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6篇

时间:2022-10-24 08: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6篇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1 颠沛磨难初长成,投身学农志坚定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6篇,供大家参考。

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6篇

篇一: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隆平励志故事篇 1 1

 颠沛磨难初长成,投身学农志坚定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民做实事。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孜以求。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躬身田畴心不改,杂交情缘定终身

 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 4 点左右才回。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 14 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动荡年岁经风雨,于无声处听惊雷

 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正式走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那个年代,它无疑被视为反动学说。随后,“黑五类”、“现行反革命”等那个年月里最触目惊心的罪名一一加在了他身上。几十个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被砸碎后,杂交水稻研究也跟着他一起变得岌岌可危……

 袁隆平饱尝被孤立的痛苦,但“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不再挨饿”的诺言却让他意志异常坚定,每当遇到阻力的时候,他都告诫自己戒骄戒躁,为长远打算。试验器材被捣毁,他就偷偷拿着手电筒,将残存的秧苗一株株收拾好带回家中,藏在臭水沟里;700 多株试验材料再次被毁,他忍住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为躲避政治斗争,他带助手到海南开展试验,连续 7 年春节都在外面度过,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就卸下门板,将秧苗抱到门板上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即便是在大地震来临时,也不顾生命安危保护种子,因为余震不断,为了把试验继续进行下去,他们就在操场草席上睡了整整三个月……

 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性,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海南“野败”的发现让他欣喜不已,多年来天南地北的长途跋涉、不眠不休,从那一刻起有了重大收获。1974 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 2 号”杂交稻亩产 628 公斤,与常规稻亩产 150 公斤相比,简直是是天壤之别。

 1976 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苦尽甘来人依旧,淡泊名利爱无疆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田畴的农业科学家成了身价千亿的“富翁”、两院院士、集团董事。面对荣誉,袁隆平有着清醒的认识。社稷黎民,苍生天下,他一直以此为念。“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我希望杂交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做贡献,也希望为建立世界和平做贡献,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袁隆平说。

 2004 年,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大会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

 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正是袁隆平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今,八旬老人袁隆平仍然精神矍铄,昼夜躬耕于稻田,身价千亿的他身着 35 元的衣服,做着“禾下乘凉”的超级水稻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更是一个大爱无疆的仁者。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以他的执着和真诚征服了全世界,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在浩瀚的宇宙中,闪耀着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而袁隆平则是我们仰望苍穹时去追寻的一个在科学和自然的天空中发出耀眼光芒的明星。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 2 2

 1949 年 8 月,19 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 年 8 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 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 20xx 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

 1960 年 7 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 1964 年和 1965 年找到了 6 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 60 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 年 2 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 600 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 年 5 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 5 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 6 月,他又被派往 100 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 10 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 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 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 月下旬,全国 18 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

 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 1970 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 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 2 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 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 5。5 公斤提高到 40 公斤以上。

 1976 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 万亩杂交水稻。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 1998 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 1981 年 6 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自在随意的老头

 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 10 元钱买的领带。

 1998 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 1。5 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 3 3

 1960 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 5 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 800 斤、1000 斤、20xx 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 14 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 年 6 月到 1965 年 7 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 6 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 1966 年《科学通报》第 17 卷第 4 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

篇二: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干部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感悟 6 篇

 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 1

 禾下乘凉不是梦,爱国为民永在心

  2014 年 10 月 10 日,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 35 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 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

 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 3 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 2

 袁隆平入驻抖音多些积极思考

 针对“袁隆平入驻抖音本人不知情”一事,1 月 11 日晚,抖音官方微博表示,2020 年 10 月,青岛海水稻中心工作人员向抖音提供了袁隆平院士授权函和袁隆平院士本人身份证信息等认证必需资料,完成实名认证。(1 月 12 日《重庆晨报》)

  10 日,一个名为“袁隆平中华拓荒人”的抖音号迅速引发粉丝追捧,数小时粉丝量就突破了千万。由此可见袁隆平的“号召力”,然而,经记者核实,袁老目前正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科研攻关;对于该抖音号,袁老表示自己并不知情,这让许多人无法接受了。袁隆平自己都不知情,怎么可以入驻抖音?

  对于网友的质疑,抖音方面解释称,2020 年 8 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与我们取得联系,就袁隆平院士入驻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科普“三农”知识等方面合作进行多次沟通。2020年 10 月,青岛海水稻中心工作人员向抖音提供了袁隆平院士授权函和袁隆平院士本人身份证信息等认证必需资料,完成实名认证。这对于抖音来说,程序上没有错。其实,袁隆平已经入驻了快手。2020年 9 月 20 日,有着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正式宣布入驻快手平台。这是袁老本人首次在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公开亮相。9 月 22 日晚 18:00,袁老在快手开启全网直播庆丰收。据了解,快手后续也将打造的一系列线上活动,让网友们更加近距离的了解这位农学泰斗、精神矍铄的老人。既然可以入驻快手,现在入驻抖音也是情理之中。

  袁隆平入驻抖音,自然是件好事,至于其本人事先并不知情,或许是个误会。想必相关人员也不敢不尊重袁隆平。至于认为借袁隆平

 蹭热度,也不准确。毕竟袁隆平帐号不会发一些与其专业无关的内容,如果真的发了,想必网友这一半是过不去的。至于有人希望这件事情不会对袁老造成困扰,让他能够继续在田间垄上安心地从事科研工作。这么想,也是有点多余的。袁隆平的工作不仅在田间,也应该在网络上,凭借的魅力实现,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科普,这何尝不是件美事?况且其背后有一个团队,对于袁隆平的时间上也不会分散太多。

  袁隆平入驻抖音多些积极思考,科学家就应该走进网络,可以更好的引导网友追逐科学明星,崇尚科学。从短时间收获那么多粉丝来看,科学明星不是没有人追,而是一些科学家还缺乏一些“时代精神”,没有积极主动走进网络,如果多些科学家走进网络平台,想必是不会输于娱乐明星的。同时,科学家也需要包装,当然,不是像娱乐明星那样包装。别说科学家没有粉丝,也别说一些青少年只知道追娱乐明星,从另外角度理解,何尝不是因为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知识无价,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科学家如果仍然只想着养在深闺,无论如何是不利于科普的。袁隆平已经走进网络,走进抖音、快手,其他科学家也该跟上,形成一种非凡的科普力量,引导大学尊重科学,尊重知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 3

 袁隆平团队的敬业精神是无价之宝

  早在 2014 年,袁隆平院士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就开始在这里种植。“当时袁隆平院士就提出,要实现亩产 1200 公斤的目标。”

 河北硅谷农科院高级园艺师、示范田技术方面负责人乜红民回忆,自己心里直打鼓:创产所用的籼稻品种不耐寒,不适宜在高纬度地区生长;而当地普通稻田,年景好时亩产约 650 公斤,“同等大小的地块,能有这么高产量?。

  但是,人们的疑问已经被打消。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 1149.02 公斤,刷新世界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的科研团队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而是经过长期科学研究实践得出的理论概念和奋斗目标。要想梦想成真,那就必须在科学研究中找到实现奋斗目标的客观规律,绝不能让主观规律阻挡客观规律的社会实践,而应当在追求客观规律的同时,让主观规律发挥更大作用。

  所以,农业科学研究不仅需要袁隆平先生的求实创新精神,而且更需要袁隆平先生及其团队的无私奉献敬业精神。只要拥有这样的埋头苦干和科学创新精神,培育亩产 1200 公斤的超级水稻,就不会停留在梦想之中,而且一定能变成现实。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说明,任何科学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这说明,要想在培育高产超级水稻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那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那就必须让每一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应当做好应对失败的具体措施和下一步的创新思路,绝不能让失败挡住前进道路。而且,应当让失败变成成功之母。

 袁隆平先生说:“高产更高产是个永恒主题”,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创新科学研究新方法,向创新要成果,更是袁隆平先生科学研究团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而且,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永远是一个永恒主题。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科技创新才能找到正确出路和创新发展的前进方向。

  而且,在创新和敬业精神的有机结合方面,实事求是,坚持改革、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求个人索取,依然是袁隆平先生科研团队所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且,正如爱因斯坦先生所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正如温伯格先生所说:“只有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我们再向前迈出半步,就是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也就是说,科学研究的创新不需要关起门来固步自封,更需要打开窗户,敞开大门进行借鉴和革新;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研究都不能妄自尊大,必须善于吸收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受到更多启发,然后实现自主创新的目的。

  因此,我们相信袁隆平先生的敬业精神能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因此,我们相信中国科学家将会继续用中国智慧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全球总体战略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而且,粮食安全是其它安全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 4

 袁隆平现象值得关注和深思

 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 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99 年 10 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可以说袁隆平“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术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关粮食安全吃饭问题,都会谈起袁隆平贡献。但最近社会也出现了部分质疑袁隆平的声音,从“海水稻”到暂时遗忘袁隆平,说袁隆平其实没有那么神,贡献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袁隆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他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明星科学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业业,刻苦攻关,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尊崇袁隆平,其给大众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是农民科学家。但也不能否定,现在的舆论宣传也将袁隆平有些神化,将他由扎根大地的农民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让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种植水稻,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能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这个结论袁隆平也不会笑纳,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们的宣传出现了误导,将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现《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类似的文章,并不是对袁隆平的诋毁,而是一些爱护袁隆平的人不想让袁隆平离我们太远,不想让袁隆平变成神,想让袁隆平回归人的科学家,不是神的科学家。

  袁隆平现象提醒我们,科学家是人,无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也是人,如果将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学家变成无所不能的神的科学家,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由于没有大地的滋养,也很快从神回到人间,但会磨损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间烟火的拔高反而让形象受到干扰,这是宣传者也没有意识到的副效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一定实事求是,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科学家越食人间烟火越可爱,越值得我们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们科学界闪闪发光的明星。同娱乐界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被广大民众认知和推崇,我们需要社会像崇拜娱乐明星那样尊崇科学家,但我们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们实事求是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我们需要更多民众崇拜我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宠爱。一个宠爱科学家和科学的社会,未来一定是具有强大

 创新能力的社会。

  袁隆平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的光辉业绩,塑造出的科学家的形象会更伟大、会更接地气、会更深入人心!

 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 5

 “富豪榜”向袁隆平致敬

 全国第一个省级富豪榜———“2007 湖南富豪 500 强”近日新鲜出炉,那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富豪没啥好关注的,值得关注的是袁隆平以超过 1000 亿元的身价当选名誉首富。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直接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为表彰其特殊贡献,故未参加排名,而将其列为名誉首富。

  在公众对富豪榜已有审美疲劳的当下,组织者也许是想通过“名誉首富”这个称号真诚表达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个仍然拿着普通工资过着平凡生活、身价更多是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而非个人拥有、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的敬意。这么多年来各种机构排出过种种版本的富豪榜,大家的眼光都集中到财富英雄个人占有的财富上,没有一个富豪榜表达过对袁隆平式财富和创富的尊重。

  从这个角度看,湖南推出“名誉首富”之举值得赞赏,富豪榜需要这样一种形式向袁隆平式财富致敬。在目前财富伦理混乱、财富责任虚无的语境中,社会也需要一个彰显袁隆平式创富的富豪榜。袁隆平以 1000 亿的身家和“名誉首富”的美誉高居富豪榜首,这是一次公众

 集体向袁隆平的感恩,一次中国富豪集体向袁隆平的景仰。

  名誉首富,这是一个带着鲜明中国特色的称号,成熟的市场经...

篇三: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2021 年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伟大光辉事迹心得体会

 这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日子。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袁隆平先生走了,带着他的两个梦。

 岁月磊磊,国之栋梁,日夜兼程,为我们吃饱吃好而努力。

 这里有段关于袁隆平先生的谈话剪辑: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 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 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至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 55 个年头。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

 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资料源于人民资讯网)

 “吃饭是天下第一桩大事!”“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每每看到这两句话,都让人泪目,这么朴素的话,这么恒久的决心与毅力,袁隆平老先生,一干就是 50 多年,日复一日,甚至在袁隆平先生 90 岁的时候,还

 说力争让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 18 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

 “老翼伏励,志在千里”,袁隆平老先生的“志”在天下粮仓充足,在每一个人都吃饱饭,好好吃饭。

 再读袁隆平先生写给母亲的那封《稻子熟了》,更是难过不已。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 安江可好? 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 隔着 21 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 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

 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截取自袁隆平先生给母亲的一封信原文片段)

 没能多陪母亲,是他的后悔和遗憾。

 他的时间都大多用来研究水稻,为我们而奔波劳碌着。人间播种子,天上洒甘霖,我们永远铭记。

 昨天,袁隆平先生走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先生也走了。

 最让人破防的是这么一句话“小行星 17606 去陪 小行星 8117 了”。

 1999 年 10 月,第 8117 号小行星,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11 年 5 月,第 17606 号小行星,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被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国士无双,星河长明,山河送行。

 而我们,在这些老前辈所为之努力奋斗的美好时代里,且行且珍惜。怀着对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敬畏,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才对得起前辈们的付出, 才对得起日月星辰山川大地, 才对得起所爱及所得。

 最后,感恩每一粒米, 感恩每一个劳作者, 感恩每一位为我们的幸福而努力的人 愿医食无恙,山河无忧。

 袁隆平先生先 进事迹观后心得体会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

 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

 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袁隆平先生先进事迹观 后心得体会

 曾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此刻大家称您为“杂交水稻之父”,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教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教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 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 50 多载了。

 袁隆平先生先进事迹观后心得体会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

 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 500 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 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 2 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 20%,到 20xx 年全国累计推广 38亿亩,增产稻谷 3600 亿公斤。

 1995 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xx 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 5000 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 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xx 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 400 位院士评选为“20xx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xx 年 12 月 12 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 800 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 2005 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 7 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职责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先生先进事迹观后心得体会

 国庆假期,我有幸读了《袁隆平》这篇文章,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袁隆平爷爷小时候真是“人小志气高”,值得我们学习啊!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袁隆平小时候亲眼看到老百姓没有东西吃,有的甚至被活活饿死在路边的惨景。这个时候的袁隆平在想:我一定不能让老百姓挨饿……,多年以后他的梦想实现了。

 袁隆平,大家都会想到他头戴稻草帽,天天在地里的劳动形象。袁隆平为了中国的老百姓,他小时候就立下了长大要当农业科学家的愿望。1953 年,他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毅然来到家乡到农校当老师,但好景总是不长,一种饥荒在湖南西部爆发,袁隆平亲眼看到父老乡亲们没有饭吃,有的甚至饿死的惨景。袁隆平心里不能平静“我一定不再让老百姓挨饿”这句话,天天浮现在袁隆平的脑海中,他又想,如果能种下种子打出许多粮食,那该多好啊!这个念头一直在袁隆平心间。

 后来,袁隆平天天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做实验,终于他研究出来了杂交水稻这个品种的种子,解决了老百姓的饥荒问题。袁隆平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看看袁隆平爷爷小时候,再比比我,人家小时候都有那么大的远大理想,可我呢……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剧院看表演,看着精彩的表演,我就嚷嚷长大要当演员;看到遨游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又嚷嚷要当航天员,我就像故事中的小花猫一样,看到什么就干什么,最后一事无成。我以后要给自己立一个目标,好好学习,为目标而努力!

 

篇四: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有感 5 篇

 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 1

 仇富不仇袁隆平,攀比不攀运动员

 近日,《袁隆平陪老伴逛车展称酷爱汽车已有六七辆》的配图新闻热爆网络。与往常网络中总是充满仇富的讨伐声不同,对于袁隆平买车,网民却一边倒地支持:“袁老就是有七八架私人小飞机也配!”。对此,袁隆平的助手回应,袁院士本人只有一辆值十几万的车,网友支持他买车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有意思的是,就在网民热挺袁隆平买车的前几天,网友们正在对中国平安老总拿 6610 万年薪大加指责和质疑。截至昨天,在逾 17 万人参与的调查中,92.9%的网民对“深平安三高管年薪均超 4000 万”表示不赞同;80.52%的人认为这些高管贡献不及薪酬。

  仇富不仇袁隆平,因为袁隆平是透明的富豪。以“杂交水稻之父”名扬天下的袁隆平,已经拿遍了除“诺贝尔和平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外几乎所有中外的重要相关奖项名誉。他超过 1000 亿元的身价,足以让富豪榜上的所有人都黯然失色。“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这个由美国人提出来的问题一度非常严峻的摆在中国人面前。而 20 年来,我国已通过杂交稻增产 3500 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 万人,这就是袁隆平的回答。袁隆平还要把杂交水稻作为一个援外的双赢项目,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中国人的贡献,帮助地球村的穷人免于饥饿。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像袁隆平这样的富豪能有几个?

 同样,公众攀比不攀运动员。运动员的辛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此前有消息说,中国奥运冠军奖金将创历史新高,个人所得税全免。这一政策定得好!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没有一个人不是发扬勤奋进取、勇于拼搏、不畏强手的优良传统,没有一个不是弘扬永不言弃、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牺牲精神,他们的荣誉与奖励来源于拼搏,谁要攀比,赛场上试试看!期待着我国体育健儿在自家门前的奥运会上,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创造新的奇迹,为祖国赢得荣誉,为奥运增添光彩。他们的奖金拿得越多,全国人民越高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巨富,谁在追求财富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谁承当了社会责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和谐社会需要财富的阳光,更需要阳光的财富。尽管网友们“仇富不仇袁隆平,攀比不攀运动员”折射出的社会心态有其复杂因素,但是,只有阳光照耀下的财富才会为我们这个社会所尊敬,灰色财富、问题财富终将还原真相,遭人唾弃。

 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 2

 从袁隆平庸与智看修养

  人民日报 2011-09-21 头版文章:向袁隆平致敬,让我联想起当前全省开展的“治庸问责”活动,百亩试验田亩产 926.6 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个富有智慧之人,更是一个在某些方面存在“平庸之人”。印象中,一次央视活动中,其拿话筒都没有拿好的细节足以说明其在社交领域是一个存在不足之人。

 然而,这位朴实厚道、务实求真的科学家一再取得事业辉煌成绩,说明一个道理:人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庸与智是相对的,用对地方便会做出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反之,袁隆平如果参加工作起,就琢磨仕途升迁,将智慧用于社交领域,或许现在是一个八面玲珑之人,但是事业上永远没法取得如今的成就。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鸟美在翅膀,人美在思想”,这句鄂西北老河口谚语诠释出袁隆平同志可敬的人生品质。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开展“治庸问责”活动,各部门纷纷从下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班,出台许多方案、制度,不厌其烦地奔向一线督察,结局如何,一言难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无疑上下均没有达到袁隆平庸与智技术,更没有感悟出其人生之道。或许,在上级个别官员眼里,文章、数字出业绩,让一些秀才闭门造车、绘制蓝图;或许,在上级个别官员眼里,联系群众方式就是“治庸问责”,屁股上挂镜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或许,在下级个别官员眼里,研究研究、来来往往便可以达到上下和谐、考核过关;或许,在下级个别官员眼里,报假数字、编假汇报等,便可以显示智慧而掩饰平庸。确实,这些官员社交方面能力比袁隆平高出许多,不会出现拿错话筒的尴尬局面。

  当然,“治庸问责”活动本身没有错,是上级为纠正不正之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一种途径而已,问题是方式未必妥当。原因很简单,从袁隆平庸与智看修养,说明每一个公务员内在思想的重要性胜于外在考核形式。显然,人的思想很难通过上级“治庸问责”活动扭转其看法。不妨来个双向“治庸问责”活动如何?百姓先对执法者不记名投票

 形式“治庸问责”,下级对上级领导不记名投票形式“治庸问责”;等百姓觉得上级过关后,再来上级对下级“治庸问责”。如此逆向思维后,估计上述从下级抽调专人来回巡查,扰民之举便会消声匿迹。我想:各地上下公务员队伍均会看清自己岗位责任,明白袁隆平庸与智之道,将主要精力用在对事业有意义活动之上。

  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有些人放弃正确的袁隆平庸与智修养之道,一味追求外在形式美丽东西,或单位举债搞形象建设、个人举债搞美容手术,更多的用青春与金钱付诸酒场、舞场、娱乐场。一个又一个美女鲜闪亮出场、一个又一个风度翩翩的男士来回走动官场、一个又一个能说会玩就是不务实者充满这些公务员队伍之中,让“治庸问责”活动一再走调。试想,这样下去,大家会达到何种修养?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者,无言为君子也;形相虽美而心术恶者,无言为小人也。”所以,将干部责任、能力定位在外在美,而无视内心美是何等的肤浅思想;袁隆平成功得益于其善于正确历练自己,懂得如何加强自己修养而不是上级“治庸问责”驱使其成功转变的思想。因此,笔者建议不妨来个双向“治庸问责”活动,引导上下单位同志均注重内在修养的历练,让大家彻底明白放弃内在美的修养,迟早会一事无成、浪费青春、妨碍事业的道理。

  莎士比亚说过:“没有德行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丽是永存的”也充分地印证这一道理。这里,笔者并不反对大家追求外在之美,但是更倡导内在修养的历练。至于“治庸问责”活动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

 认识自我加强内在美的修养是未来人生路不可或缺的驱动器。从袁隆平庸与智看修养,给予自己启迪是脚踏实地,永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耕耘好身边的土地,便是灵魂得以净化、提升的正确路径!

 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 3

 该为袁隆平的豪情壮志感到担忧

  近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来到了湖南桃源县漆河镇种植超级稻的农户们的稻田,查看超级稻生长情况。站在长势喜人的超级稻稻田中,袁隆平亦是豪情满怀,表示:“到我 90 岁时,要争取实现超级稻亩产达 1000 公斤的目标。”

  袁隆平院士目前科研的杂交水稻攻克目标是 830 公斤/亩,并向900 公斤/亩进军,按照他的豪情壮志,90 岁时达到 1000 公斤/亩,也就是在 10 年后完成这个目标,换言之就是要在 10 年内将我国的杂交水稻产量提高 200 公斤/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当然我们衷心的希望我国的杂交水稻科研项目成果能够像袁隆平院士预测的那样,在其 90 岁时能真的攻克 1000 公斤/亩的目标,因为这将有助于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全国人民的粮食供给,同时也能够造福全人类,缓解亚非拉落后粮食的粮食危机和粮荒,减少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为缺少粮食导致饥饿而死。我们也应该对袁隆平院士这样的目标有信心,也应该对袁隆平院士的豪情感到开心。

  但是,我们更应该对袁隆平院士的豪情壮志感到担忧,应该为袁隆平院士豪情壮志背后的我国粮食安全感到担忧。袁隆平院士今年已

 经 79 岁了,已是 80 岁高龄的老人,不管是按照我国的传统,还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袁隆平院士都应该在家中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而不是继续在外工作。然而,他依然以 80 岁高龄坚持在农村的试验田里进行着杂交水稻的科研攻克工作,一方面体现了他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他伟大人生价值观,但是另一方面更多的反映了当前我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后继无人,严重缺乏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这里就有一个重大的问题,袁隆平院士逝世以后,我国国家还有人继续进行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吗?我国有杂交水稻科研人才立刻接上袁隆平院士的班吗?我们普通老百姓真的不知道,也许在我们这个 13 亿人口的国家里没几个人知道和了解。

  虽然袁隆平院士要在 90 岁攻克 1000 公斤的计划,但是谁敢保证袁隆平院士就一定能够活到 90 岁谁呢?毕竟他是 80 岁高龄的老人,是很容易出事,当然在我的内心里衷心希望和祝福袁隆平院士能够长年百岁,但是人终将离去这是万世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袁隆平院士迟早要离开其深爱一生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如果袁隆平院士在 90 岁之前就离我们而去,我们真的很担心袁老后继无人,无法完成袁老的心愿。

  每每在老家农村说袁老 80 岁了还在搞杂交水稻科研的事迹时,很多农民乡亲说了相同的一句话,“国家怎么还让这么个老人种地?怎么就没年轻人去搞?”我想这个问题真不是伪命题,而是真实存在的紧迫问题,中国的杂交水稻科研事业不能只依靠袁隆平一个人在战斗,而是需要一支庞大的科研人才团体队伍,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

 最多的国家,粮食问题是中国的一切之本。

 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 4

 看袁隆平给自己成绩“打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 900 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平米合0.897亩,毛重 1172.5 公斤,合 1307 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平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平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平均亩产 926.6 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 600 公斤提高到 700 公斤,袁隆平用去了 4 年时间。从 700 公斤攀上了 800 公斤,又耗去了 4 年心血。而现在从 800 公斤实现了亩产 900 公斤的目标,袁隆平整整摸爬滚打了 7 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 1000 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平的成绩也超过了 900 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

 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平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 公斤计入袁隆平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平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有些所谓的院士、专家网罗他人著作,盗窃别人专利,甚至弄虚作假照样“功成名就”,和这些精英们相比,袁隆平的成绩即便是放大一点,拔高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也正是袁隆平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 80 出头的袁隆平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平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 900 公斤,就能解决

 全球 5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平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 5

 书记省长给袁隆平让位为何引起关注?

  9 月 11 日上午,湖南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座谈会在长沙举行。座谈会结束后,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和省长周强邀袁隆平一起合影留念,书记和省长请袁隆平站在中间,两人站在两旁。

  书记省长在合影时让位于袁隆平,引来媒体大众一片喝彩之声。有人看出了书记省长对袁隆平的尊重,也有人因此得出重视人才的结论。笔者有一个疑问:如果不是袁隆平,书记省长还会让位吗?

  袁隆平的贡献是...

篇五: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水稻之父袁隆平精神学习材料

 5 月 22 日,据媒体报道,“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不断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广泛的赞誉。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胸怀祖国、一心为民的

 坚定信念;学习他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真诚合作的思想风范;学习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不畏艰辛、执著追求、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学习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的高尚情操。

 从我们有记忆开始,袁隆平的名字就常被提到,与他一起的,还有水稻一词。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教科书里他的样子吧。

 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 年 9 月 7 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81 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 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 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袁隆平老爷爷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便是研究水稻,为

 了更快的让大家甚至全国老百姓吃饱饭,他勤勤恳恳在实验田工作,一干便是几十载。但他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在袁隆平研究和实验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失败与质疑也是常有的。

 在 70 年代,很多人都对杂交水稻抱以怀疑,认为不可信,但在试验田里杂交水稻的超常长势却让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们十分坚信。

 带着这种信念,袁隆平开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在1973 年,袁隆平攻克了难关,杂交水稻种植成功,并在 1976年开始推广。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失败是成功之母,难关没有攻破,你要接受经验和教训,不要畏缩、打退堂鼓,应该迎难而上,攻克难关。只要坚持,难关的下一站可能就是成功。

 袁老是一个很节省的人,他长期穿的全是几十块钱的半袖,200 块的卡西欧手表戴了很多年,外出也全是高铁动车。

  一直到 2001 年上下,袁老才买了人生中第一辆汽车,价格在十万元左右。关键是那时他已经七十岁了,年龄大了,行動不方便,为了更好地在田边做试验才买的。

 以前有记者采访袁老,问起,“一年就算三十万也足够您买台高档车了,为何才买一辆 10 万元的呢?”袁老就说,“这些全是科研费,用于搞科学研究的。

  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曾在颁奖词中所说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在追梦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止脚步。从水田到沙漠再到盐碱地,走出国门,袁隆平想让更多人“吃上饭,吃饱饭”。

 如今袁隆平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祝愿天堂没有痛苦,愿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

 

篇六: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袁隆平精神感受:从袁隆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知识、实践、机遇是袁隆平的经验所得,也是教师家长要告诉孩子的成功秘诀。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我们亲切地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今年湖南农业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袁隆平受邀参加并致辞。这份致辞充满了他对新时代青年的谆谆告诫和深情嘱托,也是他一生不断突破自我,取得新成就的经验所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袁隆平的世界,学习他的成功秘诀。

 知识决定竞争力。袁隆平在开学典礼致辞中,首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是一切的基础,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现在有的大学生盲目认为创业比在大学学习更为重要,把个别退学创业成功的人士作为自己的偶像,把这种概率非常小的事件放大化了,甚至盲目认为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袁隆平的致辞中,认为知识才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哪里来创新基础和源泉,哪有后续

 不竭的动力?所以一定要把知识学扎实了,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参加工作以后,都要把学习知识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有进步。

 袁隆平受邀参加湖南农大开学典礼

 绝知此事要躬行。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在田间地头一次又一次地实验、总结、再实验而研究成功的。在致辞中,他也亲切地告诉同学们:一定要注重实践,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到底学了多少、又学会了多少。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明白自己的掌握程度,哪些方面有缺陷、哪些方面又有收获,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不重视实践,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这样孩子的眼界也不够开阔,不明白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所以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补充、丰富自己学到的知识。

  袁隆平在田间地头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袁隆平在致辞中讲到:"偶然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可能是机遇,我们要抓住并且找到背后的规律。"在学习中一定要有专研的精神,尤其是针对一些特殊情况更要重点对待,找到特殊性背后的规律所在,这样才可能有独特的发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有时候缺乏发现的好习惯,对一些特殊性问题没有深挖细究,导致很多非常有研究价值的线索中断了。袁隆平告诉我们,年轻人应该注意把握机遇,不放过任何偶然现象,其中可能会有非常重大的发现和成果。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为我国粮食领域的增产增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源自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和习惯。从袁隆平的讲话中,年轻人应该得到的启示:首先要大量吸收知识,这样才能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永无止境,要永远保持虔诚的态度对待知识,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其次要注重实践,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进行完善。最后一

 定要把握住机遇,不放过任何的偶然,从偶然中找到必然,找到另一种规律。

推荐访问:杂交水稻之父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杂交 水稻 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