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建材料 > 正文

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8篇

时间:2022-11-07 13:05:02 来源:网友投稿

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8篇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在此输入学习单位名称输入姓名输入日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8篇,供大家参考。

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8篇

篇一: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

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在此输入学习单位名称 输入姓名 输入日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夯实国家治理根基,现就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C O N T E N T S总体要求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加强组织保障

 第 一 部 分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 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 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一、总体要求(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一、总体要求•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基层政权坚强有力,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充分展现。(三)主要目标

 第 二 部 分

 二、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关制度,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积极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确保依法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类组织章程。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日常监督,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

 二、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深化基层机构改革,统筹党政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编制资源,设置综合性内设机构。除党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外,县直部门设在乡镇(街道)的机构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要纳入乡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二)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

 二、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坚持党建带群建,更好履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职责。统筹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配置,支持群团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培育扶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三)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

 第 三 部 分

 三、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加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基层政权建设的领导。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依法赋予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整合现有执法力量和资源。推行乡镇(街道)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优化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设置,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一)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能力

 三、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市、县级政府要规范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事项,将直接面向群众、乡镇(街道)能够承接的服务事项依法下放。乡镇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任务,做好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等工作。街道要做好市政市容管理、物业管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组织培育引导等工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乡镇(街道)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加快推行市域通办,逐步推行跨区域办理。(二)增强乡镇(街道)为民服务能力

 三、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县级党委和政府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确定乡镇(街道)协商重点,由乡镇(街道)党(工)委主导开展议事协商,完善座谈会、听证会等协商方式,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探索建立社会公众列席乡镇(街道)有关会议制度。(三)增强乡镇(街道)议事协商能力

 三、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强化乡镇(街道)属地责任和相应职权,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等工作。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队伍,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每年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市、县级政府要指导乡镇(街道)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强化应急状态下对乡镇(街道)人、财、物支持。(四)增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

 三、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发挥其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平台作用。完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防范涉黑涉恶长效机制。健全乡镇(街道)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和心理疏导服务机制。(五)增强乡镇(街道)平安建设能力

 第 四 部 分

 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制度,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备案制度,加强集体资产管理。规范撤销村民委员会改设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条件和程序,合理确定村(社区)规模,不盲目求大。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作用,村民委员会应设妇女和儿童工作等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可增设环境和物业管理等委员会,并做好相关工作。完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履职承诺和述职制度。(一)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

 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全面落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坚决防止政治上的两面人,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及涉及宗族恶势力等问题人员,非法宗教与邪教的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等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定期开展民主协商。完善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权力事项,接受群众监督。强化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形成监督合力。(二)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

 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机制,经常性开展入户走访。加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在应急状态下,由村(社区)“两委”统筹调配本区域各类资源和力量,组织开展应急工作。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事项。(三)增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

 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市、县级政府要规范村(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由基层党组织主导整合资源为群众提供服务。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依托其开展就业、养老、医疗、托幼等服务,加强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关爱照护,做好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工作。加强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支持社区服务业发展政策,采取项目示范等方式,实施政府购买社区服务,鼓励社区服务机构与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合作。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四)优化村(社区)服务格局

 第 五 部 分

 五、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层治理。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乡镇(街道)指导村(社区)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健全备案和履行机制,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一)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健全村(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科学常识、卫生防疫知识、应急知识普及和诚信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遏制各类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五、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支持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 完善基层志愿服务制度,大力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和互动交流活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三)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第 六 部 分

 六、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市、县级政府要将乡镇(街道)、村(社区)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健全基层智慧治理标准体系,推广智能感知等技术。(一)做好规划建设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共建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根据需要向基层开放使用。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推进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二)整合数据资源

 六、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 加快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地政务服务平台向乡镇(街道)延伸,建设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效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推行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三)拓展应用场景

 第 七 部 分

 七、加强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组织领导,完善议事协调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定期研究基层治理工作,整体谋划城乡社区建设、治理和服务,及时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 加强对基层治理工作成效的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市、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以及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乡镇(街道)要提高抓落实能力。• 组织、政法、民政等部门要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一)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

 七、加强组织保障(二)改进基层考核评价• 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要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权责事项,并为权责事项以外委托工作提供相应支持。• 未经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各职能部门不得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乡镇(街道)、村(社区)承担。•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办法,加强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综合考核,严格控制考核总量和频次。• 统筹规范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清理规范工作台账、报表以及“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出具证明事项、创建示范等项目,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做好容错纠错工作,保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七、加强组织保障• 完善乡镇(街道)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乡镇(街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办公、服务、活动、应急等功能面积标准,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盘活现有资源或新建等方式,支持建设完善基层阵地。(三)保障基层治理投入

 七、加强组织保障• 充实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要专门制定培养规划,探索建立基层干部分级培训制度,建好用好城乡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和在线培训平台,加强对基层治理人才的培养使用。• 推进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 严格执行乡镇(街道)干部任期调整、最低服务年限等规定,落实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政策。• 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 研究制定加强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市、县级政府要综...

篇二: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

吴忠市:推行社区“联合党委”着力打造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近年来,吴忠市主动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趋势,以实施基层党建“强龙工程”为抓手,以创建星级党组织为目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大抓基层、真抓基层,积极探索街道社区党建、驻区单位党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整合力量,下沉资源,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加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健康发展。

 一、背景与起因 社区党组织与驻地单位党组织隶属不同、级别不对等,横向联系少,协调难度大,是困扰城市基层党建的老大难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城镇区域内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相互交错,管理难度增加。同时,街道和社区的有限公共资源难以实现服务全覆盖,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亟待提升。社区党建资源难整合、驻区单位作用难发挥、服务居民群众责任难落实等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吴忠市从 2013 年开始探索推行社区“联合党委”,使社区党建工作从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实现社区党建工作“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二、做法与经过

 (一)打破壁垒、上下联动,创新共驻共建体制机制。针对城市区域化党建中长期存在的资源难整合、辖区单位“驻而不建、联而不合”等难题,采取虚拟化设置、实体化运行模式,全面推行社区“联合党委”工作机制,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单位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在组织设置上,制定下发了社区《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双创一提升”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调整市直机关、区属驻吴单位社区共建的通知》,按照“均衡分布、强弱搭配、全面覆盖”的原则,将市县两级 603 个部门单位平均分配到 45 个城市社区,每个社区都有 10 到 15 个单位参与共建。在街道(乡镇)、社区分别成立“联合工委”和“联合党委”,书记分别由街道、社区书记担任,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副书记或委员,向下与网格党支部、功能党小组衔接,构成了开放融合、覆盖广泛的四级组织网络。在运行管理上,明确联合工委(党委)13 项职责,建立了协调议事、双向沟通等 5 项制度,探索形成了以“组织联建、资源联用、党员联管、服务联做、活动联搞”为主要内容的“五联”运行模式。共建单位每年年初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公开服务承诺事项,社区党组织定期收集社情民意,梳理出问题清单。社区党组织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通报承诺服务事项进展情况,有效增强了“联合党委”统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能力。在考核考评上,将社区“联合党委”工作纳入部门(单位)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和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成绩、问题、任务、责任“四个清单”,层层严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目标考核“指挥棒”作用,市、县(市、区)党委组织部从基

 层党建考核总分值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考核分值,由社区考核赋分直接计入部门年度效能考核目标总分,将考核结果与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负责人评先选优、职务调整等挂钩,促进城市基层党建责任的落实。

 (二)统筹协调、集中发力,下沉共驻共建服务资源。始终坚持大抓基层、夯实基础的鲜明导向,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向基层下沉、在基层聚集,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一是推动服务项目向城市基层下沉。把各个部门投向社区的资金、面向社区的项目整合起来、统筹使用,先后将群众反映强烈的自来水水质指标改造、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城市绿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等列入为民办理实事。联合党委成员单位先后支持共建经费 847 万元,协调争取各类项目 2321 个,投入资金 4800 余万元,集中用于扶贫帮困、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工作,解决了一批居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推动服务政策向城市基层下沉。大力创新服务载体,推动好政策进社区、到家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先后出台社区办公和服务费用优惠、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服务组织等多项政策,文化图书、基本医疗卫生、警务治安、残疾人康复实现城市社区覆盖,持续解决群众所需所盼的急事、难事、实事。利通区开展“聚焦百姓百件事”活动,建立问题解决机制,解决问题 1033 件,协调帮扶项目资金 1250万元。青铜峡市探索了以“居民点单、社区交单、单位下单、干部接单”为主要内容的“四单式”服务机制,社区让居民群众点出服务需求“菜单”,社区按照责任权限转交“联合党委”相关成员单位限时进行办理。三是推动服务力量向城市基层下沉。大力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

 实行双联双管“五步工作法”,通过开展在职党员“社区奉献日”“党员服务日”等活动,组织全市 9370 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认领社区志愿服务岗位 9517 个,结对帮扶 2722 户,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微心愿”4700 多个,构建了“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

 (三)拓面提质、延伸手臂,打通共驻共建神经末梢。坚持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在延伸网格化、商圈楼宇、社会组织工作链条上下功夫,上下共同发力,整体系统推进,抓住薄弱环节、补齐党建短板。一是健全网格化管理模式。综合研判社区人口密度、党员数量、分布特点、行业类别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小区网格、楼栋网格、单位网格等 361个网格,配备网格员 547 名,按照“趣缘”“业缘”“志缘”建立党小组 85 个,将网格内的人、事、物、组织的基础信息和社情民意、代办服务等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范围,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责任主体、楼栋党小组为活动单元、党员中心户为服务骨干的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社区党建服务管理网络。二是推进商圈市场党建覆盖。狠抓商圈市场、专业市场党建工作,采取单独、联合等党组织组建方式,在财满街清真餐饮区鑫鲜农副产品市场等建立党组织,在国贸商厦开展党员“挂牌评星”试点,将党建工作延伸到商圈市场内 1300 余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行“1+N”党组织联合组建模式,依托吴忠市客车运输公司成立客运行业联合党支部,依托吴忠市三联公司成立驾培行业联合党支部,依托市房地产协会成立房产开发企业联合党支部,依托市建筑业协会成立建筑企业联合党支部,分布在城市基层的 68 家客运、

 驾培、房产等非公企业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三是推进社会组织党建覆盖。按照“谁登记、谁主管、谁摸底”原则,对全市社会组织进行逐户摸底调查,将分布在城市基层的 139 家社会团体、42 家民办学校、19 家民办医院、21 家律师事务所分级建立台账。充分发挥民政、教育、司法、卫生计生等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组建优势和街道、社区的兜底组建作用,采取单独组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挂靠组建等举措,建立党组织 75 个,其中单独建 15 个、联合建 6 个,功能型党组织 54个,30 人以上的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全部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应建尽建、党的工作全面覆盖。

 (四)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激发共驻共建生机活力。紧扣城市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需求,大力创新服务载体、搭建服务平台,为共驻共建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健全完善舆情收集反馈、干部入户走访、错时上下班、节假日值班等制度,建立街道(镇)便民服务中心 19 个,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站 65 个,便民服务代理点 133个,为居民提供婚姻计生、低保救助、创业就业、卫生医疗等服务项目。连续 11 年开展“党员社区奉献日”活动,通过设立党员示范户、责任区、先锋岗等方式,推行党员公开承诺践诺,带动广大党员解决群众关心关注问题 4300 个,搭建了社区党员作用发挥的“新平台”。二是搭建公益服务平台。建立“爱心超市”、“爱心敲门队”、“日间照料室”、“老饭桌”、“四点半学校”等公益设施,为空巢老人、低保、残困、军烈属、双职工提供“零利润”服务。推广社区呼叫服务系统,实现了特殊人群就医、救助等服务需求“一键通”,为居民提供零距离、全天

 候的服务。培育建立了“王兰花热心小组”、“583 秀玲工作室”、“张建英调解室”等一批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一批退休党员干部投身志愿服务中发挥余热。三是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周”、“社区广场文艺晚会”、“百家睦邻好单元”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建成社区图书室 62 个,组建了 132 支 5028 人组成的各具特色的社区文艺团体。持续开展符合社区特点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评选出“文明楼院”600 个、“文明(最美)家庭”11094 个,社区“好邻居”1619 个。连续 13 年举办“社区邻居节”,组织开展“小区百家宴”、“邻里一日游”、“居民才艺展”等主题活动,营造了“构建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三、成效与反响 吴忠市在全区率先探索进行了社区“联合党委”机制,为实现区域化党建找到了突破口,2015 年全区深化社区“联合党委”运行现场推进会在吴忠市召开,在全区推广了吴忠市的经验做法。

 (一)打破条块壁垒,实现区域化党建。在未建立并推行“联合党委”前,吴忠市也在抓区域化党建工作,但社区没有监督约束机制,督促辖区单位参与共驻共建,效果一直不明显。成立了“联合党委”后,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联合党委”书记,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联合党委”委员,社区与辖区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了“联合党委”工作职责、例会、考勤、评议、考核等制度,确保“联合党委”不“空转”。社区党组织书记由以前腰杆不硬、到处求人的窘态,变为

 理直气壮地分配任务,辖区单位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作为”,社区有事需要协调辖区单位时,一点都不再难。

 (二)资源整合共享,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过去辖区单位各管一块,一些很好的服务资源无法有效地为社区所用。“联合党委”成立后,成员单位人力、物力、财力向社区倾斜,共同打造了居家养老、物业自治、网格化管理和“一站式”便民服务等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比如发动成员单位支持社区建成“八室一桌”,为高龄老人、残疾老人、独居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训练等爱心服务;住建部门解决小区道路不平、基础设施老化、地下管网堵塞等问题,等等。过去这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有心无力,无法解决。现在有了“联合党委”,把共建责任实实在在地压到各成员单位肩上,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社区服务由过去的“独角戏”变成了现在的“大合唱”,社区服务群众不再向过去那样难。

 (三)搭建服务平台,引领党员发挥作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工作过去一直在抓,但大多也就来“挂个名”。“联合党委”成立后,社区和辖区单位签订在职党员联合管理责任书,深入推进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工作。社区根据需要和党员特长,为在职党员设置了志愿者服务岗、环境卫生岗、政策宣传岗等岗位,让在职党员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实现了“社区需要”对接“党员所能”,“组织服务”对接“群众需求”。同时,社区结合平时掌握情况,将在职党员的表现如实反馈给单位党组织,促使在职党员在社区亮身份、树形象。“联合党委”推行后,在职

 党员不再是社区的“隐身人”,他们通过实实在在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获得了广泛认可。

 四、经验与启示 (一)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关键是形成区域化党建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城市基层党建难就难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突破。“联合党委”的形式,抓住了关键和根本,有效解决了传统党建模式与社区建设新任务的矛盾,破解了社区和区域党建条块分割体制下的属地管理难题,初步找到了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新模式和新的工作新机制,在体制方面的创新有着较强的推广价值。

 (二)实现区域化党建发展,重点是资源整合共驻共建。坚持用新的科学理念、制度和方法,将区域内的党建“小循环”变为跨行业、跨领域、跨辖区、跨部门的“大融合”,使各类组织都能在区域化大党建平台上找到发挥作用的切入点,以党建共建促经济共建、文化共建、环境共建,实现优势互补,整体联动,进而凝聚全社会力量,共促区域和谐,共解发展难题,共享和谐建设成果。

 (三)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抓手是紧跟群众需求做好服务。区域化党建要有活力,要为群众所接受,必须以群众最关心、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为抓手,就要努力对接需求与供应的关系,调动更多的辖区社会资源来提供服务,满足不同服务对象需求,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让群众最大限度满意。

篇三: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

济南市历下区:创新“工委+专委”共驻共建机制 打造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背景与起因 区域化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新纽带、推动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动力。作为省会核心城区,历下区辖区驻有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市委、市政府等省市主要机关单位和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齐鲁医院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医疗机构 1000 余家,“两新”组织 3000 余个;全区 2100余个基层党组织、3.1 万余名党员,95%以上集中在城区。以前,驻区各党组织之间互不隶属、条块分割,“有事找上门,无事不往来”,共驻共建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实际效果并不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基层治理体制的持续深化,街道和社区建设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出现了大量非行政化的“两新”组织、从单位内剥离出来的“社会人”,以及从行政化管理中逐渐演化为社会化服务的公共事务,这些都对高标准抓实区域融合共治、提升城市基层党建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党组织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单一纵向型的单位制组织结构,建立一种覆盖面广、纵横交错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才能满足党员群众和单位职工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在此背景下,历下区以强化街道党组织统筹功能为重点,探索建立了“工委+专委”工作机制,打破了各领域党建封闭运行、条块分割的局面,有效推动了区

 域融合共治、互联互动、协调发展,初步探索了一条区域化党建新路径,提升了区域化党建新水平。

 二、做法与成效 一是“工委”掌舵“引航”,发挥核心作用。街道党工委是联结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轴心”,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强化街道统筹协调功能是关键。推行兼职委员制度。吸纳辖区有一定影响和代表性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明确和强化“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城市发展”的共同责任,推动“大事共议、实事共做、难事共解”。过去开展创城工作,驻区单位宿舍楼是难啃的“硬骨头”。兼职委员制建立后,街道和辖区各方力,树立 “一家人”的思想,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街道第一时间登门征求意见,整合调动辖区各类资源提供支持;驻区单位也由以前的思想抵触变为现在的全力配合,主动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到创城工作中来。规范“四个一”工作机制。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党组织中心任务和各方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问题收集行动”,落实一次“群策群智商讨”,抓好一次“跟踪问效督办”,组织一次“成员共建活动”,以党建融合推动感情融和、工作融合,基层治理中的许多“城市病”也迎刃而解。开放式小区停车难一直是个大问题,部分街道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居民小区和附近驻区单位将车位错时共享,使停车难题得到极大缓解。探索党员干部双向挂职。省国开行、市委办公厅等省市单位与历下区互派干部近 30 人,进一步打开了沟通联系渠道,推进了区域共建共治。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吸纳各单位兼职委员 485 人,在推进城市提升、拆违

 拆临、营商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山师东路拆迁过程中,文化东路街道党工委牵头抓总,驻区单位主动配合,道路沿线15 家单位 30000 平方米的违章建筑,仅用 56 天就全部拆除完毕,拆出了历下速度。

 二是“专委”划桨“开航”,激发内生动力。兼职委员制的实施,满足了共驻共建的基本需求,但随着提交其协调解决事项的增多,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决策“堵车”现象;同时,辖区总部、科创等新经济新业态多,居民群众整体素质较高,对深化公共服务、优化资源供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着眼于综合提效和提质的现实需要,历下区通过细化兼职委员分工,建立专业委员会,进一步挖掘驻区单位的优势资源,放大党建工作倍增效应。分类组建“专委”。结合驻区单位和党员群众需求,在街道党工委创新设立“基层党建、区域发展、城市管理、社会事务、平安建设”等五个专业委员会,由街道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牵头,在更大范围内吸纳职能相近的驻区单位负责人作为成员,推动区域决策精准化、治理精细化、服务专业化。完善运行制度。为提升工作效能,建立归口办理制度,各专业委员会对口认领和研究解决与自身行业特点相关的工作事项,以专业资源对接专业需求;建立工作分流制度,街道党工委研究决策的事项,根据职能和责任分工,分别交由相应专业委员会负责办理落实;建立工作联动制度,对专委会层面难以协调解决的事项,提交街道党工委研究解决。近年来,各街道先后吸纳 480 多家驻区单位加入专业委员会,解决了各类难题 380 余件。位于文化东路街道的千佛山医院是省内知名医院,前来求医的患者多,潜在隐患多。街道社会事务专

 业委员会主动摸排了解到这一情况,一方面协调平安建设委员会中的司法公安力量调解医患纠纷、打击“医托”;另一方面指导医院发挥成员单位作用,组织专家定期到社区开展义诊,得到了驻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点赞。

 三是社区兜底“续航”,构筑共治格局。社区“兜底”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为解决好以往区域化党建工作分散抓、多头抓,既抓不紧又抓不实的问题,历下区坚持把社区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强力支撑,所有条条块块管不到的,要求社区党组织全部托住托紧,保证党的工作横到边、纵到底。构建兜底网格。深入开展“结网工程”,在全区设置 3600 多个网格,将居民楼院、驻区单位、商务楼宇、各类市场、社会组织等全部归于相应网格,大力推进党建网格与综治、民政、安监等网格“多网融合”,打造了基层治理“爱满格”。在区域网格内通过设岗定责、先锋创建、党员奉献日、认领微心愿等方式,组织直管党员就近加入社区治安巡逻、环境保洁、文化宣传等志愿者队伍,开展“星期六义务奉献日”“邻里互助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进网格,今年以来,省市区三级 240 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结对历下 88 个城市社区党组织,累计 8000 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主动开展各类服务 700 余次,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真心称赞。创新兜底方式。对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中的党员,按照就近方便原则直接编入所在社区“两新”支部或网格支部,采取“三合一统”即组织合建、队伍合带、活动合办、资源统筹的方式,由社区党组织统一“兜底”管理。针对社会组织管理难题,创

 新“双培双带”工作模式,即以社区党组织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带动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以党建项目培植壮大社会组织,带动区域化水平提升,通过社区兜底激发了社会组织党建活力。

 四是全域助力“护航”,夯实共建根基。围绕推进“工委+专委”、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历下区积极创新工作推进方法手段和保障措施,着力提高共驻共建整体效应。推进资源对接精准化。借鉴中央电视台“交换空间”栏目创意,建立“交换清单”,开展“双向认领”,由街道党工委牵头与驻区单位共同列出各自需求及资源清单,并在汇总梳理和公开公示的基础上,引导相互交换需求内容和服务资源,实现街道与驻区单位以及驻区单位之间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在街道党工委的主导下,开展双向认领 467 次,实施党建项目 268 个,有效找准了各方互利双赢的结合点,凝聚了互联互动合力。推进考核激励常态化。把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和基层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纳入文明单位创建、“两代表一委员”推选以及各类评先评优重要内容,建立在职党员评议评优征求街道社区意见和在社区现实表现负面清单制度,让街道推动共驻共建有抓手、让驻区单位参与共驻共建有动力。推进基础保障标准化。统筹现有编制职数,为每个街道调配增设 1 名专职党务副书记、配备党建办和专业委员会专职人员 82 人,推动“工委+专委”实体化运行。高标准建设 13 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9 个“先锋地带”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1 个区域化党建工作项目推广中心,协调驻区单位无偿提供 3 万多平方米场所设施,推动阵地共享、活动共联、党建共抓。每年为街道拨付城市基层党建经费 3000 余万元,并与区域共驻共

 建项目相挂钩,解决各类民生事项 1500 多件,惠及辖区党员群众 16万人次,形成了群众“有求必应”、党组织“一呼百应”的生动局面。

 三、经验与启示 (一)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发挥街道党工委的引领作用。街道党工委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领导核心,决定了区域化党建的发展走向和推进力度,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把区域化党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发动更多的党组织和党员加入到区域化党建和社会服务中来,切实提高共建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紧贴党员群众的服务需求。推进区域化党建就是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调研走访、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基础上,通过整合辖区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引导党员通过奉献岗、主题党日等形式践行为民宗旨、提升服务能力、关注社会民生,以服务实现引领凝聚,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要坚持以党建资源共建共享为切入点,把辖区内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利用起来,善于寻找驻区各单位和街道社区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突出环境卫生、社区安全、利益维护、法治意识、制度环境等党建共振点,兼顾各类驻区组织和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为区域化党建工作注入更多人文关怀。

 (三)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打造科学严密的共建体系。有效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序进行,需要依靠责任清晰、分工明确、沟通顺

 畅、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要建立菜单式互通体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收集区域内各类组织和党员群众的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推动街道与驻区单位、“两新”组织资源的深度融合。要探索互联式运行体系,加强居民区及楼组党组织与楼宇、“两新”组织、驻区单位等党组织之间的互联互补互动,通过文化联办、党建联动、实事联建打造区域共同体。要健全项目化实施体系,紧紧围绕实际需求设计好、实施好各类党建项目,真正推动区域内基层党组织一体化运行,以党建凝聚社区发展合力。

 (四)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建立统筹推进的长效机制。实践表明,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夯实工作责任是基础,健全长效机制是关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从过去的“运动式参与”向“制度式管理”转变,通过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采取综合措施,把各项工作制度落实落地、发挥实效。要建立科学考评机制,由单一的党组织评议监督,转变为由驻区单位、职工代表、党员代表以及党组织共同组建的评议监督委员会进行评议监督,并注重过程、动态式评议。要建立激励保障措施,设置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并作为党组织星级评定、优秀党组织荣誉及其他奖励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扩大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篇四: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

谊路街道

 关于 进一步 加强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沪委发[2014]14 号)和区《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实施意见》(宝委[2015]63 号)提出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社区治理、推动区域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现结合街道实际就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与重要意义 区域化党建工作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党建工作单元,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统一管理党员干部队伍,整合使用党建资源阵地,统筹开展党的活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佳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和工作力量配备最强化的党建工作模式,具有地域性、整体性、开放性、系统性、整合性等特点。通过统筹推进区域内居民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机关、医院、学校等单位党建工作,加强区域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党建工作整体效应。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内党组织联动联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区内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双促双赢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党组织工作能力

  及社区治理水平。

 二、搭建平台、完善机制,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党员联管、活动联办、工作联动、场地联用等“六联”形式,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领导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区域联动协调机制,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完善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社区治理格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与区域党建互联互动互补机制,整合党建资源,全面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成效。

 (一)

 实行组织 联 建, 优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的 组织体系

 按照“地域相邻”、“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原则优化组织体系,街道将区域内机关、学校、医院、部队、居民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党组织按照辖区“三横两纵”地界划分为 9 个块区,形成九宫格式的 9 个党建联盟,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做到区域内党建工作目标、机制和行动同步一致,从而破解条块分割,体现党建“一盘棋”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社区党委统筹区域化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居民区党建工作,发挥党建日常工作平台和社区共治平台的作用。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为区域化党建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服务平台。居(村)

  依托党建联席会议、党员代表议事会等载体,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村)民为主体,区域内各类组织、单位、群众团体等共同参与的居(村)治理架构,积极推行兼职委员制度,倡导社区民警、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党员代表,通过相关程序兼任党组织委员,推进区域化党建向居(村)延伸。

 (二)

 实行资源 联 享,打造功能 优化 的区域 化 党建服务平台 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党建资源和信息,加快推进“谊家党建网”这一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开放党建咨询服务热线、党建服务中心活动阵地、建立微信群、短信平台等方式收集社区单位和党员需求,发布区域化党建动态信息、服务指南、党代表工作、党员风采、“I 阅读”新书速递等各类信息,积极引导公众舆论,服务党员群众。强化“服务连连看”、“积分兑兑换”、“党建大篷车”、“党建银行”等党建工作项目在网络信息平台中的开展,有针对性地开展送理论促学习、送政策解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等主题宣传服务活动,实现资源互连互享,鼓励各基层党组织开拓创新,打造党建亮点,以网络信息技术助推基层党组织服务创新。

 (三)

 以“服务连连看”、“积分兑兑换”项目打造 “双报到”升级版平台 认真落实“双报到”和“双报告”制度,动员组织关系不在现居住地的党员到现居住地亮明身份,参加现居住地党组织生活

  和社区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形成“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党员在村居换届选举等基层民主建设活动以及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社区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必须自觉接受居住地党组织的领导和协调,发挥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维护社区和谐稳定。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继续开展“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志愿行动。

 (四)

 实行活动 联 办, 搭建 灵活多样的区域化党建载体

 进一步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借助文化的融合性、多元性开展区域认同、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在联系服务群众、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和组织区域内各类专业人员参加医疗义诊、法律咨询、心理咨询、政策宣传、助学帮困、环境保护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推行开放式党组织生活,以区域为单位由党组织和党员共同选定活动主题,邀请区域内党员广泛参与。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加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的联系,提供双向服务,通过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实现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五)

 实行 工作联动 ,构建运转有序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

 1 1 、 建立联席会议 制度。建立社区党委会议和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聚焦区域发展热点问题和群众普遍关注问题,共同研究讨论区域内党的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重大事项,交流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情

  况,统筹协调区域性大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动员社区各单位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坚持“六个实行”,即实行社区党建联建、综合治理联防、环境卫生联抓、为民服务联办、文化活动联动、热点难点联攻,不断增强组织合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联席会议由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召开,每季度召开一次。

 2 2 、 完善 双向沟通服务机制。加强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联建共建,推行基层党建“契约化”共建做法,签订共建联建协议,实行党建工作联动、联建、联合,实现合作共赢。社区党组织要主动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沟通,了解驻区单位的需求及意见建议,推动驻区单位自身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要主动帮助驻区单位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制定并发布可供驻区单位选择参与的公益活动和项目信息。驻区单位要积极到社区承接需要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的公益项目、志愿服务,积极参加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继续推进场地、设施等资源向社区开放。深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积极开展交流研讨,定期分析解决本地区物业服务和业委会建设方面的有关问题,深化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与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机制,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在参与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的热情。建立健全区域内信息沟通交流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区域化党建各项工作的落实。

 3 3 、 建立 工作 评议 考核 制度 。建立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考评

  体系,建立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约束和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实施驻区单位社会责任报告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报告制度,把抓区域化党建工作情况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把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纳入文明单位创建以及各类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把党员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表现作为党组织考核评议党员的内容之一,有关部门在评选、表彰先进时要主动征求社区党委的意见。街道每年就区域化党建工作进行一次总结表彰。

 三、切实加强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1 1 、 加强组织领导 , 落实 工作 责任。通过务实管用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联动机制,推动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服务联做、资源联用。街道党工委要把区域化党建工作纳入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认真谋划,精心部署,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社区党委成员单位要大力支持社区党建工作。驻区单位的上级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要强化督促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责任。社区党组织要定期把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情况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把党员发挥作用情况向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各级党组织要把区域化党建作为本单位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书记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确保区域化党建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 2 、 加强 工作保障 ,强化工作力量。坚持服务为先,积极为

  辖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区域性党建资源。加大区域化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力度,采取财政拨付、党费补充、社会筹措相结合的方法,多渠道解决工作经费,落实居民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有序拓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运用“党建银行”项目,鼓励各党组织创出党建特色,激励区域化党建工作出成效。

 加强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建设,加强管理制度和服务功能的规范化建设,落实区域化党建工作具体的组织、协调、联络、服务职能,进一步提升党建服务中心服务能力。配强配足区域化党建工作力量,建立三支大党建工作者队伍。

 一是 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由党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组成,每人负责 1-2 个区块联盟,主要承担区域内居民区党建工作的协调联络和社区单位、“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日常指导、走访, 二 是居民区党组织书记 联络员队伍,负责居民区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和社区单位的排摸、梳理和汇总上报, 三 是 居民区党建督查员队伍,负责区块联盟间党建工作的巡访和督查,强化工作力量,提升区域化党建服务水平。

 3 3 、 加强工作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各党组织要加大舆论引导和宣传力度,要利用宝山党建网、街道门户网站、谊家党建网、《友谊社区报》等载体,及时推广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营造全社会普遍关注、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氛围,不断增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篇五: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

推进村(居)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和市、 区委关于推进村( 居)

 基层党组织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 根据相关要求, 现就我镇进一步深化村( 居)

 区域化党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 目标要求 我镇村居区域化党建工作要按照上级要求, 结合我镇实际, 注重发挥“党建工作联席会议” 作用, 以“创先争优”、“联动共建” 为载体, 实施党组织统筹共建。

 对村居党建资源进行全面整合, 构建村居党建资源联享、 优势互补、 双向受益、 共同提高的工作格局, 努力形成群众安居、 党员乐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 工作措施 ( 一)

 资源联享, 区域党建平台化 整合资源, 以村居区域化党建为纽带, 利用成员 单位资源优势,充分挖掘、 合理配置村居资源, 形成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党建新格局。

 例如:

 共享图书馆、 活动室、 志愿者讲师资源、 党建创新资源等。

 搭建三大平台, 解决区域化党建开展日 常工作、 从事管理服务的载体。

 一是搭建工作平台。

 利用区域内现有工作场所和设施, 解决好区域化党建活动场地及人员 配备等问题。

 建立健全镇、 村、 社区三级党建联席会, 镇党建联席会负责组织村居开展社会性、 公益性活动,共同研究区域内党建工作的重点、 难点问题, 指导村居党建联席会开展好活动; 村、 社区党建联席会要定期召开, 研究解决实际工作运行中的问题。

 二是搭建信息平台。

 依托镇现有信息平台、 党员 党组织资料信息库, 构建村居区域化动态管理体系。

 建立村居党建工作资源库,互相学习好的经验、 好的做法, 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合理配置。

 三是搭建服务平台。

 按照“区域统筹、 集中配备、 集约共享” 原则, 利用

 阳光驿站的阵地作用, 提高融合党建、 行政和社会资源的综合运作效率, 为区域内党群组织和广大党员 开展基础服务和便民服务等活动提供便利。

 ( 二)

 机制联建, 党建工作规范化 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制度体系, 促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效能化。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建立健全村居党支部议事决策、 党员 教育管理服务、 村居党务公开、 联系服务群众等规章制度, 并统一制作上墙公开。

 完善“三会一课” 记录、 党员 交纳党费和党支部活动记录等, 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建工作的制度化、 规范化水平。

 二是健全考评机制。

 把结合自 身实际, 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情况作为衡量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 在联动共建中发挥作用的情况, 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 和党务工作者的重要内容, 落实对区域内党员 干部的评价监督权, 把征求所在社区和区域党组织的意见作为评先选优、 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

 ( 三)

 工作联办, 党建活动多样化 牢牢把握村居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 的共同利益诉求, 组织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 充分发挥区域党组织和党员 作用。

 一是党员 教育共管。

 健全党员 动态服务管理, 建立起直管党员 、 在职党员 、 流动党员 和离退休党员 分类服务和管理制度。

 进一步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 到社区报到工作, 并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和公益活动, 完善反馈制度, 把在职党员在社区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依托党员 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高桥镇党建网等媒介加强党员 学习教育管理工作。

 探索网上组织生活会模式, 利用现有的高桥党建网的资源优势, 定期定主题在村居范围内共同开展组织生活

 会, 搭建村居区域内党员 网上交流平台。

 二是为民服务共办。

 围绕群众需求, 可从全镇村居大范围内组建若干支党员 志愿者服务队, 大力开展科普讲座、 社会救助、 家政服务、 法律援助、 职业介绍等便民服务。

 三是文明风尚共创。

 定期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联谊活动, 加强对辖区群众的公德教育, 倡导文明新风尚。

 四是平安家园共建。

 统筹协调派出所、 司法所、 法庭等政法机构, 利用村居义务巡逻队、 帮教小组和民事调解志愿者队伍, 建立社区联防、 纠纷信息反馈等制度,及时消除不安定因素。

 ( 四)

 共建联动, 区域党建长效化 把联动共建作为整合区域资源、 推进区域建设, 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 促进区域和谐的重要载体。

 一是深化楼组党员 活动小组工作。

 在条件成熟的社区, 探索建立以楼组、 楼院、 小区为基础的非建制性党组织, 把辖区单位在职党员 、 退休党员 和流动党员 编入非建制性党组织, 作为楼组党员 活动小组的一种新模式。

 二是继续整合辖区各类资源。

 加强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性场所建设, 加强社区小广场、体育文化设施建设。

 三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以社区为一个区域,设置救助学生、 帮助鳏寡老人、 维护社会治安、 调解邻里矛盾、 联系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 义务讲师等多个类别的志愿服务岗位, 面向机关、 企业和社会招募志愿者。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

 ( 五)

 党政互动, 自 治机制民主化 一是探索 “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

 即重大事项要经过村 ( 居)党支部提议, “两委” 共同商议, 党员 大会或党员 代表会议审议, 村( 居)

 民大会或村( 居)

 民代表会议决议, 决议公开、 实施结果公开,决议和决议实施全过程接受党员 、 群众监督, 在实施过程中, 要吸收

 辖区单位党组织和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 参与。

 二是加强对群众性组织的领导。

 积极引 导居民群众建立各类群众性组织, 不断扩大社区群众性组织的覆盖面。

 加强工作指导, 帮助不同类型的群众性组织准确定位, 积极开展矛盾调解、 生活服务、 文体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明确职责分工, 发挥群众性组织的自 我管理、 自 我服务功能。

 ( 六)

 典型联树, 创先争优常态化 结合开展“创先争优” 活动, 把树立典型作为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 开展联动共建先进党组织、 联动共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志愿者创评活动; 加大对区域化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和各种典型的宣传, 引 导和激发村居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的热情, 推动区域化党建有序发展。

 三、 工作要求 ( 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镇党的建设, 强化村( 居)

 党支部组织功能, 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 促进城镇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各单位一定要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 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深刻理解区域化党建工作内涵, 明确目 标任务, 落实工作措施, 确保区域化党建工作真正创出特色, 取得实效。

 ( 二)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各村( 居)

 党支部负责人要把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和社区联动共建工作作为履行党建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统筹推进此项工作。

 将各项工作融入到区域化党建中去思考、 去摆布、 去落实。

 ( 三)

 大胆创新, 稳步推进。

 村居区域化党建是一项创新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系统工程,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 各单位务必要以

 改革创新的精神全力加以推进, 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切合自 身实际、体现村居特点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方式和方法, 稳步有序推进村居区域化党建工作。

 ( 四)

 注重宣传, 营造氛围。

 区域化党建工作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 探索性和创新性都很强, 需要充分调动村居党组织、 广大党员 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 合力推进。

 各党支部要及时总结、 宣传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好经验、 好作法并及时加以推广。

 要充分发挥各媒体舆论引 导和宣传导向作用, 加大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 及时宣传、 报道区域化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在全镇上下营造合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中共浦东新区高桥镇委员 会 2011 年 3 月 8 日

篇六: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

探索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探索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欢迎来到合肥决策咨询网!

 今天是:

 2012 年 8 月 12 日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成果 - 部门成果 - 合肥市优秀调研成果汇编 2009-2010

  关于探索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中国· 合肥门户网站

 www. hefei. gov. cn

  2011 年 07 月 13 日

 作 者:

 曹佑华 张发见

 【字号:

 大 中 小】

  庐阳区地处合肥核心城区, 现有 25 个直管党(工)

 委、 14 个党组, 808 个基层党支部, 直管党员 17875 人。

 从2007 年开始, 庐阳区主动适应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 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快速向城市聚集、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 党建工作责任主体不明晰、 街道社区党组织资源不足、 力量薄弱等状况, 积极创新工作思路, 围绕“强基固本、 延伸领域、 形成合力” 的工作思路, 从区域化的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统筹谋划、 成片推进, 初步形成组织全覆盖、 工作区域化、 活动开放式、 管理服务型新局面。

 一、 主要做法

  1、 强基固本, 构筑坚实有力的保障体系, 为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注入动力。

 庐阳区坚持把夯实基础作为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首要条件, 不断加大投入, 切实解决好区域党组织所需的场地、 人员、 经费等。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从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入手, 鼓励干部到基层工作, 不断充实基层党建工作力量。

 结合村居换届, 推行村居书记、 主任“一肩挑” , “两委” 成员交叉任职。

 在 2008 年社区“两委” 换届中, 有 2 名公务员和 12 名街道机关工作人员被选任社区党组织书记、 社区“两委” 成员。

 公开选聘、 选派、 招考了 242 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居“两委” 任职。

 注重把社区干部学历、 业务知识等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先后组织社区“两委” 干部赴无锡、 苏州等地培训。

 积极拓宽村居干部发展进位空间, 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 选聘 4 名社区负责人担任街道中层, 2010 年 4 月又在全区村居“两委” 正职中公开招考 3 名副科级领导干部。

 二是健全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社区干部待遇正常增长、养老保险、 离职补助等保障机制, 明确社区“两委” 正职工作补助标准每月 1100 元、 副职工作补助标准为每月 1000 元、 其他社区工作者工作补助标准每月 900 元。

 完善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供给渠道, 建立退管党员党费全额返还、 区管党费重点支持、 不足部分街道财政列支的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筹措渠道。

 三是完善阵地建设。

 建立完善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和党员服务站, 实现“一街道一中心” 、 “一村 (居)一站点” 。

 结合示范社区建设, 采取以奖代投、 开发单位支持、 驻区单位调剂置换等多元化筹资方式, 使社区公益办公面积平均提高 120平方米。

 目前全区建立 1500 平方米的党员活动中心 3 个、 600 平方米的党员活动中心 12 个,

  完善 500 多个党员服务点和 122 个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

 2、 延伸领域, 构筑覆盖全面的组织体系, 为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奠定基础。

 庐阳区在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中, 积极延伸党建工作触角, 优化党组织设置, 创新管理模式, 全面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是扩大区域化党组织覆盖面。

 打破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 推进党组织设置的“网格化” , 将党组织的设置链条向城市社区楼栋、 商务楼宇、 商业街区、 行业市场、 协会(团体)、民工聚集地延伸, 将不同来源的党员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全区共成立义仓、 亳州城等社区党委 31 个、 财富广场、 香港广场等楼宇(联合)

 党委 3 个、 城隍庙市场联合党委 1 个, 寿春路婚庆联盟、 桐城路

 花卉一条街等 8 个特色商业街党组织, 天籁女子合唱团、 岗西苗圃花卉协会等 3 个团体协会党支部、 村居党总支 50 个, 基本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

 财富广场、 香港广场党建受到中组部的肯定, 城隍庙市场党建、 特色商业街党建受到省、 市委领导的批示。

 二是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共建机制。

 改变传统的以纵向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单位建党” 模式, 注重横向联合, 以区域为主体, 把区域内所有企事业、 “两新” 组织等纳入党建工作范畴, 建立起统筹资源一起用、 统筹党建一起抓、 统筹工作一起推的联建共建新机制。

 杏林、 逍遥津等街道将辖区规模较大、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驻地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委任为街道党工委委员, 实行“专职+兼职” 的“大工委” 制, 城隍庙社区、 柏景湾社区党委针对区域内市场、 楼宇等经济迅猛发展的实际, 邀请区域内党组织加入社区“大党委” , 成立党建工作联席会, 形成了区域性大工委—驻地单位党组织—党员, 区域性大党委—楼宇(市场)

 党组织—党员等多种组织构架, 使基层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的角角落落、 方方面面, 真正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者, 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三是构建区域化结对共建模式。

 2007 年 12 月, 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委与逍遥津街道党工委开展结对共建活动, 开启了上级机关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的先河。

 目前, 共有 24 家省直单位、 26 家市直单位与庐阳区 58 个基层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 33 个区直部门、 乡镇、 街道与村(居)结成共建单位, 全区实现 100%的村、 80%的社区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实现了结对共建。

 通过采取组织联建、 街村联创、 实事联办、 困难联帮等多种措施, 共慰问困难党员群众 800 余人次, 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问题 590 件, 累计到位帮扶资金 260 余万元。

 3、 形成合力, 构筑全员参与的共建体系, 为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聚力造势。

 区域化党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类组织和人员的作用。

 一是创建区域化特色党建品牌。

 根据各社区的地理位置、 党员类别、 党组织设置、 社区资源、 其它组织等状况和特点, 对全区 101 个村居进行分类, 按照“一居一品” 、 “一村一特” 、 “一街(乡 镇)

 一标杆” 的党建工作思路, 探索“特色支部+特长党员” 、 “四位一体” 、 “1+4” 、 “融合型” 等四种类型村

 居党建工作新模式, 逐渐形成回龙桥社区功能型党组织、 义仓社区“红丝带” 、 光明街道“110” 先锋岗等区域化党建特色品牌。

 二是搭建区域化党建参与平台。

 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 根本任务是凝聚各方力量, 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切实满足社区群众多样性需求。

 各级党组织充分挖掘区域内党代表、 人大代表、 政协代表、 单位离退休党员等人才优势, 积极联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 广泛开展收集民情、 献计献策、 服务民生、 服务社会等活动。

 全面开展“在职党员亮身份” 认领公益岗活动, 根据党员爱好、 专长, 设立了科普宣传、医疗服务、 扶贫济困、 文体活动等 8 大类 20 种公益岗位, 2600 多名在职党员填写了联系卡, 90%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活动, 年服务12000 多次。

 大力推行以党员为主体志愿者服务队建设, 目前全区共成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 126 支, 队员约 7200 人, 推出服务项目 120多个。

 三是深化区域化党建活动载体。

 创造得当的活动载体是区域化党建的具体工作方法, 更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

 庐阳区在深化

 “党员奉献日” 、 “党员责任区” 、 “党员爱心卡” “党员爱心银行(超市)

 ” 等活动载体基础上, 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不断创新区域化党建活动主题。

 先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强堡垒, 争先锋, 我为庐阳发展添光彩” 、 “党员身份‘亮’ 出来、 公开承诺‘说’ 出来、 先锋作用‘现’ 出来” 、 党群共建“动” 起来等为载体的主题实践活动, 有效地提高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实施共驻共建党建“项目化” 。

 为促使区域共驻共建由虚变实、 由临时向经常转变, 建立了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立项目、 党建联席会分解党建项目、 驻区单位党组织认领党建项目、 党员代表大会监督党建项目落实的共驻共建“党建项目化” 。

 把对口帮扶、 扶贫济困、 文明创建列为共同承担项目, 围绕居民社区服务、 创业就业、 城市管理、 社会维护等内容设立若干个供选项目, 提供给驻区单位党组织认领, 促使各单位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参加党建活动、 承担党建项目等充分发挥出来。

 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委认领培养逍遥津街道 5 个社区党务工作者项目, 省委办公厅机关党委主动承担三牌楼街道的“社区大讲堂” 授课项目等。

 二、 初步成效

 从庐阳区的实践看, 努力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 较好地解决当前基层党建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有效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1、 有效地加强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区域化党建采取把党组织建立在楼宇、 市场、 行业、 商业街等方式,统筹区域内所有单位、 组织, 有效实现了对整个区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

 财富广场楼宇党委、 特色阜南路餐饮联盟党委等党组织的成立,使 475 名流动党员有了新“家” , 区域性党组织凝聚力得到彰显。

 2、 有效地整合了区域资源与集约利用。

 区域化党建强调对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统筹调配, 有效缓解了单位党建在党建工作实效性和党建资源稀缺性方面的矛盾。

 安徽省司法厅机关党委与城隍庙社区党委开展结对共建, 司法厅无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厅里的图书馆、 “老年星光” 活动室等场所, 社区党委也邀请司法厅机关党员参与社区各类活动, 实现了阵地、 项目和人力资源的共享。

  3、 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构建区域化党建, 使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范围更广、 领域更宽、 空间更大。

 财富广场楼宇党委把服务企业发展与推动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上交利税年增长率 33%。

 大学生创业广场党支部依托组建的区域党组织, 搭建了“五个基地” , 推出了 3 大项 10 小项服务, 深受大学生们欢迎。

 杏林街道实行网格化管理的, 把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延伸到楼院、 楼栋、 商铺, 促进了区域和谐稳定。

 三、 存在问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 要把服务群众、 凝聚人心、 优化管理、 维护稳定贯穿于基层党建工作始终, 这也是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我区的探索实践只是一个开端, 还存在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作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是当前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还没有形成抓牢“大党建” 的定位意识, 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不够, 调动沟通、 统筹协调能力还不够强, 履行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职责也不到位, 推动发展、 服务群众、 凝聚人心、 促进和谐的作用还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是当前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约机制, 党建工作难以全覆盖。

 随着楼宇党建、 行业党建、 商业街党建、 园区党建、 楼院党建、 群众性社团协会党建等工作的逐步展开, 党建工作覆盖面有所扩展, 但离党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还有一还定的差距。

 三是当前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还没有形成完整党组织活动体系, 党组织凝聚力不强,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党组织活动方式封闭、 工作方法单调、 工作手段陈旧, 导致部分党员责任意识不强, 进取精神不足, 发挥模范作用不明显, 没有展现出党员所应具有的责任感、 使命感和先进性。

 四是当前我区在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氛围营造上还存在活动载体不够明晰, 社会影响力不够全面, 各类组织、 群体的认识还不统一、 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四、 对策措施

  一是试点“大工委” 或“兼职委员制” 。

 要站在地域发展的角度上围绕服务群众、 构建和谐社区目标, 结合社会管理创新, 探索在杏林、 逍遥津街道试点“大工委制” 或“兼职委员制” ,并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运转机制, 明确各方职责, 完善相关制度,带动区域内各类组织、 群体积极参与区域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 推进区域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

 二是推行“3+1” 网格化党建管理模式。

 依据街道社区所辖范围、 分布特点、 人口数量、 产业特点等情况构建以“社区党委(总支)

 —片区党支部—党小组” 为基本框架的组织线, 围绕党员教育管理在网格内推行以“党员中心户—居民党员—流动党员” 为主要结构的管理线, 建立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物质、 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的“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社区服务队—党员服务岗” 为主要模式的服务线, 成立一批以“七彩阳光” 为活动载体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 搭建一个集家庭成员状况、 住房、 就业、 计生党建、 医疗、 教育等信息资料为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三是实施“开放式” 党组织活动。

 开放式党组织活动要在广泛征求党员意见的的基础上, 注重在党组织生活、 党员教

 育、 搭建活动平台、 主题实践、 共驻共建等方面体现开...

篇七: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

XX 区)( XX 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汇报发言稿 (二篇)

 篇一 ( XX 区)

  XX 市 XX 区深入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不断筑牢党建根基, 夯实治理底盘, 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切实打通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 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筑牢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

 。

 坚持弘扬“支部建在连上” 的光荣传统, 推动党的组织“铺天盖地” 建起来, 以党组织的全覆盖带动治理工作的真落地。

 一是优化组织设置。

 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有利于开展党的组织生活、 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纵深发展对经济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形态、 生产生活方式等带来的深刻变化, 创设“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

 党支部(党小组)

 —党员联系户 ” 的村党组织体系、 “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网格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 ” 的社区党组织体系, 大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园区商圈、 商务楼宇等领域党的组织覆盖。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

 》 等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 从优化组织设置、 理顺隶属关系、 创新活动方

 式等方面入手, 分领域健全基本组织、 建强基本队伍、 开展基本活动、 落实基本制度、 强化基本保障, 使党组织成为引领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开展基层党建“整村(社区)

 推进、 整镇(街)

 提升” 行动, 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设置示范、 规范村(社区)

 创建 46 项具体标准, 实行百分制差异化评价。

 三是提升组 织效能。

 主动适应服务对象、 服务内容、 服务方式的新要求新变革, 以 12371、 云犀 BOX 等平台数据为基础搭建 XX 智慧党建平台,设置党务工作、 组织生活等 9 大功能模块, 对不同领域、 不同类型、 不同结构的党组织实施分类管理和精准服务。

 运用智能化手段, 建设面向全市集党员培训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党员教育智能实训基地, 充分彰显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 凝聚引领群众、 推动改 革发展的功能作用。

 开发党建精灵智能客服系统, 引入万千词条自建“百事通” 知识库, 广大党员可通过文字和语音在线提问, “党建灵通” 24 小时待命, 自动匹配秒回查询问题。

 建强素质过硬的“红色铁军”

 。

 深入实施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 着眼选优配强, 加强教育培养, 从严管理监督,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

 一是严格标准抓选任。

 结合村(社区)

 “两委” 换届, 对村(社区)

 班子运行情况特别是党组织书记配备及履职情况

 开展摸排研判, 综合公检法司等单位信息对村(社区)

 干部人选联审, 313 名村(社区)

 “一肩 挑” 人选部务会逐个研判, 建立村(社区)

 党组织书记不齐不强专项整改台账, 逐村(社区)

 研究制定调整优化方案, 村党组织成员平均年龄、 高中及以上学历分别比 2016 年换届后降低 2. 3 岁、 上升 7. 56 个百分点;社区党组织成员平均年龄、 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比 2016 年换届后降低 2. 7 岁、 上升 15. 64 个百分点, 较好实现了年龄、 学历“一降一升” 。

 二是精益求精抓培育。

 把村(社区)

 干部培训纳入全区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坚持学时登记和结业考核, 聚焦乡村振兴、 强村富民、 基层治理等工作, 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每年全覆盖轮训村(社区)

 党组织书记、 “两委” 干部等, 着力提升抓发展、 促和谐能力。

 镇街严格落实班子成员联村驻村等制度, 加强工作督促指导, 帮助村(社区)

 干部抓好各项工作。

 在对村(社区)

 全覆盖摸排基础上, 着重从站所专业技术能手、 优秀村(社区)

 党组织书记等群体中, 选拔一批优秀干部, 采取现场跟学、 课堂教学、 示范带学、 实践悟学等方式, 面对面讲解知识, 手把手传授技能, 实打实解惑答疑, 为各村(社区)

 比学赶超提供沾泥带土的本地经验。

 三是较真碰硬抓监督。

 严格落实村(社区)

 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考

 核办法, 将基层治理成效纳入村(社区)

 党组织书记抓基 层党建述职评议、 调研督查和年终考核重点内容, 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 报酬兑现、 表彰奖励的主要依据。

 健全村(社区)

 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 要求, 杜绝重大事项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 算。

 落实村(社区)

 干部“小微权力清单” , 持续加大村(社区)

 巡察力度, 严肃查处“村霸” “蝇贪”和侵害漠视群众利益等问题。

 磨砺治理有方的“红色利剑”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切实发挥好党组织组织群众、 凝聚群众、 服务群众等作用, 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一是做优便民服务中心。

 用好便民服务中心这一“物化” 依托,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在 313 个村(社区)

 综合设置窗口 服务、 党员活动室、党群议事厅、 群众接待点等功能单元, 通过党建带群建促社建, 使其兼具党建、 治理、 服务功能。

 全面推行错时延时、 预约上门、 全程代理等服务, 努力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关键小事” 。

 推进便民服务中心综合设施建设, 创新服务载体, 深入推进儿童之家、 四点半课堂、梦想课堂、 家庭医生、 爱心超市进小区, 主动为群众提供多元化、 特 色化服务。

 二是统筹整合各方资源。

 从解决资源共享不充分、 互联互动不紧密、 “外溢” 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入手, 以党组织为纽带, 研究制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规范运行办

 法, 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 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镇(街道)

 、 村(社区)

 党组织联建共建, 成立“1+X” 党建联盟, 签订“双向认领” 协议, 5. 5 万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参与其中, 开展各类共建活动, 联手实施合作项目 。

 三是增进群众民生福祉。

 强化基层党组织和群团资源配置, 广泛开展职工技能、 青年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巾帼建新功” 等系列活动, 支持群团组织承担更多公共服务职能, 更好履行组织、 宣传、 凝聚、 服务群众职责。

 推动党员干部进镇街、 下村社、 进网格, 发挥“网格长” “楼道长” 等骨干作用, 面对面收集民情民意, 心贴心解决难点痛点。

 着力强化党员身份意识, 在党员中全面推行“亮身份、 亮承诺、 亮行动” ,创设楼层“党员中心户 ” , 延伸联系服务群众触角。

 提升村(社区)“两委” 干部、 基层党员法治素养, 建立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五步工作法” 机制, 探索“多方协商· 三治融合” 工作法, 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层治理。

 实施乡 风文明培育行动, 将德治、 法治内容全覆盖写入村规民约, 广泛开展“文明家庭” 创建、 “搬家酒” “生日酒” 等“无事酒” 专项整治, 通过自治、 法治、 德治深化“枫桥经验” , 强化抓党建促基层治理。

 篇二 ( XX 镇)

  近年来, XX 镇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 的理念, 始终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 一起部署、 一起推进, 做到了 以党建促发展, 以发展带党建, 积极探索党建“3+” 引领作用, 致力于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党建+业务”

 ,

 双元驱动,

 双向发力。

 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党委书记扎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 班子成员认真落实党建“一岗双责” , 全面压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狠抓支部建设、 突出抓好党员管理, 抓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 严格党员发展把关, 圆满完成农村发展党员排查整顿工作; 不断夯实党建基础, 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冲锋旗帜,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 全方位压实党建重点工作;始终以党建为统领, 围绕党史学习教育、 民生服务、 征地拆迁、 人居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牢抓党建促业务工作发展, 坚持在业务工作中发展党建、 检验党建成效。

 “党建+城市治理”

 ,

 双促双强,

 双向提升。

 发挥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效能, 建设全龄生态宜居社区。

 立足农转非小区特点, 全力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

 业委会、 物业企业共商事务、 协调互动的“四位一体” 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百佳园党建引领监督物业服务, 保障辖区停车有序、 消防通道畅通、 小区干净整洁, 为群众提供舒适安全的宜居环境, 物业服务费收费率高达 95%, 实现多赢。

 建新社区筹备指导龙桥花苑 3 组团第二届业委会圆满完成换届选举, 成功组织召开业主大会, 居民自主选择双虹物业进驻小区, 社区、 业委会、 物业协同发力, 不断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定期组织上门走访独居失能老人, 积极推进老年友好社会建设, 2021 年辖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

 “党建+乡村振兴”

 ,

 激发动能,

 稳步推进。

 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 换届后所有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均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

 以民胜村为例, 村党委持续深化“小微生特” 宜居村庄示范点建设, 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 实施乡 村治理积分制, 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 积极筹建乡 情陈列馆, 以文铸魂、 以文化人、 以文兴业, 引导广大村民共同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

 2021 年, 民胜村先后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乡村治理市级示范村、 XX 市第三批美丽宜居乡 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 村示范村。

 接下来, XX 镇将认真研判各村(社区)

 具体情况, 推广先进党建工作经验, 培育自身党建特色, 提炼党建品牌内涵, 着力打造一批党建亮点品牌。

篇八: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

关于在全县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 作者:

  日期:

 2014-07-20

  为进一步探索和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 强化组织引领, 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按照全州组织部长会议要求和 2013 年度全县组织工作要点安排, 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 指导思想

 按照组织共建、 人才互动、 党员联管、 活动互助、 设施共享、 发展互助的工作思想, 整合全县党建资源, 创新组织架构, 搭建有效平台, 丰富活动载体, 不断完善全县各类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通过依靠区域内党组织的组织优势、 职能优势和人才优势,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 目标任务

 围绕推动发展、 服务群众、 凝聚人心、 优化管理、 促进和谐的目标, 完善单位党建、 行业党建与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机制, 精心组织, 明确任务, 分步推进, 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在全县乃至全州、 全省叫得响、 过得硬、 有特色的基层党建品牌, 全面实现区域党建工作布局一盘棋、 区域党建资源配置一个样、 区域党建事务管理一起抓、 区域党建服务一体化、区域党建考核一个调等五个一目标, 进一步提高区域党组织的凝聚力、 发展力和服务力, 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 主要举措

 (一)

 实施组织联动, 实现共建共管。

 以实现党的组织工作全覆盖、 增强党建工作有效性为主线, 统筹区域内党的基层组织资源整合和优化重组, 进一步探索创新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1、 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格局。

 突破单位建党传统限制, 建立以乡 镇为区域界限, 以村(社区)

 为基本单元, 以区域内各类党建元素为工作主体的新型党建工作格局。

 一是优化乡 镇社区党组织设置。

 结合社区特点和网格化管理要求, 在网格内采取不改变组织关系的方法, 打破隶属界限, 根据党员居住地域、 从业性质、 身体状况、 爱好特长等因素, 灵活设立各类特色党支部。

 二是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党工作。

 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党组织工作力度, 在行业相近、 地域相邻只有个别党员或没有党员的企业中, 通过联合建、 特色建等形式, 逐步形成纵横相融、 有机互补的组织架构体系, 力争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 100%。

 三是推进产业链党组织覆盖广泛化。

 突破城乡界限和行政区域, 在农村牧区以村企联建、 村居联建、 村村联建、 行业联建、 社会组织共建等方式, 结合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趋势, 积极探索在产业链条、 龙头企业、 生产基地、 专业协会等建立党组织, 使党的组织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2、探索建立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在以建制性党组织设置为主的基础上, 根据地域相邻、

 产业相联、 利益相关、 工作相促的原则, 在机关单位、 企业、 社会组织、 工业园区、 特色商业街、 居民楼院、 住宅小区、 行业协会等单元中, 探索组建商圈、 园区、 街区内跨行业、 跨部门的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 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

 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的组建, 既要打破条块分割、 层级管理的限制, 搭建联系沟通的平台, 又要鼓励各取所需, 自主联建, 注重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

 非建制性党支部不承担发展党员、 党员组织关系管理、 党费收缴职责主要负责党员的学习、 教育、 服务、 评议工作。

 通过创新建制性党组织和非建制性党组织相结合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不断改进和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3、 创新社区组织体系。

 坚持社区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完善规范区域化党建工作运行体系, 在社区重点构建不改变社区部门(单位)

 党组织隶属关系, 不涉及社区部门(单位)

 自身党建工作, 不改变居住在社区的单位党员党组织隶属关系, 将社区内部门(单位)

 党组织、 居住在社区内的单位党员、 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联合起来的组建运行机制。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区域性党建共建机构, 积极推进主任和书记交叉任职和兼职委员工作,将居委会代表、 辖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以及辖区内两代表一委员等列进班子队伍, 加强对区域内无上级主管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 协调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 形成新的无缝隙、 全覆盖、 整齐划一的空间地域和组织架构体系。

  (二)

 实施党员联管, 共促作用发挥。

 逐步探索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党组织主管、 参加多个党组织活动的活动方式, 拓展党员发挥作用的领域和空间, 推动党员在居住地、 社会组织和区域化党建中发挥作用。

  1、 探索党员一体管理模式。

 按照社会化招聘、 契约化管理、 专业化培训、 职业化运作的原则, 加强专职党群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加大从优秀村居干部中定向招录基层公务员力度。认真落实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联系、 报到制度, 强化在职党员二次管理、 无职党员设岗定责, 积极实行发展党员异地培养、 委托培养、 跟踪培养、 驻地党组织协助培养的党员管理新模式, 切实做好区域内未建党组织单位的党员发展工作, 实现党员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

  2、 统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全面整合区域内各类教育培训资源, 在实行分类分级培训的基础上, 从县、 乡 镇机关单位抽调人员担任区域化党建工作知识宣讲员, 逐步建立一批基层党员干部工作实践基地、 挂职锻炼基地, 有计划、 有组织地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互动学习交流,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区域化党建工作, 健全区域内党组织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的教育培训体系。

  3、 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针对目前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状况个性化、 就业结构多元化、 时空分布流动化、 个体需求复杂化、 年龄结构老龄化等现状, 按照因时施教、 因人施教、 因地施教、 因需施教的原则, 大力组织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和各类教学培训及学用结合工作, 在党员教育的内容、 载体、 形式上实现区域内同步共享。

 一是健全党员动态服务管理工作。

 依托党员服务中心、 远程教育平台、 区域性网络资源, 手机和微博等新兴传媒, 搭建党务宣传、 学习培训、 信息查询、 互动交流平台, 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

 二是加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

 采取财政投入、 资源整合、 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援建等形式, 高标准建设党员服务中心, 逐步解决基层组织无党员活动场所或活动场所危旧狭小问题, 将党员服务中心作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重要平台, 打造成为社情研处、 教育培训、 配送服务、 协同整合四大基地,

 实现工作同抓、 设施共用、 信息共享。

 三是改进党员教育方式。

 结合区域内党员需求及农村牧区生产特点、 周期, 灵活安排培训工作, 采取分期培训、 送课上门、 集中授课、 课堂讲授+实地观摩的模式, 加强党员群众在蔬菜种植、 畜牧养殖、 副产品加工、 企业生产等方面的业务技能和政治理论, 继续拓展教育培训的新方法和新路子。

  (三)

 实施服务联抓, 共促服务优化。

 坚持从党建工作与共建单位关心的事务出发, 从共建单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 深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有效性, 全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1、 实施党代表进社区活动。

 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表作用发挥机制。

 组织基层党代表深入区域党组织宣讲党的方针政策、 区域中心工作, 听取采集区域党组织及党员群众意见建议, 结合自身工作性质和职责权限, 协调区域党组织、 共驻共建单位帮助解决特困群体弱势群众就医、 入学、 就业等实际问题, 并就区域化党建工作情况以及党组织开展活动、 党员参与组织活动情况进行不定期督促检查。

  2、 深化拓展区域内活动载体。

 针对区域特点、 辖区单位行业资源优势、 居民需求等实际,结合项目建设、 党政军企共建、 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和党员党性教育实践活动, 积极创新区域化党建活动载体, 按照民情联系无遗漏、 村(居)

 服务管理无盲点、 为民服务无缝隙的要求, 组建特色服务组织, 打造活动阵地, 着力做好服务辖区单位、 服务群众、 服务各项事业发展的三项服务, 同步加强对区域党建工作示范点的培育挖掘工作。

  3、 创新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方法。

 紧密结合各单位各部门实际, 积极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 促使党员队伍更好发挥先锋作用, 把党建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实现党建促业务、 促发展、 促服务的机制化、 动态化和长效化。

 一是推进组团式服务群众工作法。

 组织区域内各级单位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项目、 志愿服务, 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有效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引领服务、 反映诉求、 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 加强社区与辖区单位、辖区单位间的交流和沟通, 使驻地单位由局外人变成热心人。

 二是扎实推行一线工作法。

 聚焦民生问题推进区域化党建, 使党建与业务结合、 机关党建与行业党建结合、 党建与群建结合, 不断强化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文化体育、 卫生保健等服务体系建设, 开辟及时解决群众急、 难、 愁问题的直通车渠道, 形成各级党组织将一线工作法贯穿于日常工作的良好氛围, 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

 实施和谐联创, 共促幸福同享。

 以区域党建共商、 区域发展共促、 区域稳定共抓、区域环境共治、 区域难题共解、 区域文明共创、 区域文化共兴、 区域资源共享、 弱势群体共助、 和谐社区共建为原则, 将居民自治、 服务群众、 维护稳定、 繁荣文化等方面融合于区域化党建工作中, 调动广大党组织和党员对区域化党建、 辖区共管事务参与的积极性。

  1、 协力构建和谐稳定格局。

 从服务和解决问题入手,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平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设计和实施各类载体活动, 通过区域化工作格局, 协助社区掌握社情动态、 及时发现和报告线索、 主动化解矛盾、 排除隐患, 协助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及爱国宗教人士的统战工作, 落实维稳工作机制, 促进社区和驻区单位事业的合力维护社会和谐。

  2、 运行区域党建互动机制。

 从切实增强基层党建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和融

 合度出发, 运作区域党建协调共商机制, 建立党内资源和需求协调整合机制, 探索建立区域党建经费投入机制, 保障区域化党建工作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强化区域化党建对群团组织的引导力度, 拓宽党员作用发挥途径, 逐步形成区域党建带群团建设、 群团建设促区域党建的互动机制。

  3、 稳步推进共驻共建工作。

 一是组织生活共联共建。

 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 短信平台等载体, 探索网上党代表工作室、 网上党员大会等组织生活方式, 畅通区域内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信息渠道, 引导各级党组织尝试开展打破以往以支部为单位的运行模式, 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

 二是活动阵地共建共享。

 根据区域内单位文化、 教育、 体育等活动设施分布情况, 利用授牌形式明确将辖区内有资源的单位设立为区域化党建工作会议中心、 党员活动室、 儿童教育基地、 老干活动中心、 居民健身基地, 形成共享活动点阵地网络, 避免个别党组织开展活动受场地限制和企业党建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

 要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的人才优势, 以积极自觉的态度搞各项活动, 大力开展政策、 法律、 文化、 卫生、 治安、 维权、 助老进社区活动, 为党员群众提供看得见的帮助。

 三是服务队伍共组共创。

 结合区域特点, 根据党员志愿者专业特长、 兴趣爱好和群众需求等情况, 创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 组织开展青少年关爱、 扶贫助困、 纠纷调解、 联系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维护社会治安、 民族文化宣传、环境卫生保洁、 公益设施维护、 科学知识普及等各类服务活动, 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努力树立党员志愿者服务品牌。

  4、 探索实施区域项目化党建。

 围绕创业就业、 民生保障、 环境秩序、 平安维稳、 社会发展、 文明创建、 党群共建、 重大活动等内容设立工作拓展型、 服务型、 优势互补型区域党建项目, 通过党建联席会分解党建项目、 驻区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承接需要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的公益项目、 志愿服务项目、 党员代表大会监督党建项目落实的途径, 促使各单位的资源和优势通过承担党建项目显现发挥。

  5、 构建区域党建品牌化战略。

 根据区域位置、 产业特点、 资源布局、 人员分布等现状,精心设计载体, 丰富服务内容, 借助文化的融合性、 多元性, 以区域文化为号召, 大力发展地域文化、 企业文化、 社区文化、 行业文化、 个体文化, 合力打造一批学习型、 服务型、 帮扶型、 文化型等四型区域化党建工作特色品牌, 提炼区域精神, 有效激发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热情, 增强区域工作影响力和凝聚力。

  四、 工作要求

 1、 提高认识, 积极参与。

 各单位各部门要把区域化党建工作作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发挥牵头抓总、 统筹协调的作用, 抓好区域化党建规划、 部署、 实施、 督导、 考核等关键环节,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形成分工负责、 齐抓共管的合力。全县机关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新经济组织、 新社会组织等, 要充分认识到加强...

推荐访问: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 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 企事业单位 党建 搭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