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探析美术史上的姊妹亲

时间:2022-11-17 17: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纵观古今中国绘画作品,连环画和漫画都以其自己特殊的功能存在着,这两者严格意义上来讲是绘画的类型,而不是画科。它们也不属于传统画种的范畴,但是作品却留存丰富,那么它们的艺术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是什么?他们之间又有哪些的异和同呢?

关键词:连环画;漫画;关系

一、追寻连环画和漫画定义的根源

今昔往昔,连环画和漫画都以其自己的特殊功能存在着,二者的实用技法广泛,油画、国画、版画、年画等都可以表现。那么二者之间有怎样的渊源和区别呢?

从二者的定义来讲,连环画这个名字的出现是自从上海世界书局1927年3月首次发行陈丹旭绘画的《连环图画三国志》时起正式启用“连环图画”这个名字。连环画,顾名思义是由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说,图旁配有简略文字,以其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观众,本身具有娱乐性和普及文化的作用。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具有一定的民族传统特色。

漫画二字最早出现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云:“按晁以道云:胡之属有名漫画者,以嘴画水求鱼,无一夕之停。”这里的漫画二字指的是一种鸟类,并不是专有名词。迄今为止,发现“漫画”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在1904年3月17日,上海宣传鼓吹民主革命的《警钟日报》以“时事漫画”的栏目刊出了漫画。这是中国最早称之为漫画的作品。到了1928年,由上海漫画会编辑的《上海漫画》周刊出版,才使得“漫画”这个名称得到统一并被社会认可。类似于漫画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汉代山东武梁祠的石刻画像《夏桀》。这幅画中的桀坐在两个女人的肩上,以她们为座椅,而自己右手执戈、张牙舞爪,在此处夏桀残暴荒淫的性格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漫画往往是以单幅形式呈现于观众面前,是一种用简单又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其本身功能具有很重的讽刺意味。

从二者的创作目的和社会功能来看,广义的来说,给人以影响的图画都可以称之为功能,狭义来说,古时关于图画的鉴戒义,三国曹子建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连环画和漫画都具有鉴戒的作用。连环画的创作有两个方式:一是根据古典名著或者小说改编,有一定的脚本,脚本可以是自创也可以由他人来写,画者需要根据故事情节来绘出相应的图画;二是以画者为主,画者率先将一幅幅图画描绘出来,然后在图画的旁边配上寥寥数语。在物质匮乏、多媒体技术几乎没有的建国初期,国家文盲程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连环画以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方式率先成为大众性读物。

漫画在中国的兴盛期是在清朝末期至建国初期,这时期,漫画紧扣时事,通过讽刺清廷的卖国主义、揭露列强的侵略阴谋、暗示国民愚昧和民间恶习、歌颂革命的力量等,这些漫画的目的在于唤醒中华民族,向人民敲起警钟,并引导人民群众进行反抗。它具有时效性、快捷性和战斗性。上午发生的事件,画者必须在当天下午画成,拿去报社刊印,第二天必须见诸报端。例如为了纪念南京“五·二0”事件,总题目定为“送葬曲”,上海的漫画工学团突击绘制《送葬曲》,直到五月十九日后半夜才最后完成。第二天便将这套漫画交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联合会展出[1]。

二、连环画和漫画的风格及关系

探讨连环画和漫画的的基础风格,笔者在此则尝试运用莱辛的《拉奥孔》中画与诗的空间史和时间史的理论,探讨连环画和漫画的关系。莱辛认为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是线条和颜色,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符号是语言。而连环画是以图为主,辅以文字,可见连环画既在空间中存在,也在时间中存在。当我们观看时,它就像一幅精美的长卷,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缓缓展现于我们面前,其图画一幅接着一幅,连绵不断,步步紧扣,图画内容则随着脚本的发展来绘制跌宕起伏的故事场景。在它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出现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他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在这些顷刻、各种样子和关系中,每一种都是以前的样子和关系的前因后果,也就是有必然的联系。这些也都能成为以后的样子和关系的原因,所以它仿佛成为一个动作的中心。它就像音乐一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让我们既有欣赏图画的乐趣又有读文的诗意,并促使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去探索这些画面的发展和结局。一本连环画的生成,其文学作品是父亲,脚本是母亲,有了这些基本的构成后,它还要求画家深入生活,有精准的解剖和透视知识,加上日积月累的速写和素描经验,方能进行连环画创作。画家需要读懂自己创作连环画的脚本,熟悉内容,将自己想象成脚本中的某一个人物,体会脚本中的爱恨情仇,方能进行原汁原味地创作,与脚本文字相映成趣。[2]

与连环画不同,漫画更适合在空间并列(线条和颜色)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地理解。因此漫画对将要表现的物象进行扭曲、夸大或缩小,使画出来的物象处于激烈的动感之中,而这些动感则是指画家描写动作时所应用的发展顶点的前一顷刻。这一顷刻既包含过去,也暗示未来,让观者的想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从而达到一针见血的目的。漫画常以单幅出现,空间性强烈。它的内容多表现时势,见诸报端,它从构思阶段就采用中国人民熟悉的比喻、习语、谚语等民间艺术,力求通俗生动,言简意赅,并以一目了然的瞬间形式展现于观者面前,引发观者共鸣。漫画善于用寓意、象征的手法,从本质上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在艺术表现上更具幽默感。夸张亦是漫画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夸张的目的在于把事物的某一基本特征有意识地加以放大,以突出事物本质,使是非、美丑的对比更加鲜明;而夸张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人物形象,还有内容和本质上的夸张。如华君武的《误人青春》所描绘出的就是年轻的女子头上却长满白发,健壮的男子则有满脸邋遢的胡须。这幅漫画针对的是社会上那些冗长空洞的会议发言带来的弊端。这种夸张表现既让人发笑又讽刺味十足,同时又不会让读者感觉突兀,恰当地揭示了事实的本质[3]。简而言之,连环画既是一部时间史又是一部空间史,漫画独具空间史。

在创作时间上,连环画和漫画的不同在于连环画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创作,精心构思,每一幅画作不能雷同,这就对画者的社会经验要求很高。通过对空白纸张的空间布局,由铅笔稿、勾线、甚至上色等一步步完成。而漫画为了其时效性,常是快马加鞭的绘制。不讲求形式,能达到一针见血的目的即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等的限制,可以即兴挥毫。

连环画主流是以传统的线描为主,从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入手,撷取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场景入画,画面构图中,首先要确定地平线的位置,依次画出人物、场景等。在中国,尤其以上海的连环画最为独特。中国其他地区的连环画用多种形式表现,而上海独独用中国传统线描来表现,以内容决定形式的方法来进行创作。艾思奇在《连环图画还大有可为》中说:“艺术的可贵是在于提高群众的认识,绝不是要迎合他们俗流的错觉。”观众喜欢五颜六色的画面,但线条自有韵味,线条极力表现美的事物而压制一切丑恶事物。它的灵动飘逸之美、劲利刚硬之美,历来为画家所重视。漫画虽然也多用线条表现,但它多用钢笔绘制,而非中国毛笔。用丰子恺的话来说,即“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

笔者绘画专业出身,近年开始关注和研究连环画,常从创作角度来思考,似乎偶有心得。从构图来看,连环画不取近景、远景,唯独取中景,中景是绘画的真正意义所在,前景和后景是为了点缀中景而产生,在连环画中,画幅的最前端人物一般是只画到膝盖,强化其运动感和高大感,拉近观众对画面的视觉感。例如《列宁在一九一八年》,列宁独自占据画面之上,上方留白,刻画列宁形象到膝盖结束,这幅画运用的是单线白描。画家根据物体结构的转折变化以及质感的不同,把握线条的长短、粗细、转折,很有力度。线条的对比使画面物体质感鲜明,画面活泼生动。这一刻画,使列宁侧身的坐姿变得既有运动感,又有胸有丘壑之大度。同样的,取用中景也有一定的局限。用中景要强力表现人物的眼神或周围环境,使观赏者感觉不到膝下截取效果。

漫画的构图相对自由很多,以黑白两个色调为主,对比强烈。但总体上是通过对比,夸大或缩小某个人物的局部,抓个人的个性特征,使观者一眼就能辨认出这是谁,从而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和诙谐的特点。例如现代漫画中的明星形象,无一不是夸张局部,大家熟知的葛优形象,其漫画形象就特意夸大了头部和脸部。硕大的脑袋、凸出的大牙齿、然后配上较小的身材,而其拿着传呼机奔跑的马踏飞燕式的步伐则突出了他一贯的幽默喜剧形象。张乐平先生塑造的三毛的形象,虽然不是以现实人物为依据,为表现三毛的饥寒交迫,入木三分的刻画出三毛枯瘦如柴的身体和因营养不良造成的长着三根头发的大头形成鲜明对比。三毛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为以后的漫画人物奠定基调。

连环画和漫画曾经辉煌地存在着,并一度担负起启蒙人的心智、唤醒群众的重大使命感,但一定时代的作品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时代的车轮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在多媒体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连环画和漫画已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除了中老年人因怀念儿时的小人书偶有收藏之外,如今的年轻人已不会去翻阅将成历史的连环画或漫画书籍。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挽救,我们应当继承发展前辈画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应从小培养儿童的涂鸦意识,高等院校应开设专门的课程;国家需要大力扶持;连环画和漫画自身也应开拓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对于连环画和漫画的转型,留待后人用心去解决连环画和漫画不景气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毕克官.中国漫画史[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51.

[2]莱辛.拉奥孔[M].第十六章.朱光潜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2.

[3]莱辛.拉奥孔》[M]. 第十六章.朱光潜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3.

作者简介:

娄盼青,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史论。

推荐访问:探析 史上 姊妹 美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