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时间:2022-11-19 11: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医学知识。学生同时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需要合适的结合点,以便形成知识网络和实现自我定位。没有结合点的信息管理专业,宛如4个专业的大杂烩。松散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学习效果不佳。进一步地,学生自认为在计算机、医学、管理学和统计学上不如这4个专业的学生,对未来充满忧虑,缺乏专业认同感。缺乏专业认同感,学生或没有学习兴趣放弃学习,或抛开学校的教学内容自学其他知识,专业培养自然就无从谈起。

(2)没有结合医学强项

作为一个以计算机为主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往往参照其他综合性、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通过裁剪部分计算机课程,补充医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课程进行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容易忽略课程结合点和整体性,脱离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又与其他类型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雷同,缺乏医学院校特色。例如,在开设了管理学原理后,没有进一步开设医院管理学和病案管理学等与医疗卫生信息化紧密相关的课程。此外,在课程教学上缺乏跨学科视角,仅仅立足于单一课程的教学,没有实现学科的相互渗透特别是医学知识的渗透。医学院校的医学优势无法得到发挥,学生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也不具有专业优势。

(3)实践能力不足

系统开发和维护是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应当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依然占主导地位,实践课程较少,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仅仅在一个课程、学科内进行的实践并不足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因此,即使有些学校增加了实践课时,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更进一步地,缺乏和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的产学研结合,培养的实践能力也无法满足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脱离了实践的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也无法通过实际运用验证所学知识,更不能借助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践能力不足需要就职前重新培养,也必然影响学生求职时的竞争力。

3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针对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本文从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两个方面,着眼于信息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本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人才培养建议。

(1)课程设置策略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程教学构建的。

针对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跨专业培养要求,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两层6个模块,如图1所示。底层包括基础模块、计算机模块、医学模块、管理学模块和统计学,完成基本素质教育以及各个相关学科的基础教育。上层为综合模块,在底层模块的基础上,针对医疗卫生信息化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

基础模块负责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和身心素质,包括马克思主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

计算机模块包括计算机导论、c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算法导论、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图像处理、信息安全、云计算技术、Java Web、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等课程。其中,课程涵盖了c语言、数据库等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开设了算法导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专业课,以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在信息安全和复杂业务逻辑条件下构建和维护系统的要求;而云计算技术、Java Web、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等课程能满足当前互联网发展趋势下医疗信息化的需要。

医学模块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要、药学概论等课程,使学生具备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基本医药知识。

管理学模块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经济学概论、会计学原理等课程,使学生具备计划、协同合作、组织实施以及成本控制能力,能处理复杂管理问题,实现管理的信息化。

统计学模块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预测与决策等课程,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量化分析总结、推断和预测的能力,为满足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分析要求提供数学工具。

在上述5个模块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模块对知识进行结合。其中包括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学、医学信息学、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检索、药事管理学、数据挖掘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需要而开设的。例如,医院管理学阐述管理学原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特殊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数据挖掘是算法、人工智能在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预测与决策上的具体应用。

(2)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是课程设置策略的具体实现,只有通过实施方案实现课程设置的目的,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针对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了综合模块。综合模块是多学科结合的具体体现,尽早开设该模块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在更早的时候对专业定位有切身體会。因此,需要合理地安排先行课。例如,在第一学年开设数据结构和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就可以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让学生在第二学年就开始接触学科结合点,构建覆盖整个专业的知识网络。

另一方面,学科的结合不仅仅体现在学科之间,还应该体现在课程内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融合。例如,在讲授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时,可以讲解移动互联网在移动医疗上的运用;在讲授运筹学的时候,可以以排队论在医院服务中的应用为例;在讲授数据挖掘时,可以举例医院病案数据分析等等。课程内的学科融合需要教师不仅拥有本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而医学院校的医学背景,为各专业方向教师掌握医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是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自身医学强项的重要一环。

仅仅增加实验课时是不足以解决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的。要充分锻炼学生在医疗卫生信息管理上的实践能力,就需要投身实际环境中。因此,应该增加专门的实习课程,到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部门中进行实践。例如,在病案统计室实习,让学生参与病案的管理工作,不仅仅能帮助学生熟悉整个病案管理的流程,掌握疾病和手术分类,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医疗指标的计算,有利于正确理解医疗数据;而在计算机室实习,能提高学生的硬件维修技能,加深对软件系统特别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了解。相比第四学年的毕业前实习,每年开设1-2次为期1个月的短期实习课程能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该学年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实施时,可以在每个学期后期安排为期4周的短期实习课程;也可以将每学年2学期改为每学年3学期,通过添加为时1个月的小学期,安排短期实习课程。具有附属医院的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学生的短期实践提供环境。

4结论

本文从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人才需求出发,分析了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从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两个方面提出了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该建议强调信息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本质,从学科间结合点和课程内结合两个角度实现学科融合,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定位和形成知识网络。在实践能力方面,建议通过每学年的短期实习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该建议符合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人才需求,也符合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特点,对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信息管理 探讨 医学院校 专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