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五篇

时间:2023-01-04 17:10:03 来源:网友投稿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1  一、绪论  自人类发明飞机以来,航空运输作为一种安全、快速的交通运输方式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航空维修业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五篇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1

  一、绪论

  自人类发明飞机以来,航空运输作为一种安全、快速的交通运输方式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航空维修业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手工作坊式维修发展到了今天科学、先进的维修体系。在维修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不断的认识和探索维修工作的基本规律,不断的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在航空实践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航空维修理论。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航空维修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现代航空维修理论。特别是美国在航空维修方面的研究比较早,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较多,已经提出了一整套较为全面、系统和完善的维修理论体系。

  二、航空维修的内容和特点

  1.航空维修的内容

  飞机在空中飞行和地面停放时,技术状况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技术状况由合格变为不合格,要纠正这种情况,就需要对飞机进行维修。飞机维修是飞机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维护和修理的总称。维护是保持飞机固有技术性能和发挥其最大效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修理是指飞机性能下降或部件故障时,为恢复其固有技术性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维修的直接目的是保证飞机处于良好可以状态,保证飞机圆满完成运输、训练和其他飞行任务。为达到安全飞行的目的,不仅要求从技术上保证航空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维修性和技术性能,还要求各级维修部门对维修工作实施有效的管理以做好维修工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广泛使用,使飞机维修从过去单一的擦洗、修补等日常作业逐步形成一个大的工作组合。要做好维修工作,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航空维修理论,这样才能把维修工作从经验维修转变到科学维修。

  2.航空维修的特点

  航空器的维修是为了使其具有更好的使用性,飞机的使用特点决定了航空维修的特点。航空维修具有以下特点:

  (1)空中使用特点飞机的使用不同于地面车辆和水面舰船,地面车辆和水面舰船出现故障可以停下来维修;飞行在空中使用,一旦出现故障则难以采取维修工作,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一特点决定了航空维修的特点,即必须在飞行前,飞机在地面的时候做好维修工作,保证飞机从投入使用到使用结束保持安全、可靠的飞行。

  (2)结构复杂、性能先进航空器与其他运输设备相比,具有结构复杂和性能先进的特点,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特点越来越突出。以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燃油控制系统来说,早期的机械式燃油控制系统,到监控型燃油控制系统,以及目前最先进的全权限燃油控制系统,控制越来越复杂和先进,维护性也越来越好。固然飞机性能先进、结构复杂使得维护性和使用性提高,但结构的复杂,会降低可靠性水*。这都需要维护人员转变维修观念,科学维修。

  (3)维修费用占总费用比例大某机型飞机做过统计,累计15年的维修费用约为新机价值的2.6倍。维修费用占了保障飞机正常飞行的全部费用中的很大一部分。这要求我们研究维修工作,科学维修,减少换件率,降低维修工时,提高经济效益。

  三、现代航空维修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飞机问世的几十年间,航空维修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近40年以来,随着飞机制造技术的提高,先进维修手段的运用,维修经验不断增加,飞机维修理论和思想不断得到完善,逐渐形成了现代航空维修理论。

  1.传统航空维修理论的形成

  传统维修理论就是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早期的飞机,由于设计和制造比较简单,飞机采用很少的余度技术,任何一个部件故障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人们便产生了对飞机及其零部件故障的预防和修理相结合并以预防为主、保证飞行安全的飞机维修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历经考验,对今天的飞机维修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实施飞机维修工作时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

  传统的预防维修理论是:预防性维修与使用可靠性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根据一种直观的认识,即:机件工作→工作必然磨损→磨损出故障→故障危及安全,因而每个机件的可靠性都和使用时间有直接的关系,都有一个可以找到并且在使用中不得超过的翻修时限,翻修的越彻底,防止故障的可能性越大,即预防性工作做的越多,可靠性越高。定时维修是预防性维修的基本维修手段。从航空维修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传统的预防维修理论同早期的飞机发展水*是相适合的,对于保证飞行安全起到了应有的水*。直到现代航空维修理论确定后,这种维修思想才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合理的部分作为一种维修方式-“定时维修”方式仍被保存了下来。

  2.现代航空维修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航空维修理论较长时间都停留在“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阶段,经历较长时间的维修实践,人们发现有些类型的故障,不论预先做多少工作,仍然不能够防止。于是人们对传统维修理论产生了怀疑,纷纷寻找新的解决方法,从而导致“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eliability-CenteredMaintenance简称RCM)现代航空维修理论的形成。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这种思想建立在综合分析航空器固有可靠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零部件的不同故障模式和后果,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和维修制度的科学预防维修思想。它的实质就是采取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航空器的可靠性实施最优的控制。它是对传统维修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航空维修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由装备的具体可靠性特性产生的预定维修工作组成,它认为:零部件都会在使用过程中的某个时期发生故障,有的故障后果比较严重,有些故障对使用安全有直接的影响,而其余的故障只影响装备的使用能力,故障的后果取决于零部件本身及装备的设计。有时装备的使用环境也是一个附加的因素,但是故障对装备的影响,以及由此给使用部门的带来的后果,基本上也是由装备的设计者确定。所以故障的后果是装备主要的固有可靠特性,根据故障的后果作分析,如果故障影响使用安全,则所有可能预防这种故障的维修工作都是必要的;如果维修工作不能减少故障的危险性,则必须对装备重新设计;如果故障仅仅是经济性的,不影响安全性,则维修工作的有效性仅根据经济效果决定。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航空维修理论是以可靠性为中心,就是坚持正确认识和处理航空器设计与维修之间的关系。要使航空器安全、可靠地发挥其最大效能,必须以可靠性为中心搞好维修品质设计,要采用各种先进的设计思想和制作技术,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航空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要以保持和恢复航空器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水*为总目标,确立正确的维修方针。既要通过与飞行人员合作,把航空器的所有零部件置于维修监督之下,有必须区分重要零部件和一般零部件、简单零部件和复杂零部件以及有无支配性的故障模式,有针对性地采用预防维修方针。要在飞机固有可靠性的基础上,只做那些十分必要的维修工作,防止过度维修。需要指出的是,不正确的维修方针,例如过量维修和过少维修的方针,都会降低航空器固有的可靠性。

  (3)制定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案。航空器的维修方案是具体地对某一架航空器实施预防性维修的指导性文件,是维修保障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维修方案是一项对航空器固有可靠性水*和维修优化的综合研究分析工作,必须运用决断逻辑分析法加以实施。

  (4)视情检查可以通过发现潜在的故障而达到预防故障的目的,是进行预防维修最为有效的检查方法。凡是有条件实行视情检查时,都应该优先运用,以取代传统的分解检查方法。

  (5)航空器维修部门应以可靠性控制为主要目的建立航空维修监控信息系统,收集和处理航空器故障信息和维护信息,为维修的优化和航空器的改进,为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维修管理,提供必要数量的数据。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维修理论的研究中,美国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多,其研究成果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有代表性,并逐渐为许多航空强国所承认和效仿。根据美国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在航空维修中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维修理论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研究与提出阶段

  第二此世界大战以后,航空事业迅速发展,航空技术装备越来越复杂,维修费用也随之增高。五十年代,美国空军军费的1/3用于维修,全部人员的1/3从事维修。可是在工作中发现,很多类型的故障,不管维修工作做的多么频繁,仍然不能防止或者减少,这种状况迫使人们去考虑如何提高维修效率,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成果。1960年,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和航空运输协会(ATA)双方共同组成工作组研究维修方式和可靠性间的关系,颁布和制定了《动力装置可靠性大纲》;在完成动力装置的可靠性大纲后,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AL)和几家航空公司联合研究了一些项目,并制定了某些复杂机型项目的《部件可靠性大纲》。

  在这两个大纲的基础上,1965年,美国诺兰等人提出了一种初步的逻辑分析技术,按每个项目的可靠特性来分析,确定需要做的维修工作的方式—逻辑分析决断法,以帮助正确、迅速地确定维修项目和维修方式,从而主动,有目的地实施维修工作,不做徒费时间的无效工作。逻辑分析决断法在制定维修大纲中的运用,实现了航空维修工作由“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向“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思想的转变。

  (2)运用与形成阶段1968年由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和航空运输协会(ATA)组成指导小组,研究并制定了《MSG-1维修鉴定与大纲的制定》,该文件包括了定时方式、视情方式和状态监控三种维修方式,以及初始逻辑分析决断法。同年MSG-1用于Boeing747飞机初始维修大纲的制定,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这是第一个以可靠性理论为指导的维修大纲。

  通过MSG-1的实际运用,发现了它有很多不足之处,1970年美国航空运输协会在修改MSG-1的基础上颁布了《MSG-2航空公司/制造公司维修大纲制定书》,并作为洛克希德L1011和道格拉斯DC-10宽体飞机预定维修大纲的基础。MSG-2还用在美国军用飞机上。欧洲国家也编写了类似的文件作为制定空中客车A300和协和式飞机初始预定维修大纲的基础。

  MSG-1和MSG-2的技术目标是以最低的费用保证装备达到最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虽然它们革新了运输机维修大纲,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缺点,例如:某些概念阐述不够完善,逻辑决断图需要改进等问题。1978年,美联合航空公司诺兰等人对MSG-2作出了修改和扩充,提出了一个新的逻辑分析决断法,称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决断法,RCM逻辑分析法的出现和运用,表征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的形成。

  (3)发展阶段1979年航空运输协会的工作组重新审定了MSG-2中可能需要修改的部分,以MSG-2和RCM的概念为基础发展新的维修大纲。由美国联邦航空局、英国民航局、飞机工程师协会、美国和欧洲的飞机和发动机制造厂家、美国和外国的航空公司、以及美国海军的积极参加共同力。于1980年产生了《MSG-3航空公司/制造公司的维修大纲计书》。

  MSG-3大纲分为两个独立的分析法:系统/动力装置分析法和飞机结构分析法。采用由上到下的分析法,即:故障后果分析法。MSG-3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它较为完整的概括了现代航空维修理论,构成了现代航空维修理论的基础。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民航业高速发展,民航大量从美国和欧洲引进飞机。我国民航的维修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普及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航空维修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和多专业的有机维修整体。要使航空维修这个复杂的系统灵活运转、相互协调和高效能的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实施科学维修,提高飞机*均日利用率,降低维修成本,增加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益。同时,以先进的维修理论指导维修工作,保证维修工作的安全,保障民用航空安全。

  参考文献:

  (1)《ModernMaintenanceTheories》AirplaneCorporationMaintenance&GroundOpecationsSystems1986.3BeoingCommercial

  (2)《民用航空维修工程管理概论》张永生*民用航空出版社

  (3)《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张梅倩*民航广州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2

  引言

  2012年《*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加大空域管理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目标是“使通用航空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飞行、机务、空管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2014年11月,备受瞩目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系列改革思路更加激发了通航市场的活力。这也意味着基于通航产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而当前通用航空业高技能人才严重匾乏,尤其在通用航空器维修领域,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9月28日正式成立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成为国内首个培养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探索通用航空维修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以校企协同创新的视角,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为通航行业的快速发展储备高技能人才。

  1、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1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用航空器维修领域对人才的类型、层次、培养方式比一般民用航空维修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前国内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培养,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人才培养的微观层面,即关于个别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探讨与分析方面。对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一是国内航空院校,但院校在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培养的专业面十分有限,很难满足行业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需求。二是通航企业利用通用航空器厂家的服务体系对员工进行短期的个别项目的培训,虽见效快但成本高,不易形成长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1.2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

  作为国内首个培养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探索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道路上遇到一些问题。

  1.2.1人才需求以小批量、个性化为主

  通用航空行业特点造就了通航企业需要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由于通用航空起步晚、发展慢、政策严,所以国内的通用航空企业普遍规模小,机型多,业务种类多,这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为小批量、个性化,对目前通航维修人才培养方案的同质化定位提出了挑战,需要探索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1.2.2通航师资的行业经验、背景不足

  目前通航师资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于原来民用航空大型飞机设计、制造、维修等专业,在从事多年民用飞机的维修教学后转为通用航空器维修的教学工作,行业背景欠缺。第二,近年工作的具有通航专业背景的老师普遍缺少在通航企业实习、培训的经验,对通用航空器维修的人才教育方向、重点把握有所欠缺。

  1.2.3通航教学资源的短缺

  与该院累计超过三十年的、在行业内已经成熟的民用航空维修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培训教材相比,与该院已经拥有的涉及各类、各品牌、各系列的民用航空器、民用航空器发动机的可供实习的实物相比,通用航空器维修没有成熟的培训教材、没有适合的实训设施,适应市场、行业的各类软硬教学资源短缺。

  2、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

  基于上述问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传统的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院自身优势,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企业共同探索建立面向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校企协同共搭信息交流桥

  邀请通航企业专家到学院举办讲座、论坛、宣讲会,内容涉及职业规划、就业理念、维修动态、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向学校及学生传达最新行业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一方面使学生对通航企业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兴趣,及时更新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人才急需问题,缩短人才培养到就业上岗的周期。

  2.2校企协同共建专业核心课程

  学院与广州宏诚飞机维修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学院设立通用飞机维修培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整合双方资源,校企携手教学联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与职业素质,将校企合作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校在校内的教学过程更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通用航空器维修概论》以及《通用航空器机型维护》为试点,学院与企业共建课程开发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专业老师的教学经验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生产经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共享企业资源,按生产实际过程编写实训项目。在教学实施阶段,合理设计教学周,争取聘用企业师资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种企业直接参与日常教学活动,不仅切实做到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而且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专业老师获取企业生产经验,提高实操技能。

  2.3校企协同共享优质行业专家

  通用航空器维修需要国外的先进经验,对维修人员的英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航企业和学校共同聘请国外的行业专家,一方面提供对企业的生产指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的培养。

  2.4校企协同共赢行业专业培训

  以国际上知名企业为主,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双赢”发展为原则,吸引企业资金、设备、航材等投入,共建融学生实训、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通用航空维修实训基地”,满足在校生技能培养、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实现校内实训、岗位生产实习的有机衔接和融通。该校和世界上最大的通用航空制造企业美国德事隆集团旗下的Bell直升机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建立Bell公司在*的维修培训中心,此次合作充分整合了双方的资源,避免了学校独自承办维修中心缺乏条件,Bell独自为*客户服务成本太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创出了一条为*通用航空行业服务的新路,也为通用航空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崭新的模式,为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3、结束语

  校企协同创新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可行,不但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协同育人必将是未来校企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趋势之一,它必将产生人才培养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男星,土春春.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流大学田.大学(学术牌,2011<8):4一9.

  [2]胡中锋.试论协同创新背景(高校绩效评估目标口〕.高教探索,2013<1):8一9,12.

  [3]2013年*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统计分析报告[[R].2013.

  [4]董艳.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及国外经验借鉴田.山东电大学报,20070)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3

  影响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影响最大的因素有:低空空域管理、通用航空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等。*民航飞行学院教育训练飞行小时数超过20万小时,占通用航空飞行总量1/3左右,文章通过从*民航飞行学院飞行训练发展看*通用航空,提出一些看法。

  1、低空空域管理

  《*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规定,我国的空域被分为飞行情报区、管制区、限制区、危险区、禁区、航路和航线。其中管制空域分为A、B、C、D四类。我国现在所有的空域都是管制空域,我国空域使用方式是“军航管片,民航管线”,使得我国空管部门在对通用航空飞行区域以及低空空域的划设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4]。国际民航组织把空域分为七类,分别为A、B、C、D、E、F、G类。其中E类(除IFR仪表飞行外)、F类、G类空域所有航空器进入空域都不需要ATC许可[5]。

  *空域划分和国际民航组织空域划分差别较大,限制较大。《*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理规则》(86号令)规定:航空器的经营人、所有人或者航空器驾驶员,应当于飞行实施前一日15时前,向当地机场空中交通服务报告室提交飞行预报申请。也就意味着,我国所有飞行活动或者飞行任务得到批准后才能执行。*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由于飞行训练的特殊性,每一个分院作为相对独立的训练基地,都有不同大小、不同高度的训练空域,供飞行学院长期使用,每日飞行训练开始前,向上一级空管单位申请使用,空域内其他通航活动都由飞行学院管制负责调配指挥。这种相对自由的空域,使空域的利用效率非常高。

  对于飞行学院来说,低空空域是开放的。通用航空在飞行学院申请的空域内活动,由于高度通常在真高100米以下,采用目视飞行,对飞行训练影响不大。通常通用航空飞机进入空域活动,管制员只需要了解通航活动的范围、高度和活动时间,不需要提供太多的指挥。这些通用活动在一些特定地点,特定的高度,不影响其他飞行活动情况下,只需要向管制员报备。如果低空空域开放,可以采取飞行学院这种低空空域使用管理办法,试点运行,划定管制区域和非管制区域,在管制区内由管制员调配使用空域,在非管制区域,只需向管制单位报备具体的空域活动,这样增加了空域使用的灵活性,使通用活动快捷,方便,同时也增加了空域使用效率。

  2、通用航空建设、发展

  我国目前每十万*方公里拥有通航机场或临时起降点3个左右,明显低于国际水*。机场区域分布不均匀,东部机场密度是全国*均水*5倍左右,中部是全国*均水*1.5倍,东北地区机场密度和全国*均水*相当,而西部地区的机场密度不到全国水*的2/3[6]。通航企业东西分布差异也较大,通航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各区域通用航空运营规模、运营效率两大方面建立评价体系,表明*中南地区、华北地区通用航空发展相对较好,新疆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相对落后[7]。*民航飞行学院一共有5个分院,其中有4个都在四川,一个在河南,跨度范围比较大,分布也不均匀。

  4个分院在四川一共有5个基地,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飞行训练网络,每一个分院的飞机都可以到其他分院或者基地转场训练,每一个分院都能为飞行训练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通用航空机场、固定运营基地、飞行服务站、专业维修站。这个保障体系可以为飞行训练提供:ADS-B监视信息,告警服务,情报服务,气象服务,维修服务等,提高了飞行训练保障能力。由于机场网络的存在,飞行学院川内转场飞行比较顺畅。而在河南的分院由于距离四川较远,没有条件建成训练网络,因此飞行转场非常困难。有时候飞机转场到别的机场,发现飞机故障,还必须派出机务人员赶往目的地对飞机进行检查维修,非常不方便。飞机备降也是问题:在飞行过程中天气变差,不能满足本场训练落地条件,训练飞机只能到别的机场备降,由于训练飞机大多加注航空汽油,落地后的油量不能满足返回洛阳机场时,还需派出油车到降落地点给飞机补油。

  从飞行学院飞行训练的角度出发,比较川内转场飞行和河南洛阳机场转场训练,不难发现建立有效的通用航空网络能大大提高飞行保障能力和飞行安全。川内的每一个分院相当于一个分布式的航空服务站,可以为飞机提供停场、情报、气象、加油、检修等一系列的服务。正是由于多个这种分布式的航空服务站,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提高了飞行训练保障能力,增加了飞行训练量。因此通航需要良好的发展,建立通航机场网络势在必行。

  3、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由于历史原因,*航空运输飞行人员主要来源于*民航飞行学院培养的飞行员和空军飞行员。*民航飞行学院培养的飞行人员占了很大比例。*民航飞行学院飞行员的培养主要面向的就是商业航空运输,而这些飞行人员在毕业后主要走向了民航运输岗位,只有很少一部分从事通用航空作业。加上民航商业运输待遇和通用航空待遇差距很大,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飞行人员的走向。由于飞行人员的培养费用巨大,人员流通性比较小,所以大部分飞行员留在了航空商业运输岗位,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民航运输飞行人员人数远远超过了通用航空飞行人员的数量。

  而美国刚好相反,通用航空飞行人员远远多于民航商业运输人员,而且,通用航空飞行人员是商业运输飞行人员的来源。在我国民航,相对比较封闭,其他技术人员,如空管、机务、签派,从事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少,特别是空管,全国管制员不到一万人,基本就没有流通性可言,这些对通航发展来讲是相当不利的。最近几年民营企业也开始培养飞行员,但是准入非常困难,有的企业在培养过程中,一度面临停办的局面。通用航空要发展必须要解决人的问题。*民航飞行学院现在每年具备培养2000名飞行人员的能力,但是这些人基本都走向了商业运输岗位。这样对通用航空发展是不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商业运输培养飞行人员的成本。因为一名飞行员从毕业走到机长的岗位,航空公司至少还要花费200多万的费用,如果飞行人员从通用航空中选拔,培养费用可能会大大降低。*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改变目前飞行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培养方式。

  4、安全管理体系

  在飞行学院飞行训练中,在管制空域中有时候机组会报告发现风筝、气球和无人机。特别是无人机,不好监管,发现这些没有申报的活动后,只能依次上报,组织飞行避让,给飞行活动带来很大安全隐患,同时事后没有相关部门对无人机来源进行查找和监管。从这个角度看,我国航空法规还不够健全,宣传力度不够,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随着无人机的发展,急需建立起无人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个人擅自组织飞行活动,给空中飞行带来安全隐患。*和相关单位需要加强航空法律宣传力度,来支持通用航空发展。

  5、通航保障体系

  *民航飞行学院川内的四个分院建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保障体系,形成了大的飞行网络。但是在河南的洛阳分院,由于距离四川较远,无法分享这种保障体系,随之给洛阳分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监视手段单一,洛阳分院现在使用ADS-B设备对飞机进行监控,覆盖范围很广,但是ADS-B信号容易受到干扰,造成飞机信号丢失的现象,给飞行安全带来隐患。郑州的二次雷达信号一直不能共享,造成监视手段单一。

  (2)转场油料问题。洛阳分院转场飞机基本加注的是航空汽油。由于没有飞行保障基地,现在模式是每次转场都需要飞机自带燃油,飞机转场落地后,不再加油,直接返回洛阳。

  如果需要转场较远的距离,飞行落地后必须加油,加注燃油便是一个很大问题,可能造成飞行训练不能转场。目前国内油料提供有三种模式:机场负责航油模式、飞行单位行负责航油保障模式、第三方企业负责航油保障模式[8]。国内生产航空汽油的只有两家中石油兰州石化和山东东营华亚航空燃料公司。航空汽油的生产量都非常小,而且标准和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不方便采购,加上进口的飞机不一定能够适应本土生产的燃油。当飞机转场到目的地机场后,如果不能加注所需的燃油,飞行活动就不能保障。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航还需要*支持,建立固定运营基地(FBO),为通用航空飞机提供转场服务、检修服务、加油服务。通用固定运营基地建立以后,还可以像分布式航空服务站发展,建立起完善的通用航空保障体系。我国通用航空刚刚在起步阶段,低空空域开放以后,人们会改变对通用航空的片面认识,随之而来的是通用航空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许多通航企业会出现,通航机场也会因此而建立,整个通航产业链将形成,*通用航空发展将日异月新,给民航发展带来新的源泉,给*经济转型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2]*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6年5月13.

  [3]董念清.*通用航空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16(1):2.

  [4]徐政伟,蒋维安.低空开放对通用航空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径济信息,2013(3).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4

  一、制约航空理论教育质量的原因

  第一,教育理念的滞后性。

  飞行院校对初级任职教育本质内涵和特点规律还把握得不够透彻,研究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部分教学管理者、飞行教员和理论教员甚至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这个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老思路和方法,如果不从根本上彻底转变教育理念,飞行院校任职教育的改革很难落到实处。[1]

  第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陈旧性。

  由于教学理念转变的滞后,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大多都还延续了以往学历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思路和办法,不仅在课程名称上没有太大变化,而且在课程结构、内容体系、教学环节等方面也还没有真正体现任职教育的要求。[1]过分强调课程的体系性、完整性,忽视了任职教育教学对象、教学起点和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的特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融入新战法内容不够;以课堂讲授取代外场实习演练等现象。[1]

  第三,教员队伍教学能力的差距性。

  飞行院校任职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的新内涵,对教员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员加快转型。目前,教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也不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有部队任职经历和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员所占的比例很低,懂战术的教员偏少,这些显然与飞行院校任职教育的教学要求有很大差距。[2]

  第四,教学装备与教学手段的不适应性。

  飞行院校任职教育的特点是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较强,这就要求飞行院校在内场教学建设、装备器材和教学手段上尽可能的贴近部队、贴近岗位、贴近实战需要。而目前以上方面难以满足飞行人才岗位的需求,一方面是缺乏,另一方面是陈旧:首先,飞行院校任职教育的特点:一是明确的岗位指向性;飞行院校任职教育主要是利用本科阶段基础教育成果,结合飞行部队特点,瞄准海军发展和部队需要,根据飞行院校不同培养对象的岗位任职要求,进行岗位适应性航空理论教育。要求教学紧密结合各机型特点和各专业发展前沿,紧贴岗位需要,紧贴各单位飞行训练实际,紧贴未来作战任务,着力提高飞行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二是理论指导实践性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在飞行院校的理论教育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转机种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是穿插教育阶段。在转机种教育阶段飞行学员不仅要奠定扎实的机型应用理论基础,更要形成运用理论解决实践的能力,为后期的学习和飞行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穿插教育阶段,飞行学员就要切实运用航空理论分析、研究、解决飞行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并学习掌握一定的作战指挥基础理论,形成一定的战术素养;三是教学时间短。飞行院校任职教育中的航空理论教育所占比例较小,穿插教育阶段虽然是根据飞行训练安排分散组织,但集中在一起也是在一个月左右。因此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支撑学员在下一阶段飞行训练所必需的理论课程,还要适当考虑其毕业后的岗位任职需求和知识储备。要解决时间紧与任务重的矛盾,必须精选、重组教学内容,强干弱枝、优化模块、优选优秀教员担任教学工作。[2]

  二、创新航空理论教育的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组织教学准备精益求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员为上课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做的准备和策划工作。理论系在上半年就针对当年的航空理论教育组织开展教学准备工作,各教研室根据教学任务和专业特点认真组织教学研究,系教学督导组在六月中下旬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检查指导,并统一组织所有授课教员试教练讲。

  第二,联教联训贯穿教学始终。

  为了在和*时期储备飞行人才、提高整体作战能力,世界各主要航空大国都先后采取了飞行教官与作战部队飞行员交流的制度,培养了一批既能教学、又能作战的飞行人才。在目前飞行院校还缺少作战部队飞行员参与航空理论教育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从各部队选拔确定转机种教育阶段兼职航理教员,代理学员队区队长,并全程参与航理教学,为航理转机种教育与飞行前准备进行对接融合。三年来通过不断研究飞行院校任职教育特点,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联教联训模式。在转机种教育阶段,各部队选派的兼职航理教员,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学员的管理工作,更是在航空理论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航理教学突出实践特色。

  理论可以灌输,知识可以记忆,素质可以培养,唯能力必须在实践中生成。飞行员的职业特质决定了飞行院校任职教育有着比其他任职教育更为突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在进行航理教育时,必须更加注意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运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加深知识理解、突破难点内容。为了提高理论教员对飞行实践的认知,人们加大了理论教员代职和调研力度,积极选派教员到飞行部队代职锻炼,组织教员外出调研,提高对部队和飞机的感性认识、深入了解飞行岗位的任职需求。

  第四,拓展延伸航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它体现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反映教育主体的价值追求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2]一是在航理专业应用理论教学时,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和调整,加大对传统教学内容优化组合,融入飞行训练的内容,增加飞行部队在役机型相关理论。二是在航理教育期间,开设了“英语角”,每周利用两个早晨组织飞行学员开展英语学习交流,在后期组织英语竞赛,为下部队后参与双语指挥奠定基础。三是利用心理训练专修室进行飞行心理训练,让飞行学员体验飞行心理训练的过程,提高飞行学员的心理品质。

  第五,大力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认真查找梳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忽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片面求新、猎奇、华而不实和以“讲”为中心,教员以自己是否讲完为标准,较少考虑学员是否弄懂了、学会了,教员讲得多、交流互动少等现象,积极组织教员进行教学研究,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倡导基于网络与图书资源的自主学习,教员重在问题引领、要点归纳和方法辅导,充分发挥学院图书馆功能,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基于战例或案例的实证式、研讨式学习,教员重在精要提示和组织控制,注重过程考核;灵活运用网络教学,在充分发挥现有网络课程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教研室进行网络课程开发,完善网络课程体系;在转机种教育阶段组织航理竞赛,利用竞赛促进学习热情,同时增强学员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53.

  [2]史伟光.转型中的军事任职教育[M].北京:谊文出版社,2008:189.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5

  复合材料自研发以来,被广泛地运用于航空工业中,例如在民用航天领域上,飞机的大部分都是采用复合材料,在航天飞行器的许多零件也是由复合材料构成的,导弹、运载火箭等的应用更是普遍,由此可见复合材料对航空工业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目前在复合材料的技术方面还不太成熟,所以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求发展之路。

  1、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1958年开始使用复合材料,初期便运用于航天工业。之后,我国的复合材料发展迅速,复合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一开始,复合材料主要用在飞机的雷达罩、副油箱等,但当时采用的是玻璃钢纤维,由于玻璃钢纤维的弹性很小,不能运用于飞机受力大的部位,后来便出现了硼纤维,但硼纤维因为不能被长时间加工,所以只能用在飞机修理方面,综合各方面因素,碳纤维成了飞机上主要使用的复合材料。现如今,复合材料凭借着它抗腐蚀性好、成本低、使用时间长等优点应用在飞机的各个方面。5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复合材料技术不断发展,现已经建立的航空航天材料基本体系可以满足我国目前航空航天需求,复合材料的生产能力和协作配套网络,也使得我国的航天工业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形成复合材料的所用的原材料也基本上是自产自销。虽然这样,我们在某些高水*研究上人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优质的碳纤维和其他高水*的复合材料大多数是从其他国家买进的,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所以目前我们不仅要增加复合材料的产量而且还得提高它的质量,只有复合材料的技术提高,我国的航天工业才会更迅速地发展起来。

  2、复合材料的应用

  2.1复合材料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复合材料在一问世时,就被应用在军事飞机上,复合材料的使用使军机更加轻便,可携带更多的炸弹。随着时代的发展,复合材料在军机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要。复合材料不仅仅用在战机上面,在直升机上也广泛应用,复合材料使得直升机的重量减轻,在起飞时节省时间,同时复合材料的应用还可以减少直升飞机的坠毁概率,保障了战士们的安全。近几年,无人机的问世也掀起了一阵热潮,无人机的主要作用是携带武器,作为战斗武器来使用,这就要求无人机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装备武器,复合材料使这个设想成为可能。RQ-4B高空长时间无人侦察机,除机身主结构为铝合金外,剩下的都是复合材料构成的。军事中不仅仅有战斗还有物资需求,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出来的大型货运机可以携带大量的军需物资,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

  2.2复合材料在民用方面的应用

  现在复合材料渐渐应用于民用飞机上。由于民用飞机与战机不同,民用飞机载人数量多、重量大,所以这就要求飞机的结构牢固。在初期,复合材料只用在一些辅助性的结构上,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波音号飞机,在前几个型号上,复合材料的应用不足10%,而后来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不断精进,几年之后波音787上的复合材料竟然占到机身总重量的一半并且广泛应用在主要受力结构上。复合材料在民用飞机上大范围使用这是民用飞机史上的一次重大改变,复合材料让飞机更加轻便,强度更高,使用年限更久同时也使飞机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复合材料的还使得飞机的成本下降,所以,复合材料在民用航空的前景必然十分光明。

  2.3复合材料在航天的应用

  当航天技术开始研究时,科学家们就提出必须要用先进的、轻便的、耐用的材料来制作。航天飞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以最低的成本,用可持续利用的飞行器,把尽可能大的有效载荷送上太空中。那时候人们就开始研制高科技材料,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发现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和重量轻等优点,某些复合材料还有可以焊接、耐腐蚀等独特的优点,这些优点都非常符合航天飞机结构材料要求尤其适用于轨道器结构系统中。在航天飞机上,它的推力结构用的是硼/环氧、铝/硼和石墨/环氧等复合材料,在环形框架、大梁、衍条、蒙皮横梁、连接件中也采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储箱的衬桶上用玻璃纤维围绕着,外壳用玻璃纤维和蜂窝纤维包裹,航天飞机上复合材料的用量高达190多公斤。

  3、复合材料技术未来的发展

  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在航天工业的应用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复合材料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所以复合材料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复合材料还没有被普遍地使用,究其根由有这几方面:第一是复合材料的造价太贵,这并不是说复合材料的成本高,它的成本是低于一般材料的,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原料的不充裕,综合下来它的造价是非常高的。第二是国内的复合材料原材料不符合标准,基础非常差。第三是因为我国的理论知识非常落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迟发展较为缓慢,复合材料在国内的应用也比较晚,这些原因导致的是我国的复合材料技术很不完善。在航天工业中,我国许多复合材料依赖进口,本国并不能生产,所以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大力发展我们的技术,不再一味的向其他国际买进,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产品。

  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对航空航天与民用领域中广泛采用的材料例如各种先进复合材料及一些传统结构材料进行精加工,进一步研制,使它们的成本下降,可以广泛用在各个领域。

  (2)加强对复合材料原材料的改进。

  (3)利用发达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理论设计,减少了材料的浪费,达到省时省力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4、结束语

  我国的复合材料技术在起步时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国家,当复合材料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时,我们不能再落后,国家应大力扶持复合材料在航天工业中的研究项目,在新世纪我国的航天工业会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逐渐壮大,屹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推荐访问:发展趋势 航空 理论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五篇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1 现代航空维修理论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论文1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