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县域义务教育公平路在何方

时间:2022-11-24 08: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县域义务教育公平是整个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各界要求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并意识到教育不公平是因教育政策的天平失衡、政府资源配置不公所致,并采取各种措施,下决心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治理教育不公虽说尚处于喊口号造舆论阶段,但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必将对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6-0131-02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建设差距和阶层的资源差距,造成了基础教育不均衡、义务教育经费不够用、受教育过程不平等、群体间受教育机会不均等诸多教育不公现象。这些问题成为阻碍教育公平的重要障碍,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处理不好甚至会导致社会不安定。笔者运用自己所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对县域义务教育路在何方的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思考。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社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政府必须痛下决心,从体制上、制度上、政策保障上,推动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建设事业顺利开展。

一、找准当前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症结

要推进义务教育公平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首先必须找准当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症结。教育的不公平体现在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表现在三点:第一,教育政策不公。为加快教育步伐,依据现有财力,国家推出了“集中精力,办好重点学校”的倾斜政策。一大批重点中小学应运而生,一直延续到现在,造成了强势学校越来越强,弱势学校越来越弱。强弱学校间拉大了平行发展的差距。第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投入比例失衡。“重城市、轻农村”现象显著,优质的师资、设施及管理等公共资源优先流向城市,导致了生源向城市流动,“择校”之风越来越盛。第三,优质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城镇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资源形成落差,大量农村生源涌进城镇,造成部分学校生源爆满,而在城内,优质教育资源又相对集中在部分名校。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对小规模学校和以及会力量办学的关注度不够,越发成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

教育不公除了这些宏观上的问题外,具体到县域主要突出表现在基层教师流动大,流失率越来越高,骨干力量薄弱。近年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受利益驱动,各地一直存在着乡村教师往城里挤、公办教师向民办学校流动的不良现象。教师队伍中主干力量不稳定,教学骨干流失率大,乡村中小学留不住人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本来师资力量就薄弱的落后乡村学校教师短缺,教学能力难以提高,这就更拉大了与城里优质学校的差距。

之所以出现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关键在于在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中,政府职能出现了“缺位”“错位”“越位”,政府该放开的没放开、该负责的没负责,才造成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现象。就地方教育发展而言,教育不公是由于政府资源配置不公造成的,政府应当勇于面对和承认这一事实,想方设法弥补因资源配置不当造成的损失,从根本上弥补教育公平的短板,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公平的方法路径

要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公平,就要不断强化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理念,优化义务教育公平的相关政策,创新义务教育公平的发展模式,逐步消除重点情结和名校效应,实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一)强化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理念

1.要通过各种手段广造声势,牢固树立教育公平发展理念。引导各级各类学校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弱化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改变培养少数精英、主要面向重点学校的教育观念,追求公正、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念,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从“城市优先”转向均衡发展,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阶层、强弱阶层的差距。

2.强化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职能。政府作为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其职责就是要落实公平理念,不断提高教育公平的程度。离开政府,教育公平就无从谈起。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要主动转向以教育公平为起点,着眼于教育标准的制定以及学校管理的监督,政府主抓公平,让市场主导效率,放开搞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奠定教育公平持久发展的基础。

(二)优化义务教育公平的相关政策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决策者已认识到,只有从制度层面上提出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使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得到切实的维护和保障。为此,他们在不触犯红线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他们能自主决定的相关政策。将向农村与薄弱学校倾斜作为一种制度建立并完善起来,使其成为一种观念常态。

1.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的供给充足。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推进,各地教育投入总量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严格按照“三个增长”要求,确保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同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在校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加大落后乡镇的教育投资力度,逐步缩小强弱乡镇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悬殊的差距。

2.关注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教育补偿。政府要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提供特别的关注,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子女免除杂费并且提供相关必要的补助经费,可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优先进行投资,扩大非义务教育阶段奖助学金补助的覆盖范围,鼓励社会各界对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捐资助学。另外,坚持“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来确保进城务工子女的受教育权,最大限度地寻求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创新义务教育公平的发展模式

创新义务教育发展模式,必须转变观念,挣脱体制的束缚,一切为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建设开绿灯。

1.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整体竞争能力。要实施差别化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统筹完善教育、登记、财政、土地、收费等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放宽办学准入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形成“名校办民校”的合作双赢发展模式。要充分利用近年来房地产开发与学校建设配套发展的机遇,严把配套审批关,每建成一处居民小区,就多出一所学校,以此来缓解学生就近入学难的压力。

2.积极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山区任教,实现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师资是办人民滿意教育的关键所在。要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增加师资供给总量,提升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政策引导和一定的经济补偿,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到山区,到条件艰苦、办学条件差的学校从教。今后要明确规定,凡城区学校教师评优、职称评聘、干部提拔,必须有到农村条件艰苦的学校执教一年的经历,让落后地区的孩子也就近分享到优质教育的福利。对自愿常年坚持在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优先评先树优,破格评聘职称。

3.积极鼓励重点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结对弱势学校,对口帮扶促发展。地方教育部门可以规定,城区学校的校长任职五年之内必须有一年向农村学校流动,去亲身体验一下艰苦条件下办学的感受,激励校长履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安排支教活动,让结对学校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交流管理方法、教学理念;要求支教人员必须在结对学校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传帮带。要防止走过场,促使支教干部真教真帮,帮出成效,切实提高结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建设。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教育是民生改善之源,让孩子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是广大民众的共同心愿。医治教育不公的顽疾绝非一呼而退这么简单,必须痛下决心,从体制上、制度上、政策保障上,逐步消除重点校情结和名校效应,实现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的“出彩”机会。

参考文献:

[1]  薛二勇,傅王倩.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28-36.

[2]  李五一,杨艳玲.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理论分析与政策安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

[3]  唐明钊.多元视角下的教育公平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2):31-33.

[4]  袁从领,母小勇.教育公平下城乡小学科学教育的差异化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5]  郑石明,邬智.迈向有质量的公平:中国教育公平政策变迁与转型逻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5):34-42.

[6]  葛延风.教育公平发展亟需建构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J].探索与争鸣,2015,(5):14-15.

推荐访问:义务教育 县域 路在何方 公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