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人类学视野下的霍去病墓及其石刻

时间:2022-11-17 18:45:03 来源:网友投稿

对照说明清前期的人们对山丘的认识模糊,后来再修定县志时根据山丘的特殊形制确定为“石岭子”,而非某人的墓葬,可见,“石岭子”的称呼源自其外形特征。乾隆四十二年顾声雷再修县志(其县图明显是承袭了胡本),而茂陵图企图修正霍墓的地望,并增加了明确的石马形象,将石岭子正式确认为霍墓,但他还是墓上在标出“石岭子”字样,或许是出于对当地民俗的尊重。后来的各种版本县志都是遵循顾本,山丘从此由“石岭子”慢慢地转变为“霍去病墓”,且现今已经成为“常识”。贺西林先生提醒我们注意茂陵图中,“卫青墓”与“霍去病墓”位置进行了交换,因此,他质疑石岭子非霍墓。笔者认为大家也应该留意石岭子在多个图中始终保持一样的形态,即如马子云所描述的霍墓比其它墓高大。稍微比较便可知,石岭子挺拔、高耸,有庙宇、小路,与现在从北坡登山所见极为相似。古代的堪舆图非现代的地图,缺少精确的测量,图纸仅仅凭肉眼所见或记忆,大致勾画而成,但不能否认,在清代或更早的古人眼中“石岭子”就是如此。石岭子人为的破坏程度可能远远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两千多年来,它实在是一个不断被改变的人造假山,原属于它的巨石、石刻,也远不止目前的一百五六十块,其高度或它原本的视觉形象,也非目前的状况。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村民门口至今摆放着石质的碾子、碌石、磨盘等,它们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家家户户必备工具,现已经闲置不用,其中部分就是花岗岩制品;另外,据策村董明元说,他就曾从“压石冢”上运走石块,改制为井盖。从而间接佐证了笔者的推测。

回顾关于霍墓及石刻的最早记录,为南朝姚察“冢在茂陵东北,与卫青墓冢并。西者是青,东者是去病。冢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也。”唐代颜师古的“在茂陵旁,冢上有竖石,冢前有石人马者是也。”这也许就是顾声雷修正霍墓位置的依据。林通雁认为,从文字表述上看,颜师古是参考了姚察的文字,非实际考察所得。而据水野清一、顾铁符考证,姚察是实地进行了考察。那么,正如贺西林所质疑的姚察对卫青墓和霍墓的判断从何而来?结论很可能是在考察过程中,听信了某一当地百姓的一面之词而无暇深究。南朝经过两汉末期的农民起义、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茂陵陪葬墓墓主估计已经很难确定。至唐宋时期,情况也可能顺应姚、颜的判断,如唐代诗人薛逢有诗一首《汉武宫辞》写道:“茂陵烟雨埋冠剑,石马无声蔓草寒。”估计也是他在茂陵凭吊古人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中也提到:“卫青墓,在县东北十九里,起冢象庐山。霍去病墓在县东北十九里,起冢象祁连山。”这些是现存文献所能查到的,可以视为官方看法。至于当时的民间看法,已无从考证。那么,为什么古人偏偏在坟墓之上建庙宇?这又明显不符合中国人之习俗,建庙的前提是基于当地民众认为石岭子是“山”,而非墓葬。

王志杰先生将相关民俗整理为:“相传茂陵有‘表忠义’‘敬汉柏’等古迹传说,又有早先苏武祭奠茂陵时手植‘合掌柏’数株,岁久已不可考,传至清代中叶,尚余汉柏一株屋宇三座,皆依附霍去病墓冢北坡(当地称‘石岭子’)。现今礼敬古柏与‘赶庙会’等内容已转化成‘贺岁稔,祝康宁’,向霍去病将军顶礼,踏歌焕采欢慰视听的游观俗尚,后演变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六月初一日民间文化活动的古会。儿童妇女这天头上插上柏叶以祈福平安吉祥。”其中,“表忠义”“敬汉柏”及苏武植柏皆无从考证,但从谢阁兰1914年3月6日考察所拍照片,邓以诚1928年拍摄的照片,(图4)民众崇拜的柏树极有可能就是山顶小庙西北侧的一棵大树,只是1928年它已经枯死。调查过程中,笔者请当地村民辨認该树是否为柏树,结果意见不一致,有人说是国槐。道常村张致敏听其父说,石岭子南边以前有一棵大柏树,民国十八年遭饥荒被伐掉。3座古庙在图片中也相当清晰,山顶一座庙门向北,功能不详,1985年坍塌:山腰一座较小,北向,当地称为“娘娘庙”,目前无存:山脚一座最大,北向,现称为“柏灵山庙”,目前尚存,只是庙内供奉的神主已由“柏神”转为“霍去病”。1933年冬,马子云先生在墓顶砖台西北处发现一石碑,碑文写道:“万历二十三年(1 595)十一月初一日发心人董仲仓。”此外,山顶附近的“三窝石”也有大量信奉者。加之以上庙宇信息可以肯定的是,石岭子长期以来,在当地就是一座多神崇拜的“神山”,其中包括柏树信仰、送子娘娘信仰、巨石崇拜等,恰恰是关于霍去病的英雄崇拜却出现很晚。

结论

民俗材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可能存在以讹传讹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具有持久的稳定性,对正史有补充作用。鉴于石岭子长久以来为当地民俗所覆盖,成为方圆几十里村民至今膜拜的神山,石岭子归属问题理应充分考虑到民俗因素,一旦我们逼近真实,“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问题将打开新的局面。以上论述,是笔者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考古实物及文献,获得的几点新看法。笔者认为人类学强调田野工作及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对霍去病墓及其石刻的研究十分有借鉴意义。多次的调查工作,使得笔者越来越觉得这一课题的确需要运用交叉方法和多角度进行再思考。同时笔者认为,所谓的石岭子,极有可能是茂陵陵区陵墓园林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观点有待在日后调查与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加以证实。

推荐访问:人类学 石刻 视野 霍去病墓

上一篇:安静 下一篇:消失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