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运用逻辑知识,破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设题密码

时间:2022-11-26 12:10:03 来源:网友投稿

语言运用与思维紧密相联。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其实也是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对《考纲》对论述文阅读能力的要求与逻辑知识要点,我们可以梳理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从逻辑学的角度讲,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辨概念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义概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从逻辑学上讲,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理解句子的含意的实质就是作等值判断。这就需要了解判断的类型,辨别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从逻辑学上讲,论证与推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点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证方法相当于推理的形式。这就需要了解推理的方法,明辨推理的有效性。

如果对近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进行解析,我们可以发现,运用逻辑知识能够破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设题密码,帮助考生选出正确答案。

一、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判断选项的正误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概念明确,是对正确思维的起码要求。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语词,而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那么,怎样明确概念呢?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例1【2018年全国Ⅰ卷】1.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对应原文: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解析】这个选项考查对“广义的诸子之学”这个概念的理解。判断这一选项的正误,关键看选项对“广义诸子之学”这一概念内涵的揭示与原文是否一致。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从原文看,“广义诸子之学”具有两个属性“从时间跨度上看,兴起于先秦,延续到现在以至将来”“思想学说”。选项只是在表述上作了转换,将“不限于”替换成了“始于”、将“绵延于”替换成了“贯穿于”,依旧揭示了这两种属性。因此,选项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例2【2014年全国Ⅰ卷】1.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 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对文中概念“悲剧”的理解。选项内容并未停留在解释概念的内涵,而是延伸到了对概念外延的判断。如果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有误,那么对概念的外延的认识就会有偏差。这里首先要判断“原文所论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原文行文中一共涉及两种悲剧,即文学艺术上的悲剧和现实中的悲剧,但原文的主旨是论述文学艺术上的悲剧,只有B项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二、分辨概念间的关系,判断选项对原文转述的正误

根据概念外延之间的重合程度,可以将概念之间的关系分为五种: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在高考论述文阅读题的选项命制中,命题者常常替换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对原文的内容进行转述,让考生判断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

例3【2016年全国Ⅲ卷】2.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对应原文: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解析】选项将原文中的“有悖信史”替换成“无真实可言”,这两个概念是“同一关系”,替换之后,不会改变原意。

例4【2014年全国大纲卷】1.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对应原文: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解析】选项将原文中的“不着意”替换成“没有留心”,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关系”。“不着意”的意思是“不在意,不刻意”,“没有留心“的意思是“没有注意到”。因此,替换之后,就改变了原意。

例5【2018年全国Ⅲ卷】1. C. 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对应原文: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解析】选项将原文中“具体的”替换成了“抽象的”,这两个概念是“全异关系”。因此,替换之后,改变了原意。

三、依据判断知识,辨别选项与原文是否等值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的性質与关系的断定,可以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对应的语言的形式是单句和复句。简单判断的逻辑形式为“主项+联项+谓项”,其对应的语言形式为“……是/不是……”等。复合判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判断组成,并通过“联结词”联结,支判断的语言形式为分句,“联结词”相当于联结分句的关联词语。不同的联结词语显示不同的逻辑性质,而同一逻辑性质可以用不同的联结词来表示。

从语言形式与思维的关系来看,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同一判断,也可能表达不同的判断。也就是说,选项换了个说法,有可能是等值判断,与原文内容相符;也可能是不等值判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

例6【2018年全国Ⅰ卷】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对应原文:“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解析】原文阐述了“照着讲”与“接着讲”的关系,可整理成标准的判断形式“既是‘照着讲’,又是‘接着讲’”。从逻辑学讲,这是一个联言判断,即断定“照着讲”与“接着讲”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据此,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辨别出选项A、C、D三项是不正确选项。

选项A: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可整理成“要么照着讲(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要么接着讲(进一步阐发)”,二者不能同时存在。很明显,这个说法与原文不相符。

选项B:“内含”是“二者无法分离”的同义转述,表明“照着讲”与“接着讲”是同时存在的,据此应该推断出“既能发扬以往思想(照着讲),又能促进新思想的生成(接着讲)”。可是,该选项却表述为“虽然能发扬以往思想(照着讲),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的生成(接着讲)”,从而将肯定两者的并列关系转换成了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转折关系,造成与原文说法不相符。

选项D:“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的表述同样否定了二者是同时存在,因此与原文说法也不相符。

例7【2018年全国Ⅱ卷】1.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对应原文: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解析】我们提取关键信息,可以将原文概括为“数字化记忆的发展,使得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反转,记忆变成了常态”,其句子结构为“A使得B”,选项的句子结构为“由于A,(所以)B”,二者是等值判断,都断定A是B的原因,只是语言形式不一样而已。

四、了解推理形式,判断推理的有效性,辨别选项的正误

推理分为前提和结论两部分,前提是推理所依据的判断,结论是推理所得到的判断。推理有对错之分,一个正确的推理应满足两个原则,即“推理有效”和“前提真实”。我们日常教学中说某个选项“于文无据”指的就是没有“前提真实”,在原文中找不到推断的依据;根据推理的有效形式,我们可以检验选项是否是依据原文作出的合理的推断。

例8【2018年全国Ⅰ卷】1.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对应原文: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

【解析】依据原文,我们可以进行一个三段论推理:

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要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

“新子学”是新思想。

所以,“新子学”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

我们将依据有效的推理形式从原文中推断出来的结论与选项的结论“脱离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进行对比,发现两个结论互相矛盾,依据逻辑学上的“矛盾律”的规则,这两个结论不可能同是对的,因此可判定该选项不正确。

例9【2018年全国Ⅱ卷】1.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对应原文: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解析】选项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我们(如果)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根据逻辑规律,“如果p,那么q”与“只有q,才能p”是等值的,可以将选项转换为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我们只有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才能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数据控制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恰是“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具体体现。依据选项的逻辑,就可以表述为“只有数字化记忆霸权才能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这与“只有侵略才能对抗侵略”是一样的荒谬。况且,我们将原文整理成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只有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才能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进行对抗”,两相比对,不难发现选项不符合原文。

五、依据推理知识,辨别选项对原文论证分析的正误

论证与推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点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证方法相当于推理的形式。“能区分事实和观点”也就是能区分推理的前提与结论,“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和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能解释运用的推理形式。

例10【2018年全国Ⅱ卷】2. 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

【解析】选项的分析对应原文的第三、四段: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数字化记忆),那意味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记忆……”。这两段采用的是反证法,要论证的观点是“要遗忘权”。文章论证的过程可以表示为:

如果没有遗忘权,则有种种危害(“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

所以,要避免这诸种危害,就要“遗忘权”。

可见,“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在文中作为论据,其目的论证“要遗忘权”。“对我们的认同问题”是“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中的一种,同样是一个论据,而非论点。选项错把论据当成论点,如果提取选项的结构形式可得出“通过分析A来论证A”,A既是前提又是结论。

在全國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位于试题的最前面,选文多摘编自前沿的社科领域的学术性论文,命题者据此命制三道单项选择题。考生在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时,发现对应的原文跨度很大,找不准比对点。即使能将选项对应的原文聚焦在一两句话,又会发现选项与原文在语言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难以断定正确答案。以上通过对部分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运用逻辑知识能够有效帮助考生选出正确答案。

责任编辑 廖宇红

推荐访问:高考 论述 逻辑 文本 密码

猜你喜欢