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时间:2023-05-26 08:20:05 来源:网友投稿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供大家参考。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

  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结合本行

  风险管理实际,特制定本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一、风险管理策略

  本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五个方面。

  (一)风险分散:即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在经营中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或同一地域的客户,使客户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风险对冲:即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风险。

  (三)风险转移:即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如担保)。

  (四)风险规避:即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

  (五)风险补偿:即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可以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

  二、风险管理流程。

  本行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制,将风险管理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一)风险识别:指借助于各种分析方法,对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即确定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风险。

  (二)风险计量:指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所承担的所有风险,并采用压力测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

  (三)风险监测:指通过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之前,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随时关注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现质量、效果。

  (四)风险控制:指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三、风险管理体系

  (一)本行董事会是最高风险管理与决策机构,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董事会负责审批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可以承受的总体风险水平,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并定期获得关于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监控和评价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二)监事会负责风险管理的监督,全面了解风险管理状况,跟踪、监督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工作,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

  (三)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及时了解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确保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种风险。高级管理层应明确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结构,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明确本行所能承受的风险规模,建立有关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的档案和手册。

  (四)风险管理部门应全面掌握本行的整体风险状况,其核心职能是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重要职责是监控各类金融产品和所有业务部门的风险限额,有效识别风险因素,及时将其整合到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和模型中。

  (五)其他风险控制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实行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四、风险管理偏好

  本行通过对各种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在满足监管部门、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稳健经营要求的前提下,促进本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

  其风险偏好涉及的主要风险定量、定性指标如下:

  (一)本行风险水平类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

  (一)流动性风险指标:

  1.流动性比例衡量本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不低于25%。

  2.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低于60%。

  3.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低于-10%。

  (二)信用风险指标

  1.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高于4%。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高于5%。本行的不良率最低应满足该项监管标准,且应保持在较低水平。

  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15%。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10%。

  3.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50%。

  (三)市场风险指标

  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20%。

  2.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四)操作风险指标

  衡量本行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本行将根据银监会具体政策出台后另行确定最低目标。

  (五)

  风险抵补能力指标

  1.成本收入比不高于45%;

  2.资产利润率不低于%;

  3.资本利润率不低于11%。

  4.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5.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50%。

  6.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

  7.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五、主要风险管理及程序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主要是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卡透支、保函等业务。

  1.风险识别。信用风险识别贯穿于业务调查、审查、审批等

  各环节。主要是对客户已提出申请但尚未实际发生信用业务的潜在风险加以判断、鉴定,权衡对比该信用业务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后,决定是否对客户发生信用业务或以何种条件发生信用。风险识别分为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两个阶段。

  定性识别。主要是对客户一般情况的调查、了解,从整体上掌握客户如期偿还债务的意愿和能力。

  定量识别。主要通过财务比率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对潜在风险进行量化。

  在信用风险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的基础上,完成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再通过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等方法计量信用风险。以信用风险计量为基础,在符合信用发放的条件下,交由授信审批委员会审议后,并经有权审批人对该笔信用业务的潜在风险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是否与客户发生信用业务、以何种条件发生信用以及信用品种、期限等。

  2.风险监测。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临界值。主要包括:

  (1)监测对象包括微观层面的单个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多种信贷资产组合层面的信用状况。

  (2)监测的主要指标包括:不良资产/贷款率、预期损失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贷款风险迁徙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3)风险监测中要及时探测出预警信息,并提前采取预控措施。预警类别包括:行业风险预警、区域风险预警和客户风险

  预警。

  3.风险控制。主要通过限额管理、信贷审批、贷后管理和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1)限额管理是对某一客户(单一法人或集团法人)确定的、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的最大信用风险暴露。如某一客户的信用风险暴露超过既定限额时,应采取更严的准入审批或更高层次的审批来处理。限额管理包括单一客户限额管理、集团客户限额管理、区域限额管理和组合限额管理。

  (2)信贷审批包括贷款定价机制的建立和贷款发放机制的建立。贷款发放机制坚持授权管理制度和授信审批制度。授信审批制度遵循以下原则:

  审贷分离原则,即授信审批完全独立于贷款的营销和贷款的发放。

  统一考虑原则,即对借款人所有可能引发信用风险的表内外业务风险暴露统一考虑和计量。

  展期重申原则,即对任何信用风险暴露的任何展期都应作为一个新的信用决策,必须经过正常的审批程序。

  (3)贷后管理通常采取贷款转让和贷款重组方式来控制信用风险。贷款转让是指本行将已经发放但未到期的贷款有偿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以分散风险、增加收益、实现资产多元化,提高经济资本配置效率。贷款重组是指当债务人因种种原因无法按原有合同履约时,本行为降低客户违约风险引致的损失,而对原有贷款结构(期限、金额、利率、费用、担保等)进行调整、重新安排、重新组织。

  (4)本行将细化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信用风险分配一定比例或额度的经济资本。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管理的重点主要是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以及银行各类头寸等。

  1.风险识别及预警

  本行在科学区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计量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缺口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压力测试法、情景分析法、收益分析法和风险价值分析法等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和计量。

  (1)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以防范、规避为主。

  (2)产业风险识别及预警。产业风险包括产业内在风险和产业外在风险。

  产业外在风险。通过对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及顺序、价格趋势、主要技术变化、上下游企业对产业的影响、政府管制方式变化的监测,总体判断产业的未来走势,制订相应的信贷产业策略。

  产业内在风险。在产业原则符合信贷策略的前提下,通过对产业内企业集中程度、企业间竞争态势、技术装备结构、产业供销方式、销售渠道、产业内国家重点企业状况的监测,客观分析客户在产业内的发展后劲、长期发展态势,以及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轨迹,作为决定是否对客户发放信用业务或以何种条件发放信用的重要依据。

  2.风险监测和报告

  本行风险管理部门应监测总体市场头寸、风险水平、盈亏状况以及市场风险经济资本配置及使用情况等指标,动态掌握本行的市场风险情况,并按一定的频率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

  3.风险控制和化解

  本行应根据业务需求,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控制手段:一是采用市场风险限额(含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手段,使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规模控制在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使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与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二是采用市场风险对冲手段,通过投资或购买与管理基础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或完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金融衍生品来对冲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市场风险。三是通过配置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本来抵御市场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1)利率风险化解。根据利率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各种头寸的结构,合理确定各贷款客户的利率水平。

  (2)产业风险化解。通过对产业整体的统一授信,使该产业在本行的信用总额控制在一定限额以下,使本行信用总量在各产业间适量匹配。本行通过制定产业统一授信管理实施意见,定期和不定期调整分支机构的重点和高风险产业的总体授信额度。对超过统一授信的产业,压缩信用总量,以促进本行信用资产的结构优化。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个方面。

  1.风险识别。操作风险识别主要包括归纳收集、同行借鉴

  以及排列风险优先次序等。

  (1)归纳收集。主要是对已发生的风险,查找是否由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失当形成,并对形成风险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查找的重点主要是认定有无主观责任人的信用风险。

  (2)同行借鉴。对比同类银行的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查找本行是否有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失当之处。

  (3)排列风险优先次序。针对上述两种方法整理出的操作风险,按各类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形成风险的大小依此排列。

  2.风险预警。本行通过强化内控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对操作风险及时预警。

  (1)信贷业务操作中主要的风险:调查、审查不严,向不具备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或办理承兑汇票、信用证;对客户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缺乏约束;受理贴现要素不全的银行承兑汇票;担保手续不合法、不合规、造成担保失效或担保人免除责任;家庭共有财产做抵(质)押物的,没有取得共同所有人同意;未按规定办理质押物占管手续;未核实出质人是否同意质押或未经出质人签字同意。

  (2)业务经办中主要的法律风险:合同、文本、文书、凭证不完整、不规范;对不具备借款主体资格的客户贷款引起法律风险;受理不具备担保主体资格的担保引起法律风险;用土地所有权作为借款抵押物的无效抵押引发风险;抵债资产所有权未转移至本行;投标保函中,申请人在中标前撤标、改标或中标后不履行签约手续,担保业务中承担偿付责任等。

  (3)资产业务中主要的道德风险:盗窃库款;编造客户资

  料,利用个人消费贷款审批环节少的特点骗取贷款;与房地产开发商相互串通,办理虚假按揭,套取银行信用;未按规定办理质押物占管手续,内部人员私自将质押物取走;管理者授意经办人员隐瞒企业真实情况,套取银行信用;低值高估,接收抵债资产;高值低估,贱卖抵债资产等。

  (4)其它资产业务主要的风险:库存现金、贵金属的交接、保管手续不全;固定资产购置价格过高、管理处置不当和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不当,形成实物毁损等。

  3.风险计量。本行主要采用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

  4.风险控制和化解。一是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本行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进行自查及校正。按照风险排列优先次序,先急后缓地反映、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完善内控体系;二是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积极培育健康有效的合规管理文化。强化对内控制度的培训,使员工做到“应知应会”,降低业务操作中的能力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减少业务操作中的道德风险;加强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所有部门、所有员工都要竭力维护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任何人员都不得拥有超越制度的权力。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不管是主要面向客户的业务处理系统还是主要供内部管理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都必须有助于支持风险评估、建立损失数据库风险指标的收集与报告,进而控制操作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我行应当尽可能提高负债的稳定性和资产的稳定性,以降低流动性风险。

  1.风险识别。流动性风险识别的方法包括: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识别,资金来源和使用的同质性识别。

  2.风险评估。适时监测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等流动性比率指标,同时采用现金流分析法、缺口分析法等方法评估流动性风险,并进行把握、调整,将其控制在警戒线内。

  3.风险监测。在流动性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及时、有效监测银行各种内外部指标、信号和融资指标、信号的明显变化,适时采取正确的风险控制方法,及时纠正错误。监测的方法包括压力测试法和情景分析法。

  4.风险控制与管理。本行流动性日常管理由金融市场部门负责,对各项流动性指标进行监控与分析,并作出相应决策。同时本行应制定流动性管理应急计划,包括危机处理方案和弥补现金流量不足的工作程序。

  (五)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存在于本行经营的任何环节,通常与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等风险交叉同在。

  1.风险的识别。声誉风险识别的核心是正确地识别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中可能威胁本行声誉的风险因素。业务机构及重要岗位定期通过清单法详细列明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及所包含的风险因素,然后将其中可能影响到声誉的风险因素提炼出来,报告给声誉风险管理部门。

  2.风险的评估、监测和报告。本行综合管理部(办公室)为声誉风险的日常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将收集到的声誉风险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和紧迫性进行优先排序,通过分析自身对各类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以及收集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而预测本行的业务、政策或运营调整可能产生的反应,评估本行即将采取的各类政策可能产生的结果。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应当仔细分析和监测所收到的意见和评论,通过有效报告和反映系统,及时将利益相关者对本行的正面、负面评价和行动,所有的沟通记录和结果,以及本行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建议,报告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

  3.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1)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建立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监控全面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和有效性,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本行应建立和制定适用于本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办法、相关制度和要求,内容包括风险排查、分级管理、应急处理、投诉处理及监督评估、信息发布及归口管理等。

  (2)采取恰当的声誉风险管理控制方法,包括强化声誉风险管理培训、确保实现承诺、确保能及时处理投诉与批评、从投诉与批评中积累早期预警经验、尽量将发展战略与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保持一致、将社会责任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保持与

  媒体的良好接触、增强对客户、公众的透明度、制定危机管理规划等。

推荐访问:关于农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考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风险管理 偏好 策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