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乱跗线螨(Tarsonemuz,confocus)引发套袋苹果黑点病及其防治

时间:2022-11-20 08: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通过在套袋苹果上人工接种乱跗线螨,验证其与黑点病的关系,试验表明,经杀菌剂处理果实,按每果10~50头接螨危害率为60%,接螨数量多少与套袋苹果黑点病危害率呈正比;自然对照危害率为20%;而人工除螨的空白对照危害率为0。因此证实,乱跗线螨的危害导致了套袋苹果的黑点病。田间使用螨类忌避剂防治可以有效的控制乱跗线螨危害,好果率达到96%,显著好于48%乐斯本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控制效果,空白处理危害率高达54.17%。套袋前用螨类忌避剂乳油、48%乐斯本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3种药剂浸袋处理,螨类忌避剂危害率为4%、48%乐斯本乳油危害率为19%、1.8%阿维菌素乳油危害率为31%;喷药防治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螨类忌避剂乳油处理平均危害率亦仅为4%,48%乐斯本乳油处理平均危害率为16.25%,1.8%阿维菌素乳油处理平均危害率为26.75%。调查发现乱跗线螨也可以引起套袋梨、套袋桃果实黑点病。

关键词:苹果;乱跗线螨;黑点病;套袋;防治

中图分类号:S6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980(2010)06-956-05

近年来,套袋苹果黑点病已成为套袋苹果生产的重要危害之一,危害率在50%~90%,严重阻碍苹果套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调查中发现不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率不足1%。套袋苹果黑点病危害状主要集中在苹果果实萼洼及其周围,其受害部位果皮变灰褐色或黄褐色,形成许多单个圆形斑点,有的斑点上黏有白色粉状物,果实受害部位表皮木栓化,在解剖镜下观察,危害状内部果实细胞呈海绵式的干枯状。随着苹果的生长,危害部位凹陷或出现龟裂,病斑基本不扩展(图版-A)。作者于2003~2005年系统调查了套袋苹果黑点病的致害因子及其发生规律,发现乱跗线螨(图版-B)的发生与黑点病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而与康氏粉蚧没有相关性;黑点病的发展不符合病原菌侵染规律。但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黑点病的发生是乱跗线螨所为。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利用人工饲养的乱跗线螨回接苹果以及针对该螨的田间防治试验,探讨乱跗线螨与套袋苹果黑点病之间的关系,为生产上防治黑点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乱跗线螨的适宜繁殖条件做了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螨 供试螨(乱跗线螨),7月份从昌黎县汀泗涧村果园采集套袋金冠苹果,剜取苹果萼洼,以苹果萼洼作为食料,把苹果萼洼置于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在室温、遮光条件下进行人工饲养。

1.1.2 供试苹果与试验树试验树来自3个试验园,1号试验园,昌黎果树研究所苹果园,11 a生富士苹果;2号试验园,昌黎县汀泗涧村,11 a生富士苹果;3号试验园,为昌黎县汀泗涧村19 a生的金冠苹果。

供试的套袋金冠苹果50个,9月1日采自3号试验园。

1.1.3 供试药剂 12.5%腈菌唑乳油3000倍。浙江一帆化工有限公司,2008年生产;螨类忌避剂乳油200倍,韩国SK株式会社,2007年生产;48%乐斯本乳油2000倍,美国陶氏益农公司,2008年生产;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生产。

1.2 方法

1.2.1 回接方法9月1日,在3号试验园中选取没有黑点病症状的苹果。试验共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金冠苹果。

(1)杀菌剂处理,先用12.5%腈菌唑乳油处理试验苹果,再把10~50头乱跗线螨接到每个苹果萼洼处,其中每果接螨50头2个果,接螨20头4个果,接螨10头4个果。假设杀菌剂对螨无致死能力,因此试验果的实际携螨量应分别为每果≥50头,≥20头,≥10头。

(2)空白对照,人工去掉苹果萼洼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用75%酒精擦洗试验果,不接螨,即携螨量为0。

(3)直接接螨处理,把10个试验果取回后,每个苹果直接接10头螨,实际携螨量为每果≥10头。

(4)自然对照,采回的试验果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室内观察,携螨量为每果0~n头。

完成处理的试验果,用脱脂棉球包住果柄,并在棉球上加水保湿,重新把苹果套上新的双层苹果纸袋,置于纸箱内,室内存放。

在处理后9 d(9月10日)、15 d(9月16日)、27d(9月28日)观察黑点病危害情况。

1.2.2 光照及温、湿度对黑点病发生的影响

在1号试验园,采用双层纸袋为苹果套袋,内袋为黑色,外袋的外面为土黄色内面为黑色。苹果处于遮光环境中。从5月26日~9月11日,间隔7~10 d调查1次,按照树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取样调查苹果果袋内、外温湿度,计算袋内外平均温、湿度。

1.2.3 田间防治试验套袋前用药剂浸泡果袋:在2号试验园,6月20日,苹果套袋时,用螨类忌避剂乳油200倍、48%乐斯本乳油2 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3种药剂浸袋处理。用3种药剂把苹果袋各边缘浸透,另设空白对照,共计4个处理,每个处理2株苹果树,试验园全年不喷任何药剂。

田间喷药防治:在3号试验园,设3个处理,螨类忌避剂乳油200倍;48%乐斯本乳油2 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每处理重复4次,每小区2株苹果树,6月22日套袋,7月10日开始喷药,每隔20 d喷1次药,共计施药3次。

苹果摘袋后(10月7日)调查苹果果实黑点病的危害个数,计算危害率。药剂浸袋,用200倍螨类乳油忌避剂共计调查50个果、2 000倍48%乐斯本乳油调查100果、5 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100个果、空白处理调查96个果;喷药防治,喷螨类忌避剂乳油200倍、48%乐斯本乳油2 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3个处理,每个处理调查2株树,100个果实。

2 结果与分析

2.1 乱跗线螨导致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

接螨试验结果表明(表1),4个处理的危害率分别是,空白对照,乱跗线螨携带量为0,黑点病危害率为0;自然对照,取自田间,乱跗线螨携带量每果为0~n头,危害率为20%;杀菌剂处理后接螨的,乱跗线螨接螨量每果为10~50头(携螨量≥10~50头),危害率为60%,其中每果10头为25%,20头为75%,50头为100%;直接接螨,乱跗线螨携带量每果为≥10头的,危害率为40%。从危害速度来看,第9天(9月10日)杀菌剂处理有4个果出现黑点病症状,其中2个果为每果携螨/>50头和2个为每果携螨≥20头的果,携螨每果≥10头和0~n头的自然对照没有危害发生,至此携螨每果i>50头的试验果全部有危害发生;接螨后15 d(9月16日)观察,2个果出现黑点病症状,其中1个为每果携螨量>120头的,1个为自然对照,空白对照和每果携螨量≥10头

未出现症状果;接螨27 d(9月28日),6个果出现症状,其中每果携螨量为≥10头有5个果(杀菌剂处理1个,直接接螨处理4个),自然对照1个。

杀菌剂处理后每果接螨10-50头。危害率明显高于自然对照,达到60%,说明杀菌剂没有控制黑点病的作用;每果携螨量在≥20~50头时,9d内即可有危害发生,每果携螨量约10头时,需要大约27 d有危害发生,因此携螨数量与套袋苹果黑点病危害率呈正相关,没有乱跗线螨的果实(空白对照)则没有危害发生。

2.2 光照及温、湿度对黑点病发生的影响

5月下旬至9月中旬,袋内温度变化大约在25~34℃,袋外温度大约在22~31℃,袋内温度明显高于袋外温度,2者的变化趋势几乎呈平行状态。同期袋内湿度变化在48%N79%,袋外湿度变化在36%~78%,袋内湿度明显高于袋外湿度,2者亦呈平行状态(图1)。乱跗线螨在苹果套袋后6月下旬开始出现在套袋苹果的萼洼处,7月中旬明显增加,田间调查发现,套袋苹果黑点病危害率在54%以上,而不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危害率不足1%,说明乱跗线螨喜欢黑暗遮光的环境,另外,镜检发现,在光照条件下,乱跗线螨迅速逃离,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乱跗线螨具有趋暗习性。根据对苹果袋内温、湿度测量结果分析,该螨适宜的温度大约在25~34℃,适宜的湿度大约在48%~79%。

2.3 各种防治螨类药剂的田间防治结果

套袋前药剂浸袋口防治效果(表2),用螨类忌避剂乳油、48%乐斯本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3种药剂浸袋处理,螨类忌避剂危害率为4%、48%乐斯本乳油危害率为19%、1.8%阿维菌素乳油危害率为31%、空白处理危害率高达54.17%,螨类忌避剂处理达到了理想的控制效果。

喷药防治效果调查结果表明(表3),螨类忌避剂乳油处理的平均危害率仅为4%,48%乐斯本乳油处理平均危害率为16.25%,1.8%阿维菌素乳油处理平均危害率为26.75%。螨类忌避剂防治效果最好,极显著好于48%乐斯本乳油,而48%乐斯本乳油防治效果极显著好于1.8%阿维菌素乳油。

不同药剂喷药防治与浸袋处理的防治效果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螨类忌避剂效果最好,好果率达到96%,有效的控制了套袋苹果黑点病,而空白对照危害率高达54.17%。进一步证实乱跗线螨是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危害因子。

3 讨论

苹果套袋技术是生产优质高档水果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全国各苹果主产区除少数品种外普遍采用该项技术。虽然套袋能有效地改善果实外观品质,明显减少农药残留,以及减轻苹果轮纹病、炭疽病等病害发生,能提高抗病能力,可以避开害虫的啃食,但由于苹果套袋以后,苹果袋内形成了独特的微域环境,引发了新的问题出现,例如套袋苹果黑点病。

有研究表明:套袋栽培中出现的许多其他果实伤害问题都有可能与特殊的微域环境相关联目。苹果套袋后,形成的微环境,使袋内温、湿度高于袋外,袋内的光照条件较弱,这些环境条件比较适合乱跗线螨的生存。另外,苹果套袋后苹果果皮较嫩,这也可能更适合乱跗线螨的取食。

关于套袋苹果黑点病的致害因子,目前学术界主要有3种说法,一是病原说,认为该症状是由粉红聚端孢霉(Trichthothecium roseum Lk.Ex Ft.)和顶孢头孢霉(Cephalosporum acremonium Corda)引起的病害;二是虫源说,认为是康氏粉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危害造成的;三是矿质营养失衡。生产上针对前2种致害因子的化学防治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2007年高文胜等研究发现,套袋苹果微域环境下微生物种群结构中没有发现报道中导致苹果黑点病的主要病原粉红聚端孢菌。从黑点病危害部位及危害症状分析,黑点病的危害部位比较集中,主要在苹果萼洼的果顶端,而梗洼端及果实中间的胴部很少发生,病斑一般不扩展,这与一般病害发生规律不相符合。而乱跗线螨就生活在危害状比较集中的苹果萼洼处。有研究认为,套袋果实缺钙可能是导致果实黑斑病的主要原因,果实照光面Ca含量高于背光面,果实梗洼处Ca2+含量高于萼洼处。由缺钙造成的黑点,称为苦痘病,与套袋苹果黑点病极易混淆,一般苦痘病的病斑较大,受害部位味苦。另外田间常见因施肥不当引起的黑斑或红点,部位常常出现在果实的胴部,斑点也比黑点病大。而苹果黑点病危害斑点较小,受害部位没有苦味,集中在萼洼处,有的斑点发生不同程度的龟裂。2007年初,郝宝锋等发现了黑点病症状的出现与果袋内乱跗线螨(Tconfusus Ewing)的发生有紧密的伴随现象,而与康氏粉蚧的出现与否没有相关性,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接螨和化学防治试验,果实携螨量越高危害率越高;而除去螨的空白对照危害率为0。针对该螨的防治试验有效的控制了黑点病的发生。进一步证实了乱跗线螨的危害引发套袋苹果黑点病。

1999年,王合等发现,乱跗线螨和双叶跗线螨危害桃果,在桃果面有小黑点,轻者果面有小黑点数个至数十个。在生产实践中,在套袋梨、套袋桃果实上有相同的症状出现。

4 结论

套袋苹果上人工接种乱跗线螨和药剂防治试验表明,接螨数量多少与套袋苹果黑点病危害率呈正比,杀菌剂处理后接螨对黑点病的发生没有影响;3种药剂不同处理方法的防治效果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螨类忌避剂的控制效果显著好于其他杀螨剂,为生产上防治套袋苹果黑点病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乱跗线螨的危害导致了套袋苹果的黑点病。

苹果套袋后黑点病发生严重,可能苹果套袋后的微域环境有利乱跗线螨的生存和繁殖;苹果果实萼端Ca2+含量低于其他部位,套袋后会加重这种趋势,这是否有利于乱跗线螨的取食?关于乱跗线螨的适宜繁殖条件和生活习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宝锋,于丽辰,许长新,套袋苹果内新害螨一乱跗线螨[J],果树学报,2007,24(2):180-184

[2]张建光,王惠英,王梅,孙建设,刘玉芳,Larryschmder,套袋对苹果果实微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25(5):1082-1087

[3]张福兴,孙庆田,刘美英,韩康,刘来杰,套袋富士苹果黑点病发生的原因与分析[J],河北果树,2004(1):18-19

[4]宋红玉,为害套袋苹果的害虫及防治[J],河北果树,2003(3):37,

[5]高文胜,吕德国。于翠,秦嗣军,杜国栋,赵德英,套袋苹果微域环境下微生物种群结构研究[J],果树学报,2007,24(6):830-832

[6]王晓燕,杭波,刘成连,原永兵,李培环,王永章,套袋苹果果实中钙索分布及抗氧化酶活性与苦痘病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97-2199

[7]王合,贾建国,于小春,韩新明,姚仲旺,桃果新害螨乱跗线螨和双叶跗线螨[J],落叶果树,1999(2):18

推荐访问:黑点 防治 引发 苹果 套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