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积极回应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挑战

时间:2022-10-01 1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积极回应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挑战,供大家参考。

积极回应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挑战

 

 积极回应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张 强2010 年 10 月 08 日 10:03 来源:

 中直党建网【字号大中小】

  打印E‐mail 推荐: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人们的生产、 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各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文化利益相互交织、 错综复杂。

 国与国之间、 政党与政党之间纷纷利用互联网,加紧进行信息争夺、 意识形态领导权争夺。

 新形势下, 我们党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有效驾驭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变化, 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 对党的政治路线的认同; 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 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

 因此, 我们要高度警惕, 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积极回应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 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报刊、 书籍、 广播、 影视作品等, 采取的手段是动员集体学习、 组织收听收看、 辅导讲授等。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单向的, 执政党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民众是信息的接受者。

 与这种传播模式相适应, 逐渐形成了集中统一、 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

 执政党主导意识形态传播, 控制传媒, 对信息进行筛选, 防止危害政治和国家安全的信息散布。

 而互联网产生后, 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方式完全改变了。在互联网上, 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还是信息的创造者、 发布者, 可以自主地参与创造, 自由地进行交流, 传播有关信息, 发表意见看法。

 网络的开放性、 多元化和互为主体性, 使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主义” 数以万计、 无奇不有。

 各种观念和“主义” 都借助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自己的位置, 扩大自己的影响。

 这就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 理论观念等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对某一事件或理论动态, 人们听到看到的不仅仅是执政党方面的报道、 阐释, 还会听到看到许许多多、 方方面面的信息和观点, 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所有这些对意识形态原有的宣传功能、 教育功能造成强烈冲击。

 面对冲击和挑战, 加强和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显得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

 如何认清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利弊, 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成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考察互联网对党的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可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强烈冲击着党的意识形态安全, 又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全新的物质技术条件。

 对于互联网的“双刃剑” 属性, 我们要坚持“趋利避害, 为我所用” 的方针, 积极适应新形势, 尽快掌握新技术、 新业务, 使之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首先, 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互联网时代社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文化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时刻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来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形势越复杂, 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要坚持唱响网上理论宣传的主旋律, 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大力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 形成覆盖范围广、 影响力大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阵地。

 积

 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网上宣传普及活动, 引导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问题,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同时, 要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 在多样中谋共识。

 要尽可能地代表、 综合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 这样才能动员、 集合起社会上最广泛的力量, 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当然, “包容” 不是不讲党性、 不分主流和是非的大杂烩或无原则的妥协, 而是与时俱进地容纳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新观念, 合理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其次, 创新网络传播体制和手段, 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科学的理论也需要有效的传播。

 意识形态除了要具有内容上的科学性外, 同时还要保证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否则难以为民众所知晓、 所理解, 自然也就谈不上信仰, 无法赢得不同意识形态传播上的争夺战。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也必须不断创新。

 在互联网条件下增强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就要树立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的传播新理念, 建立开放的传播新体制, 实现传播方式的即时性、 形象性和互动性, 努力扩大和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

 要改变过去那种集中统一的、 自上而下的信息管理的体制和手段, 代之以开放的、 双向互动的传播体制和手段。

 从传播机制看, 应该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 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技术手段, 遵循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 建立和完善网络新闻传播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从传播手段看, 要在传统的集体学习、 面对面辅导讲授、 个别谈心等手段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电子邮件、 静态网页、BBS 论坛、 聊天室、 视频和音频, 甚至网上图书馆、 网上博物馆等平台来创新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手段, 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 充分利用网络阵地, 积极推进我国的“网络民主” 进程,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民主政治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内容。

 我们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网络民主” 进程, 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互联网使政府和群众之间有了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 为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2008 年 6 月 20 日, 胡锦涛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 运用、 管理。” 因此, 我们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 以积极的态度、 创新的精神推进网络民主进程。

 近几年来, 网络在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每年两会期间的“网上两会” 和总理对网民提问的积极回应, 以及公共事件中网络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等等, 充分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

  (作者单位:

 人民日报社/来源:

 《求是》)

推荐访问:积极回应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挑战 互联网 意识形态 回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