新基因发掘不

 够,难 以满足品种选育对优异新种质和新基因的

 需求,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种质

 资源保护与鉴定设施不完善。现有库 ( 圃) 保存容

 量不足 、覆盖面不广 分区域 、分作物表型精准鉴

 行业规划

 定基地和规模化基因发掘平台缺乏,野生资源原

 生境保护与监测设施亟待加强 。四是种质资源有

 效交流与共 享不够。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 ,机制

 不健全 ,种质 资源国际交流受限 ,部分种质资源

 流失。我国种质资源研 究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不科

 学、共享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不稳定,优异种质

 资源难以有效利用。

 (三) 发展趋势

 随着种质资源利用价值 越来越大 ,已事关 国

 家核心利益,其保护和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

 重视。一是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呈现出从一般保

 护到依法保 护、从单一方式保护到多种方式配套

 保护、从种质资源主权保护到基因资源产权保护

 的发展态势。二是鉴定评价越来越深入 。对种质

 资源进行规模化和精准化鉴定评价,发掘能够满

 足现代育种需求 的优异资源和关键基 因,已经成

 为发展方 向。三是保护和鉴定体系越来越完善。

 世界大多数国家均建立了依据生态区布局,涵盖

 收集 、检疫、保存 、鉴定 、种质创新等分工明确的

 农作物种质资源国家公共保护和研究体系。四是

 共享利用机制越来越健全。随着 《生物多样性公

 约》《粮食 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等国际

 公约的实施,国家间种质资源获取与交换日益频

 繁,已经形成规范的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机制。

 二 、总体 思路 、基 本原则与发

 展 目标

 (一)总体思路

 围绕 农业科 技原始创新和现代 种业 发展的

 重大需求 ,以 “广泛收集 、妥善保存、深人评价、

 积极创新、共享利用” 为指导方针,以安全保护和

 高效利用为核心,突出系统性、前瞻 I生和创新性,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集中力量攻克种质资源保

 护和利用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 ,进

 一

 步增加我国种质资源保存数量、丰富多样性,发

 掘创制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为选育农作物新品

 种 、发展现代种业、保 障粮食安全提 供物质和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5

 行业规划

 术支撑。

 ( 二 ) 基本原则

 1.坚持异位保存与原位保护相结合。加强农

 作物种质资源库 (圃) 保存,提升种质资源保存水

 平 ;开展原生境保护,对大宗农作物野生近缘植

 物以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集中分

 布区进行重点保护。

 2.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加强农作物种质

 资源收集保护与深度发掘的协同研究,推进种质

 资源在保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保护的协调发展 ,切

 实发挥种质资源在解决农业科技重大问题中的支

 撑作用。

 3.坚持能力建设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完善农

 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件平台建设,健全种

 质资源收集 、保存 、鉴定 、创制等管理制度,创新

 绩效评价与人才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农作物种质

 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能力和效率。

 4.坚持资源共享与产权保护相结合。建立农

 作物种质资源登记制度,实行差别化管理 、权益

 化激励。对公共资源依法 向全社会 开放,对创新

 资源依规赋权交易,按规定或约定实现有效共

 享。

 5.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投入相结合。建 立以

 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

 机制,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稳定支持。

 ( 三 ) 发展目标

 1.珍稀、野生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优异

 资源得 到有效引进,资源保存总量大幅提升,结

 构优化。~1J 2020年,新增种质资源7万份,保存总

 量达55万份,其 中国家长期保存50万份,引进资源

 比例提高到25%;~[]2030年,再新增种质资源23

 万份,保存总量达78万份,其 中国家长期保存70万

 份,引进资源比例提高~1J30%。

 2.攻 克一 批种质资源保 护与利用的关键技

 术 ,发掘一批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基因,创制一

 批突破性的新种质。~1J2020年,完成5万份种质 资

 源的重要性状表型精准鉴定、全基因组水平基因

 型鉴定及关联分析,发掘和~,JN soo份有重要育

 种价值的新种质。~1J2030年,再完成10(7亍份种质资

 源的重要性状表型精准鉴定、全基 因组水平基因

 型鉴定及关联分析,再发掘和~,JN moo份有重要

 育种价值的新种质,为新品种培育奠定坚实的物

 质基础。

 3.构建由种质保存库 ( 圃) 、原生境保护点、鉴

 定评价 (分 ) 中心、信息网络平台组成的全国农作

 物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体系。到

 2020年,基本完成种质资源保存库 ( 圃) 和鉴定评

 价 (分) 中心认定与完善;~1J2030年,基本完成原

 生境保护点、监测预警中心 ( 站) 及国家种质资源

 数据库、信息查询、展示分发体系完善与补充建

 设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全面普查、系统收集我 国农作物种质 资源 ,

 重点引进作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 中心的优异种质

 资源。对新收集 的资源进行 编 目、入库 ( 圃 ) 保

 存,对特异资源和重要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通

 过试管苗 、超低温、DNA等方式进行复份保存。

 (二)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深度发掘

 建立高效完善 的种质资源鉴定评 价、基 因发

 掘与种质创新技术体系,规模化发掘控制作物产

 量、品质、抗逆 、养分高效利用等性状的基因及

 其有利等位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 ,创制高产、优

 质、高效、广适、适合机械化等目标性状突出和有

 育种价值的新种质。

 (三) 深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

 开展不同民族、特定环境与各类植物及其类

 群相互作用的演变趋势研究 ,阐明种质资源与社

 会 、环境协同进化规律和有效保护机制;开展农

 作物起源与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阐明野生种、

 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演化关系,以及地方品种

 和骨干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

 (四)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

 定期监测种质库 (圃) 和原生境保护 保存资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 部公报

 源的活力与遗传完 整性 ,及 时繁殖与复壮 ,实现

 安全保 护。完善种质资源分类管理标准 ,为种质

 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行业规划

 并提供网上查询、申请、获取服务,定期发布优异

 种质资源 目录,各网点负责优异种质资源的展示

 和分发。

 四、体系建设及布局

 五、重点行动计划

 (一) 完善以长期库为核心,以中期库、种质

 保存圃和原生境保护点为依托的国家农作物种

 质资源保护体系

 研究制定种质资源库 ( 圃) 认定标准 ,对现有

 种质资源库 ( 圃 ) 进行认定。完善水稻 、小麦 、油

 菜等现有l0座中期库设施;拓展苹果、柑橘、牧草

 等现有60个种质圃保存能力;新建一批综合性种

 质圃,承担相应 区域 的多年生、无性繁殖作物及

 牧草种质 资源的保存 ;完善并建设一批野生近缘

 植物原生境保护点,承担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和监

 测,各地也要建立加强本区域内特色农作物种质

 资源的保存设施 ,作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

 体系的补充。

 (二 ) 拓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 (圃 ) 功

 能,建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体系

 依托现有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 中心,拓

 展功能,开展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

 大规模表 型精准鉴定、基因型高通量鉴定、功能

 基因深度发掘,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综

 合 中心;在 全国一级生态 区,从现有种质资源库

 ( 圃) 、品种改良( 分 ) 中心等,择优建立一批农作

 物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区域 ( 分 ) 中心,承担适宜

 该 区域 生态环境 的种质资源表型精准鉴定,以及

 国外引进资源的观察试种等任务。

 (三 ) 完善以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为核心,种质保存库、种质保存圃、原生境保护

 点、鉴定评价中心为网点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

 共享利用体系

 依托现有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种质保存库 ( 圃) 、原生境保

 护点、鉴定评价 中心等网点负责原始数 据采集 、

 提交,数据信息系统实时汇集、处理、发布信息,

 围绕上述主要任务,在做好种质 资源保护和

 研究 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抓住最紧迫、最关键 、最

 薄弱的环节,组织开展几项重点行动计划。

 (一)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

 集行动

 我国分别于l956—1957年和1979- 1983年对

 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普查。三十多

 年来 ,气候 、自然环境、种植业结构和土地经营形

 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必要对我国农作物种质资

 源进行第三次普查与收集。

 研究制定粮食、园艺、牧草等不同作物种质资

 源的普查与收集技术规范。全面普查我国2000多

 个农牧 业县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作物种质资源的

 分布、演化与利用情况 ;系统调查我 国多样性富

 集中心和边远地区的各类种质资源,了解当地居

 民对不 同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认知、保护和利用途

 径,重点收集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抢救 』生收集濒

 危 、珍稀野生近缘种。

 通过计划实施 ,进一步查清我国农作物种

 质资源家底 ,明确不同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和演化特征 ,预测今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变化趋

 势,提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策略,

 收集种质资源10万份,入库保存7万份。

 该计划由农业部会 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地

 方参与 ,国家级专业科 研院所为技术依托 ,组织

 全国相关单位,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全面

 普查、系统调查与收集。

 实施时间为2015- 2020年。

 (二)农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与交换行动

 我国农作物种类丰富多样 ,但许多重要的农

 作物如小麦、玉米 、马铃薯 、油菜、紫花苜蓿等并

 不起源于我国,迫切需要引进这些作物的优异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7

 行业规划

 质资源。

 加强与东南 亚、西亚 、拉丁美洲等玉 米 、小

 麦 、马铃薯等作...

篇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dquo;共建共享、全民健康” 《“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 》

 新形势下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 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 人民健康优先发展。

 健康优先

 切实把卫生与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要坚持在发展理念中充分体现健康优先 • 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 • 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 • 在财政投入上着力保障健康需求

 努力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卫生与健康服务。

  • 10 月25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 《 “ 健康中国2030 ” 规划纲要 》

 未来15 年 全球健康目标 :

 •确保各年龄的人群享有健康的生活,促进健康福祉。

 9 项子目标 :

 •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70/10万以下; •新生儿死亡率降低至12 ‰ 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至25 ‰ 以下; •终止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流行,防治肝炎,水传播疾病; •将非传染性疾病早死率降低1/3,促进精神卫生;

 • 加强滥用药物的预防和治疗,包括麻醉药品滥用和酒精有害使用; • 2020年,全球道路交通死亡数量减少一半; • 确保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的普遍可及; • 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经济风险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和疫苗; • 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环境污染导致的死亡和患病。

 概述 总体战略 普及健康生活 建设健康环境 优化健康服务 发展健康产业 完善健康保障 强化组织实施 健全支撑与保障

 第一篇

 总体战略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指导思想

 共建共享 战略主题 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 基本路径。

 从 供给侧和 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全民健康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 根本目的。

 立足 全人群和 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

 战略目标 2050 年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2030 年 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2020 年

 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 指标 2015 年 2020 年 2030 年 健康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34 77.3 79.0 婴儿死亡率(‰ )

 8.1 7.5 5.0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10.7 9.5 6.0 孕产妇死亡率(1/10 万)

 20.1 18.0 12.0 城乡居民达到 《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 》 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

 89.6 (2014年)

 90.6 92.2 健康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10 20 3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亿人)

 3.6 (2014年)

 4.35 5.3

 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 指标 2015 年 2020 年 2030 年 健康服务与 保障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9.1/18.5 (2013年)

 比2015年降低10% 比2015年降低30%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2 2.5 3.0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29.3 28左右 25左右 健康环境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76.7 >80 持续改善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 Ⅲ 类水体比例(% )

 66 >70 持续改善 健康产业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万亿元)

 - >8 16

 第二篇

 普及健康生活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到2030年基本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

 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引导合理膳食 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开展控烟限酒 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

 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

 促进心理健康 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 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加强全国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早发现、早治疗成瘾者。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

 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 为什么要 “ 普及健康生活 ” ?

 生物学 (遗传和心理)

 环境(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

 卫生服务 行为与生活方式

  吸烟人数超过3亿 15岁以上人群经常饮酒率达9.5% 居民每天烹调用盐达10.5克,远超过世卫组织推荐量 15岁以上人群不主动体育锻炼率达72%;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达30%,肥胖率近12%

 1990-2030 年不同场景下四大类慢性病早死死亡率变化趋势

 第三篇

 优化健康服务

 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防治重大疾病 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强口腔卫生,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

 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到2030年,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

 1.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实现医防结合。

 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

 3.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建立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

 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

 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名录。

 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继续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实施健康儿童计划。

 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

 提高妇幼健康水平 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动医养结合。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居家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发展。

 促进健康老龄化 制定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

 制定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

 维护残疾人健康

 • 为什么要 “ 优化健康服务 ” ?

 2003 — 2015 年人均就诊次数和住院率

 2003-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就诊次数由3.07次(2004)增加到5.6次,增长82.4%。住院率由4.69%增加到15.3%,增长226.2%。(2016年5.8次和16.5% )

 • 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瓶颈 医疗卫生供给能力不足

 资源错配与逆向流动(三虹吸)

  资源  患者  费用

 门急诊人次数变化:

 住院人次数变化:

 床位数变化:

 2014 年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均次费用比较

 2015 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构成:

 医院支出超过 54% % ,而经合组织的均值为 38 %(OECD 2015) ) 。

 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整合型服务体系 • 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模式,旨在以病人和社区为中心,提供及时、全面的一体化服务。

 

 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联系 

 以团队为基础的人口健康责任制 

 卫生信息化 

 改变以医院为重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

 患者参与和自我管理

 第四篇

 完善健康保障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和经办管理。

 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

 完善 全民医保体系 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

 全面实现医保智能监控。加强医疗保险基础标准建设和应用。

 到2030年,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

 健全 医保管理服务体系 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

 到2030年,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积极 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完善国家药物政策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保障儿童用药。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

 按照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 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规范医药电子商务,丰富药品流通渠道和发展模式。

 完善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

 完善药品储备制度和应急供应机制。提高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 为什么要 “ 完善健康保障 ” ?

 老龄化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由缓慢增长型向负增长型转变,预计203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将占全部人口的17.3%。

 中国调整现有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窗口期,比OECD国家短得多,以目前的速度推算,中国将在26年内完成法国走了115年的老龄化进程。

  “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 8—10 倍

 城镇化

 01,0002,0003,0004,0005,000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城镇化率(%)人均卫生支出(美元)

 卫生总费用(2015 年)

 • 总费用:4万亿(药品费用占到了37%)

 • 政府、社会与个人支出:31%,39%和29% • 占GDP的比重:6%(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社会资本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增长24% • 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2400亿,增长50% (2016年,3100亿/30%)

 • 人均药品费用超过了1100元。

 • 三项保险制度筹资的年度增长分别为5.6%,15.2%和15.5%,与2011年的25%,68.1%和55.8%相比大幅回落。

 • 预计2016年?增长10%,增速大幅趋缓(1/2)。

 第五篇

 建设健康环境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

 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

 力争到203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50%,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全覆盖。

 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

 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

 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

 建设健康城市和健...

篇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察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 景 目 标 纲 要2021 年 6 月

 根据《中共乌兰察布市委关于编制乌兰察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〇 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编制《乌兰察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阐明我市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凝聚全社会共识,把我市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一篇 科学研判 开启全面现代化新征程客观审视我市“十三五”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科学洞悉我市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我市阶段性特征所蕴含的战略机遇期新内涵新特征,明晰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第一章 砥砺奋进书写新篇章“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令人鼓舞。第一节 发展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826.91 要 要

 亿元左右,年均增速 5.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1565.6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成启运,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全国首批建设名单。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南贵北乌·草原云谷”成为城市新名片。旅游收入年均增长 13%以上,被《人民日报》评为“避暑十大凉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国内首个陆上单体规模最大的 600 万千瓦平价外送风电基地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启动实施,蒙京石墨新材料科技研究院挂牌运营。乌兰察布国家农业科技园通过验收, “中国马铃薯之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中国燕麦之都” “中国草原酸奶之都”成功命名, “乌兰察布燕麦”等 10种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三大攻坚战”取得新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累计约29.1 万人全部告别了绝对贫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内的国家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完成期内隐性债务化解任务, “十个全覆盖”十项工程和直接相关项目拖欠工程款全部化解。累计化解不良贷款 86.86 亿元,金融风险得到有序处置。鼠疫、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范。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主要污染排放指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以内,地表水国控断面总体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空气质量综合评价全部达标,2020 年中心城区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94.8%,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低至 22 微克 / 立方米,土壤污染防治和重金2 要 要

 属减排力度加大,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乌兰察布机场建成通航,京呼高铁顺利通车,集大原高铁开工建设,大跨步迈进“航空时代”和“高铁时代”。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1.7 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约占全市总里程的 21%,公路路网密度提高到 31.2 公里 / 百平方公里,成为全区公路网最密集的盟市之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先行布局,建成主备双路直通北京专用光缆,数据中心服务器签约规模达到 190 万台,被评为“中国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中心城区接入“陕京四线”天然气长输管道。建成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安全饮水工程惠及 40 多万农牧民。城乡建设开创新局面。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9.7%。

 “一市两区三组团”的中心城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集宁新区成为重要增长极。城市公用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率均进入全区前列,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面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提升行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100%的嘎查村开通客运班车,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 87.3%, “厕所革命”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全部乡镇和行政村实现光纤入户。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工程 144.54 万亩,重点区域绿化 81.79 万亩,建设特色经济林 30 万亩。产业生态化取得积极进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超过 65%,万元地区生产总3 要 要

 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 2015 年下降 25%和22%。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基本完成,全面实行河长制。《岱海黄旗海保护条例》《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辉腾锡勒草原保护条例》《乌兰察布市粉尘污染防治条例》和《乌兰察布市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条例》颁布实施,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和中心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矿山恢复治理有序推进,工矿企业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 90%,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3 个工作日内,行政审批按时办结率 100%。农村牧区改革稳步实施,土地确权、 “两区”划定、农垦改革基本结束,嘎查村清产核资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高水平承办中蒙博览会,莫斯科国际物流园建成运营。跻身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七苏木保税物流中心(B 型)封关运营,累计发行中欧班列 453 列,占全区的 41%。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 60%,被评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京蒙合作不断深化,呼包鄂乌协同发展,乌大张区域合作取得进展。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成功引进华为、苹果等一批世界 500 强企业。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534 元和 13009 元,比 2010 年翻一番,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过 8.1 万人。教育事业优质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5%以上,11 个旗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4 要 要

 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超过全区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稳步发展,管办评分离改革成为全国试点。

 “健康乌兰察布”建设稳步推进,每千人医疗卫生床位数由2015 年的 3.7 张增加到 4.83 张,公立医院全部开展按病种付费,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超过 70%。城乡居民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保障和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建设全区领先。住房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创造了日签 300 户的“集宁棚改速度”,累计完成 7.7 万户棚改任务,被国务院确定为棚改区改造工作激励城市,央视一套《安居中国》专题片集中予以报道,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基本完成。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第二节 存在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的基本市情仍然是欠发达地区中的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区排位靠后,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条短,新兴产业规模小, “四多四少”问题突出,新旧动能转换滞后。民生保障能力尚显不足。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堵点、难点,人口流动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5 要 要

 会问题明显增多。发展与保护矛盾较为突出。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期,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偏高,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治理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严峻。发展支撑条件亟待改善。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区聚集和吸纳人口、产业的能力相对不足,人力资本数量短缺与配置效率不高并行,资源型与工程型缺水并存。改革开放红利有待释放。适应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创新发展能力存在明显短板,营商环境尚待优化。开放发展“有平台缺内容”、 “有过货缺落地”,对区域经济辐射范围有限,引领带动作用不够。第二章 主动适变展现新作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乌兰察布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第一节 发展机遇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基6 要 要

 本面没有改变,为我市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总体有利环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我市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生态等叠加优势将更加凸显,为我市走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国家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等重大任务将更为聚焦和凸显,为我市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和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窗口期,随着国家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的确定,自治区范围内能耗双控、碳排放配额等约束性指标越发趋紧,为我市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市依托清洁能源、发展低碳零碳经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市在交通物流、大数据等领域具备了一定先发优势。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重点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推动国内产业有序转移等多重政策利好叠加,为生产要素加速向我市集聚,实现赶超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决胜脱贫攻坚和决战鼠疫、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坚定了全市各族人民谋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决心。7 要 要

 第二节 面临挑战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对我区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冲击不容忽视。区域之间竞争更趋激烈,我市在区域竞合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吸引聚集先进生产要素面临较大挑战。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刚性,改变传统路径依赖迫在眉睫。思想和行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营商环境、政府服务效率亟待加强,领导干部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领恐慌,改变传统思维观念任重道远。综合研判,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市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增强机遇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既要沉着冷静,善于化危为机,把外部压力、有利条件转化为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更要坚定信心,主动抢抓机遇,在动态变化的内外部发展条件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三章 继往开来共绘新图景着眼“十四五”总体要求,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部署,全面开创我市发展新局面。8 要 要

 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枢纽经济、区域经济和现代能源经济联动发展,全力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协同推进呼包鄂乌一体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好“两个屏障” “两个基地” “一个桥头堡”展现乌兰察布担当、贡献乌兰察布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书写乌兰察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9 要 要

 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加快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增强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突出水资源和能源消耗“双控”,着力在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

推荐访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教育改革 规划纲要 国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