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杜鹃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11-19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在杜鹃属植物中分布较广泛,是杜鹃属植物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一大类化合物。该文综述了杜鹃花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指出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在杜鹃属植物中的多样性,并表现出各种生物活性,因此,杜鹃属植物是一种优良的类黄酮潜在资源,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 杜鹃属植物 黄酮类化合物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inn.)是杜鹃花科(Ericaceae)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约有960种,广布于欧、亚、北美的温带地区[1]。我国是杜鹃花属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有540多种,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分布,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2]。该属植物除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杜鹃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黄酮类化合物在杜鹃属植物中分布较广泛,也是杜鹃属植物具有生物活性的一大类化合物。本文在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拟对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杜鹃花属植物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杜鹃属植物黄酮类化学成分

杜鹃花属植物富含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目前杜鹃属植物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满山红[3]、烈香杜鹃[4-5]、大坂山杜鹃[6]、紫花杜鹃[7]等,已经鉴定出黄酮类化合物有30多种(表1),主要是槲皮素单糖甙类,如槲皮素-3-鼠李糖甙、槲皮素-3-半乳糖甙等,还有山奈素、金丝桃甙、杨梅素、杨梅酮、杜鹃素、广寄生苷、双氢杨梅素等,其中杜鹃素在杜鹃花属的映山红、满山红、麂角杜鹃、刺毛杜鹃、云锦杜鹃、安徽杜鹃、马银花中均有广泛的存在。结合目前文献资料分析,杜鹃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的有效成分有芦丁、杜鹃素、槲皮素、槲皮苷、金丝桃苷、山奈素等。

表1 杜鹃花属植物的黄酮类成分

2 杜鹃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杜鹃花属植物富含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槲皮素单糖甙类,其中杜鹃素在杜鹃花属的映山红、满山红、麂角杜鹃、刺毛杜鹃、云锦杜鹃、安徽杜鹃、马银花中均有广泛的存在,且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2.1 祛痰、止咳作用

在我国,杜鹃花属植物有长期作为治疗咳嗽、哮喘的中草药的历史,张均田[20]等重点研究了照山白、满山红和烈香杜鹃等杜鹃属植物, 并从中分离出包括黄酮类成分27种,其中杜鹃属植物黄酮类主要活性成分杜鹃素、去甲杜鹃素等有祛痰作用;金丝桃贰、异金丝桃试、杜鹃酮等有止咳作用。并通过给小鼠口服杜鹃素,30 min后腹腔注射酚红溶液,测其呼吸道灌洗液酚红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杜鹃素有稳定的祛痰作用,其强度随剂量而增加,还有促进呼吸道机械清除异物的功能。映山红的嫩叶是“红桃合剂”的主要成分,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良好疗效,满山红、紫花杜鹃都有止咳化痰的功效[21-22]。另外,对百里香杜鹃和照山白杜鹃的研究也表明杜鹃的总黄酮均具有明显的祛痰止咳作用[23-24]。

2.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从杜鹃花属植物杜鹃花中提取的有效部位是杜鹃花总黄酮(TFR),主要成分为金丝桃苷、槲皮素、映山红素等。而汪为群[25]、曹文军[26]等人的研究表明金丝桃苷、槲皮素对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范一菲[27]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杜鹃花总黄酮(TFR)可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冠脉流量减少,并且能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心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这些实验都表明TFR对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以及增加NO产生有关。

2.3 镇痛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镇痛实验表明:金丝桃甙、芦丁、槲皮素等多种黄酮类成分均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宋小平[28-29]等人采用多种药效学疼痛模型进行实验,揭示了杜鹃花总黄酮对炎症介质所参与的疼痛和内脏平滑肌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镇痛作用, 其作用有中枢机制参与, 且其镇痛作用与促进NO释放及抑制PGE2合成有关。夏德超[32]等人采用热板法实验,观察黄杜鹃花水煎剂对小鼠耐受疼痛的影响,表明黄杜鹃水煎剂能够显著提高痛阈,且起效快,5min 内发挥镇痛效果,镇痛效果较明显。

2.4 抗菌消炎作用

大量文献表明,几乎所有黄酮类化合物对很多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氏杆菌、枯草杆菌等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抑菌活性,并且很多研究认为类黄酮对革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任茜[30]等人以11种致病菌对10种杜鹃叶水进行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杜鹃叶对11种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且汶川杜鹃(Rhododendron hunnewellianumRehd et Wills)、秀丽杜鹃(Rhododendron concinnumHemsl)、矮枇杷(Rhododendron mariesiiHemsl et Wills)的抗菌作用强于或相当于黄连。说明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

3 发展前景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化学及医药保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和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将目光转向寻找黄酮类化合物的新资源,而黄酮类化合物在杜鹃属植物中分布较广泛,是杜鹃属植物具有生物活性的一大类化合物,因此,杜鹃属植物是一种优良的类黄酮潜在资源。我国杜鹃属植物分布广,品种多,其有效成分种类多,从杜鹃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无毒、安全。杜鹃中富含的黄酮类物质生物活性高,具有祛痰、止咳、镇痛、抗菌消炎以及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杜鹃属植物中的类黄酮是一类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物质,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防腐保鲜剂等中。因此,有必要对杜鹃属植物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方瑞征,闵天禄. 杜鹃属植物区系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5,17(4):359 -379.

[2] 周三云, 李蓉涛. 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5):51-53.

[3] 付晓丽,张立伟,林文翰,等. 满山红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0,41(5):704 - 707.

[4] 戴胜军,陈若芸,于德泉. 烈香杜鹃中的黄酮类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44.

[5] 戴胜军,于德泉. 烈香杜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Ⅱ[J].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3):1830.

[6] 王生新,杨海荣. 大坂山杜鹃化学成分的研究II. (+)-儿茶酸、金丝桃苷及毒性成分的分离鉴定[J]. 植物学报,1981,23(1):47-51.

[7] 黄辉强,冯毅凡,芮雯等. 紫花杜鹃中黄酮类成分的UPLC/Q-TOF-MS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7):875-878.

[8] 韩公羽. 魔角杜鹃有效成分的研究[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4,5(2):161 - 165.

[9] 王生新,纪兰菊,伊甫申,等. 头花杜鹃的化学成分[J]. 植物学报,1984,26(1):7 - 75.

[10] 胡梅,刘永催,肖培根. 皱皮杜鹃的化学成分[J]. 植物学报,1990,32(10): 777 - 782.

[11] 杨书慧,田瑄. 秀雅杜鹃化学成分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 (2): 0364 - 0370.

[12] 赵磊,吴定慧,余晓晖,等. 秀雅杜鹃中的二氢黄酮类成分[J].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 (6): 722 - 744.

[13] 杨鸣华,孔令义. 露珠杜鹃的化学成分[J]. 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3): 109 - 201.

[14] 吴丽媛,罗向东,戴亮芳,等. 杜鹃花色素的分离与鉴定分析[J]. 食品科学,2011,32(133): 19 - 22.

[15] 吴奶珠,黄帅,王友松,等. 藏药樱草杜鹃的黄酮类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11,42(7): 1279 - 1281.

[16] 李雪峰,金慧子,陈刚,等. 樱草杜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 612 - 615.

[17] 周先礼,秦长虹,梅莹,等. 髯花杜鹃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10,41(2): 206 - 208.

[18] Chosson E,Chaboud A. Dihydr of lavonolglycosides from Rhododendron ferrugineu[J]. Phytochemistry,1998,49 ( 5 ) : 1431-1433.

[19] Hrionobu Takahashi,Sachiyo Hirata.Triterpen and flavanone glycoside from Rhododendron simsii[J]. Phytochemistry,2001,56: 875-879.

[20] 张均田. 若干中草药药理和化学研究[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79,1(2):154 - 160.

[21] Fan C Q, Zhao WM, Ding B Y, Qin G W.Cinstituents from the leaves of Rhododendron latoucheae[J]. Phytochemical communication,2002,(72):449 - 452.

[22] Fan C Q, Yang G J, Zhao WM, Ding B Y, Qin G W.Phenolic components fromRhodedendron latoucheae[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1999,10(7):567 - 570.

[23] Hotta Y,Takeya K,Kobayashi S,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positive inotropic potency and lethal dose of grayanotoxins in guimea pig[J]. Arch Toxicol,1980,44(4):259 - 267.

[24]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3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5] 汪为群,张艳,方志炼. 金丝桃苷对心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5,11(2):123 - 125.

[26] 曹文军,陈瑞芬,刘国贞. 槲皮素对缺血再灌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4,25(3):311-313.

[27] 范一菲,王云海,张建华, 等. 杜鹃花总黄酮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 中草药, 2008,39(2) :240-244.

[28] 宋小平,陈志武,张建华. 映山红总黄酮的镇痛作用[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41(4):406-408.

[29] 夏德超,杨天明. 羊踯躅的研究进展[J]. 中药材,2002,25(11):828-831.

[30] 任茜,李强,李万波等. 十种秦岭杜鹃的抗菌作用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1990,8(3):31-32.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杜鹃 植物 黄酮 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