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2-10-27 09:50:02 来源:网友投稿

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5篇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33篇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5篇

篇一: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3 3 篇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是经济之本,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

 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实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就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

 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

  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

  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

 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为贯彻落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的具体要求,本人对相关活动内容和有关材料进行了学习研究,深入领会,对照检查,主要体会有:

  一、存在的问题

 1、解放思想有待提高。

  面对中央提出“百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公共资源交易这一尚处于较新的领域和社会现象,在思想认识、精神内涵的领会上,还存在守旧封闭、迟缓等待、思路偏窄,套旧框框,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主动跟上,开拓创新、服务主体的意识有待转变和提升。

  2、担当实干有待加强。

  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态势,担当干事的付出还不足,攻坚克难的本领还不强,敢于碰硬的意志还不够,应对打压的办法还不多等。

  我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改革大约在 2011 年左右开始,当时在全国的该领域的改革中,无论从

 体系构架、思想理念、发展态势等,还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和很有发展前景的形势;但时至今日,我区该领域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在全国而言已经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这其中的缘由和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二、对策措施

 1、以本次学习讨论为契机,在改革大环境中,进一步解决思想上的束缚和弊端,深刻吸取这些年来在我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弄清“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将去往哪里”这一问题,进一步明晰个人以及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能与内容,通过“六破六立”,真正领会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讲话的精神内核,紧密团结在我中心党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谋发展,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向前进。

  2、比学先进,查找差距。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广泛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取长补短,大步跟上,更好的为事业、为单位贡献力量。做好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工作,本人要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政策研究,为做好工作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建议单位充分学习国内先进省份相关机构的制度安排和具体做法,加强与高校的对接交流,尤其是国内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及高校的沟通交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扩大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影响力,为我区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3、狠抓工作提升。加强对本领域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工作本领,具体在自身的工作即为政府集中采购业务尤其是监督检查质疑答复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力求“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建议单位立足于把握当前“自治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的地位和性质,顺应公众呼声,尽快落实统一场地及相关场内交易管理和服务,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抓好业务流程再造,抓好主业务“交易服务水准”,改变公共资源相关行业分散交易、管办不分导致的假公济私、权力寻租、“后花园”、“自留地”等固有顽疾,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建议单位及主管部门继续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协商进场

 交易服务具体事项及行业监管不到位的薄弱环节,研究场内交易、服务及管理的环节要点,注重事中、事后的交易跟踪服务,设置提供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对接端口,按照不同项目性质,提供通用性和专用性服务和管理事项,体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价值,为业务流程再造及推进分类统一的制度规则及服务办法创造条件。

  4、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对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的职能,组织申请研究课题,向到平台开展交易工作的市场主体、社会公众以及相关交易当事人进行调研,向国内先进的省份进行调研,向有关行业调研,让市场主体说话,让群众说话,让事实说话,有针对性的找到“应进不进”,脱离监管,腐败暗藏的典型案例,形成调研报告供有权部门处理。利用承担交易信用评价的有限职能,将原来单一的仅由个别行政主管部门的单一评价组织实施,向行业组织、社会主体、同行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度信用评价体系转变。

  5、加强请示汇报。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和考虑,本人要主动向中心领导进行请示汇报和情况反映;对于各种部门、团体利益纠葛的形势,也建议我单位对于面临的实际情况和障碍,通过专题汇报、代表委员开放日等各种可以采用的形式,向党委人大政协及政府有关部门多反映,争取更广大的支持和理解,不畏固化和既得利益势力,不受人为干扰,努力消除误解,争取舆论支持,更好地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作用。应当坚信,无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和发展是动了哪些人的奶酪,无论前行的道路有多少复杂曲折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就是我们所从事工作的最大靠山和不竭动力。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 40 年来,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发展动力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如果发展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错失良机。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传统产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二是要启动创新这个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城市、商业、文化、旅游、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县还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化发...

篇二: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业高质量发展体会心得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也指出,要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的来看,这些重要论述和部署都建立在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其长远影响的前瞻性判断基础之上。新形势下,全面准确地理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对适应新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制造业一直被视为一国工业化的标志与走向富裕的关键所在。制造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特征,具有更强的产业协同效应和生产率溢出效应,可以在实现整个经济体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的同时,带动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容、流程和产业特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制造业不是单纯的生产加工,包括研发、设计、售后等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投入同样构成了商品价值的来源,并日渐贡献了产品的大部分附加值;另一方面,一些服务业如客服、初级会计等,不仅出现了机器替代,而且许多在传统上只有制造业才具有的特征,如规模经济等,也开始在一些服务行业中呈

 现。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趋势的出现,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第一,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特征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引擎”功能的衰退。在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的进程中,底层的、决定性的力量仍然是制造业。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的“制造”环节自动化、模块化高度发达的结果,大量围绕着制造业而展开的生产性服务业,或者作为投入(如产品设计、研发等),或者作为交易促进因素(如物流服务等),其功能在于推动和加速制造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而制造业特征表现最为明显的新型服务业部门,如电信和电子商务等,则直接得益于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和技术基础,使其服务内容和服务过程可以实现数字化存储和传递,实现类似制造业的标准化生产,而其行业固定资本投入与更新,同样也是制造业的产品。此外,大量生活性服务业的规模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也同样依赖于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如基于平台的生活性服务业、新型物流配送等行业的发展,都建立在高性能的电子信息设备和运输工具基础上。

  第二,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特征的趋同,也意味着制造业的“引擎”作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期以来,关于制造业的典型事实一直是:制造业产出增长与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正相关,制造业产出增长与制造业生产率正相关,制造业产出增长和经济总体生产率增长正相关等。但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关于制造业的典型事实也发生了变化,比如,高收入国家仍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大部分,且

 仍是主要出口国,低收入国家在全球制造业就业中所占的份额高于它们在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绝大多数国家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和总就业中所占的份额都在下降,但很少转化为绝对下降,这反映了服务业更快的增长;制造业在总增加值和就业中所占的份额以较低的水平达到峰值,且达到峰值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制造业占总增加值和总就业比重的峰值都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这些意味着:其一,制造业仍然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密集区,但现代制造业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少数关乎制造业“质”的高点上,而这也是制造业“引擎”力最为集中和强大的地方,如核心技术专利、产业标准和高精尖的高端装备等。其二,无论是高收入国家的“去工业化”,还是中低收入国家的“过早去工业化”,都与制造业服务化的服务部分不断提高密切相关。其三,对于后发国家而言,通过产品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制造实现追赶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产品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制造的价值链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国家已经不太可能从此类制造业活动中获得技术溢出的红利。随着各类新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直接生产环节的劳动力需求减少,此类制造业活动的就业吸纳能力也大大下降。

  总的来看,制造业“引擎”作用方式的变化,意味着制造业的“质”远比制造业的“量”重要。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制造业的“质”的优化,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能绿色制造。其包含两层含义:即制造目的的绿色化和制造方式的智能化。制造目

 的的绿色化,不仅仅指能源和材料的环保和节约,而在于使绿色本身就成为一种新的使用价值类型,从而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转型;制造方式的智能化,则在于依托对海量多维数据的即时、精准计算与分析,使生产过程实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升级,从单纯机器体系替代体力劳动向智能系统替代脑力劳动的升级。二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传统上制造业的向前向后联系,更多的是通过制造业之间的分工和协同来体现,但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现代制造业的向前向后联系效应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拓展,更多地体现为产业间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服务业或者通过助力制造业高附加值的形成,或者通过加速制造业的价值实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深度,不仅体现着产业间协同效应的深度和广度,也体现着制造业“质”的高低。

  我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十分必要,也完全可能。从必要性而言,我国制造业在规模和门类不断扩大和完善的过程中,始终存在高端装备缺乏,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等受制于人的短板,始终面临着制造业附加值低、价值链和供应链控制力弱的问题。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创造的机会窗口,抢占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打造坚实的产业基础,实现产业链的现代化和价值链位置的攀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从可能性而言,庞大的市场规

 模和产业部门的多样性,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庞大的市场规模意味着新技术更容易得到市场回报,进而激励企业投入研发;而产业部门的多样化则有助于形成新技术经济范式下的技术耦合和互补效应,促进新技术的扩散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与此同时,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也为产业的梯度转移提供了腾挪空间,多层次产业体系则蕴含着产业间的技术溢出和效率提升的机遇。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协同,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制造业升级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效率提升,都蕴含着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和提升效率的可能性,从而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之,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当前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深刻把握其中的重要内涵,既要重“量”更要重“质”,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三: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全 国 中 文 核 心 期 刊现代金融2019 年第10期

  总第440期金融观察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摘要: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对稳固坚实我国经济基础有重要意义。金融行业因为拥有资本市场对要素的配置功能,在“互联网+”概念之后,被认为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家为了实现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无论是从目前的制造业发展形势还是整体经济运行,金融业能够为制造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仍然是十分有限的。本文从制造业和金融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法,分析总结金融业与制造业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力争引导资本更有效地流向制造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发展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经之路。为了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全球金融市场资本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金融条件正逐步被限制,这也对全球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带来了深刻影响。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融入全球金融体系,能否搭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快车的关键就在于金融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或者说坚持以金融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金融机构在央行引导下落实的差异化信贷政策。一、制造业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现状显示:全球使用的手机中有70%在中国生产,80%的空调来自于中国,91%的PC也是在中国生产,所以说中国是制造大国一点都不夸张。但与此同时,中国并不是制造强国:据麦肯锡的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 1/4;世界品牌实验室2018年发布的数据统计来看,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的企业仅入选38个,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道路还很长。但制造业现在是、以后也将长期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2018年中国90万亿元的GDP里面,制造业为26.5万亿元,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维系着中国发展的命脉产业,占中国经济比例为29.4%。十大产业里面,产值排在第二位的批发和零售业,产值只有8.4万亿元,只占国民经济的9.4%,只有制造业产值的31.8%,也就是说,在未来很长时间不可能有其他产业能够达到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中国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司长在谈到2018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时曾表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较快。”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例如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机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其增速全部超过了15%。但中国制造业受到两头挤压的状态也在逐步增加,前者是德国等发达经济体的高端制造工业的资本密集型体系,后者是东南亚、印度等地区以低价劳动力为特点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兴起。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摆脱依赖低廉大规模劳动力的“中国制造”模式,向依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产品的“中国智造”模式转变。二、金融业发展现状2018年逐渐拉开序幕的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我国国际贸易环境的波动性上升,人民币汇率风险增加。同时,美联储在2019年开始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带来了经济环境新的不确定性。这势必会长期影响我国国内经

 33全 国 中 文 核 心 期 刊现代金融2019 年第10期

  总第440期金融观察济的稳定性,使得银行业投资规模收缩,投资者对市场预期受到一定影响。在目前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尽管短期内中国经济没有受到实质性影响,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中国贸易增长量反而超过了前几年。但这两大事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与冲击是巨大的。首先是中国股市持续低迷,其次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贬值,不仅会导致国内资金外逃,也导致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放缓。这些因素的影响与冲击,肯定不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也在逐步推进,这无疑为中国金融业发展注入一针稳定剂。三、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优势金融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是服务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习总书记多次指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在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进行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际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新特点,金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以下三个核心优势。(一)金融能更有效率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唯有金融与实体经济实现融合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首先,金融能够基于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准确把握各行业、各产业的发展周期和前景,筛选出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制造业企业;其次,金融能够准确定位这些制造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领先技术,并尽可能地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的风险;再次,金融还能基于制造业企业经营状况来把握其市场地位和市场前景,并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具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的企业,实现优胜劣汰。(二)金融业自身能够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金融体系不使风险外泄,而是将风险在内部进行转化并予以消除,是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因此一定程度的风险压力并不能够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威胁,金融反而能防止风险的扩散甚至激化、增大。金融对风险的转化消除体现在:首先,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企业存在信用风险时,金融系统自身便能够予以吸收,这也就是说,当一些企业发生违约风险时,金融不仅能不受影响地平稳运行,还能够对金融契约进行改进,进而筛出市场中优质的企业,从根源处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其次,金融体系还能够吸收并抵御在自身系统内传染的风险。体系内各个金融机构始终监测自己投放出的产品以及产品投放后市场的风险状况,收集数据进行相关模拟实验和压力测试,对自身金融风险存量以及外来风险的冲击程度进行评定,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研发产品漏洞和机构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修复、管理,或者是通过提高自身资本充足率,压缩风险较高业务占比实现对机构内生风险的动态管理。最后就是对损失的吸收能力。当金融风险已然发生并产生一定量的金融损失时,金融体系内部早已存在的风险拨备、存款准备金以及最后贷款人等制度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已经产生的金融损失。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推行后,制造业自身面临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变有一定的风险性,在引导金融业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金融业自身独特的风控管理体系,将制造业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信用扩张带来的风险敞口可控化,这对制造业平稳完成转型任务有重要意义。(三)金融创新产品。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有创新活力的整体,它注重金融产品和金融体系的创新。这种创新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实体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金融体系的产品、业务、风险管理等内容能够不断进行自主的创新和优化。二是在由于金融周期及经济周期的波动导致金融体系发生大面积金融风险时,系统内部能够及时响应,并依靠金融产品和金融体系的创新,不断提高风险分散和管理能力。对制造业而言,如果针对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流动性问题、信用风险问题和风险评级问题,金融业能够研发金融、信托、保险等创新产品,将对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四、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34全 国 中 文 核 心 期 刊现代金融2019 年第10期

  总第440期金融观察转向中高速增长,同时也在向高质量发展。面对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制造业饱和的现状,尤其在稳增长、调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生产投资趋于谨慎,而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更是有所放缓,经济增长对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的依赖性较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待加强。因此,如何利用其他产业的辐射效应,推动制造业转型优化,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是目前政府和学术领域聚焦的重点问题。金融业以市场为基础,在资源优化配置上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业也被看作是完成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剂。中央政府在2017年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稳定制造业投资,增加中长期融资,落实减税降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加强信贷政策结构性调整结合,引导金融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合理配置,着重突破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与重点领域,并在进一步工作中,逐步引导金融业与制造业相结合,为更好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做了全局性的规划建设。通过金融机构落实差异化信贷,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支持力度,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妥退出过剩产能领域贷款,发挥金融服务的推动作用并提高制造业质量。但从金融与制造业的磨合发展中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金融业对制造业存在挤出效应,妨碍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伴随着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资本市场中快速增长的金融需求,我国经济资源“脱实就虚”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我国实体经济领域发展正日益失衡。金融行业的高投资回报率和高薪酬使其更容易吸收更多的优秀资源要素和人才要素,进而对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使得制造业生产经营部门以及创新部门的资源获取量减少,资源供给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健康良好发展,此时金融行业的发展反而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反向阻碍作用,也就造成了目前金融业与制造业此消彼长的发展现状。(二)制造业自身面临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总体规模上看,我国显然已经成了全球领先的“制造大国”。但在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率、生产效率、核心技术竞争力、创新创造能力、所处价值链环节等诸多方面均与当前世界领先国家有着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行业内部也长期存在着供需极度不平衡的情况。部分制造业领域产能长期过剩,高端技术产品与装备也始终依赖国际进口。不仅如此,制造业还受制于国家整体经济周期以及发展状况的变化,使得部分制造业部门有着较大的经营下行压力,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经营风险。而资本市场具有着相当强的逐利性,金融投资者趋向于投资回报率较高、风险较小的行业,这也就使得那些制造业部门更加难以获得金融支持,也就导致了部分行业企业资金集中、而部分行业企业则又难以融资的局面。(三)高回报率的实体经济对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在实体经济内部,高回报率的实体经济也对制造业在获取金融服务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制造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获得的金融贷款比率较低,而且所得到的融资金额一直是远远低于房地产行业。仅以2018年为例,2018年社会总体贷款136.4万亿,流向房地产领域的贷款资金为37.4万亿,流向制造业领域的贷款资金为9.3万亿。因此,尽管政策将资金天平一再向制造业倾斜,但制造业实际得到的贷款支持远远低于高回报率的房地产行业。这种实体经济内部因为回报率和风险性而带来的挤出效应,也严重影响了制造业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问题。(四)环境风险加剧制造业的行业风险。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针对制造业的环保要求一再提高。一方面,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长远的效益,另一方面,这也加剧了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因为这些环保条例而增加成本的可能性,包括环保成本、税费成本和净化成本等,这对制造企业造成资金压力和成本压力,加剧金融资本在进入制造业时,对其风险大小的评估,从而影响金融业对制造业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意愿。

 35全 国 中 文 核 心 期 刊现代金融2019 年第10期

  总第440期金融观察五、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协调金融业与制造业间要素的合理流动。首先,政府应针对金融业参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如减免税率、降低费用等。通过政策手段,合理地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并结合财政政策工具,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引导金融市场为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市场将要素向制造业倾斜。其次,针对目前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及市场饱和的现状,鼓励金融业提高对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改善中小企业在改革转变过程中的融资环境,确保其资金链完整,以加快其由量向质的转变步伐。(二)引导制造业企业资金运用的合理性,鼓励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合理引导制造业对于流入资金的运用,着重强调其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将创新创造作为资金的重点流入口,为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与创新能力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充分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效率。其次,鼓励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引入高科技人才,缩短制造业转型过程,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度,为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三)鼓励金融创新,发展支持高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产品。从金融监管层面讲,在宏微观审慎监控管理过...

篇四: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行领导干部关于金融相关工作心得体会汇编 目录

 1.xx 银行数字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应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 .............................................................. 2 2.关于把握好时度效,将宏观政策与经济发展情况更加匹配的思考 .................................................................. 6 3.关于国有金融企业文化创新与实践 ........................ 13 4.党委书记、董事长关于数字化赋能供应链金融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心得体会 .................................... 17 5.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关于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 19 6.银行董事长关于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 . 22

 xx 银行数字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应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

 今年是 xx 银行成立 xx 周年。近年来,xx 银行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科技强行”战略,以金融科技创新助力服务实体经济,在数字化赋能供应链金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现了银企携手高质量发展。截至 2020 年三季度末,xx 银行资产、存款、贷款规模分别迈上 xxxx 亿元、xxxx亿元、xxxx 亿元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台阶,主要经营指标连续 x 年位居 xx 银保监局辖区 xx 家城商行第 x 位,在 xx辖区存款市场份额 xx%,连续 xx 年位居 xx 市同业首位。

 (一)提升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 1.创新担保方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xx 银行在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针对供应链体系内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运行特征,突破传统信贷业务中的评级授信、抵质押担保和审批流程等诸多限制,创新推出丰富的产品和业务模式,尤其是在物流银行业务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20xx 年,xx 市发生贸易融资风险,银行授信和企业融资陷入“两难”境地,大宗商品进口业务严重萎缩。为解决贸易企业融资难题,保证港口业务健康发展,xx银行联合xxx集团、xx 集团、xx 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共同推出“新常态下动产质押融资业务解决方案”,借势物联网新技术,通过“控单、控货、控资金、控风险”的业务模式,解决贸易融资过程中银企信

 息不对称问题,破解贸易企业融资难题,实现银行、贸易企业、港口的合作共赢。截至今年 xx 月末,已通过该方案投放贸易融资超 xx 亿元,未发生风险事件。伴随数字化金融科技发展, 20xx 年 xx 银行与 xx 省港口集团合作,推出动产质押融资的升级产品—“e 仓通”电子仓单质押融资。运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港口系统关键节点采集货物仓储、物流数据,作为电子仓单生成的基础,实现数据生成自动化、来源可追溯。仓单系统与银行业务系统联通,电子仓单开具后可线上申请质押融资,电子仓单不仅是存货凭证,更是金融凭证,有仓单即可便捷地获取金融支持。该产品将有效激活潜力巨大的港口物流金融市场,发挥港口经济对商贸企业的集聚效应,实现物流、金融、经济良性循环,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2.依托核心企业,降低上下游小微企业准入门槛。近年来,xx 银行积极落实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关于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要求,加大金融科技研发投入,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以数字技术消除防范风险,减少对抵押担保措施的依赖,为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优质充足的金融服务。以线上化反向保理产品为例,xx 银行于 20xx 年推出以核心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反向保理产品,截至目前已投放超 xx 亿元,为 xxx 余家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并搭建了人民银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企业网银等多个线上服务渠道,通过线上方式高效解决供应

 链中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3.供应链金融场景化、数字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金额小、频率高、场景各异、客户分散、流程复杂的特点,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核心企业,同一金融产品在不同场景间往往有所区别,标准化接口、模块化配置、敏捷化对接是未来银行数字供应链系统建设的必然要求。xx银行正在推进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升级改造,提升敏捷应对不同个性化金融服务场景的能力。今年以来,xx 银行陆续启动了与 xx 州集中代理采购平台、xx 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电子仓单平台、xx 电子仓单管理系统、xx 金控“舜信”应收账款融资平台等不同场景的系统对接,涉及应收、预付、存货等多种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场景中的小微企业在代理采购、反向保理、电子仓单、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凭证等方面提供线上金融服务,构筑产业链金融服务共享生态圈。

 (二)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质量 1.搭建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是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地对供应链金融的再创新,借助数字技术获取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的经营数据并进行分析,将传统风控对财务报表的审查转变为对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四流”的审查,改变了风险管理的操作模式,使得融资流程更加简单、快捷,风险预警更加及时有效。xx 银行在 20xx 年即实现了与人民银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全线上对接,打通核心企业财务系统,截至目前已通过该平台帮助 xxx 余家核心企业小微供应商实现融资约 x.x 亿元。

 xx 银行正在搭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具备将信用证、反向保理、电子仓单、商业承兑汇票等供应链金融产品线上化服务的能力,拥有融资材料线上提交、合同在线签订、放款线上处理等功能,最终实现融资业务远程办理,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2.实现业务审批的自动化、贷后管理的智能化。供应链金融业务资产标的明确、还款来源清晰,通过数字技术对电子仓单、货物、应收账款等资产的标准化处理,适宜搭建风险模型,实现自动化审批、放款。同时,通过连接工商数据、市场行情等信息渠道,收集业务场景化中的供应链金融数据,实现贷后管理实时化与智能化,有效管控业务风险。目前,xx 银行正在与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合作,拓展金融科技在审查审批、贷后管理方面的应用。

 3.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探索应用。xx 银行正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客户准入阶段充分采集和整合客户数据,多层次、多维度挖掘分析客户信息,形成全面的客户画像,根据客户需求匹配金融产品,以此挖掘上下游群体客户,提供专属个性化服务。聚焦“金融科技+供应链场景”,建设核心企业主体信用、交易标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产生的“数据信用”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风控系统,搭建集产品创新、信息管理、线上融资和风险监控于一体的交易金融、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向数字化转型,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关于把握好时度效,将宏观政策与经济发展情况更加匹配的思考

 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复苏向好的背景下,明年宏观政策基调如何,侧重点有何变化,有哪些政策将延续,又有哪些政策将退出等问题,备受市场关注。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对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关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部署进行解读,以把准政策方向,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宏观政策基调 近期,市场上关于明年宏观政策的争论颇多,主要集中在到期的抗疫政策是否会集中退出、偏宽松的政策是否会加快收紧、积极的政策是否会得到延续等方面。中央经济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既是对上述争论的回应,也奠定了明年宏观政策的总基调。

 我们认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意味着一部分抗疫政策虽然临近到期,但不会出现一刀切的“政策悬崖”,而是会综合考量政策效果、经济主体需求、社会影响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政策是否退出、何时退出、如何退出等。例如,对于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就要慎重考量政策退出后,是否引起大面积违约,中小银行是否需要继续获得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支持以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等。

 宏观政策要保持“稳定性”,主要是延续“稳”的基调,虽然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复苏,托底政策的必要性有所降低,但货币、财政政策也不会突然大幅收紧,而是更加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调整,防止政策大幅波动对经济复苏造成损害。

 宏观政策要保持“可持续性”,主要是因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中还面临较多风险挑战,必须要留有一定政策空间,应对可能发生的冲击。而疫情期间,货币、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在对冲了疫情冲击的同时,也引发了宏观杠杆率上升、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吃紧等状况,对政策可持续性形成了一定影响,因此,下阶段要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

 另外,会议还指出,“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说明了宏观政策将继续支持经济恢复,同时,“必要”也透露出不会出现“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表明宏观政策纳入了更多对“防风险”的考虑。对宏观政策的要求是“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意味着明年宏观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将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宏观政策将与经济发展情况更加适应和匹配。

 货币政策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政策基调上看,稳健的基调得到延续,但较去年中央经济会议以及今年疫情以来所强调的侧重点有所变化,这主

 要是依据我国经济社会恢复程度和对货币信贷的需求所做出的调整。

 去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为应对疫情的冲击,x 月 xx 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渐从疫情冲击中恢复,x 月 xx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精准导向,货币政策开始边际收紧,央行主要通过“逆回购+mlf”的组合来调节市场流动性,使之与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避免了超宽松政策退出后给经济留下的“后遗症”。而《2020 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申“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证实了下阶段货币、信贷边际收紧的信号。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会议特别强调了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政策要“灵活”,主要是由于我国面临国内外的复杂多变形势和多种风险挑战,需要根据经济形势进行调节,寻求多目标的平衡。“精准”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还有一些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以及需要重点支持的领域,例如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需要更多结构性、直达性货币政策的精准支持。“合理适度”是指货币信贷增长要与经济发展所需相一致,既要避免“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又要满足经济主体需求,

 这也释放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明确信号。

 会议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主要是由于疫情期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x 月末,我国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达到 xxx.x%,比年初上升了 xx.x 个百分点。宏观杠杆率上升放大了风险,也压缩了政策空间,因此,下阶段货币政策需纳入更多对防风险的考虑,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会议提出,“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主要是由于疫情以来,银行不仅经营效益下滑,承担着向实体经济让利的主体责任,而且企业信用违约逐渐暴露,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核销处置需求加大,对资本金的消耗也有所过快。今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 xx.xx%,比年初下降 x.xx 个百分点,需要及时补充资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会议提出,“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主要是由于近期信用债违约事件引起市场波动加大,虽然个别违约事件增加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与个别公司自身管理、经营存在问题密切相关,不能以个案偏概债券市场整体情况,但是信用债违约事件也说明了部分企业信用等级下降,甚至不乏恶意逃废债行为。因此,要继续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债券市场健康平稳运行。

 会议提出,“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主要是基于近期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较大。事实上,

 人民币在短期内的大幅升值和贬值都会对经济产生一定冲击。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继续扩大,不仅不利于我国出口,而且一旦美元重新走强,人民币将面临贬值风险,进而引起资本外流、金融市场波动等问题。因此,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双向波动,才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基于会议要求,我们预计下阶段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地平衡稳增长、降成本、控杠杆、防风险等多重目标,科学把控力度、节奏和重点,同时,做好政策衔接和跨周期调控,政策“不急转弯”,防止政策中断带来的意外冲击。预计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将逐渐回落,与名义 gdp 相匹配,全年增长 xx%左右。

 财政政策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没有改变,“提质增效”延续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但今年特别强调了“更可持续”,主要是由于疫情期间,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较大,压力明显增加。今年前 xx 个月,省本级公共财政中,仅有上海市实现了小幅收支盈余;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支缺口已达 x.xx 万亿元,缺口超过 20xx 年全年缺口的 x 倍。

 与疫情期间相比,本次会议提出的财政政策要求释放了适度收紧之意。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主要实施了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

篇五: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体会文章- 构建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长效机制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切实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银保监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超过 98%的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基本覆盖所有的行政村。全国乡镇基本实现保

 险服务全覆盖,大病保险已覆盖 12.2 亿城乡居民。2021年底,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近 50 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9.1 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 43.2 万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近 8.9 万亿元。普惠型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我国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构建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不均衡,受经济发展环境和微观主体自身等因素影响,普惠金融发展在不同行业、区域,不同类型市场主体间还存在不均衡问题。相比支付结算金融服务,融资服务提升空间更大。普惠金融机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性金融产品创新需要进一步丰富。普惠金融发展中还存在法律法规规则不健全、不清晰等问题。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客户信用信息整合程度和可获得性有待提高。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实现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需要推动强化普惠金融发展中的科技手段应用,健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规则,加快完善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

  首先,金融机构强化普惠金融发展的科技手段应用。金融服务具有规模经济特点,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的客户群体决定了其单个微观主体金融服务需求量小,金融机

 构经营成本较高。如与公司贷款相比,小微企业贷款在流程和成本投入方面基本相同,但小微企业单户贷款规模小,决定了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相对成本较高。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金融科技除了能够扩大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外,还有助于降低金融服务供给成本,提高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中的盈利性和成长性。因此,金融机构在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发力普惠金融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更多线上金融产品,依托科技手段替代人力资源投入,在延伸普惠金融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率,强化风险防控,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的同时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增强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

  其次,健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规则。普惠金融发展对金融基础设施有较多要求,小微企业受经营规模等因素限制,财务制度、信息披露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在融资支持小微企业中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面临更大风险,不利于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需要不断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如在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散布在工商、税务、海关、工信、监管等多部门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主导加快公共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让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

 企业时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客户信用信息,提高业务发展效率和风险防控成效。从提高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优化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机制、培养农村诚信文化为抓手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另外,结合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全面组织梳理现有制度规则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修订完善,在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降低制度成本,为普惠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再次,加快完善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相对较高的风险,这既是行业特点,也有微观主体自身特点的因素。如作为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活动受自然气候因素影响较大,易于出现区域性风险;小微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且往往缺少足值的抵押物,难以在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间形成风险分担机制。这些意味着,如果缺少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将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压力,影响商业可持续。为此,一方面是推动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积极开展商业合作,基于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和风险偏好,按照商业化原则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另一方面是强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等,有效分担成本,弥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不足。

推荐访问: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高质量 心得体会 金融服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