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不同品种水稻间作栽培对褐飞虱发生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2-11-20 1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u5�>_<Pv�@x�zP8}5|.7]vp?tmwmם8]m5Nui]muNu.+x&ȧi&uiߎt駎an׍|ii_]m|mz]ivu]|m|z58׍|]|ky对照。共设4个处理即A处理(冈优188单作)、B处理(珍珠糯单作)、AB4+1处理(冈优188与珍珠糯按4 ∶ 1间栽)、AB6+1处理(冈优188与珍珠糯按6 ∶ 1间栽)。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16个小区,每小区面积50 m2,随机区组排列。

1.4 栽培管理方式

水稻于2013年3月21日播种,3月26日出苗,5月22日移栽,10月12日收获。珍珠糯种植密度为3.6万~3.8万穴/hm2,冈优188为19.5万~21.0万穴/hm2,稻田植株总穴数控制在24.0万~25.5万穴/hm2。按N ∶ P2O5 ∶ K2O=1.0 ∶ 0.5 ∶ 0.8 标准施肥,田间肥水管理按当地常规栽培措施进行,试验区不施用防治稻褐飞虱的农药。

杂糯间作栽培区采取宽窄行种植,冈优188按照株行距22 cm×29 cm规格栽插;珍珠糯按照间栽比例每隔6行或4行插入冈优188宽行中,间作栽培时须注意冈优188与珍珠糯的生育期,控制好栽插时间,使同田水稻在相同时段成熟,便于收割。

1.5 虫情调查

1.5.1 虫情分级 稻飞虱的分级标准为:0级,没有虫;1级,百丛虫量小于300头;2级,百丛虫量为500~1 000头;3级,百丛虫量为1 000~2 000头;4级,百丛虫量为2 000~3 000头;5级,百丛虫量多于3 000头。

1.5.2 调查方法 褐飞虱的调查时间为水稻分蘖开始后,在每个小区中按“S”形随机选取10丛水稻调查褐飞虱数量,调查时将涂有黏虫胶的白搪瓷盘(33 cm×45 cm)轻轻插入稻行,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部、下部,连拍3下,拍虫完毕后统计褐飞虱的成虫、若虫数量。调查从2013年7月30日开始,每10 d进行1次,整个生长季共调查6次,记载褐飞虱数量。

天敌调查采用田间目测和指形管捕捉昆虫带回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15]。于水稻抛秧后20 d开始调查,每7 d调查稻丛内天敌数量。按5点随机取样法取样,每样点调查4丛稻株,重复3次,统计百丛虫量。

收获时测定各试验小区产量。试验小区产量按理论测产方法测定,即单位面积理论产量(简称理论产量)=每丛有效穗数×单位面积丛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1 000×1 000)。

1.6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应用SAS 8.0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糯间作栽培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从表1可知,不同处理下的褐飞虱发生数量差异显著。A、B处理的水稻褐飞虱数量显著高于AB4+1、AB6+1处理,且其差异随着水稻生长发育进程而越趋明显。各处理平均褐飞虱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A处理(809.01头/百丛)、B处理(684.01头/百丛)、AB4+1处理(263.39头/百丛)和AB6+1处理(182.52头/百丛),其中AB4+1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分别比A、B处理提高67.44%、61.49%,AB6+1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分别比A、B处理提高77.44%、73.32%,且均差异显著,但2个间作栽培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从褐飞虱发生的时间动态看,A、B处理下褐飞虱初始种群密度小,但种群上升较快,间作栽培处理下的褐飞虱种群密度始终低于单作栽培处理的平均值。除第4、第5、第6次调查时A、B处理褐飞虱种群密度达到当地防治指标(800~1 000头/百丛)外,其他时间调查的褐飞虱种群密度均在经济阈值内。可见,间作栽培技术可以明显降低褐飞虱数量,特别是在水稻生长后期效果更佳,以AB6+1处理控害效果较好。

表1 不同处理下的褐飞虱种群数量

处理

褐灰虱数量(头/百丛)

7月30日 8月9日 8月19日 8月29日 9月8日 9月18日 平均值

A 220.11a 264.26a 510.14a 1 124.56a 1 210.67a 1 524.34a 809.01a

B 190.23b 210.67b 420.33b 935.42b 1 022.68b 1 324.73b 684.01b

AB4+1 80.16c 105.42c 200.28c 167.91c 612.13c 414.42c 263.39c

AB6+1 62.17d 87.80d 165.72d 124.56d 343.18d 311.67d 182.52c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2.2 杂糯间作栽培对褐飞虱天敌数量的影响

从表2可知,稻田中捕食性蜘蛛数量占很大优势,其次为瓢虫、黑肩绿盲蝽。各处理下褐飞虱天敌数量由少到多依次为A处理(213.42头/百丛)、B处理(293.13头/百丛)、AB4+1处理(504.00头/百丛)、AB6+1处理(571.02头/百丛)。AB4+1、AB6+1处理下褐飞虱天敌数量显著高于A、B处理, 说

表2 不同处理下的褐飞虱天敌数量

处理

褐飞虱天敌数量(头/百丛)

蜘蛛 黑肩绿盲蝽 瓢虫 平均值

A 614.34d 13.21d 12.71d 213.42b

B 837.74c 20.65c 21.01c 293.13b

AB4+1 1 426.27b 40.94b 44.80b 504.00a

AB6+1 1 617.81a 42.75a 52.49a 571.02a

明杂糯间作栽培可以显著提高稻田褐飞虱天敌数量。

2.3 杂糯间作栽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见,A、B、AB4+1、AB6+1处理下的水稻复合产量分别为9 192.42、3 315.15、9 586.58、9 985.85 kg/hm2。AB4+1、AB6+1处理的增产率分别为4.29%、8.63%。AB6+1处理的单位增产率高于AB4+1处理。

表3 不同处理下的水稻产量

处理

理论产量(kg/hm2)

冈优188 珍珠糯

复合产量

(kg/hm2)增产率

(%)

A 9 192.42 0

B 0 3 315.15 3 315.15 -63.94

AB4+1 8 788.46 798.12 9 586.58 4.29

AB6+1 9 217.63 768.22 9 985.85 8.63

注:增产率=(小区复合产量-净栽杂交稻产量)/净栽杂交稻产量×100%。

3 结论与讨论

3.1 杂糯间作栽培能有效地控制褐飞虱的种群密度

杂糯间作栽培水稻的褐飞虱种群密度始终低于单作栽培。从褐飞虱发生时间动态看,A、B处理下褐飞虱初始种群密度小,但种群上升较快。杂糯间作栽培技术可以明显降低褐飞虱数量,特别是在水稻生长后期效果更佳,AB6+1处理控害效果较好。

3.2 杂糯间作栽培可以显著提高褐飞虱的捕食性天敌数量

由于田间褐飞虱寄生性天敌种群数量较低,本研究仅调查褐飞虱的捕食性天敌数量,包括蜘蛛、瓢虫、黑肩绿盲蝽等。调查结果表明,稻田中捕食性蜘蛛数量占很大优势,其次为瓢虫、黑肩绿盲蝽,各处理间差异较大。AB4+1、AB6+1处理下褐飞虱天敌数量显著高于A、B处理,说明杂糯间作栽培可以显著提高稻田褐飞虱捕食性天敌数量。

3.3 杂糯间作栽培能提高水稻产量

不同作物的合理搭配和间作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从而带来明显的产量优势,并提高单位面积的净收入[16]。当冈优188与珍珠糯行比为4~6 ∶ 1时,可使水稻增产39416~793.43 kg/hm2,增产幅度为4.29%~8.63%,以行比为 6 ∶ 1 时增产幅度更大。

从田间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和产量对比分析,在2种间作栽培模式中,虽然AB4+1处理的糯谷产量较高,但由于密度过大影响了杂交稻产量,总体上没有AB6+1处理效果好。而AB6+1处理基本上不影响杂交稻的正常产量,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可提高杂交稻产量。因此,杂糯6 ∶ 1间作栽培模式可作为信阳市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进行推广应用。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冈优188与珍珠糯间作栽培对褐飞虱发生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在信阳地区得出的结论未必适用于其他地区,因此水稻杂糯间作栽培的保益控害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eong K L,Escalada M M. Quantifying rice farmers pest management decisions:beliefs and subjective norms in stem borer control[J]. Crop Protection,1999,18(5):315-322.

[2]Matteson P C. Insect pest management in tropical Asian irrigated rice[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2000,45:549-574..

[3]丁锦华,苏建亚. 农业昆虫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63-165.

[4]王彦华,王鸣华. 近年来我国水稻褐飞虱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7,28(2):49-54.

[5]程家安,祝增荣. 2005年长江流域稻区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分析[J]. 植物保护,2006,32(4):1-4.

[6]程家安,朱金良,祝增荣,等. 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J]. 环境昆虫学报,2008,30(2):176-182.

[7]曾晓楠,聂乾忠. 天然除虫菊素防控有机水稻褐飞虱的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08-109.

[8]蔡承智. 如何合理进行作物间、混、套作[J]. 致富天地,2001(1):20.

[9]李少峰,饶文芳. 混植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01(2):18,24.

[10]杨进成,刘坚坚,安正云,等. 小麦蚕豆间作控制病虫害与增产效应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3):340-348.

[11]字淑慧,王 丽,钟 禄,等. 不同间作模式对丘北辣椒病虫害的影响[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6):733-739.

[12]何 鑫,赵统敏,赵丽萍,等. 间作及几种物理防治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86-90.

[13]安曈昕,代 平,吴伯志,等. 甜玉米间作蔬菜对主要病虫害的控制作用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4):449-453.

[14]吴 骞,方立清,温 涛,等. 信阳市水稻种植气候条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85-290.

[15]王 智,李文健,王文龙,等. 稻田蜘蛛群落物种丰富度动态分析[J]. 华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65-68.

[16]沈其荣,褚贵新,曹金留,等. 从氮素营养的角度分析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J].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177-1182.

推荐访问:水稻 间作 栽培 产量 品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