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24 16: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由于高校扩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造成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剧增,管理难度加大,当前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已不能适应学生党员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应与社会联合,从提高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认识入手,不断健全管理机制,保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教育和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关键词: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对策

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指已经毕业走上社会,党组织关系还未转走、挂靠在原就读学校党组织的学生党员。2006年,广东省出台了毕业生在毕业后可将其档案继续挂靠在原学校的管理办法,挂靠期为两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以后出现的新情况,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渠道增多,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非国有经济组织、非集体经济组织或自主创业,表现出比较大的跨行业、跨地域流动性。这些组织大部分还未建立正式党组织,毕业生党员入职后无法按时转移组织关系,成为流动党员。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性不断增强,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已成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管理难度增大。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大部分没有建立正式的党组织,这部分毕业生只能选择将组织关系留在学校、人才交流中心或返回生源地。不论选择哪种方式保留组织关系,由于其具有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使党员教育在时间上、人员组织上都难以落实,管理难度很大。过去在学校里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性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这一群体的特点,在操作上也不可能实现。这部分毕业生党员急于找就业单位或忙于工作,缺乏组织上的管理和约束,形成了组织上断线、学习断档、思想掉队等现象;管理机制不健全,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后,学校检查落实不及时、不到位,转出单位与接收单位缺少有效的沟通衔接,在管理上出现脱节现象。虽然高校和一部分用人单位已对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和经费等方面均难以落到实处,并未形成一种高效合理的管理机制,造成“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不想管”的普遍现象。

二、健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高校管理机制

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离校教育工作,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上党课、开展离校教育专题学习讨论等,让毕业生党员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对党的纪律的认识,切实增强组织观念,特别是让毕业生党员认识到党组织关系的转接对自身发展和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杜绝出现一部分毕业生党员不按时转移组织关系而使政治身份飘忽不定的现象,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挂名党员”,提高他们对党组织关系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的服务指导工作,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指导工作,可以结合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向毕业生党员说明办理离校组织关系转移的具体操作步骤。毕业生党员转移党组织关系的一般顺序是:1.就业单位党组织。2.如就业单位没建立党组织,可转移到就业单位所在地的辖区党组织。3.暂无固定工作的,可将党组织关系落实到居住地党组织或生源地党组织。4.档案关系挂靠人才市场的,将组织关系一起转交人才市场托管。5.将党组织关系临时挂靠在就读学校的党支部;延续在校时的集中学习制度,为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应坚持“人走组织生活仍在”的原则,延续在校时的集中学习制度,在学习形式上做适当的变通。比如,将毕业生流动党员按区域科学、合理地设立党组织;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单位,根据人数多少,建立流动党小组、流动党支部或流动党总支,做到哪里有大学生流动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定期组织毕业生流动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建设,确保每位流动党员每季度接受至少一次学习教育,并写出书面学习心得,以供相互之间学习交流;及时在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下,应做到如下几点:

1.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对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通讯地址和联系办法等要进行造册登记。

2.在学校或人才中心网站建立网上“流动党员之家”专栏。及时发布党内信息,提供党费缴纳查询、学习园地、组织生活等服务,搭建沟通信息、交流体会、征求意见的平台。同时,还要利用电子信息平台、电子邮件、QQ群、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广大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

3.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数据库,做到动态管理。对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要有专人跟进,保持联系,对将组织关系转移到辖区党组织、居住地党组织、人才市场、生源地党组织的要定期回访。

4.推广《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要求毕业生党员持证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写出书面思想汇报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真正履行党员义务。

5.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学校党组织要确定一名负责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跟踪服务。定期了解流动党员的就业与生活情况,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困难或要求,对有心理负担、思想情绪波动大的党员要及时沟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服务工作水平,增加凝聚力,毕业生刚刚走向社会,在就业、生活等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学校党组织应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进而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热爱和信念。比如,学校党组织可通过组织招聘会、培训活动、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培养提高其技能,为就业或转岗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三、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社会管理机制

挂靠期满后,毕业生已逐渐适应工作,基本上度过了刚参加工作时的调整阶段,工作逐渐稳定,跳槽率降低。这时应坚持党组织关系随工作关系走,及时转移党组织关系。同时原党支部负责人要及时跟进党组织关系的转移工作,保证组织关系无缝对接,杜绝脱节现象。

参考文献:

[1]胡颖蔓.高职教育毕业生流动党员群体的管理与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郑跃辉.浅析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J].商情,2008,(13).

[3]乔守春.论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2).

推荐访问:高校毕业生 流动党员 对策研究 管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