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现状及机制研究

时间:2022-11-28 0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自2005年以来,公益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日益进入我们的视野中,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自身倡导与推广的“公益+旅游”模式受到追求更高层次旅游者的热爱,作为国内的新生事物,拟探讨其发展前景,通过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找到推进其发展的有效机制,以期开拓国内旅游新产业,并且为丰富国内公益活动的开展方式提供几点思路。

关键词:公益旅游;发展现状;影响因素;项目开发;发展机制

一、公益旅游相关回顾

公益旅游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最早的公益旅游起源于美国校园,由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发起,后被普遍的美国公民接受而形成公益旅游的雏形,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从早期的大学生群体发展到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既有普通人、影视体明星、也有社会精英和名流,更有政治家的参与,由此,公益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接受。

我国对公益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于2005年前后开始出现学术上的声音。相应的实践活动也从无到有的开展起来。主要通过旅行社、慈善机构、媒体推进及民间群体自发活动等形式加以推广,虽然起步晚,但是其影响度正在日益扩大。

目前对公益旅游的概念尚无统一定义.但是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要点:以利他主义为主要旅游动机:旅游过程中包含志愿服务的内容或项目:以帮助目的地更好发展为目的,保证目的地积极参与旅游活动:维持和促进自然、社会和文化多样性:强调旅游的可持续性,包括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等等。

通过对以上要点的把握,笔者认为公益旅游是基于旅游者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及自身高层次旅游需要的兴趣而参加的离开其长居地,于观光旅游的同时,抽身参与旅游当地需要社会公益精神的活动,以达到提升自我、奉献社会的目的,其行为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与休闲性,二者缺一不可。

二、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公益旅游起步晚.发展不过十年。社会关注度自然不比国外,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阶段性特征:

(1)西部助学项目是我国公益旅游起步的切入点。由于我国东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自然景观好的地方往往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所以助学项目首先成为支撑我国公益旅游启动的最佳选择。这些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跨地域公益旅游活动中,以倡导关注西部、捐资助学为主题的公益旅游项目占据重要地位,并获得社会各界的响应和参与。其中一些项目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和发展,已发展成为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品牌项目,如“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活动。他们提出的“让你的行囊‘多背一公斤’,添上文具、书籍,到风光秀美的西部,边旅游,边助学”的口号很有吸引力和号召力,加之便捷的参与方式迅速在网上流行。这类西部助学项目在各大高校也占据着不小的地位,如不少高校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就有部分西部支教行动,具有公益精神的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暑期时间投身西部需要帮助的学校,在那里与当地学校学生沟通交流,在欣赏了西部特色风景的同时也达到了助教为乐,奉献自身所学的目的,这类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历来不减。这也表明具有公益理念及追求的学生群体是发展我国公益旅游的潜在动力群体。大学生渴望通过公益旅游来扩展知识,增长见识,提升、锻炼自己。

这类公益旅游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在于。想实施公益活动的主体,如广大富有热情的大学生主体对支教地区缺乏必要的信息,或者说缺乏一个奉献的平台,西部地区需要支教类帮助的学校有很多.但是可以提供支教帮助的学生主体所在的学校可为学生提供的机会却很少,部分学校出于开展本学校系列活动的局限性,往往无心无力为本校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教信息平台,虽然有学生可以自己联系支教、参与支教活动,但毕竟受众面不足。

高校大学生往往热爱旅游,也怀有一份公益之心,但如若单纯做公益,参加公益活动的话,部分学生缺乏动力,通过对周围小范围内的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对公益旅游这种既可满足自己出去走走,又可做做公益的“公益+旅游”方式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兴趣点也较高,因而建议,加大在高校中的宣传力度,推进高校本身对这类活动的重视,以高校为平台,扩大影响范围,提高高校学生的参与度。

(2)媒体参与为我国公益旅游推波助澜。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依托网络技术,网络论坛、公益网站当仁不让成为公益旅游宣传推介、沟通交流和组织服务的平台。我国公益旅游兴起和流行也首先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目前的组织者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论坛,一些知名度高的网站如华声论坛、豆瓣网等网站都设有专题的公益旅游项目,可以说互联网是推广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加速器。更有意义的是,很多公益旅游活动都得到社会各媒体的大力支持,很多成功的项目也是在媒体跟踪报道下完成的,不仅扩大了其社会影响,更吸引了新人参与其中。目前活跃在各地的志愿者团队中,很多人都是公益旅游的爱好者和参与者。

(3)企业介入推进我国公益旅游由自发行为向有组织发展。在公益旅游起步阶段。它是指旅行者自发组织.带有一定公益性内容的旅行。比如早期的活动多是由热心的“驴”友自发组织并不断发展起来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其中,一些旅行社和机构也纷纷利用此契机,发展自己的公益旅游事业,还有一些企业利用自己的产品将营销手段融入公益旅游活动中,如汽车俱乐部组织的“植树自驾游”、“进山助学游”等公益旅游线路就得到众多有车族参与。有的旅游企业开展与品牌公益旅游组织的合作,如上航假期旅行社以其航空旅游资源加入到“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行列,成为其特约合作伙伴,此举有助于推动我国公益旅游的规模发展。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企业对公益旅游的推进起到了部分作用,但应该看到,这类企业还不是很多,由于企业的盈利性特点,在没有找到可以对本企业“有利点”的情况下,我们不敢奢望企业力量的重大突破性贡献,正如我们现在一直在倡导加强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倡导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等所遇到的困难一样,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宣传、推进的活动。我们必须开拓更多的方式及吸引点吸纳更多的企业力量加入。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宣传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性、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加强企业职工间融洽度等方面增强企业投身公益旅游活动的兴趣,如针对企业为加强职工关系而开展的各种外出旅游活动,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宣传全体员工参加有意-义的公益旅游活动,既满足了企业自身对员工的福利待遇,也提升了企业自身对社会的责任,而且通过旅行过程中的公益实践活动,更可加深职工之间的互动及了解度,这相比于单纯的游玩有意义的多。

(4)差异性形成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互动。公益旅游在我国应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城市向乡村之间的流动过程。但近年我国公益旅游也出现新的动向。即发达地区的城市旅游机构有意引导旅游要素从乡村向城市、欠发达向发达区域的流动,这也是公益旅游的一种形式。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率先在学校假期中开展类似“暑期爱心”、“亲子游戏”、“手拉手”等助学性质的项目。更强调双向的互动。让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同龄孩子通过活动增加彼此了解,一方面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开眼界和旅游,另一方面让城市里条件优越的孩子学会关爱。通过双方的互助和互动,帮助孩子树立平等、和谐的思想,增进公益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公益旅游内涵得到的扩展和延伸,形成一种城市与乡村、发达与欠发达区域间的互助互帮和互动。

除了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互动的这种形式之外,笔者认为,我们也应有计划性、前瞻性的开拓国内与国外此类活动的互动形式,毕竟,我们现在缺乏一条真正具有国际意义的公益旅游线路,这方面的市场空白度很高,前景很好。

三、影响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发展机制的探讨

1.公民奉献意识的增强

相较于国外悠久的志愿者公益意识,我国公民对于公益活动的意识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关实践活动更是有待发展。但是2008年的奥运年可以说是中国的志愿元年.随后的世博会以及各种大型赛事对志愿者的需求,直接性的增大了志愿者公益活动的影响力。我国公民对志愿者这一角色已经有了较深层次的体会,对公益活动也赋予原来越多的高评价,从小学生到退休人员,面对着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志愿者”们,无不表示出敬意。

但是应该认识到,这种大型赛事并非一直持续,社会呼唤更多的是对公益活动的一种持久性、连续性参与。由于每个人自身追求的不同,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时时刻刻的奉献于公益活动,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这部分人往往又对公益活动充满着憧憬。由此,开展公益旅游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方式。

2.需求因素的影响

虽然公益旅游中要求的显著点是具有公益行为,但是人们真正投身公益活动所依靠的往往是自身的内隐动机,大部分投身于公益旅游活动的人士学生、青年白领,他们希望在短暂的闲暇时间游山玩水,获得身心的放松。他们本身处于人生的转折与调整期,需要在旅游中开阔眼界、思考人生价值、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因此,简单的旅游活动不能满足他们的个体需求,需要一种有意义的体验式旅游活动帮助他们既可放松自己,也可结实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可共同对社会公益做出些许贡献。这部分公益旅游者往往会通过网络事先做好采点工作,设计出适合的公益旅游项目,发动志同道合的成员参与。

3.政府因素:公益旅游的催化动力

政府因素往往制约着公益旅游的发展政策。政府提倡人、社会、生态三者和谐的经济发展观表现在旅游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上。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需要从过度消耗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转为对旅游文化、生态资源的合理有限的开发,从仅仅追求旅游经济效益和规模转为旅游体验质量提高和旅游活动对旅游社区、生态环境利用与保护的的辐射作用。公益旅游在旅游方式上坚持“简单”风格的结队徒步旅行,在旅游体验构成方面注重将非热点的边缘地区的人文自然风光探索、自助徒步游与公益活动相结合。政府对公益旅游活动应该给予认可,在政策上鼓励公民采用“平衡”、“平等”“和谐”的生活态度进行休闲活动,对公益旅游组织给予相关的税收优惠和合法承认,规范公益旅游市场运行准则,同时利用高校教育机构宣传和组织公益旅游活动,以培育学生的旅游实践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公益意识。这些政府规制行为将积极促进公益旅游市场发展、旅游NGO的独立完善和公民的旅游素质培育。

4.公益旅游项目方式的可选择性与开发性

目前看来.我国可供选择的公益旅游活动方式主要集中于旅行社推出:慈善机构、旅行社和媒体共同组织:旅游者自发组织等。

目前而言.公益旅游项目的种类并非多样化.在上述几种活动方式中,以旅游者自发组织发展的较好,其中“多背一公斤”组织应该说是中国公益旅游项目的一个代表,它有自己专门的网站,并且有积极的人群参与,影响力越来越大,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但是搜索各种资料看来,像“多背一公斤”这样值得称道的活动却寥寥无几,优秀的公益旅游活动项目缺乏,导致旅游者选择面过于狭窄,也不利于壮大公益旅游活动的规模与影响度。结合部分主要进行各类项目开发的企业,笔者认为,可以针对性的推进企业对此类相关项目的开发,具体还是靠做好对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宣传,通过培育企业这方面的意识及参与性推动公益旅游项目的开发。

推荐访问:现状及 公益 机制 我国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