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全文完整)

时间:2022-09-15 16: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全文完整)

 

 人民日 报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如何驱散“腐败猜想”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法则思考之四

  唐宋 2012 年 03 月 01 日

  进入新媒体时代, 言论闸口日渐拓宽, 信息来源变多变杂, 各种真真假假的传言、 猜想裹挟在信息洪流中泥沙俱下, 令舆论场的复杂性骤然增加, 也给舆论引导增添了难度。

 年少轻狂者打伤他人, 父母到医院探视致歉, “八成是仗势欺人给对方施加压力” ; 公职人员非正常死亡, 总能引发不少人的围观——“看哪, 又一个贪官自寻短见了” 。

 这种并无根据的揣测甚至推而广之, 变成一些人对某些特定群体的预判:

 “不查孔繁森、 一查王宝森” , “品质好的人肯定没法在那里边混” „„

  在信息公开不断推进但又不足以完全赢得公众信任的转型期, 人们的一些猜测想象由于不时得到“印证” 而加深, 逐渐固化为条件反射式的成见。

 如果这种成见不断生长蔓延,理应融洽的社会关系便有被割裂和极化的危险。

 这样的情势下, 媒体应该怎样作为, 才能驱散非理性的“腐败猜想” ?

 驱散“腐败猜想” , 绝非埋起头来当鸵鸟, 无视客观存在的腐败现象。

 恰恰相反, 只有充分正视这一现象, 才能恪守新闻媒体客观公正的立场, 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团结更多人与腐败现象作斗争。

 有人担心, 媒体曝光的贪官, 会不会让人产生“腐败越来越严重” 的印象, 会不会影响党的形象, 消解社会信心? 这些担心虽有一定道理, 但事实证明, 那种捂着盖着怕揭短的心理, 只会令群众失望。

 在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的今天, 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手段。

 事实是, 在公众、 媒体、 纪检监察部门的合力作为之下, 一些腐败官员被绳之以法, 极大地震慑了腐败分子。

 主流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郑筱萸、 赖昌星等大案要案, 保障了 民众的知情权, 表明了我们党“有腐必反” 的决心。

 人们对腐败的印象, 大体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本人或身边人的亲身经历, 切身感受; 二是新闻媒体“重构情境” 传递的信息。

 媒体分寸把握得好, 有利于达成反腐共识、 遏制腐败现象、 增强反腐信心。

 相反, 如果过分渲染阴暗面, 甚至炒作“日记” 、 “情人” 等腐败细节, 就不可避免地加剧公众的焦虑情绪, 激发更多“腐败猜想” , 让人产生“越反越腐” “无力回天” 的错觉。

 这提醒我们, 在报道敏感度很高的反腐新闻时, 不能为了吸引眼球, 把严肃的反腐新闻变成八卦新闻、 娱乐新闻; 不能为了迎合猎奇心理, 把反腐报道情色化, 以耸人听闻的手法满足低级趣味; 更不能挑战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

 在这一点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制定的“法律打击、 预防控制、 教育绝缘” 三管齐下的反腐战略可资借鉴。

 一方面, 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 要以客观理性充分的报道揭露腐败激浊扬清; 另一方面, 媒体一定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 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注重传播的社会效果, 拿捏好报道的分寸。

 只有这样, 才能消减和驱散非理性的“腐败猜想” , 凝聚起“与腐败斗争到底” 的共识和力量。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化解媒体“眼球情结”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法则思考之五

  陈家兴 2012 年 03 月 02 日

  一则“鲁迅作品大撤退” 的不实消息, 一度引起媒体广泛转载和热议。

 传播学研究者追根溯源后发现, 媒体“标题党” 们在一条网络小帖基础上的几度“创作” , 是这则“乌龙” 新闻风行一时的关键。

 而“标题党” 乐此不疲的背后, 是少数媒体刻意吸引眼球的“营销心理” 。

 我们今天所处的新媒体时代, 堪称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早已告别“被灌输” , 而是“自由猎取” 。

 当每天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时, 受众就开始变得“挑挑拣拣” 了 。

 斯坦福大学等曾经利用眼球跟踪技术和录像设备, 对网民的新闻阅读行为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79%的读者在阅读网络新闻时, 属于典型的“浮光掠影” 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三秒钟原则” 近乎残酷地起着作用:

 如果一条新闻在三秒钟之内不能吸引注意, 新闻就会从受众眼前溜走, 所花费的编采功夫等同白费。

 对于媒体来说, 谁抓住了 眼球谁就赢得了生存的基础, 求关注、 求影响并没有错。

 然而这并不是说, 媒体就要被受众的“眼球” 所左右。

 如果媒体都染上“眼球情结” , 唯“眼球” 是从, 舆论生态就会在人为的“拔苗助长” 和“乱砍滥伐” 中不断被破坏。

 “8 毛钱治好 10 万元的病” 、 “产妇疑因少送红包肛门被缝” 、 “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 丈夫躲隔壁‘忍辱’ 一小时” , 这样的新闻曾经紧紧抓住了社会的眼球, 引起强烈关注。

 尽管它们最后都被查证为不实, 但医院、 执法人员等受到公众的强烈质疑, 他们的形象和公信力受到较大损害, 社会对他们的负向舆论情绪也已形成。

 在舆论学的“首因效应” 作用下, 事后的更正往往难以修复人们此前业已形成的观念和印象。

 如果说这些新闻事件的背后, 是一些媒体在“眼球情结” 作用下急于“抢” 新闻, 省略了 深入核实、 多方求证、 请教专家等基本的新闻功课, 是因“急” 而“听风就是雨” 。

 那么, 还有一些新闻事件则是某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有意为之, 实因追求“轰动效应” 而不择手段。

 2009 年全国热议的“偷窥强奸罪” 即是如此。

 成都一家媒体有意忽略“两次入室欲行性侵犯并与女方抓扯” 情节, 以“爬树偷窥女邻居, 男子被判强奸罪” 为题报道新闻, 引起全国轰动。

 事实上, 判强奸罪的依据是上述情节而非“偷窥” , 当地其他媒体也并未遗漏这一情节, 然而当时的许多报纸和网站同样在“眼球情结” 作用下, 只转载“偷窥强奸”新闻而不采用其他媒体真实报道。

 一时间, 1

  在诸多受众心目中留下了 对法官、 法院乃至法治的严重不良印象。

 媒体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网络时代, 尤其如此。

 一条新闻, 一个观点, 一处看似不起眼的新闻细节, 只要切中大众关切, 就可能迅速形成强大声势和影响, 从而促使一些问题的解决、 推动社会的进步。

 但如果滥用舆论法则, 甚至违反新闻传播规律, 则可能对公众和社会造成较大伤害和损失。

 受众越是变得“浮光掠影” , 媒体从业者越不能“捕风捉影” 、 “哗众取宠” , 越是要坚持新闻专业守则, 不轻信、 不盲从, 清醒、 理性、 冷静、踏踏实实做新闻。

 一再地“忽悠” 受众, 媒体难免被受众抛弃, 失去立身之本。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善用网络“水波效应”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法则思考之六

  张 铁 2012 年 03 月 03 日

  一条“道德不曾跑路, 良心仍在心中” 的微博, 转发超过 21 万次, 在 2011 年“十大转发微博” 中位居第五; QQ 推出“拒绝冷漠, 传递温暖” 活动, 超过 600 万网友在 QQ 签名档中点亮爱心„„

  这样的力量, 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 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

 在“前网络时代” , 媒体传播是一对多, 而在新媒体时代, 传播更是多对多。

 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 如同池塘中的水波, 越传越远, 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水波效应” , 能量巨大。

 以微博为例, 一个人拥有 1 万粉丝, 每个粉丝再有 100 个关注者, 仅仅两次传播, 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

 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 就已经超过 3亿, 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 论坛、 社交网站等等。

 每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 发布信息、传递观点, 产生惊人的叠加效果。

 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 偏激极端的观点, 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 理性的思考、 积极的声音。

 “免费午餐” 就是从一个质朴的善念开始, 在 140 字的转发中传递与扩散, “3 元加 3 元” 的同频共振, 掀起一层层爱的涟漪, 为无数山区孩子奉上热腾腾的饭菜, 也写就水波效应的经典案例。

 能搅动舆论场“一池春水” 的, 往往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 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

 失去双腿, “板凳妈妈” 却以板凳为支架, 照顾了 130 多个孤残儿童; 大雨倾盆,“最美女孩” 不顾自己被淋湿, 为乞讨者撑起一把伞„„物质潮流冲刷之下, 道德良知拷问之中, 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泛共鸣?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 诉诸时代共同感受的网帖, 能够赢得最多的评论和转发, 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水波传得更远, 也有赖传播方式助力。

 如果不能聚拢 680 万粉丝, 郭明义难以把善念辐射向最广大人群; 如果没有微博、 团购等新手段, “聚蕉行动” 也不能把滞销的香蕉售往全国。

 魔弹式的“我说你听” , 只是被动传播; 而散弹式的“大家都在说” , 则是主动传播。

 自媒体能“选择性关注” , 只有与受众契合, 才能得到波峰加波峰的强劲效应。

 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 能否用好水波效应, 考验着传播能力, 体现着引导水平。

 一方面, 需要主动设置议程, 找到“共鸣点事件” 、 “公约数观点” , 发现那些体现时代精神、 社会风尚的人物与事件。

 而从骑三轮车捡垃圾助学的白芳礼老人, 到单手托举救下跳楼女子的消防战士, 他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

 另一方面, 也需要探求传播规律, 找到“共振频率” 、 “相通波段” 。

 如果只是以“要” 字打头, 以“应该” 领跑, 投入舆论的石子非但不能激荡波纹, 更容易让人反感、 招致抵触。

 创新形式、 创新方法、 创新手段,正是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时代考题。

 新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能是舆论水面上漾起的一圈涟漪。

 即便手握“金话筒” , 媒体也需要让自己的声音不断传递, 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 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思想、 培育社会风尚” 。

 而这, 也正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系、 责任所在。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小雷锋” 诠释“行动公益”

 詹 勇 2012 年 03 月 05 日

  “打气, 打气, 学雷锋义务打气!

 ” 在北京市朝阳门北小街与东四七条胡同交叉口, 每天都有一群孩子在早晨上学前风雨无阻, 为过往路人自行车免费打气。

 19 年来, 这支来自东四七条小学的“学雷锋义务打气队” , 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七条小雷锋” 。

 学雷锋, 见行动。

 就在有人慨叹“雷锋叔叔没户口, 三月来了 四月走” 的时候, “七条小雷锋” 长期坚守在京城的胡同, “当代雷锋” 郭明义积攒了一本又一本献血证, 一个又一个志愿者扎根于穷乡 僻壤默默奉献。

 他们以行动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日记” , 也带来了 “今天我们怎样学雷锋” 的现实思考。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时间看似平淡, 但往往能深刻地说明问题。

 19 年来, 汇聚在“七条小雷锋” 的队列里, 共有 3000 多名少先队员参与义务打气活动。

 从“80 后” 到“90 后” 以至“00 后” , 这些在幸福光环里长大的孩子们, 为何能克服娇气稚嫩、 嗜睡懒觉、 没人接送、 过年回家等各种问题和困难, 让打气队的红旗天天飘扬在胡同口, 让学雷锋活动成为自觉追求?

 正如东四七条小学校长王欢所言, 为他人打气就是给自己鼓气, 在平凡的义务打气活动中, 孩子们不仅增长了志气、 骨气、 正气、 勇气和才气, 而且激发出一种“从小事做起、 为他人服务” 的“行动公益” 精神。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撑、 心灵的感召, 才有了“七条小雷锋” 代代接力、 人人争先的道德实践。

 解码“七条小雷锋” 背后的“行动公益” 力量, 使我们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本真的思考,对今天学雷锋活动的动力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雷锋的战友乔安山老人感慨:

 学雷锋不难,难在我们心里。

 的确, 为路人打气、 向灾区捐款、 帮邻里干活这样的小事, 对于每一 2

  个人来说都是举手之劳。

 然而, 人们往往会忽视, “从点滴做起” 、 “从身边做起” 的背后, 也需要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雷锋是行动者, 更是觉悟者。

 正是出于“当人民的勤务员” 、 “把别人的困难, 当成自己的困难” 等朴素而高尚的人生理念, 他才会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今天, 面对雷锋精神是否“超前” 、 “过时” 的质疑, 面对学雷锋活动会否成为“一阵风” 的忧虑, 我们更加需要回到心灵深处, 回归精神家园。

 于个人而言, 只有真诚地回答自我与他人、 有限与无限、 平凡与伟大等“雷锋命题” ,将雷锋精神内化为价值认同、 行为准则, 把行善助人作为一种心灵需求, 才会像雷锋和郭明义那样坦然面对讥讽、 毅然做“傻子” , 才不会面对跌倒的老人、 受伤的儿童冷漠围观, 绝尘而去。

 于社会而言, 只有将雷锋精神的理念内核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 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才有了 深厚的社会土壤, 我们时代的道德共同体才有了坚实基础。

 “如果大家都像雷锋和郭明义一样多为别人着想一些, 那才是一个令人留恋和可以依靠的社会。

 ” 网上一位“90 后” 大学生对“小悦悦事件” 的反思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 也体现着我们这个社会继续前行的方向。

 3

 !&&#UKxg) K k!u*sVc zU1epwABytk8$Ko+GbMaF) lG Y2emrtrnf3ZH n-HdPeJ2rN(c oxDGFCvk7#Gj %z2C+ tT6qGT& 0452(WKubZA 7 LcK4vT4mALTX ZXSJy j1Qr0F7 F1tS4mBNW$& % ZSHtc$EeUmWi M1oHY 1ahkkhb 1YIp2MjXoVfG&evJU!() &ZQE p7Vw4J bJ4wU6 oDOX$&%YQFraZBaQiSeG(iBR &39cc82$Oye! B8LbI2tQ0huFMQQOIzn7YCdV p#oTazU1grzE GEzrg1UzaTo#pVdCY7nzIOQQ MFuh0Q s2IbL8 B!eyO!18cc93&RBi(GdRiQaB ZarFQY $&$WOC n5Uv3IaJ4wV6pEQY&(*!TJvd %FfVnX jM2oIY 0agkkga0XHn1LiVmTdE!bsGR ...

推荐访问: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完整 全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