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3篇

时间:2022-11-11 10:20:03 来源:网友投稿

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3篇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愿人间天上,处处稻香带着深切的缅怀之情,我观看了电影《袁隆平》,剧中时间跨越近半个世纪,真实再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3篇

篇一: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 愿人间天上,处处稻香 带着深切的缅怀之情,我观看了电影《袁隆平》,剧中时间跨越近半个世纪,真实再现了袁隆平数十载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影片从小事落笔,以袁隆平普通人的情感和品格体现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报效祖国的情怀,将生命写在大地上的初心,在逆境中敢于探索的坚定执着,于简单处见不平凡,于朴素中见大情怀。图片

 “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为实现这个梦想,这位“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一辈子为此奋斗不止。然而,通过影片中的讲述,我们才知道,他的科研之路曾走得那样艰辛。

 炎炎烈日下,要观察要测量;风里雨里,要护好苗,避免夭折。风吹日晒、挽着裤腿、赤脚下田是袁隆平工作的常态。天灾难料,可能会让精心培育的秧苗毁于一旦,但人为的恶意破坏更是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图片

 有一次,红卫兵冲到袁隆平家中,将他家盆里的水稻苗全部践踏毁坏,导致前功尽弃;在海南三亚农场,试验田里的禾苗被别有用心的小人

 全部破坏,袁隆平看到眼前惨象,顶着倾盆大雨,在黑夜中,痛心疾首,仰天长呼:它也是一条生命啊!在那黑白颠倒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一名心中有大爱的知识分子想顺利地搞科研,是何等艰难!图片

 “研究了十来年,交了一张白卷,这项目还有必要坚持下去吗?我看还是取消项目,停拨经费算了!”“外国人都没有研究出来的,你还能研究出来?”面对上级领导的质疑和其他同事的冷嘲热讽,袁隆平掷地有声:“不管怎么样,就算是停拨经费取消项目,我决不放弃!”有一次,为了寻找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不小心掉进沼泽地,如果不是被路过的村民发现及时搭救,袁隆平差一点就丢了性命。事后,他还风趣地说道:阎王爷见我没研究出成果,还不想收我呢!

 “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在袁隆平身上,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无论遭受怎样的阻力,他始终初心不改。远离新婚的妻子和初生的孩子,远离年迈的双亲,带着他的助手远赴海南搞科研,一去就是几十年。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袁隆平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所有的精力汗水。当他的爱人告诉他,“父亲已经走了”,袁隆平痛苦地双膝跪地,泪如泉涌,充满了深深的自责。看到这一幕,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回望党史百年,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漫漫征途中,有太多的时代英雄让我们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他们舍弃小我,胸怀祖国,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想起“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荒蛮的戈壁滩上隐姓埋名几十年,一腔热血只为新中国国防事业,28 年的等待,28 年的追寻,终于迎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临终前,他思考的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图片

 而袁隆平院士呢,生前最后一次住院,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天气,他担心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同为科学家,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影片中,袁隆平的求真务实和刘老师等人的虚伪浮夸形成鲜明的对比。没有经过实践,刘老师在课堂上公然教导学生“只有高密度种植才有高产量,”为了让学生相信他的论断,他竟然从外地移种稻株弄虚作假。当袁隆平的试验失败时,他做为看客在一旁讥讽,这类没有责任担当的知识分子才是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进步的绊脚石。

 幸运的是,袁隆平遇到了成洪涛这样的好领导,爱才惜才,理解并支持袁隆平。成洪涛担任省农业厅厅长后,还亲自带着专家赶到海南听取汇报,在众人都反对继续实施项目时,成洪涛力排众议,态度坚决,在人员和财力上都给了袁隆平莫大的支持,也给袁隆平带去了信心和力量。

  在影片的最后,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发出了高产量的水稻,亩产超过千斤。当地村民载歌载舞,鞭炮齐鸣,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只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才知道粮食的可贵。“袁隆平让咱们吃饱上饭,过上了好日子,他是咱们的大恩人哪……”村民洗十八带领着群众齐刷刷地向着袁隆平鞠躬跪谢,这一跪,让袁隆平红了眼眶,电视机前的我,也濡湿了眼睛。“你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你高高举起。”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他的身上,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定力,有对艰难险阻的乐观豁达,有卷起裤管的朴实无华。”活着,是一面旗帜;逝去,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袁老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精神魂魄早已浸润山川,辉映大地,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愿人间天上,处处稻香!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逝世,让中国人感到悲伤。人们可能不懂政治,但都知道吃饱了才不饿,不懂政治人物的艰难斡旋,但知道一个让人们能够饱餐的科学家的苦心追求。

 电影中的袁隆平,对科学研究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危险,亲自在田间种植观察。在大跃进的年代,浮夸风盛行,

 弄虚作假,搞破坏,浮躁地对待科学研究。袁隆平依然坚持自己的科研观点,毫不退缩。

 一个经历过,亲眼看到过饥饿悲剧的人,自己又是一个从事解决饥饿问题的科研人员,袁隆平的内心是怎样的翻腾,他的意志是多么强硬。一定要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为此,他离开温暖的家,离开温柔的妻子,离开可爱的孩子,离开父母,远在海南的稻田里劳作研究,风吹日晒。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的研究有了成果,但并不乐观,产量还没有传统的种子产量高。但他并没有否定这一成果,而是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想中的稻种终于培育成功。

 袁隆平的自信源于他渊博的真知,他是建国后的第一代大学生,真正能称得上博学多才。在讲课时,重视哲学,不随波逐流,而是认真研究专业里每一个人的科学观点,科学地去认识前人提出的观点。

 在生活上,袁隆平热爱自由,热爱运动,热爱艺术,语言幽默风趣。他游泳、跳舞、拉小提琴,所有的烦恼疲劳,被这些爱好一扫而光,生命又充满了无限的活力,继续科学研究。

 在恋爱婚姻上,袁隆平真诚,是一个真正懂得浪漫的人。

 电影用镜头只展现了袁隆平的一段人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他与时俱

 进,与岁月抗争。也许时光的烦恼比他要多,他没有时间去烦恼,他以看着别人饱餐为乐,他以为别人谋幸福为幸福,是一个伟大的人。

  观《袁隆平》有感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电影之所以感人,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坚韧、仁爱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就以这次电影发布会为例,那么多的媒体记者,发布会一结束,全都离开,赶回去发稿子。可是他们连电影都没看,又如何能写出感动人心的稿件呢?曾经踏实的中国人,在如今的社会节奏里,早已经变得浮躁,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平? 电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为我用?如果按照电影中这帮弱智革命派的逻辑,苏联的人造卫星技术,源于纳粹德国的火箭飞行技术,技术到底算谁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是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先进,还是纳粹制度的成功?可见,文革中搞的一些事,是丑陋的,甚至是反人类的。类似的情节还有,红卫兵把袁隆平培育的稻苗都砸了。就算袁隆平反动,稻苗也反动?文革是个争议极大的话题,到今天也是如此。我反对任何方向的极端化做法——既不要凡文革必反,也不要凡文革必挺。唯物辩证法原则适用于万事万物,我想文革也不可例外。以刘老师为代表的几个水稻专家,就是这一类人。他们自己无能,却占据着位置。这还不算,他们还要极力破坏别人的事业,限制别人的能力,让别人也一事无成。大家都一样无能,他们的无能看起来才正常,才不会被关注,

 他们的地位才不会动摇。刘老师因为怕袁隆平培育出杂交稻,趁着大雨把袁隆平的稻田毁掉,宁可损失国家利益,也要阻止能人成功,自私到了极点。“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个风,不是来自敌对方向,而往往是来自自己阵营。这种丑陋的中国精神,贯彻在无数的中国人中间,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大行其道。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受列强欺压,被英法联军打,被八国联军打,被日本鬼子打。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遭外商打压,一些丑陋的(de)中国人,争相在外国人面前献媚争宠,却对于自强的中国人,明枪暗箭,除之而后快。如果说,中国人不能够根除这种劣根性,那中华崛起梦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梦。卑劣的小人们,把无数的袁隆平扼杀在萌芽里。以至于今天我们对于袁隆平感到格外的珍惜。然而,按照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应该产生千千万万的袁隆平才对。那些被扼杀了的天才,都毁在这些中华民族的小人之手!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袁隆平》观后感

 小时候每当吃完饭只要饭碗里还有一粒米饭,外公就会不停的说:

 “要是在 59 年 60 年,能吃饱一顿饭那就是奢侈的事,现在能吃饱了怎么碗里还剩这么多”。听了外公的话就自觉的把没吃完的米饭全吃完。

 看了《袁隆平》电影的一开始不由得就想起了外公的这段话,那个时候国家最困难的日子,大跃进的浪潮如火如荼的席卷全国,能吃上一顿饱饭真的是很知足了。

 时间停留在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当时我正好在翻朋友圈突然闪出一道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新闻,我真的愣了一会,总觉得这个新闻是假的,因为前不久我才看到袁隆平院士的鼓励年轻人从事农业的视频“现代农业不是过去的农业,现代农业是个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都是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的农业”还有那句“不会了,再也不会了”等话语历历在目。感觉是自己的亲人不在了的那种忧伤感。怀着对袁隆平院士深深的悼念,我重新观看了《袁隆平》这部影片。

 影片讲述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坎坷历程。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袁隆平院士发现一株结有 230 粒的“鹤立鸡群” 高产稻穗然后将它培育失败,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他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经过他反反复复的不怕困难的研究,他和助手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的在试验田种植培育,社会各界也向他抛出橄榄枝支持他,历经多次失败,杂交水稻成功了,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以后的第五大发明,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回顾袁隆平的生平,他其实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却不平凡的伟大,是他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现在的非洲是个非常贫困的地区,但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希望,他的贡献是世界的。2020 年中国实现了全面脱贫,我们的腰包也富了,但我们也许“吃的太饱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体会不到袁隆平那句“没饭吃真难受”,不珍惜饭碗里面的粮食。袁隆平院士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不能够“吃的太饱了”,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袁隆平院士永垂不朽!

  重温电影《袁隆平》,致敬袁隆平星,你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有的人虽然离开了,但却永远活在了我们每个人心中!

 5 月 22 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当晚,湖南卫视调整节目编排,《快乐大本营》停播,改播同名电影《袁隆平》。

 不得不说这样的安排还是挺暖心的。袁老半生都扎根湖南做研究,湖

 南卫视的做法值得点赞。

 《袁隆平》是我国首部描写农业科学家的影片。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老从 30 至 60 岁期间发生的故事,袁隆平院士更是亲自出演老年时候的自己。

 影片以田园牧歌式的画面,交响乐贯穿的结构,幽默风趣的叙事,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1999 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8117 号小行星,袁隆平星,目前运行在天秤座,距离地球约 2.88 亿公里。不过这颗小行星的亮度非常低,只有金星的四亿分之一,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它的。

 但是,现在他却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他将在银河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在地球上 70 多亿人口中,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以自己名字命名

 小行星的殊荣。

 袁隆平攻克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世界难题,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强优势的杂交水稻,为中国及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多项国际大奖,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正如联合国发文悼念...

篇二: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

袁隆平》有感

 ?昨天晚上,我看了有关袁隆平的电影。就觉得袁隆平给了我很多启发。??

 ??还记得有一次,天公不作美---外面下着倾盆大雨。袁隆平便急忙穿上衣和鞋跑到田里去。可是,暴雨是无情的。那些被袁隆平细心栽培的水稻瞬间化为乌有,虽然当时受损害的是那些水稻,可是,痛却痛在袁隆平的心里呀?!过了一会儿,袁隆平的心情开始缓缓地平静了下来,因为他在一污浊中找到一株幼苗,这真是燃烧的希望,生命的奇迹啊!此时的袁隆平心里又充满了自信与希望,因为他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自己的愿望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电影渐渐地接近尾声,时间在慢慢地流逝。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袁隆平是一位很坚强的伟人。他的坚决感动了我。每当他遇到挫折时他总会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并且吸取给多的教训与经验。

 袁隆平真伟大,是他让人们的天敌--饥饿消失;袁隆平真伟大,因为他让我知道了:做人要坚强,要用尽一切努力去达到目标。袁隆平真伟大因为是他创造出了一个奇迹,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无比的兴奋与自豪。

 ????????????????????????????????????????????????????

 ?

篇三: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

2021 《袁隆平》电影优秀观后感

 2021《袁隆平》电影优秀观后感 1 电影《袁隆平》在今天播出,下面我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播种、抽穗、结实,稻田由青绿变金黄,长长的稻穗随风摇曳,而那个有着禾下乘凉梦的老人,却永远地走入了梦乡。斯人已去,但他说过每一句话语,都铭刻在人们心上;他在稻田间忙碌的身影,都印在了人们眼中。

 追逐梦想,做矢志不渝的爱国奉献者。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正是这样一位为“稻粱谋”、为民生计的国之仁士,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水稻研究,成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宏愿:“让中国人吃饱,更让中国人吃好、吃得安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青年一代,当把对国家和民族的拳拳之心与爱国情怀同频共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

 砥砺耕耘,做奋斗不息的稻田守望者。他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第三代杂交水稻攻关时,不管多热多远、路有多偏,袁隆平都要下田看看,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当天,他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手植一穗稻,华夏自此无饥馑。肩荷两盏灯,寰宇他日遍嘉禾”,靠的就是这种专注田畴、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青

 年干部自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甘吃“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坚持厚学实干,自觉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要沉到基层一线去看,走到百姓家里去听,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勇于探索,做创新不止的时代先行者。他说:“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从 1964 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到 2020 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 3000 斤的攻关目标……这其中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一条条亩产攀升曲线,让杂交水稻技术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稻禾之下,袁隆平提出设想、勇于探索,秉承创新精神,不断尝试农业科技创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永不过期的关键词,青年一代当敢于打破“经验思维”,勇于“破局”,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干事创业态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勇往直前。

 2021《袁隆平》电影优秀观后感 2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颗稻谷种子,在播种前,要浸润 24 小时并催芽 24 小时使其预先发芽。种子的发芽过程,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基层工作也是如此,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一颗种子开始,发芽、扎根,袁隆平同志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潜心研究,攻坚克难,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基层干部需要常怀一颗为群众办实

 事的初心,到最基层去看一看民情、听一听民声、问一问民意,才能把政策落到实处,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开出“成功的花”。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颗水稻生育周期在 105~150 天成熟,期间经历了风吹日晒、电闪雷鸣,才能从小幼苗成长为大稻穗。90 岁高龄的袁老依然要下田搞科研,基层工作也是如此,“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凡事需要干部亲力亲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幸福感当做检验工作的标准,把自己锻炼成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好“苗子”,能够融入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

 “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实干方能富民。”袁老不带不下田的研究生,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有人说基层“苦”“累”,不愿意下到基层去,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基层干部扎根群众,办实事,以“实”字当头、“干”字为先。越是艰难险阻,越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越是困难重重,越要迎难而上,做群众之“需”事,办群众之“急”事,解群众之“难”事。坚持学习与实干相结合,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总结经验,将技能转化为劳动之果。

 “人就像种子,要做好一粒好种子”,这是袁老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如今,他带着梦想的种子去了远方,把实干和奋斗的种子留给了我们,我们必须紧握“接力棒”,把“禾下乘凉梦”和“全球覆盖梦”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2021《袁隆平》电影优秀观后感 3 梳耙耧犁,您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您把苍生装在心头上。一粒种子,一生追梦。不知经历了多少赤日炎炎、多少挥汗如雨?未曾改变的是您坚定的脸庞,未曾动摇的是您如炬的眼光。为了让国人吃饱饭,您穷尽一生、坚守一生、奋斗一生。如今,巨星陨落,精神不朽,梦想不灭,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

 孜孜不倦,您的眼中满是福谋天下的“初心”。源于动乱年代的饥饿记忆,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让年轻的您萌生了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农业科学研究,没有任何经验可寻,注定了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从为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跑遍大半个中国达六年之久……您从未选择放弃。不论是太阳暴晒,还是风雨交加,您始终脚踏泥土、埋头弯腰在田间劳作。即使耄耋之年,您依然该上班就上班、该下田就下田,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稻田里,孜孜不倦、初心不改、奋斗不息。数十年如一日向田野奔跑忙碌,让您不断向惠泽众生的“禾下梦”迈进,彻底解决了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您给我们树立了一面“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镜子,砥砺广大青年学习奋发有为、增强本领,把科学精神、执着精神融入血脉,在新时代中建功立业。

 敢于创新,您的脑中满是水稻种植的“梦想”。“高产、再高产、更高产、超高产!”这是您一生所求,对于杂交水稻的产量,您的追求没有尽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您一生的梦想是将杂交水稻种植覆盖全球,让更多的人吃饱饭。您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等,同时还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实现水稻的推广种植和丰收后,您敢于自我突破,敢于技术创新,把杂交水稻种到了沙漠,种到了盐碱地,使中国的农业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世界的瞩目。您还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新时代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您的不朽贡献,传承您勤勉敬业的操守,书写属于我们的灿烂明天。

 朴实无华,您的心中满是付出所有的“情怀”。您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身上最值钱的,是装在脑子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解决吃饭的问题,您用自己的坚持和心血,为做好这件事竭尽全力、付出所有。这份坚守坚守与执着的背后,是您大爱无言的家国情怀,信仰如光的“中国梦”。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给您的颁奖词曾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

 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风雨几十载,您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在您的一生中,没有休息,没有退休,哪怕鲐背之年,您依然“管不住”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因为您在以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倾力倾情。

 您,穷尽一生上下求索,让中国人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您,梦里梦外鞠躬尽瘁,让神州大地各处都飘散着丰收的喜悦! 您是稻田里的守望者,您是真正的国之脊梁。袁老,一路走好! 2021《袁隆平》电影优秀观后感 4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多年以来,您坚守初心和使命,让全国人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您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基本每天都去田地里,风雨无阻。您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到北京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回到家乡后,第一时间就跑到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90 后”的您,在摔倒之前依然坚持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实干出真知,苦干结硕果,水稻的单产和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您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践为我们青年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技爱国奉献”课。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老您常说的一句话,您也用毕生在认真的注释。您先后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 20 余项国内外大奖,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家中长辈经历过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成为一生的习惯;您见证过国家和人民遭受的磨难,一路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解决了温饱问题,扎根大地,矢志不渝。吾辈当自强,听着您故事的孩童长大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定将“榜样精神”厚植于心,外植于具体工作,始终不忘初心,胸怀赤子之心,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继承和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挥洒满腔热血,奉献无悔人生。

 先生之风,山高稻长。何其有幸,与您在同一世界同一时间的分分秒秒。从此以后,碗中有米,脑中有你,心中有国,不辱使命,不负人民。您去往了星辰,化作那颗编号 8117 的“袁隆平星”,将指引着我们继续前行…… 2021《袁隆平》电影优秀观后感 5 种下梦想,点燃希望。“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把还长,子粒像花生那么大,我非常高兴,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正是这则禾

 下乘凉梦,击溃了笼罩在中国人头上“吃不饱”的威胁。他经历过国家风雨飘摇的艰难时刻,眼见“14 亿人口要吃饭”的最大的国情,顶着“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的质疑,抱着“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的信念,一头扎进稻田培育杂交水稻,开启了改变中国的粮食面貌的征程。他是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为国为民的国之大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

 浇灌汗水,催发蓬勃。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袁隆平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同时,持续探索种植和推广“海水稻”,要把世界更多的沙漠地区变绿洲,使得全球粮食产量大大提升。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实干笃行,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用金黄的稻浪告诉世界也告诉我们,什么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什么是“在平凡岗位,不平庸作为”,什么是“肩扛重担,勇毅前行”。我们在最好的时代,应该向麦田的稻穗一样,低下头俯下身,守初心担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深深扎根,用汗水浇灌出祖国大地锦绣图景。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一稻济世,万家粮足。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因为有一代代像袁隆平一样的科技工作者忘我奉献、艰辛求索,才使得我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到今天已然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他们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高

 尚情操,不仅为我们留下了饱腹的物质粮食,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如今,我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这就要求广大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点燃以身许国的炽热情怀,把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业之中,扬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在各项领域以创新精神讲述新的稻田“丰年”故事。

  附:

 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恰恰应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点,一是科学,二是发展.下面就是整理的2021 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希望大家喜欢。

 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 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 1964 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 1976 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 2000 年、2004 年、2011 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 10.5 吨、12 吨、13.5 吨、15 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 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 911.7 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 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 1530.76 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 3000 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 800 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 2 吨左右。

 袁隆平 1981 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 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 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

推荐访问:袁隆平纪录片观后感 观后感 纪录片 袁隆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