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菁选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2-26 18:10:08 来源:网友投稿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  1.考查对联与场合的对应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常盛常新。  这种能综合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好题型,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菁选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菁选3篇【优秀范文】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

  1.考查对联与场合的对应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常盛常新。

  这种能综合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好题型,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考链接:(2016年江苏卷第5题)

  2.考查不同年龄的特殊称谓

  年龄文化为中国五千年精神文明所衍生,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高雅称谓。

  高考链接:(2016年天津卷第4题)

  3.考查诗歌中的对仗常识

  对仗一般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几种。目前高考考查的多是工对,工对一般对仗工整严谨,如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但是在备考时要有所拓展,做到有备无患。如宽对,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高考链接:(2016年上海卷第13题)

  4.判断文化(史)常识正误

  广义的`文学常识涵盖文化和文史常识,包括古代职官、教育科举、古代刑律、天文历法、地理山水、礼仪习俗、名号称谓、饮食起居、歌舞艺术、古代服饰等,考生要广泛涉猎。今年全国卷3套试卷都结合文言文进行了考查。

  高考链接:(2016年全国Ⅲ卷第5题)

  5.考查应用文体用语是否得体

  近年来,语言得体试题频频登陆高考试卷,并越来越紧贴现实生活,突出语言的实际运用。

  高考链接:(2016年山东卷第18题)

  6.挖掘诸子散文的政治智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政治智慧、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用现代眼光对其进行省察,可以为人们认识自我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可以作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南。

  高考链接:(2016年浙江卷第24题)

  7.考查援引诗词与是否合乎语境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能否根据语境准确援引古典诗词相关名句是一个人良好综合素养的外映,是一个人魅力四射的文化名片。

  高考链接:(2016年江苏卷第3题)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2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

  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三、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3

  概括题: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问词序能否调换,如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能否调换另一词题型

  答题模式:(1)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2)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3)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题模式:(1)能否,(2)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3)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4)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问句子能否调换: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推荐访问:答题 高考语文 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菁选3篇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0篇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5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