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8篇

时间:2022-10-20 12: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8篇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2021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 2020年10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癸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8篇,供大家参考。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8篇

篇一: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21 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 题

 2020 年 10 月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 B . 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

 C C .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 D .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还有帝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 B .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 C .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 D .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 B .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 C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 D .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 5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 B .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 60 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 C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 D .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 B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 C .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 D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7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 B .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 C .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8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9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 B .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 C .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 D .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 B .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 C .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 D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 B .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 C .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 D .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 B .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 C .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 D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 B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 C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 D .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B .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 C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 D .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 B .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 C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 D .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6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 B .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 C .‚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 D .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

 A A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 B .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 C .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 D .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 B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 D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 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1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 B .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 C .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 D .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 B .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 C .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 D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2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 B .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 C .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 D .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2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 B .《礼记 · 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

篇二: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

 (一)、官吏任免 (1)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 “于是辞相印不 拜 ”。

 (2) 除。

 拜官授职,如“ 除 臣洗马” 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 擢。

 提升官职,如“过蒙拔 擢 ,宠命优渥。” (4)迁 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 迁升、迁授、迁叙 ,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叫 转迁、迁官、迁调 ,离职后调复原职叫 迁复。

 。

 • (5) 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 岳阳楼记》“ 滕子京 谪守 巴陵郡”。“ 谪居 卧病浔阳城”

 • (6)黜 黜 。“黜”与“ 罢、免、夺 ”都是免去官职。如 《 国语 》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 • (7) 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 (8) 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 《 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一)、官吏任免

 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

 A. 武官。

 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B. 中央文官。

 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C. 地方文职。

 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u yu àn ):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二、 【 特殊称谓 】

 (1) 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 等。

 (2) 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 《 庖丁解牛 》 中的“ 庖丁 ”,“ 丁 ”是名,“ 庖 ”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 》 中的“ 师襄 ”

 ,“ 师 ”,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 柳敬亭传 》 中的“ 优孟 ”,是指名叫“ 孟 ”的艺人。“ 优 ”,亦称优伶、伶人,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 称谓前面加“ 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 先帝 ,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 先考 或 先父 ,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 先慈 或 先妣 ,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 。称谓前加“ 太 ”或“ 大 ”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 太后 ,称祖父为大 大( 太)父 父 ,称祖母为 大( 太)母 母。

 。

 • (4)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 (5) 君对臣的敬称是 卿 或 爱卿 。

 (三)、科举制度 【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 考察、推举 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 陈情表 》 :“ 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 举 臣秀才。”

 • 【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 张衡传 》 :“ 连辟公府,不就。” • 【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制度 【 科举 】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 诗话二则· 推敲 》“岛 岛( 指贾岛) 初赴举京师 ”,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 即童生试) 、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 四书 ”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 四书集注 》 为准。

  【 童生试 】

 也叫“ 童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 生员( 秀才) 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 童生 。

 《 促织 》“ 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业。

 。

  【 乡试 】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包括京城) 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 秋闱( 闱,考场 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 举人 ,第一名叫 解元。

 。

  【 会试 】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 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 举人 及 国子监监生 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 贡士 ,第一名叫 会元。

 。

  【 殿试 】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 ”的称号,第一名称 状元( ( 鼎元) ) ,第二名称 榜眼 ,第三名称 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 ”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同进士出身 ”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 传胪 ,一、二、三甲统称 进士 。

  【 及第 】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 落第、下第 。《 祭妹文 》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 中进士 。

 《 祭妹文 》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 ”是 及第 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科举制度

篇三: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新华中学 主备人 李雨涵 学

 科 语文 课题 范进中举 课

 型 讲读课 课

 时 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 学会比较阅读, 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 感知艺术形象。

 2、 了解运用夸张、 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3、 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 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 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 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 采用引伸法, 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 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重

 点 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 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难

 点 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教学流程(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时间分配)

 一、

 导入新课 忘不了在冷漠笑声中走完人生之旅的孔乙已, 他的人生悲剧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与

 《孔乙已 》 在主题上大致相同的姊妹篇《范进中举》 。

 二、 预学导学 1、 初读课文, 借助字典及书下注释, 解决本节课生字生词。

 2、 文学常识积累,

 走近作家作品

 (1)、 作者:

 吴敬梓, 字敏轩, 安徽省全椒县人, 清代小说家。

  (2)、 作品:

 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它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

 回溯科举常识

 (1)、 科举制度的起源:

 始于隋唐时代, 明代八股取士, 清代实行分级考试。(2)、 清代科举分为三级:

 乡 试; 会试; 殿试。

 乡 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 榜眼、 探花。

  (3)、 科举历程:

 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4)、 科举内容:

 八股文、 五经、 四书。

 3、 再读课文完成下面关于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各类表现的表格填写,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胡屠户 行为 语言 对范进的态度 范 进 中 举

 前

 范 进 中 举 后

  三、 课堂互动探究:

 (一)

 交流讨论“预学导学” 部分的知识点。

 (二)

 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注意读音要准, 节奏分明, 感情充沛。

  (三)

 再读课文, 师生合作探究。

  1 、 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 按时间顺序, 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 说说中举前、 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 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范进发疯、 屠户治疯、 乡 绅拜访

 3 学生对课文的掌握 情况

 说话题:

 用“竟然”一词说话。

  范进中举后 , 竟然(喜疯了)

 ;

 众乡 邻竟然(拿酒拿米来了)

 ;

 胡屠户竟然(对他恭敬起来 了)

 ;

 张乡 绅竟然(送房送银子来了)

  范进中举前, 范母饿得两眼看不见, 左邻右舍竟然(视而不见)

 ;

 向岳丈借盘缠,

 竟然(被丈人骂了个狗血喷头)

 与张乡 绅同在一个桑梓, 竟然(从未与范进亲近过…… )

 师生共同总结:

 对比中让学生分析各类人群的共性:

 趋炎附势。

 4、 在这三类人群中, 写得最有戏剧性变化的是哪个人物? (胡)

 他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精读品佳, 分板块品读:

  一组、 品“胡屠户的语言”;

  “你这现世宝…带挈你中了相公”

 “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

 “像你这尖嘴猴腮…”

 “贤婿老爷, 方才不是我大胆…”

 “品貌又好, …哪有我这贤婿体面的相貌”

 二组、 品“胡屠户的神态”;

 “横披了衣服, 腆着肚子去了”

 “千恩万谢, 低着头, 笑迷迷地去了”

 三组、 品“胡屠户的心理”;

  胡屠户心里想:

 “天上的文曲星果然是打不得的…”

 “那只手…再也弯不过来。

 ”

 四组、 品“胡屠户的动作”。

 “攥得紧紧地”、 “将拳头舒过来”

 “连忙缩回去”、 “往腰里揣”

 每组推选一位有表演能力的同学上台表演, 看谁能将胡屠户趋炎附势的小人相表演得最好, 优胜者发“最佳表演奖” 小结人物形象:

 看了这四位同学的表演,我们由此可知:

 胡屠户是一个__的人。

 (由学生归纳:

 欺贫爱富、 贪图钱财、口是心非、 前倨后恭…)

  四、 课堂小练习:

 1、 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屠户把银子

  (拿

  捏

 攥 )

 在手里紧紧的, 把拳头

  (舒

 伸张)

 过来, 道:

 “这个, 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 怎好又拿了回去? ” 范进道:

 :

 “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 若用完了 , 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

 (收

 缩

 放)

 了回去, 往腰里

  (揣

 塞

 放)

 ------2据课文内容和括号内提示, 填写成语。

 (1) 范进因没有盘费, 走去同丈人商议, 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 骂了 一个___________(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2) 你这尖嘴猴腮, 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___________ (指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就想天鹅屁吃!

 (3) 说着, 往后一交跌倒, 牙关咬紧, __________(指昏迷过去, 失去知觉)。3. “在下” 是对自己的谦称, 你知道下列称谓是怎样的一种称呼? [来源: 学科网] (1)

 阁下:

 __________

  (2)

 足下:

 ___________ (3)

 愚:

 ____________

  (4)

 生:

 4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 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 说道:“该死的畜生!

 你中了甚么? ”(

 )(2) 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 少顷范老爷洗脸, 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

 (3)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 都有万贯家私, 一个个方面大耳? 像你这尖嘴猴腮, 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不三不四, 就想天鹅屁吃!(

 )

 (4) 我女孩儿也吃些, 自从进了你家门, 这十几年里, 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

 可怜!

 可怜!(

  )

 5 请根据你对“微笑” 的理解,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 再写两句, 要求句式相同, 语意连贯。(2 分)

 朋 友 ,你 会 微 笑 吗 ?微 笑 是 一 杯 浓 浓 的 咖 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

 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五. 课堂小结 一个成功的人物刻画, 能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

 吴敬梓用那支高超的画笔, 漫画式地勾勒了胡屠户的种种丑态。

 从作者对他的细笔勾勒中, 我

 们认识到这个社会是一个对权势者敬畏、 对不幸者冷酷无情的社会。

 那么故事中涉及的最主要人物范进, 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呢, 课后同学们从中举前后;家境, 地位, 本人态度, 他人态度, 几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

 六. 拓展阅读 阅读《儒林外史》 第三回, 了解范进中举的详细情况。

 七布置作业 课后比较阅读《孔乙己》 《范进中举》 两篇课文, 从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 思想意蕴, 语言风格或者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比较鉴赏.

 板书设计

 中举前

  (胡屠户)

 恶语相骂

 范

  (众乡 邻)

 不予理会

  进

  ( 张乡 绅)

 不识范举

  中

  举

 阿谀奉承

  中举后

  送酒送肉

 送银送房

  教学反思

篇四: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常识-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

 科举,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这种“开科取士”的办法,从隋朝开始,逐渐形成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

 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 1300 多年,可以写成专著。这里只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隋:春还秋往

 科举制在隋代,仅是萌芽状态。

 隋文帝设秀才科,隋炀帝设进士科。唐沈既济描绘当时情况:“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选举论》)隋文帝“罢外选”的实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用科举制代替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所谓“秋往”,指州县贡士,秋季到朝廷应试;“春还”,指考试完毕,春季返回原地。

 隋朝虽创立了科举制,并不经常考试,效果尚不显著。

 唐:春闱秋卷

 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几十种,其中主要的是明经、进士两科。制科是皇帝下诏,临时设置的,科目约有百种,较重要的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

 识兼茂明于体用等科。

 常科考生的来源,一是生徒,即京师和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乡贡,即在家读书,经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州县设宴招待赴京应试的举人,称为“鹿鸣宴”。

 生徒、乡贡都到尚书省受试(称为“省试”)。考官初由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担任,开元中改由礼部侍郎担任,所以省试亦称“礼部试”。如临时由其他官员主持考试,称为“权知贡举”。礼部试毕,须送中书门下详覆。录取,谓之及第、摧第、登第、登科。

 常科考试的时间是每年二月,故称“春闱”。(闱,是考场的意思)朝廷张榜公布录取名单,谓之“春榜”。唐人诗歌中吟咏科举考试者很多,如:姚合《别胡逸》:“记得春闱同席试。”齐己《送刘蜕秀才赴举》:“都人看春榜。”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后,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遂成为登进士科的代称。

 考试的内容,明经科主要考帖经,进士科主要考诗赋,难易悬殊,朝野都重进士,轻明经,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参加进士科考试者,称“举进士”。及第后,称“前进士”。新进士很荣耀,当时视为“登龙门”,誉为“一品白衫”。第一名称“状元”、“状头”。新进士有许多活动,如探花宴(设宴于杏花园,以少年俊秀者二人为探花使,折花助兴)、曲江会(设宴于曲江亭子,亦称闻喜宴),题名会(题名于慈恩寺塔)等。

 常科(明经、进士等科)考试及第的人,尊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考官自称“门生”,同科及第者互称“同年”。常科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考试(称为“选试”),合格者才授官。选试的内容是“身、言、书、判”。身,取其“体貌丰伟”。言,取其“言辞辨正”。书,取其“楷法遒美”。判,取其“文理优长”。至于皇亲、公卿子弟,可以不经过常科考试,直接参加吏部考试而得官。唐人称新进士为“白衣公卿”,有人认为,这个称呼的意思是:新进士可以与公卿子弟并试于吏部。(有人认为,指新进士将来可以位至公卿。)

 制科是用来网罗非常人才的。白衣(白身、布衣)、公卿子弟、常科及第、已有官职,都可应试,合格者即授官。《云溪友议·琅琊忤》说:“贵族竞应制科,用为男子荣进,莫若兹乎。”

 伴随着科举制度,出现了行卷和纳省卷的风气。

 卷,就是应试的士人,将自己的文学创作(诗、赋、传奇等),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唐国史补·叙进士科举》:“群居而赋,谓之私试。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激扬声价,谓之还往。…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而出,谓之‘夏课’。”(《唐遮言.述进士下篇》注:“亦谓之秋卷。”)《南部新书》乙卷:“长安举子,自六月已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馔,请题目于知己朝达,谓之私试。七月后,投献新课,···…”李肇、钱易所说的“夏课”、“新课”,就是行卷和纳省卷的卷。由于是七月后“投献”,故称“秋卷”。如张籍《赠贾岛》有“秋卷装成寄与谁”的句子。

 唐代科举考试不完全依据试卷的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向考官推荐(所谓关节、还往)。行卷就是将秋卷投送当时名人,求得他们的赏识,为之吹嘘,以增加及第的希望。《金华子杂编》卷下:“朱庆余之赴举也,张水部为其发卷于司文,遂登第也。”即是一例。《文献通考.选举考二》引江陵项氏曰:“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生动地描绘出唐代行卷的情况。(“求知己”亦称“采名誉”。)

 纳省卷,是在考试之前,按规定向礼部交纳秋卷,叫做“观素学”,俾知其所长。元结《文编序》:“天宝十二年,漫史以进士获荐,名在礼部,会有司考校旧文,作《文编》纳于有司。”皮日休《文数序》:“咸通丙戌中,日休射策不上第,退归州东别墅,编次其文,将贡于有司,发筐丛萃,繁如薮泽,因名其书曰《文薮》焉。”可见,《文编》、《文薮》原是元结、皮日休向礼部交纳的秋卷。

 唐代进士科,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录取与否。行卷和纳省卷者,主要是应进士科考试的人。这种社会风气,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宋:春秋两试

 宋代比隋、唐更加重视科举,进行改革。

 宋朝科举虽仍分常科、制科两类,但情况与唐朝有所不同。常科的科目,比唐减少,进士科最受重视,进士科以外的科目,统称诸科。宋神宗时,罢诸科。哲宗时,将进士科分为经义、诗赋两科。所谓经义,指经书义理,改革了唐代明经科偏重记忆的考试方法。

 宋代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相当于唐代的解试)、礼部试(相当于唐代的省试)、殿试三级。宋太祖为了直接控制科举,实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这样,录取的人便成了“天子门生”。(不准对考官称师门,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殿试后,皇帝赐钱在琼林苑设宴,称为“琼林宴”。

 宋太宗时,殿试分五等三甲放榜:一甲(一、二等)称“及第”,二甲(三等)称“出身”,三甲(四、五等)称“同出身”。按照等第,立即授官,取消了唐代吏部“选试”一关。

 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统称“状元”。南宋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考试的年限,宋初不固定,英宗时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州府试的时间,一般在八月,称为“秋闱”。(方夔《洪平斋有官舍见月三首,与程、杨二公又各次韵,中秋日休,诸友用韵为戏,奔逸绝尘之作,未能拟其万一也》第三首:“忆昔战秋闱。”)礼部试的时间,一般在次年二月,仍称春闱。(殿试的时间,一般在四月。)合称春秋两试。

 宋代制科考试,称为“大科”,科目不多,废置无常。宋高宗以后设博学鸿词科。

 常科、制科都算是正科。宋太祖时,对于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用“特恩”办法,赐予出身。此后,屡试不中者,别立名册,经特许附试,谓之“特奏名”。凡特奏名者,一般皆能录取,故称恩科、恩榜。

 为了防止舞弊,宋朝采用弥封、誊录的办法。弥封法是:试卷写姓名处,由弥封官反转折叠,用纸钉固,糊名弥封,录取后始拆封检视姓名。誊录法是:试卷由誊录所用朱笔誊写,以誊本送考官评阅。由于宋朝采用弥封、誊录,行卷、纳省卷已无必要,真宗时明令停止。

 综观宋代科举,考试的手续简化(取消选试),录取的标准放宽(文章合格,不论门第),录取的名额增加(宋太宗在位 21 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近一万人),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元:右榜左榜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科举专为汉人而设。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女真人与汉人分别考试,前者录取人数较多,入仕较易。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把当时四个等级的人,分为两组考试。蒙古人、色目人(包括哈喇鲁、钦察、唐兀、阿速、秃八、康里、畏吾儿、回回、乃蛮、阿儿浑、撒耳柯思、斡罗思、汪古、甘木里、怯失迷儿等)为一组,汉人(北方的乣汉,包括契丹、女

 真、高丽等族)、南人(南宋的江南人民)为另一组。前一组考试内容较易,录取标准较宽,授予官职较高;后一组相反。前一组为右榜,后一组为左榜(蒙古以右为上)。如蒙古人、色目人自愿参加汉人、南人的考试,录取后官加一等。

 辽、金科举考试分乡试、府试、省试、殿试四级。元朝分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考试的内容,重经义,轻诗赋。元仁宗规定,经义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出题,答题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从此,朱熹的唯心主义哲学与科举结合在一起。

 明、清:春榜秋榜

 明、清两朝是科举制度由极盛走向衰亡的时期。

 先说一说童生试。凡“入学”以前,无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亦称儒童、文童。童生为了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叫做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亦称库生、簧门秀士、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相公。县试、府试、院试第一名,称为案首。

 清代生员还要参加两种考试:(一)岁考(岁试)—各省学官巡回所属各州县,举行考试,考查生员平时的学业。(二)科考(科试)—乡试之前,各省学官巡回所属各州县,举行考试,意在选送优等的生员参加乡试,称为科举生员。

 生员中有三种名目:

 由官方供给膳食的生员,称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有一定的名额。岁试、科试成绩优秀的生员,补充为廪生,称为补廪。

 在定额生员之外,增加录取的生员,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地位次于廪生。

 于增生之外,再增加名额录取的生员,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后来,凡初人学的生员,都称附生,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递补为增生、廪生。

 此外,还有贡生、监生名目:

 (一)贡生,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贡生有四种名目,清代贡生有六种名目,立表对照如下。

 明、清每年从府、州、县挑选“食廪年深”(十年以上)的廪生充贡,称岁贡。岁贡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之称。

 明代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兼优的生员充贡,称选贡。清代的拔贡、优贡由此而来:每

 三年在生员中选拔一次,叫优贡;每六年(后改十二年)在生员中选拔一次,叫拔贡。

 明、清遇皇室庆典,根据府、州、县的岁贡常额,特许加贡一次,称恩贡。

 清代在乡试正取名额之外,还有备取的,称为副榜,亦可作为贡生,称副贡。

 生员通过捐纳,取得贡生的,明代称纳贡,清代称例贡。

 在清代,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五种贡生总称“五贡”,都算正途出身。例贡不算正途,所以在五贡之外。生员取得任何一种贡生资格后,即脱离其本府、州、县学宫,经过“录

 科”录取,才能参加乡试。

  (二)监生,指在国子监肄业者。因来源不同,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后来,仅存虚名,不被重视。一般所称监生,多指通过捐纳而取得的,称为例监,也称民生。未“入学”者,欲参加乡试,必先报捐监生,作为出身,并不一定在国子监学习。《红楼梦》第 118 回,贾政函嘱贾宝玉、贾兰应乡试,李婶娘问:“他们爷儿两个又没进过学,怎么能下场呢?”王夫人答:“他爷爷做粮道的起身时,给他们爷儿两个援了例监了。”

 下面介绍一下明、清的乡试、会试、殿试情况。乡试在首都和各省省会举行,每三年(子、卯、午、酉年)一次,称为正科。国家有庆典时,于正科之外,加试一次,称为恩科。如恩、正两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按两种名额录取。生员(经过“科考”、“录科”或“录遗”录取者)、贡生、监生(经过“录科”录取者)均可应考。考中的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前五名称为“五魁”,第一名称为“解元”。《儒林外史》第 3 回范进中举的“报贴”上写:“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这是“报录人”奉承的说法。第七名不应称为“亚元”,“连登黄甲”更是未来的事,报录人恭维范进中举后再中进士。乡试的时间是八月,故称秋试、秋闱、秋榜、桂榜。明朝“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漫兴十首》第二首:“秋榜才名标第一”,自夸他曾中乡试第一。乡试俗称“大比”。比,是考核的意思。《红楼梦》第 116 回贾政对贾琏等说:“今年是大比的年头。……务必叫宝玉同着侄儿考去,能够中一个举人。”

 乡试后的第二年(丑、辰、未、戌年),在首都礼部举行会试(礼闱)。若乡试有恩科或恩正并科,次年则有会试恩科或恩正并科。各省举人,均可参加会试。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的时间,一般是二、三月,故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红楼梦》第 l 回甄士隐对贾雨村说:“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这里“大比”兼指会试)各省举人入京应试,称为“公车”。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一千三百余位举人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等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紧接在会试之后,举行殿试录取的叫进士。按考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称赐进士及第,一名称状元(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故又称鼎元。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明代二、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清代专称

 二甲第一名为传胪。进士榜用黄纸书写,叫做黄甲,称为金榜,中进士谓之金榜题名。分别授予各种官职。

 进士称为甲科、甲榜。举...

篇五: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 19 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范

 进

 举

 吴敬梓

 文学常识简介

  吴敬梓 ( 1701 ---- 1754 ), 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清代讽刺小说家 。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吴敬梓 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 20 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 23 岁丧父。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 “ 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 不数年而产尽矣 ” ,大家都拿他作 “ 败家子 ” 的典型来教育子孙。他 33 岁时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贫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

 1754 年病逝于扬州。

 《 儒林外史 》

 《 儒林外史 》 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 《 儒林外史 》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中国古代科举图解中国古代科举图解

 背景介绍

  “ 范进中举 “ 这个片断选自 《 儒林外史 》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 周进 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 童生 考试,其中就有 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 54 岁 了,从 20 岁 到 54 岁 ,他整整考了 35 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 范进 坐在考场里,引起了 周进 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 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 范进 格外关照,结果 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 ,紧接着 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

 学

 习

 目

 标

  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 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 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 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荒诞(dàn)

 避讳(huì)

 荼(tú) 毒 解 解(jiè) 元

 作揖(yī)

  兀(wù) 自 带挈 (qiè)

 绾(wǎn) 了头发 相 相(xiàng) 公 细丝锭(dìng) 子 醉醺(xūn) 醺(xūn) 腆(tiǎn) 着肚子 啐 啐(cuì) 在脸上

 星宿(xiù) 1.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检查字词

 ①你 怎敢在我们跟前 装大 ?

 ② 宗师说我 火候 已到

 ③ 叫 浑家 把肠子煮了

 ④ 凡事要立起个 体统 来

 ⑤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 馆

 ⑥ 都 把与 你去丢在水里

 ⑦ 屠户…… 把方才这些 小心 收起

 ⑧

 些须 几个钱,不够你赏人

 ⑨ 世先生同在 桑梓 ,一向有失亲近

 ⑩ 你而今 相与 了这个张老爷

 11 邻居内有个 尖酸人 说道

 12 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 正经

 (摆架子)

 (写文章的功夫)

 (妻子)

 (规矩)

 (教书的地方)

 (拿给)

 (顾虑)

 (很少)

 (家乡)

 (结交)

 (说话尖刻的人)

 (正事儿)

 2. 解释下列词语。

 检查字词

 整体感知 1 1 、指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2 2 、理清这篇小说的层次结构。

 3 3 、述课文故事梗概。

 1 1 、指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人物:

 情节:

 环境:

 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整体感知

 范进中秀才, 丈人“贺喜”女婿

 范进借钱赴试, 丈人痛骂女婿

 获知中举, 范进喜极而疯 挥掌治病, 丈人斗胆掴女婿

 一朝中举,乡邻皆友好,乡绅是“相知” 贺喜贺喜

 2 2 、理清这篇小说的层次结构。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 1- -2 2 )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 1 )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 2 )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 3- - 12 )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 3- -5 5 )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 6- - 10 )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 11- - 12 )写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跳读全文,思考:

 2 、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 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1 、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 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 吃

  住

  用

  地位

  每日小菜饭

 猪油两三回 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 饿得看不见 众乡邻拿蛋

 送酒

  背米

 捉鸡 胡屠户送肉 茅草棚 张乡绅送三进三间房屋 无盘费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

 众乡邻搬桌椅

 屠户送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纹银 50 两

 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 无人理会 无人帮助 胡屠户奉承恭维 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 张乡绅拜访拉拢

 中举前中举前

 “ 岳父见教的是 ”

 唯唯连声

 千恩万谢

 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

 连考三十五年

 迂腐无能 猥琐懦弱 逆来顺受 热衷功名 中举后中举后 “ 噫!好了!我中了!

 ”

 “ 晚生久仰老先生 ”

 再三推辞,方才把银子收了。

 逢迎自如 虚伪世故 圆滑 对比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探究交流 5 5 、范进人物形象分析

 研读 “ 范进疯了 ” 这一精彩片断,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研读研读 赏析赏析 1 1 、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 2 、文中运用了那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找出关键的词语)

 3 3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4 4 、范进的发疯说明了什么?

 1 1 、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昏 厥 疯跑 跌倒 疯走上集 研读研读 赏析赏析

 对范进疯态的描写  动作 描写:看、念、拍手(3 3 次)、笑(3 3 次)、

 跌倒、爬将起来、飞跑。

  语言 描写:

 “ 噫!好了!我中了!

 ” (重复)

  神态 描写: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 外貌 描写: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

 一身的水。

 这些夸张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范进是中举后狂喜的心情和发疯的丑态,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 噫!好了!我中了!” 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 用“往后 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

 语言描写中 “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一层写昏厥。

 研读研读 赏析赏析

 第二层写疯跑。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 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

 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一个 “ 好 ” 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 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 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研读研读 赏析赏析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 第三层写跌倒。

  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

 “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研读研读 赏析赏析

 第四层写疯走上集 “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作者运用妙笔把这个人物丧魂落魄的丑态、狂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范进长期遭白眼,一旦考中,如发生天旋地转的变化,感情上承受不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听任封建统治者摆布,背后隐藏的是悲剧,既可怜又可悲。

  研读研读 赏析赏析

 这部分对范进的描写既采用了正面描写又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 :

 老太太的慌

 报录人、邻居吓了一跳

 众人拉不住

 烘托范进昏厥怕人 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狂 烘托范进的疯劲 范进的疯态范进的疯态 语言动作 神态 夸张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多层次细节描写 正 面 描 写 侧 面 描 写 范进范进 众人众人

 1. 喜讯来得太突然

 2. 别人态度大转弯

 3. 经济状况大改善

 30 多年科考,一举得中 由骂变夸,由冷变热 一贫如洗—— 应有尽有

 这么这么短的时间,这么的时间,这么大 的 变化,变化, 以至于他一下子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喜悦以至于他一下子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喜悦 而尽显疯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而尽显疯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三、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情节设计 计

  是否合理?为什么?

 3 3 、范进的发疯说明了什么?

  范进发疯的癫狂丑态 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俗话说:

 “ 穷秀才,富举人。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荣华富贵滚滚而来。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心中苦水,身价百倍,富贵荣华,而这些正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即令他喜极而疯。

 研读研读 赏析赏析

  思考: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 是悲剧?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

 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而悲剧

 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 喜剧 ,理由是:

 ( (1 )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

 运用了夸张手法;

 ( (2 )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

 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

 ( (3 )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喜极而疯又是一场 悲剧 ,理由是:

 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

 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 人

 生悲剧 ;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

 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

 魂,是国家 民族的悲剧。

 。

 合作探究 一、你认为范进的核心性格是什么? 热衷于功名(范进一生追求功名,如痴如醉)

 具体表现 1. 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2. 放弃自尊,借钱赶考 3. 不顾妻母,醉心功名 4. 喜从天降,乐极而疯

 范进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热衷功名,逆来顺受,猥琐懦弱,世故圆滑。

  范进中举了,变的不只是他和丈人,还有哪些人?

 从这些人的改变中,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小说所要反映的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

 1 1 、分析胡屠户、乡邻、张乡绅等性格特征。

 2 2 、探究本文的讽刺手法。

 3 3 、赏读范进交流。(拟对联、品性格)

 4 4 、探讨本文主旨。

 5 5 、范进形象总结。

 探究交流

 探

  究

  交

  流

 该死的畜牲!你中了甚么? 胡屠户 在范进中举 前后 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该人物形象。

 探究交流 人物形象胡屠户

 探究交流 范进中举前 语言 :任意辱骂

 动作 :粗鲁对待

 金钱 :吝啬

  倨

 傲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 现世宝 尖嘴猴腮

 范进中举后

  语言:

 阿谀奉承

 动作:

 卑躬屈膝

 金钱:

 大方

  恭敬

 贤婿老爷,你是天上的文曲星呀!

 探究交流

 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对相貌的评价

 对才学的评价

 能否考中

 对亲家母称呼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

 现世宝 老爷 贤婿老爷 训斥

 狗血喷头 恭维 奉承 讨好 千恩万谢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倒运 养到30多岁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品貌又高

 张府…也没有这样的相貌 不是你的文章好 …… 舍与你的 才学又好 癞蛤蟆就想天鹅屁吃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你家老太太 探究交流

  下列加点的词含有什么意味 , 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

 屠户把银子 攥 在手里紧紧的 , 把拳头 舒 过来, 道:

 “ 这个 , 你且收着 。

 我原是贺你的 , 怎好又拿了回去 ? ” 范进道:

 “ 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 , 若用完了 , 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 屠户连忙把拳头 缩 了回去 , 往腰里揣 揣……

  典型细节:

 写出其见财心喜而又假意退推让的心理,讽刺意味十足。

 探究交流

 胡屠户 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不同态度,正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文曲星打得吗? 权变权变 变

 范 范 进 进 中 中 举 举 范进 胡屠户 众乡邻 张乡绅 中举前 中举后 家境贫寒

 忍气吞声 地位卑微

 卑怯畏缩 中举发病 地位顿变 谦卑恭敬 热衷功名

  随意辱骂 粗俗势利 厉声训斥 蛮横倨傲 千种夸赞 万般讨好 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 视而不见 漠不关心 奔走效力 热心帮助 嫌贫爱富 登门拜访 百般拉拢 老奸巨滑 不屑一顾

 2 2 、作为一篇讽刺小说,课文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讽刺的?

 1 1 、夸张的故事情节。

 (夸张)

 2 2 、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对比)

 3 3 、讽刺性的动作、语言描写和典型细节描写。

 (细节)

 讽刺的背后是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及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等人的无情揭露,是作者愤世嫉俗感情的流露。

 探究交流

 十年寒窗无...

篇六: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 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 《黄粱梦》 《陈抟高卧》 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 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15、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作有剧本《中国孤儿》。

 16、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取材于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它与李好古的《张生煮海》被认为是元代神话剧的双璧。

 17、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他的《双献功》全名《黑旋风双献功》 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全名《梁山泊黑旋风负荆》 都以李逵为描写对象是著名的水浒戏。

 18、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全名《鲁大夫秋胡戏妻》其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的《列女传》秋胡妻名罗梅英。

 19、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认为关汉卿的杂剧成就“当为元人第一”。

 20、关汉卿号已斋叟其以“本色当行”著称即王国维所称道的“曲尽人情字字本色”。他的性格和为人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相当鲜明的表白。其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21、关汉卿是元代创作杂剧最多的作家存目有 60 余种现存 18 种可分为历史剧、爱情风月剧和社会公案剧三类。

 ①历史剧《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陈母教子》②爱情风月剧《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③社会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绯衣梦》 22、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单刀会》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它与另外一部历史剧《西蜀梦》都是写关羽的。

 23、关汉卿的《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分别以宋引章、谢天香、杜蕊娘三位妓女为主角。

 24、《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窦娥在临刑前对天发的三桩誓愿是血溅素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年。其故事框架与“东海孝妇”的故事相似它渊源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又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和干宝的《搜神记》。

 25、元代后期杂剧的代表作家是郑光祖其创作中心从北方的大都转移到南方的古杭今杭州是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并产生了“古杭书会”、“武林书会”等创作团体。

 26、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此剧是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来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描写了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故事。

 27、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8、宫天挺的历史剧《范张鸡黍》、乔吉的爱情婚姻剧《扬州梦》、秦简夫的家庭伦理剧《东堂老》、无名氏的《陈州粜米》都是元代后期杂剧的重要作品。

 29、元代后期的戏剧理论著作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戏剧史著作有钟嗣成的《录鬼簿》。

 30、元代的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杂剧与散曲合称元曲。

  2 31、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32、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人物是乔吉和张可久有“曲中李杜”之合称。

 33、张可久著有《小山乐府》他是元代写作散曲最多的作家。

 34、张养浩字希梦号云庄。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他的《潼关怀古》是散曲名篇其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概括出千古兴亡的结局。

 35、贯云石著有散曲集《酸甜乐府》。

 37、睢suī景臣以散曲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知名。刘时中的两篇〔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数以散曲论政颇具特色。

 38、姚燧[suì] 与虞集被清人称为“元文两大家”。

 39、“元诗四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pēng] 和揭傒xī斯四人。

 40、萨都剌和杨维桢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特色。

 41、杨维桢号铁崖他的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被称为“铁崖体”或“铁体”。

 42、由民间“说话”衍生出来的话本小说和讲史话本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通俗演义的滥觞。

 43、宋代民间的“说话四家”即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书。现在我们见到的宋元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

 44、现存宋人讲史话本仅有《五代史平话》和《宣和遗事》两种。另有《大唐三藏取经话》则属于“说经”话本。

 45、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明为“平话”。

 46、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初名“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形成于宋代较北杂剧为早。

 47、《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它与《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都是因收录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而得以留存下来。

 48、元代“四大传奇”是指四部南戏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

 49、传奇原指唐人小说后借指元代南戏明代“传奇”一词又成为南方诸声腔戏曲的通称主要指弋阳腔和昆山腔的剧本。

 50、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他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的成熟被称为“南曲之祖”。

 51、《琵琶记》的男主人公名蔡伯喈女主人公名赵五娘。其剧情发展的两条线索是一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二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52、明代曲论家把《琵琶记》称为传奇中的“神品”。

 53、明代初期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是刘基。

 5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高启为“一代巨擎”的明初诗人。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55、茶陵诗派的代表是李东阳。

 56、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作家是宋濂代表作有《送东阳马生序》。

 57、公安派是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人物以“性灵说”为核心的文学主张。提出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枚“性灵诗派”的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

 58、台阁体的代表是杨士奇、杨荣、杨溥。

 59、归有光代表了唐宋派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散文名篇是《项脊轩志》。

 60、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发展而来的。

 61、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一、雏形阶段《唐三藏取经诗话》 二、成熟期《三国志通俗演义》《宋义水浒传》三、繁荣期《西游记》《金瓶梅》作品众多题材更丰富艺术水平更高四、顶峰之作《红楼梦》。

 62、《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为明代嘉靖壬午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

 63、把书名定为《三国演义》的人是毛纶、毛宗岗父子。

 64、章学诫认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

 65、《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其结构是扇形网状结构。

 66、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水浒传》百回繁本附有李贽的评语七十回本是金圣叹删改而成。

 67、明末清初对水浒进行重大评改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是金圣叹。

 68、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战争的长篇小说是《水浒传》。

 69、明初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开神魔小说的先河。

 70、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是《西游记》。《西游记》隐喻着“魔以心生亦以心摄”的思想主旨。 71、现存元末明初杨景贤所作《西游记》杂剧共六本二十一折其第一本全部敷演唐僧出世的故事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重要内容猪八戒的形象也是第一次在剧中出现。

  3 72、吴承恩除《西游记》外还著有《射阳先生存稿》。

 73、《西游记》的原型有二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精神。

 74、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它也是长篇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属于网状结构形式。

 75、《金瓶梅》的书名由书中三个主要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合成。全书的中心人物是西门庆。现存最早刻本为万历四十五年《金瓶梅词话》本。

 76、基本上实现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转变的小说是《金瓶梅》。

 77、明代“四大奇书”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它们分别代表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78、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作者传为许仲琳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题材。

 79、宋代刘辰翁点评《世说新语》标志着古代小说批评的正式形成。

 80、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代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

 81、金圣叹将《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合为“六才子书”。

 82、继《三国演义》后历史演义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列国志传》及其改作。

 83、现存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是最早话本小说总集。

 84、代表拟话本小说最早成就的是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85、《三言》是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86、代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编纂的《三言》。

 87、中国第一部有外文译本的小说是《好逑传》。

 88、明代戏剧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大形式。明初杂剧代表作家 朱权其《太和正音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

 89、明中叶最富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作有《四声猿》袁宏道称其为“明曲第一”。

 90、明代后期杂剧孟称舜以写北杂剧为主作有《娇红记》其标志着明代爱情戏曲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作品有《古今名剧(合)选》。孟称舜是明代最著名的喜剧大师 91、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是吕天成的《曲品》。

 92、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作曲和唱曲方法的理论著作是王骥德的《曲律》。

 93、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是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94、梁辰鱼的《浣纱记》是中国文学史上首部有意识的以男女爱情故事表现一代兴亡的传奇作品。

 95、邱濬著有《伍佗全备忠孝记》是明代开戏剧道学化的作品。

 96、明末传奇形成以沈璟其曲论核心是“场上之曲”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

 97、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的临川派主要有吴炳、孟称舜、阮大铖。

 98、汤显祖《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又称“玉茗堂四梦”这也展示他的“至情论”。

 99、社会影响最大并奠定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是《牡丹亭》其全剧五十五出是作者剧作中最长的作品。女主人公名 杜丽娘 是剧中第一主角男主人公名

 柳梦梅 。

 100、《紫钗记》故事取材于唐人小说《霍小玉传》《南柯记》取材唐人传奇《南柯太守记》《邯郸记》取材唐代传奇《枕中记》。

 101、《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 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 官场现形戏 或曰政治问题戏。

 102、明代文言小说以 瞿佑 的《剪灯新话》中的《翠翠传》尤为出名。还有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中《贾华云还魂记》等。

 103、晚明诗文李贽提出童心说“童心说”即是“绝假纯真”。

 104、竟陵派是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追求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

 105、明末的小品文以张岱作品尤为出色如《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名篇。

 106、明末文坛的是复社和几社。两者都以“复古学”为宗旨。

 107、 陈子龙是复社和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 他处于明清交际 作品多以感时伤事为主要基调 《小车行》 《秋日杂感》十首。

 108、夏完淳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文人诗歌有《别云间》...

篇七: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 18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 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 、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结合《孔雀东南飞》、《过秦论》】

 A.“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各种游戏);“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朝,这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思相同,它们都是指天地四方。

 D.“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旦”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段的名称,若以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旦、黄昏、人定”。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5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7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原文: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 130 篇。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原文: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时齐郡贼帅乐伯通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16 、 下列对文中加( 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2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事务。

 D.“桎梏”,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梏。

 2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在本文指的是丈夫的父母。

 C.“国家”在古代有国家和帝王别称两个意思,在本文中是前一种。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原文:珪,字叔玠。幼孤,性雅澹,少嗜欲,志量沉深,能安于贫贱,体道履正,交不苟合……泰每为之先拜,珪亦以师道自居,物议善之。时珪子敬直尚南平公主。礼有妇见舅姑之仪,自近代公主出降,此礼皆废。珪曰:"今主上钦明,动循法制。吾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所以成国家之美耳。……史臣曰:王珪履正不回,忠谠无比,君臣时命,胥会于兹。《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叔玠有焉。】

 2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2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2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

篇八: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进 中 举吴 敬 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1 、了解封建的科举制度,掌握相关知识。2 、了解作品 《 儒林外史 》 及其作者。3 、掌握生字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懂文章。4 、理清小说情节,概括其大意。5 、浏览全文后,将你觉得最好笑的地方讲给同桌听听,并想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6 、在文中找出:①范进中举前后所说的话;②胡屠户前后所说的话;③张乡绅所说的话。(好好揣摩他们各自说话的语气)自主学习要求

 1901 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中加中外政治历史。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 项羽拿破轮论 》 。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

 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封建科举制度,知多少?

 ①科举制度始于 止于 ,(1905年被废除)。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封建王朝选拔 的主要方式。② 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想求名得利,必先苦读,然后通过 童试 取得考试资格,再进行 试 试 试③古代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为和 等。隋唐人才乡会殿八股文试贴诗明清

  童试 考中称 秀才 乡试 考中称 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考中称 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考中称 进士 ,分 三甲 录取第一甲赐 进士及第(状元 · 榜眼 · 探花)第二甲赐 进士出身(传胪)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1 1 )乡试(2 2 )会试(3 3 )殿试。

 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 举人 ,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 贡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 ,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 状元 ,第二名俗称 榜眼 ,第三名俗称 探花 ,合称为三鼎甲。

 ① 本文节选自 《 》 中的第② 作者是 (朝代)的小说家 。③ 他写的这部书是 体的长篇共 小说,共 5 55 回。④ 该书 主要 描写 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 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儒林外史章回封建知识分子科举制度文学常识填空讽刺吴敬梓 清朝三 三 回

 ⑤ 《 儒林外史 》 中的 儒林 指外史 是指一群读书人不见于正史的轶闻故事。⑥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李伯元)

 《 官场现形记 》吴沃尧(吴趼人)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 《 孽海花 》刘鹗 《 老残游记 》

 检查预习,积累生字词带挈 醺腆着 啐星宿 斋公拙病 兀自绾 桑梓侥幸 轩敞锭子 攥不省人事 讳qièxūntiǎncuìxiù zhāizhuō wùwǎnzǐjiǎoxuān chǎngdìng zuànxǐng huì

 《 范进中举 》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 中举前 和 中举后 两大部分。第一部分:

 范进中举 前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第二部分 :范进中举 后范进发疯( )屠户治疯( )乡绅贺喜( )第 第1段 段第 第2段 段3--5段 段6--9段 段10--12段 段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一 一 ( (1 段)

 序幕 ,范进中秀才,取得考举人的资格二 二 ( (2 段)

 开端 ,范进瞒着岳父参加乡试三 三 (3 —4 4 段)

 发展 ,范进卖鸡,喜报忽到,邻居把他从集市拉回来。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四(5 5 —9 9 段)

 高潮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夫“打”醒了他。五( 10 — 12 段)

 结尾 ,范进从集市回来,张乡绅到访,赠金又赠房

 同学们,你觉得哪处最好笑?谁能说出本文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吗?……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噫!好!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范进说道:" 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 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 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 范进道:" 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想想这些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因为作者选取那些并非真实却又可能现实的事情来写,所以我们读来觉得非常可笑。

 在笑的背后是作者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轻蔑和否定,是作者愤世嫉俗的感情。

  1 、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2 、 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 较详细 ? 3 、 小说的 主要人物 是谁?

 ( 主人公)小说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范母、范妻、众邻居、报录人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范进

 人物分析:在文中找出:① 范进中举前后所说的话②胡屠户前后所说的话;③张乡绅所说的话。(好好揣摩他们各自说话的语气)

 范进中举前后对比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吃住用地位每日小菜饭 猪油两三回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 饿得看不见众乡邻拿蛋 送酒背米 捉鸡 胡屠户送肉茅草棚张乡绅送三进三间房屋无盘费去应考无钱打发报录人众乡邻搬桌椅屠户送四五千钱张乡绅送纹银50两 两被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无人理会无人帮助胡屠户奉承恭维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张乡绅拜访拉拢

 范进形象:经 经 济 济 状 状 况 社 社 会 会 地 地 位处世态度形象范进中举前后① 住:茅草屋②穿:破烂衣服③吃:小菜饭;不知猪油味;像是饿了两三天,饿得两眼看不见① 邻居:有拿鸡蛋送白酒的;有背斗米提两只鸡的;有搬桌拿凳的。②胡屠户送肉送钱③张乡绅送银赠房① 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②邻居:家里饿了两三天,邻人无人理会。① 邻居:口口声声称“范老爷”②胡屠户:称“文曲星”“贤婿老爷”③报录人献计治疯。④张乡绅:拜会称兄联谊唯唯连声甘受屈辱醉心功名对胡屠户虚伪势利对张乡绅奉迎自如是一个逆来顺受 受 ,甘愿受辱 ,热衷功名利禄,虚伪世故 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对范进的称呼说话的态度所带的礼品对嫁女的解释对相貌的评价对才学的评价能否考中对亲家母称呼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现世宝老爷 贤婿老爷训斥 狗血喷头恭维 奉承 讨好千恩万谢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倒运养到30多岁毕竟要嫁与个老爷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品貌又高 张府…也没有这样的相貌不是你的文章好…… 舍与你的才学又好癞蛤蟆就想天鹅肉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你家老太太

 张乡绅所说的话:“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

 ”“ 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

 “ 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

 阅读 “ 范进发疯 ” 部分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 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

 “ 噫!好!我中了!

 ”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 在塘里,起来,头发都 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 到集上去了。爬飞跑踹 挣跌走(请给文段中填上正确的动词)

 他不敢相信自己中了举动作、语言3 、 “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 ” 意味 。

 他已失常变态了4 、 “ 爬将起来 ” , “ 又拍着手大笑 ” ,“ 往门外飞跑 ” 意味着 。

 他的疯狂,疯劲十足1 、该段对范进疯劲十足的刻画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2 2 、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一遍”是因为 。5 、 “ 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 , “ 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 又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神志不清,丑态百出。

 6 6 、 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

 “噫!好” 了!我中了!” 和 “噫!好!我中了!” 这几个语句短小,语气强烈,反复中有变化,前一处用“ 好了 ” ,后一处只用一个 “ 好 ”字,这有区别吗?虽然狂喜的劲儿有区别。

 但这几句话都 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 好!我中了!

 ” 写出范进狂喜的满足感。“ 噫 ” 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 好了!我中了!

 ” 写出了久盼终得时的狂喜情。

 7 、该段哪些 侧面描写 烘托范进的疯劲十足?(1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2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3 )众人拉他不住。(4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

 “ 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5 )老太太哭道:

 “ 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6 )娘子胡氏道:

 “ 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 ”(7 )众邻居劝道:

 “ 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作者通过 零星穿插和集中安排 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中心人物。

 8 、得知自己中举,范进为什么会高兴得发疯?范进几十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就是中举。中举意味着 以往贫困、屈辱的生活即将过去,功名富贵即将到来,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即将发生巨大改变。

 由于极度兴奋,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9 、作者写范进发疯,意图在于 。

 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10、 、 结合全文 , 范进是一个 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逆来顺受 ,甘愿屈辱 ,热衷功名利禄, 虚伪世故 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疯的过程: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跑上集侧面描写老太太的慌 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众人拉不住 烘托范进疯劲之大。夸张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对人的灵魂的扭曲。对范进作漫画式的 “ 丑化 ” ,包含了极强烈的讽刺意味。

 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明确: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 ,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 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 的儒生形象。范进形象的典型性、典型意义

 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作者对封建制度怀有 深恶痛疾 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 不可救药 的地步。

推荐访问: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科举 古代 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