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6篇

时间:2022-10-21 15: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6篇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管理篇·师资建设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新高考背景下物理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6篇,供大家参考。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6篇

篇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篇 · 师资建设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新高考背景下物理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掌握教学方法满足国家要求、社会需求。一、新高考改革的重要性(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现有的高考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家要根据社会形势进行具体调整。我国加快素质教育步伐,制订新的发展战略进行新高考改革。在原有高考模式下学生进行文理分科,长时间进行固定知识学习,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原有高考模式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高考是较为公平的制度,高考要一直保持其先进性,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深化改革找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二)当今世界对人才的必然需求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竞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卷入竞争浪潮。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由经济竞争转变为知识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是促进祖国繁荣富强的重要支柱,国家发展依靠学生。一个没有人才的国家是悲哀的,势必会走向灭亡之路。在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国家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制订一系列措施培养新型社会人才。做好人才教育工作,进行高考改革,可以提高学生质量,满足国家发展需求。(三)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我国是教育大国,国家正在进行社会转型,向着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大国方向迈进。社会转型改变了原有发展模式,在转变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时代观、人才观。社会发展对国家、对教育行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国家深化改革,对教育招生制度进行改革。现有的教育观认为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重要,学生的成长比成功重要。进行教育改革是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符合人才发展规律。二、促进各种关系协调统一国家虽然制定了新的高考方案,但是普通高中的战略任务一直不会改变。普通高中是人才培养基地,普通高中应国家发展要求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做好人才后备工作。在新的高考改革中,国家制定了新的物理高考方案,将物理学科进行具体划分,日后的物理学科考试将分为必修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物理高考两种形式。物理老师必须促进各种关系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发展环境、做好物理教学工作。(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教育行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纲要提出,进行应试教育改革,注重提升全民素质,旨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校要应国家要求为国家提供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优质生。高中物理教师要参考国家教育纲要内容,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素质引导、文化引导。作为一名人民教育工作者,必须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改变原有的落后教育方式,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应当意识到真正好的教育要脱离应试教育束缚,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速度;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将素质教育思想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掌握物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端正自身学习态度。(二)必修物理与选修物理的关系身为一名物理教师,不应当把教授学生物理理论知识作为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申立国(湖南省邵阳市卲东县第一中学,湖南 邵阳)摘 要:高考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国家实行新高考战略,颁布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工作调整。在国家颁布的政策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地位变化。物理教师是国家政策的落实者,要在新高考背景下根据国家政策制定教学计划,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水平,实现自我成长。分析新高考背景下的具体变化,根据社会现状提出解决措施。关键词:高考改革;物理教学;教师;专业成长218 - -万方数据

 管理篇 · 师资建设作中的重点。国家提高物理学科的地位不是为了培养出只知理论,只会盲目学习的机器,而是为了培养有志于物理专业的专项人才。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坚持以国家目标作为自身工作的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新高考改革将高中物理学科统考分为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两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机会。必修物理和选修物理之间联系密切。老师要向学生普及新高考改革政策,让学生明白国家制定新高考战略、实行新高考模式的良苦用心,提高学生对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理论知识教学,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学业测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加大物理试验力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具体试验的融会贯通。(三)物理竞赛与整体提高的关系我国各省市都会定期举行物理知识竞赛,教师要注意把握物理竞赛与整体提高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在竞赛开展前期进行工作辅助,教导学生,帮助其提高专业水平。物理竞赛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进行物理专业比试,在比赛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为日后学习提供方向。另外,竞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我们现今的社会发展需要这样的意识,只有具备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走得更高更远。三、制订课堂教学战略,实现专业成长(一)树立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多数学生反映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该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学生还未进行物理学习就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阻碍。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保证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能够充分理解物理知识,无形中培养了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培养。(二)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加快教育转型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转变其落后的思想意识,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教育方式多样化发展,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相关技巧,以便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熟练程度和理解程度。在新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形成了先进的教育模式,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物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创新现有教学手法,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学习。(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承。课堂是知识的载体,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准。课堂氛围与学习效果之间息息相关。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碰撞,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物理教师采用有效措施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时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将时间和课堂交给学生,采用先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借助互联网等工具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减轻教师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四)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促进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采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气氛。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活跃学生固有思维,促使学生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订工作方案,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在教学开始前向学生提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讨论,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发言,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看法,对学生的看法给予肯定,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够解放学生思维,让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知识,乐于进行物理实验。新高考背景下,物理教师任务艰巨。教师要牢记自身使命,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对自身工作不足及时进行检讨改进,改变原有的落后教学理念,贯彻落实新课改政策。参考文献:[1]楚向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5,33(1):15-16.[2]霍欣荣.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1):67-69.[3]刘炳升.走进高中新课改:物理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8.·编辑 张佳琪219 - -万方数据

篇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高考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钱颖一:• “中国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很有效,使得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平均水平比较高”;• 中国人才是:均值高,方差小;“‘方差’小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 “在人的素养、价值等方面,我们的问题就是低‘均值’、高‘方差’了”• “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均值’较高,这对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起了推动作用”• “我们的劣势是基础知识特别是能力的‘方差’太小,杰出人物太少。这就导致创新不足,对未来中国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非常不利。”• “教育对人的素养培养和人的价值塑造以及对文明社会建设更为重要,而人的素养的‘均值’低、‘方差’大,是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掣肘。”

 PISA 2015• 北京、上海、• 江苏、广东;• 总分排名第10;• 阅读排名第27;• 数学排名第6;• 科学排名第10;3“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16.8%;OECD均值24.5%;(学习信念、学习动机的严重不足)“阅读策略”“连续文本阅读”排名27位,只高出OECD均值1分;数学低分段学生不多,高分段学生也不多;PISA侧重考察的是:考察方法和能力以及思维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运用知识解决陌生情景下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内涵Text here 核心素养必备品格价值观念关键能力教书 育人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1952年的“双基”就如剃头,2001年的“三维目标”就如理发,2017年的“核心素养”就如美发。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 幸福人生 (道德人生)的基石。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 成功人生 (智慧人生)的基石。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5保障形式手段基础策略1 2 3 4 5基础教学(学习)目标素养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手段问题驱动的整合式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主要形式;形式学科知识情境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手段;保障学科知识结构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要保障;策略“教、学、评”一体化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策略。

 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01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02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03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站位,改变格局04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从“三化”到“三有”05教学目标需要新的学习方式06实施教—学—评—改的教学,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content

 01

 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8第一层:教育目的 第二层:学科课程标准 第三层:学期、单元、课时层面的教学目标以数学为例,“学数学的人”要变成“数学教师”。

 他说,学数学的人只需知道数学知识,而数学教师需要知道数学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即数学育人目标体系。

 三层目标需要具有一致性,即目标体系是教育目的(想得到)、学科目标(看得到)、教学目标(做得到)的统一。怎么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关键技术是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和叙写目标。叙写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实现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的一致性。

 02

 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9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高认知高投入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反思“ 深度学习 ” 有四个关键点:

 一是高认知 ,高认知的起点就是理解;

 二是高投入 ,即全神贯注; 三是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 ; 四是反思 。一是“深”在复杂的思维过程。二是“深”在丰富的学习结果。三是“深”在充分的教学引导。

 4如何设计反思支架以引领或支持学生反思?03

 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站位,改变格局101 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教材、课时、学情与资源等,确定单元名称、数量、课时数?2如何分课时,设计一个单元的完整的学习方案?3如何在一个单元学习中介入真实情境或任务?

 04

 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从“三化”到“三有”11100%条件化所学的知识条件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情景化所学的知识情境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有用”结构化所学的知识结构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意义”教材内容是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上呈现的与具体目标相匹配的内容。实现“用教材教”即教学化处理,就是通过“三化”以实现“三有”。

 05

 教学目标需要新的学习方式12

 正确的知识需要与习得知识的正确的过程相匹配,只有这样,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素养。换句话说,学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会什么(能力、品格、观念)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去行动。学习方式与学习目标的匹配

 06

 实施教—学—评—改的教学,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www.islide.cc 13评价与教学同样重要,都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不会评价的教师一定是上不好课的。

 教师理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上课”,就好比旅游“先定景点,再定怎么去”。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教与学就如卖与买01.教学、学习、评价共享着目标,分小步走,步步为营抓落实,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技术02.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目标需要新学习,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势在必行。

 • 观看事先经过剪辑《德国史》(1944-1994)• 第一张纸是让学生开放性地记录电影中的事件以及主要信息• 第二张纸是让学生在一个时间轴上整理这些关键事件,并将美国、苏联、英国等国的对德主张与政策的发展也整理到这个时间表上,以梳理其中的逻辑与线索• 第三张纸上印有若干政治家的演讲词,在每段演讲后老师设问:这是谁的演讲?什么时候发表的?他为什么这• 样说?这一演讲的意义或标志是……

 老师是以核心知识与方法的、简明的“学习设计”来促成本质意义的学习的发生。她并没有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必须的学习目标,而把经历观看、记录、思考、整理的过程所带给孩子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的影响视作第一学习目标。这也许就是我们的课堂的局限,以及我们的“学案”的编制与运用的“软肋”。

 • 每位同学展示自己事先收集和整理好的五件事。• 在每位成员介绍完五件事后。老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 “根据这五件事,该同学要表达什么观点?”• 大家纷纷发表看法。当猜到同学的本意时,他会很开心,甚至和同伴击掌庆祝;反之,他会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老师会要求每位学生记录下其他同学基于五件事情所提出的观点,供自己参考• 但老师不作正确与否的判断。是否采用由学生自己决定。• 最后,老师让每位学生重新选择五件事,再根据这五件事,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首诗歌

  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老师试图传投给学生的创意写作的具体技法,只看到在同学们热烈交流中的记录与思考

 似乎这些思考并不严谨,也很难通过具体测验来考量。但这是一段真切的创作的过程。

 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老师的精彩表现与深刻话语,但她早已将她对创意写作的理解,潜存在这次学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中。

  老师回答说:“我只告诉孩子每天要做三件事,一是关于知识的情景学习,二是动手做,三是测试。”

 老师说:“我们给每位学生都配发了一套资料,还有录像,学生自己课余学,有向题欢迎他们来问。

  “其实八位学生的基础与进度都不同,我没办法统一教。好在他们都有兴趣,自己钻研看懂应该没有问题。

 因为老师的撒手,オ有孩子们的学习力与创造性。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都要通过课堂语言来体现。

 马来女士带学生来到一幅油画前,然后说:我将让大家解说这幅画,能配合我吗?"℃ertainly!

 当然可以

 她接着问:大家从这幅油画上看到了什么?”。油画表现的是18世纪罗斯农村的生活场景。五六个农民木然、愁苦、忧郁、困惑地站在一辆马车前,车上坐着一位军官模样的人物,看着一旁站着的农民,神情优虑。车夫驾着马车,两匹马一白一棕色.沉静驻足,农人站在一旁,显得更加寒碜。

 老师问“你还能看到什么?..你怎样描述眼前这幅画?“画中包含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你又是怎么想的?"“看到这幅画,你联想到了什么?

  老师的一个个问题吸引着我们的深度讨论

  她的追问有的关注所见,有的关注所想所思,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欣赏的规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师生交流过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主持讨论20一30分钟,然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分析写下来,或者联系当下写写自己的联想

  不同年段的学生水平有高低,看到想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她就是这样以一幅画的讨论驱使学生思考、联系、想象、表达……

 老师在课上的话语是不多的。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视中,没有看到老师有追切的需要传递给同学们的东西。

  在课堂的自然进展中,却意外地发现孩子们可能面对的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教育。老师的功夫并不在课堂上,而是在课前的构思与准备,包括资源提供。

  老师坚持“让教于学、“还教于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掌握方法。

 教师的专业功底常常体现在他对如何完成学习目标必需的“台阶”的预设,这些不露痕迹的预设,会引导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比如像《德国史》一课中的第二张学案,在孩子们完成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整理后,一个整体的历史分析形成,这远比哪些史实片断的记忆更有意义。

  又如“创意写作”中,孩子们事先准备五件事与一个观点,似乎并不经意,而组织孩子们交流、分析、比较、感悟,虽然没有确定性的学习内容,但遗留在孩子身上的却是言语道不明的策略与道理。

 课堂不是“静态”的学习。而是“动态”的包含学习方式的学习进程。是以学习活动为基本单位。是学习活动的有机整合。

  一是学习目标的整体性。包括内容目标、和超越内容的方法或思维的目标。哪个目标是课堂的重点目标?怎样兼顾两个层次的目标?怎样让一堂课更好地为整个课程服务?这应该是老师思考的问题,但这又恰恰是老师们忽略的视角。

 二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紧密结合。这些课堂的价值并不在于它马上能解决什么,而是它促成了学生的哪些学习经历。应该是学习内容“附着”在学习方式上,还是学习方式为学习内容服务。从某一时刻的片断看,内容似乎是重要的,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学习方式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美国的课堂更突出核心理念与基础知识,更为重视学生的方法思维与探索经历。

  我们常常混同了过程性评价与选拔性评价,让孩子学习的时时刻刻,都被选性评价的“紧箍咒”束缚着。而且在命题技术上,从“知识立意”到“方法立意”“能力立意”的跨越,缺少实质性的研究与突破。

 这种“知识立意”的教学的形成绝非“—日之寒”。我们的考试测验(包括高考),

 郭慧清老师:与你相遇25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不会如此喜爱今早的红霞和今晚的月亮那霞的红是云的心情那月的亮是天的梦想与你相遇却是我今生的盼望素养方法与思想概念与原理

 请领导批评指正

篇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22 版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不分学科)学习心得体会感想 4 篇

 第 一 篇

  随着 2022 版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 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

 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第 二 篇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

 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

 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第三篇

 “义务 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新变化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依据,新时代新课标的修订正在进行中。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之前基础教育之所以强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其根本原因在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呈现的方式、体系是基于学科逻辑,而不是打破学科逻辑,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各类知识。

 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生活逻辑。什么是生活逻辑?就是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要基于学生成长这一主线,而不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设计的课程。此时,就要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更多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概念,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所兼顾。还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一方面要按照分科的思路组织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强调课程的综合,按照生活逻辑将知识组织起来。

 新义务教育阶段课标标准科学定位,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通适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要以通适性为主,确保课程内容对全国绝大多数适龄学生都普遍适用,打好共同基础,同时也兼顾地区差异,为各地因地制宜留有余地。

 二是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要注重经典,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选择有时代价值的经典内容;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最新进展,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

 三是全面性与个性化的关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要严格控制必修容量和难度,为学校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留有空间。

 四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要注重定标准、立规矩,明确学业质量标准,使教学和考试评价有据可依;还要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鼓励教师教学实践创新。

 新课标的修订,其创新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创新人格。育人目标上,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是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三是用评价引导创新。课标要加强对考试评价的指导,摒弃简单、一刀切的做法,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标的修订在实践育人上要求更实:

 一是明确实践育人具体要求。各学科要进一步明确实践的主

 题、内容、时间、评价等方面要求,形成刚性约束。比如科学类课程要明确必做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道德与法治课标要明确社会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二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要指导教师将学与做结合起来,克服只学不做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实践、动手操作、经历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要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基础教育十五年,是一个系统。学校育人必须贯通起来,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当前,一些方面反映,幼小衔接不畅的问题比较突出,初高中之间也有部分脱节,各学科之间还有交叉重复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在课标修订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标修订在坚持九年一体化设计的同时,注重前后左右的衔接贯通。

 一是幼小衔接。要科学评估学前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坡度要减缓,学习方式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

 二是小初衔接。根据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各学科内容,科学设计深度和难度,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是初高中衔接。结合高中学习和学生生涯发展需要,在初

 中高年级适当安排延展和衔接内容,为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准备。

 四是学科间横向配合。注重学科之间知识内容的相互呼应,有效配合,防止简单交叉重复,形成各学科协同育人格局。

 与原方案相比,新修订课程方案有以下三方面变化:

 一是将原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名称改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名称保持一致,完整体现课程方案功能。

 二是将关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要求作为构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阐述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三是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是从日常生活概念到准科学概念再到科学概念的过程,由综合到分化,对课程设置与实施进行调整。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开设艺术综合,替代音乐、美术分科课程;鼓励将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将学科性质相近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整合为“科学”,保持与分科基本内容一致等。

 第 四 篇

 让核心素养落地为知识运用赋能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4 月 21 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16 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制订颁布于 2001 年和 2011 年。此次修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此次修订,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如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 2011 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个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时下,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 20 年和 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也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比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旋律。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课程内容:回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 那么,核心素养培养又如何落实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

篇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程评论·12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创新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温岭中学为例文 / 陈才锜陈才锜 浙江省温岭中学校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在学校教育层面强化、落实立德树人必须走改革的路子。国务院新高考方案的出台,为普通高中学校在价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与组织形式、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机制、学生选择与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及支持课程改革的外部环境改善等方面带来了全面梳理、调整、变革的契机。但落到实操层面,普通高中学校到底该如何抓住机遇,突破应试思维与考试文化的制约,从外部环境改善到自身积极应对,来适应新高考改革、推进学校课改深化、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和学校发展?在全国其他省市即将陆续进入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对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改善学校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空间浙江省实施的考试招生制度从考试类别、内容、评价、招生录取等方面做了系统革新,其主要亮点有二。其一是,有四种高考模式供学生选择,为学生扬长发展提供保障,为高校选拔德才兼备的学生提供条件。其二是,取消了重点大学的分类录取,不公布、不统计高考成绩。这一举措为普通高中学校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松了绑,许多原来存在于教育教学,尤其是育人工作中的问题与障碍也得以消解,学校开始加快从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把重心转移到立德树人工作上来。笔者以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有这一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再次防止过于重视高考分数和升学率。而现在有些普通高中学校因0 6 0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创新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发展方向模糊,又开始一味地 “研究”新的高考,想方设法寻求校际间的高考竞争。譬如,因取消了文理分科,便按“7 选 3”定下来的 3 门课组合编成新的行政班,强迫学生只能适应学校所开设的 “3+3”班级。出现了为追求高考利益最大化而迎合应试教育的苗头。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只有在高考压力得以减轻的环境下,才能创新性地寻找到实施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认真落实新课改要求,安心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学习的选择权,学习动力和目的性才能更明确,而非一味地为应付考试进行题海战术,付出大量重复的劳动与时间精力。学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因此,学校应从以下方面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1. 建议多关心学校育人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譬如,提议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地区性的统考,尽量以学业水平考试和高校招生考试代替期末考试,否则考得越多束缚就越多;不要做太多的校际评比,否则将导致出现新应试教育等;提议让学校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提议加大对育德育人、依法治校、教育环境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和应有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投入。2. 教育科研部门真正研究与教育的发展性、前瞻性相关的课题,研究学校育人规律及有效实施途径。譬如,可围绕新高考改革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 “如何激发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学生的潜能”“如何走班”“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导师制如何有效指导”等新问题,选择几个试点学校进行实验,为大政策出台提前探索、积累经验。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推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应先行,否则学校永远是大面积的试验田。二、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育人工作开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课程改革对高考改革提出了许多要求,高考改革也对课程改革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回应。譬如,此次新高考中的学业水平考试体现基础性,选考“7 选 3”体现选择性,这与必修课体现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均衡性,选修课体现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相吻合;新高考改革提出加大转变考试方式,加大三位一体招生力度,重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让发展性评价得以真正应用起来。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素质报告和成长记录需要所有老师共同参与,以往单靠几位班主任来完成的做法无法实现这一要求,而这也促进了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从实施层面看,学校在不断适应新高考改革以实现培养人的目标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以标准为引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1 6 0

 新课程评论·12期,如何让学生通过三年的高中学段学习不断提升涵养、完善人格,需要有一个概念性的目标和标准为导向。因此,学校应关注国家关于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情况,对各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思想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积极思考如何从学校层面将这些标准一一落到实处。比如,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只有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加以校本化课程的实施,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巩固,内化、转化。(二)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同一行政班的学生,每门课的学习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因材施教,但推行过程中浮现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学校很难掌握好分层分类的标准,往往只能凭借学习成绩这一个因素来划分,并且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使用同一种课本进行教学和学习,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公平选择与健康发展。笔者以为,从长远来看,应从国家层面出台能对应多种学习水平的课程标准,并且由学校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哪一种水平的课本。而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学校要开展分层分类教学,一方面要多分析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特点,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高效的学习方法,逐步建立起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科知识与方法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所有教职员工共同参与进来,实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三)注重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强化学生对必修课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严格来说,高中三年都是基础教育,是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好坚实思想道德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基础的时期。必修课是基础,在必修课的教学中实现育人是基础中的基础。在此,就不得不提及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即一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要花多长时间、多少精力才能习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逐渐确立、构建起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也正是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笔者以为,在高中阶段,强化对必修课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既可减负又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学校在具体分配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活动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避免为了保障选择性而减少基础性的内容,要重视必修课的基础性、尊重学科教学规律,在缩减课时量时,保证学生能建构起完整学科系统知识体系的基本量;其二,避免为了减负而砍内容,把系统性的知识弄得支离破碎,而阻碍学生科学观的形成;其三,要以人的健康成长为前提选择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避免由于多次考试,导致学生疲倦地重复学习。2 6 0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创新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四)选择正确的时机和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新高考改革中的选考、选科和选课对新课程改革提出新挑战。学校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应注意引导的时机与方式方法。时机方面,因为就读高一第一学期的学生实际上还只有初中生的认识水平,无法进行科目的选择确定,一方面,学校不要为了选考而提前让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学校也不能不对进入高一后的学生进行指导,因为到高二、高三年级,学考和高考的科目考试开始络绎举行了,学生越拖后决定,其思想和心理压力会越大。以笔者的经验,从高一开始,学校就要有导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会选择、学会认识自己、学会面对挫折和成功。此外,导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不断形成职业观,而不是让学生乱定 “职业”而确定高中的选修课。过于重视为了应试的形式上的提前选择,实质上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快速上新课使高中的基础性和选择性难以调和,对学生的品行等全面发展更不利。(五)重视学生对学科内在逻辑、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学科精神的培育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学科知识的产生方式,每一个学科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学科精神。因此,我们除了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以外,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内在魅力,让学生提升修养、丰盈思想、领悟人生。另一方面要克服当前部分教科书可读性差、学科教学功能难以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受限、实验淡化、知识记忆量加大、学生负担加重等问题,增加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力度,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同时,加强对学生不同学科思维方法的训练,而非一味刷题、考题,练考试技能。在这方面,我们可向芬兰学习,他们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创新实验,学生的作业仅限于书本后的题目,教师不批改作业而让学生做后自行对照书本后的答案进行检查,以锻炼学生诚信立事,甚至高考题都是以写论文的形式呈现,避开了题海战术。芬兰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还重视开设哲学课、名人成长分析课、导师指导课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诚信品质。三、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从总体上来看,新高考改革是朝着引导基础教育深度变革的方向迈进,其3 6 0

 新课程评论·12每一项内容都有明确的指向,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提高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与科学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围绕着新高考的新要求,普通高中学校需要将对 “培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育人”等问题的思考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结合当前各学校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发展的重视情况,笔者以为,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德育。因此,如何把德育真正融入具体的学校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当中是当前育人工作的关键。下面以笔者所在的温岭中学为例,探讨几点实践做法。(一)把德育列为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八大模块之一温岭中学根据课程体系的结构要素,建立了一个以德育为首的立体式校本化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温岭中学以 “能力加速 自主发展”为特色的课程结构图学校以 “仁人志士 务本立事”为课程目标,以 “能力加速 自主发展”为课程特色,以八大领域、十五个学科为载体,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相结合的课程形式,实现对学生八大基础能力、八大智能和十大修养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将德育模块纳入课程体系是温岭中学校本化课程建设的特色。德育模块中,必修课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学生自控训练、温中学生十大修养等;选修课有名人成长分析、国学导读、弟子规、三字经、职业生涯指导、性格与心理、青少年性教育、法律基础等;社会实践活动类则主要有社团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包括 98 个社团和高中生网瘾的形成及解决办法、高中4 6 0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创新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生学业复原力与自尊的关系、温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课程。学校还有 11 个社会实践基地以保证每个学程有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课的能力目标主要有自知自省、自控、社交、团队合作、管理、心理调节、交流表达、自主发展能力和十大修养素质的提升。(二)重视学分制在学生选择中的导向作用学分导向不明确容易造成高中德育任务不明晰,因此,要通过学分引导学生进行选择。笔者认为,首先要增加德育学分 (包括诚信和道德等方面学分),且每学程都应有德育学分 (从 2012 年开始,温岭中学实施了一年五学程制。学程制把每学年 52 周的 42 个教学活动分为五个学程,一个学程 8 周左右的学习时间,将完成每门学科的一个模块的学习。一个模块通常为 32、24、16 和 8 个课时。一般每周安排 1 ~ 4 个学时。第一学程 9月 1 日到 10 月 20 日,第二学程 10 月 21日到 12 月 11 日,第三学程 12 月 12 日到次年 3 月 21 日 (中间寒假),第四学程 3月 22 日到 5 月 11 日,第五学程 5 月 12日到 7 月 10 日 (每年适当调整时间)。同时要让学分真正有用、有效,从而促进普通高中从 “学年制”向 “学分制”转变。尽管目前在国家规定的 144 个学分中已有关于社区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学分,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德育学分。因为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学生只要学业水平考试过关即可参加高考,只要参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即可给分,德育评价的学分列于学校教学的学分之外了,更谈不上实现通过学分来引导学生做什么、学什么、何时学、学多长、学多深等。让上述不足之处得以改善的途径之一是让校本化学分起作用。如温岭中学为音、体、美、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建立了相应的学分,真正让学分引导学生的选择及努力方向,还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权利。另外,在学分制实施的同时,还应加速高校与中学之间的学分认可。目前,限考科目由高校提出,而高校也应重视学生素质报告的应用,逐步克服招生中的唯分数论。同时,应帮助高中教师开展指导学生选择的相关工作,帮助高中学校建立相应的社团室、实验室,并进行高校专业介绍。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派教授到高中学校指导学校、学科教师及社团学生。另外,高校还应尽早考虑如何认可高中学生的先修学分,让大学与中学衔接,对特殊才能学生实行共同培养等。(三)创造条件实现小班化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所有德育课程都采用上大课的形式,效率不高。若把必修课按大班制教学,选修课以小班讨论,将更有效。目前很多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很突出,师生、生5 6 0...

篇五: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6.5(9)

 32www.zhenjiaoyu.org践行纪教育托起中华民族复兴梦,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改革牵动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人才的培养的质量,更折射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期盼。无容置疑,文理分科和3+X(语数外+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高考模式在促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轻视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偏科现象严重等不足,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偏差,理科学生人文精神欠缺,文科学生缺乏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整个高中教育以高考为中心,学生负担过重而苦不堪言,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内容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育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客观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中国梦,需要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看,文理不分科无疑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新高考──新亮点由于新高考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有利于打破“唯分”论,让人们看到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从“招分”到“招生”的历史性转变。1.机会更多──彰显公平原则以浙江高考改革为例,新高考学生选择机会更多。首先,从考试机会和成绩有效期看,现行高考除英语听力和技术外,其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成绩当年有效;新高考除语文、数学外,其他科目均有2次机会,成绩均2年有效,有利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其次,从招生要求看,现行高考,高校招生前无考试科目的范围要求,导致学生选择学校和选择专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新高考,高校提前两年公布选考科目,意味着学生进入高二阶段就可以确定选择自己所要上的学校和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大大增强了选择学校和选择专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再次,从选择专业的空间看,现行高考,文科考生只有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理科考生只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实行新高考,高校提前2年公布专业选科范围,从日前全国高校对浙江省公布的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要求看,考生选考任何3门,至少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表明新高考方案实施之后,考生的专业选择面比文、理分科的现行高考有了大幅提高,意味着学生选择学校和选择专业趋向理智、公平、合理、科学;最后,从志愿与录取看,现行高考,高校平行志愿、分批次,按高校平行投档,导致部分考生虽然考出好成绩未必就能被录取到好的学校和好的专业,乃至到高校要求调整专业;实行新高考,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实行“专业+学校”平行志愿,不分批次,按专业平行投档,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有利于考生考出好成绩,可以选择理想的学校和理想的专业,彰显人文精神,提现公平原则。2.科学育人──助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随着新高考的到来,现行文、理分科的3+X(语数外+理科综合或文综)高考模式将被3+3(语数外+选3)新模式所取代。新高考不再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外语是必考科目,考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高校公布的专业要求,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计入总分,高校结合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择优录取。由于文理不分科,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有利新亮点、新常态、新要求──谈高考改革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张端仁(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

 234000)摘要: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部相继出炉一系列高考改革方案,并在上海和浙江两地进行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于2017年全国推行新高考。从浙、沪两地改革试点,结合全国高校对浙江省公布的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要求看,新高考呈现新亮点,有利于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步入新常态,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关键词:

 新高考

 新亮点

 高中政治

 新要求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6.5(9)www.zhenjiaoyu.org33践行纪于建立比较健全的知识结构体系,因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之一,学生高一阶段要全面学习各科,有利于克服学生过早偏科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高一阶段全面学习,根据新高考要求学生要有强科,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自身学科优势选择自己的强项,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未来专业发展。3 .学 考+ 综 合 素质 评 价 + 高考——符合素质教育导向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必须贯彻的指导思想,新高考,坚持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成绩三位一体录取机制,不仅有利于学生重视学考、关注高考,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律性,包括(学生个人品德、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努力养成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三位一体”录取机制有利于改变目前唯高考而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从源头上消除“唯分至上”的诟病,符合素质教育导向。由此可见,实行新高考,就是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不能一味地盯着高考成绩而忽视学业水平考试、无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克服那种认为只要孩子考上理想大学一切都好的“常态”误区。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2015年12月11日被依法被执行死刑发人深省,值得人们去反思。通过高考制度改革就是让人们懂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和民族未来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是高中教育的新常态发展,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才是教育的真谛。二、新高考──新要求新高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创新理念、学会合作;转换角色、成为研究者;学会整合、提高运用能力;加强认同教育、提高综合素质。1.创新理念、学会合作传统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老师的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模式主宰着教学全过程,学生应有的求知欲被扼杀。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实施,一味地靠唱独角戏、灌输式教学 模式 将被打破。新课改和新高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努力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只有师生合作、共同体验,彼此尊重、互相信赖,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让身体和身心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贴近学生,放下身架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活动,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实现科学育人目标。实践证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出自身的渊博知识还要看其组织教学的艺术和能力,包括上课的激情,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放下架子勇敢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方式方法。许多教学能手往往不是满堂满场唱独角戏的教师,而是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和睦相处,善于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能让学生如痴如醉疯狂地为你所教学科而学的教师。现行高中政治教材从必修1至必修4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每课时和每单元虽然有探究活动和综合探究往往都是老师越俎代庖,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政治课教学成了“假、大、空”和“高、大、上”的代名词。适应新高考,教师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讨论、社会实践活动、探究知识路径等方式,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路径查阅资料,积极探究,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在精心备课的前提下,才能为学生释疑解难,给学生以合情合理、言之有理的而不是唯一答案,否则教师的教学将陷于被动的境地,难以胜任新高考条件下的政治课教学。2.转换角色,成为研究者新高考条件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根据政治学科特点,教师要立足研究教育教学的全要素,不仅要研究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对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要研究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研究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研究如何把政治课作为“活动型”课程开展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名教师、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教育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多渠道搜集信息特别是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切实把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走出应试教育误区,着力改变教师只教不研和政治课“假、大、空”说教现象,真正体现政治课理论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6.5(9)

 34www.zhenjiaoyu.org践行纪联系实际的教学本质,切实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觉悟的有机统一。3.学会整合,提高运用能力随着新高考2017年在全国的实施,过去的高中政治课只讲“内容”和“结果”,课堂探究和单元综合探究流于形式,统一思考、统一答案、统一评价的应试教育的定向思维模式将被打破,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关键在于运用,通过政治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教会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等基本理论解决国内外重大时政和现阶段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才是政治课教学的育人真谛,目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普遍较弱,有目共睹,如果仅按照原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显然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笔者认为,适应新高考,高中政治课应该通过学生的社会活动和学习过程对知识进行整合,使理论知识教学的“讲授型”课程雕塑成“活动型”课程,通过课堂讨论、社会实践活动、探究知识路径等形式,把国内外重大时政和现阶段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情境设置,将“内容标准”与“社会活动”一并呈现加以整合,使政治课成为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能力作为量化标准考查其学考和高考的实际水平。这样,一方面使知识性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探究情景、讨论及社会活动来实施,另一方面使实践活动成为承载知识内容的载体,使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社会活动”得以显现出来,有利于改变过去为完成课时任务的讲授型、灌输型教学模式。4.加强认同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新高考,高校参考学生综合素质择优录取是高中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历史性突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政治教师责无旁贷。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利用政治课学科优势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行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在坚持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要求学生在掌握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观察、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政治课教学中也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对国内外重大时政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持冷漠态度,如在《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对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国体、政府性质、宗旨和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等知识点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其信任度和认同度不够,一边是老师讲的津津乐道,一边是学生缺乏信仰而不听不信,由于部分学生缺乏信仰,不知感恩、不懂得敬畏令老师、家长吐槽,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新高考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笔者认为,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在全球化和世界相互激荡的背景下,高中政治课,一要加强政治认同教育,包括对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认同教育,只有对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增强民族自信与自觉,心中有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自觉他们未来才会有担当,它决定着学生未来成长的方向;二要进行法治教育和规矩教育,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高中政治课应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加强法治教育,成为守规则敬畏法律的公民,将来才能更好地公共参与;三要突出科学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国家和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确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取向的精髓,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导向,是全社会道德实践和道德培育的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家和民族需要道德、信念等软实力的凝聚和积淀,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四要强化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教育,面对当今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辈出,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不竭的人才。总之,新高考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文理不分科,实行学业水平考试+综合评价+高考综合录取,有利于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未来专业化成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政治课教学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才是教育的真谛。

篇六: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的感悟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学习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明确,到 2022 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意见》提出六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二

 是优化课程实施。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 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三是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化教学管理,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四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注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五是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深化考试命题改革;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六是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省级政府统筹,落实市、县举办普通高中教育的责任,要明确部门分工,强化考核督导,确保各项改革目标、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学习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以下心得体会

 《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

 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明确,到 2022 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2022 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三是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化教学管理,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四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注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五是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深化考试命题改革;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六是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推荐访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 的感悟 高考 育人 学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