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日本有哪些历史故事3篇

时间:2022-11-08 16: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日本有哪些历史故事3篇日本有哪些历史故事 日本历史: 南北朝历史: 日本的南北朝发生于1336年-1392年,之前为镰仓时代,之后为室町时代。在这段时期里,日本同时出现了南、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有哪些历史故事3篇,供大家参考。

日本有哪些历史故事3篇

篇一:日本有哪些历史故事

历史:

 南北朝历史:

 日 本的南北朝发生于 1336 年-1392年, 之前为镰仓时代, 之后为室町时代。在这段时期里, 日本同时出现了南、 北两个天皇, 并有各自的承传。

  概要:

 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后, 就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 推行新政, 史称建武新政。

 由于新政未能满足武士的要求, 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贵族, 故引来武士的不满。

 其中, 倒幕大将足利尊氏更为不满, 他虽然被赐给天皇名字中的尊字, 但他想开幕府, 结果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

 新天皇光严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

 是为北朝。

 而后醍醐天皇退位后, 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县) 的吉野, 是为南朝, 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 史书还称为“一天二帝南北京”

 经过多次攻防后, 南朝的势力衰退。1392 年, 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逼降南朝,后龟山天皇把三神器(为天照大神所传八尺镜、 琼曲玉、 天业云剑)

 交给北朝的天皇, 结束了南北朝时代。

 日本历史上关于南北朝谁是正统的问题争论了几百年, 有人说, 北朝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方, 所以是实际上的统治者, 应该是正统。

 但也有人说,后醍醐让渡的神器是假的, 因此正统还是在南朝一边。

 直到 1911 年, 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幸德秋水还振振有辞地说:

 “当今天皇难道不是从后南朝天皇后中抢夺了三件神器的篡夺者的子孙吗? ”一时, 在日本国内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政界元老山县有朋还就此咨询枢密院。

 最后, 作为北朝天皇后代的明治天皇作出裁决, 认定南朝为正统,北朝各天皇不列入天皇传承系列, 但天皇地位及其待遇不变。

 因此, 足利尊氏被视为乱臣贼子, 而楠木正成成为忠于天皇的典范。

 後醍醐天皇:

  后醍醐天皇(正应元年十一月初二(1288年11月26日)

 -延元四年/历应二年八月十六(1339年9月19日)

 )

 为日本第九十六代天皇(1318年3月29日-1336年9月18日在位)

 ,讳尊治。

 后醍醐天皇在德治三年(1308年)

 被持明院统的花园天皇立为皇太子, 在文保二年(1318年)

 因为花园天皇让位之故以三十一岁的壮年登基。

 在镰仓幕府于1332年拥立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后, 作为大觉寺统代表的后

 醍醐天皇逃至大和的吉野, 从此开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时代。

 在镰仓幕府灭亡后建立建武新政。

 1335年, 中先代之乱更是让足利尊氏成功反叛后醍醐天皇的契机。

 少年立壮志 自平安时代末期以来, 日本的天皇一般都于十岁左右继位, 二十岁左右便开始隐退。但是, 后醍醐天皇却不同一般, 即位之时, 年已三十一岁。

 在立为太子后的十年间, 他集合了一群有才有识之士, 学习宋学和佛典, 从中汲取治国的经验。

 他积极提倡“名分南北朝天皇系表 西历 北朝天皇 南朝天皇 1331 年 光严天皇 后醍醐天皇 1333 年 1336 年 后醍醐天皇 1339 年 光明天皇 1348 年 后村上天皇 1351 年 崇光天皇 1352 年 空位 1368 年 后光严天皇 1371 年 长庆天皇 1382 年 后圆融天皇 1383 年 后小松天皇 1392 年 后龟山天皇

 论”。

 在这十年间, 他还亲眼目睹了天皇似同傀儡, 幕府控制政治的种种违背“大义名分”的现象, 暗自下定决心, 有朝一日登上皇位, 一定要改变这一君臣颠倒的状况。

 后醍醐天皇即位四年后的1321年, 得到后宇多法皇的同意, 废除了院政, 实现了他主张的政出天皇的愿望。

 他亲自视理政务, 设立记录所, 裁决诉讼。

 在他周围不但有如北畠亲房、吉田定房、 万里小路宣房等重臣, 而且破格录用了有才有识, 且出身不高的日野资朝、日野俊基等中下级贵族, 使朝政焕然一新, 颇得皇室贵族们的称赞, 他们说:

 “近日政道归于淳素、 君已成圣主, 臣也人多”。

 心里十分清楚, 皇权的确立, 其根本在于打倒幕府。

 此时, 正适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高时倦于政务, 幕府混乱, 中下级武士不满情绪日增, 御家人纷纷离叛。

 后醍醐天皇认为幕府权威和实力已十分衰落, 正是打倒幕府的良好时机。

 他秘密召集反对幕府的贵族、 僧侣和武士, 以诗歌弦会、 文谈会名义, 举行集会, 商讨讨幕计划。

 据《太平记》 记载, 为防止外人生疑, 被召者进入会场后, 都摘掉帽子, 法师则脱去法衣, 彻夜酒宴, 狂欢作乐。

 以此作为掩护, 制定出日臻完善的倒幕计划。

 这种活动称为“无礼讲”。

 1324年(正中元年)

 , 天皇准备与幕府开战, 派日野资朝、 俊基分赴各地, 策动地方豪族起来讨幕。

 美浓国的土兼赖、 多治见国长、 土歧赖春等应召进京, 但赖春对此次讨幕毫无信心, 乃向六波落告密。

 幕府得知后大惊, 立即派使者到京, 逮捕日野朝资、 俊基等主谋, 并送至镰仓。

 后醍醐一看事情暴露, 为保存实力, 忙派万里小路宣房赴镰仓, 力辩天皇并无倒幕之意。

 结果幕府近以流放资朝至佐渡, 了结洗事。

 此事史称“正中之变”。

  通过这次政变, 幕府和后醍醐天皇互相提高了警惕。

 1326年3月, 因为东宫邦良亲王世去, 关于册立皇太子问题, 幕府与后醍醐天皇发生了分歧。

 幕府坚决主张以持明院系统的量仁亲王为皇太子, 使后醍醐天皇企图立嫡子的希望破灭。

 后醍醐天皇对幕府无限怨恨, 更坚定了推翻幕府的决心, 再次将倒幕计划, 付之行动。

  首先, 他将自己的皇子尊云(又称护良)

 亲王、 尊澄亲王相继立为天台宗座主, 以控制寺院的势力。

 他自己又亲访南都比叡山, 笼络感情, 筹划兵变。

 同时, 密召僧侣园观、文观和被赦回京的亲信日野俊基等人研究利用僧兵进行讨幕的计划细节。1331年 (元弘元年)

 4月, 天皇的近臣吉田定房为避免朝廷和幕府的冲突, 将讨幕计划全盘密告幕府。

 幕府迅即逮捕了园观、 文观和俊基等人, 但并未危及天皇。

 8月, 天皇突然带着象征着皇位的三种神器, 离开皇居, 奔向南部, 并决定以笠置山为据点, 号召各地勤王势力, 与幕府对峙。

 隐岐的流放 幕府获悉天皇举兵, 遂派大佛贞直、 足利高氏等兵征讨幕府军围笠置城, 不久陷落,天皇仓惶逃亡至河内国(今大阪府)

 的赤坂城。

 途中, 被幕府军俘虏。

 翌年三月, 幕府流放后醍醐天皇到隐歧岛。

 同时, 资朝、 俊基等人也被出以重刑。

 至此, 天皇的第二次讨幕计划宣告失败。

 皇位也被迫让位于持明院系统的量仁亲王, 名为光严天皇。

 后醍醐天皇虽身居囹圄, 但倒幕志士对哀叹仍寄予希望, 盼他东山再起。

 据《太平记》 载,天皇在遣送隐歧途中, 曾有武士企图却持, 但因守备甚严, 未得下手。

 武士便在天皇留宿处的庭院内, 在樱树树干上刻了两句诗:

 “天莫空勾践, 时非无范蠡”。

 天皇获知, 倒幕之志更坚。

 他身居荒岛, 游说附近寺社, 仍常与中央保持联系。

 1333年3月, 后醍醐天皇得伯耆国(今鸟取县)

 土豪名和长年之助, 逃离了荒岛隐歧, 据船上山, 再次发诏各国, 讨伐幕府。

  此时, 幕府对政局的控制力日趋下降, 也几乎全部丧失了对家臣的控制, 而陷于“天地变革之机于今为显”的困境。

 因此, 当后醍醐讨幕府诏书一发表, 播磨、 伯耆、 以及四国和九州、 伊豫(今爱媛县)

 等地的豪族和武士立即响应, 倒幕勤王之士从四面八方兴起, 给幕府以沉重打击。

 尤为重要的是, 幕府家臣足利高氏(后改名尊氏)

 和新田义

 贞相继背叛幕府, 给幕府以致命的打击。

 5月7日, 足利尊氏破京都。

 5月22日, 新田义贞陷镰仓。

 至此, 存续了一百四十九年之久的镰仓幕府灭亡了。

 失败的亲政

  1333年6月初, 后醍醐天皇重新入主京都, 还幸内宫, 废除光严天皇, 仿效中国东汉光武帝灭王莽新王朝后, 所用过的年号“建武”。

 把自己实行的亲政称为“建武中兴”。后醍醐天皇依靠武士、寺院和民众的力量, 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后醍醐天皇的“中兴政治”的目的, 就是要重振皇威, 集大权于一身, 号令天下。

 但是, 如前所述, 建武政权的建立, 决不是后醍醐天皇为首的皇室贵族之力, 也不是倒幕的武士之力所能实现的。

 这是由皇室贵族、 武士、 新兴领主、 庄园农民等阶级的综合力量造成的。

 社会的各阶级不满于幕府的专制统治, 为寻求出路, 才聚集到后醍醐天皇旗帜下, 主要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代表各阶级自身利益的领袖, 没有一个能够号令天下的权威。

 建立在这种阶级基础上的建武政权, 实际上是很难推行什么新政的。若维护有利于皇室的政策,就会引起新兴领主和武士的不满, 反之又会引起皇室贵族的不满。

 后醍醐天皇究竟实行了哪些“建武新政”呢? 首先是整顿统治机构。

 在中央取消院政, 不设关白、 摄政, 由自己

  裁决一切大事。

 下设“记录所”, 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设置“杂诉决断所”, 处理领主、武士、 豪族的有关土地所有权的诉讼; 建“武者所”、 “洼所”作为武士机构。

 在地方上企图恢复平安时代推行的“知行国”制, 给权门势家以支配知行国的特权, 补任了一批国司或守护。

 其次是将没收的幕府领地进行重新分配。

 后醍醐天皇回京都才三天, 就恢复了伏见和花园两太上皇等皇族的领地。

 至7月, 相继确定了大寺社所领庄园的所有权, 竭力保护、 维护贵族和大寺社旧势力的利益。

 而对于在推翻幕府政权中有战功的战士, 建武政权虽宣布自1339年8月3日开始进行“恩赏”, 但由于有功之将居功贪赏, 无功之辈, 暗通近臣宠姬, 也领取一所二所庄园, 致使“今六十六国内, 已无赏给武士立锥之地”, 激起武士们的不满。

 此外, 后醍醐天皇为了个人的奢侈, 无视民众长期疲于战乱, 决定扩张宫殿, 向各国地头和家臣征收其所得年贡的二十分之一, 充作建殿费用,而这些又都原封不动地转嫁到农民的头上。

 同时, 还规定按每十町出一名劳役, 征集造宫抿工。

 “兵革之后, 世局未稳, 国费民苦”, 激起了农民的不满。

 就这样, 推行复古政策的建武政权很快失去了农民、 武士集团的支持。

 1335年7月, 原镰仓幕府执权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率残部攻陷镰仓(史称中先代之乱:

 )

 。

 8月初, 足利尊氏率兵五百骑,离开京都, 与其弟直义之军会合, 光复镰仓。

 按理, 平定北条时行叛乱后, 足利尊氏应速返京都。

 可是, 尊氏不但不返京都, 且据镰仓, 自称征夷大将军。

 对此, 后醍醐天皇极为气愤, 于11月19日宣旨任命尊良亲王、 新田义贞为正副征讨将军, 讨伐足利尊氏。足利尊氏则率领关东武士相抗。

 12月中旬, 尊氏、 直义大败官军, 并于次年正月11日突入京都。

 历时还不到三年的”建武中兴“宣告结束。

 吉野南朝

  后醍醐天皇在足利尊氏军进入京都的前一天, 潜逃比叡山。

 不久陆奥(今青森县)

 、出羽(今秋天县)

 的北畠亲房、 显家父子率军与天皇会师。

 天皇方面军几经奋战, 屡败尊氏军。

 尊氏西走, 后醍醐天皇重返京都。

 1336年5月, 足利尊氏再围京都, 天皇不得已又退出京都。

 6月14日足利尊氏入京, 拥持明院系统光严上皇的皇弟丰仁亲王即位,是为光明天皇。

 足利尊氏拥立的光明天皇没有象征皇权的三种神器, 缺乏作为正统天皇的必要依据。

 为此, 10月间, 尊氏请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

 因连年战斗, 比叡山粮尽,外援又绝, 军队厌战, 后醍醐天皇不得不接受足利尊氏之请, 返回京都。

 后醍醐天皇一回到京都, 便被软禁在花山院内。

 11月, 他被迫将神器交给光明天皇, 被尊为太上天皇。

  后醍醐天皇虽被幽禁京都, 但与北畠亲房等人仍有秘密联系。

 12月21日夜, 他打扮成女

 性贵族, 乘车逃离京都, 在吉野建立南朝, 并宣布在京都交与光明天皇的神器为伪品。自此形成了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对峙局面。

 后醍醐天皇以”天子尊治“的名义巩固南朝统治, 并励精图治, 希望尽早灭北朝, 回京都实现皇权的统一。

  然而, 愿望未得实现, 他却突患重病, 于1339年8月16日病亡, 终年五十二岁。

 相传他死时, 一手握着《法华经》 , 一手抚剑, 在遗诏中说:

 ”应生生世世勿忘者, 乃尽灭朝敌, 四海泰平也。

 朕早逝之后……, 纵领玉骨已埋南山, 魂魄亦当常望北阙“。

 并说君臣违背此旨, 则“君无继体之君, 臣也无忠烈之臣”。

 后醍醐天皇的陵墓因此也是与一般的朝南座北的传统葬式不一样, 而是朝北座南埋葬, 这是为了满足他的遗愿。

 楠木正则:

 楠木正成(1294—1336)

 , 日本南北朝时代武将。

 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 幕府将军掌权, 天皇成为傀儡。

 后鸟羽天皇以后的历代天皇继承其志, 伺机倒幕。

 1324年(日本正中元年)

 , 一向企图打倒幕府、 恢复天皇统治的后醍醐天皇授意公家大臣日野俊基、日野资朝等密谋讨幕, 事泄失败(即“正中之变”) , 但讨伐北条幕府的秘密活动没有中断过。

 背景介绍

  1331年(日本元弘元年)

 4月, 后醍醐天皇暗中策划倒幕, 事泄, 日野俊基被杀(即“元弘之变”)

 。

 8月, 后醍醐天皇宣布“移驾”, 携带象征皇位的三神器和亲随逃往笠置山, 分派近臣到近畿诸国号召武家勤王, 得到各地不满北条不公的武家的支持, 有着浓厚勤王思想的楠木正成率兵出战。

 《太平记》 卷三

  最早记载楠木正成的名字是《太平记》 卷三, 其中写道:

 元弘元年(1331) 8月27日天直临幸笠置山, 以本殿为皇宫, 向天下招募勤王的武士, 但没有一个人来应募。天皇很觉烦闷, 后来不知不觉睡着了, 做了一个梦:

 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常绿树,枝叶茂盛, 伸向南面的那条树枝长得特别好, 在其荫凉下顺次坐着三公百官; 朝南的上座, 坐垫铺得很高, 没有人坐。

 天皇感到奇怪, 这是为谁而设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时候, 两个扎发警的儿童忽然出现, 跪在天直面前用袖擦泪说, 天下之间暂无皇上栖身之处, 但在那树苗下有朝南的座位, 这是为皇上而设, 请暂且坐在那里吧。

 两童子说完便向天上飞去。

 不久天皇梦醒了。

 天皇认为这是天托给他的梦, 便详解梦境, 在“木”字旁边加个“南”字, 使之成个“楠”字。

 天亮后天皇便问该寺的僧人, 附近有没有姓楠的武士。

 僧人说有个人叫楠多门兵卫正成, 武艺高强, 是敏达天皇四...

篇二:日本有哪些历史故事

的历史与文化

 日本地圖

 古代天皇掌管天下中古將軍掌管國政,幕府建立。七百年間,共有三個幕府,天皇形同虛設。近古德川時代現代明治維新,天皇重掌政權,日本邁向現代化。8世紀12世紀17世紀19世紀

  公元300-592年 大和时代 公元592-710年 飞鸟时代 公元711-794年 奈良时代 公元794-1192年 平安时代 公元1192-1333年 镰仓幕府时代 公元1333-1392年 南北朝时期 公元1393-1573年 室町幕府时代 公元1573-1603年 织丰时期 公元1603-1867年 江户幕府时代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时代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时代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时代 公元1989-现在 平成时代

  飞鸟时代, 593~710年 年 593年聖德太子攝政,推行改革大化革新 中央及地方制度均以唐制為藍本(唐律、八部、 設太學、班田制、租庸調法、科舉制度) 仿長安規劃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 派「學問僧」自唐朝傳入佛教典籍,鑑真和尚曾 東渡日本弘法 借用漢字創造「假名」

 日本平城京日本平城京唐朝长安城

 日 中

 日中日中

 日中日中

  奈良時代(西元710~794年)1.元明天皇定都於平城京(今奈良一帶)2.手工業和商業交易活動快速發展首次出3.日本史上佛教的高峰時代僧侶地位崇高寺院林立,人民卻飽受重稅之苦4.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日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都是這個時期的奈良東大寺盧舍那大佛

  平安時代(西元794~1192年)1.桓武天皇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一帶)2.武士階層得到發展,至後期從貴族手中奪建立了幕府3.894年廢止遣唐使之後,發展了日本獨自化 」

  中世紀(西元12~16世紀) 鎌倉時代(西元1185~1333年)1.西元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建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政權2.開始産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政治的對立3.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發動征日,但均遭北條時宗的抵抗而未果

  室町時代(西元1336~1573年)1.西元1336年足利尊氏率兵反叛,於京都建2.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諸侯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1467年爆發了「應室町式微,進入戰國時代3.文化方面,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以金閣寺爲代表的北山文化15世紀以銀閣寺爲代表的東山文化4.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槍炮和基督教 1543年三位葡萄牙人首次登陸島5.被稱為 「 倭寇 」 的海賊集團不斷肆虐朝鮮大陸沿岸

  近世(西元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西元1547~1603年)1.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指應仁之幕府崛起之間2.以下剋上崛起的新興勢力,和舊有豪門未停歇3.出現六位能征善戰、影響大局演變的著 前三雄:今川義元、上杉謙信、武田 後三雄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

  安土桃山時代(西元1573~1603年)1.安土時代開始:1573年,織田信長放逐了最後一個室利義昭,並在琵琶湖畔的安土建造了七層的用石頭堡盛世:通過大規模的戰爭控制了全日本約三結束:1582年,明智光秀叛變,織田信長被殿自焚而亡織田信長像 安土城 復原後的本能寺

 2.桃山時代開始: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擊敗明智光秀,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並被天皇賜姓「豐臣」發展:1583年建立大阪城完成織田信長未能成功的統一大業振興商業、規範金融 以「刀狩」徵收了全國農民的武器,有效避免了農民叛變兩次入侵朝鮮遭明朝重創結束: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豐臣家裂分爲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戰國時代結束大阪城

  江戶時代(西元1603~1867年)1.開始: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2.統治:中央集權階級封鎖武士、農民、工匠、商人、海外貿易確立「朱印船」制度,與臺地貿易鎖國政策 只容許荷蘭人及中國人在長崎提倡儒學朱子學發展出庶民文化歌舞伎、浮世繪3.沒落:內部分化將軍繼嗣之爭外國衝擊1853年,一支由培里 准將領隊航進江戶灣,倒幕思想開始興起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社會,分為(武)士、農 、 工 ( 藝者)、商四級。他們當中,士為四民之首 。商人身份最低,僅高於穢多。

  近現代(西元19世紀後期至今) 明治時代(西元1868~1912年)1.1867年末代幕府德川慶喜將政權交還給明治天皇2.明治維新的推動造成武士階級的沒落奠定國家發展的基礎引進西方科技事物廢除不平等條約提高國際地位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1894年,甲午戰爭擊敗中國1905年,日俄戰爭擊敗俄國

  大正、 昭和時代(西元1913~1989年)1.大正時代:被稱爲「不幸的大正」,在位15年,政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一生爲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2.昭和時代:在位前20年致力於侵略擴張全面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專制天皇制爲君主立憲制1946年元旦,發布《人間宣言》否定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也是人

  平成時代(西元1989年~)1.明仁天皇為當今日本在位天皇2. 皇太子為德仁明仁天皇與美智子皇后德仁皇太子、雅子妃與愛子公主

 文化篇

  日本的佛教和禅宗

 日本武士道 武士:( 侍- サムライ)莊園村落的武裝部隊 天皇:萬世ㄧ系★第天皇:萬世ㄧ系★第1 代:神武天皇( 西元前660年在奈良橿原宮即位年在奈良橿原宮即位)★現今平成天皇是第125代 代(1989 年即位)

 日本武士之興起 3 世紀後半 ~ 4世紀初大和政權世紀初大和政權 7 世紀末中央集權 8 世紀初期莊園形成 1192年源賴朝被冊封為征夷大將軍,在鎌倉設立幕府,開啟長達年源賴朝被冊封為征夷大將軍,在鎌倉設立幕府,開啟長達7百多年的武士當權、武士為政的時代。百多年的武士當權、武士為政的時代。

 武士道的精神 武士道:武士護主、報恩的道德規律武士道:武士護主、報恩的道德規律 武士道的精神內涵: 忠誠 義理 勇 重名譽 知恥心 仁 禮 嚴以律己、生活樸實、氣度大嚴以律己、生活樸實、氣度大

  。“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觉悟而勇往直前。” “每朝每夕,念念悟死,则成‘常住死身’,于武道乃得自由……” 芥川龙之介:“融合释尊涅盘之教与孔子平天下之道,更加之以东方神秀之灵气,养热烈如猛炎、峻严如冰雪之大和魂,以至于今者,实我武士道如斯之谓也。”

 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打赢鸭绿江、朝鲜及满洲东北战役的,是日本祖先的灵魂,他在子孙的心中跳动,引导着子孙的手。那些威武的魂魄、武勇的先祖精神并未死去,对于那些有心看见的眼睛来说是清晰可见的。即使一位拥有最先进思想的日本人,在外表之下,仍然是一位武士。”

 神道教与神社 是日本神道教的信仰中心 祭祀對象: 主神如天照大神(太陽女神) 也崇仰自然萬物及各種神靈稻荷神社、靖國神社 神社與日本人的生活: 每年的新年會到神社參拜,希望在新的一年吉祥 重要的時刻,如相親、考試、懷孕等,日本人亦會到神社購買相對的守護符(御守)以求平安 在不同的節日,如夏祭,人們亦會神社舉行祭禮

  明治神宮

 相撲 起源:最早追溯至日本「古事記」,當中記載著兩位大神以角力決定國家由誰掌管 正式比賽:西元695年,日本開始設有相撲比賽與民間祭神、驅魔、慶祝豐收和占卜吉凶拉上關係17世紀開始,正式興起職業相撲1909年東京建起一座專供相撲比賽用的國技館1941年相撲更被列為學校體育正式科目

  規則:是兩人在土俵中角力的一種格鬥技雙方選手使用撞、擠、推、摔等技術,當一倒或推出土俵外即為勝者腳底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份先觸到地面或土俵是使用被禁止的招式皆判定落敗

 相撲力士的級別:前頭小結關脇大關橫綱(目前橫綱為朝青龍)行司的裝備現任橫綱朝青龍

 藝妓 起源:源於 7 世紀的古代「遊女」藝人和13 世紀初的「白拍子」,專為貴族和皇室表演,有時候甚至成為天皇的小妾 專長:音樂(三弦琴)、詩詞、舞蹈 發展: 16世紀中晚期,城市裏開闢特別的遊樂區,讓藝妓招待上門的賓客。第一個遊樂區於1589年建在大阪的島原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鋌而走險的日本年輕女性自稱藝妓,自行賣身給美軍,這麼做令真正的藝妓蒙上惡名 今日藝妓:仍然存在,但人數銳減

 浮世繪介紹浮世繪起源於17世纪,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戲劇。

  在江户时代,武士道与日本国学家极力倡导的“物哀”传统、神国思想成为共同构成“大和魂”(Yamatodamashii)的三大基石

  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の哀れ”的: 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赏心悦目,知道这樱花的赏心悦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这樱花赏心悦目,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啊”,这感觉就是物之哀。然而不论看到多么赏心悦目的樱花,都不觉得赏心悦目,便是不懂事物的情致。这样的人,更无缘于“好赏心悦目的花呀”的感触,这是不懂得物之哀。

  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

 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故而说日本国土处处诗情画意并不为过。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飓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一切使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而佛教的传入,更强化了日本人的这种认识。杨薇说:“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物哀美’意识的完成。”

  周作人说:“日本国民天生有一种艺术的感受性。对于天物之美,别能领会,引起优美的感情。如用形色表现,便成种种美术及工业的作品,多极幽雅纤丽;如用言语表现,便成种种诗歌。就在平常装饰、一花一木,或食用食物、一名一字,也有一种风趣,这是极普通易见的事。”

  周作人曾就东京留学生涯写了一段怀念文字:“……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伎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再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

  看看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是怎么说的:  什么叫做懂得物哀(物の哀れ)呢?「あはれ」这个词,本来是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遇到什么时,心有所感而发出的叹息声,用现在话讲,就是「啊~」、「哦~」之类。比如赏月观花,赏心悦目之余,不禁发出“啊~(ああ),真漂亮的花呀”、“哦~(はれ),好一轮明月”这样的感叹。二者加在一起,就是「あはれ」。汉文中的「呜呼」读做「ああ」也是这个道理。 感于物,似乎多指好的事情,其实不然。辞书上说:「感,动也」,就是心动。不管好事坏事,心中有所触动,不禁发出「啊~~(あはれ)」的感叹,都是有所感。所以说,「感」字正好对应了「あはれ」这个词。汉文中有「感鬼神」之说,在《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中就有这句话。《假名序》中,也有「使鬼神也为之心动(鬼神をもあはれと思はせ)」这样的文章。所以我们知道,「あはれ」就是心感于外物的意思。以上是对「あはれ」这个词的原意和转意的考察。 「物の哀れ」也一样。不论是什么事情,不论遇到了什么触动人心的事情,知道为什么感动而实有所感,便是「懂得物之哀」。否则,遇到该感动的事物而心无所动,没有感触,叫做「不懂得物之哀」,是没有情趣的人。悟性好的人,遇到令人感触的事情,便会情动于中而不得不发。这时候若无所感触,此人一定生性愚钝,欠缺感物生情的情趣。《後撰和歌集》纪贯之的一首和歌,其序中说「大家聚在某处帘子前(给垂帘后边的高贵夫人)讲故事,我听到帘子后边有女人的声音说:“这个老头的这张脸看起来太懂得物之哀了”。于是做歌, 歌曰:「あはれてふ言に験はなけれども言はではえこそあらぬものなれ」。 歌意是说:“虽说「ああ」「はれ」呜呼哀哉地叹息并没什么实用,可是碰到触动人心的事儿,总会情不自禁地叹息啊。”懂得物之哀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这样。

篇三:日本有哪些历史故事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推荐访问:日本有哪些历史故事 日本 历史故事 有哪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