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普通院校计算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道路探索

时间:2022-11-19 08:30:03 来源:网友投稿

笔者所在的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地方高等学校。学校定位于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学科为主,经、管、文、工、法、理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学校。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这样的高等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为数众多,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至少在吸纳的学生人数来说是如此)。因此,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这一问题为整个社会所关注。而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思考与实践更是殚心竭虑,探索拼搏。本文就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的制定实践,对普通院校计算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给出了一个改革探索的实例。

一、学科发展与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为计算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高速发展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拓展与深化,不仅是我们这类学校,也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在注视着学科的发展和探索人才培养道路。几乎与国际针对学科发展调整本科培养方案同步,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也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但要达到本科水平)。尽管从表面上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与CC2005同样都把计算学科分成诸如“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分支,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却进一步提出了按培养规格分类的教育思想,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的国情的。

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方案的前提

根据学校的定位以及对计算机人才市场的分析及所需人才能力的分析,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从2002年起,就走上了以学科多样化来适应社会对计算学科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的道路。一方面本着 “宽口径”、“厚基础”和“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把向社会输出“用得上,用得久”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具体地说,除了保证足够量的数学、物理和英语等基础课程的课时外,还要加强以算法为核心的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程序设计为核心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使我们的毕业生有在本专业领域持续发展的足够的学习能力。只有将专业基础打牢实了,毕业生才有可能把握住不断拓展的计算学科本质,才有可能是“宽口径”。宽口径意味着加强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而不是什么都会一点的“万金油”。另一方面,宽口径不能淹没专业特色。这从ACM/IEEE的CC1981、CC1991、CC2001从大约每10年一次对本科课程体系作调整到CC2005,仅隔五年已作了一次革命性的拓展而可见一斑。

为使毕业生在计算机人才市场中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提下在高年级作适当的专业方向的分流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培养方式。2002年我们在原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创建了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2005年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和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我们又在“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嵌入式系统技术”专业方向,使学生拥有更大选择空间。

三、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作为计算学科本科毕业生,无论今后从事哪一方向的技术领域,社会对他们都有共同的要求,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他们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较扎实的科学思想与方法,较强的专业认知能力,熟悉最新的应用,很好的沟通技能,团队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符合这些要求的计算学科的工程型人才。为此我们用以下的课程体系对此目标加以支撑:

1.为支撑对毕业生的数学要求,我们从一年级到二年级为学生开设了“高等数学(连续数学基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数理逻辑、代数系统、组合数学以及图论)”,并鼓励学生选修理学院数学专业的相关课程。

2.为支撑对毕业生科学方法的要求,把实验课(基础课的和专业课的)贯穿于一年级到四年级。要求每门具有实验课的教师编写好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每个实验都要撰写详尽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案、测试数据、测试结果)。并安排六门课的课程设计。从2002年起,我们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系统结构、数字技术、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安全技术专门实验室,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对实验的要求,强化工程型学生的动手能力。

3.为支撑毕业生的专业认知能力的要求,我们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CC2005建议的各门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等)作为主干课程,并对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工程六门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强化学生专业认知能力

4.为支撑毕业生对计算机应用的熟悉要求,我们开设了诸如“可视化程序设计”、“网络操作系统”、“嵌入式应用系统的设计”、“网络组建技术”等应用技术课程,此外,如“数据库原理”这样的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也要求教师使用较新的技术产品(如SQL-SERVER、ORICAL等)训练学生。我们还要求学生做作业和各种报告时使用主流软硬件设备,为走向社会就业做好准备。

5.为支撑对毕业生沟通能力的要求,我们除了要求每门课作业书写的规范性以外,还开设2-3门双语课。目的是强化学生使用英语认知专业的能力(这显然是与本专业技术前沿沟通的能力)。

6.为支撑对毕业生团队精神的要求,我们通过六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设计实践环节来培养、训练学生的团队精神。

7.对毕业生在道德、法律方面的培养以及更深入广泛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主要依托学校、学院强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机制并辅以导师指导。

四、执行培养方案的模式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人才能力要求以及培养目标,我们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确定为“2+2”模式。其中的第一个“2”是指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基础教育,包括数学训练、科学思想及方法的培养、专业认知能力培养。这一阶段是决定毕业生专业素质关键阶段,它奠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理念实现的基础。第二个“2”指的是三年级、四年级按专业方向分流后的两年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目的与目标明确,按培养方案提供的专业方向的课程系列深入钻研一个计算机工程领域计算机应用领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达到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工程型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事实上,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工程型计算机技术人才仅凭学校的教育(特别是普通高校)往往是困难的。笔者认为为确保毕业生的工程资质,应当结合国家的相关认证制度,使大多数毕业生具有双证(本科毕业证书和信息类工程师水平证书),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实践证明,按这样的模式培养的计算学科工程型毕业生社会是欢迎的,拥有双证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只有毕业证书的学生。由于我们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理念,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也比往届有较大的提高。并且研究生入学后,录取校方普遍反映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是扎实的,是有深造后劲的。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学科 本科 探索 道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